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不同时间和复位方法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的比较

    作者:田维;崔壮;阚世廉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和采用不同复位方法 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质量. 方法 1997年1月-2007年9月,收治240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21例,女119例;年龄22~79岁,平均56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骨折根据部位分型:头下型133例,经颈型64例,基底型43例.根据Garden骨折分型,Ⅲ型105例,Ⅳ型135例.全部患者接受空心钉内固定,伤后至手术时间6 h~7 d.急诊行闭合复位内固定55例,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59例:择期行闭合复位内固定65例,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61例.比较骨折愈合率、复位优良率及固定优良率. 结果 闭合复位及有限切开复位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4例,其中急诊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坏死率低于其余3组(P<0.01).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8个月.193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10~23个月,平均14个月.急诊闭合复位内固定组骨折愈合率、复位优良率及固定优良率分别为74.55%、73.73%、76.36%,急诊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分别为91.53%、94.92%、93.22%,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分别为69.23%、70.77%、73.85%,择期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分别为86.89%、91.80%、88.52%.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骨折愈合率、复位优良率及固定优良率均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组(P<0.01),急诊手术组与择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位方式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有显著影响,手术时间对骨折愈合影响不明显.

  • 复杂类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董长超;吴刚;王光林;杨天府;方跃;刘雷;薛建利

    目的 评价复杂类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其疗效影响因素. 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8月,收治复杂类型髋臼骨折54例.男44例,女lO例;年龄20~75岁,平均39.1岁.车祸伤40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后柱伴后壁骨折5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5例,T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2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72 d.术中采用Kocker-Lagenbach入路23例,髂腹股沟入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28例.均采用AO重建钢板和螺钉内固定. 结果 5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74个月,平均31.3个月.23例解剖复位,19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复位优良率80.77%.术中髂外静脉撕裂1例,行静脉修补后痊愈;坐骨神经损伤2例,术后口服甲钴胺,1例完全恢复,另1例随访18个月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重度异位骨化6例,1例行异位骨切除术,余保守治疗后功能恢复;创伤性骨关节炎9例,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余保守治疗骨关节炎无进一步恶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未塌陷末作特殊处理,2例放弃全髋关节置换.改良Merled'Aubignd.Postel功能评分优良率75.00%.患者SF-36生命质量综合评分较一般人群低,但一般健康状况、生命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4个维度与一般人群相当.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髋关节脱位复位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以及创伤性骨关节炎是影响术后功能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复杂类型髋臼骨折疗效满意.髋关节脱位后复位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创伤性骨关节炎是影响术后功能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和骨-骨界面愈合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力;靳安民;田京

    目的 探讨并比较两种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早期移植物隧道界面愈合的生物学机制. 方法 5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0~2.8 kg.左膝关节切取带胫骨.骨块的髌韧带作为供区,右膝关节作为自体移植重建ACL受区.移植物骨块端为骨.骨界面愈合模型,韧带端为腱.骨界面愈合模型.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术后第2、4和8周取材(n=5)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于第4、8周取材(n=20)进行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 术后动物肢体活动情况良好,实验过程中ACL连续性完整,张力适中.组织学观察:术后2周骨.骨界面大部分区域为纤维组织连接,腱一骨界面主要为肉芽组织填充;术后4周骨.骨界面大部分区域骨性愈合,腱.骨界面可见成骨反应及大量成纤维细胞;术后8周骨.骨界面已完全骨性愈合,腱.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止点.生物力学观察:术后4周腱-骨界面拔出率为85%,骨.骨界面为15%;术后8周腱.骨界面拔出率为95%,骨.骨界面为5%;各时间点骨.骨界面拔出率与腱一骨界面拔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ACL重建术后早期骨一骨界面较腱.骨界面在愈合强度和速度上具有优势.

  • 儿童内踝外伤性缺损的修复重建

    作者:刘雪涛;张成进;王成琪;刘光军;刘勇

    目的 探讨以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儿童内踝外伤性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12月,收治8例车轮绞伤导致内踝Peterson Ⅵ型骨骺损伤患儿.男5例,女3例:年龄2~10岁.左侧5例,右侧3例.内踝完全缺如,均伴内踝周围皮肤缺损,范围4.0 cm×2.0 cm~9.5 cm×5.5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6~8 h 2例,24~168 h 6例.术中设计腓骨头骨骺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内踝及其周围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4.5 cm×2.5cm~10.0 cm×6.0 cm,截取腓骨头骨骺长度2.5~3.0 cm.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无血运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内踝骨骺6~9周愈合.皮瓣色泽及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无踝关节内翻畸形发生,负重及行走满意.6例踝关节屈伸正常;2例轻度受限,背屈18~20°,跖屈35.距骨无内移,踝关节无过度外翻.按美国矫形足髁协会足踝功能评判标准,优7例,良1例.内踝骨骺无早闭发生,骨化中心逐渐明显或增大,发育与对侧基本保持同步.供区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无内翻不稳定. 结论 腓骨头骨骺复合组织瓣可一期修复儿童内踝骨骺及周围软组织缺损,重建的内踝可随儿童的生长同步发育,是重建儿童内踝外伤性缺损的理想方法 之一.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资料的Harris评分分析

    作者:艾自胜;张长青;刘粤;孙源;余金明;王刚;贾伟涛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随访资料中不同变量的Harris评分及Harris评分等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4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的9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时间、复位质量(Garden指数)、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术前是否牵引、骨折侧别、股骨头是否坏死、随访时间以及随访时Harris评分等因素进行术后随访调查.应用SPSSl4.0和SAS8.2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冈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 结果 P-P概率图和正态性检验得出Harris评分呈偏态分布(w=0.757 09,P=0.000 1).单因素分析中,非参数检验得出对Harris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复位时间(U=-2.289,P=0.022)、Garden分型(H=16.943,P=0.001)、完全负重时间(U=-3.069,P=0.002)、复位质量(U=-3.448,P=0.001)、股骨头是否坏死(U=4.723,P=0.000).等级相关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Garden分型(r8=-0.412,P=0.000)、复位时间(r8=-0.231,P=0.021)、复位质量(r8=-0.348,P=0.000)、完全负重时间(r8=-0.310,P=0.002)、股骨头是否坏死(r8=-0.477,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Harris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Garden分型(P=0.000 1)、复位时间(P=0.012 6)、复位质量(P=0.000 3)、完全负重时间(P=0.003 2)、术前是否行牵引(P=0.049 2)及股骨头是否坏死(P=0.000 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股骨头是否坏死(P=0.000 1)、复位时间(P=0.028 2)和Garden分型(P=0.000 7)是Harris评分等级的影响因素. 结论 Harris评分呈偏态分布,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主要的影响因素.

  • 髁上截骨和外侧柱重建术治疗肱骨外髁骨折不连伴肘外翻畸形

    作者:阿斯哈尔江·买买提依明;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艾克拜尔·尤努斯

    目的 总结青少年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连伴肘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 和治疗效果. 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lO月,收治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连伴肘外翻畸形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8~17岁.曾于外院行外固定2~3周3例,误诊为软组织损伤2例.外伤后4~12年发现骨折不连伴肘外翻畸形就诊.术前肘外翻角25~55°,平均44.8°;肘关节活动范围为屈135~140°,平均139°;伸0~20°,平均70°1例伴尺神经炎表现,确诊为尺神经不全损伤.入院至手术时间3~7 d.均行髁上内翻楔形短缩截骨和外侧柱重建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按Jupiter等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 结果 5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8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示5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其中髁上内翻楔形短缩截骨区愈合时间为术后5~8周,平均6周;外侧柱重建区为术后3~6个月.肘外翻畸形均矫正,末次随访时肘外翻角-5~10°,平均2°;肘关节屈曲100~135°,平均121.;伸直0~30°,平均13°.根据Jupiter等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1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牵拉损伤表现,3个月时自行恢复;1例原有尺神经炎表现者,术后6个月症状消失;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 髁上内翻楔形短缩截骨和外侧柱重建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肱骨外髁骨折后骨不连伴肘外翻畸形可获得满意效果.

  • 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

    作者:张华;倪卫东;高仕长;梁熙;周爱国

    目的 总结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9~68岁,平均54.5岁.新鲜闭合性骨折3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 d;T型接骨板加重建钢板固定术后5个月松动、骨折延迟愈合1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Neer分型,其中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9例;肱骨干骨折采用AO分型,A1型3例,A2型5例,Bl型lO例,B2型3例,B3型6例,C1型7例,C3型1例.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肘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2例,3周内自行恢复:术后6个月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二期行肱骨头置换;出现肱骨头均匀缩小1例,肩关节慢性轻度疼痛2例,未行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29例,1例行肱骨头置换;术后12个月29例全部达骨性愈合.无退钉或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6例,良19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3%;按肘关节HSS功能评分优16例,良14例,优良率100%. 结论 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

  • 右归饮联合MSCs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

    作者:童培建;金红婷;沈彦;何帮剑;肖鲁伟;赵红昌;马镇川

    目的 观察右归饮联合MSCs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the femoralhead,ANFH)的疗效及促进再血管化、再骨化的作用. 方法 取健康雄性成年毕格犬24只,体重(10.0±0.5)kg,随机分为4组:A组(模型组)、B组(右归饮组)、C组(Mscs介入组)、D组(MSCs介入加右归饮组),每组6只.通过液氮冷冻法建立早期ANFH模型.分离、培养并以BrdU标记MSCs.造模3周后,C、D组动脉灌注标记后的浓度为(0.5~1.0)×106个/mL的MSCs l mL,B、D组每天予右归饮100 mL灌胃,A、C组以100 mL蒸馏水灌胃.连续治疗4周及8周后行股骨头大体观察,DSA和MRI观察股骨头供血血管的数量及直径的变化情况,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BrdU阳性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oPCR检测VEGF mRNA表达. 结果 治疗后4、8周,A组股骨头外形扁平,呈蘑菇状;B、C、D组股骨头外形基本正常.DSA观察示C、D组治疗后供血血管分支增粗、增多,原阻塞血管再通.治疗后4、8周,C、D组间血管数和血管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直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示B、C、D组较A组明显改善,D组尤为明显,TIW略低信号,T2W略低信号,STIR略高信号.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B、C、D组较A组结构有明显改善,D组较其他各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增高(P<0.05),D组较C组的BrdU阳性率、阳性成骨细胞数、阳性血管数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示:D组较其他各组VEGF mRNA表达量增多(P<0.05),B、C、D组的VEGF表达均高于A组(P<0.05). 结论 右归饮联合MSCs介入治疗早期ANFH疗效显著,可改善坏死股骨头的血供、促进修复、预防塌陷.

  • 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作者:肖海军;侯春林;薛锋

    目的 评估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ichitosan,CMCH)-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膜预防结肠吻合口粘连的效果及其对吻合口愈合能力的影响. 方法 取6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32),按Buckenmaier等的方法 制备鼠结肠吻合口动物模型.对照组吻合口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用3cm×2cm的CMCH-CMC膜包裹结肠吻合口部位.于术后7 d和14 d观察吻合口粘连情况;测定吻合口抗张强度,并与6只正常大鼠结肠抗张强度进行比较;检测吻合口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含量. 结果 术中及术后共死亡5只大鼠,实验组2只,对照组3只.术后7、14 d粘连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67±0.15)、(2.29±0.18)分(P<0.05),实验组分别为(0.50±0.16)、(0.45 ±0.14)分(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 d吻合口抗张强度对照组分别为(138.67±16.65)、(178.36±20.10)mmHg(1 mmng=0.133 kPa,P<0.01);实验组分别为(130.81±18.38)、(172.74±22.18)mmHg(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吻合口抗张强度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 d吻合口HP含量对照组分别为(55.47±12.89)、(137.14±16.81)lag/mg干重组织(P<0.01);实验组分别为(84.47±11.87)、(146.07 ±14.81) tg/mg干重组织(P<0.01);术后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MCH-CMC膜在预防结肠吻合口周围粘连形成的同时不干扰吻合口的愈合.

  • HAP涂层镍钛记忆合金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张海军;王栓科;赵斌

    目的 评价HAP涂层镍钛记忆合金的组织相容性,为其在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24只青紫兰兔,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行左侧股外侧切口,分离显露股骨后,选取股骨下1/3处手术钻孔作为种植区,实验组植入HAP涂层镍钛记忆合金,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大腿后外侧肌肉覆盖缺损区.分别于术后7、14、28、56 d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B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及图像灰度值分析,组织学观察结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886.6-1997从炎症、纤维组织囊壁形成、材料降解及周边组织反应4个方面进行组织学评价. 结果 所有兔均存活至取材,两组植入物完全包埋于骨组织内部,无松动,无明显骨吸收现象.材料植入后7 d,两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明显,纤维组织囊壁形成,植入材料呈大片状被囊壁包裹;术后56 d,实验组部分标本囊壁结缔组织增生反应仍较明显,劣于对照组,但分级符合GB/T16886.6-1997体内植入标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内源性BMP-2定位于多能MSCs、成骨细胞的胞质内;两组图像分析结果 显示,BMP-2随骨缺损的修复过程呈阶段性分泌,两组BMP-2在术后14 d时表达高,以后逐渐降低.BMP.2在各时间点染色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AP涂层镍钛记忆合金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

  • 小阴唇瓣在阴道整形中的应用

    作者:唐勇;周传德;李养群;李强;李峰永;赵穆欣;杨喆

    目的 总结对阴道口后壁瘢痕伴小阴唇肥大患者行阴道缩小整形时,采用小阴唇瓣移位修复瘢痕切除后阴道口创面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5月,收治10例产后阴道松弛伴阴道口后壁瘢痕及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28~40岁.小阴唇宽3~5 cm,6例自述有性交痛.术中行阴道缩小整形的同时将肥大的小阴唇分别形成4 cm×1 cm~5 cm×1cm的前蒂小阴唇瓣和大小为3 cm×2 cm~4 cm×3cm的后蒂小阴唇瓣.将后蒂小阴唇瓣去内表皮并向内翻转90°移位至阴道口,修复切除瘢痕后创面;前蒂小阴唇瓣原位缝合形成新的小阴唇. 结果 术后3例后蒂小阴唇瓣远端1cm范围表皮脱落,经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周后表皮自行愈合;余7例均完全成活.前蒂小阴唇瓣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个月.患者对外阴形态满意,阴道口无压痛,弹性良好.移位至阴道口的小阴唇瓣触压及疼痛等敏感程度与小阴唇相似.术前性交痛者述术后疼痛消失,7例自述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3例自述术后性生活质量较术前无明显改善. 结论 小阴唇瓣移位至阴道外口,修复因阴道外口瘢痕引起的性交疼痛临床效果较好.

  • 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研制和兔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建华;徐栋梁;余世明;胡俊勇;陈建伟;雷磊;李占春;曾宪尚

    目的 研制一种兔用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观察并探讨其置换入兔膝关节内的功能情况及其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自行设计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股骨及胫骨假体髓内茎近端关节面4/5表层由不锈钢网围绕实心圆柱体制成,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用2层不锈钢网焊接而成,用于实验组行生物学假体固定;同时制作相同形状、大小假体,其髓内茎以及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光滑,用于对照组行骨水泥固定.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和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及愈合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假体骨界面大剪切强度.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死亡1只动物,均在二次实验时补充,其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 d恢复正常爬行.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实验组分别是60%、80%、80%,对照组分别是60%、8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标本大体观察见大量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对照组大体观察未见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仅术后6个月股骨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产生应力遮挡.术后1个月实验组假体骨大剪切强度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植入动物体内的固定强度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优于骨水泥假体.

  • 带皮瓣的第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手掌指关节缺损

    作者:巨积辉;刘跃飞;魏诚;赵强;李雷;金光哲;李建宁;刘新益;侯瑞兴

    目的 总结采用带皮瓣的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手掌指关节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1月,收治手掌指关节缺损26例26指.男19例,女7例;年龄18~36岁,平均27岁.机器损伤2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6 h;创伤后继发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2个月.受伤指别:拇指4指,示指10指,中指8指,环指3指,小指1指.掌指关节缺损范围为2cm×1 cm~4 cm×2 cm,22例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cmx1.5 cm~6.0 cm×5.0 cm.术中采用带皮瓣的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缺损,其中全关节移植20指,半关节移植6指.皮瓣切取范围2.0cm×1.5 cm~6.5 cm×6.0 cm.供区21例行截趾,5例行关节融合处理. 结果 术后26指移植关节及皮瓣均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移植骨关节均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6~12周),未出现骨不连及再骨折.移植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为30~750,平均45°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评定标准,优8指,良13指,可3指,差2指,优良率80.77%.足供区行走功能无影响. 结论 采用带皮瓣的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手掌指关节缺损,功能恢复满意,可较好改善掌指关节功能.

  • 流体动力学因素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构建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德强;戴尅戎;汤亭亭;卢建熙

    目的 研究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中流体剪切力和物质转运在大段组织工程骨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抽取健康志愿者髂嵴处骨髓20 mL,分离、培养hBMSCs.将第3代hBMSCs与大段β-TCP支架复合后,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中灌注培养28 d.灌注过程中,通过改变培养基黏度或灌流量,对接种在支架上的hBMSCs施加不同流体剪切力(1、2、3倍)或给予不同速率(3、6、9 mL/min)的物质转运.培养结束后,对接种在支架上的细胞行增殖及ALP活性检测,同时对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计量. 结果 灌流量均为3 mL/min时,流体剪切力2倍组的细胞活性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流体剪切力均为3倍时,3、6、9 mL/min灌流量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灌流量均为3 mL/min时,流体剪切力2倍组和3倍组的ALP活性高于1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流体剪切力均为3倍时,灌流量为6 mL/min组的ALP活性高(P<0.05).灌注培养28 d后,各组ECM分布于整个β-TCP支架内,灌流量均为3 mL/min时,增加流体剪切力有利于支架内ECM形成及矿化;当流体剪切力均为3倍时,增加灌流量使ECM的矿化减少. 结论 流体剪切力和物质转运两个流体动力学参数是影响大段组织工程骨构建的重要因素.在构建大段组织工程骨过程中,应调节流体动力学参数使其对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发挥佳效应.

  • 生长分化因子5诱导兔脂肪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振宁;贾长青;韩长旭;梁峰;王俊丰;柏树令;佟浩

    目的 探讨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诱导脂肪干细胞(adipose-deftved stern cells,ADSCs)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效果. 方法 3月龄清洁级健康日本大耳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取兔皮下脂肪4~6 Ml,采用胶原酶消化离心贴壁培养法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和CD44、CD49d、CDl06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DSCs.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分别用普通细胞培养液以及含0、10、100 ng/Ml GDF.5的软骨细胞诱导液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检测诱导细胞Col Ⅱ和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阿利新蓝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细胞Col Ⅱ和蛋白多糖表达. 结果 ADSCs呈小圆形、梭形、多角形分布,表面抗原标志CD44、CD49d呈阳性表达,CD106和波形蛋白呈阴性表达.100 ng/Ml GDF-5诱导的ADSCs呈圆形或类圆形,且细胞增殖旺盛.普通培养液和0、10、100 ng/Ml GDF.5成软骨细胞诱导培养后7 d,Col Ⅱ、蛋白多糖Mrna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除0、10 ng/Ml GDF-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 GDF.5诱导培养14 d,Col Ⅱ、蛋白多糖Mrna以及蛋白表达达高峰,阿利新蓝、甲苯胺蓝染色以及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 结论 经一定浓度的GDF-5诱导的ADSCs,Col Ⅱ和蛋白多糖表达明显增加,具有软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功能.

  • hRMSCs的生物打印初步研究

    作者:麻荪香;柴岗;刘齐海;胡庆夕;周广东;崔磊

    目的 初步确立hBMSCs的二维生物打印方法 ,实现对细胞喷射过程的控制并保持打印后细胞活力. 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骨髓5 mL,常规培养hBMSCs至第2代,调整为1×106个/mL单细胞悬液.实验分3组:打印组1细胞先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标记,快速成型组织打印机进行二维细胞打印,x轴间隔300 μm,Y轴间隔1 500μ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打印组2细胞未行PI标记,经生物打印后培养2 h,Live/Dead viability Kit测定细胞活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染色情况;取1份未经Live/Dead viability Kit测试的打印组2细胞,培养7d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贴壁后常规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对照组除细胞悬液不行打印,其余操作同打印组2. 结果 打印组1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墨滴"在二维组织中规则且均匀分布,满足二维设计细胞打印要求;每个"细胞墨滴"包含细胞15~35个.打印组2细胞经活力测试,细胞孵育30 min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荧光染色情况.对照组细胞活力与打印组2无明显区别.打印后细胞常规培养7 d,细胞可正常贴壁生长,形态、生长状态良好. 结论 通过生物打印技术可实现hBMSCs在二维平面上的定向、定量规则分布,并为进一步的细胞三维打印乃罕器官打印体系奠定基础.

  • 脱细胞基质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聂芳菲;潘柏林;李健宁

    目的 综述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matrix,ACM)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 结果 许多研究者联合采用了渗透溶液法、冷冻干燥法和理化交联法等技术对软骨ACM支架进行了改进.软骨ACM支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结果 与ACM的特性密切相关. 结论 ACM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特性的改进与完善非常重要.

  • 单纯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与联合组织工程方法治疗急性骨软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骏;侯筱魁;李旭;汤亭亭;张如明;匡勇;史萌

    目的 对比研究单纯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与联合组织工程方法 及联合未转染基因的BMSCs-藻酸钙修复急性骨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对携带hTGF-β,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hTGF-β转染组)、采用携带Lac-Z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βgal)转染BMSCs(Adv-βgal转染组)及未转染BMSCs(未转染空白对照组)进行Westernblot检测hTGF-β1、Col Ⅱ及Aggrecan表达.将雄性6月龄崇明山羊18只,体重22~25 kg,随机分为A、B、C组(n=6).取B、C组自体骨髓进行BMSCs分离、培养,传至第3代.B组细胞行hTGF-β,重组腺病毒转染.3组动物于双后肢股骨内髁负重区采用骨钻制各直径5 mm、长3 mm的缺损,A组采用自体骨软骨柱修复:B组修复材料同A组,并同时将5 mL转染hTGF-β1的BMSCs藻酸钠混合液注入空隙,加入CaCl2产生凝胶;C组:修复方法 同B组,采用未转染hTGF-β1的自体BMSCs藻酸钠混合液.术后观察山羊一般情况,于术后12周及24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参照O'Driscoll,Keeley and Salter组织形态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术后24周行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转染后5 d,hTGF-β1转染组细胞hTGF-β1、Col Ⅱ及Aggrecan表达均显著强于Adv-βgal转染组及未转染空白对照组.术后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伤口Ⅰ期愈合.大体观察B组修复组织边界模糊,移植修复区域表面光滑;A、C组软骨间空隙有裂隙存在.组织学观察A组软骨间空隙区纤维软骨样组织修复、纤维组织填充或相邻软骨增生;B组修复软骨细胞排列规律,交界区整合良好;C组软骨间的空隙区见纤维软骨样组织,存在裂隙.各时间点B组组织学评分均高于A、C组,C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2周与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免疫组织化学示B组软骨间修复组织染色以软骨细胞和陷窝周围明显,A、C组呈淡染.透射电镜观察示B组修复组织可见典犁软骨细胞,A、C组见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结论 骨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组织工程方法 可解决单纯骨软骨镶嵌成形术残留缺损愈合不良及软骨间整合不良的问题.

  •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双柱髋臼骨折的修复重建

    作者:谢增如;李震环;乌米提·艾拜都拉

    目的 总结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双柱髋臼骨折手术方法 及效果. 方法 2002年5月-2007年6月,收治1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双柱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32岁.骨折类型结合Marvin Tile及Judet-Letoumel分类:B2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C2型1例、C3型2例;C1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Cl型3例、C2型1例;C2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C2型2例、C3型1例;C3型骨盆骨折合并C1型髋臼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4 d,平均7 d.分别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Koeher-Langenbeck入路4例,前后联合入路6例修复重建手术. 结果 术后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愈合,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72个月,平均3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髋臼骨折复位采用MattaX线评估标准,优8例,良2例,一般2例,优良率83.33%.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骨盆环无畸形,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临床效果采用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优2例,良7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75.00%. 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双柱髋臼骨折早期手术修复重建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115足

    作者:王明钢;赵建军;张衍景;周军;于宝占;崔健

    目的 总结采用改良McBride手术矫治(足母)外翻畸形的疗效. 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9月采用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63例115足.其中男7例8足,女56例107足;年龄21~46岁,平均32.8岁.双足52例,单足11例.第1、2跖骨问角10~21°,平均16.3°:(足母)外翻角25~42°,平均34.20.均无跖趾关节炎.病程1~28年,平均14.6年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10~14d,无伤口不愈合、化脓性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足母)外翻角为13.0~23.3°,平均16.6°;第1、2跖骨间角为3~9°平均5.9°.根据温建民等疗效评定标准:优94足,良19足,差2足,优良率98.26%. 结论 改良McBride手术矫治(足母)外翻畸形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行走时间早、恢复快等优点.

  • 双套圈缝合法加镶嵌式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

    作者:李春江;冯晓娜;王斌;杨焕友;刘万栋;杨义;尹佳丽;焦成;张文龙;胡建威

    目的 总结双套圈缝合法加镶嵌式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8月-2008年3月,收治29例锤状指患者.男18例,女11例;年龄16~55岁.左手15例,右手14例.其中示指5例,中指10例,环指7例,小指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 h~31 d,平均6.7 d.术中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肌腱两侧作双套圈缝合,由同侧切取"领奖台"式掌长肌腱片,将腱片两端拉紧后镶嵌于待吻合的肌腱缺损处,与肌腱两断端重叠缝合.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肌腱愈合良好,锤状指畸形完全矫正,伤指外形无肿胀,活动无疼痛,不影响工作及生活.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 :优25例,良4例,优良率100%.掌长肌功能无影响. 结论 采用双侧套圈缝合法加镶嵌式腱片移植修复伸指肌腱止点近侧断裂缺损所致锤状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

  • 尺骨茎突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石玉;罗建光;戚春潮

    目的 总结尺骨茎突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4月,收治尺骨茎突骨折56例(合并桡骨骨折48例),采用桡骨骨折手术同时对尺骨茎突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并修补破裂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男20例,女36例;年龄24~84岁,平均54岁.8例单纯尺骨茎突骨折行腕关节MRI检查提示合并TFCC损伤.根据盛广宽等按尺骨茎突骨折块形状分型:小点状ll例,小片状9例,不规则粉碎状7例,基底部骨折29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 h~3 d,平均2 d.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个月.尺骨茎突骨折于术后4~8周愈合,桡骨骨折于术后6~10周愈合.采用Green-O'Bricn功能评定方法 评定,优45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94.64%.其中8例单纯尺骨茎突骨折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Green-O'Brica方法 评定优7例,良1例,优良率100%.无骨不连、骨折再移位、腕关节尺侧疼痛及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手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可有效减少腕关节尺侧疼痛和腕关节不稳,应及时发现TFCC损伤并对其进行合适处理.

  • 腘动脉断裂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祁全;吴炳祥;陈更新;毕郑钢;于长水

    目的 报道一例胴动脉断裂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行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06年2月,收治1例42岁男性右膝胭动脉断裂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损伤后30 h于左侧股动脉穿刺,行右股动脉造影,经导丝置入美敦力自膨式髂动脉支架,在吻合口处将支架快速释放,撑开良好,解除吻合口狭窄,恢复远端血流. 结果 术后即刻右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良好,右足皮温明显改善,肢体疼痛症状逐渐减轻.患者获随访1年6个月,患肢血运良好. 结论 介入法治疗胭动脉断裂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速度快的优点.

  • 外伤性唇缺损修复一例

    作者:路玮;孙一凡;王凌峰

    1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交通伤致上下唇部分撕脱伤2h入院.检查:下唇缺损79 mm×42mm,上唇缺损55 mm×37 mm,右侧口角缺损,右侧下牙齿4、5、6外露.口腔黏膜缺损4 min×2 mm,上下唇组织全层游离.右侧颊部邻近上唇可见30 mm皮肤挫裂伤,深达肌肉,部分肌肉断裂,面部有多处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创面及撕脱组织污染严重,右下肢皮肤软组织挫伤.

    关键词: 唇缺损 组织瓣 修复
  • 汶川大地震伤员脊柱损伤伤情分析

    作者:李涛;周春光;刘立岷;龚全;曾建成;刘浩;孔清泉;宋跃明

    目的 分析汶川大地震伤员脊柱损伤情况及临床特点. 方法 5.12汶川大地震共收治146例脊柱损伤伤员,男79例,女67例;年龄11~88岁,平均51岁;收集其临床资料的相关数据,作流行病学分析.排除年龄<16岁者2例、单纯脊柱附件(棘突、横突、椎板)骨折15例、无法纳入Denis分型的AO分型为A2型骨折l例及上颈椎损伤患者9例,余119例患者纳入分析,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60岁组(A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18~58岁,平均41岁.年龄≥60岁组(B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60~88岁,平均71岁.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导致脊柱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高处坠落伤(27.40%)及重物砸伤(67.81%);骨折类型按Denis分型以爆裂骨折(54.62%)和压缩骨折(33.61%)为主;有31.51%的患者发生了较严重的神经损伤(根据ASIA脊髓损伤分级为A、B、C级者);受伤部位多见于胸腰椎(78.77%);有52.74%的患者并发了其他部位损伤,以肢体骨折(30.14%)和肋骨骨折(19.86%)多见;有22.60%的患者发生了多发脊柱损伤.比较A、B两组临床资料,A组发生高处坠落伤的比例(34.62%)远高于B组(12.20%);A组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58.97%)多见,B组以压缩骨折(48.78%)多见;B组严重神经损害的比例(24.39%)明显低于A组(44.87%);B组复合伤的比例(70.73%)明显高于A组(43.59%):B组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39.02%)明显高于A组(21.79%);两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汶川大地震伤员脊柱损伤的主要原因为重物砸伤及高处坠落伤,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发生脊髓损伤、复合伤、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高.

  • 经S3~5双开门的骶前病变手术入路

    作者:李康仁;秦辉;陆思伟;关晋龙;余彬;邓宁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骶前病变切除手术入路--经S3~5双开门途径. 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月,收治5例骶前病变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6~84岁.临床表现:肛门坠胀1例,排大便困难及大便带血2例,无症状2例.指肛检查:2例触及直肠包块,3例骶前肿瘤未能触及包块.B超、CT、MRI等检查提示骶前占位3例,直肠肿瘤2例.病变组织大小4 cm×3 cm×3 cm~20锄×15 cm×13 cm.病程12~50 d,平均18 d.采用经S3~5双开门途径暴露病灶,常规方法 完整切除. 结果 5例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直肠损伤、盆腔神经直接损伤、盆底结构破坏等.入路时间12~28 min,平均20 min;入路时出血30~130 mL,平均80 mL;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100~350 mL,平均28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示骶前畸胎瘤、皮样囊肿、梭状细胞瘤各1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会阴部感觉减退,无大小便失禁.6个月后感觉减退者全部恢复,X线片示开窗骶骨均骨性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无骶骨缺损及骨盆稳定性破坏,无骶髂关节炎发生,B超、CT或MRI检查未见病变复发. 结论 经S3~5双开门的骶前病变手术入路术 野浅、暴露充分,不造成骶骨缺损和严重骶神经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渗漏的防治

    作者:赵磊;王黎明;王刚锐;徐杰;曾选文;郑圣鼐;蒋纯志;桂鉴超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2003年4月-2007年11月,采用PKP治疗OVCF 116例,其中男57例,女59例;年龄65~92岁,平均67.7岁.均为外伤引起的腰背部疼痛,病程1~14 d,平均5.7 d.压缩骨折椎体共159个,单个椎体83例,2个椎体24例,3个椎体8例,4个椎体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示均符合OVCF表现,椎体后壁无破坏,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症状.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3.5~7.1 mL,平均4.8 mL. 结果 手术时间30~90 rain,平均48 min.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后第2天摄x线片复查,病椎复位满意,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其中有1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至椎体前方4个椎体,至椎体侧方4个椎体,至椎体后方3个椎体,至椎间盘2个椎体,至椎管1个椎体.渗漏原因与患者的选择、术者操作规范程度及骨水泥注入时机等有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4个月.均恢复伤前生活方式,无疼痛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未见医源性椎管狭窄,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 结论 经皮球囊扩张PKP治疗OVC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严格选择有良好适应证的患者、提高骨水泥黏度及合适的注射剂量,以及术中精确定位等方法 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 双节段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金洋;张宏其;李康华;李雄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i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病变节段及其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Bryan Disc假体行CADR治疗C4、5、C5、6双节段颈椎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0~45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痛、肢体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病程12~54个月,平均27个月.其中神经根型、脊髓型各3例,混合型1例.术前X线片检查示均存在不同程度C4、5、C5、6椎间隙狭窄及颈椎曲度变直,CT或MRI显示C4、5、C5、6椎间盘不同程度突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对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和病变节段及其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声音嘶哑、肌肉痉挛、吞咽困难、颈部疼痛.术后12个月X线片示Bryan Disc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正常,无假体松动、移位及感染征象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6.7个月.颈痛、肢体疼痛麻木均消失、肌力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35±1.27)分,术后随访时为(14.65±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段(C4、5)和(C5、6)活动度分别为(8.38±0.48)°和(9.16±0.54)°,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1.15±0.65) °和(12.75±0.7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邻近上位(C3、4)和下位(C6、7>)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1±0.76)°和(12.39±0.58)°,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0.26±0.47)°和(13.67±0.7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ryanDiscCA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可获满意疗效,病变节段活动度明显改善,且对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影响小.

  •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作者:鲍达;马远征;陈兴;李宏伟;高天君

    目的 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6月,收治颈椎退行性疾患21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组件型ACIFC植骨、固定片锚定术,共植入ACIFC 28枚.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9岁.病程3 d~15年,中位时间2.3年.单节段颈椎病7例,双节段颈椎病3例,单节段下颈椎不稳2例.单节段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术后定期摄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情况并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变化,采用40分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的症状、体征及功能,根据曾岩等标准评价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8 h内发生As 1例,经对症治疗后按曾岩等标准评价已由差恢复为良.术中、术后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20.5个月,28个椎间盘均获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26.2分,术后即刻平均30.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5.5分;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67.4%.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 mm,术后即刻平均4.4mm,末次随访时平均4.3 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未见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 结论 采用ACIFC行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简便快捷、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

  • 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建;周跃;李长青;张正丰;张年春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5月,收治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29~46岁,平均38.2岁.慢性腰痛病程6~110个月,平均32.1个月.经MRI检查显示共有108个T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L2、3 3个,L3、417个,L4、548个,L5~S140个.经造影显示为阳性,并行透视或术中CT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撕裂的有79个椎间盘,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1临床疗效. 结果 每节段手术时间21~36 min,平均30.7 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7 d.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5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3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34±1.52)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62±0.92)分和(1.57±0.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11例,良23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65.38%. 结论 初步研究提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

  • 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的设计及应用实验

    作者:郝永宏;邓树才;赵合元;孙志明;李建江;周静;王志彬;徐瑾;于顺禄;王林森;王瑞林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取健康山羊16只,体重22.65~31.22 kg,建立L5腰椎峡部不连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为单纯植骨组(于峡部不连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0.8~1.1 g)和内固定植骨组(先安装内固定器再于峡部不连处植入自体髂骨0.8~1.1 g).于术后8周处死动物行影像学、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取自愿捐赠椎体标本5个,来源于男4例,女1例;年龄35~51岁.于L5椎体左峡部横断,造成腰椎峡部不连模型.将微型位移传感器置于峡部断端,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施力方向,以2 mm,min的速度匀速加载,用动态数据采集分析仪同步收集峡部断端的形变值.全部加载直至标本发生骨破坏,观察位移传感器是否发生形变及腰椎峡部断端处是否发生闭合. 结果 实验动物均无凶手术原因造成的神经损伤或死亡,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活动,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8周腰椎双斜位X线片和大体观察均显示,内固定植骨组峡部融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单纯植骨组的62.5%(P<0.05).组织学观察示,单纯植骨组3只峡部未融合动物腰椎峡部断端骨小梁骨陷窝空虚,骨细胞消失;内固定植骨组峡部断裂处骨小梁连接成网状,小梁问为骨髓组织,骨小梁局部呈现不同程度的"镶嵌样"结构.椎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与数据处理结果 显不,匀速加载过程中,当外载荷为40 N时,位移传感器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开始闭合;随着外载荷进一步加大,传感器位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当外载荷为212N时,位移传感器不再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完全闭合,紧密接触,开始呈现加压效应. 结论 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具有明显的稳压和加压的双重力学功效,且融合率高.

  • 颈椎椎弓根螺钉定位系统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进;徐荣明;周龙;仲肇平;马维虎;李明

    目的 寻找~种新的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方法 ,提高手术安全性并减少手术费用. 方法 以不锈钢材料制造颈椎椎弓根螺钉定位系统.取自愿捐赠的尸体颈椎标本10个,按照配伍组设计,左、右侧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Abumi徒手植钉法,实验组采用定位系统引导植钉法,于C2~7,各植入螺钉60枚.观察螺钉植入情况,以螺钉是否穿出椎弓根壁为标准衡量植钉准确性. 结果 对照组行椎弓根内植钉32枚(53.33%),椎弓根外植钉28枚(46.67%);造成神经根损伤9枚(15.00%),椎动脉损伤5枚(8.33%),无脊髓损伤;植钉准确率:优32枚,可14枚,差14枚,合格率76.67%.实验组行椎弓根内植钉54枚(90.00%),椎弓根外植钉6枚(10.00%);造成椎动脉损伤1枚(1.67%),无神经根和脊髓损伤;植钉准确率:优54枚,可5枚,差1枚,合格率98.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定位系统引导下植钉准确、操作简便、费用较低,通过进一步研究可应用于临床.

  • 板-棍系统取出术后对脊柱侧弯矫正度与活动度影响的观察

    作者:张新宇;叶启彬;彭宝淦;匡正达;曹燕;高春华

    目的 研究板.棍系统(plate.rod system for scoliosis,PRSS)内固定装置取出后对脊柱侧弯患者侧弯矫正效果的维持和脊柱活动功能保留的影响. 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2月,采用PRSS治疗脊柱侧弯119例,并于术后26~68个月,平均46.8个月取出PRSS,其中21例随访资料完整.男6例,女15例;第1次手术时年龄11~17岁,平均13.8岁.病程9~16年,平均12-1年.特发性脊柱侧弯19例,Lenke分型为Ⅰ A型5例,Ⅰ B型2例,Ⅱ A型1例,Ⅱ B型2例,Ⅱ C型2例,ⅢA型2例,Ⅲ B型3例,ⅣA型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例.侧弯主弯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8例.取出PRSS术前及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及侧位过屈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处椎体凹凸两侧高度变化,以了解PRSS对侧凸椎体两侧终板生长的调控情况. 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取出PRSS装置,手术时间2~4 h,平均2.5 h;术中出血量少.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4.4个月.PRSS装置取出前冠状面Cobb角为(20.25±8.25)° 9取出后为(23.63±8.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前矢状面Cobb角为(39.44±12.38)°,取出后为(49.94±10.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SS装置取出前项椎椎体凹侧高度为(1.78±0.40)cm,取出后为(2.08±0.3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出前凸侧高度为(2.16±0.47)cm,取出后为(2.18±0.3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均预后良好,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 结论 PRSS是治疗脊柱侧弯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内固定取出后,原有矫正度可有效维持,脊柱活动功能可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