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腹主动脉瘤大鼠主动脉残余应力的影响

    作者:宋玉祥;陈峰;熊江;郭伟;潘秀颉;贾森皓;刘杰

    目的 通过观察腹主动脉瘤(abnormal aortic aneurysm,AAA)大鼠腹主动脉直径、扩张率、血管壁厚度及张开角等指标的变化,了解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AAA大鼠主动脉残余应力的影响,探讨其对AAA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00~220 g),采用肾下腹主动脉CaCl2孵育法制备大鼠AAA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建模后当天开始,实验组于腹腔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5 mL/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kg);每天1次,共28 d.建模后28 d处死两组动物,测量腹主动脉直径并计算扩张率,选取瘤体位置动脉环测量腹主动脉张开角及血管壁厚度,并对标本行HE染色和醛品红弹力纤维特殊染色观察主动脉壁炎性细胞浸润及中膜弹力纤维破坏情况. 结果 建模后28 d,实验组与对照组腹主动脉直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扩张率分别为65%±15%和128%±54%,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1,P=0.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腹主动脉张开角分别为(88.78±29.20)°和(44.23±28.52)°,血管壁厚度分别为(0.14±0.03)mm和(0.36±0.05) 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主动脉壁存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未见明显受损;对照组主动脉壁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弹力纤维断裂受损严重. 结论 氢气饱和生理盐水通过增大主动脉的残余应力、减轻血管壁的组织重建程度,来维持腹主动脉更好的力学特性,减少腹主动脉扩张,抑制AAA的形成.

  • 新型人工椎板预防后路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超亮;宋跃明;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裴福兴

    目的 评价使用新型氨基酸聚合物(multi-amino-acid copolymer,MAAC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人工椎板在山羊颈椎椎板切除术后阻隔硬膜外瘢痕粘连、压迫的应用价值. 方法 2岁龄雄性山羊15只,体重(30±2)kg,随机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6).实验组行C4椎板切除,MAACP/n-HA人工椎板植入;对照组仅行C4椎板切除.术后4、12、24周分别取实验组2、2、5只,对照组2、2、2只山羊,行大体观察伤口感染、人工椎板有无移位碎裂、椎管形状等,并根据大体观察Rydell瘢痕粘连程度评级标准评价两组手术节段粘连程度;行X线片、CT影像学观察,24周时测量C3、C4 C5椎管面积及椎管矢状径,以正常山羊(n=2)作为正常组;24周MRI观察脊髓神经是否受压;然后处死取材,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术后所有动物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毒性及免疫排斥反应.术后实验组手术节段粘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Z=-2.52,P=0.00).术后各时间点X线片及CT观察示实验组人工椎板位置无移位,外形完整,骨性椎管逐渐得到重建;对照组C4椎板及棘突缺损,软组织影突入椎管.术后24周,C4椎管面积和椎管矢状径实验组和正常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RI示C4平面脑脊液信号通畅,无软组织突入椎管,硬膜无粘连受压;对照组椎板缺损处瘢痕组织突入椎管与硬膜粘连,硬膜轻度受压.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示实验组人工椎板完整无明显降解,人工椎板与自体骨结合界面周围少量成骨;对照组椎板缺损处纤维组织长入. 结论 新型MAACP/n-HA人工椎板可在体内长久维持生物力学稳定,对周围瘢痕向椎板缺损处生长有良好机械阻隔作用.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及松质骨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于志亮;张宁;杨义;王斌;高烁;赵小勇

    目的 探讨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及松质骨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月— 2010年1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及松质骨移植治疗并获随访的685例803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9例580髋,女196例223髋;年龄18~63岁,平均40.4岁.单髋567例,其中左侧303髋,右侧264髋;双髋118例.病因:酒精性223例,激素性179例,酒精性+激素性21例,创伤性136例,髋臼发育不良8例,骨囊肿5例,化脓性关节炎2例,关节结核3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特发性103例.骨坏死根据Steinberg分期标准:Ⅱ期211髋,Ⅲ期513髋,Ⅳ期79髋.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60.30±7.02)分. 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脂肪坏死2例,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发生迟发性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肺栓塞2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49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3.50±7.31)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2266.980,P=0.000);各期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髋关节功能获优523髋,良185髋,可65髋,差30髋,优良率达88.2%.X线片复查示,移植髂骨瓣及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骨坏死根据Steinberg分期标准,总影像学稳定率为78.3% (629/803). 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及松质骨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股骨头减压彻底、改善股骨头血运、为股骨头提供新的支撑,并参与骨诱导的作用,是一种保留股骨头的有效治疗方法.

  • 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术后大鼠逼尿肌显微结构变化研究

    作者:张月雷;盛珺;侯春林;林浩东

    目的 通过观察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术后大鼠膀胱逼尿肌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探讨膀胱重建术抑制或改善膀胱逼尿肌退行性变的可行性.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04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8)、脊髓圆锥损伤对照组(对照组,n=48)及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组(实验组,n=48).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大鼠采用L4、5平面锐性横断脊髓制作脊髓圆锥损伤模型;实验组在脊髓圆锥损伤模型基础上将双侧L5前、后根与S2前、后根吻合制作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模型.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于术后3d及1、2、3、4、5、6个月前连续3d分别测定大鼠残余尿量;术后1、2、3、4、5、6个月取膀胱逼尿肌行HE染色观测肌纤维截面积变化规律,Masson三色染色计算结缔组织百分比,透射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和NMJ的变化. 结果 术后11只大鼠死亡,均对应补充.对照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逐渐增加,3个月后逐渐减少,除术后3d与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术后3d及1、2个月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示,对照组术后逼尿肌肌纤维排列紊乱、萎缩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肌束间大量结缔组织浸润;实验组术后4、5、6个月逼尿肌形态逐渐恢复,结缔组织数量无明显增加.各时间点对照组及实验组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及结缔组织百分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减小,结缔组织百分比逐渐增加(P<0.05).实验组中术后3个月内随时间延长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下降,4个月后逐渐增大;结缔组织百分比随时间延长缓慢增加.术后1、2、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个月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结缔组织百分比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对照组随时间延长,突触小泡数量明显减少,3个月时NMJ呈空泡状改变,6个月时罕见逼尿肌间NMJ;实验组中1、3个月逼尿肌细胞间的NMJ内突触小泡数量减少,6个月时突触小泡较3个月时明显增多. 结论 利用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L5神经根作为动力神经重建脊髓圆锥损伤后大鼠膀胱功能,能够有效延缓膀胱逼尿肌退行性变,改善其显微结构变化.

  • 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三柱重建治疗胸腰椎单节段不稳定骨折

    作者:刘佐忠;柯珍勇;陈亮;晏铮剑;陈富;邓忠良

    目的 探讨单纯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三柱重建治疗胸腰椎单节段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胸腰椎单节段不稳定骨折39例.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43.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例,砸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其他8例.病变累及节段:T101例,T119例,T12 6例,L1 14例,L2 7例,L3 1例,L4 1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5例,C级9例,D级14例,E级6例.伤椎后凸Cobb角(26.7±7.1)°,椎体高度丢失37.5%±9.5%,椎管占位73.7%±11.3%.伤后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5 d.均采用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钛笼植入前中柱、后柱减压融合、三柱重建治疗.对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程度、椎管减压是否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等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1例出现截瘫平面上升、1例尿路感染、2例压疮;余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症状加重或新的神经症状,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术后无腰背部疼痛加重;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未出现钛合金电解、钛笼沉降断裂.术后2年影像学检查提示椎管减压彻底,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0例,E级24例,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6.3±2.1)°和(6.5±2.4)°,伤椎高度丢失分别为7.9%±2.7%和8.2%±3.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 结论 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三柱重建治疗胸腰椎单节段不稳定骨折,能彻底减压、三柱重建、即刻恢复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疗效观察

    作者:陈洁;吕青;王晓东;李宏江;陈玉娟;羊晓勤;曾荷琳

    目的 探讨对于不具备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采用保留乳房皮肤乳腺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或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NSM)联合乳房重建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89例不具备保乳条件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19~55岁,平均42.4岁.病程1~24个月,平均5.7个月.病理诊断:浸润性癌55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5例,浸润性导管癌+DCIS 8例,DCIS伴浸润10例,隐匿性乳腺癌1例.根据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肿瘤分期标准:0期15例,Ⅰ期51例,Ⅱ期22例,分期不明1例.根据肿块大小、位置及乳头是否浸润等,33例行SSM,56例行NSM;其中9例前哨淋巴结阳性及1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行一期腋窝淋巴结清扫联合扩张器植入,二期行乳房重建;其余患者均一期乳房重建.术后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进行放、化疗. 结果 术后共5例发生并发症,均为NSM联合假体植入患者,其中创腔出血1例,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2例;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NSM患者保留乳头均无坏死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乳房重建术后10个月评定重建乳房美容效果,获优40例,良33例,中14例,差2例,优良率为82%.患者对乳房外观满意;随访期内均无复发和转移. 结论 对于不具备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采用SSM或NSM联合乳房重建治疗,能使在不增加乳腺癌复发和转移风险的同时,获较满意的乳房外形.

  • 胫骨机械轴定位器在伴胫骨关节外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国梁;韩广普;张金秀;马世强;郭东辉;袁福禄;齐冰冰;沈润斌

    目的 探讨自制胫骨机械轴定位器在伴胫骨关节外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改善胫骨下肢力线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1月-8月,收治13例21膝伴胫骨关节外畸形的骨性关节炎患者.男5例8膝,女8例13膝;年龄58~78岁,平均66.5岁.病程2~5年,平均3.5年.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45.5±15.5)分.膝关节外翻1例2膝,内翻12例19膝.术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患者均存在10~21°胫骨关节外内、外翻弓状畸形.术前应用自制胫骨机械轴定位器,在X线透视下确定并标记冠状位胫骨机械轴.术中使用胫骨髓外定位装置根据标记的机械轴进行截骨.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3个月.术后第3天X线片检查示,1例1膝偏差角为2.9°,余均<2°,力线准确率达95.2%;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及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功能KSS评分为(85.5±15.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2,P=0.00). 结论 自制胫骨机械轴定位器可提高伴胫骨关节外畸形的TKA术中胫骨下肢力线的准确率.

  • 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开振;任为;成军;赵渝

    目的 比较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术式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 2012年1月接受开放或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2例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开放手术治疗34例(开放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28例(介入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动脉瘤部位及瘤体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开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早期12例(35.29%)发生并发症,其中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2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介入组2例(7.14%)发生并发症,其中穿刺点血肿1例,支架内血栓1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1,P=0.008).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个月开放组与介入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8% (31/32)、92.86% (26/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5);术后24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9.29% (25/28)、84.00% (21/2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22,P=0.570). 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具有微创、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疗效较好.但介入术后需长时间的抗血小板治疗,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 胶原蛋白海绵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研究

    作者:蒋丽霞

    目的 对牛跟腱来源胶原蛋白海绵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进行验证. 方法 根据生产所用原料牛跟腱确定其可能病原体种类,选择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heiler,s mous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TEMV)、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和猴空泡病毒40 (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SV40)作为指示病毒体:依据《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方法制备病毒悬液.对胶原蛋白海绵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确定胶原蛋白海绵以25 kGy60Co辐照处理作为可灭活/去除病毒的工艺,并测定半数细胞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以病毒降低系数(处理前后样本平均检测值对数之差)对病毒灭活/去除效果进行验证. 结果 经辐照灭菌处理后,VSV、TEMV、PRV和SV40病毒降低系数分别为5.646、4.792、5.042、5.292 logTCID50/0.1 mL (logs).各指示病毒的降低系数均>4 logs,表明25 kGy60Co辐照灭菌工艺能有效灭活/去除病毒. 结论 25 kGy60Co 辐照处理工艺可作为牛跟腱来源的胶原蛋白海绵制备过程中病毒灭活/去除工艺,能有效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 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横行微型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赵民;田德虎;邵新中;李大村;李建锋;刘井达;赵亮;李海雷;王晓磊

    目的 对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横行微型皮瓣进行解剖观测,为临床采用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上肢标本38只,男22只,女16只;年龄26~72岁,平均36岁.左侧19只,右侧19只.各取2只标本分别制备动脉铸型标本及红色乳胶灌注标本,观察桡动脉掌浅支及其分支情况,为在龙胆紫灌注标本上显微解剖桡动脉掌浅支提供依据.34只标本于桡动脉掌浅支灌注1%龙胆紫溶液,并于腕部掌侧以远侧腕横纹为轴心线,设计一横行椭圆形皮瓣,解剖观测桡动脉掌浅支分支情况及皮肤皮下组织染色情况. 结果 34只标本均存在腕部桡动脉掌浅支,距离桡骨茎突近端1.09~3.60 cm处自桡动脉主干桡侧发出后,斜向舟骨结节尺侧缘走行,其间发出2~5支皮支营养腕部掌侧皮肤.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1.00~3.00 mm,舟骨结节处直径为1.00~2.90 mm.皮瓣静脉回流有桡动脉掌浅支伴行静脉及真皮下浅静脉2套系统,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皮瓣可切取范围为4 cm×2 cm~6 cm×2 cm. 结论 桡动脉掌浅支起始与走行恒定,直径与指动脉直径相似,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带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掌长肌腱的腕部掌侧横行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及肌腱缺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强化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对邻近腰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张长春;朱坤;周建生;周新社;牛国旗;吴敏;邵晨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绝经后女性T12、L1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对邻近腰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符合选择标准的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采用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PVP组(29例)和PKP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绝经时间、病程、致伤原因、骨折椎体、骨折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手术区域后凸Cobb角;于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手术区域下位腰椎(L5除外)骨密度值、股骨颈骨密度值及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了解抗骨质疏松情况;并应用FRAX在线工具评价两组患者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T12、L1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PKP组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两组组间及组内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下腰椎骨密度及其T值均较围手术期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围手术期下腰椎骨密度及其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及组内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股骨颈骨密度及其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风险评估:两组间及组内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经PVP和PKP治疗1年以上未继发骨折的T12、L1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邻近腰椎骨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其椎体强度,远期邻近腰椎骨折发生率较低,且PKP相对于PVP,更有助于提高邻近腰椎骨密度.

  • 后交叉韧带保留与否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吴彦生;李永胜;陈百成

    目的 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保留或不保留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对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 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L保留组(A组)和PCL替代组(B组),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价临床疗效,采用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进行30、60、90°3个不同角度的本体感觉评定.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4.1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12个月WOMAC评分及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KA术中无论PCL保留与否,患者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均较术前提高,保留或不保留PCL膝关节本体感觉无明显差异.

  • 凸侧短段肋骨切除术后肋骨再生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春光;宋跃明;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刘立岷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凸侧短段肋骨切除术及常规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情况.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随访资料完整,根据采用的胸廓成形术分为常规胸廓成形术组(A组14例)和凸侧短段肋骨切除术组(B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弯Cobb角、柔韧度、术前剃刀背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6个月及1、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采用Philips等提出的肋骨再生分级标准对患者肋骨再生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个月.两组主弯Cobb角及剃刀背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且无明显矫正丢失;术后各时间点,两组主弯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剃刀背高度B组显著大于A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B组肋骨再生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中80.0%的肋骨尚处于再生4级以下(不包括4级),而B组中96.3%的肋骨处于再生4级及以上;术后2年,A组仅52.0%的肋骨再生处于6级及以上,而B组中96.3%的肋骨再生处于6级及以上. 结论 凸侧短段肋骨切除术后肋骨再生情况优于常规胸廓成形术.

  • 复合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胫骨平台塌陷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邹华章;马晓春;唐程;李创;陈建伟;叶建东

    目的 探讨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结合双螺钉固定在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微创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 取10对老年尸体胫骨近端标本制备胫骨平台SchatzkerⅡ型骨折模型后,左右侧随机配对分为2组,分别为复合型可注射CPC组(实验组,n=10)和自体松质骨组(对照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CPC加压注入和自体松质骨充填植骨,结合双螺钉横排固定方法固定胫骨平台骨折.两组标本分别在MTS 858材料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垂直压缩,记录载荷-位移数据,测量两组标本的大载荷和抗压刚度. 结果 复合型可注射CPC室温下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在胫骨平台塌陷下方骨缺损区不仅充填充分,且材料在骨缺损区周围松质骨中进一步渗透、扩散.实验组和对照组胫骨干骺端骨密度分别为(0.639±0.081)、(0.668±0.083)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2,P=0.331).实验组大载荷为(4 101±813)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138)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2,P=0.001).实验组抗压刚度为(1 363±362)N/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3±54)N/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3,P=0.013). 结论 在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中采用复合型可注射CPC加压充填植骨结合双螺钉固定技术能有效恢复胫骨平台的抗塌陷力学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植骨填充材料.

  • 股骨偏心距改变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胥伯勇;杨德盛;艾力·热黑;曹力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改变对术后关节疼痛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2009年3月— 2011年12月行单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换术后术侧与健侧偏心距差值分为3组,其中30例术侧偏心距较健侧< 5mm(减小组),87例术侧与健侧偏心距差值在-5~5mm(正常组),45例术侧偏心距较健侧>5mm(增加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类型,于手术前后采用12项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12量表)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3组使用标准偏心距股骨柄假体为主,扩展偏心距股骨柄假体次之,减少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少;组间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1年3组间SF-12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WOMAC评分中,3组间除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疼痛及僵硬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减少组获优13例,良8例,中7例,差2例;正常组获优42例,良34例,中9例,差2例;增大组获优31例,良12例,中2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2,P=0.008). 结论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增大偏心距有利于术后关节疼痛的缓解以及功能恢复,偏心距减小可能会导致术后关节疼痛加重以及功能减退.

  • 改良术式治疗重度嵌甲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贾赤宇;李鹏程;吴玉家;邱亚斌;曹令;常春娟;张杨杨

    目的 总结采用拔甲联合坏死组织和嵌入部分甲床彻底切除及甲周整形改良术式治疗重度嵌甲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13例16趾重度嵌甲患者.男12例15趾,女1例1趾;年龄18~32岁,平均20岁.病程1~15年,平均2年9个月.均为(踇)趾;其中3例双侧,10例单侧.术中完整切除甲缘周围肉芽组织及嵌入趾甲、坏死甲床,用拉力胶将患侧甲侧壁创缘向中间甲床靠拢. 结果 术后3~5 d首次更换敷料时,见伤口充血减轻,肿胀消退、分泌物少;7d时伤口干燥,可见新甲床形成;2周后伤口均愈合,裸露甲床已上皮化,患侧甲侧壁向甲板靠拢愈合良好,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拔甲后6个月均长出新趾甲,新甲沟形成.患者均经24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结论 该改良术式具有保留外观好、复发率低等特点,是治疗重度嵌甲的有效方法之一.

  • 人胎盘MSCs对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排斥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王琼;刘婷;张耀林;陈冬梅;王立斌;李玉奎;魏军

    目的 观察人胎盘MSCs (placental-derived MSCs,PMSCs)对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 方法 取自愿捐赠人胎盘胎儿侧组织,分离培养PMSCs,并以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选择30只6~8周龄C57BL/6小鼠作为受体,背部制作直径12 mm圆形皮肤缺损;以1~2日龄Vr∶CD1 (ICR)乳鼠皮肤作为供体,建立小鼠异基因皮肤移植排斥模型.将30只受体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自体皮肤移植组,B组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 PBS尾静脉注射组,C组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人PMSCs(1×105个/只)尾静脉注射组.观察各组移植皮片成活情况,检测术后7d受体小鼠血液白细胞数量、腹腔液巨噬细胞活化率,采用ELISA、RT-PCR法检测受体小鼠血液、脾脏中IL-4、IL-17及IFN-γ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A、B、C组移植皮片成活时间分别为(58.33±4.04)、(3.80±0.92)、(6.80±0.82)d,A组明显优于B、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A、B、C组小鼠血液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32±0.45)×109/L、(7.45±0.52)×109/L、(6.35±0.39)×109/L,A、C组显著低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小鼠巨噬细胞活化率分别为6.87%±2.40%、7.84%±0.44%、15.98%±2.87%,C组显著高于A、B组(P<0.01).ELISA检测示,3组血液中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IL-17和IFN-γ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B组IFN-γ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示,B、C组IL-4、IL-17和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L-4和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B组(P<0.05),IL-17 mRNA相对表达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后尾静脉注射人PMSCs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减少IL-17及IFN-γ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 生物反应器生物物理因素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钢;章方彪;史宏灿

    目的 综述生物反应器生物物理因素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生物反应器生物物理因素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中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生物反应器中氧浓度、静水压、压缩力和剪切力四大生物物理因素适参数均无统一标准,其中静水压和剪切力尚存在争议,制约了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结论 软骨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中生物物理因素仍需深入研究.

  • 早期兔骨关节炎软骨CD105+/CD166+细胞及其软骨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敏;Peter Chen;刘超;郝勇;张瑗;张峡

    目的 探讨早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组织中CD 105+/CD 166+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软骨分化潜能,为软骨自身修复机制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8~12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右膝OA模型.将实验分为5组,分别获取左膝关节正常软骨细胞(A组),造模后2、4、8周右膝OA软骨细胞(分别为B、C、D组)以及兔BMSCs(E组).将各组培养细胞标记CD105和CD166,流式细胞仪分析CD 105+/CD 166+细胞百分比并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将CD 105+/CD 166+细胞分选出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105和CD166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分布情况;成软骨诱导培养后分别行阿尔新蓝细胞化学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各组钙含量;成脂诱导培养后行油红O染色. 结果 A、B、C、D组CD 105+/CD 166+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E组(P< 0.05);B、C、D组高于A组(P< 0.05),D组显著高于B、C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A、B、C、D组软骨细胞及E组BMSCs中均可见CD105+、CD 166+细胞,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细胞微球成软骨培养1周后,CD 105+/CD 166+细胞均可见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阳性表达,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成骨诱导培养2周时,E组钙含量显著高于A、B、C、D组(P< 0.05),A、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脂诱导培养4周,E组可见较多红色脂滴;A、B、C、D组红色脂滴数量较E组少,成片状,大小不一,A、B、C、D组间无差别. 结论 早期兔OA软骨组织中CD 105+/CD 166+细胞增多,这些细胞有软骨细胞分化潜能.

  • 严重烧伤患者血清对人脐带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刘玲英;柴家科;侯玉森;段红杰;郁永辉;尹会男;胡泉;樊军;杜俊东

    目的 通过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脐带MSCs (human umbilical cord MSCs,hUC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hUCMSCs移植治疗严重烧伤的可行性. 方法 取足月剖腹产手术的健康胎儿脐带组织分离培养hUCMSCs,将第3代hUCMSCs用于实验.根据培养血清不同将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10%FBS组(A组)、10%正常血清组(B组)和10%烧伤血清组(C组).于培养24 h、72 h和6d,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融合情况,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培养后第6天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ELISA法测定B、C组血清中TNF-α、IL-1、PDGF及IGF-1含量. 结果 各时间点各组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部分呈多角形;但C组细胞融合速度显著快于A、B组.细胞增殖曲线显示,培养2~6 d,C组增殖细胞数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培养6dA、B、C组hUCMSCs增殖期(S期)比例分别为9.21%±1.02%、11.79%±1.87%和20.54%±2.03%,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各时间点各组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未见细胞核着橘红色荧光的凋亡细胞或死亡细胞.培养6dA、B、C组 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8%±0.2%、3.8%±0.4%和2.6%±0.1%,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ELISA法检测C组血清中TNF-α、IL-1、PDGF及IGF-1含量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水平的TNF-α、IL-1、PDGF和IGF-Ⅰ等细胞因子,可显著刺激hUCMSCs快速增殖,不引起细胞凋亡,能减少细胞衰老,将hUCMSCs移植治疗严重烧伤可行.

  • 脱细胞跟腱复合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直兵;张峡;郭新宇;秦川

    目的 探讨脱细胞跟腱的制备及其与人成纤维细胞复合培养效果,为组织工程韧带的构建提供一种支架材料. 方法 取10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4~5 kg)双后肢跟腱,经胰蛋白酶、Triton X-100、SDS脱细胞处理后,行大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将脱细胞跟腱与人成纤维细胞复合培养,于培养1、3、5、7、9d行细胞相容性检测,并于4周后取材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检测,并与脱细胞前、后跟腱进行比较. 结果 跟腱经脱细胞处理后腱膜完整,质柔软、韧性好,体积较处理前跟腱显著增大;跟腱腱束间未见疏松结缔组织及腱细胞,胶原纤维排列疏松,呈三维网状分布,腱束间残留较多孔隙;且细胞相容性良好.复合培养4周后,细胞迁移至纤维束间的孔隙内,三维网状结构消失.生物力学测试示,与脱细胞前跟腱组及细胞-支架复合组比较,脱细胞跟腱组拉伸强度及杨氏弹性模量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支架复合组与脱细胞前跟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断裂伸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脱细胞跟腱与人成纤维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韧带构建.

  • 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体外实验

    作者:赵亮;徐艳丽;邱慧;李敏;陈雨晴

    目的 应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种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观察其体外血液相容性. 方法 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重组蛛丝蛋白(pNSR16)、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明胶(gelatin,Gt)、肝素(heparin,Hep)共混,以pNSR16∶PCL∶Hep质量比(W/W)为5∶85∶10的混合电纺溶液作为内层纺丝液,pNSR16∶PCL∶Gt质量比(W/W)为5∶85∶10的混合电纺溶液作为外层纺丝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实验组);以pNSR16∶PCL质量比(W/W)为5∶85的混合电纺溶液作为内层纺丝液制备支架作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支架结构,比较两组溶血率、复钙化凝血时间、动态凝血时间以及体外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激活实验结果.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支架双层纤维不同,内层纤维直径分布较为均匀,孔隙相对较小;外层纤维直径差异较大,孔隙较大.实验组支架水接触角、溶血率、复钙化凝血时间和P-选择素表达量分别为(35±3)°、1.2%±0.1%、(340±11)s和0.412±0.027,对照组分别为(70±4)°、1.9%±0.1%、(260±16)s和0.678±0.031,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凝血时间曲线向下倾斜缓慢,与对照组相比前30 min内各时间点凝血指数均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示实验组支架表面几乎无血小板黏附. 结论 静电纺丝技术可制备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且体外血液相容性好.

  • 生物反应器中不同载荷培养促进传代软骨细胞的软骨生成效应

    作者:王宁;陈继营;张国强;柴伟

    目的 探讨第3代软骨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经载荷培养的软骨生成效应,为自体软骨移植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取3~4月龄西门塔尔小牛新鲜膝关节软骨,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将第3代软骨细胞与多孔聚氨酯支架复合制备细胞-支架复合体.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空载培养2周组(A组)、直接载荷培养2周组(B组)、空载培养4周组(C组)、直接载荷培养4周组(D组)、空载培养2周后载荷培养2周组(E组).空载培养时将细胞-支架复合体置于培养箱中孵育;载荷培养是在生物反应器中模拟体内关节微环境,对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垂直加压和界面旋转的复合载荷运动.各组于各时间点取材,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DNA定量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聚糖、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和表层蛋白(superficialzone protein,SZP) mRNA表达,并行甲苯胺蓝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 各组细胞-支架复合体分泌的DNA含量、GAG含量以及GAG/DNA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培养后,大量GAG从支架释放至培养液中,且随载荷时间增加GAG释放相应增加(P<0.05).Ⅰ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载荷培养后,B组Ⅱ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1),D、E组显著高于C组(P<0.01);D、E组蛋白聚糖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P<0.01),E组显著高于D组(P<0.01);B组COM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1),E组显著高于C组(P<0.01);E组SZ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D组(P<0.05).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载荷培养能增强软骨细胞合成分泌GAG;各组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无变化,但D、E组表现较强的蛋白聚糖免疫染色增强作用. 结论 不同载荷均能促进以传代软骨细胞为基础的软骨再生,空载培养后载荷培养可能是佳的软骨再生培养模式,但载荷诱导第3代软骨细胞的软骨生成效应弱化.

  • 新型脱细胞骨基质材料的组织学结构及其细胞相容性观察

    作者:赵艳红;杨强;彭江;郭全义;夏群;马信龙;徐宝山;赵斌;张莉

    目的 对新型脱细胞骨基质材料(acellular bone matrix,ACBM)的组织学结构及细胞相容性进行观察,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 取健康18~24月龄雄性杂种犬股骨头负重区骨柱,高压水枪冲洗、脱脂,Trixon X-100、脱氧胆酸钠等进行脱细胞等理化处理,制备新型ACBM支架;对其行扫描电镜观察,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Hoechst 33258染色,评估其脱细胞程度及结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犬BMSCs,取第3代BMSCs种植至ACBM支架上,MTT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复合培养3d行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活/死细胞荧光染色、组织学等观察细胞在支架的生长、分化情况. 结果 HE染色示ACBM支架去细胞彻底,无细胞碎片残留;天狼星红染色示支架呈深红及黄红相间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未见细胞残留.扫描电镜观察示ACBM支架内孔洞相互贯通,具有天然骨的孔径和孔隙率.MTT法检测示,培养1~6 d不同浓度(25%、50%、100%)支架浸提液与对照H-DMEM培养液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均显示细胞在支架上黏附良好,增殖显著,细胞基质分泌增加;活/死细胞染色示ACBM支架内细胞均呈绿色. 结论 ACBM支架去细胞彻底,具备良好的孔径和孔隙率,无毒,细胞相容性良好,可作为良好的支架载体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 自制负压冲洗引流装置治疗高压注射伤

    作者:潘俊博;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田恒;张文忠;许涛;尚修超

    目的 总结自制负压冲洗引流装置治疗高压注射伤的疗效. 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1月,收治高压注射伤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2~45岁,平均40岁.损伤部位:手指8例,手掌5例,腕背侧2例.损伤部位均存在1个小注入口,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受伤至入院时间1 h~1周,平均4h.入院后均一期清创后直接缝合,采用自制负压冲洗引流装置持续负压引流、每日冲洗,持续1周. 结果 术后腕背侧创面均Ⅰ期愈合;手指创面5例Ⅰ期愈合,3例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手掌创面均愈合不良,其中3例经换药后愈合,2例发生皮肤坏死,行二期皮瓣移植修复后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手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法评定手部功能,获优10例,良5例. 结论 对于高压注射伤,彻底清创后应用自制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可及时将坏死渗出物引出,一期闭合创面,获得较好疗效.

  • 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指间关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根群;李启朝;张景华;崔浩杰;卢俊岳

    目的 总结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指间关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5月,收治36例38指指间关节背侧皮肤缺损患者.男19例20指,女17例18指;年龄17~63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挤压伤10例,压砸伤6例,热压伤2例,机器绞伤8例,电锯伤7例,交通事故伤3例.病程1 h~34d,平均4h.损伤指别:示指9指,中指13指,环指11指,小指5指.皮肤缺损范围为0.6 cm×0.4 cm~2.1 cm×1.8 cm.采用大小为0.7 cm×0.5 cm~2.3 cm×2.0 cm的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供区行全厚皮片打包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11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指关节采用手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法评定:获优29指,良8指,可1指,优良率达97.4%. 结论 采用指固有动脉中段背侧支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近、远侧指间关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序贯疗法治疗“难治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作者:刘勇;张成进;付兴茂;王剑利;王成琪;张雪涛;王蕾

    目的 总结采用序贯疗法治疗“难治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2011年8月,采用大范围切除胫骨假关节、外固定牵引延长纠正肢体不等长、带血管的游离腓骨瓣移植、骨愈合后外固定支架或支具保护负重的序贯疗法治疗“难治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16岁,平均9.5岁.曾行手术2~6次,平均3次.入院检查患肢缩短4~16 cm,平均4.5 cm.术前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价标准评分为(42.44±8.53)分.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胫骨假关节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年,平均1.5年.末次随访时双下肢等长,小腿周径未见明显差异,均已进行保护下负重行走.患侧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年AOFAS评分为(73.33±9.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P=0.00).随访期间未出现再骨折现象. 结论 序贯疗法以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组织、纠正畸形、改善预后等综合措施,对于“难治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具有较好疗效.

  • 信息动态

    作者:

  • 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再植术后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并动脉缺损

    作者:冯仕明;高顺红;陈超;于志亮;张云鹏

    目的 总结应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再植术后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并动脉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9例9指手指再植术后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患者,再植术均吻合一侧指固有动脉.男5例,女4例;年龄21~58岁,平均34.7岁.损伤指别:示指2例,中指3例,环指3例,小指1例.近侧指间关节屈曲挛缩6例,远侧3例.病程6~18个月,平均10.5个月.按照Stern等的指间关节屈曲挛缩分型标准,均为Ⅲ型.术中瘢痕切除、手指伸直后,均伴肌腱外露,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5cm× 1.0cm~4.5cm×2.5 cm,动脉缺损1.5~4.0 cm.于相应供指切取大小为2.7cm×1.2cm~4.7cm×2.6cm的指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患指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及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患指无冷不耐受,外形及主动屈伸活动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6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再植术后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并动脉缺损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