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作者:应大钦;苏春梅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GIST患者的肿瘤部位为:25例(34.7%)胃部,24例(33.3%)小肠,23例(31.9%)其他部位.镜下显示主型为梭形细胞68例(94.4%),主型为上皮样细胞1例(1.4%),混合细胞型3例(4.2%).免疫组化检查显示,71例(98.6%) CD117阳性,52例(72.2%)CD34阳性,22例(30.6%) SMA阳性,1例(1.4%) Desmin阳性,6例(8.3%)S-100阳性.结论 GIST的发病部位较多,组织形态学表现复杂,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

  • 人食管H2S合成酶的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张莉莉;赵威;郑忠青;赵春山;么琦;王元国;王邦茂

    目的 探讨H2S合成酶:胱硫醚-β-合酶(CBS)、胱硫醚-γ-裂解酶(CSE)在人食管平滑肌中的分布.方法 取正常人食管平滑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BS、CSE在其中的分布.结果 人食管平滑肌组织可见CBS阳性神经元及CSE阳性神经元.结论 内源性H2S可能影响食管功能.

  • 751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致病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

    作者:成旭东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致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751例和同期治疗的846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对两组患者消化性溃疡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伴发病症、溃疡发生部位和溃疡大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饮酒、抑郁、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情况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抽烟和H.pylori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消化性溃疡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基础性疾病所占比例显著多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典型症状发生率为4.53%,显著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主要发生在胃部的老年组患者(63.65%)明显多于中青年组患者(30.26%);溃疡直径≥2 cm的老年患者为11.05%,显著多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自身特点,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发生部位转移向高位,临床治疗应引起重视.

  • 横开口法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术后处理

    作者:丁伟伟;邱晓珏;杨婷;张婕

    目的 探讨隧道横开口法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驰缓术后的合理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53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术后正确的饮食指导及并发症的观察是治疗的关键.53例患者治疗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纵膈气肿、气胸、食管纵膈瘘.结论 隧道横开口法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方法安全有效,术后正确的饮食指导、并发症的观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伊班膦酸钠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增殖及VEGF表达的作用

    作者:李瑞杰;孙倩;樊青霞

    目的 了解双膦酸盐(BPs)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探讨伊班膦酸钠对VEGF表达的作用.方法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MTT法检测伊班膦酸钠对EC97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伊班膦酸钠对EC9706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随着伊班膦酸钠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细胞密度下降,细胞碎片增多,核染色质和胞浆皱缩,胞膜和核膜增厚,折光性差,细胞贴壁能力下降.实验组不同浓度的伊班膦酸钠对食管癌EC9706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10、20、40 μg/ml浓度VEGF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3.81±3.61、30.92±3.30、21.57±3.17、9.05±1.38,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班膦酸钠对食管癌EC9706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伊班膦酸钠可以从蛋白水平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VEGF的表达.

  • IgE和IgA在儿童食物过敏性胃肠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成海燕

    目的 研究IgE和IgA在儿童食物过敏性胃肠病(food allergy-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AG)中表达的变化,以明确其在儿童FAG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FAG患儿及同龄健康幼儿各35名,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gE和IgA,以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检测粪便中sIgA.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IgE的表达(247.23±119.48)IU/ml显著高于对照组(58.31 ±23.65)IU/ml(P<0.05);观察组血清IgA和粪便sIgA分别为(1.68±0.92) g/L和(186.52±60.13) μg/ml,而对照组血清IgA和粪便sIgA分别为(3.17±1.51)g/L和(313.41±96.57)μg/m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gE、IgA和sIgA的变化与儿童FAG密切相关,对儿童FAG的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生物钟与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肖文琴;殷国建;王兴鹏;万荣

    由生物体内源性生物钟所产生的昼夜节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哺乳动物中的昼夜节律系统由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NC)核内的主钟和位于外周组织的子钟组成.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反馈回路,维持振荡系统持续进行并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使机体能够达到理想的能量利用和再生.事实上几乎人类的所有生理活动都要遵循昼夜节律.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昼夜节律被打乱,这种昼夜节律的功能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许多临床症状包括睡眠障碍、代谢综合征、感染、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甚至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本文就昼夜节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 胰腺类癌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玉帅;王炳元

    胰腺类癌是一类起源于前肠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分泌5-羟色胺及5-羟色氨酸等激素的功能,该病极为少见,本文就1例胰腺类癌患者的诊治进行临床分析,供临床医生参考.

  • 蛔虫致急性胰腺炎1例

    作者:宋鑫;贾树杰;樊丽伟

    回顾性分析蛔虫致急性胰腺炎患者1例,提醒我们,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切记“病从口入”.

    关键词: 蛔虫 急性胰腺炎
  • 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合并肝脓肿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蓓蓓;金世柱

    胃肠道间质瘤(GISTs)肝转移并肝脓肿临床上较少见.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探讨肝脓肿并发症及相关原因,以全面认识GISTs进展期表现.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使患者尽可能延长生存期.

  • 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奚腾飞;徐洪雨

    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的临床应用,能够到达传统内镜检查的“盲区”.相对于传统的检查手段,DBE在小肠常见疾病中有很高的诊断率,同时可行镜下取活体组织送检病理及治疗,高效安全.本文就DBE在小肠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一凤;王甦

    肝炎后肝硬化等慢性进展性肝病、急性肝功能衰竭、肝脏代谢性疾病及肝脏恶性肿瘤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美国贝塞斯达回忆宣布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肝源有限、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高额费用等限制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开展.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潜能,且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均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MSCs不同组织来源分化特点、体内外分化为肝样细胞研究、分化后的肝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机制、MSCs应用的一些问题作一概述.

  • 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小芳;王悦芬

    病毒性肝炎具有强传染性、高流行性,其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对人体危害性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类重要的传染性疾病.随着科学社会的进步,目前对于肝炎的治疗有一定的进展,主要应用干扰素、核苷类、基因疗法等抗病毒药物,但这些治疗适用范围局限,副作用大,易产生病毒变异和耐药现象,使病情反复,治疗出现“瓶颈”.近几年,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与肝炎患者免疫耐受、病毒的复制、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这将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针对IDO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进展作一概述.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高风险/高难度病例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淑萍;徐斌;黄玉凯;金铭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ESD可完整切除病灶,切除较大病灶、平坦型病灶以及溃疡型病灶,从而利于完整的病理学诊断及减少复发,且相对外科手术来说,其安全性高、死亡率低、损伤小、恢复快,具有与外科手术类似的治疗效果,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ESD在切除特殊病灶(巨大肿瘤、十二指肠肿瘤、胃黏膜下肿瘤和咽喉癌)及在特殊患者(早期残胃癌、高龄、肝硬化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刘贝妮

    食管黏膜屏障包括上皮屏障、顶端连接复合体、化学屏障及上皮后屏障.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对进一步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病理生理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检测尚未有效开展.本文对其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Gli1及Foxm1水平对胃癌转移状况及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郑建涛;张琳;李良庆

    目的 探究癌变胃组织中Gli1及Foxm1蛋白表达对患者癌组织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98例,通过采集患者胃癌组织及检测胃组织相关蛋白Gli1与Foxm1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的Gli1、Foxm1蛋白及Gli1-mRNA、Foxm1-mRNA表达水平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蛋白Gli1与Foxm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胃组织(P<0.05);Gli1、Gli1-mRNA高表达患者的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及治疗预后均差于低表达患者(P<0.05);Foxm1、Foxm1-mRNA高表达患者的胃癌转移情况及治疗预后较低表达患者差(P<0.05).结论 Gli1与Foxm1蛋白的高表达在不同方面会对患者的癌变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及治疗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可推广检测以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及预后判断.

    关键词: Gli1 FOXM1 胃癌 预后 转移
  • CDK4基因突变及其胰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林建华;陈聪;林寿榕;胡冰;李雪婷;蔡绍环;何玉贤;徐志峰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基因(cell cycl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4,CDK4)突变及其胃癌组织CDK4表达和血清胰蛋白酶-抗胰蛋白酶的失衡情况.方法 应用PCR法扩增25例胃癌患者及62名健康体检者的CDK4基因外显子、启动子和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不同基因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取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离癌的正常组织做CDK4免疫组化,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同一时期患者及其对照的血清胰蛋白酶和α-抗胰蛋白酶水平,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在胃癌患者中发现CDK4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高频突变,其中5例患者为c.110T>A突变,突变造成p.M37T;免疫组化显示,癌组织高表达CDK4,癌旁组织呈弱表达,远离癌的正常组织呈阴性;胃癌患者的血清胰蛋白酶浓度(33.98±11.2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96±18.23) ng/ml,而血清抗胰蛋白酶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K4基因突变及其高表达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机体内胰蛋白酶-抗胰蛋白酶的失衡可能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原因.

  • DC-CIK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45例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单海霞;黄广清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共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联合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DC-CIK生物治疗联合化疗)和对照组(45例,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DC-CIK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CD3+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 +/CD8+比率、NK细胞百分比和细胞因子IFN-γ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1、2、3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CIK回输过程中少量患者出现轻度发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采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方法能够提高免疫细胞功能、减少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 miR-29对胃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作者:陈五一;黄盖;田邦妮;陈爱华

    目的 探讨miR-29对胃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转移、侵袭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6例患者胃腺癌标本及癌旁组织中miR-29表达,分析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CR反应检测结果显示miR-29a、miR-29b、miR-29c在胃癌组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14.13±5.78、9.81±1.95、16.77 ±2.04,在癌旁组织中分别为31.64±10.26、26.88±5.03、52.57 ±8.02,胃癌组织中的miR-29相对含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将胃癌组织标本与癌旁组织标本中的miR-29相对含量计算比值(C/P),患者不同性别、年龄、TNM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时C/P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时miR-29a C/P值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时(P<0.05),存在远处转移时miR-29b、miR-29c C/P值明显低于无远处转移时(P<0.05).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miR-29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miR-29a在淋巴结转移及miR-29b、miR-29c在远处转移患者胃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可能与胃癌的侵袭及转移有关.

    关键词: miR-29 胃腺癌 侵袭 转移
  • 紫杉醇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进展期胃癌38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黄广清;单海霞

    目的 评价紫杉醇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取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和紫杉醇、顺铂和5-FU联合治疗,在治疗期间对其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抑制和手足综合征的毒副反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联合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患者能够耐受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HIF-1α的表达与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关系

    作者:谭莉莉

    目的 探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与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9年4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年内复发者63例(复发组),未复发者43例(对照组).复发组和对照组的胃癌组织切片均进行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HIF-1α阳性率在两组的比较行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复发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复发组的HIF-1α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0.995,P<0.001);复发组中,HIF-1α阳性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腹水、肿瘤血管侵袭、TNM分期、VEGF表达均有相关性(P<0.05);复发组的总体生存期为(13.9±2.7)个月,1年生存率为31.4%,其中HIF-1α阴性的患者生存期(20个月)高于HIF-1α阳性者(10个月),HIF-1α阴性的患者1年生存率(51.4%)高于HIF-1α阳性(21.6%).结论 HIF-1α对肿瘤血管的生成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胃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周疗对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黄法声

    目的 评价替吉奥(S-1)联合紫杉醇周疗治疗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物.方法 将广西横县人民医院确诊的38例晚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紫杉醇60 mg/m2,第1、8、15 d用药,替吉奥胶囊80 mg/m2,2次/d,连续口服14 d,28 d为1个周期;对照组18例,采用FP方案:顺铂15 mg/m2,第1~5天静点,5-Fu 750mg/m2,第1~5天静点,28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至少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75.0%、55.0%和22.2%、50.0%、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KP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及Ⅲ~Ⅳ度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吉奥口服联合紫杉醇周疗方案化疗有效率高,老年患者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值得选择的化疗方案.

  • LOX、VEGF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关系

    作者:张绪良;黄丹青

    目的 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65例,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LOX、VEGF蛋白表达,并比较二者在T1T2与T3T4胃癌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关系.结果 (1) LOX在T3T4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003±0.1279,在T1T2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278±0.1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VEGF在T3T4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975±0.1639,在T1T2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263±0.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LOX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827±0.1987,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235±0.1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VEGF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769±0.1659,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128±0.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T1T2和T3T4胃癌组织中,LOX与VEGF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735,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LOX与VEGF的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r=0.914,P<0.05).结论 T3T4胃癌中LOX与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1T2胃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LOX与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且LOX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LOX与VEGF在胃癌的进展中有促进作用,并且相互协同.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刘安楠;王蕾蕾;张晏;朱玲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2011年于北京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中体检数据完整、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14 373人(年龄≥18岁)的体检数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pylori感染状态与NAFLD的关系.结果 NAFLD及H.pylori感染检出率均在50 ~ 59岁年龄段高,分别达46.27%和32.38%.NAFLD及H.pylori感染检出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相同.NAFLD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较H.pylori阴性者体质量指数(BMI)高、甘油三酯(TG)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P<0.05),肝功指标、血糖、尿酸无显著差异(P>0.05).H.pylori感染状态与NAFLD呈正相关(OR=1.265,95% CI:1.116~ 1.403).结论 H.pylori感染与NAFLD呈正相关,H.pylori感染可能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崔芳芳;龚作炯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25-OH-D和1,25(OH)2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4例慢性丙型肝炎、47例丙肝肝硬化和32例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水平,并检测患者HCV-RNA滴度、AFP水平,并与5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患者的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显著增加,而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三组患者相比,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升高(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而维生素D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降低(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IL-17与HCV-RNA滴度、AFP和IL-6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IL-6也与HCV-RNA滴度、AFP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可能与HCV活跃程度有关,并在HCV感染后引起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IL-17、IL-6和维生素D的检测可能作为肝脏损伤程度新的标志物及AFP等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补充.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ngⅡ与HA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崔路佳;韦红;苗新普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透明质酸酶(HA)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乙肝患者300例,其中急性乙肝患者142例(急性组),慢性乙肝患者158例(慢性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ngⅡ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A水平,对三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组血清AngⅡ和HA水平明显高于急性组和对照组,急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6、2.839、1.804,P均<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AngⅡ和HA水平呈正相关(r=0.703,P<0.05).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AngⅡ和HA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均参与了肝纤维化进程,可作为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指标.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并发症与临床治疗

    作者:王传敏;陈勇;李东;陈悦;孟忠吉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并发症与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8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甲胎蛋白检查、肝脏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B超以及病理学检查方法确诊,研究分析介入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寻找治疗方法.结果 主要的并发症状为胃肠不适、发热、肝区疼痛及不适、骨髓抑制、穿刺点出血,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缓解和恢复.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易出现胃肠不适、发热、肝区疼痛及不适、骨髓抑制、穿刺点出血等症状,应给予对症治疗.

  • 肝癌细胞不同制悬方法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比较

    作者:裘铠杰;李大川;胡彦建;李红影;吴德全;张凤民;胡彦华

    目的 比较肝癌细胞不同制悬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瘤及原位瘤模型,优选建模方法.方法 将肝癌细胞分别采用PBS缓冲液(PBS组)、无血清DMEM溶液(DMEM组)和含10%血清的DMEM溶液(血清DMEM组)3种液体制悬后注入裸鼠皮下建立肝癌裸鼠皮下瘤模型,比较皮下瘤的体积、瘤重及成瘤率;将肝癌细胞分别采用PBS缓冲液(PBS组)、无血清DMEM溶液(DMEM组)和含10%血清的DMEM溶液(血清DMEM组)3种液体制悬后注入裸鼠肝脏建立肝癌裸鼠原位瘤模型,比较原位瘤的成瘤率.结果 3组裸鼠皮下瘤模型的皮下瘤体积及瘤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BS组及DMEM组的成瘤率(90%和100%)明显高于血清DMEM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原位瘤模型中PBS组的成瘤率(90%)明显高于DMEM组(40%)及血清DMEM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BS缓冲液或无血清DMEM溶液对肝癌细胞稀释制悬可以有效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采用PBS缓冲液对肝癌细胞稀释制悬可以有效建立裸鼠原位瘤模型.

  • 姜黄素对人肝星状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低亲和力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殷汉华;何雅军;韩馥缦;吕霞;付景;周文杰;舒建昌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人肝星状细胞(HSC)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低亲和力受体P75 NTR表达的影响,探讨姜黄素逆转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HSC株LX-2,分别给予0~ 80 μmol/L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LX-2,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选取30 ~ 50 μmol/L姜黄素分别作用于LX-2,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NGF和P75 NTR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 10 ~ 20μmol/L姜黄素作用下LX-2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0~ 80 μmol/L浓度范围内,LX-2增殖显著降低(P<0.05);在30 ~ 50 μmol/L浓度范围内,NGF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6.59±8.15)%、(90.75±4.72)%、(83.32±4.78)%,对照组为(27.11±5.50)%;P75NTR为(37.17±4.71)%、(88.74±6.27)%、(83.79±4.70)%,对照组为(24.33±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姜黄素可诱导人HSC中NGF和P75 NTR的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姜黄素逆转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 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2例的疗效

    作者:李楠;苏丽;张萌;吴凯;王欣;王艳梅;翟俊山;李娜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 对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112例UC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PN+ EN)及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治疗,4周后对各组治疗前后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11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经EN +PN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P[(65.32 ±6.78) g/Lvs(59.81±6.98) g/L,P <0.05]、PA[(267.23±63.48) g/Lvs (245.38±57.39) g/L,P<0.05)]、ALB[(36.2±6.89) g/L vs (29.2±5.79)g/L,P<0.05]、BMI[(23.45 ±3.02) kg/m2 vs (21.34 ±3.07) kg/m2,P<0.05]均有明显的增高.结论 对UC患者进行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泛素连接酶WWP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作者:齐晓光;祁春艳;汪进良;尹航;胡毅

    目的 探讨泛素连接酶E3 WWP1(WW domain containing E3 ubiquitiin protein ligase 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结肠癌患者118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Duke分期等,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WWP1在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肝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WWP1染色阳性者分别为89例(75.4%)、25例(21.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WWP1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结肠癌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WWP1高表达与结肠癌伴肝转移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WP1可能是结肠癌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之一,有可能为结肠癌生物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和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许春梅;刘波;董卫国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和结肠黏膜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0名健康对照者、13例缓解期UC及47例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HIF-1α含量,同时采用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HIF-1α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与活动期患者病情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UC患者血清HIF-1α含量(73.21±28.65) ng/L显著高于缓解期(44.54±14.75) ng/L和对照组(42.83±15.49)ng/L(P <0.05),且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F-1α的表达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期UC结肠黏膜中HIF-1α表达阳性率(58.05±13.83)%显著高于缓解期(3.00±2.72)%和对照组(3.04±2.69)%(P<0.05),且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黏膜中HIF-1α的表达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也呈正相关.结论 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颜綦先;樊丽琳;沈小春;兰春慧;王斌;张艳梅;魏艳玲;陈东风;王军

    目的 观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安置肠梗阻导管,观察肠梗阻缓解的各项临床指标,即腹胀、腹痛、腹围变化、腹部立卧位平片气液平消失的时间和非手术率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肠梗阻完全缓解者21例,时间24 ~ 240 h,其中外科手术后所致黏连性肠梗阻16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粪石性肠梗阻1例,小肠柿石2例.非手术率75.0%.肠梗阻未能缓解转外科行手术治疗7例,包括结肠肿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内疝1例,肠道淋巴瘤1例,小肠巨大粪石1例.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非手术率,为外科手术病变部位定位.

  • 脱氧胆酸促进Apcmin/+小鼠肠道息肉恶变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姗;曹海龙;罗沈晖;宋淑莉;孔辛月;王邦茂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DOC)对肠道息肉恶变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24只4周龄Apcmin/+小鼠(该小鼠可自发形成肠道腺瘤)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饮用水)及DOC组(含0.2% DOC饮用水),12周后处死,观察各组小鼠肠道息肉数目、大小及分布.HE染色评价息肉病理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标记物(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Wnt通路关键分子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DOC组肠道息肉总数较对照组增加165% (57.00 ±3.07 vs 21.50 ±4.69,P<0.001),其中小肠中段和远段的息肉数量分别增加了153%和371%.DOC组小肠息肉大、中、小直径(>2 mm、1~2 mm和<1mm)息肉数量与对照组对比分别增加89% (10.38 ±4.41 vs 5.50 ±2.93,P<0.05)、295%(30.62 ±7.73 vs7.75 ±4.59,P<0.001)和112%(13.50±5.78 vs 6.38 ±2.45,P<0.01).HE染色示DOC组75%远段小肠和近段结肠发生黏膜内癌,余25%为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对照组仅为腺瘤未见癌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DOC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81% (90.83±2.60 vs50.10 ±4.51,P<0.001),β-catenin由胞膜向胞质和胞核移位,cyclin D1胞核内表达增加(β-catenin:87.75±4.35 vs 56.30±4.29,P <0.001;cyclin D1:71.93±4.01 vs 35.40 ±3.02,P<0.001).结论 DOC可能通过干预Wnt通路促进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细胞增殖,促使肠道腺瘤发展成为肠癌.

  • 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军;李向农;侍阳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术后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233例HC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并将影响因素纳入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Kaplan-Meier结果显示,233例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3%、33.1%、14.6%;患者的年龄、性别、总胆红素与预后情况无相关性(P>0.05);而肿瘤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门静脉浸润、尾状叶浸润和术前减黄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进行R0、R1、R2等不同手术方式和仅进行肿瘤活检的患者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5);COX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型、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浸润因素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H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对HC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特别注意手术方式、肿瘤分型、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浸润等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以提高生存率.

  • P16基因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及胆汁中的表达

    作者:张旭;韩美玲;吕志武;王鸿

    目的 探讨P16基因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及胆汁中的表达,为临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胆汁中P16蛋白的表达,用放射性发光仪测出每个样本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换算成样本浓度,分析不同原因所致梗阻性黄疸中P16的表达意义.结果 P16蛋白浓度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血清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3±0.49) ng/mlvs(1.38±0.38) ng/ml,P=0.01)];胆汁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0.57)ng/mlvs(0.94±0.64)ng/ml,P=0.002)];P16蛋白浓度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和胆汁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结论 P16蛋白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及胆汁中浓度较良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并且胆汁中下降更为明显,P16蛋白浓度的下降可提示胆道恶性肿瘤的形成.

  • 泵注与静滴奥曲肽治疗77例急性胰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蔡少薇;张刚庆;许鸣

    目的 研究泵注与静滴奥曲肽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输液泵静脉滴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给予泵注奥曲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血淀粉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367,P=0.0000;t=6.4275,P=0.0000;t=6.8329,P=0.0000);治疗第3、7天时的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72,P=0.0000;t=5.9256,P=0.0000).结论 使用微量注射泵泵注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更便捷的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同时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PCT、hs-CRP及IL-6的水平变化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浚;胡刚;曹梦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黄石市中心医院2011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的AP患者153例,同时选取1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153例AP患者分为72例SAP组和81例MAP组;在所有AP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SIRS患者和48例非SIRS患者,对以上各组患者进行相关血清指标的监测.结果 AP组患者在第1天、第4天和第7天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AP患者与MAP患者相比,在第1天、第4天和第7天PCT、hs-CRP和IL-6水平均较高(P <0.05);SIRS患者和非SIRS患者相比,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对于AP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PCT水平的监测有助于判断AP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