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术中短期低频电刺激对陈旧性周围神经缺损再生能力的影响

    作者:焦海山;肖波;王晓冬;李东印;宋悦宁;郑辉;刘晓梅

    目的 探讨术中短期低频电刺激(short-term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SLES)对陈旧性周围神经缺损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60 ~ 180 g,制备大鼠坐骨神经13 mm长陈旧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切取对侧正常坐骨神经桥接缺损并施以SLES,对照组同法修复神经缺损但不予以电刺激.修复术后1、2、7d取大鼠脊髓腰膨大段(L4,5)以及相应背根神经节,行抗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s 43,GAP-43)及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修复术后3个月行荧光金逆行示踪实验.取再生神经组织中段作横、纵冰冻切片,分别行Meyer神经三色染色和抗鼠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及可溶性蛋白100 (soluble protein 100,S-100)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并取术侧远端神经行透射电镜观察,测量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计算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及G比值.取术侧腓肠肌计算相对湿重比,并行Karnovsky-Root运动终板胆碱酯酶组织学染色观察.结果 实验组修复术后1、2d,术侧对应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GAP-43和BDNF表达上调快于对照组.荧光金逆行示踪实验示,实验组术侧脊髓前角及相应背根神经节中标记的神经元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再生神经Meyer神经三色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再生神经组织发育优于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示再生神经纤维成簇分布,实验组轴突直径、髓鞘厚度、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及G比值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侧腓肠肌相对湿重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3,P=0.000).腓肠肌Karnovsky-Root运动终板胆碱酯酶组织学染色示,实验组运动终板的形态和数量略优于对照组.结论 术中SLES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鼠短期(1个月)长距离陈旧性周围神经缺损的再生能力.

  • 游离穿支皮瓣联合游离植皮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尹路;宫可同;殷中罡;张波;徐建华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穿支皮瓣结合游离植皮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9~ 61岁,平均4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重物压砸伤9例,机器绞伤4例.创面部位:踝关节周围6例,足跟3例,足背4例,脱套伤截趾术后残端及前足底7例.创面范围15 cm×10 cm~ 27 cm×18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1~52 d,平均27 d.采用游离穿支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方法修复,其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11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4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1例,股前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其中采用嵌合穿支皮瓣5例,分叶穿支皮瓣5例,血流桥接穿支皮瓣3例(以血流桥接的方式将2个穿支皮瓣串联),联体穿支皮瓣3例.皮瓣切取范围10.0 cm×6.5 cm ~ 36.0 cm×8.0 cm;皮片切取范围为5 cm×3 cm~ 18 cm×12 cm.结果 术后18例皮瓣成活;2例出现静脉危象致皮瓣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患者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8.3个月.受区无感染发生,皮瓣质地、颜色良好;足部恢复日常行走功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游离穿支皮瓣能修复足踝部任何区域,尤其是前足底负重区域创面,且供区损伤小,联合游离植皮是一种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拇手指再造的多组织移植术后血管危象探讨

    作者:张健;黄剑;潘佳栋;周丹亚;尹善青;李俊杰;王欣

    目的 通过回顾多个游离组织再造拇手指并修复足部供区的患者资料,探讨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提高移植组织成活率.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59例拇手指缺损患者.男46例,女13例;年龄18 ~ 42岁,平均30.6岁.采用不同形式的与甲瓣同一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瓣移植再造拇手指并修复皮肤缺损,同时用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共涉及197个游离组织.术后17例21个游离组织(10.7%)(再造指或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其中动脉危象8例9个游离组织(4.6%),静脉危象10例12个游离组织(6.1%).首先均行保守治疗;7例8个游离组织因保守治疗无效,行术中探查发现4例5个游离组织吻合口栓塞,1例1个游离组织血管蒂扭曲,1例1个游离组织血肿压迫,1例1个游离组织吻合口栓塞合并血肿压迫,予以清理血肿、切除栓塞血管、调节血管张力、重新吻合或血管移植处理.结果 动脉危象患者中,5例5个游离组织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全部成活;3例4个游离组织行手术探查者,其中1个发生部分坏死.静脉危象患者中,6例8个游离组织经保守治疗后1个发生坏死,1个发生部分坏死;4例4个游离组织行手术探查,其中1个部分坏死.4个发生坏死部位,2个行再次皮瓣修复,2个行植皮修复,均成活.结论 多个游离组织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血管危象情况复杂,一旦发现危象应及时处理,可获得较高成活率.

  • 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

    作者:黄仲;孟维锟;李亮;谭振;郭强;刘雷;黄富国;王光林

    目的 评价应用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的25例(39侧)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9 ~ 55岁,平均3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8例,挤压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13d,平均3.5d.骨折按Denis分型:Ⅰ型2侧,Ⅱ型20侧,Ⅲ型17侧.术前20例伴神经损伤,根据Gibbons评分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9例.术后2d根据Matta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及Gibbons评分标准分别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80 ~ 15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250~1 400mL,平均570mL.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 22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及CT复查示骶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获优32侧、良好6侧、一般1侧,优良率97.5%.术后12~ 20个月,平均13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松动、断裂,内固定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明显电解离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标准评价临床功能,为64 ~ 98分,平均84.7分;获优18例、良好5例、一般2例,优良率92.0%.20例神经损伤者其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Gibbons评分获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 应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不仅为骶骨骨折提供了坚强固定,实现早期完全负重,而且可进行术中骶神经探查及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肌皮瓣法重睑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文辉才;万珺;眭云鹏;简雪平;马丽;徐桂珍;刘燕平

    目的 介绍肌皮瓣法重睑术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3月,共1 560例患者行肌皮瓣法重睑术,总结随访达6个月以上的15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140例;年龄18 ~ 35岁,平均23.4岁.单侧13例,双侧14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重睑过窄、重睑形态过浅、单睑、上睑臃肿、上睑皮肤松弛.均无重睑整复术史.术中逐层修剪眼轮匝肌至睑板前之间的组织,保留切口下唇眼轮匝肌、肌下毛细血管网和睑板前筋膜,将切口上下缘全层皮肤、肌肉组织及睑板前筋膜进行解剖对位缝合.结果 术后15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8.3个月.随访期间,9例(12只眼)重睑线过浅或消失,经小切口重新修剪睑板前组织并缝合后,获得满意效果.其余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重睑形态自然、连贯、持久,切口无明显瘢痕,切缘未见明显凹陷.结论 肌皮瓣法重睑术具有恢复快、创伤小、肿胀轻、重睑效果稳定且持久、切口无凹陷、无明显瘢痕等优点.

  • ProGrip自固定补片与聚丙烯补片修补切口疝的疗效比较

    作者:孙鹏君;费阳;王世斌;张妍;李基业

    目的 比较ProGrip自固定补片和聚丙烯补片肌后修补切口疝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3例切口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用ProGrip自固定补片肌后修补(Sublay技术)切口疝(自固定组),37例应用聚丙烯补片肌后修补切口疝(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切口疝类型、疝环直径、病程、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自固定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7,P=O.004;t=2.270,P=0.026).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血清肿及补片感染.术后24 h、7d、30 d时自固定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固定组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53个月,平均25.8个月;对照组3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 54个月,平均27.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结论 ProGrip自固定补片肌后修补切口疝安全可行,与聚丙烯补片相比,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疼痛.

  • 硬化蛋白在内翻畸形膝关节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

    作者:桑伟林;姜亚飞;程飚;马金忠;朱力波;陆海明;王聪

    目的 比较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差异,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 取2015年3月—10月20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自愿捐赠的胫骨平台标本.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1~78岁,平均67.8岁.病程2~5年,平均3.2年.术前均摄膝关节X线片,测量内翻角为12.0~ 25.5°,平均17.6°;Kellgren-Lawrance分级:Ⅲ级5例、Ⅳ级15例,均以内侧间室病变为主.取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行Micro-CT检查,比较骨结构变化差异;测量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硬化蛋白以及sos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Micro-CT显示,与外侧软骨下骨相比,内侧软骨下骨骨量增加,孔隙减少;内侧软骨下骨BV/TV、Tb.N、Tb.Th较外侧显著增高,SMI、Tb.Sp较外侧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sost基因表达为1.000,外侧为4.157±2.7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40).内侧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7.20%±0.04%,较外侧软骨下骨(52.00%±0.19%)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4,P=0.005).结论 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成骨增加,硬化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促进骨重塑、加重膝内翻畸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 保留或截断腓骨的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比较

    作者:赵宏谋;张言;胡东;李毅;梁晓军;刘诚;王军虎

    目的 比较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时保留腓骨或截断腓骨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4年4月,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并随访达1年以上的41例(41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术中保留腓骨(A组),22例术中行腓骨截骨(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期、病因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骨远端关节面角(fiN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surface angle,T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 55个月,平均36,6个月.A、B组各1例因疼痛及活动受限,行踝关节融合术,排除末次随访评价.X线片复查示,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A组愈合时间(3.6±0.4)个月,B组为(3.9±0.7)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末次随访时,两组TAS、TLS、TT、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TT、TC改善程度优于A组(P<0.05).两组AOFAS评分、AOS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Takakura分期,A组改善率为55.6%,B组改善率为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2).结论 对于腓骨相对较长或影响术中胫距关节复位者,踝上截骨术中同时行腓骨截骨后TT及TC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踝上截骨术.

  • 大粗隆顶点开口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张磊;左玉明;王月光;周宏艳;于铁强;易凡;王丙刚;刘娜

    目的 探讨大粗隆顶点开口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大粗隆顶点开口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23例青少年股骨干骨折.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13岁6个月~17岁,平均15.2岁.体质量40 ~ 77kg,平均53.5 kg.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运动伤7例,摔伤3例.骨折位置:股骨干上1/3 6例,中1/3 10例,下1/3 7例.骨折类型:横形骨折10例,斜形骨折6例,螺旋形骨折1例,粉碎性骨折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17d,平均6.2d.末次随访时于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双下肢长度、颈干角、股骨颈直径、股骨头高点平面与股骨大粗隆顶点平面间距离(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后患者均无疼痛,步态正常,无跛行,均恢复日常生活及运动.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超过5°的畸形愈合、旋转畸形发生.术后12~ 2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平均19.5个月.随访期间无异位骨化及再骨折发生,无股骨近端发育畸形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2例术后大粗隆骨骺早闭,但步态无影响;2例双下肢不等长,但双下肢差值<1 cm;均无需手术处理.末次随访时健、患侧颈干角分别为(131.7±6.3)、(132.9±7.8)°,股骨颈直径分别为(34.1±3.2)、(33.9±3.8)mm,ATD分别为(27.8±9.2)、(26.5±8.5)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6;t=0.18,P=0.92;t=1.03,P=0.49).结论 大粗隆顶点开口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固定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庆大霉素和O-羧甲基壳聚糖对硫酸钙骨水泥改性研究

    作者:袁宁;刘运德;李雪;张连祥;侯敏;李银霞;李朝阳

    目的 通过添加O-羧甲基壳聚糖(oxygen-carboxymethylated chitosan,O-CMC)和庆大霉素对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进行改性,提高其在骨修复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CSC液相中添加不同浓度O-CMC(0.1wt%、0.3wt%、0.5wt%、0.7wt%、1.0wt%),制备O-CMC/CSC.通过可注射性、抗压强度、降解率、模拟体液pH值及Ca2+浓度测试、成分与形貌表征观察以及细胞毒性测试,分析O-CMC浓度对CSC在可注射性、抗压强度、降解行为及成骨活性方面的影响.综合以上检测指标,确定佳性能的O-CMC/CSC,并以此复合不同浓度庆大霉素(0.5wt%、1.5wt%、2.5wt%),探究其抗压强度和抗菌性.结果 O-CMC/CSC可注射时间均超过5 min,且随O-CMC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P<0.05).改良后的骨水泥抗压强度介于11 ~ 18 MPa之间,0.5wt%O-CMC/CSC抗压强度高(P<0.05).O-CMC/CSC降解速率随O-CMC浓度增加而呈减小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泡液pH值变化在7.2~7.4之间,Ca2+浓度稳定在6 ~8 mmol/L.成分与形貌表征观察显示,相比于CSC,O-CMC/CSC在模拟体液中的诱导矿化能力更强,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综合以上检测指标结果,确定0.5wt%O-CMC/CSC性能佳,加入庆大霉素后其抗压强度均大于5 MPa且具有抗菌性.结论 O-CMC能够有效提高CSC的可注射性、抗压强度和成骨活性,加入庆大霉素后复合骨水泥具有抗菌性.

  • 髁限制性假体治疗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边焱焱;翟吉良;彭慧明;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赵丽娟

    目的 探讨采用髁限制性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5年7月采用髁限制性假体行TKA治疗8例(8膝)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56岁,平均35岁.均为甲型血友病;病程3~30年,平均17.3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68.1±32.6)°;8例均存在屈曲挛缩畸形,达(14.38±16.13)°.6例患者合并外翻畸形,达7 ~ 35°,平均17.3°,其中1例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1例合并内翻畸形(1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2.5±12.9)分.术前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囊性变.结果 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术中1例出现延长杆突破胫骨远端皮质,术后1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伴腓总神经损伤,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98.1±8.9)°,屈曲挛缩畸形为(0.63±1.77)°,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2.527,P=0.036;t=2.396,P=0.047).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分别为(77.3±11.0)、(85.0±9.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术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力线.结论 采用髁限制性假体行TKA治疗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疗效.

  • 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曹延祥;赵燕鹏;胡磊;李志锐;邹雲鹏;娄盛涵;张亚芳;郝明;张浩;唐佩福

    目的 探讨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完成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试验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徒手植钉法完成手术的36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钻入导针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t=2.290,P=0.026),但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钻入导针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0,P=0.000;t=18.320,P=0.000;t=-16.625,P=0.000).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且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836);随访期间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试验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05±3.12)分,对照组为(86.78±2.8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3,P=0.741).结论 与传统徒手植钉手术相比,采用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辅助手术在减少术中辐射、减小手术创伤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十年疗效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浩;王昌耀;张海宁;王英振

    目的 比较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10年疗效,为临床选择TKA假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3例初次行TKA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7例采用活动平台假体(A组),66例采用固定平台假体(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膝关节内翻和屈曲畸形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8.1±6.5)、(90.3±7.2)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6,P=0.099).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10.2~ 12.3年,平均10.8年;B组随访时间10.2~12.6年,平均11.3年.A、B组分别有3例和4例行假体翻修,假体存活率分别为93.6%和9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944).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及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B组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和KSS评分优于A组(P<0.05),术后1、3、10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1、3年两组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0年A组WOMAC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37).术后10年A、B组KS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2%和8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8,P=0.893).结论 采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行TKA均能获得优良的中远期疗效,采用固定平台假体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早期康复效果更佳;活动平台假体可提供更好的远期WOMAC评分满意度,但要求更高的手术技巧和软组织平衡技术.

  • “环抱”缝合法修复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吴冰;陆伟;王大平;柳海峰;朱伟民;欧阳侃;李皓

    目的 探讨“环抱”缝合法修复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bucket-handle tear,BHT)的中期疗效.方法 总结2011年3月-2013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环抱”缝合法修复内侧半月板BHT的78例(78膝)患者临床资料.男57例,女21例;年龄16~39岁,平均28.3岁.致伤原因:运动损伤61例,交通事故伤12例,其他伤5例.新鲜损伤35例,陈旧性损伤43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65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分别为(48.2±6.3)、(43.6±4.7)、(2.5±0.6)分.MRI检查示半月板Ⅲ度撕裂.术后采用Barrett等的评价标准、MRI检查、二次关节镜检查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并采用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异物排斥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63个月,平均42.8个月.2例术后1年内BHT复发.末次随访时,根据Barrett等的标准,72例半月板达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为92.3%.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分别为(81.5±5.1)、(86.9±3.9)、(6.2±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98,P=0.000;t=-18.478,P=0.000;t=-3.362,P=o.o02).MRI复查示,末次随访时56例半月板完全愈合,15例部分愈合,7例全层面不愈合,总愈合率为91.0% (71/78)、完全愈合率为71.8% (56/78).21例于术后18~49个月行二次关节镜探查,其中17例半月板达完全愈合,4例为部分愈合,总愈合率为100% (21/21)、完全愈合率为81.0% (17/21);均无新撕裂出现.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环抱”缝合法修复内侧半月板BHT,具有缝合牢固、对半月板血供影响小的特点,可取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 可注射明胶原位水凝胶作为脱钙骨基质粉末输送载体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马潞;田猛

    目的 介绍一种可注射明胶原位水凝胶,探讨其作为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粉末输送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取明胶制备巯基化明胶,Ellman法检测其巯基含量;然后将其与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交联反应制备可注射明胶原位水凝胶,采用倒置法检测凝胶时间;后将可注射明胶原位水凝胶与DBM粉末混合后制备复合物(以下简称DBM-Gel).将C2C12细胞包裹于DBM-Gel内,采用live/dead染色和Alamar blue法研究材料细胞毒性.将C2C12细胞黏附于DBM表面,制备包裹细胞的DBM-Gel (DBM-Gel组),培养1、3、5、7d后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单纯黏附细胞的DBM作为对照(DBM组).采用裸鼠肌肉异位成骨模型进行体内骨诱导性观察,于裸鼠腹部肌袋分别植入DBM-Gel(DBM-Gel组)以及DBM、PBS混合液(DBM组),4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以及ALP活性检测.结果 Ellman法检测制备的巯基化明胶其巯基含量为(0.51 ±0.03) mmol/g,可注射明胶原位水凝胶凝胶时间为(6±1) min.将DBM与巯基化明胶、PEGDA溶液混合后,在凝胶时间内可以通过注射方式到达植入位点.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BM-Gel中细胞呈铺展形态,并且部分细胞之间有连接;培养1、3、7d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5.4%±1.9%、97.3%±1.3%、96.1%±1.6%;培养1、3、5、7d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1.0±0.0、1.1±0.1、1.5±0.1、1.6±0.1.体外诱导培养1、3、5、7dDBM-Gd组和DBM组细胞表现相似的ALP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两组ALP活性均逐渐增加,5、7d时ALP活性显著高于1、3 d(P<0.05),1、3d间比较以及5、7d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植入4周后,DBM-Gel组可见骨、软骨形成,未观察到骨髓形成;DBM组可见骨髓、骨、软骨形成.DBM-Gel组、DBM组骨诱导性组织学评分分别为4.0、4.5分;ALP活性分别为(119.4±22.7)、(146.7±13.0)μmol/mg protein/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5,P=0.082).结论 可注射明胶原位水凝胶作为DBM粉末输送载体可行.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影像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珂;李恒;孙凤龙;李想;张庆猛;徐驰;宋兴贵;陈继营

    目的 通过测量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手术前后骨盆、髋臼及股骨相关影像学参数,初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期为此类患者THA手术方法及假体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1月-7月初次行TH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AS患者38例(56髋)作为研究对象(AS组),并以同期接受THA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6例(45髓)作为对照(对照组).两组患者病变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P=0.9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髋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中心颈干角(center collum diaphyseal,CCD)、偏心距、旋转中心至小粗隆高度以及大、小粗隆间距;术前摄X线片测量两组股骨髓腔开大指数(canal flare index,CFI)、皮质指数(corticalthickness index,CTI),以及AS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后摄X线片测量股骨假体髓腔填充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结果 两组术前髋臼前倾角以及手术前后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P=0.00).AS组患者PI为41~ 58°,平均48.37°;SS为2~11°,平均5.64°;PT为5~26°,平均12.85°.AS组患者CCD、CFI、CT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4;t=5.12,P=0.02;t=3.91,P=0.04);而偏心距、旋转中心至小粗隆高度以及大、小粗隆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36;t=0.33,P=0.56;t=0.59,P=0.12).根据Noble等提出的分型标准,AS组中股骨髓腔为烟囱型32髋、正常型18髋、倒立香槟型6髋,对照组分别为4、28、13髋.AS组假体柄远端髓腔填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5.64,F=0.02);两组近端及中段髓腔填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61;t=0.55,P=0.13).结论 AS患者术前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明显偏大.AS患者股骨髓腔多为烟囱型,采用锥形柄假体置换后中、远端髓腔填充率偏小,解剖型假体填充率更高.

  • 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方法再生涎腺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娇;黄桂林

    目的 综述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方法再生涎腺的研究新进展,为治疗涎腺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有关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方法再生涎腺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细胞治疗与涎腺组织工程方法均可修复涎腺功能,但三维培养的涎腺类器官在器官发生和功能表达过程中的机制,及组织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在其中的作用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干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人工涎腺的基础研究,建立涎腺类器官的体外培养体系,开展涎腺干细胞或其他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及干细胞转基因后移植的体内效应研究.

  • 妊娠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修复作用

    作者:李俊男;陈嘉勇;陈仲;杨洪昌;侯开宇

    目的 评估妊娠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 取18周龄妊娠SD大鼠分离培养ADSCs并鉴定.另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A、B、C、D4组(n=5),A组大鼠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B~D组大鼠腹腔注射CCl4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h,A组于大鼠脾脏注射DPBS,B组不注射任何试剂,C、D组分别于大鼠脾脏注射0.1 mL正常大鼠来源和妊娠大鼠来源ADSCs(2×106个/mL).注射后7d处死动物,取眼球血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acid transamin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和肝功能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含量;取肝组织切片行HE染色检测损伤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Ki67、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ALB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血清中TBIL、ALT、AST含量显著高于A、C、D组,ALB、TP含量显著低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血清中TBIL、ALT、AST含量显著高于A组,C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血清中AL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血清中TP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均匀;B组大鼠肝细胞明显出现水肿,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肝小叶内点状坏死,组织出现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C、D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程度较B组明显减轻,同时由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扩张造成的空泡数量降低,其中D组肝损伤改善程度较C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组Ki67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D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AFP均无表达,而C、D组阳性表达,D组AFP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C组(t=3.006,P=0.017).C、D组ALB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D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大鼠来源ADSCs移植比较,妊娠大鼠来源ADSCs移植后,肝损伤大鼠肝功能改善程度更显著.

  • 蜂毒肽对IL-1β诱导的大鼠腰椎终板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研究

    作者:叶雨辰;张长春;朱坤;许刚;韩仲兵;乐意

    目的 观察蜂毒肽(Melittin)对IL-1β诱导的大鼠终板软骨细胞(endplate chondrocytes,EPCs)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4周龄SD大鼠进行腰椎EPCs培养,并行形态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第3代EPCs,采用MTT法确定IL-1β及Melittin对细胞干预的适浓度.然后将第3代EPCs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不加任何药物;B组加入适浓度的IL-1β;C组加入适浓度的Melittin;D组加入适浓度的IL-1β及Melittin;干预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倒置显微镜观察示,第1代细胞多呈多角形,第5代后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减弱,细胞形态向梭形转变.细胞质中的酸性黏液物质(如蛋白多糖)被甲苯胺蓝染成深蓝色.免疫荧光染色标记Ⅱ型胶原后,可见细胞骨架部分呈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MTT法检测示,在干预24、48 h后,IL-1β及Melittin对EPCs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终确定IL-1β及Melittin干预的适浓度分别为10 ng/mL和1.0 μg/mL.Western blot法检测示,与A组比较,B组IL-1β干预后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少,C组Melittin干预后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加,但D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B、C、D组Ⅱ型胶原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1±0.024、0.474±0.127、1.913±0.350、1.159±0.297,除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Melittin 具有保护终板软骨作用,为其用于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了相关实验依据.

  • 胶原凝胶构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的实验研究

    作者:储成艳;朱亮;王苏平;蓝晓艳;秦华民;李深

    目的 研究胶原凝胶支架对大鼠B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其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Ⅰ型胶原制备胶原凝胶支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取第5代细胞制备胶原凝胶-BMSCs复合体.采用扫描电镜、HE染色观察胶原凝胶支架的形态结构及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MTT检测该支架对BMSCs增殖的影响.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阳性(GFP+) BMSCs于胶原凝胶支架中培养24 h,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活细胞工作站观察细胞生长及与材料的黏附情况.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活细胞工作站观察示,GFP+BMSCs均匀分布于胶原凝胶支架内,大部分GFP+BMSCs呈梭形,部分细胞伸出突起,部分细胞间形成连接,提示BMSCs在三维空间中生长良好.扫描电镜示胶原凝胶支架为多孔纤维网状结构,BMSCs可黏附于该支架材料上,细胞形态良好.MTT检测示,BMSCs于胶原凝胶支架中培养后3、5、7d的吸光度(A)值均高于单纯BMSCs培养,其中5、7d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2,P=0.011;t=4.819,P=0.009).HE染色示,胶原凝胶支架呈均质淡粉染细丝样物质.BMSCs在胶原凝胶内培养24 h后均匀分布其中;7d时BMSCs形态多样,部分细胞伸出细长突起,具有体外培养的神经元样形态.结论 胶原凝胶支架制备简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在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作者:黄志刚;王耀;马克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lα,HIF-tα)基因在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终板软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取8只10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L1-5腰椎终板软骨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终板软骨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首先将终板软骨细胞分为两组,分别于20%O2常氧条件下(A组)以及0.5%O2低氧下条件(B组)培养;培养24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F-1α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HIF-1α、Bax、Bcl-2表达.然后,构建LipofectaminTM2000载体试剂和HIF-1α siRNA/LipofectaminTM2000载体混合剂分别转染终板软骨细胞后,于0.5%O2低氧条件下培养(分别为C、D组).培养24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行HIF-1α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F-1α、Ⅱ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HIF-1α、Bax、Bcl-2表达.结果 培养24h后,A、B组均见少量空泡坏死细胞;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P=0.471);B组HIF-1α基因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t=22.672,P=0.015;t=18.396,P=0.013);两组Bax、Bcl-2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4,P=0.781;t=1.251,P=0.342).低氧培养24h后,D组空泡坏死细胞较C组增多,且可见大量HIF-1α阳性终板软骨细胞;与C组相比,D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t=27.143,P=0.002),D组HIF-1α、Ⅱ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基因表达较C组显著降低(t=21.097,P=0.015;t=34.829,P=0.002;t=18.673,P=0.022;t=31.949,P=0.007),HIF-1α、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组均显著降低(t=37.648,P=0.006;t=16.729,P=0.036),而Bax蛋白表达较C组提高(t=25.583,P=0.011).结论 缺氧条件下,终板软骨细胞中HIF-1α表达上调,以提高细胞耐氧性;HIF-1α可抑制终板软骨细胞在低氧环境中发生凋亡.

  • 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陆圣君;廖全明;王克军

    目的 总结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6月,采用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5 ~ 65岁,平均51.2岁.致伤原因: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9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4h,平均2.3h.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7个月.术后CT及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复位,其中2例遗留<2 mm的关节面塌陷,余15例均达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 16周,平均13.6周.随访期间无骨不连、钢板松动断裂、骨折复位丢失、膝关节外翻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获优12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8.2%;膝关节大屈曲度为105~ 130°,平均115.5°.结论 前外侧入路排钉技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的特点,疗效满意.

  • Collis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食管下段狭窄二例

    作者:梅董昱;严志龙

    目的 总结Collis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2例儿童先天性食管下段狭窄的诊治体会.方法 2015年12月及2016年6月收治2例先天性食管下段狭窄男性患儿,年龄均为2岁;均有反复呕吐史,伴营养不良.其中1例因重度营养不良行胃造瘘术,8个月后行该次手术.术前2例均行食管下端球囊扩张1次无效.行Collis 术联合胃底折叠术,同时行幽门成形.结果 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分别为120、180 min,术中出血量15、20 mL.狭窄段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异位气管支气管软骨.术后1周上消化道造影示吻合口无狭窄及漏,无明显胃食管反流.2例患儿均获随访,均开始进普食,无吞咽困难;体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吻合口通畅.结论 Collis联合胃底折叠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食管下段狭窄的一种较好方法,合理的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精细化操作,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 非编码RNA调控骨关节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贾笛;李彦林;王坤;蔡国锋;杨龄坚;蒙旭晗

    目的 总结非编码RNA调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生物学研究及临床治疗OA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非编码RNA调控OA病理过程的相关研究报道,并进行总结.结果 根据RNA长度可将非编码RNA分为3类.相关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大量与OA发病过程相关的非编码RNA,并经RT-PCR验证此类非编码RNA多参与了OA的调控;通过对OA中表达显著的非编码RNA进行基因敲减及过表达,明确了其调控OA的作用靶点;以及了解了非编码RNA间以及非编码RNA与编码RNA间存在复杂的基因共表达网络拓扑结构,为明确基因间结构及功能的相互作用、寻求OA治疗靶点提供线索.结论 目前对于非编码RNA调控OA病理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有初步研究,但每个非编码RNA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结构或序列,以及其效应复合结构的组建及相互作用机制仍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