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人Notch1受体胞内段重组腺病毒构建及转染

    作者:胡彦华;吴德全;姜明山;金光鑫;张雪松;胡彦建;李红影

    目的 构建人Notch1受体胞内段重组腺病毒并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为Notch信号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构建Notch1受体胞内段(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基因的重组质粒pDC316-CMV-EGFP-CMV-Notch1-Myc,采用AdMax腺病毒包装系统将重组质粒与骨架质粒pBHGlox_E1,3Cre共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Ad-EGFP-NICD-Myc,RT-PCR鉴定重组腺病毒EGFP及NICD基因表达.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及NICD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腺病毒Ad-EGFP-NICD-Myc经鉴定基因表达正确,此病毒转染入肝癌细胞株HepG2后阳性表达EGFP及NICD蛋白.结论 人Notch1受体胞内段重组腺病毒成功构建,为进一步Notch信号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不同菌属致病菌与术后胆红素恢复的关系分析

    作者:周猛

    目的 探讨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不同菌属致病菌与术后胆红素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8月入住太和医院的120例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胆汁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组(G+组)和革兰氏阴性菌组(G-组),将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以及第7天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间接胆红素G+组及G-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两组与术后胆红素恢复无交互性作用.结论 胆道感染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速度较慢,应注意加强对G-菌感染患者的术后护理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大限度减少使用对肝脏细胞有害的药物,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 5-HT4受体对人消化间期小肠运动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王深皓;董蕾;李路;罗金燕

    目的 通过观察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对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探讨5-HT4受体激动剂对MMC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介导因素.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18人并观察给予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后MMC的变化.并且在给药前后检测MMC不同时期血浆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NO的浓度.结果 健康人给药后MMC周期显著缩短[(87.5+24.2)minvs (60.5 ±18.4) min,P<0.001],MMCⅢ期波幅、动力指数、传播速度均比给药前显著升高(P<0.05).MMC不同时期血浆MOT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SS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NO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5-HT4受体激活对人MMC有兴奋性作用,该兴奋作用可能通过SS、NO等胃肠激素起作用.

  • 噻唑烷二酮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曼蓉;王跃;宋雯;朱海杭;张旭东;张妮娜;卜平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以“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WanFang Data、CBM、Google数据库,并追溯参考文献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质量,用Review Manager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6篇,经Meta分析,噻唑烷二酮类能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评分(UCAI)(WMD=-0.92,95% CI:-1.17~-0.66,P<0.00001);噻唑烷二酮类明显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缓解人数(OR=12.31,95% CI:1.71~ 88.74,P=0.0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分级,尤其是0~Ⅰ级(OR =2.71,95% CI:1.55 ~4.72,P=0.0004).失效安全数结果显示,发表偏倚较小.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结果稳定可靠.结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显著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 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尿素氮、血肌酐及食管24h pH值DeMeester评分与胃泌素的相关性

    作者:金鑫鑫;袁柏思;魏娟;万海军;李敏利;郭美霞;王彬;张晓华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及食管24 h pH值DeMeester评分与胃泌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门诊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42例,测定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胃泌素浓度,并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以DeMeester评分进行统计.观察患者肾功能及DeMeester评分与血清胃泌素的关系.结果 血清尿素氮为(31.1±8.5)mg/dl,肌酐为(3.0±1.3)mg/dl,DeMeester评分为65.0±64.1,胃泌素为(63.5±18.7) pg/ml;血清尿素氮、肌酐和DeMeester评分与胃泌素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58、0.49、0.35.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可能是由于对胃泌素的清除减少和生成增多导致的胃酸分泌增加及反流增多所致.

  • 糖尿病与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向旭;朱妍;朱海杭

    目的 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对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其中相关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尿病并发症等,探讨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GERD发生率(14.2%)较非糖尿病组(7.0%)明显增高(P<0.05);糖尿病组中年龄> 65岁组GERD患病率高(16.9%),而45岁以下年龄组患病率低(7.4%);女性人群在糖尿病组中的GERD阳性率(14.8%)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5.6%,P<0.05);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与糖尿病并发GERD相关(P<0.05),吸烟、饮酒、BMI、空腹血糖与GERD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糖尿病并发GERD的患病率较高;糖尿病患者中年龄> 65岁组GERD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女性人群在高血糖时发生GERD相关症状的危险性增大;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与糖尿病合并GERD相关.

  • 非特异性小肠炎40例随访分析

    作者:刘艳红;王群;李东颖;张金平;李建生

    目的 通过随访分析40例非特异性小肠炎患者,探讨其预后.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10月行内镜检出非特异性小肠炎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点、诊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40例小肠病变患者,11例患者在内镜检出病变前很长一段时间(平均3.7年)被诊断为功能性肠病,2例是无症状患者,其余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肠道症状.病变位于回肠末端25例、空肠8例、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6例、十二指肠1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20例、黏膜充血19例、黏膜结节隆起1例;病理表现为慢性炎25例、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9例、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6例.治疗后内镜下治愈40例,无复发病例;症状治愈29例,缓解11例.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穿孔等.结论 本组报道的非特异性小肠炎预后良好.同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胶囊内镜(CE)、小肠镜检查并重视结肠镜回肠末端检查有助于推动对非特异性小肠炎的深入研究.

  • T-SPOT.TB与PPD在消化系统结核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魏娟;施慧;陆恒;汪芳裕

    目的 评估快速T细胞计数体外酶联免疫斑点技术(T-ELISPOT.tuberculosis,T-SPOT.TB)与PPD试验在消化系统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7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14例确诊为结核感染的患者,46例为非结核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送检,T-SPOT.TB与PPD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14例确诊结核感染患者,46例非结核感染的患者,T-SPOT.TB的灵敏度与PPD试验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 vs71.4%,P=1.000);T-SPOT.TB的特异性显著大于PPD试验(91.3% vs 69.6%,P=0.009);T-SPOT.TB阳性预测率显著大于PPD试验(73.3% vs 41.7%,P=0.001);T-SPOT.TB阴性预测率与PPD试验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 vs91.1%,P=1.000).T-SPOT.TB与PPD试验在诊断消化系统结核感染方面有较好的吻合性(K=0.341,P=0.018).结论 T-SPOT.TB应用于消化系统感染的诊断,尤其适合PPD阳性的疑似消化系统结核感染患者的鉴别诊断.

  • 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乐有林;赵己未;孙嫣;郭升超;聂玉强;曾晖

    目的 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粪便DNA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并探讨其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0例结直肠腺癌、40例腺瘤性息肉、52例正常对照住院患者粪便标本,使用试剂盒提取其粪便中肠道脱离细胞DNA,通过MSP方法检测其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0%、55.9%;在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1%、52.6%;二者联合检测在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5%、68.4%;特异性为52.0%.结直肠腺癌患者粪便中粪便潜血阳性率为35.3%,CEA阳性率为35.3%.结论 通过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具有较高成功率;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于检测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检测粪便基因甲基化有望成为CRC高风险人群筛查的一个重要途径.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作者:陆建国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脂肪肝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2年6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HB并脂肪肝患者248例,根据脂肪肝程度分为轻度组173例、中度组55例、重度组20例,分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观察3组患者12个月时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完全应答情况.另选取同期单纯CHB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4组患者在男性构成比、年龄、CHO、TG、ALT、HBV DNA载量、BMI、胰岛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合并脂肪肝与患者性别、年龄、CHO、TG、ALT、HBV DNA载量、BMI、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P<0.05);对照组患者HBV DNA转阴、病毒学应答与3个脂肪肝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LT复常率、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3个脂肪肝组,且随着脂肪肝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 肝细胞脂肪病变不会影响PEG-IFNα-2a治疗CHB患者的病毒学应答,但会影响ALT复常率、完全应答率,在采用PEG-IFNα-2a治疗CHB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ALT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息肉复发及内镜监测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辉;张川;阎雪燕;袁志芳;张继舜;段卓洋

    目的 研究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切除术后息肉复发的情况,以确定合理的内镜监测间隔时间.方法 收录2005年5月-2012年5月于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完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病理组织学确诊为CRA、术后再次入院行肠镜复查的患者共143例,男89例,女54例.统计分析复发息肉的累计复发率,确定影响复发息肉的重要危险因素和中位复发时间.结果 息肉总体复发率为72%,患者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息肉数目、息肉发生部位、病理类型等因素中,仅CRA的大小和病理类型对复发有重要影响.初检CRA直径>1 cm的患者较CRA直径≤1 cm的患者复发风险高(P=0.02).CRA病理中含有绒毛成分的患者较仅为管状腺瘤的患者复发风险高(P=0.08).结论 建议含绒毛成分或直径>1 cm的CRA患者术后6~12个月复查肠镜,而直径≤1 cm的管状腺瘤患者可在术后2年左右复查肠镜.

  • 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作者:王开利;邢汉前;刘俊微;高登莲;赵鸿;张雪华;姚红宇;赵军

    目的 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比较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MARS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Glasgow评分等指标.结果 MARS人工肝治疗后,患者体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RS人工肝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措施,其对清除胆红素为代表的蛋白结合毒素效果明显,但并不能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性脑病的程度及总体预后,其意义在于为肝移植患者赢得时间.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应答不佳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隋洪华;徐永红;刘涵云;边城

    目的 探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AST、APTT、PT、HBsAg定量、HBeAg定量、P区基因变异、治疗过程中ALT、AST、HBV DNA下降幅度等因素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与应答不佳的关系.方法 选择128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84例,HBeAg阴性患者44例.均初次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前检测上述基线因素及P区变异,治疗过程中ALT、AST、HBV DNA下降幅度等指标.在治疗后4、12、24周分别检测HBV DNA、ALT、AST、HBsAg定量、HBeAg定量.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载量,分为完全应答组(HBV DNA<低检测值下限)和应答不佳组(HBV DNA下降>2 lg,但仍>低检测值下限).统计分析上述指标与治疗应答的关系.结果 年龄、性别、APTT、PT、ALT、AST与治疗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治疗前HBV DNA载量、HBsAg定量与治疗应答呈负相关,BMI高、高HBV DNA载量、HBsAg高水平患者多应答不佳(P<0.05).HBeAg阳性为应答不佳的危险因素(OR =5.43>1;r=0.358).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组HBV DNA下降幅度大(P<0.05),rtM204V/I变异率>10%时易出现应答不佳(P<0.05),rtL180M变异与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HBeAg阴性患者,治疗12周时,完全应答组HBV DNA下降幅度大(P<0.05),rtM204V/I变异,rtL180M变异均与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MI高、治疗前高HBV DNA载量、HBsAg定量高水平、HBeAg阳性、rtM204V/I变异率>10%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时易出现应答不佳.

  • 中性粒细胞监测在消化道肿瘤临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秀峰;华胸怀;秦建军;李印

    近年来临床中关于中性粒细胞与人类恶性肿瘤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日益凸显.已有研究证实,在一些人体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水平的上升会导致较差的临床预后,而且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一项稳定且独立的风险因素,同时中性粒细胞对肿瘤预后的消极影响并没有因化疗或生物靶向治疗而得到改善,其中显著体现在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中.因此了解中性粒细胞免疫监测情况与肿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集中近年来临床试验中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补体系统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帆;张金彦;彭志海

    补体系统由30余种生物蛋白组成,是体内重要的效应系统.补体的各种固有成分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被顺序活化,通过共同的末端通路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在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浆中的补体成分80% ~ 90%在肝脏中合成,肝细胞同时表达多种补体受体.近的研究表明,补体系统也参与了各种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本文就补体系统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腺苷及其受体在炎症性肠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邱玉梅;田亭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腺苷及其受体调控肠道的运动、分泌、感觉、免疫和炎症反应等,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拟对腺苷及其受体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唐玉芬;安贺娟;盛剑秋

    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是在传统肛门直肠测压技术上的进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简单的、安全的测定直肠运动及肛管排便功能、较传统的测压技术分辨率更高、分析数据更方便的测压方法.本文旨在对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评估方面的应用作一概述.

  • 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磊;陈莉丽;全俊;严晋;卜平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重叠的治疗,以益生菌和胃肠动力剂为主;精神心理和行为疗法具有协同作用,能增加胃肠动力,改善患者症状;中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针刺和物理疗法是有效的非药物疗法,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

    作者:盛剑秋;陆晓娟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是一种以小肠多部位狭窄和多灶性浅溃疡为特点的小肠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或复发性肠梗阻.溃疡一般较浅,位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纤维性狭窄部位较短(一般1 ~2 cm),相互间隔较紧凑(多为2 ~ 10 cm),无瘘管形成.外科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防止再次手术,多数患者成为激素依赖状态.

  • 以急性胰腺炎为临床表现的白血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曾伟;林园园;陈章兴;谢军培;朱小三;戴益琛

    胰腺炎可继发于白血病细胞累及胰腺时,但一些消化科医生对于这种临床综合征认识不多.本文报道了1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回顾以往的文献报道,为白血病相关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伴腹水1例报道

    作者:刘凯辉;李文祥;汪泳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该病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100余例报道[¨,但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该病误诊率仍较高.本文报道我院2013年接诊的1例EG伴腹水的病例.

  • 胃神经鞘瘤1例

    作者:许白燕;王雯;王蓉;江传燊

    胃神经鞘瘤在神经鞘瘤中的发病率很低.本文从临床表现、CT表现、超声内镜、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面对1例胃神经鞘瘤进行报道.

  • XPG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研究

    作者:李湘楚;熊建光;程正位;吴娟;刘启胜

    目的 评价XPG His1104Asp和XPG His46Hi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咸宁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218例新发胃癌患者和218例无肿瘤病史的健康对照者.采用聚合酶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进行XPG His1104Asp和XPG His46His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携带XPG 1104GG基因型的研究对象患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调整后的OR(95%CI)为1.82(1.03~3.34).携带XPG 1104CG和GG基因型的H.pylori阳性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携带CC基因型,OR(95% CI)分别为1.53(1.05 ~2.16)和2.16(1.37 ~3.75),XPG His46Hi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无相关性.结论 携带XPG 1104GG基因多态性能够增加胃癌发病的风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健康人群患胃癌的风险,能够筛选出高危人群并及早进行预防.

  • 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和CA724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付明生;潘淑贤;朱金水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与CA724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187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108例,胃癌91例,空腹采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定量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计算PG Ⅰ/PGⅡ(PGR)值,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结果 血清PGR=2.78时诊断胃癌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7.2%,CA724=15.77u/ml时诊断胃癌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97.2%;PGR联合CA724诊断胃癌阳性率为89%,与PGR(61.5%)、CA724 (73.6%)单独诊断胃癌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血清PGR与CA724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462).结论 胃癌组血清PGR与CA724无相关性,但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诊断阳性率,可用于胃癌筛查.

  • 空肠营养性造口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应用比较

    作者:周志翔;白铁成;宁涛

    目的 探讨空肠营养性造口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行肠内营养的胃癌患者,A组42例采用空肠营养性造口,B组34例采用鼻肠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通气时间、术前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及其他各类不适)、住院时间等.结果 73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效果较好,3例患者未完成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营养状况变化、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优于B组(P<0.05).结论 与鼻肠管比较,空肠营养性造口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肠内营养方式.

  • TNF-α与IL-1β对胃癌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梁翙;丁健民;刘小宇

    目的 探讨TNF-α与IL-1β对胃癌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原代培养腹膜间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处理组.处理组经不同浓度TNF-α与IL-1β处理后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对照组中则以PBS代替TNF-α或IL-1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间黏附率,采用Real-time法检测腹膜间皮细胞中CD44、ICAM-1、VCAM-1 mRNA及胃腺癌细胞株中ICAM-1配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TNF-α与IL-1β处理浓度的不断增加,人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及CD44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各炎症因子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胃腺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45中的黏附分子LFA-1、CD44与VLA-4 mRNA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炎症因子TNF-α与IL-1β通过提高人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及CD44 mRNA的表达水平促进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细胞之间相互黏附,在胃癌细胞腹腔种植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

  • 枣花蜜对无水乙醇诱导小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作者:施纯礼;朱琼雪;陈静

    目的 探讨枣花蜜对无水乙醇诱导小鼠胃黏膜损伤可能存在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抗氧化机制.方法 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蜂蜜预防组(P1)、预防对照组(P2)、蜂蜜治疗组(T1)和治疗对照组(T2).P1组以0.1ml/d枣花蜜、P2组以等量生理盐水(NS)灌胃9d,第10天予0.1 ml无水乙醇灌胃;T1组、T2组予0.1 ml无水乙醇灌胃后第2日起分别予0.1 ml/d枣花蜜和等量NS灌胃9d;C组予等量NS灌胃10 d.各组于第11天眼球采血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处死后取全胃剖开测定溃疡指数,并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与P1组相比,P2组在枣花蜜处理后胃溃疡指数明显降低(P<0.05),溃疡抑制率为85.41%;与T1组比较,T2组溃疡指数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抑制率为0.09%.P1组的血浆SOD活性比P2组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C组比较,P1组、T1组的血浆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枣花蜜对无水乙醇诱导的小鼠胃黏膜损害有预防作用,可能通过影响SOD活性、清除活性氧物质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非受体通路的影响

    作者:李雪梅;魏良洲;田字彬;王利华;丁雪丽;苗瑛晖

    目的 探讨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etide-1,GLP-1)是否存在非受体通路参与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中枢调节.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GLP-1(7-36)干预组(GLP组)、Exendin(9-39)联合GLP-1干预组(E-G组)及Exendin(9-39)干预组(Exendin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PVN埋置套管并给予GLP-1 (7-36)或Exendin (9-39)等药物,2周后甲基纤维素-酚红溶液测胃排空;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PVN区GLP-1受体(GLP-1 R) mRNA表达情况.结果 注射STZ 2周后,GLP组及E-G组胃排空率较DM组、Exendin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高于NC组(P<0.05);GLP组及E-G组的下丘脑GLP-1R mRNA表达较DM组、NC组、Exendin组均明显增高(P均<0.05).GLP组胃排空率和空腹血糖较E-G组降低(P<0.05);下丘脑GLP-1R mRNA表达GLP组与E-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室旁核注射GLP-1可减缓糖尿病大鼠早期的胃排空,推测GLP-1影响胃排空的中枢作用机制除促进GLP-1受体表达增加外,非受体作用通路亦发挥重要作用.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4年前后比较

    作者:斯锞;廖文;杨杰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AG)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纳入经胃镜检查确诊为NUD及NAG患者共2 403例,其中2008年1 042例,2012年1 361例.将NAG患者分为非糜烂性胃炎(NEG)、平坦糜烂性胃炎(FEG)及隆起糜烂性胃炎(REG)三组.所有患者以ASSURE快速血清学方法检测H pylori感染状态.结果 4年后H.pylori现症感染总体检出率显著下降(35.1%vs24.8%,P<0.01),在NUD、所有NAG患者及FEG患者中均显著下降(P<0.05).H.pylori现症感染检出率FEG患者明显高于同期REG、NEG、NUD患者(P<0.05).REG患者与同期NEG、NU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后FEG、REG患者H.pylori既往感染率明显升高(FEG:3.5% vs 10.8%,REG:5.2% vs 12.9%,P<0.05).结论 2008年至2012年成都地区NUD及NAG患者H.pylori现症感染率显著下降,FEG、REGH.pylori既往感染率明显升高.NAG患者中可能FEG与H.pylori感染关系更为密切.

  • 舒必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荣兴旺;赵化云;牛平高;吕富春

    目的 探讨舒必利辅助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164例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2例,采用舒必利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对照组82例,采用吗丁啉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观察两组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症状积分、症状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实验组近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腹胀、上腹痛、烧心感、恶心呕吐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胆汁反流、胃黏膜损伤和腹痛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必利能抑制呕吐中枢进而减少胆汁反流,促进症状缓解及胃损伤黏膜的修复.

    关键词: 反流性胃炎 舒必利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正加速度暴露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作者:邵颖锬;李静;陈英;杨春敏;范勤;唐合兰;王建昌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正加速度(+Gz)暴露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无水乙醇对照组(A组)、+5 Gz值暴露组(B组)、+10 Gz值暴露组(C组)、GSH预处理组(D组),每组10只.D组适应性喂养7d后,连续3d腹腔注射GSH.4组均于10 d后禁食24 h,禁水12 h,用无水乙醇灌胃1h后,A组不受+ Gz作用,B组暴露于+5 Gz值3 min,C、D组暴露于+10 Gz值3 min,下离心机后观察各组胃黏膜损伤情况,并检测胃黏膜中丙二醛(MDA)、GSH的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 各组大鼠胃黏膜在肉眼观察均有损伤,损伤程度:+10Gz值暴露组>+5Gz值暴露组>无水乙醇对照组>GSH预处理组,B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分别与A、B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胃黏膜损伤轻,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B组胃黏膜中MDA、GSH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SH-Px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A、B两组相比,C组胃黏膜中MDA含量升高明显,GSH含量降低明显,GSH-Px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D组胃黏膜MDA含量明显降低,GSH的含量明显升高,GSH-Px的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H对+Gz值暴露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的胃黏膜有预防及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胃黏膜GSH的含量、GSH-Px的活性及抑制MDA的作用而实现的.

  • 持续正加速度暴露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的影响

    作者:陈璐;杨春敏

    目的 探讨正加速度(+Gz)暴露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过程中胃黏膜EGF及EGF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Gz组和+10Gz组.3d后每组大鼠进行加速度暴露,隔天1次,共4次,每次持续5 min.1周后取大鼠胃黏膜及血液标本,同时观察溃疡的愈合分期.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随+Gz值增大,溃疡分期降低,溃疡充血水肿严重.各+Gz值加速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EGF含量:对照组、+5Gz组、+10Gz组EGF含量分别为(0.136 ±0.013) pg/mg、(0.099 ±0.038) pg/mg、(0.119±0.044) pg/mg.+5Gz组EGF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0Gz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5Gz组、+10Gz组EGFR含量分别为(6.91 ±0.98) pmol/g、(5.55±1.23) pmol/g、(6.19±1.47)pmol/g.+5Gz组EGFR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Gz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Gz值可导致EGR及EGFR含量下降,延迟溃疡愈合.

  • 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川;赵爱光;朱晓虹

    辅助化疗能改善亚洲胃癌D2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围手术期化疗成为欧洲治疗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美国以术后同步放化疗作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标准治疗模式.因患者基本特征和术式不同,全球难以形成统一的胃癌术后辅助治疗模式.

    关键词: 胃癌 手术 辅助治疗
  • VEGF-C及CD105在胃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董鳞;燕善军

    VEGF-C、CD105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通过促进胃癌淋巴管生长、改变胃癌微循环,从而促进胃癌的生长、转移;CD105作为血管标志物,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密切,在胃癌血管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VEGF-C及CD105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 胃癌血清microRNA标志物研究

    作者:王钧;谢艳;姚茹

    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胃癌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部分miRNA的存在,而且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等相关.本文对胃癌血清miRNA标志物的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