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修复前臂屈肌功能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斌;李海涛;张剑锋;杨焕友;刘伟;蒋文平;赵刚

    目的 为健侧C7移位重建前臂屈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前通路健侧C7移位修复患侧下干或内侧束时,相关前臂屈肌神经入肌点和尺神经深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观测上述肌肉的神经来源;测量C7及其前、后股的长度.结果 C7及其前、后股长度分别为(58.8±4.2)、(15.4±6.7)、(8.8±4.4)mm.C7神经吻合口至入肌点长度:至掌长肌支为(369.4±47.3) mm,至指浅屈肌支为(390.5±38.8) mm(正中神经发出)和(413.6±47.4)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示中指指深屈肌支为(346.2±22.3) mm(正中神经发出)和(408.2±23.9)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环小指指深屈肌支为(344.2±27.2) mm,至拇长屈肌支为(392.5±29.2) mm(正中神经发出)和(420.5±37.1)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旋前方肌支为(495.8±31.3)mm,至尺神经深支起点为(548.7±30.0)mm.骨间前神经均发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支配指浅屈肌5侧(16.7%);正中神经主干均发支支配掌长肌和指浅屈肌,支配示中指指深屈肌10侧(33.3%)、拇长屈肌6侧(20.0%).结论 如果采取腓肠神经移植,前臂肌肉功能在1年内均不能恢复;肱骨短缩、1个神经吻合口有利于前臂屈肌功能的恢复.

  • 恒河猴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作者:张爽;金熙;程汉佳;何斯荣;陈又南;龙丹;单娟;曾力;王成世;程惊秋;陆燕蓉

    目的 建立恒河猴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快速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 4~5岁健康恒河猴10只,雌性4只,雄性6只,体重5~8 kg;于大隐静脉抽取外周血,每只抽取8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采用非人灵长类Tregs 分离试剂盒的生物素标记的混合抗体和磁珠标记的抗生物素抗体阴性分选,以及大鼠抗人CD4-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和抗APC多选试剂盒中的磁珠标记的抗APC抗体阳性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细胞的得率、活性及纯度;选择得率、活性和纯度较高的分选方法获得的CD4+T淋巴细胞,用磁珠标记的抗人CD25抗体进行阳性分选,获得CD4+CD25+ Tregs,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活性及FoxP3表达水平,以及Tregs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A)刺激的自体CD4+CD25-效应性T淋巴细胞(effective T cells,Teffs)增殖的抑制功能.结果 CD4+T淋巴细胞阳性分选和阴性分选后,细胞活性均达95%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得率和纯度均显著高于阴性分选(P<0.05).后续CD4+CD25+ Tregs分选采用阳性分选法获得的CD4+T淋巴细胞.经双阳性分选收集的目的细胞中CD4(+)CD25+ Tregs占76.2%±8.6%,活细胞比例为93.3%±4.7%,FoxP3阳性细胞比例为74.2%±6.9%.混合培养后Tregs均对ConA刺激的Teff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 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能有效分选出恒河猴外周血中有功能的CD4+CD25+ Tregs.

  •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开颅骨瓣复位固定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邓跃飞;郑眉光;吴锦铨

    目的 观察可吸收固定系统对开颅游离骨瓣复位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67例开颅游离骨瓣成型切除颅内病变后患者,采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5个月~73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3个月~6年,中位病程25个月.幕上病变41例,幕下病变26例;其中位于额颞部13例,额顶部12例,颞顶部8例,颞枕部5例,顶枕部4例,后颅窝25例.诊断为胶质瘤15例,脑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海绵状血管瘤)8例,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各7例,听神经瘤和原发三叉神经痛各5例,胆脂瘤和脑脓肿各3例,垂体瘤、颅咽管瘤、转移瘤及放射性脑病各2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生殖细胞瘤、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面肌痉挛及硬膜下血肿各1例.颅内病变范围3cm×2cm~7cm×5cm.观察术后局部切口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 术后有2例幕上和3例幕下病变患者少许皮下积液,均经穿刺抽吸2周后消失;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发热等表现;术后2周内复查CT或MRI示骨瓣复位良好,内、外颅骨面均平整,无任何影像伪影.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3个月.切口无不适,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积液等.CT或MRI复查未见骨瓣移位凹陷及伪影.结论 应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简便、安全、可靠,且能消除术后CT或MRI复查时金属固定材料导致的伪影,近期疗效较好.

  • 超短波治疗大鼠断尾再植后血管危象的实验研究

    作者:谭龙;高文山;席阿丽;王聪;陈首英;赵燕燕;邸科前;杨信才;瓮生彬

    目的 探讨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对鼠断尾再植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3月龄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232.8~289.6g,随机分为5组.各组保留尾侧静脉、尾骨后断离鼠尾,A组结扎尾动脉;B、C、D、E组均吻合尾动脉,建立断尾再植模型.术后B组正常管理;C组立即按3.125 mL/kg剂量腹腔注射稀释的盐酸罂粟碱注射液(1 mg/mL).D、E组立即给予局部吻合口处USW治疗(1次/d),至术后5d,D组剂量:3档,50 mA,20 min;E组剂量:2档,28 mA,20 min.术后观察鼠尾成活情况至10 d;手术前后测鼠尾吻合口近远侧皮温差并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变化值;术前从内眦及术后8h从尾尖各采血1次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7dA、B、C、D、E组鼠尾成活率分别为0(0/14)、36.4% (8/22)、57.1% (8/14)、22.2% (4/18)、75.0% (9/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35,P=0.001);E组成活率显著高于B组(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间鼠尾皮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5d、6d及7d各组间比较鼠尾皮温差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术后8hB组皮温差变化值大于D组(P<0.05);术后5dC组大于D组(P<0.05);术后6dA、B、C组均大于D组(P<0.05);术后7dA、E组低于B、C组(P<0.05),D组低于B组(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A、B、C组血浆NO含量显著低于D组(P<0.05),手术前后变化值A、B组显著低于D组(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中大鼠断尾再植模型可行.USW治疗能提高鼠断尾再植成活率,在术后7d内能减小皮温差,提高术后早期NO浓度,防治血管危象.

  • 舌瓣一期修复喉癌及喉咽癌术后咽部缺损

    作者:韩跃峰;陈德尚;李慧;张明洁;马士崟;周兰柱

    目的 探讨舌瓣一期修复晚期喉癌及喉咽癌术后咽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3月,收治20例喉咽癌及喉癌患者.男19例,女1例;年龄47~78岁,平均62.8岁.喉癌12例,喉咽癌8例;均为鳞状细胞癌.病程1~8.5个月,平均3.9个月.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1987)分期标准,Ⅲ期12例,Ⅳ期8例.肿块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5cm×2cm~4cm×4cm; 16例采用全舌根舌瓣修复,4例采用横形舌根舌瓣修复;舌瓣切取范围为5cm×2 cm~4 cm×4 cm.术后行正规放、化疗.结果 术后舌瓣均成活.18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出现切口皮下积液,经处理后延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36.7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进食,舌功能正常.随访期间共死亡12例患者,1例局部复发患者带瘤姑息存活;按直接法计算3年生存率为69.2% (9/13).结论 舌瓣一期修复喉癌及喉咽癌术后咽部缺损具有切取简便、血供丰富、易成活的特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 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恢复胸椎后凸的疗效

    作者:张国莹;张永刚;张雪松;王征;毛克亚;王岩

    目的 探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后路矫形手术中,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 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Lenke 1型IS患者,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松解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多节段Ponte截骨术,截骨部位均选择在胸弯顶椎附近连续3个节段;B组25例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节段、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角、Risser指数及侧方弯曲像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摄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1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术后俯卧、切口加压后自行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均无神经损伤、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明显改善.A、B组术后1周及2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2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的胸椎后凸角及角度改变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Lenke 1型IS后路矫形手术中,通过多节段Ponte截骨术,在矢状面能够有效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在冠状面对矫正率无明显影响.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杭;孙天威;卢守亮;李清江;Sandip Kumar Yadav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6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 17分评分法1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B组术后分别有4例(4.60%)和5例(8.93%)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5,P=0.482).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需再手术等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螺钉脱出、断裂及继发神经损伤等发生.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35例(40.23%)和11例(19.64%)有颈部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2,P=0.009).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CI、颈椎ROM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颈椎ROM、VAS评分及A组CCI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M大于B组,CC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DI评分,A组在疼痛程度、上举能力、工作、驾车、反应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但颈椎活动度降低较大;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发症较少,近期疗效满意.

  • 小鼠胫骨中段1/3不同缺损直径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比较研究

    作者:李福兵;徐永清;潘兴华;李霞;刘华;杨杜明;李军;沙勇;石健;赵万秋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缺损直径对小鼠胫骨中段1/3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愈合的影响,为组织工程材料研究、骨缺损修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和骨缺损基因治疗研究等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体重(20±2)g,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只.利用牙科磨钻分别制备直径为0.8 mm(A组)和1.0 mm(B组)小鼠胫骨中段1/3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于造模后7、21、28d摄钼靶X线片观察缺损修复情况;28d对骨缺损修复行Micro CT扫描及骨组织三维成像;28d取材行HE染色观察.结果 B组5只小鼠造模7d内均发生二次骨折,A组无骨折发生.X线片、Micro CT和HE染色均显示A组胫骨单层骨皮质缺损可在28 d达骨性愈合.Micro CT定量分析骨小梁示,A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密度、骨体积显著高于B组,骨质密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胫骨中段1/3单层直径0.8mm骨皮质缺损模型是研究胫骨缺损无外固定缺损修复机制和骨替代植入材料的理想动物模型.

  • 股前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开放性缺损

    作者:唐继全;甘干达;罗平;黄育胡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采用改良.方法缝合髂胫束重建跟腱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 2011年6月,收治10例跟腱开放性缺损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5~60岁,中位年龄40岁.致伤原因:轮辐伤5例,重物砸伤3例,交通事故伤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24 h,平均8h.创面范围11 cm×7 cm~18 cm×10 cm;跟腱缺损长度4~10 cm,平均7 cm.3例合并跟骨结节缺损.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5~7 d后,应用大小为11 cm× 7cm~20cm× 12cm的股前外侧筋膜皮瓣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采用改良方法缝合髂胫束重建跟腱.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3例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2~4 cm,平均3 cm.患者行走正常,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24.40±2.17)°,与健侧(25.90±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1,P=0.129);跖屈活动范围为(44.00±1.94)°,与健侧(45.60±1.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5,P=0.100).踝关节功能按Arner-Lindhoim评定法评定均为优.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采用改良方法缝合髂胫束重建跟腱,术后能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草酸铂腹腔化疗下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勇;杨阳;刘辉;宋云骏;贾喜花;张晓伟;郭建美

    目的 观察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局部应用于草酸铂腹腔化疗下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0周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5±18)g,制备结肠吻合模型,随机分为3组(n=20).术后1d,A、B组腹腔对应注射10mL5%葡萄糖溶液、10 mL含草酸铂(25 mg/kg)的5%葡萄糖溶液;C组术后即刻吻合口区域注射50 μg GM-CSF,术后1d腹腔注射10 mL含草酸铂(25 mg/kg)的5%葡萄糖溶液.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2、3、5、7d测量吻合口破裂压,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吻合口愈合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型胶原纤维阳性染色面积.结果 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2、3d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相似(P>0.05);5、7d时,B组吻合口破裂压显著低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愈合指数结果示,术后各时间点,A、C组间单核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覆盖、黏膜下层-肌层衔接程度及肉芽组织形成相似(P>0.05),A、C组黏膜上皮细胞覆盖及肉芽组织形成均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2、3d,A、C组单核细胞浸润显著优于B组(P<0.05),5、7d黏膜下层-肌层衔接程度优于B组(P<0.05).术后2、3d,各组Ⅰ型胶原纤维阳性染色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7d时A、C组Ⅰ型胶原纤维阳性染色面积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注射GM-CSF可通过早期动员巨噬细胞浸润,提高大鼠黏膜下层胶原纤维沉积,从而加速结肠愈合进程.

  • 微创内固定系统和动力髁螺钉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杨阳;马信龙;马剑雄;朱少文;马宝意;姬树青;马韬;陈阳

    目的 比较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和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内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甲醛固定股骨近端相似的成年(35~50岁)尸体干股骨标本12根,排除畸形、骨折等病变,将标本随机分成LISS固定组(A组)和DCS固定组(B组),每组6根.每个标本小转子下方1 cm处用斜切机锯断,做成1 cm间隙,模拟粉碎性骨折模型,远端用牙托粉与牙托水包埋固定.标本模拟人体单足站立受力状态,固定于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行轴向压缩试验和动态疲劳试验,测定抗压性能和标本内侧骨折线两端应变分布情况.结果 轴向压缩试验显示,A组在2个应变片处的应变值均较B组相应应变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相同载荷下,A组股骨头的垂直下沉位移显著小于B组(P<0.01);载荷600 N时,A组的轴向刚度为(209.06±18.63)N/mm,显著高于B组的(65.79±7.26)N/mm(t=3.787,P=0.004).动态疲劳试验显示,在相同循环加载周期下,A组股骨头的垂直下沉位移小于B组(P<0.01);当股骨头垂直下沉位移达0.5 mm时,A组内固定所承受的力值及所用的循环加载周期次数均远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ISS从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上均能满足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经过生物力学比较,LISS内固定较DCS内固定牢固.

  • 脂肪源性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作者:刘宏伟;程飚;付小兵

    目的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在临床转化应用中应该或必须关注的问题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对ASCs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关产品的管理、生产、运输、使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SCs作为成体干细胞家族的新成员在再生医学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http://www.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已注册登记的在15个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达40多个,说明世界范围内从事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学者对ASCs临床转化应用的浓厚兴趣和重视.在临床转化应用中,ASCs产品存在管理,生产应遵循的质量控制标准,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措施,分离过程中对酶和相关试剂的要求,取材过程中供区、年龄和性别可能的影响,低温贮藏,产品运输以及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结论 ASCs作为成体干细胞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应用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对其存在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以加速其临床转化过程.

  • 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员海超;蒲春晓;魏强;韩平

    目的 综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ECM材料制备方法、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特性、可降解性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ECM制备方法的改进和免疫特性认识的深入,为其用于组织的修复重建奠定了一定基础.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了小肠黏膜下层、膀胱ECM、脱细胞真皮等ECM材料应用于尿道、膀胱、动脉、皮肤等组织器官修复重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显示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结论 ECM材料是一种良好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有望成为组织修复重建中替代材料的重要来源.

  • 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清宇;王富友;杨柳

    目的 对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相关文献,并对多种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和人工合成支架材料的相关实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对软骨组织损伤修复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理想的软骨支架可以引导并促进新生软骨组织的形成.目前所应用的支架材料均有其局限性.结论 进一步深入研究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对未来临床软骨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保留上部肾手术一例报道

    作者:曾莉;单伟;袁淼;黄桂珍;黄鲁刚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多发生于上部肾及输尿管,伴输尿管异位开口和异位输尿管膨出.通过临床实践和总结,我们探索出一种保留上部肾新术式,于2010年8月治疗1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患儿,获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患儿 女,7岁8个月.因漏尿症状持续7年余入院.查体:双肾区无叩痛,双输尿管行径区无压痛,漏尿来自阴道,每日量约300 mL.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及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

  • 游离静脉皮瓣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郑大伟;侯威;许立;孙峰;寿奎水

    目的 总结游离静脉皮瓣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59例(59指)断指再植术中采用腕掌侧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男46例,女13例;年龄17~56岁,平均29.6岁.致伤原因:冲压伤31例,压砸伤17例,爆炸伤1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3 h 30 min,平均95 min.损伤指别:拇指11例,示指17例,中指12例,环指9例,小指10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cm× 1.5cm~5.0cm×3.0cm.皮瓣切取范围2cm×2cm~5cm× 3cm.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第7天2例皮瓣边缘表皮坏死,1例再植手指坏死.5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皮瓣及手指浅痛觉及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5.0~8.5 mm,平均7.4 mm.术后12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38例,良11例,差2例,优良率为96.1%.结论 在合并血管缺损的复杂性断指再植中应用游离静脉皮瓣,可同时修复血管缺损及创面,扩大了断指再植适应证,疗效满意.

  • 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

    作者:霍建军;康雄;赵岩;王鹏;肖克来提·买苏木;阿布都赛买提;贾天鹏;别克博松;阿不都卡哈尔

    目的 总结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 2010年8月,采用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12例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17~62岁,平均37.2岁.致伤原因:摔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骨折按AO分型标准:21-B1型骨折9例,21-C1型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h~18d.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2例,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关节炎一过性加重1例,异位骨化1例,余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7.7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无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优7例,良3例,可2例.结论 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 腓肠肌肌瓣修复小腿胫前中上段感染性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立夫;苏新;陈默轩;章宏伟;侯作琼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小腿胫前中上段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2011年7月,收治11例胫骨开放性骨折固定术后并发胫前中上段感染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2~86岁,中位年龄34岁.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伤2例.于骨折固定术后7~12d出现创面软组织坏死、感染,细菌培养均呈阳性.伤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7~15d,平均12d.软组织缺损范围8cm× 6cm~16cm× 10cm.术中切取大小为11 cm×7cm~19cm× 11 cm的腓肠肌肌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合并胫骨外露或骨髓腔,大腿中厚皮片覆盖肌瓣表面.供瓣区间断缝合.结果 术后腓肠肌肌瓣及皮片均成活,供、受区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7个月,平均21个月.受区外形饱满,皮片柔软、耐磨,无溃疡形成.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3个月.结论 腓肠肌肌瓣是修复小腿胫前中上段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血循环可靠、肌肉组织量丰富、切取简便、供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

    作者:李小川;吴志远;黄海华;郭晓瑞

    目的 总结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6月,收治11例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9~78岁,平均52岁.其中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缺损9例,外伤性创面2例.术中头皮切除后缺损范围为10.5 cm×9.0 cm~18.0 cm×15.0 cm,颅骨外露范围9 cm×8 cm~17 cm×14 cm;颅骨外板凿除后采用人工真皮修复,并于术后2周行二期自体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一期术后1周换药时见人工真皮下肉芽生长及类真皮组织生长;二期术后植皮均成活.10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除1例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6个月复发外,其余患者皮片色泽可,质地柔韧平整,无破溃、坏死发生.结论 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 第一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

    作者:沈小芳;糜菁熠;芮永军;寿奎水;赵刚;田建

    目的 总结第1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月,收治7例重物砸伤致(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3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5~10d,平均7d.(足母)趾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末节趾骨外露3例,甲床坏死伴骨外露1例,(足母)趾腓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2例,(足母)趾背侧皮肤软组织坏死1例.创面范围3.5 cm×2.5 cm~4.5 cm×4.5 cm.应用大小为4.0 cm×2.5 cm~5.0 cm×5.0 cm的第1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供区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质软,外形无臃肿.术后6个月按照神经感觉恢复标准评定,皮瓣感觉S1~S3,植皮区感觉S1~S2.患者第1趾蹼均遗留轻度瘢痕,患足功能良好.结论 第1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具有供区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合任何分型的第1跖背动脉.

  • 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取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

    作者:申国庆;张浩;高发旺;陈俊麒;王朝晖;李正文;赵琪;李军

    目的 总结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环锯取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环锯取骨移植治疗6例股骨髁上骨不连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7~74岁,平均40.3岁.原始骨折中开放骨折1例,闭合骨折5例.交通事故伤5例,摔伤1例.按AO分型:32-A1型1例,32-A2型1例,32-C1型1例,33-A3型1例,33-C1型1例,33-C2型1例.术后5~ 16个月发生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后再次手术治疗.其中肥大性骨不连2例,萎缩性骨不连4例;钢板断裂3例,螺钉拔出2例,螺钉断裂1例.结果 术后5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 120个月,平均40.3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8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80~135°,髋关节屈曲120~140°.结论 采用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环锯取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是一种新尝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疗效观察

    作者:盛伟;林敏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6例复杂性骶尾部褥疮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33~72岁,平均47岁.褥疮根据美国褥疮指导小组(NPUAP)分期标准均为Ⅳ期.既往有2~24次褥疮修复史.前次复发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1~8个月,平均4.5个月.褥疮范围12cm×10cm~17cm× 13cm.患者经2~3次VSD治疗(5~7周)后,直接拉拢缝合关闭创面,继续VSD治疗7~9 d.结果 5例骶尾部创面愈合良好;1例骶部遗留表皮缺损,经换药1周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骶尾部皮肤生长良好,褥疮未复发.结论 VSD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 多块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刚义;席志峰;王从虎;朱修文;张志敏;荣向科

    目的 总结多块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8月,采用多块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7~69岁,平均38岁.掌侧缺损4例,背侧缺损1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0.5 cm~5.5 cm×2.5 cm.伤后至入院时间为30 min~8 h,平均3h.皮瓣切取范围1.2cm×1.0cm~6.5cm×3.0cm.供区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例皮瓣远端坏死,1例皮瓣轻度感染,均经换药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1 mm;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 利用掌背动脉、掌心动脉及掌侧指总动脉交通支相吻合的解剖特点,选择其各自走行上的掌背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 皮下包埋二期重建指腹治疗甲根部断指

    作者:华雍;寿奎水;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刘宇舟

    目的 总结皮下包埋二期重建指腹治疗甲根部断指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 2011年6月,收治10例12指甲根部离断伤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8~34岁,平均25岁.损伤指别:拇指1例,示指2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1例.断指按Ishikawa等分区标准均为Ⅱ区.末节掌侧缺损范围1.5cm× 1.0cm~2.5cm×2.0 cm.伤后至手术时间2~10h,平均3.7 h.采用腹部皮下包埋回植的指骨及甲床,二期带神经的指动脉皮瓣重建指腹方法治疗,皮瓣切取范围1.8 cm×1.2 cm~3.0 cm×2.5 cm.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远端甲床部分坏死出现骨外露,行残端修整术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指长度与健侧接近,指甲生长平整,指腹饱满,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皮瓣两点辨别觉6~9mm,平均7.5 mm.术后复查X线片示回植指骨密度与健指接近,骨折愈合时间1~2.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指各关节活动正常.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5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应用皮下包埋回植指骨及甲床,二期重建指腹的方法修复断指,为无再植条件的甲根部离断伤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 成人获得性平足的软组织重建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俞光荣

    目的 总结成人获得性平足(adult-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AAFD)软组织重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AAFD软组织修复和肌腱转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针对AAFD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可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重建两种,其中静力性重建以弹簧韧带的修复重建为主;动力性重建术式较多,趾长屈肌腱转移术常用,但其生物力学效果欠佳,对于胫后肌功能正常的患者Cobb手术效果更佳.结论 对于AAFD需根据畸形类型和分期选择软组织重建术式.

  • BMP与后纵韧带骨化症易患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钊;孙天威;Sandip Kumar Yadav

    目的 综述BMP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易患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BMP与OPLL易患性的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 BM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e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产生微效累加效应增加对OPLL的易感性,多种环境因素可通过增加BMPs基因的表达,促进OPLL的发生、发展.结论 BMPs易感基因的SNPs可促进个体对OPLL的易感性,SNPs的累加效应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则可影响个体对OPLL易患性的高低.

  • 新鲜闭合跗中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

    作者:杜晓健;曲家富;曹立海;赵国志;闫荣亮;吴俊;彭义;王良

    目的 探讨新鲜闭合跗中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4月-2011年4月,收治73例(75足)新鲜闭合跗中关节骨折脱位,行闭合整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男56例(58足),女17例(17足);年龄19~62岁,平均35.8岁.高处坠落伤35例,扭伤4例,机器皮带绞伤5例,重物砸伤9例,交通事故伤20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 h30min~48h,平均4.5 h.跗中关节损伤根据Main等分型标准:纵向压缩型6足,内侧移位型33足,外侧移位型17足,跖屈型9足,碾压损伤型10足.合并中足骨折脱位34足,舟骨骨折6足,骰骨压缩骨折18足,跟骨骨折8足,距骨骨折7足,胫距关节脱位2足,距下关节脱位2足,内踝骨折1足.合并足急性筋膜室综合征3足.结果 术后65例(67足)切口Ⅰ期愈合,8例(8足)Ⅱ期愈合.62例(62足)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7年11个月,平均3年6个月.术后26足步行时足部疼痛,36足步行时自觉伤足僵硬或不适.X线片复查示,59足跗中关节骨折脱位及其合并伤均复位良好,无再脱位及骨折不愈合发生;3足发生足舟骨坏死,继发扁平足,均行关节融合术.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标准评价足功能,为77~90分,平均88.6分.结论 根据术前对损伤的评估,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内固定(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存在不同合并损伤的跗中关节骨折脱位疗效良好.

  • 髋臼重建手术在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的应用

    作者:蒋欣;唐学阳;王道喜;陈小亮;刘芳;谢晓丽;刘利君;彭明惺

    目的 总结髋臼重建手术在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59例(59髋)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联合髋臼重建手术治疗.男22例,女37例;年龄1~15岁,平均4.9岁.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病理性脱位33例,髋关节结核26例;病程1个月~10年.髋关节半脱位9例,髋关节全脱位50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43~78分,平均61分.14例髋臼指数基本正常,32例轻度增大,13例明显增大.合并髋臼破坏2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头部分缺失12例,股骨头完全缺失6例,股骨头颈同时缺失3例;前倾角增大25例;髋内翻畸形9例.结果 术后即刻摄X线片示所有髋关节均达中心性复位.55例切口 Ⅰ期愈合,4例切口延期愈合.5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年.随访期间无髋关节再脱位.38例髋臼指数基本正常,15例轻度增大.前倾角15~25°,平均20°;颈干角110~140°,平均125°,头颈解剖关系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年髋关节活动度完全恢复正常18例,屈曲及旋转轻度受限30例,纤维强直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2~95分,平均87分.结论 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常合并严重的髋臼及股骨头颈部骨质破坏及后遗畸形,治疗上应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髋主要病理改变选择适当的髋臼重建术式,并结合股骨头颈重建处理,可获得满意疗效.

  • 关节镜下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

    作者:赵道洪;陈鸿;张俊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1年1月,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22例单膝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男14例,女8例;年龄18~41岁,平均31.3岁.均为运动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 d~4年,中位时间11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评分标准为(42.5±15.2)分,Lysholm评分为(45.5±13.5)分,Tegner评分为(2.9±1.6)分.17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按照Barrett等的评定标准,19例半月板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86%.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IKDC评分为(77.1±8.9)分,Lysholm评分为(79.8±9.9)分,Tegner评分为(6.8±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double-needle缝线由内向外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固定牢固、疗效肯定.

  • 阿仑膦酸钠对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丁文;殷明;罗元一;魏强强

    目的 综述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关节软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LN能改善OA关节软骨代谢微环境,抑制软骨下骨骨重塑,对关节软骨有潜在保护作用结论 ALN有望成为一种OA疾病改善药物,但OA治疗尚缺乏统一的基础与临床评价标准,制定统一标准并获取临床数据对ALN的开发和应用有指导性意义.

  • 基于MRI二维影像下股骨髁间窝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李彦林;许鹏;韩睿;王建伟;何川;王国梁;仝路;胡猛

    目的 通过MRI二维影像对股骨髁间窝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虚拟股骨髁间窝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9月-12月募集健康志愿者30名,男、女各15名,年龄20~30岁,身高150~185 cm,体重45~74 kg.排除膝关节疾病和手术史.根据性别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并将同性别的膝关节分为左膝及右膝2个亚组.对30名志愿者行双膝关节MRI扫描,将MRI二维图像导入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10.01,并对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三维图像测量获取髁间窝相关解剖学数据:髁间窝宽度(notch width,NW),内、外股骨髁宽度(condylar width,CW),髁间窝指数(notch width index,NWI).收集2010年1月-3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膝关节三维图像,筛选出4例髁间窝狭窄(NWI≤0.2)的患者,在患者膝关节三维图像上虚拟髁间窝成形术,计算截骨厚度,并在ACL重建术中实施,评估移植物与髁间窝的撞击情况.结果 男性组与女性组双侧股骨髁间窝三维模型的NW、C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内及女性组内左、右膝股骨髁间窝三维模型的NW、CW、NW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CL重建术中,根据术前测量结果行髁间窝成形术后患者的NWI达正常值(NWI> 0.22),韧带重建后关节镜观察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行基于MRI二维图像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膝关节模型并测量发现重建韧带与髁间窝无撞击.结论 计算机三维重建模型与实体的髁间窝形态有较高相似度,NWI可较好地反映髁间窝狭窄程度;计算机虚拟髁间窝成形术可为ACL重建提供术前参考,以避免术后移植物与髁间窝的撞击.

  •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

    作者:蔡碰德;胡懿郃;谢杰;汪龙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3例(23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43~75岁,平均65.2岁.置换术后至出现感染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17.3个月;发生感染至入院翻修时间为15d~7个月,平均2.1个月.一期清创、取出假体,植入含庆大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8~10周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假体.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价翻修前后患膝功能,并统计总体感染控制率.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二期翻修术后发生再感染,余21例感染控制,总体感染控制率91.3%.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HSS评分由术前(60.6±9.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2.3±7.4)分,KSS评分由术前(110.7±9.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34.0±10.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透亮影等异常表现.结论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翻修能有效控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并能较好恢复患膝功能.

  • 关节镜辅助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曹兴海;陈飚;李达志;孙波;谢松卿;吴笑容;范柳萍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27例肩袖损伤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29~66岁,平均43.6岁.病程1~36个月,平均27个月.左肩11例,右肩16例.12例有外伤史,15例无明显诱因.患者肩关节主动前屈及外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限.摄肩关节正侧位、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9例.MRI检查均显示肩袖全层断裂.首先行关节镜探查,27例冈上肌均全层断裂,23例有肩峰撞击;无撞击者行肩袖清理,有撞击者行肩袖清理后再行肩峰成形和肩峰下滑囊切除;关节镜辅助定位下作3~4 cm小切口,直视下缝合修复肩袖.结果 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7个月,平均19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肩袖再撕裂等并发症;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患者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8.0±1.8)分改善至术后2周(1.6±0.7)分及末次随访时(0.8±0.7)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18.8±6.6)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32.2±3.3)分及末次随访时(33.6±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满意,但因随访时间有限,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

    作者:刘德淮;陈前芬;陈源;刘云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的87例(114髋)ANFH患者资料.其中男74例(97髋),女13例(17髋);年龄20~56岁,平均38岁.酒精性54例(62.1%),激素性26例(29.9%),特发性7例(8.0%).病程3~46个月,平均18个月.Ficat分期:Ⅰ期16髋,Ⅱ期68髋,Ⅲ期30髋.根据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和Ficat分期改变进行临床评价和影像学评价;以改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为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8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年~11年10个月,平均8年9个月.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73.13±7.1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1.59±1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8,P=0.000).总临床成功率为69.3%(79/114),总影像学成功率为54.4% (62/1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总生存率为84.2%(96/114),Ficat Ⅲ期生存率60.0% (18/30)显著低于Ficat Ⅰ期100% (16/16)和Ficat Ⅱ期91.2% (6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icat Ⅰ、Ⅱ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20,P=0.218).结论 髓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Ficat Ⅰ、Ⅱ期(早期)ANFH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而对Ficat Ⅲ期(中期)患者远期临床疗效差.

  • 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差异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影响

    作者:高智慧;施小强;房晓敏;鲍亮;金群华

    目的 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以及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探讨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截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5月-12月拟行TKA治疗的53例(60膝)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骨关节炎组),男12例(14膝),女41例(46膝);年龄57~82岁,平均71.9岁.胫股角为(183.2±2.6)°.以15例(30膝)健康志愿者膝关节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59~68岁,平均66.3岁.将MRI扫描膝关节获得数据导入Mimics10.01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测量内、外侧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1.85±0.33)mm及(1.92±0.27)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5.0±0.9)°和(5.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0.45±0.40)mm及(1.78±0.51)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3.3±1.7)°和(4.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差为(1.33±0.45)mm,与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角度差(1.5±1.3)°成正相关(r=0.75,P=0.01).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存在差异,TKA术中行截骨时,应将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