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生菌在当前市场的应用现状

    作者:王旭

    近年来,一些益生菌已被卫生部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行业,同时也逐步被应用于其他功能性食品,如固体饮料、果汁、冰淇淋、糖果、巧克力、泡菜等。在亚洲地区益生菌普遍应用于奶制品领域,例如酸奶、乳酸菌饮品等。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常见的有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另一类为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

  • 统计过程控制在婴儿双歧杆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陆秋林;时秋菊

    介绍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以X-R图列举SPC在婴儿双歧杆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 拉克替醇和婴儿双歧杆菌对便秘大鼠AQP3及ICC的影响

    作者:丁一芮;郑鹏远;李付广;梅璐;黄煌;白利梅;刘思濛

    目的 探讨拉克替醇和婴儿双歧杆菌改善大鼠便秘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结肠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6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连续5d给予洛哌丁胺灌胃建立便秘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拉克替醇组、婴儿双歧杆菌组、联合组.连续治疗7d,测定大鼠摄食量、摄水量、体重、粪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含量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结肠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速激肽受体1(neurokinin-1 receptor,NK-1)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结肠AQP3、ICC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血清中VIP、SP含量均增加,结肠中PKA、NK-1 mRNA的表达量提高,AQP3、ICC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也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效果为明显,拉克替醇组次之,婴儿双歧杆菌组效果欠佳.结论 拉克替醇和婴儿双歧杆菌能够提高大鼠血清中SP和VIP的含量,SP可以与ICC表面的NK-1受体相结合,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快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VIP亦可通过cAMP-PKA途径增强AQ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肠道内水分吸收,软化粪便,改善便秘.

  • 鳖甲软肝片婴儿双歧杆菌联用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小鼠防治作用的研究

    作者:郭琦;申志扬;高静;刘霞;骆战辉

    目的:研究鳖甲软肝片、婴儿双歧杆菌联用对ConA诱导的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小鼠防治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测定并比较各组小鼠空腹体重及肝脏质量指数。ELISA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质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给药组小鼠的肝脏重量和肝脏质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质量指数显著低于鳖甲软肝片单用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和阳性对照组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肝脏TNF-α,IL-6的浓度,升高IL-10的浓度(P<0.05)。结论:鳖甲软肝片婴儿双歧杆菌联用对ConA诱导的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疗效显著。

  • 厌氧菌介导的CD/5-FC系统对鼠黑色素瘤的杀伤效应

    作者:郭志英;任启伟;巴再华;刘晓岚;易成;王树人

    目的 构建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5-FC肿瘤基因治疗系统,探讨该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体外杀伤效应. 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GEX-CD,以电穿孔法转化婴儿双歧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菌,然后加入5-FC厌氧培养,24h后取其上清,作用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 结果 成功构建出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5-FC肿瘤基因治疗系统.与对照组和pGEX组相比,CD组的肿瘤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 结论 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5-FC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杀伤效应.

  • 婴儿双歧杆菌/重组人核心蛋白聚糖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

    作者:耿飞;王桂琴;李泳慧

    目的 构建双歧杆菌表达重组人核心蛋白聚糖(rhDCN)基因载体.方法 利用pGEX-4T-1 原核载体系统,用EcoRΙ和NotΙ酶对PCR 扩增后DCN 基因和PGEX-4T-1 质粒分别进行双酶切,琼脂糖电泳凝胶分离并用凝胶重回收试剂盒回收酶切的1.1kbp 和5.0kbp 两个目的 片段.T4 DNA 连接酶连接,构建成PGEX-4T-1-DCN 重组质粒.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婴儿双歧杆菌,挑选阳性克隆菌落,提取质粒,双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分析.结论 成功构建婴儿双歧杆菌/rhDCN 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系统.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对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影响

    作者:孙晓红;陈娟;王海香;王惠群;甘春芳

    目的 研究牛奶中不同浓度抗生素残留对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标准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 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在经过离体肠道模拟系统作用后,与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标准菌株共同厌氧培养一定时间,观察低浓度氨苄青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硫酸链霉素对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牛奶中氨苄青霉素浓度在2、100 μg/L时,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菌株的菌落生长数分别是494、285菌落形成单位(cfu)/皿,低于对照组的577、451 cfu/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2.52、9.15,P<0.05),表明从这2个剂量开始对这2种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牛奶中硫酸链霉素在20 mg/L时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的菌落生长数分别是429、127 cfu/皿,低于对照组的598、174 cfu/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 =5.26、2.68,P<0.05),表明此浓度对这2种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牛奶中磺胺间甲氧嘧啶浓度在800 μg/L时,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的菌落生长数分别是56、79 cfu/皿,低于对照组的80、111 cfu/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02、2.29,P<0.05),表明此浓度对这2种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 嗜酸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敏感,浓度低于中国农业部颁布的牛奶中氨苄青霉素大允许残留限量(MRL) 10μg/kg水平时生长即受到抑制.

  • 酪酸梭菌与婴儿双歧杆菌对艰难梭菌体外生物拮抗作用的研究

    作者:吕存女;邝欣;张雪平;邹开勇;孟筱琦

    用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单独或联合对艰难梭菌(Clost ridium difficile)进行试管内的生物拮抗作用.将酪酸梭菌、婴儿双歧杆菌单独或酪酸梭菌和婴儿双歧杆菌联合分别与艰难梭菌以一定的比例等量混合后,接种于GAM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实验证明酪酸梭菌和婴儿双歧杆菌能明显抑制艰难梭菌的生长,并且两菌联合比各自单独培养时显示出更强的生物拮抗作用.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许玲芬;杨晓琳;郭静;孙梅;毛志芹

    目的 评价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常乐康)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治疗效果,探讨更优化的H.pylori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H.pylori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144例,完成12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标准三联组):奥美拉唑0.8~1.0 mg/kg·d,分2次,餐前30 min口服;克拉霉素15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1 000mg/d;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2 000 mg/d,疗程10 d.B组(常乐康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常乐康840 mg,每天2次,与抗生素间隔2h以上服用,疗程14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症状评分,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H.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标准三联组的症状缓解率为74.1%,常乐康组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P=0.04);H.pylori根除率,标准三联组为58.6%,常乐康组为80.6%,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等,常乐康组较标准三联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1%和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症状缓解率,增加H.pylori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 脂磷壁酸的提取工艺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作者:付艳茹;黄少磊;龚虹;张烨;高仙灵;武岳;刘彦民

    目的 确定婴儿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的佳提取工艺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对不同方法提取婴儿双歧杆菌LTA的测定及对植瘤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来探讨LTA对小鼠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结果 采用脱脂后水法提取效果好,与对照组和全菌组相比,LTA使淋巴细胞转化增加.结论 婴儿双歧杆菌及其LTA均有免疫功能,但LTA的效果要优于婴儿双歧杆菌.

  • 酪酸梭菌与婴儿双歧杆菌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sIgA的影响

    作者:王瑰娜;毛志芹

    目的 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探讨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含量的变化与小鼠IBD发病的相互关系.研究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BB)分别或联合后对炎症状态下肠道sIgA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小鼠分成5组.WT组、TNBS组、CB组、BB组和CB+ BB组,每组10只;2周后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和体重变化,处死小鼠收集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炎症的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肠液中的sIgA浓度;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对结肠组织的sIgA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 TNBS组肠道炎症改变较WT组、CB组、BB组和CB+ BB组明显;在肠绒毛固有层中、肠腺腺腔内以及肠腺之间,都有sIgA的存在;TNBS组小鼠肠液和结肠组织中sIgA浓度水平均明显低于WT组(P均<0.01);CB、BB组小鼠肠液和结肠组织sIg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NBS组(P均<0.01),CB和B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B+ BB组小鼠肠液和结肠组织sIgA表达水平较CB组、BB组升高(P均<0.01).结论 sIgA含量的变化与IBD的发生有关.CB和BB均能上调sIgA水平,改善IBD的肠道炎症反应,并且两菌联合比各自单独应用显示出更强的上调作用.

  • 婴儿双歧杆菌介导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大鼠膀胱癌组织细胞凋亡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

    作者:喻备;王亚荣;殷祥瑞;唐伟

    目的 评价婴儿双歧杆菌(BI)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更昔洛韦(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SD大鼠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探讨其诱导大鼠膀胱癌组织细胞的凋亡及对大鼠膀胱癌组织Fas/Fas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N甲基亚硝基脲(MNU)膀胱灌注法诱导建立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GCV对照组(生理盐水组)、BI-pGEX-5X-1/GCV组(空质粒组)和BI-pGEX-TK/GCV治疗组(重组质粒组).分别将生理盐水、BI-pGEX-5X-1、BI-pGEX-TK经尾静脉注射到各组荷瘤大鼠体内,联合腹腔注射GCV,治疗4周后,称取各组膀胱癌组织质量.TUNEL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凋亡,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肿瘤组织Fas/Fas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重组质粒组荷瘤大鼠膀胱质量明显降低(P<0.01);TUNEL法检测发现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凋亡,与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重组质粒组凋亡为显著(P<0.01);与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重组质粒组的荷瘤大鼠膀胱癌肿瘤组织细胞Fas/FasL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双歧杆菌介导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Fas/FasL凋亡途径,诱导大鼠膀胱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瘤作用

  • DDC对婴儿双歧杆菌SOD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罗燕;葛兰;陈红兵;杨平常;刘志刚;杨波

    目的:探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DDC)对婴儿双歧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厌氧活化扩增法培养婴儿双歧杆菌,根据绘制出的适生长曲线,在平台生长期内加入不同浓度(200、1000μmol/L)的DDC作用一段时间(0、0.5、1、2、4、24 h),然后离心收集细菌、进行超声破碎,测定细菌裂解液中SOD的活性。作为阳性对照,我们也检测了DDC对小鼠肠道裂解液中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上述不同浓度的DDC作用于婴儿双歧杆菌一定时间后,对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动物实验表明DDC作用于小鼠一定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SOD 活性显著降低( P<0.01)。结论:DDC影响小鼠体内SOD活性,但不影响婴儿双歧杆菌SOD的活性。推断婴儿双歧杆菌SOD抑制剂不是DDC, SOD抑制剂尚需进一步研究。

  • 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UPRT双自杀基因系统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郭志英;任启伟;安丽娜

    目的 探讨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UPRT)对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自杀基因系统抗瘤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GEX-UPRT,以电穿孔法转化婴儿双歧杆菌,筛选出阳性克隆菌,加入5-FC厌氧条件下培养24h后取其上清,加到B16-F10细胞培养液中,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阳性克隆菌可正确表达UPRT基因.与对照组比较,CD组、UPRT组及CD/UPRT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与CD组及UPRT组比较,CD/UPRT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且CD/UPRT组肿瘤细胞显示出明显的损伤性改变,而CD组、UPRT组变化不如前者.结论 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UPRT基因可明显增强CD/5-FC系统对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杀伤作用.

  • 携带重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婴儿双歧杆菌对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杀伤效应研究

    作者:任启伟;郭志英;王立赞;王乐军;王树人

    目的将携带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重组婴儿双歧杆菌应用于肿瘤的基因导向酶前药物疗法,利用厌氧菌趋低氧代谢的特性构建一种全新的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系统.方法PCR扩增CD目的基因、酶切后连接目的基因与质粒片段,电穿孔法将重组体转染婴儿双歧杆菌,筛选阳性克隆抽提质粒,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并体外检测CD基因的表达.结果携带自杀基因CD的重组载体成功地被转染进婴儿双歧杆菌,并能表达CD酶活性,当加入CD酶底物5-FC后,显示出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明显的杀伤效应.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自杀基因CD的重组婴儿双歧杆菌,重组菌在体外显示出对B16-F10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 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超;郭琦;郑鹏远;刘霞;于泳;唐芙爱;赵治国

    目的 研究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婴儿双歧杆菌组和秋水仙碱组,正常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婴儿双歧杆菌组和秋水仙碱组静脉注射12.5 mg/kg刀豆蛋白溶液,1次/周,每日给予正常组和模型组蒸馏水灌胃给药,婴儿双歧杆菌组给予0.5 g/kg婴儿双歧杆菌溶液灌胃给药,秋水仙碱组给予0.75 g/kg秋水仙碱溶液灌胃给药,持续7周后,检测小鼠肝脏重量指数,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ALB)、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的浓度,小鼠肝脏组织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基质蛋白金属酶-1(MMP-1)、MMP-2、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0的浓度.结果 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均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小鼠的肝脏重量指数(P<0.05),改善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P<0.05),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HA、PCⅢ浓度(P<0.05),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ColⅠ、ColⅢ、MMP-2、MMP-9、TIMP-1浓度(P<0.05),提高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MMP-1浓度(P<0.05),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TNF-α、IL-6浓度(P<0.05),升高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IL-10浓度(P<0.05).结论 婴儿双歧杆菌与秋水仙碱均具有明确的抗小鼠肝纤维化作用,均可应用于治疗小鼠肝脏肝纤维化.

  • 婴儿双歧杆菌对 ConA 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刘超;郭琦;郑鹏远;刘霞;于泳;唐芙爱;赵治国

    目的:研究婴儿双歧杆菌对刀豆蛋白A( Con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婴儿双歧杆菌组,每组12只。正常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婴儿双歧杆菌组静脉注射12.5 mg/kg ConA溶液,每周1次。每日通过灌胃给予正常组和模型组蒸馏水,婴儿双歧杆菌组通过灌胃给予0.5 g/kg婴儿双歧杆菌溶液,持续7周。检测小鼠肝脏质量指数,小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ALB),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肽( PC Ⅲ)的水平,以及小鼠肝组织Ⅰ型胶原( ColⅠ)、Ⅲ型胶原( Col Ⅲ)、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TIMP)-1、基质蛋白金属酶( MMP)-1、MMP-2、MMP-9、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IL-6、IL-10的含量。结果:婴儿双歧杆菌能显著降低ConA诱导小鼠的肝脏质量指数(P<0.05),改善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P<0.05),降低血清HA、PC Ⅲ水平(P<0.05),降低肝组织中ColⅠ、Col Ⅲ、MMP-2、MMP-9、TIMP-1、TNF-α、IL-6含量(P<0.05),升高小鼠肝组织中MMP-1、IL-10含量(P<0.05)。结论:婴儿双歧杆菌具有明确的抗小鼠肝纤维化作用。

  • 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蔡访勤

    消化道上下两端向外开放、内部与各个器官相通。因此肠道内容物与外界及其他器官经常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流。大肠中共生的种类繁杂、数量巨大的细菌,犹如千军万马,菌群激荡。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健康有益,一旦粘膜出现纰漏、腔菌群侵入,或其毒性代谢产物被粘膜吸收,则会引致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这方面的资料。1 肠道正常菌群[1~3,8] 成人肠道中占优势的是厌氧无芽胞菌,例如类杆菌(Bacteroidaceae)、优杆菌(Eubacterium )、消化球菌(Peptococaceae)和双岐杆菌(Bifidobacterium)。占中等数量的是乳杆菌、韦荣氏菌(Veillonella),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不超过总数的1%。正常情况处于少数的是梭状芽胞杆菌(CI.perfringens)和葡萄球菌。但这种数量上的关系因各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不同而有差别。 双岐杆菌是对人有益的细菌,但它只占肠道菌群总数的10%左右。随着增龄,它由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短双岐杆菌(B.breve)转变为长双岐杆菌(B.longun)和青春型双岐杆菌(B.adolescentis)。由成年期进入老年期后,双岐杆菌逐渐减少,有的人甚至不能检出。相反地,韦荣氏菌和大肠杆菌等腐败性细菌总数增多,此现象与宿主老化和疾病发生率增多并行。 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与否对宿主的营养、生理和免疫功能、疾病、老化、致癌等都有极大的影响。肠道菌群对宿主有益之处是提供维生素B1、B2、B6、B1 2、泛酸、烟酸及维生素K;其次是刺激宿主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并对外源侵入的病原菌具有生物拮抗作用。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所生成的代谢产物,如氨、硫化氢、胺、酚、酉定基质、毒素和致癌物等对宿主是有害处的,但机体具有各种机制来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如果这些机制发生障碍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 肿瘤厌氧靶向双自杀基因治疗系统pTRKH2-PsT/CD、pTRKH2-PsT/UPRT的构建

    作者:叶鹏;李著华;杨彦彪;王树人

    目的 利用婴儿双歧杆菌对实体瘤低氧区的靶向效应,构建肿瘤厌氧靶向双自杀基因治疗系统pTRKH2-PsT/CD和pTRKH2-PsT/UPRT.方法 用PCR的方法从质粒pGEX/CD和pGEX/UP-RT中扩增出CD基因和UPRT基因,双酶切CD基因、UPRT基因和质粒pTRKH2-PsT,分别连接后重组于大肠杆菌中.之后用电转化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婴儿双歧杆菌中.用RT-PCR检测该系统mR-NA水平的表达,SDS-PAGE检测该系统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在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上检测该系统的体外肿瘤细胞杀伤效果.结果 成功地将CD基因和UPRT基因转入了质粒pTRKH2-PsT,CD基因和UPRT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序列与Gene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RT-PCR检测到CD和UPRTmRNA水平的明显表达.在含有CD基因的婴儿双歧杆菌细胞全蛋白中发现了CD蛋白质的表达,在合有UPRT基因的婴儿双歧杆菌上清液中发现了UPRT蛋白质的表达.黑色素瘤细胞的低存活率证明了pTRKH2-PST/CD、pTRKH2-PsT/UPRT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黑色素瘤的显著杀伤作用.结论 肿瘤厌氧靶向双自杀基因治疗系统pTRKH2-PsT/CD、pTRKH2-PsT/UPRT构建成功并显示出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 双歧杆菌疗法新进展

    作者:郑家驹

    为了阐明益生素(指一些除了本身具有的营养作用外,还具有促进健康作用的活菌或细菌性产物)对肠道疾病临床疗效的新进展,本文对近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复习.大量报道资料表明双歧杆菌已成为目前应用为广泛的益生菌之一,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或复发性与难治性贮袋炎具有预防与维持缓解的疗效.此外,婴儿双歧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含有长双歧杆菌及增效剂1号的合生元治疗也表明对慢性肠道炎症有全面的改善作用.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