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膝半月板损伤临床自然转归的研究

    作者:徐洪海;张峰;刘宁;郑晶晶;张银萍;赵全民;郭雄;于敏;刘宗智

    目的:探讨损伤半月板无治疗情况下临床及创缘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选择膝关节外伤而未诊治过的初诊68例患者,经临床表现(疼痛、交锁、不稳等)及膝关节MRI检查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其中32例半月板无法修复行全切术,男21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5岁,损伤至关节镜检查平均时间46周.观测指标:①膝关节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②关节镜下半月板的损伤部位、类型和状态.(组织学观察:切取半月板损伤创缘不同部位的组织,一部分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一部分3%戊二醛固定、环氧树脂包埋、柠檬酸铅染色、电镜观察.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以上.术后3个月与术前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P<0.01).关节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8例:创缘中部与两端有新旧之别;非典型表现4例.光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6例:创缘中部少量类上皮细胞,两端交界部有较为明显的组织愈合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非典型表现2例.电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5例:伤缘中部偶见细胞(同源及类上皮)胞核胞浆呈萎缩状态,伤缘两端交界部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突起较多、胞核较大,胞浆内含较多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大而圆,胞浆内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非典型表现3例.结论:半月板损伤后未治疗或愈合之前负重活动,将导致创面长度增大,临床症状加重,提示半月板损伤后早期诊断治疗,及时有效制动是半月板痊愈、避免后期手术切除的关键.无法修复的半月板全切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比较

    作者:肖斌;郭新辉;王建华;张炜剑;许啸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常用肢体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45例,男66例,女79例;年龄48~89岁,平均66.7岁.术中采用3种不同的肢体长度测量方法,其中31例采用健侧对照法(A法),63例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B法),51例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C法).术后检查双下肢长度差,并比较这3种方法的准确性及肢体不等长的发生率.结果:14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上述3种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法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的平均值分别为(8.7±5.7)、(3.1±2.6)、(5.6±5.3)mm,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从高到低依次为B、C、A法.A、B、C法术后发生双下肢不等长的比例分别为32.3%、1.6%、11.8%,A法的发生比例较B、C法高,B法与C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的3种方法中克氏针定位测量法(B法)为准确,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C法)其次,健侧对照法(A法)准确性差.建议除股骨颈骨折患者外均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可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

  • Pavlik支具与Bryant牵引治疗婴儿股骨干骨折的比较

    作者:王朝南;易先宏;唐慧斌;周进峰;陈建军;张敬东

    目的:比较Pavlik支具与Bryant牵引治疗婴儿股骨干骨折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皮肤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探讨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2例婴儿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avlik支具治疗23例(Pavlik组),男14例,女9例;年龄1~12个月,平均(5.5±2.4)个月;中上1/3段16例,中段7例;横形骨折18例,斜形骨折5例.采用Bryant牵引治疗19例(Bryant组),男15例,女4侧;年龄2~12个月,平均(6.7±2.8)个月;中上1/3段13例,中段6例;横形骨折12例,斜形骨折7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皮肤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双下肢差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Pavlik组随访时间19~30个月(平均25.3个月),Bryant组随访时间17~28个月(平均23.7个月).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在Pavlik组分别为(0.4±0.7)d,(2 147.7±64.9)元,在Bryant组分别为(27.1±2.2)d,(2 741.3±227.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vlik组无皮肤并发症,Bryant组出现皮肤水泡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双下肢差异在Pavlik组分别为(4.1±0.3)周,(6.3±4.1) mm,在Bryant组分别为(3.9±0.3)周,(7.6±4.3)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骨折愈合情况:Pavlik组20例愈合,Bryant组18例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vlik支具治疗婴儿股骨干骨折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皮肤并发症方面优于Bryant牵引.

  • 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何永清;阮朝阳;项昶;张纲;朱群威;钱铮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龄(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54例(PFNA组),男22例,女32例;采用传统开放复位钉板内固定术32例(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PFN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 腰椎术后化脓性感染的早期治疗

    作者:张纯;姚聪;贺西京;李浩鹏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术后化脓性感染的病因、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7例腰椎术后化脓性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1例;年龄42~62岁,平均46.5岁.其中合并椎管内感染并一侧肢体短暂瘫痪1例,其余为椎管外化脓性感染.均给予早期手术干预,术中采用持续低压脉冲生理盐水灌洗引流,术后行抗感染治疗.抗生素应用时间为4~6周,停药指征是血沉和C-反应蛋白完全正常,合并颅内化脓性感染者则必须脑脊液生化和常规检查结果完全正常.结果: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个月,出院时无任何神经系统残余症状.结论:腰椎术后化脓性感染一旦发生就属于骨科急重症,容易误诊,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清创引流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措施,而持续低压脉冲冲洗可以很好的清除深部组织间隙的残存感染灶,果断去除内固定可以一次性确保腰椎术后化脓性感染的根本控制.

  • Segond骨折的诊治分析

    作者:李明亮;林谋明;周崇斌;王济纬

    目的:探讨Segond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时机.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6例Segond骨折,6例于伤后1周内行关节镜探查发现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半月板损伤;10例于伤后8~10周行关节镜探查,发现4例前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4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不全断裂的1例半月板未见明显损伤,1例合并腓骨头骨折与外侧副韧带损伤.所有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不全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探查后行交叉韧带重建术,5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半月板缝合或成形术.术后采用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伤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的6例术后3d时膝关节肿胀明显,关节腔穿刺抽吸有淡血性液抽出,术后1周时始佩戴护具下床活动.伤后8~10周内行手术治疗的10例术后3d时膝关节无明显肿胀,关节腔穿刺抽吸无淡血性液抽出,术后3d即佩戴护具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高于术前.所有病例获得满意效果.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十分重要,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及半月板修复的佳手术时间宜在术后8~10周内进行.

  • LMP-1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作者:侯慧铭;向川;郭丽;张桦栋

    目的:构建人LMP-1重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LMP-1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方法:利用PCR法从cDNA文库中钓取LMP-1基因,将其与经Age Ⅰ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pGC-FU-EGFP相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筛选出阳性克隆pGC-FU-LMP-1-EGFP,基因测序对其鉴定.经293T细胞包装后,收集富含病毒颗粒LV-LMP-1-EGFP的细胞上清,浓缩并标定滴度,RT-PCR检测并鉴定.以佳MOI值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是否成功,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LMP-1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基因测序及RT-PCR检测证实携带人LMP-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后获得滴度为2× 108 TU/ml的LV-LMP-1-EGFP.②以MOI=100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转染效率可达93.5%,经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被转染细胞内有LMP-1基因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人LMP-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可高效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转染细胞可高效表达LMP-1基因.

  •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时效性分析

    作者:段大鹏;苏权;胡伟;尤武林;党晓谦;王坤正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变化,探讨BMSCs的佳移植时间.方法:8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损伤组,暴露胸10段脊髓但不造成冲击伤,B、C、D、E、F、G、H组以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C、D、E、F、G、H组分别于损伤后0h、6h、24 h、3d、5d和7d,将1×106体外培养的BMSCs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于脊髓损伤局部,B组为单纯造模组,用等量细胞培养液代替.各组分别于损伤后1、2、4周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学评分;分别取各组脊髓损伤组织0.5 cm,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BDNF和NGF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1、2、4周大鼠脊髓功能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余7组(P<0.01);术后1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与单纯造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4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损伤后2周BBB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F、E、G、D、H、C组,但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BBB评分,F组与其余5组(C,D,E,G,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5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F组BDNF和NGF含量均高于其他7组(P<0.05).大鼠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清楚,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余7组局部组织水肿明显,灰白质交界处模糊,周围可见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同种异体BMSCs移植对脊髓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损伤后3d可能是BMSCs佳移植时间.

  • 股骨大转子滑囊结核并发大转子骨质破坏1例

    作者:李冬松;李叔强;冯卫;王振宇;高航;刘建国;张伟

    患者,男,41岁,右侧髋关节外侧间歇性疼痛3年,加重1年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髋关节外侧不适、疼痛,疼痛性质为酸痛感,常可耐受,在行走、下蹲、起立、上台阶或肢体被动内收时疼痛感加重,平时不能侧卧,休息时疼痛可缓解.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患者未对上述症状采取任何治疗措施.2011年12月1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右侧大转子骨质破坏,右大转子区软组织肿物”收入院.患者否认结核病病史,无结核中毒症状,家族史和既往史无异常.查体:轻度跛行步态,双下肢等长,右侧臀部肌肉无明显萎缩,皮色、皮温正常,无窦道形成,无液体波动感.右侧大转子区压痛阳性,叩痛阳性,疼痛范围约为8.0 cm×8.0 cm,无远端肢体放射痛及足跟叩击痛;右髋关节内旋、内收因疼痛略受限,其他方向活动范围无异常.

    关键词: 滑膜 结核 股骨
  • 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败翻修术1例

    作者:宋小虎;徐荣明;马维虎

    患者,男,58岁,因“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20 d,发现内固定松动1d”入院.患者于2011年9月20日因车祸伤致C5、C6椎体骨折伴四肢麻木无力3d收住入院,诊断为C5、C6骨折伴不全瘫,后行C5、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患者四肢麻木、无力症状好转出院.术后20 d时,因情绪激动并剧烈活动颈部后出现颈项部疼痛伴四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二便失禁,急于当地医院行颈椎X线片检查示:颈椎前路内固定下端松动前移(图1a).急诊入院治疗.入院查体:颈部活动受限,双上肢麻木感觉减退,双侧屈肘肌力Ⅱ级,伸肘肌力Ⅰ级,双手握力0级;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肌力0级;鞍区感觉消失,肛门反射、阴茎海绵体反射及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二便失禁.ASIA评分A级.急行颈椎CT、MRI见:C7椎体前缘塌陷,钛网下沉伴内固定下段前移脱出;后侧半椎体后凸顶压脊髓(图1b,1c).入院诊断:颈前路内固定松动伴脊髓损伤、截瘫.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杰;赵刘军;徐荣明;张明;蒋伟宇;祁峰

    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ATPS)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相对安全等特点,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但是由于ATPS采用了较为特殊的解剖通道,临床上暂无专门用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配套内固定系统,下颈椎ATPS技术的适应证相对较窄,尚不能替代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方法.如何精确置钉以及ATPS相关内固定器械的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史光华;李鹏翠;卫小春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被认为是老年人生命健康开始衰退的前兆,因此积极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手术方法,如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其创伤大、失血多而失败率高;保守治疗不能早期减轻疼痛症状及改善功能状态,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及严重骨化,形成陈旧性OVCF,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开展为椎体骨折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PKP)成为治疗OVCF的常用方法,其具有止痛效果快速又显著、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可早期负重活动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OVCF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康复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 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Ⅲ型孟氏骨折

    作者:魏杰;程克勤

    孟氏(Monteggia)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其Bado分型Ⅲ型表现为桡骨头向外侧或前外侧脱位,尺骨近侧干骺端骨折,骨折多向桡侧成角(图1a,1b),仅见于儿童,约占整个孟氏骨折的20%,是孟氏骨折中较为特殊的类型[1].自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25例儿童Ⅲ型孟氏骨折,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颈椎病诊断治疗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周英杰;李无阴

    颈椎病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才提出,至60年代中期始为大家所公认[1].于70年代末,由于CT与MRI诊断技术的相继出现和不断完善,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清晰的影像学图像,特别是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可像活的人体解剖图谱一样清晰地将病变显示在医生和患者面前,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认识更加深刻.颈椎病早期诊断和恰当科学的外科干预时机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显著提高了颈椎病的远期治疗效果,并大幅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现今,颈椎病外科干预范围仅限于顽固性疼痛和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等患者.然而,临床工作发现,越来越多的混淆颈椎病诊断基本概念,盲目无根据扩大手术指征并滥用内植物,造成理论上混乱和工作上失误的趋势日趋严重,必须引起大家关注,长久下去积重难返.近期拜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20余年脊柱外科工作的临床实践,谈谈颈椎病诊断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思考

    作者:张西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影响人体运动功能的退行性疾病.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现有条件下创伤小的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技术,国内也有很多相关治疗的报道[1-5],探索PELD技术的原则,将有助于临床开展该项技术,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痛苦[6-7].1 PELD的适应证是相对的和发展的外科技术是依据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例如CT和核磁影像学技术发明前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脊柱内窥镜发明后,PELD的适应证一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窥镜手术适应证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它们是一对矛盾的整体,变化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不变有助于初学者掌握此项技术[8-1].

  • 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

    作者:顾仕荣;张明;陈斌辉;桑裴铭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的诊疗体会.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6例,均经MRI初步诊断,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67岁,平均49岁.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并采用WHO标准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结果:6例患者术中穿刺证实均为血管瘤.手术时间平均58 min,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6 ml.术后X线片或CT提示骨水泥填充病灶充盈满意,6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WHO标准评定疗效:部分缓解2例,完全缓解4例,末次随访评定结果保持稳定.结论: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病灶准确的穿刺定位,对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方式及量的把握.

  •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任晓春;王昕洋;张蜀华;杨自权;卫小春

    目的:比较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33例采用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A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4±8.8)岁;病程12~38个月,平均(19.9±5.8)个月.31例采用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B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39.8±7.3)岁;病程12~48个月,平均(19.2±8.1)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术后疼痛的分级及JOA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率.结果:术后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VAS评分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A组)痛疼减轻优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B组).术后12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功能改善率评定疗效:A组,优9例,良21例,可3例,差0例;B组,优6例,良18例,可7例,差0例.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优良率优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P<0.05).结论:在短期内治疗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的治疗效果更好.

  • 内窥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作者:黄承军;唐汉武;梁冬波;娄宇明;关威

    目的:比较内窥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内窥镜组14例,行椎间盘镜(MED)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TLIF);开放手术组21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PLIF).两组患者均同时采用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镇痛药剂量、术后卧床时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JOA评分(15分法)和汉化版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CODI)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差异(P>0.05),内窥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所需镇痛药剂量和卧床时间以及术后腰痛VAS评分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35例患者均获1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组CODI指数优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少、功能恢复较好,是目前治疗RLDH的首选方法.

  •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蒋毅;宋华伟;王东;杨明连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选择性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窥镜下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18例;年龄11~77岁,平均(39.7±15.3)岁;其中L5S1 20例,L4,5 26例.所有患者表现腰痛及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术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术后即刻检查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时间,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及JOABPEQ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直腿抬高试验转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93.0±28.0) min,出血量(20.0±9.0) ml,术后住院时间(3.1±1.5)d,返回工作或恢复日常生活时间(11.6±4.2)d.平均随访时间(13.9±1.6)个月,术前,术后1d,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3±1.2,1.9±¨,1.0±0.8,0.9±0.8,0.8±0.6;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0.8±1.2,0.5±0.8,0.5±0.8,0.3±0.8;JOABPEQ评分5项指标(腰痛、腰部功能、行走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术前分别为27.0±30.6,37.3±27.4,38.5±26.6,33.0±13.7,55.4±19.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6±24.8,89.4± 15.7,87.0±17.9,58.4±14.6,79.5±13.4.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1±2.6及27.3±1.7.各项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镜下治疗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治疗后患者能迅速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 局麻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茹选良;蒋增辉;宋柏杉;桂先革;林杭;何荐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局麻下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29例,男47例,女82例;年龄61 ~92岁,平均73.7岁;胸椎88节,腰椎101节.观察手术前后VAS评分的变化、椎体高度改变、局部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4.2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9±2.5,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1.8、3.0±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高度术后得到部分恢复,Cobb角术前(28.3±13.7)°,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2±9.8)°、(19.1±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漏23例(17.8%),其中1例出现短暂神经根压迫症状.术后发生呼吸暂停1例,经抢救恢复;肠梗阻1例,经治疗好转;骨水泥致椎体骨折分离1例;邻椎骨折4例.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微创外科手术,其创伤小,止痛效果好,可有效维持骨折稳定,近期、中期疗效肯定,远期有待继续随访.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其中骨水泥外漏是常见的并发症.

  • 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

    作者:叶春平;朱家骏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腰椎间盘镜下后路椎管开窗减压术治疗56例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61~76岁,平均(64.53±4.43)岁;病程6个月~15年.手术前后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29分法(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膀胱功能)对功能进行评分,评估术后1、3、6、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5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个月,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3.46±2.02,分别提高到23.13±1.86、23.54±2.39、24.66±1.57、24.83±1.7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3.92%、90.74%、95.42%、92.15%.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腰椎失稳现象.结论:腰椎间盘镜开窗根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合适的适应证选择和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性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史光华;李鹏翠;张蜀华;高耀祖;卫小春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性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比较.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42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37例;年龄60~86岁,平均(73.3±7.5)岁.根据病程、MRI检查及是否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将患者分为新鲜组和陈旧组.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疼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同时利用手术节段X线测量计算伤椎椎体前壁及中间高度的恢复率及受伤节段脊柱的后凸矫正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64个月,平均17个月.新鲜组和陈旧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术后1周和6个月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的VAS及ADL评分略高于术后1周的(P>0.05).而术后1周与术前的疼痛改善率及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率相比较,新鲜组优于陈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伤椎前壁、中间高度的恢复率及后凸畸形矫正率比较,新鲜组明显优于陈旧组(P<0.05).结论:PKP对治疗新鲜性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有疗效,但对新鲜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更明显,其在止痛、矫正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