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患者不同类型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敏利;吕莉慧;金鑫鑫;许小兵;张晓华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老年患者不同类型梗阻性黄疸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14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ERCP技术,检测炎症指标、生化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为91.9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7%,术后病死率为1.34%.WBC和CRP在术后均明显降低(P<0.05);IL-6在术后均明显升高(P<0.05);肝功能及胆管酶指标在术后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ERCP治疗老年患者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 急性胰腺炎早期联用BISAP评分及血清CRP、TNF-α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海伶;马春华;蒋小军;张莹;李红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早期联用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7例AP患者,按照病情分为轻症AP(MAP)组(n=61)及重症AP(SAP)组(n=56),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AP患者BISAP评分,并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CRP、TNF-α,分析上述指标评估AP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MAP组患者BISAP评分低于SA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水平、TNF-α水平高于MAP组,MAP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BISAP评分高于器官衰竭患者,器官衰竭患者高于胰腺坏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示,BISAP评分预测SAP患者、死亡患者的AUC分别为0.848、0.891.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BISAP评分与血清CRP、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CRP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BISAP评分可有效评估AP患者病情及预后,联合血清CRP、TNF-α水平可进一步了解病情进展状态,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 内镜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关富;陈钟;卢嘉臻;钟玲;韩忠政;肖尧生;温春虹;张鸣青

    目的 探讨内镜金属夹(TTSC镜夹和OTSC吻合夹)止血术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6月经内镜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用TTSC内镜夹治疗(TTSC组),7例用OTSC吻合夹治疗(OTSC组).结果 TTSC组除1例死亡和1例出血复发转外科手术外,其余出院后至今出血均未复发.OTSC组7例患者均止血成功,随访1~5个月未见出血复发.结论 内镜金属夹止血术(尤其是OTSC吻合夹止血术)是一种治疗Dieulafoy病出血有效的微创措施.

  • 胃底腺息肉内镜随访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许倩倩;王岚;孙昕;周长宏;董全江;孟欣颖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的内镜随访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确诊并有内镜随访资料的FGP患者164例.记录入选FGP患者的内镜下一般特征、胃镜复查次数、复查的间隔时间、息肉是否为多发及首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等.结果 首次内镜检查发现息肉为单发者85例,多发者79例,多见于胃底(37.9%)和胃体(46.9%),以直径≤5 mm的息肉为主(60.9%).胃镜复查次数平均(1.3±0.6)次,其中1次129例(78.6%),2次28例(17.1%),≥3次7例(4.3%).首次复查的间隔时间为(18.3±14.6)个月,其中间隔时间≤12个月76例(46.3%),13~24个月48例(29.3%),>24个月40例(24.4%).第2、3、4次复查间隔的时间分别为(14.4±9.9)个月、(10.3±6.1)个月和(8.8±3.4)个月(P>0.05).多发息肉较单发息肉的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短(P<0.05),直径>10 mm的息肉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长.年龄、性别、部位及初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与复查次数和首次复查间隔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GP内镜复查次数较少,多次复查间隔时间有缩短趋势.多发性息肉和直径≤10 mm的息肉更倾向于在12个月内接受首次内镜复查.

  • 音乐疗法对大鼠的辅助化疗作用

    作者:秦颖;李修璨;石硕;梁浩;童瑞;王祥耀

    目的 观察音乐疗法对化疗大鼠一般情况、行为、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探索音乐疗法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进行音乐预培养1周,使其适应人类音乐的音频,经旷场实验剔除行为不佳和过度活跃的大鼠.将剩余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化疗组、化疗联合音乐组及正常组,每组8只.化疗组大鼠隔天腹腔注射1次5-FU(100 mg/kg,半数致死量);化疗联合音乐组给予同样化疗,联合音乐治疗(65~70 db,6 h/d);正常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第7天、14天、21天进行旷场实验,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结果 .结果 化疗组大鼠运动次数明显减少,与化疗联合音乐组及正常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化疗组、化疗联合音乐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与化疗组相比,化疗联合音乐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量、白蛋白含量更高(P<0.05),谷草转氨酶和尿素含量更低(P<0.05).结论 音乐疗法对化疗大鼠出现的化疗不良反应有纠正作用,能够改善化疗大鼠的一般情况,增加运动活性,提高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改善肝脏功能.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虎年;何婷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并应用生长抑素粉针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冻干粉针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小肠黏膜绒毛高度、陷窝深度、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IL-6、IL-8、TNF-α.结果 治疗前两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陷窝深度、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IL-6、IL-8、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小肠黏膜绒毛高度与陷窝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小肠黏膜绒毛高度及陷窝深度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肠杆菌数量、IL-6、IL-8、TNF-α降低,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增多(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数量、IL-6、IL-8、TNF-α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SAP患者中的应用可减轻肠黏膜损伤,修复胃肠道黏膜,调整肠道菌群,抑制早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下调IL-6、IL-8、TNF-α,抑制炎症进展,从而促进病情缓解.

  • OXPAT蛋白与脂质代谢的关系探讨

    作者:郭丽平;李异玲

    OXPAT是近年发现镶嵌于脂滴表面的一种结构蛋白,是PAT家族蛋白的成员(包括perilipin、ADRP、TIP47、S3-12、OX-PAT)之一,与其他成员具有高度同源的N末端PAT结构域.OXPAT又称MLDP或LSDPS或LSDA5或PLIN5,主要表达于氧化能力较高的组织,如骨骼肌、肝脏、心脏,并且对脂质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OXPAT在脂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此过程需要ATGL等来协助共同完成.本文将对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的肿瘤风险

    作者:张慧敏;金梦;杨红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治疗相关的肿瘤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对肿瘤的影响,不同研究报道结果 尚不一致.本文就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可能带来的肿瘤风险及预防和筛查的策略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研究进展及临床指导

    作者:康乐;李萍;张泽华;刘冰熔

    现今,阿片类药物是中度及重度非癌性疼痛治疗中使用频率高的药物,它在有效控制疼痛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便秘、恶心呕吐、肌肉痉挛、耐药等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临床上将此类型的便秘称为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OIC).OIC给患者带来的抑郁情绪比疼痛本身更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些患者宁愿遭受疼痛,也不接受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带来的便秘,给临床医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就阿片类药物对消化道的作用及不同消化器官对阿片类药物的耐药机制,OIC临床表现、诊断及诊断障碍,OIC治疗新进展,临床指导作一概述.

  • 二甲双胍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倩;吴鹏波;柳健;谭诗云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高,危害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临床暂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现已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肝脏脂质过度沉积的原发原因.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临床试验支持二甲双胍对NAFLD的治疗作用,本文就二甲双胍针对NAFLD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关于肝窦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昊;陈晶

    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终阶段,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组织修复过程中代偿性的病理变化,是肝硬化发生的必经阶段.肝窦是肝脏特殊的微血管系统,肝窦血管重塑在肝纤维化形成之前已经发生,并进一步形成病理性血管,肝窦血管重塑是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此过程中涉及的多种重要细胞、分子及肝窦血管重塑的方式.肝窦血管重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发芽方式和分裂方式.目前认为应深入研究肝窦血管重塑过程中关键的细胞和分子信号通路,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疗靶点,有望研发出特异性抑制肝窦血管重塑、逆转早期肝纤维化的临床药物.

  • 肝硬化患者自服尼美舒利致死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全楚;柳伟伟

    药物滥用已成为当今全球性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2例肝硬化患者因滥用尼美舒利导致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死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进行文献复习.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紫庆;曾腾;孙雪峰;刘燕兵;李勇;申旭牧;李亮;江明万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一种以腹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钠血症、肌无力、精神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由于血红素合成中卟胆原脱氨酶功能缺陷引起的血红素合成异常,导致卟啉类物质在体内过度蓄积引起不同症状.腹痛症状重、体征轻、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腹痛、精神异常是该病诊断的关键.该病发病率低、症状个体化,极易被误诊、漏诊,该病的预后较好,但处理不及时常引起严重的后果.现报道1例AIP患者,并对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能力.

  • RhoA/ROCK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廖山婴;刘超;王蓓蓓;马娟;沙卫红

    目的 检测人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 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了解RhoA/ROCK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病过程中是否活化及其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行手术切除癌组织的胃癌患者60例,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60份和距癌边缘>10 cm的正常胃组织60份,并留取前述60例胃癌患者及本院同期胃镜检查正常的20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胃癌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分析各指标与胃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及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表达量及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胃癌的TNM分期、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 RhoA、ROCK-Ⅰ在胃癌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上调HIF-1α、VEGF表达而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为临床发现胃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 胃息肉和胃癌组织中HSP70、Apaf-1和ST13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陈吉;贾明旭

    目的 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胃息肉及胃癌组织中HSP70、Apaf-1和ST13的表达,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9月于内蒙古包钢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分为正常胃黏膜组、增生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及腺癌组,共72例.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70、Apaf-1和ST1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SP70在正常胃黏膜、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癌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值(IOD)分别为0.33±0.05、0.46±0.05、0.77±0.07、0.93±0.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f-1的IOD分别为0.74±0.03、0.65±0.03、0.49±0.06、0.28±0.05,正常胃黏膜组与增生性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13的IOD分别为0.85±0.11、0.64±0.07、0.31±0.06、0.14±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HSP70与Apaf-1呈负相关(r=-0.817,P<0.05),HSP70与ST13呈负相关(r=-0.818,P<0.05),Apaf-1与ST13呈正相关(r=0.830,P<0.05);腺癌组HSP70与Apaf-1呈负相关(r=-0.816,P<0.05),HSP70与ST13呈负相关(r=-0.969,P<0.05),Apaf-1与ST13呈正相关(r=0.865,P<0.05).结论 HSP70 在胃息肉癌变中表达递增,可用于胃癌早期监测;Apaf-1 及ST13 在癌变中表达递减,监测Apaf-1变化及ST13在胃癌中的特异性降低可作为胃癌诊断指标深入研究;在胃息肉癌变中,HSP70与Apaf-1、HSP70与ST13表达均呈负相关,Apaf-1与ST13呈正相关,联合检测更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 GRP78在胃癌中表达水平及沉默表达后对人胃癌SGC-7901/DDP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敏捷;吴清明

    目的 研究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在人不同胃组织(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和细胞(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多耐药性胃癌SGC-7901/DDP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揭示GRP78沉默表达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 分别检测人正常胃组织、胃癌组织、人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多耐药性胃癌SGC-7901/DDP细胞中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LipfectamineTM2000将GRP78 siRNA转染至SGC-7901/DDP细胞中,同时设置未转染Control组和无义转染Control siRNA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 检测各组SGC-7901/DDP细胞转染效率;MTT方法 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的生长活力变化和不同浓度顺铂DDP作用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多耐药性胃癌SGC-7901/DDP细胞中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癌SGC-7901细胞和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P<0.05);GRP78 siRNA转染SGC-7901/DDP细胞后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Control组和Control siRNA组相比,GRP78 siRNA转染组SGC-7901/DDP细胞生长活力显著下降,DDP作用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GRP78 mRNA和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多耐药性胃癌SGC-7901/DDP细胞中也高表达,证实GRP78在胃癌中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而GRP78 siRNA转染能够沉默SGC-7901/DDP细胞中GRP78基因表达,抑制SGC-7901/DDP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 转移性胃癌预后因素和手术指征的初步探讨

    作者:李合;陈兴超

    目的 探讨转移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与手术指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5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9.7个月.68例接受了化疗,18例接受了胃切除+转移灶切除,39例接受了单纯胃切除,28例未切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1.1个月、13.7个月、9.1个月和7.8个月(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组总生存期优于未手术组(P<0.05),胃切除+转移灶切除组总生存期优于单纯胃切除组(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未手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3.1、CA-199>37 U/ml为不良预后因素.手术治疗的患者中,NLR和CA-199仍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治疗前较高的NLR、CA-199水平与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在NLR、CA-199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中,胃切除可安全实施,并可能与更长的生存期相关.

  • 洛铂与奥沙利铂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转移胃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李光;刘洪霞;刘军

    目的 对比评价同为第三代铂类药物的洛铂和奥沙利铂分别联合卡培他宾D2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转移胃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D2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患者83例,随机分为XELLOBA组和XELOX组,其中XELLOBA组采用洛铂+卡培他宾方案,XELOX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宾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患者3年总生存率(91.5%)高于Ⅲ期患者3年总生存率(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XELLOBA组3年总生存率(75.2%)高于XELOX组(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结论 洛铂、奥沙利铂分别联合卡培他宾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转移胃腺癌,两者疗效类似.洛铂抗肿瘤谱广、水溶性好、毒副反应轻,较其他铂类药物用于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胃腺癌更为理想,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金丝桃素对乙肝病毒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作者:蓝天云;赵兴旺;范红;陈勇彬;杨翠萍;李岩

    目的 探讨金丝桃素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构建好的带有病毒启动子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及含有1.3倍HBV基因组的质粒转染到293T、L02及HepG2细胞中,并对细胞进行分组给药.以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的拉米夫定为阴性对照组,浓度梯度的金丝桃素作为实验组;给药48 h后,收集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指标检测及pgRNA表达水平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在病毒启动子活性检测的结果 中,金丝桃素组与拉米夫定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结果 一致,启动子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在pg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中,金丝桃素组与拉米夫定组和空白对照组在非肝源细胞株293T细胞中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但在肝源细胞株L02、HepG2中,金丝桃素组pgRNA的表达水平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金丝桃素可能不是通过影响病毒启动子,而是通过其他相关途径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 超声影像学检查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覃俊;余晓梅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记录治疗前后肝脏生化指标、超声检查声像图的变化情况.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诊断、分型及程度判定,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情况对肝脏损伤程度及治疗转归的影响.将治疗前后的生化检测指标及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超声影像学检查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依据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病例分为轻度肝损伤17例(29.3%)、中度肝损伤27例(46.6%)、重度肝损伤14例(24.1%).超声声像图显示,轻度肝损伤患者无明显改变;中度肝损伤患者肝脏发生器质性变化,且合并胆囊壁水肿及部分患者出现腹腔积液;重度肝损伤患者肝脏器质性损伤进一步加重,且均合并腹腔积液.治疗后,超声复查结果 显示,中度肝损伤肝脏的病理学改变是可逆的;部分重度肝损伤患者生化指标提示肝功能好转,甚至部分患者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通过肝脏超声检查对于中、重度肝损伤患者可优化治疗方案,还可准确评估治疗效果.

  • 髓源抑制细胞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孟雪飞;李红兵

    目的 研究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对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渭南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CHC患者100例,均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MDSCs表型,将其分为粒系髓源抑制细胞(G-MDSCs)和单核系髓源抑制细胞(M-MDSCs).分析CHC患者和对照组MDSCs、CD4+T和CD8+T水平,分析CHC患者经治疗后病毒HCV-RNA、MDSCs、CD4+T、CD8+T水平,治疗后的CHC患者分为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SVR)和未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non-SVR),分析non-SVR患者中剔除MDSCs组和未剔除MDSCs组的CD4+T和CD8+T水平.结果 治疗前,CHC患者CD4+T、CD8+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C患者HCV-RNA、G-MDSC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MDSCs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HC组、治疗后SVR组和non-SVR组HCV-RNA、G-MDSCs、CD4+T、CD8+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S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Cs剔除组和MDSCs未剔除组CD4+T和CD8+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HCV-RNA水平,而HCV-RNA对G-MDSCs有促进作用,G-MDSCs对CD4+T、CD8+T有抑制作用,对CHC患者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起到不良的临床预后影响.

  • 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超;郭琦;郑鹏远;刘霞;于泳;唐芙爱;赵治国

    目的 研究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婴儿双歧杆菌组和秋水仙碱组,正常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婴儿双歧杆菌组和秋水仙碱组静脉注射12.5 mg/kg刀豆蛋白溶液,1次/周,每日给予正常组和模型组蒸馏水灌胃给药,婴儿双歧杆菌组给予0.5 g/kg婴儿双歧杆菌溶液灌胃给药,秋水仙碱组给予0.75 g/kg秋水仙碱溶液灌胃给药,持续7周后,检测小鼠肝脏重量指数,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ALB)、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的浓度,小鼠肝脏组织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基质蛋白金属酶-1(MMP-1)、MMP-2、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0的浓度.结果 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均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重量指数(P<0.05),改善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P<0.05),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HA、PCⅢ浓度(P<0.05),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ColⅠ、ColⅢ、MMP-2、MMP-9、TIMP-1浓度(P<0.05),提高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MMP-1浓度(P<0.05),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TNF-α、IL-6浓度(P<0.05),升高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IL-10浓度(P<0.05).结论 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均具有明确的抗小鼠肝纤维化作用,均可应用于治疗小鼠肝脏肝纤维化.

  •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脏硬度值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亚男;熊峰;吴燕京;翟云;于海滨;李鹏;郭晓红;张世斌

    目的 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硬度测量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急性DILI患者30例,入院后完善肝功能等检测指标,并通过肝脏瞬时弹性超声(Fi-broScan,FS)测定其LSM,常规治疗2~6周后再次复查上述各项观察指标,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探讨LSM的影响因素.结果 30例急性DILI患者治疗前后L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前后检测TBIL、PTA的变化值与LSM变化量之间有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BIL水平与LSM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DILI患者的LSM随疾病好转呈下降趋势,TBIL会对LSM产生影响.

  • 血清降钙素原与腹水乳铁蛋白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志远;高峰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腹水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肝硬化并腹水患者91例,其中SBP患者61例,无菌性肝硬化腹水(sterile ascites,SA)患者30例.血、腹水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胞计数、生化指标测定,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PCT和腹水LF.结果 SBP组与SA组PCT、L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SBP组PCT、LF浓度均高于SA组.PCT、LF与SBP患者Child-Pugh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63、0.728,P均<0.05).Child-Pugh A级PCT、LF水平高,Child-Pugh B级次之,Child-Pugh C级小.结论 血清PCT、腹水LF水平对肝硬化合并SBP与SA有鉴别诊断意义,尤其对SB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PCT与LF可以预测SBP患者Child-Pugh分级,为疾病的临床评估提供依据.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高月秋;金世柱;张艳杰;张敬华;张丽虹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否可以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方法 应用吲哚美辛诱导大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G-CSF治疗组,于治疗后第21天处死大鼠,并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肠道功能学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CSF治疗组的肠道功能评分显著降低,且肠道隐窝干细胞明显增多,并增殖分化为肠道组织.结论 G-CSF治疗可促进肠道内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并修复损伤的肠道组织.

  • 10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志芳;高青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复发转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其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4年累计复发转移率为29.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肿瘤原发部位、术后服用伊马替尼、Ki67指数与GIST复发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肿瘤原发部位、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是影响GIST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原发部位是GIST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伊马替尼分子靶向治疗可明显降低GIST复发转移风险.

  • 缓解期哮喘儿童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胃电图改变

    作者:孟小雨;王文革;姚伟伟;王丹丹

    目的 探讨缓解期哮喘患儿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胃电图改变.方法 试验组选取缓解期哮喘患儿60例,记录其胃肠动力障碍临床症状,进行胃电图检测.另选取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餐前、餐后各8 min的胃电图描述,并对各导联餐前、餐后的胃电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存在纳差者占60.00%,嗳气者占70.00%,恶心、呕吐者占38.33%,66.67%的患儿出现食后腹胀、腹痛,71.67%的患儿存在大便秘结不畅;两组餐后平均幅值(Vpp)、波形反应面积(Ra)较餐前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频率(f)、正常慢波百分比(PNSW)餐前、餐后无明显差异.试验组的餐前Vpp、f、R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胃电参数PNS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餐后胃电参数Vpp、f、R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胃电参数PNSW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餐后/餐前功率比<1,而对照组健康儿童的餐后/餐前功率比>1.结论 缓解期哮喘患儿常有不同程度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且伴有胃电活动异常,胃电功率降低,胃电基本节律减慢,胃舒缩功能降低,胃动过缓,胃排空减慢,胃动力不足.

  • 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小肠动力紊乱大鼠Cajal间质细胞及P物质表达的变化

    作者:贺巍;朱琳;范兴爱;杨生岳;刘睿年;陈磊

    目的 探讨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发生小肠动力紊乱过程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以低海拔地区(海拔400 m)为对照组,并以进入高海拔地区(海拔4300 m)后的时间节点依次分为1 d、3 d、7 d和14 d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大鼠小肠电活动数据,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小肠ICC的微观结构变化,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 观察同区域ICC的功能与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变化.结果 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大鼠小肠电波幅及波频受损明显,于高海拔区3 d组下行到低点(P<0.05).其小肠ICC的微观结构也可观察到类似改变.使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可发现,ICC与SP的表达呈同步变化,同样在高海拔区3 d组表达下降到低点(P<0.05).结论 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所致小肠动力紊乱的发生,可能与小肠ICC及SP的表达变化有密切关系.

  • 气囊辅助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晓军;王昕;王晓伟;王海红;李娜;盛剑秋

    目的 评价气囊辅助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陆军总医院进行气囊辅助小肠镜检查的396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小肠镜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4例患者共接受396次小肠镜检查.总体疾病检出率为64.97%,可疑小肠出血者109例,占全部受检者的37.07%.在可疑小肠出血患者中,血管发育异常、间质瘤、Meckl憩室及克罗恩病分别占19.27%、14.68%、13.76%及13.76%.75.86%的小肠克罗恩病累及回肠.小肠镜术中牵拉后解除外科术后小肠粘连性肠梗阻10例,有效率83.33%.小肠镜下治疗率28.2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0.51%,主要为息肉切除术后穿孔.结论 气囊辅助小肠镜检查是小肠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安全可靠方法 ,是可疑小肠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小肠镜是解除外科术后小肠粘连的重要方法 .

  • 通过结肠镜检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筛查结直肠腺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闫泽强;陈满宇

    目的 研究结肠镜检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对结直肠腺瘤的预警作用.方法 根据患者有无直肠ACF分为ACF组(73例)和对照组(67例).通过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情况分析结肠镜检直肠ACF对于患者结直肠腺瘤的预警作用.结果 ACF组患者以非进展型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腺癌为主.ACF组患者的满意度达94.5%,高于对照组的44.8%.患者ACF程度与结直肠腺瘤病情呈正比.结论 结肠镜检直肠ACF可以有效预警结直肠癌,准确度高.

  • 胃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倩倩;陈晶

    胃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胃镜检查已经成为普通人群必不可少的体检项目.但胃癌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胃癌复发、转移成为威胁胃癌患者生命的首要因素.所以,对胃癌复发、转移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胃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