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内镜黏膜下剥离食管鳞状细胞瘤变

    作者:崔盈盈;卢忠生;令狐恩强;郭明洲;王向东;孟江云

    目的 评价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54例早期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ESD治疗,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切除黏膜平均大径为3.0 cm,范围1.5~6.5 cm.病变完整切除151例(92.07%),治愈性切除143例(87.20%),术中穿孔 3例(1.83%),1例外科手术修补,2例内科保守治疗.纵膈积气或反应性渗出3例,保守治疗痊愈.无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迟发出血.本院随访1次以上112例,电话随访30例,失访12例.随访发现病变残留2例(1.22%).结论 观察结果显示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与日本的报道结果近似,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ESD是治疗食管浅表鳞状细胞瘤变的有效治愈性治疗手段.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盈盈;卢忠生;令狐恩强;郭明洲;王淑芳;杨竞;王向东;孟江云

    目的 评估我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11月-2013年2月内镜下发现的370例早期胃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共切除病变386个.其中212个是不典型增生,158个是黏膜内癌,16个是黏膜下癌.位于上段胃81个,中段胃122个,下段胃183个.内镜分型包括23个Ⅰ型,148个Ⅱa型,20个Ⅱb型,114个Ⅱc型,70个Ⅱa+Ⅱc型,11个Ⅱc+Ⅱa型.结果 完整性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8%、90.9%.切除黏膜平均大径是3.2 cm(1.5~8.0 cm).非治愈性切除35例,包括32例R1切除,3例Rx切除.术中出血2例,迟发出血2例.结论 对于在适应证范围内的早期癌,ESD能达到很高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是治疗EGC的有效方法.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食管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建荣;刘锦涛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技术在食管黏膜微血管形态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NBI-ME技术对52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查,观察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处行活组织检查.结果 食管炎的IPCL主要呈Ⅱ型,为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呈Ⅱ、Ⅲ型,Ⅱ型为43.75%,Ⅲ型为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呈Ⅲ型,为83.33%,食管癌的IPCL主要呈Ⅳ型,为100%.结论 通过NBI-ME对4种食管黏膜IPCL的形态观察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提高镜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随诊.

  • 套扎与硬化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庄辛福;张宝东;程文芳

    目的 比较内镜下套扎(EVL)与硬化(EVS)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1985年1月-2012年7月发表的有关内镜下EVL和EV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9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EVL治疗的再出血率低于EVS治疗(OR=0.52,95% CI:0.32 ~0.85,P=0.009),并发症少于EVS治疗(OR=0.30,95% CI:0.20 ~ 0.43,P<0.00001),达到食管静脉曲张消失需要内镜治疗次数少于EVS治疗(WMD=-1.24,95% CI:-2.09 ~-0.38,P=0.004),而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高于EVS治疗(OR =2.21,95% CI:1.47 ~3.32,P=0.0001),在急诊止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死亡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EVS治疗相比,EVL治疗再出血率低、并发症少、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所需治疗次数少,因此EVL疗效更好,可作为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首选.

  • 人体结肠腺癌PKM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覃念;邓涛;叶彦;刘璐

    目的 研究PKM2在人体结肠腺癌、腺瘤、炎性息肉及正常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外科手术或结肠镜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结肠腺癌、结肠腺瘤、结肠炎性息肉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KM2的表达.结果 PKM2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结肠炎性息肉、结肠腺瘤及结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16.67%、80.00%,PKM2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x2=40.00)、结肠炎性息肉(x2=32.85)及结肠腺瘤(x2=24.09)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结肠腺癌中,PKM2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46) 、Dukes分期(P=0.013)有相关性,而与肿瘤分化程度(P=0.053/0.371)、浸润深度(P=0.084)无关.结论 PKM2在人体结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对于结肠腺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 人胃癌组织中MCP-1和CD3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宋军民;李杨;李琳;李岩

    目的 研究MCP-1和CD34的表达在人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人胃癌和12例癌旁石蜡包埋组织中MCP-1和CD34的表达,分析MCP-1与微血管密度MVD(根据CD34的表达计算)之间以及MCP-1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人胃癌组织中MCP-1和CD34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01;P<0.001);胃癌组织中MCP-1的表达与CD34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MCP-1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肿瘤的大小显著相关(P<0.01; P<0.05; P<0.01; P<0.05; 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P>0.05;P>0.05).结论 MCP-1在人胃癌组织的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人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 螺旋CT扫描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郝风华;张建红;钱堃;龙海琼

    目的 探讨分析螺旋CT扫描对食管裂孔疝(EH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7月我院CT检查发现,其后经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手术等确诊为EHH的患者20例,并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 20例EHH患者螺旋CT扫描可清楚显示膈上疝囊的存在,表现为食管下端的管腔扩张或囊性、实性肿块影,并下端与胃腔相延续.其中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影13例、囊性肿块影3例、管腔扩张改变4例.结论 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EHH的膈上疝囊,是EHH的重要检查手段,是对不耐受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患者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 GLT25D1血清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程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仁雯;郝晓花;刘燃;张晓静;任慧;李红敏;王智强;成军;魏红山

    目的 探讨GLT25D1血清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程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BepiPred 1.0Server将GLT25D1基因片段分为GLT25D 1-1和GLT25D 1-2两部分,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对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行效价及特异性分析.通过以GLT25D1为抗原的ELISA双抗体夹心的方法,检测其在HBV感染不同阶段的患者的血清水平.结果 成功表达重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正确;成功制备兔抗人(GLT25D1-1、GLT25D 1-2)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较高,特异性良好.通过ELISA方法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慢性乙肝(病理结果不超过S3期)、肝硬化(S3-4期及S4期)以及肝癌患者中GLT25D1的OD值较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通过血清学检测结果,我们发现GTL25D1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病的各进程中,进而我们推测血清GLT25D1可能会作为检测肝纤维化进程的一个新的血清学指标.

  • 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GLP-1受体表达及胃排空的影响

    作者:吕丰香;魏良洲;田字彬;王利华;孔心涓;尹继萍

    目的 探讨中枢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和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36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GLP-1(GLP-1)干预组.DM组和GLP-1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三组大鼠中枢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区)埋置套管,注射STZ 4周后,GLP-1组经套管注射的GLP-1,NC组和DM组大鼠DVC区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GLP-1RmRNA的表达.结果 注射STZ 4周后,DM组大鼠胃排空率较NC组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GLP-1受体mRNA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GLP-1组大鼠胃排空率较DM组显著降低(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下丘脑GLP-1R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及DM组(P<0.05),胃排空率与下丘脑GLP-1受体mRNA表达量成负相关.结论 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可抑制DM大鼠早期胃排空加速,中枢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下丘脑GLP-1受体的表达有关.

  • 5-氨基水杨酸对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结肠癌和上皮内瘤变化学预防:Meta分析

    作者:王承党;喻春梅

    目的 探讨5-氨基水杨酸(5-ASA)对炎症性肠病(IBD)相关性结肠癌(IBDACa)和上皮内瘤变(IBDADys)发生率的影响,评估5-ASA对IBDACa/Dys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检索正式发表的关于5-ASA对IBDACa/Dys化学预防的临床研究.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 (Medline)、EMCC、OVID、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包括万方、维普、CNKI、谷歌学术搜索.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统计OR值和95% CI.对研究设计类型、IBD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10篇为病例对照研究,4篇为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未使用5-ASA相比,使用5-ASA患者的IBDACa和IBDADys发生率为50%,OR=0.50(95% CI:0.34 ~0.73),其中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示OR =0.30(95% CI:0.10 ~0.92),队列研究示OR =0.56(95% CI:0.37~0.85);使用5-ASA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UCCa/Dys的OR=0.45 (95% CI:0.27~0.77),使用5-ASA的克罗恩病(CD)患者发生CDCa/Dys的OR =0.39(95% CI:0.16~0.97).结论 5-ASA对IBDACa/Dys有化学预防作用.

  • 肠易激综合征与HLA-DQ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丰彦;迟宏罡;邹颖;吕汝西;郑学宝

    目的 研究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广东籍汉族肠易激综合征(IBS)遗传易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广东籍汉族IBS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者DQB1的基因分型,比较基因位点的发生频率的分布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DQB1* 0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低,DQB1*0603的频率较高,DQB1* 0601、DQB1* 0602、DQB1* 0604的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IBS各临床亚型之间等位基因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DQBl* 02或DQB1* 0603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广东籍汉族人群IBS的易感基因.HLA-DQ基因多态性与IBS的临床分型无关.

  • 胃癌组织中15-PGDH与COX-2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震雄;王景杰;王旭霞;赵曙光;秦明;黄裕新

    目的 探讨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和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15-PGDH及COX-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80例胃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PGDH及COX-2的表达特征并进行评分,进一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15-PGDH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甚至缺失而COX-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统计分析表明,15-PGDH的低表达与COX-2的高表达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15-PGDH与COX-2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胃癌中15-PGDH和COX-2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同时检测15-PGDH和COX-2的表达水平将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及其预后.

  • IL-21在急性乙型肝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潘庆春;余永胜;汤正好;奚敏;江红;臧国庆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HB)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关系,研究IL-21在AHB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4例AHB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动态随访AHB患者血清IL-21变化,分析血清IL-21与HBV-DNA、HBV血清标志物、肝功能各项参数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随着转氨酶的下降而下降;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BsAg转阴所需时间呈负相关(r=-0.616,P<0.01);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128,P>0.05).结论 IL-21与急性HB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急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促进机体对HBV的清除.

  • 蓝莓花青素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奎真

    目的 探讨蓝莓花青素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体外,分别取不同浓度(50 mg/L、100 mg/L、200 mg/L)蓝莓花青素0.25 ml,以1:1的比例与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血清混匀,共同孵育4h后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HBeAg、HBsAg、HBcAb含量,并以生理盐水组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 高、中浓度蓝莓花青素组HBeAg含量均较阴性对照组和低剂量蓝莓花青素组降低(P<0.05),低剂量蓝莓花青素组HBeAg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高中低浓度蓝莓花青素组HBsAg、HBcAb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体外,蓝莓花青素对HBeAg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基于SCIE的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的计量统计分析

    作者:易中梅;曹洪欣

    目的 分析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的整体发展状况和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地位、发展趋势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SCIE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2011年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学科发展已趋于成熟,文献数量进入线性增长阶段.美国、日本等国家是该领域的领军者,中国是该领域发展快的国家.中国在文献绝对数量、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文献数等方面与美国、日本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领域内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数量相对较少、国际合作欠缺、资金资助力度不足等是造成差距的可能原因.结论 中国在胃肠病学及肝脏病学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通过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努力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不同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晓辉;杨晓萍;段惠春;王维;戴飞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 IF)在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Child-Pugh分级分成A、B、C三级,选择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MIF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MI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hild-Pugh分级的递增,MIF的含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IF的含量与Child-Pugh分级的程度密切相关,MIF能够反映患者肝细胞功能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Hippo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及干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李敏睿;张盛洪;钟碧慧

    Hippo信号通路是新近发现的对调节器官发育和维持组织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该通路由上游调节分子、核心分子、主要效应分子Yki 3部分组成.研究发现该信号通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来实现调节器官发育和维持组织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ippo信号通路调控紊乱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潜在的临床意义.近其在干细胞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1例

    作者:俞庆宪;吴云林

    报道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有助于内镜医师了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特征.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并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例

    作者:徐进;杜勇;成健康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有胰腺纤维化及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可累及胆管、涎腺、肾等胰外器官,偶尔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干燥综合征等,该病治疗一般予以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可明显好转.

  • 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ERCP术前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生;丁百静;杨勇;刘充

    目的 超声内镜(EUS)在可疑胆胰病变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胆总管扩张或反复腹痛等病史的患者,经腹部B超、CT和/或MRCP检查可疑胆胰病变,术前行EUS检查诊断,并经ERCP确认.结果 15例患者确诊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石术9例,确诊壶腹部肿瘤2例,胆管内乳头状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1例,胰管结石1例.结论 EUS对可疑胆胰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能提高胆总管结石确诊率,高于MRCP检查,并能指导ERCP,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风险.

  •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田玉玲;雷力民;黄婵娟;徐文丽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型胰腺炎(S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MAP)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患者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比较,PT、INR、APTT和FIB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的测定在AP患者的疾病进程中,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 生大黄对急性胰腺炎TLR4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潘利珍

    目的 探讨生大黄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TLR4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64例AP患者,其中48例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16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随机分成2组:常规治疗组和生大黄治疗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并留取治疗前后外周血各4 ml,提取单个核细胞,半定量PCR检测其TLR4的表达.收集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1)对照组外周血TLR4仅少量表达,A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LR4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SAP的TLR4表达明显高于MAP(P <0.05).(2)生大黄治疗组MAP/SAP的平均症状改善时间(9.2±3.8)/(18.6±5.2)d,明显短于相应常规治疗组(13.6±4.6)/(24.8±6.5)d(P<0.05).(3)MAP/SAP患者经治疗有效后TLR4表达明显下降,生大黄组MAP/SAP的TLR4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相应的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TLR4受体的表达程度可用于评估AP的严重程度,生大黄治疗AP的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的表达有关.

  • 吲哚美辛直肠给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郭志国;辛毅

    目的 评价吲哚美辛直肠给药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于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并对这些临床试验完成Meta分析.结果 共有4篇文献1 4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试验均存在统计同质性.吲哚美辛组与安慰剂比较:两组PEP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OR =0.49,95% CI(0.34,0.71),P=0.0002],两组重症PEP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OR =0.41,95% CI(0.21,0.78),P=0.007].结论 吲哚美辛可以预防PEP,在ERCP中广泛预防性应用吲哚美辛能够明显减少PEP发生率,对ERCP术后重症胰腺炎预防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PEP预防性用药仍持怀疑态度,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趋化因子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云

    急性胰腺炎(AP)是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病理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AP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白细胞在胰腺的招募以及过度激活被认为是引起AP并使胰腺病情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以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通过与相应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从而介导对白细胞的趋化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在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靶向阻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信号通路可能为AP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圆;杨甜;关景明

    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肝、胆、胰腺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无论是诊断性还是治疗性ERCP均为微创或有创技术,仍可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急性胆管炎等,其中以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为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RCP的广泛应用.为了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发生率,目前为常见的预防措施为药物预防和内镜下胰胆管引流术预防.

  • 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现况

    作者:韩超群;丁震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起病隐匿,且早期没有阳性体征,诊断困难,预后极差.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被我们所认知,如何从血清、胰腺组织和基因水平中找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肿瘤标志物,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现况作一概述.

  • 胆胰疾病中ERCP相关诊疗研究

    作者:张侠;张学彦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对比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其初用于胆胰管疾病的诊断.近年来随着内镜和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ERCP在胆胰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得到不断发展.本文对胆胰疾病中ERCP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关键词: ERCP 胆胰疾病 EUS EST ENBD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