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壳聚糖-明胶网络/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支架的研究--成骨细胞培养

    作者:赵峰;尹玉姬;姚康德;郭刚;王宝利;张镜宇;章明放

    目的研究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在壳聚糖-明胶网络/羟基磷灰石(CS-Gel/HA)复合材料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方法将原代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第3代,密度为1.01×106/ml悬液,种植于孔隙率分别为85.20%、90.40%和95.80%的CS-Gel/HA支架材料中,利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种植后3天,1、2及3周的细胞增殖曲线,采用HE和von Kossa染色方法观察细胞生长、骨样组织形成和矿化沉积情况. 结果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在孔隙率为85.20%的支架中增殖较慢,在孔隙率为90.40%和95.80%的CS-Gel/HA复合材料支架上生长良好,增殖较快,周围分泌有大量细胞外基质,3周时局部已出现骨样组织,且细胞/支架结构物有利于钙质沉积.结论 CS-Gel/HA复合材料支架有望成为培养自体成骨细胞的材料,以重建新的骨组织.

  • 剂量因素对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成骨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作者:张真;卢晓风;王治明;卢冰;程惊秋;李幼平

    目的检测不同剂量的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A/TCP)对兔成骨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明确材料的剂量因素在研究HA/TCP细胞相容性中的作用规律. 方法以兔成骨细胞为正常对照,细胞加入钛合金材料组为阴性对照,细胞加入聚氯乙烯材料组为阳性对照.选择三种材料剂量,以材料占细胞面积的比例表示,分别为10%、40%和70% .将各组材料与兔成骨细胞复合培养,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材料作用下兔成骨细胞增殖的情况;偶氮偶联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材料作用下兔成骨细胞表达ALP的变化. 结果正常兔成骨细胞的生长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与正常对照相比,10% HA/TCP不会对兔成骨细胞的生长产生影响(P>0.05);当HA/TCP剂量增大为40%,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变缓(P<0.05),细胞的生长仍呈现时间-效应关系;70%的HA/TCP使细胞生长趋于停滞(P<0.01).10%HA/TCP可造成细胞ALP活性可逆性损伤,HA/TCP浓度达40%时,ALP活性损伤至共培养6天不可逆转.相对而言,惰性金属硬组织材料钛合金在检测三种剂量下均对细胞生长及细胞ALP活性不会产生影响. 结论评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应向材料接触剂量个体化、特异化的方向发展;除增殖指标之外,ALP也可作为评价骨生物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另一个敏感指标.

  • 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

    作者:朱家骏;陈有芬;宋拥正

    小腿中、下及踝、足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是常见的创伤,我院自1996年始应用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该类创伤2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邻指指背筋膜蒂皮瓣一期修复手指掌侧电击伤

    作者:李罗珠;于益鹏;孙步梅

    我科1996年1月~2000年6月,采用邻指指背筋膜蒂皮瓣一期修复手指掌侧电击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右侧胸廓出口综合征双侧肘管综合征一例

    作者:刘海燕;陈德松;刘剑飞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3岁.1999年8月不慎从高处跌落,致腰椎骨折在外院行腰椎骨折切开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住院期间始出现双手尺侧一指半麻木不适感,伴痛觉减退.此后症状逐渐加重,尤以右侧为著,右手呈爪形畸形,握力减弱,精细动作不灵活,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诊断:双侧肘管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收入我院.检查:左手小鱼际轻度萎缩,前臂尺侧、小指及环指尺侧麻木,刺痛觉减弱,Tinel's征(+).

  • 跟外侧皮瓣修复跟部皮肤缺损

    作者:张景僚;韩汉平

    1999年~2000年,我科收治足跟部皮肤缺损15例,采用跟外侧纵形皮瓣移位修复,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5~64岁.左跟部9例,右跟部6例.皮肤缺损病因:褥疮11例,挤压撕脱伤3例,感染后皮肤坏死1例.皮肤缺损范围4 cm×4 cm~7 cm×7 cm.其中创面深达跟骨4例(创面为肉芽组织,无骨髓炎及骨缺损).

  • 足跟完全离断再植一例

    作者:宋震坤;姚建民

    1 病例介绍患者女,15岁.因车祸撞断右足跟后3小时入院.检查:右足跟于载距突下2 cm跟骨中部呈45°完全离断,组织块为6 cm×6 cm×4 cm,跟腱于止点上1 cm处断裂,创缘不齐,软组织挫伤重,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存在.创口污染重.手术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清创,钢针固定断足跟骨.吻合胫后动脉分支1支,静脉2支,胫神经分支端端吻合2支;修复跟腱,无张力关闭创口.

  • 多个组合皮瓣移植修复多手指皮肤脱套伤一例

    作者:王增涛;王成琪;蔡锦方;曹学成;郭德亮;屈跃峰;邹继锋;周海艇

    1998年5月对1例多手指皮肤脱套伤,一次用多个皮瓣组合移植进行修复,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 19岁.左手食、中、环指皮肤连同指甲、指蹼及手背部分皮肤完全撕脱.肌腱、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挫伤,环指末节甲床挫伤.骨与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

  • 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远端缺损

    作者:宋海涛;田万成;康庆林;卢全中

    因创伤导致的足远端组织缺损临床上并不罕见,由于足部皮肤在解剖及功能上的特殊结构,缺损后需用类似组织修复,保持良好的功能,使该损伤治疗十分棘手.我们于1999年8月以来利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远端缺损4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带蒂豌豆骨移位修复月骨缺血性坏死

    作者:李光宪;纪桂花;季永东;庄绪喜;苏道元

    月骨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对于LichtmanⅠ期的患者早期可试用外固定治疗,Ⅱ期以上的治疗目前多主张以手术为主.杨志明等[1]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月骨坏死取得了成功.我们自1992年6月~1998年5月亦采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12例,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吻合血管的自体脾移植

    作者:沈亦珏

    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脾具有重要的抗感染免疫功能,脾切除后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因此人们对脾脏的功能和切除脾脏后给机体带来的危害越来越重视.我院在2000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2例吻合血管的自体脾移植术,报告如下.

  • 胫骨长段骨缺损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

    作者:同志超;王坤正;姜永宏;孟红涛

    我们采用带皮瓣腓骨移位或单纯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及胫前软组织损伤,经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陈国奋;顾立强;裴国献

    目的讨论免疫抑制下的周围神经再生.方法较全面综述了周围神经损伤与免疫反应的关系、不同免疫抑制剂作用下的实验性神经再生结果及人类异体手移植后的临床发现.结果免疫抑制状态下周围神经再生加快.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将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影响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 多孔螺纹状钛合金融合器后路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

    作者:万仑;祁彦;张洪兵

    目的观察多孔螺纹状钛合金融合器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1998年7月~1999年12月共采用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多孔螺纹状钛合金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18例.年龄43~62岁,其中L4、57例,L5S111例. 结果 18例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融合的1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临床症状均获缓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疗效优13例,良5例,其中Ⅰ°滑脱6例,优5例,良1例;Ⅱ°滑脱11例,优8例,良3例;Ⅲ°滑脱1例疗效良好.结论多孔螺纹状钛合金融合器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胶原复合物的表面植骨成骨作用研究

    作者:陈钢;赵士杰;俞光岩;王会信

    目的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胶原复合物在大鼠颅骨表面的成骨作用.方法用SD大鼠9只在两侧颞部各制备一骨膜下袋后,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右侧植入rhBMP-2与胶原复合物为实验侧,左侧植入单纯胶原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处死动物各3只,取标本制作脱钙石蜡切片,观察成骨情况,并测量成骨厚度. 结果 rhBMP-2与胶原复合物可在颞骨表面通过膜内成骨的方式诱导新骨形成,并与颞骨外板良好结合,术后2周,植入物大部分降解吸收,颞骨表面有大量新生骨;术后4周,植入物完全为新骨代替,颞骨厚度约为厚原度的5倍;术后8周,新骨更加成熟,颞骨厚度约为原厚度2.8倍.而对照侧骨质在术后各周均无明显增厚.结论 rhBMP-2与胶原复合物可作为良好的表面植骨替代材料,并能与植骨床良好结合.

  • 带血管蒂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

    作者:俞立新;高建明;吴水培;黄飞;李强

    目的探讨带血供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第二跖骨底形态、结构和血供来源,设计以足背血管为蒂的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的术式.临床应用6例,其中外伤性骨缺损5例,骨肿瘤1例合并皮肤缺损.结果采用带血管蒂第二跖骨底骨瓣修复5例,另加足背皮瓣修复1例.术后全部获3~11个月随访,骨瓣愈合时间为3~4个月,步态正常4例,轻度跛行2例.结论第二跖骨底骨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移位灵活,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影响小,再造的外踝外形近似正常,是修复外踝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新术式.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作者:Frankie Leung;项舟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螺钉(LCP)固定人工关节周围骨折的方法.方法为一例髋关节假体远端周围螺旋骨折,采用12孔长锁定加压钢板于外侧固定.近折端6孔,其中5孔用锁定螺钉作单侧骨皮质固定,末孔用4.5 mm螺钉固定;远折端4孔,作双侧骨皮质固定,中间骨折区域2孔空出,以免干扰骨折愈合. 结果术后3天开始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1周后下地站立锻炼,2周患肢部分负重训练.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假体柄周围无松动迹象.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无畸形,假体无松动;6个月随访,患肢无疼痛、肌萎缩,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LCP用于处理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时方法简便,剥离范围小,对局部组织创伤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一种良好选择.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初同伟;王正国;朱佩芳;焦文仓;温建良;龚水根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应用VEGF及拮抗VEGF对骨折愈合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0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三组,两组分别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及VEGF,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在伤后8、24、72小时和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在1、3、5及8周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应用VEGF使骨折端血流量在8小时~3周较对照组增高,但X线片却未见明显差异;而VEGF多克隆抗体可导致骨折端血流量在各时相点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并阻碍了骨折的愈合进程,终使骨折端形成骨不连样改变.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缺乏VEGF将严重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并导致骨不连接,应用外源性VEGF可能通过增加骨折端血流量而对骨折愈合有益.

  • 自体骨髓促进引导性骨再生

    作者:谢江涛;顾洁夫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增强引导性骨再生(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兔分为5组,每组3只(第5组6只),造成双桡骨干10 mm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实验组于0、2和4周分别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0.3 ml;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外周静脉血.在不同时间内作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检测.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各时间点均较实验组差,10周时仍无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2、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骨髓可明显增强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 牵张成骨术在延长下颌骨中新骨生成方式的研究

    作者:李继华;王大章;胡静;廖运茂;王虎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口外牵张器,按1 mm/天的牵张速率将12只成年山羊的双侧下颌骨延长10 mm,牵张结束后固定至第2、4和8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拍摄下颌骨X线片后取牵张区新生骨痂作组织学观察. 结果牵张间隙内新骨组织沿牵张方向向心性生长,成骨方式主要是膜内成骨,在牵张器松动的标本早期仍可观察到散在的软骨岛.结论牵张延长下颌骨过程中新骨生成方式主要为膜内成骨,软骨化骨只是在牵张器固定不良时发生.

  • 不同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疗效比较

    作者:曹前来;王臻;于晓雯;腾勇;章庆俊;蔡靖宇

    目的比较健侧与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疗效.方法 1987年~1997年对14例取健侧和10例取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患者进行3~13年随访.参照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以正常肢体功能的百分数表示;对移植腓骨的转归,参照国际挽救肢体讨论会上制定的"同种及带血管骨移植放射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取健侧带血管腓骨移植的患肢功能平均恢复80.7%,移植腓骨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骨折1例,再手术后肢体短缩2.5 cm;延迟愈合1例;平均43周后移植腓骨明显增粗,弃拐行走.取患侧带血管蒂腓骨移位的患肢功能平均恢复68.3%,移位腓骨平均愈合时间为17周;骨折3例,再手术后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2 cm和4 cm,另1例术后感染,骨吸收、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而截肢;延迟愈合2例;平均49周后移位腓骨明显增粗,弃拐行走.两组患肢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是修复胫骨长段缺损的好方法.选择健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有利于移植腓骨正常愈合,患肢功能较好的早日恢复.

  • 骨形成蛋白增强自体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尹战海;王坤正;张沈荣

    目的对比评价应用骨形成蛋白(BMP)增强自体骨与单纯自体骨重建股骨头的不同能力. 方法用健康成年杂种犬9只,以环钻钻入股骨头造成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实验犬分为A、B、C三组.A组为骨缺损模型组,B组取自体同侧大转子骨植入,C组取自体大转子骨加BMP植入.术后3、6和9周行X线片、CT、光镜及电镜观察,了解股骨头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A组术后3周可见股骨头骨缺损内血肿机化,编织骨形成,但骨小梁改建慢,9周时编织骨小梁仍未被板层骨小梁取代.B组植入的自体骨坏死,9周时仍可见到大量的坏死骨,坏死骨主要起到成骨支架的作用.C组术后3周可见股骨头骨缺损内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活跃,9周时骨缺损已完全由致密的新生板层骨修复.结论应用单纯自体骨修复股骨头骨缺损仅能发挥成骨支架的作用,而自体骨加BMP复合移植能在术后早期(9周)有效地重建股骨头内结构,是修复重建股骨头骨缺损的好方法.

  • 股骨近关节端低度恶性肿瘤切除后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作者:周忠;王万明;符臣学

    目的探讨对股骨近关节端破坏严重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采用人工关节置换达到保肢的疗效. 方法 1978年~1999年收治股骨近关节端低度恶性骨肿瘤65例,对其中骨质破坏较严重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56岁.瘤段大块切除后,施行人工关节置换保肢术.骨巨细胞瘤(Ⅱ~Ⅲ级)10例,软骨肉瘤5例,其中ⅠA 5例, ⅠB 9例,ⅡA 1例;股骨近端4例,股骨远端11例.结果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9个月~20年,平均4年3个月,局部复发伴肺转移死亡1例,外伤后致膝关节假体感染而截肢1例,X线片示假体轻度塌陷2例,其余患肢功能良好. 结论采用合理的边缘完整切除肿瘤手术,选择合适人工关节并正确安装,辅以综合治疗,能有效治疗破坏严重的股骨近关节端低度恶性肿瘤而达到良好保肢疗效.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鼠成骨细胞的研究

    作者:刘勇;杜靖远;郑启新;王洪;郭晓东;段德宇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鼠成骨细胞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TGF-β1基因导入成骨细胞,通过原位杂交检测和成骨细胞培养上清液TGF-β1活性测定(水貂肺上皮细胞生长抑制试验),了解转染细胞TGF-β1的表达.检测基因转染及转染细胞上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观察TGF-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变化.结果原位杂交检测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可明显表达TGF-β1.上清液TGF-β1活性检测结果显示1∶1、1∶2、1∶4复合培养基对Mv1抑制率分别为16.3%、22.7%和28.2%,上清中TGF-β1含量越高,活化后对Mv1抑制作用越明显.TGF-β1基因转染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而转染细胞上清活化后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ALP活性.结论 TGF-β1基因转染鼠成骨细胞可显著促进TGF-β1表达,转染细胞生物学特性保持稳定,为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

    作者:王文波;陈中伟;陈统一;王毅;赵承斌;广晓东

    目的自固化磷酸钙(CPC)为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应用CPC进行临床四肢骨缺损修复. 方法 1998年5月~2000年1月对32例36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4~59岁,平均24.7岁.骨缺损范围为1 cm×2 cm~5 cm×25 cm.缺损病因依次为骨折、骨囊肿、髂骨取骨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内生软骨瘤和骨结核.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髂骨、胫骨、肱骨、指骨、腓骨、跟骨、距骨和髋臼.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1~23个月,平均为15.3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X线片示CPC与骨直接愈合,其中12例行CT扫描,并测定血钙、磷值.CT提示植入CPC与宿主骨直接愈合,无间隙存在,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 结论 CPC适用于临床上非负重或低负重部位骨缺损的修复.

  • 异体脱钙骨基质明胶骨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胡运生;范清宇;周勇;刘高杰;张殿忠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比的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骨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力学性能,初步分析与复合比例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按Urist等的方法制备异体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骨粒,再与骨水泥按不同比例混和制成含骨粒质量比分别为0、400、500及600 mg/g的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骨粒/骨水泥复合材料,对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抗压极限强度、抗弯极限强度测定. 结果不同复合比例材料中骨粒与骨水泥均匀混合分布,呈多点面状接触,无序排列,其中骨水泥相互延续构成材料的骨架,不同大小的骨粒分布其间;材料间存在较多100~400 μm不规则相互连通的自然裂隙,随材料中骨粒所占比例增加,骨水泥含量减少,自然裂隙增多.含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骨粒质量比为0、400、500及600 mg/g的复合材料的抗压极限强度分别为(71.1±2.0)MPa,(46.9±3.3) MPa,(39.8±4.1)MPa和(32.2±3.4)MPa;抗弯极限强度分别为(65.0±3.4)MPa,(38.2±4.0)MPa,(33.1±4.3)MPa和(25.3±4.6)MPa. 结论部分脱钙骨基质明胶骨粒/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且制备简便,易于塑形,其中以100~400 μm自然裂隙有利于宿主骨的长入,是很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 干骺端潜行截骨延长术矫正肢体短肢畸形

    作者:曾祥伟;蒋卫平;韦冰丹;黄克;奚学明;杨晓明;冼伟;古松;孙达准;黄永栋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肢体短肢畸形手术方法.方法 1985年3月~2000年10月,应用自行研制的"针锯"和"多平面双轨多功能延长器"对288例下肢不等长患者的肢体,采用干骺端潜行截骨延长方法进行延长,矫正短肢畸形.男161例,女127例.年龄12~29岁,平均21.3岁.其中延长胫骨上干骺端268例,股骨下干骺端16例,胫骨下干骺端4例. 结果 288例肢体分别延长3.0~11.5 cm,延长时间24~96天,平均47天.全部短缩肢体获得预期延长度.延长第2周,延长间隙中有骨痂形成和骨膜反应,6~8个月延长骨与断端完全达骨性结合.全部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经5个月~8年随访,延长处均骨性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下肢干骺端潜行截骨延长方法安全可靠,无骨不连,骨萎缩等并发症,术后不需要作内固定和植骨,是肢体延长的理想方法.

  • 复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异种骨的研制及成骨活性研究

    作者:袁志;马平;胡蕴玉;赵广跃;吕荣;孙梁;李丹

    目的研制新型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异种骨植骨材料.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BX)基础上,以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hBMP-2)取代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牛BMP,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复合 rhBMP-2的异种骨( rhBMP-2/BCB);将4周龄雄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实验组小鼠左股部肌袋植入rhBMP-2/BCB 骨粒,对照组小鼠左股部肌袋植入BCB骨粒,术后7、14及21天取材,通过组织学、骨计量学方法检测 rhBMP-2/BCB的诱导成骨活性. 结果①实验组术后7天在小鼠肌袋可诱导软骨生成,14天形成编织骨,21天改建成板层骨并形成大量骨髓;对照组于术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有软骨及骨形成.②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hBMP-2/BCB具有较好的骨诱导能力,是一种较理想的植骨材料.

  • 腓骨复合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瑸;黄敏娴;张益;马大权

    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 1999年6月~2000年11月对58例应用腓骨复合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12~65岁,平均40.9岁.分析下颌骨缺损原因,分析腓骨瓣设计、受区血管、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8例中52例为肿瘤切除术后修复,其中43例为一期修复,9例为二期修复.采用游离腓骨复合骨瓣的腓骨长度4~21 cm,平均11.4 cm;腓骨的截骨为1~4次数,平均2.1次;骨瓣带皮岛大范围12 cm×8 cm,小3.0 cm×1.5 cm.术后游离腓骨瓣的临床成功率为96.6%(56/58),失败2例.受供区并发症主要为血肿、积液、创口感染和腺瘘,有4例为植皮坏死和创口感染,发生率为24.1%,但不影响效果. 结论游离腓骨瓣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具有操作灵活,安全可靠,制备简便,并发症少,可以满足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

  • 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对新骨生成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昕;黄新;祁佐良;王炜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对新骨形成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对TGF-β、骨形成蛋白(BMPs)及激活素(ACT)在新骨形成,尤其是牵张性新骨形成(DO)作用进行分析综合. 结果 TGF-β、BMPs及ACT对新骨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各有特点.BMPs启动间充质细胞向骨细胞系分化,TGF-β刺激骨形成前体细胞生长分化,ACT增强BMPs成骨,本身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结论 TGF-β超家族对新骨形成的调控,有助于缩短DO的周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