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APOBEC3F剪接亚型与全长APOBEC3F、APOBEC3G对乙肝病毒作用的比较

    作者:罗明洲;彭程;董卫国

    目的 比较APOBEC3F剪接亚型3F79与完整APOBEC3F以及APOBEC3G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复制及HBsAg、HBeAg抗原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PCR合成法扩增人APOBEC3F剪接亚型3F79,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3F79和原核表达质粒pET28a-3F79,将pEGFPC1-3F79与含有全长APOBEC3F和APOBEC3G的质粒Pflag-APOBEC3F、PC-APOBEC3G-HA转染入HepG2.2.15中,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中HBV DNA以及HBsAg和HBeAg的水平.结果 构建的重组载体经酶切和PCR鉴定,表明3F79基因正确地插入.将pEGFPC1-3F79与Pflag-APOBEC3F、PC-APOBEC3G-HA转染HepG2.2.15细胞后,pEGFPC1-3F79对细胞中HBV的复制及HBsAg和HBeAg的分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而转染含有完整APOBEC3F 和APOBEC3G质粒的HepG2.2.15细胞与对照组相比,HBsAg、HBeAg、HBV DNA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F79不能像完整APOBEC3F和APOBEC3G一样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 DNA复制以及抗原的分泌.

  • 生存素在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作者:申建刚;王红芳;张平;张定国

    目的 评价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生存素检测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生存素浓度.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分别为(83.70±14.45) ng/L、(70.58±9.78) ng/L、(67.90±9.14) ng/L和(65.07±7.58) ng/L.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试验结果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原发性肝癌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结论 外周血生存素是一种有诊断价值的评价慢性肝病的血清学指标,尤其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彩色多普勒漏诊、误诊局限性脂肪肝20例CT分析

    作者:熊德斗

    目的 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在局限性脂肪肝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例局限性脂肪肝经彩色多普勒漏、误诊原因及回顾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特点.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在局限性脂肪肝的诊断上具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对局限性脂肪肝在定量和鉴别诊断方面,CT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

  • 急性胰腺炎787例分析

    作者:罗和生;张小霞;黄晓东;柯文杰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78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7例患者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36(17.2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651(82.72%)例;两组中发病原因均以胆源性多见.手术治疗121例,内镜下治疗113例,余552例经药物综合治疗,762(96.8%)例治愈或好转,共死亡25例,其中SAP组12例,MAP组13例.结论 针对AP病因、分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李大健;侯凤雪;范宏叶

    目的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3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辅助检查、治疗经过以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于老年患者,其中>60岁者占54.8%(17/31).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腹痛、腹泻以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主要见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对于不明原因出现腹痛、血便或腹膜刺激征的中老年人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充分运用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 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治疗研究

    作者:朱超慧;董迎华;艾正琳;吴凯;胡静

    目的 探讨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217例患者符合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SAM+H+UDCA组、SAM+H组、SAM+UDCA组、H+UDCA组、中药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转氨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转肽酶(r-GT)、胆碱酯酶(CHE)等生化指标.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疗程满4周后,各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尤其是瘙痒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后,各组主要生化指标血清TBil、ALT、AST、ALP、r-GT均下降,CHE升高.其中以血清TBi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H+UDCA组和SAM+H组较其他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速度快、幅度大.但两组之间治疗后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激素组随治疗时间延长,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增加.结论 腺苷蛋氨酸与激素联合应用是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较好方法,但需注意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 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中的意义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汪雯;牛春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慢性炎症以及遗传易感性强烈关联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纤维化、肝硬化.由于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和地区NAFLD增长迅速,导致疾病谱变迁,NAFLD现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流行率17%~33%)以及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第一大慢性肝病.近几年研究发现,自噬作为一种细胞程序,在介导脂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结合NAF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本文就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意义及其与IR的关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上皮间质转化在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胡彦建;韩明子;胡彦华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情况下向间质细胞转分化的现象.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中存在这一现象.因此,本文除介绍EMT及其诱导调控因素之外,还对它在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初始联合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彭奇;陈华容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年约有2.0%~5.5%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而一旦进入肝硬化失代偿阶段,治疗难度加大,生存率低.大量研究证实,早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肝硬化的进程,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但对于病毒载量相对较高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干扰素应答率低,单用一种核苷(酸)类似物疗效不稳定,耐药率高,进而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初始联合无交叉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不仅能够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远期疗效,还能预防耐药的发生,为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 p38MAPK信号通路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研究

    作者:谭金锋

    p38MAPK通路参与诸如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外科手术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HIRI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未发现更好的应对HIRI的防治策略.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功能及其在HIRI中的相关作用作一综述,以便为防治HIRI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5-羟色胺与结肠动力关系研究

    作者:俞媛洁;陈继红;罗和生;Jan D Huizinga

    5-羟色胺(5-HT)参与调节肠道多种功能.5-HT制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结肠动力相关性疾病,但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清楚.本文围绕5-HT与结肠动力的关系进行综述.

  • 少年ERCP胆总管取石及鼻胆引流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1例

    作者:姚红娟;张明鑫;姚青林;王成;赵杰;赵保民

    鼻胆引流管对于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1例少年胆总管结石患者,取石术后置入鼻胆引流管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和脓毒性休克的原因,发现针对非扩张的胆总管,选择合适的鼻胆引流管及正确的引流位置更加重要.

  • 1例初诊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循证治疗

    作者:王静;董卫国;雷宏博;吕晓光

    目的 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 为1例初诊酒精性肝病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提出临床问题,在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维普资讯上检索,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结合医生经验及患者意愿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16篇,分析后对该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水飞蓟宾(利加隆胶囊140 mg,tid)降转氨酶+泼尼松龙(40 mg/d,28 d)非特异性抗炎治疗.经10个月的随访,证实该方案对患者安全有效.结论 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初诊酒精性肝病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报道

    作者:李慧臻;杨岩;刘洁;高望

    胆囊十二指肠瘘是消化科诊断相对困难的一种疾病,多在手术过程中被发现.现报道1例我科确诊的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终经外科手术确诊.

  • miR-155在直肠癌细胞炎性条件下的表达

    作者:何培生;刘作金;贾尚琼;郑康霞;李冠华;刘磊;黄臻

    目的 研究在直肠癌细胞炎性条件下的miR-155表达.方法 通过研究直肠癌细胞中各种炎性条件下0 h、1 h、4 h、8 h、12 h、24 h 的时间段细胞计数,运用统计学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4 h内的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 与未加入慢性炎症应激药物比较,H2O2、SPER/NO、HU作用于直肠癌细胞后,直肠癌细胞中miR-155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药物及不同细胞之间miR-15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作用后,miR-155表达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结论 miRNA 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其表达异常后与多种人类癌症发生相关,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支架置入与外科手术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相关结局的Meta分析

    作者:王若愚;王庆才;孙华君

    目的 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其相关结局有何不同,便于指导临床决策的拟定.方法 检索正式发表的关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行支架置入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文数据库包括CNKI、万方、维普.结果 支架组较手术组初始治疗成功率低.两者术后并发症相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并发症(<30 d)的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并发症(≥30 d)的发生率支架组较手术组高.在治疗所致急性死亡率,支架组明显低于手术组,支架组需要行造瘘术的患者相比手术组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支架组较手术组明显缩短,但这个发现伴随着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术后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支架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上相比手术治疗,并发症所致急性死亡率、行造瘘术治疗的比例较低,但初始治疗成功率较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样本量所限,上述结论 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 江苏宜兴地区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国昌;潘琦;许新芳;宁月季;刘雷;李兆申

    目的 探讨江苏宜兴地区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和结直肠进展期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江苏宜兴地区籍无症状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调查获取其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等信息.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结直肠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905例合格研究对象.年老、吸烟、饮酒是结直肠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老、男性、冠心病、蛋类摄入、2 d或以上1次的排便频率是结直肠进展期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可信度.研究结果 为制定该人群结直肠肿瘤的筛查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EGF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作者:叶春翠;谭诗云;王军;李明;孙朋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61A/G多态性与结肠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ABSE、CJFD、CBM、CNKI、VIP及WanFang Data,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2月28日,收集关于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1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病例-对照研究,839例患者和844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3个遗传模型中EGF基因61A/G多态性与结肠癌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AG vs AA:OR=1.43,95%CI:1.10~1.84;GG vs AG+AA:OR=1.67,67%CI:1.10~2.53;GG vs AA:OR=2.17,95%CI:1.54~3.06],而在AG vs AA遗传模型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0.89~1.53).结论 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相关,基因型GG和AG+GG可增加罹患结肠癌的风险.

  • 组织芯片检测硒结合蛋白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炎芳;杨子荣

    目的 探讨硒结合蛋白(selenium binding protein 1,SBP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直肠腺癌组织、5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SBP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BP1在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08%,而在5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4例表达为阳性.SBP1的表达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 SBP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判断转移和预后标志物.

  • PDCD5因子增强顺铂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作用的体内研究

    作者:印安宁;江应安;罗和生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研究稳定转染程序性细胞死亡5 (PDCD5)因子的结肠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探讨PDCD5因子与顺铂联合治疗结肠癌的可行性.方法 稳定转染PDCD5因子的结肠癌细胞SW480/PDCD5、稳定转染空载体的结肠癌细胞SW480/Neo及正常结肠癌细胞SW480分别接种到裸鼠皮下,形成皮下移植瘤后,顺铂(10 mg/kg)腹腔内注射,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组织学观察皮下移植瘤,TUNEL法检测皮下移植瘤的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皮下移植瘤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SW480/PDCD5对顺铂更加敏感,肿瘤体积增加幅度低于SW480和SW480/Neo(P<0.05);SW480/PDCD5有更多的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更多的细胞染色体边集并出现凋亡小体,出现凋亡细胞的比例高于SW480和SW480/Neo (P<0.05);SW480/PDCD5中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片段较SW480和SW480/Neo更多(P<0.05).结论 稳定转染PDCD5因子可以增加结肠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二者联合应用在结肠癌治疗中有潜在的价值.

  • PDGF-D与MPO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晓光;谭湘;杨志伟;王燕颖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与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大肠癌组织和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PDGF-D与MPO的表达及其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88例大肠癌石蜡包埋组织、72例大肠腺瘤组织中PDGF-D与MPO的表达,并分析MPO和PDGF-D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PDGF-D与MP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3%、63.64%,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织(34.72%、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D与MPO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P<0.05).结论 PDGF-D与MPO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启动及发生过程,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c-Jun、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玲玲;夏燕;封扬;陈雪梅;王选举

    目的 探讨c-Jun、Smad7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大肠黏膜、20例大肠腺瘤及65例大肠腺癌中c-Jun、Smad7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Jun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3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 Ⅲ+Ⅳ期表达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9.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与高分化者、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Jun蛋白与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rs=0.3460).结论 c-Jun、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促进作用,对于临床诊断大肠癌及判断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毅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TEM术,对照组则行开腹TME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性功能及泌尿功能障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时间、保肛率、肿瘤转移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可在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疗效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27例大肠癌组织中LIMD1表达特点

    作者:陈章兴;戴益琛;谈秋慧

    目的 探讨LIMD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大肠癌患者及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LIMD1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腺癌、黏液癌、未分化癌中LIM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85.71%、100%,大肠癌组织中LIMD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χ2=5.11,P<0.05);LIMD1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Dukes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LIMD1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及演进.

    关键词: 大肠癌 表达率 LIMD1
  • HRM技术检测炎症性肠病患者TPMT的基因多态性

    作者:徐颖;钱家鸣;张学;赵秀丽;吕红;刘彦山;沈冰冰

    目的 应用HRM技术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进而探索IBD患者TPMT基因型与硫唑嘌呤(AZA)致骨髓抑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PCR-HRM)与Sanger法序列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82例IBD患者和53名健康志愿者TPMT基因第7、10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IBD患者中TPMT*1/*3C杂合子4例,健康对照者中TPMT*1/*3C杂合子2例.未检测出TPMT*3A和TPMT*3B型突变.IBD患者4例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中,1例是TPMT*1/*3C杂合子;其余3例为TPMT野生型.结论 TPMT*3C(A719G)基因突变在中国的IBD患者中较TPMT*3A(G460A/A719G)、TPMT*3B(G460A)发生率高,而存在此基因突变的IBD患者对硫唑嘌呤不能耐受,导致骨髓抑制.然而TPMT基因突变只能解释部分AZA治疗IBD导致骨髓抑制的病例.

  • 布地奈德和美沙拉嗪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刘敏;董卫国;张吉翔;王军

    目的 系统比较布地奈德和美沙拉嗪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佳证据方法.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Google Scholar、CNKI、CBM 和WanFang Data,查找所有比较布地奈德与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2月30日,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5个RCT,共计1 1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布地奈德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缓解疗效劣于美沙拉嗪[OR=0.54,95%CI:0.38~0.75,P=0.003),布地奈德与美沙拉嗪对活动期克罗恩病的临床缓解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0,95%CI:0.75~1.90,P=0.45);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比较,布地奈德与美沙拉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0.73~1.22,P=0.66);而布地奈德引起溃疡恶化的风险高于美沙拉嗪(OR=0.3.98,95%CI:1.53~10.37,P=0.005).结论 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缓解疗效,美沙拉嗪优于布地奈德,而对克罗恩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布地奈德在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时,其导致溃疡恶化的风险较美沙拉嗪高.

  • 中国南方地区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特征分析

    作者:杨荣萍;高翔;何瑶;陈白莉;肖英莲;陈旻湖;胡品津

    目的 探讨我国克罗恩病(CD)确诊时的蒙特利尔临床分型及各亚型之间临床特征的比较.方法 以广东省两家三甲医院的CD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蒙特尔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结果 36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91:1,确诊年龄以A2型(确诊年龄17~40岁)为主(75.6%),病变部位分型以回结肠型(L3型)为主(54.1%),疾病行为以非梗阻非穿透型(B1型)为主(70.2%).男女疾病行为分布一致,均以B1型为主,确诊年龄和病变部位存在差异,女性A3型(确诊年龄>40岁)比例高于男性(21.3% vs 12.8%,P<0.05 ),而男性L4型(上消化道型)比例高于女性(12.4% vs 4.7%,P<0.05).A2型伴随肛周病变的比例高于A1型(确诊年龄<17岁)和A3型(28.7%、18.8%、5.1%,P<0.05);L4型确诊时表现为狭窄型(B2)或穿透型(B3)疾病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CD蒙特利尔分型特征与西方患者存在不同,临床分型对疾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毛华;丘文丹

    目的 对比分析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住院并确诊为克罗恩病、肠结核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克罗恩病组(CD组)39例,肠结核组(ITB组)34例.结果 CD组血便多于ITB组,而ITB组盗汗、腹水多于CD组(P均<0.05);CD组合并瘘管形成较多,ITB组则多合并肠外结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TB组PPD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纵形溃疡、鹅卵石征、节段性改变、假性息肉、黏膜桥多见,而ITB组环形溃疡、回盲瓣受累明显(P均<0.05);裂隙状溃疡仅见于CD,干酪样肉芽肿仅见于ITB.结论 临床上应综合分析二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内镜及病理对其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脱氧胆酸诱导大肠癌发生的研究

    作者:李慧娟;关景明;王仙琦;韩文文

    胆汁酸中的脱氧胆酸可以促进肿瘤的形成,脱氧胆酸诱发的细胞凋亡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提高粪便中胆汁酸含量可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表明脱氧胆酸可以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脱氧胆酸作为一种促癌因子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很大作用,同时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大肠癌的发生.

  • 大肠癌筛查方法研究新进展

    作者:庄璐;李兆申;蔡全才

    大肠癌筛查能够有效降低大肠癌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现有多种基于人群的大肠癌筛查方法,本文对其筛查方法 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大肠癌 筛查
  • 结直肠癌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防

    作者:王若愚;王庆才;孙华君

    结直肠癌患者常伴结肠梗阻症状,急诊手术多因无法行肠道准备及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支架置入治疗可以作为手术的桥梁治疗,同时也可作为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姑息治疗手段,与手术治疗比较,支架置入治疗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且可避免瘘口形成,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但支架置入常伴穿孔、支架移位、再梗阻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对支架置入术后相关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作一概述.

  • 加味四逆泻心汤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君儒;姚玮

    目的 观察中药加味四逆泻心汤预防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治疗采用加味四逆泻心汤合并FOLFOX4 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 FOLFOX4 方案化疗,观察两组半年、1、2、3 年累计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结果 处理组 2、3 年累计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1、2、3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四逆泻心汤可以通过降低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与胃癌淋巴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敏;康婷;孙晓东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 及其受体-3 (VEGFR-3)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检测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胃黏膜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并与20例胃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的远切端组织进行比较,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VEGF-C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定位于癌细胞胞浆中,呈弥散性分布,78例胃癌组织中,60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6.92%,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VEGF-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无淋巴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VEGFR-3在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着色均匀,主要分布于细胞胞浆内,阳性表达率为10.0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异质明显,呈灶状或弥散性分布,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VEGF-C与VEGFR-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聚普瑞锌诱导HSP70保护大鼠胃黏膜损伤

    作者:杨晓鸥;钱家鸣;陈蔷

    目的 探讨聚普瑞锌诱导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减轻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无水乙醇灌胃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后分别应用聚普瑞锌100 mg/kg、200 mg/kg灌胃及赋形剂灌胃,同时以空白组作对照,检测胃黏膜HSP70蛋白表达.同时检测各实验组大鼠胃黏膜IGF-1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聚普瑞锌100 mg/kg治疗组治疗3 d时HSP70表达的相对灰度值为278.3%±10.8%;聚普瑞锌200 mg/kg治疗组治疗3 d时HSP70表达的相对灰度值为471.1%±24.7%,与空白组和赋形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大鼠胃黏膜IGF-1含量和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普瑞锌能够诱导损伤后大鼠胃黏膜产生大量HSP70,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