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前足供区创面

    作者:李宗军;肖春凌;殷建新;柴益民

    目的 总结以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趾游离移植后前足供区创面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0月,收治15例手指缺损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20~45岁,平均33.6岁.致伤原因:机器压轧伤12例,车祸伤3例.其中拇指缺损12例,示、中、环、小指缺损2例,全手指缺损1例.急诊入院6例,伤后3~5个月行二期再造术9例.术中采用足趾游离移植重建手指后,前足供区软组织缺损范围6 cm × 4 cm~12 cm × 6 cm: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为皮瓣旋转轴点,切取10 cm×4 cm~14 cm×6 cm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足部供区创面,皮瓣供区以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伤口Ⅰ期愈合.皮瓣供区植皮成活.除1根再造示指坏死外,余再造指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足部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10~13 mm.供区植皮处无明显不适,未见痛性神经瘤形成.再造指感觉及抓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 结论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厚薄及质地适中、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后前足供区缺损创面的一种较好方法 .

  • 滑车上静脉在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蔡晓燕;黎志明

    目的 研究滑车上静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与滑车上动脉的关系,为减少额部旁正中皮瓣修复鼻缺损后淤血性坏死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直视与手术放大镜下对10个(20侧)成人头部标本进行解剖研究,观察滑车上静脉的变异情况,以双侧眶上缘水平线为X轴,前正中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滑车上静脉及滑车上动脉,测量滑车上动、静脉与眶上缘水平线的夹角,测量眶上缘水平线上滑车上动、静脉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并测量动静脉之间的距离. 结果 滑车上静脉和滑车上动脉在眶上缘水平线上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9.7±3.1)mm和(16.2±2.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眶上缘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83.3±6.4)°和(80.5±4.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个标本在前正中线附近均可见到2支滑车上静脉,但并不对称,一侧距前正中线较远,一侧距前正中线较近(1支在正中线上),分别定为A、B组.A组滑车上静脉在眶上缘水平线上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11.0±1.9)mm,B组为(7.9±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滑车上静脉走行于滑车上动脉内侧前正中线外侧(1支在正中线上).在眶上缘水平线上滑车上动、静脉之间的距离为(6.6±3.2)mm,A组为(5.5±2.0)mm,B组为(7.9±3.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部旁正中皮瓣蒂宽不能太窄(以1.5~2.0 cm为宜),蒂部外侧界应为滑车上动脉,内侧界应为滑车上静脉.

  • 医用几丁糖病原体灭活/去除工艺的研究

    作者:蒋丽霞;顾其胜;李健

    目的 对虾壳来源的医用几丁糖病原体灭活/去除工艺进行验证. 方法 根据生产所用原料虾壳确定其可能携带的病原体种类,选择蜡状芽孢杆菌芽孢、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作为相关的指示病原体;依据<消毒技术规范>方法 制各病原体溶液.对医用几丁糖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几丁质碱化反应和几丁糖除菌过滤工艺作为可能灭活/去除病原体的工艺,并进行病原体灭活/去除效果的验证. 结果 蜡状芽孢杆菌芽孢液经碱化反应处理的去除数值为8 184 cfu/mL,除菌过滤处理的去除数值为30 818 cfu/mL.PPV和PRV经碱化反应处理的平均灭活对数值分别为≥4.76 logTCID50/0.1 mL和≥6.67 logTCID50/0.1 mL,过滤处理的平均火活对数值分别为2.25 logTCID50/0.1 mL和3.04 logTCID50/0.1 mL.几丁质碱化工艺可有效灭活/去除病原体,几丁糖除菌过滤能有效去除细菌,但不能完全有效灭活病毒. 结论 几丁质碱化工艺可作为医用几丁糖制备过程中灭活/去除病原体工艺,能有效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 汶川地震596例骨折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

    作者:刘跃洪;江伟;刘树平;周宇;张建军;杨灵;雷达;汪红;徐巍

    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596例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的方法 及效果. 方法 2008年5月12日-21日,收治地震致骨折患者596例.男283例,女313例;年龄1.9~102岁,中位年龄43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2 min~4 d.上肢骨折132例,下肢骨折496例,锁骨骨折10例,肩胛骨骨折16例,骨盆骨折23例,脊柱骨折59例.开放性骨折183例,闭合性骨折413例.多处骨折患者214例(35.9%).肢体毁损挤压伤68例,按照碾压肢体严重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标准进行评分为(6.84±2.48)分.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36例.开放性骨折伤口均伴不同程度污染,无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行清创缝合(或不缝合)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对闭合性骨折患者行小夹板或石膏、牵引外固定.对49例高度怀疑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及时行切开减压术.对34例MESS评分>7.0分或毁损及挤压伤引起的全身症状已严重危及生命者行截肢处理. 结果 除34例截肢患者,460例患者通过手法复位骨折达功能复位,102例复位较差者经手术治疗也达到满意复位.术后289例患者陆续转入外院治疗,余307例患者中34例伤口感染严重,经多次清创、抗感染及皮瓣移植等治疗,伤口均愈合,其中Ⅰ期愈合16例,Ⅱ期愈合18例;其余231例患者,Ⅰ期愈合196例,Ⅱ期愈合35例.42例挤压综合征患者经切开减压、截肢等处理,伤口Ⅰ期愈合29例,Ⅱ期愈合13例.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应激性溃疡发生,无死亡. 结论 针对地震所致的骨折特点,及时、专业地救治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屈曲强直的临床疗效

    作者:宋立明;于建华;张铁良

    目的 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 、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_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 结果 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同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 结论 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 血管内带膜支架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作者:丁昊;贺民;游潮;邓琳

    目的 探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5月,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4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3例CCF.患者均为男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年龄37~57岁;左侧3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头部CT均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2 d~10年.CCF患者年龄35~51岁;左侧2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头痛,一侧眼球突出、胀痛,球结膜充血伴视力下降;1例有反复鼻腔大出血病史;出现症状前2 d~1个月均有头部外伤史;病程1周~2个月. 结果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椎动脉保持通畅,附近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保持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无症状复发及颅内再出血.CCF患者瘘口均完全闭塞,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术后3 d患者眼球突出及球结膜充血表现均明显改善.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患侧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血管内带膜支架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CCF的有效方法 之一.

  • 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涂层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阮洪江;刘俊建;范存义;郑学斌;陈益凯

    目的 制备载银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Ag,HA/Ag)复合涂层,并探讨其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 采用真空等离子体喷涂技术于钛合金(Ti-6Al-4V)基体表面制备HA/Ag复合涂层(银质量百分比为3%).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分别于2%TBS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液培养2、4、7 d后取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涂层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计算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及活菌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生物被膜微观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及急性溶血实验评价涂层生物相容性. 结果 培养2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厚度与HA涂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7 d,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生物被膜细菌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培养2、4、7 d,两种涂层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7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百分比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MTT法测定示两种涂层材料毒性分级均为0级,急性溶血实验示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材料溶血率分别为0.19%及0.12%. 结论 HA/Ag复合涂层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明显抗菌作用,无明显细胞毒性和红细胞破坏性,可用于骨科金属植入材料表面提高其骨整合及抗菌性能.

  • 载rhBMP-2人工骨促进家兔脊柱融合实验研究

    作者:仲荣洲;费琴明;张键;陈统一;刘昌胜;龙作林;俞瑞传;黄河清

    目的 探讨CPC作为rhBMP-2载体促进家兔脊柱融合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 取1 mg rhBMP-2分别与1 g CPC、体积为6.0 cm×2.0 cm×0.5 cm的医用明胶海绵(absorbable gelatin sponge,AGS)吸附复合,冻干制备rhBMP-2/CPC、rhBMP-2/AGS生物材料.45只24周龄新西兰兔,体重2.5~3.5 kg,随机分为A(n=17)、B(n=11)、C(n=17)3组.暴露L5、6横突,将L5、6横突后缘骨皮质磨除,露出松质骨,行后路双侧L5、6横突间植骨,A、B、C组分别植入rhBMP-2/CPC、rhBMP-2/AGS、CPC 3种材料.于术后4、8、24周,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影像学检查. 结果 术后4、8周脱钙组织切片,A组均见明显骨痂连接;B组仅见小片骨痂;C组见纤维连接,局部少许软骨.术后4周A、B、C组脱钙组织切片评分分别为(7.30±0.76)、(3.68±1.60)和(1.75±0.54)分,术后8周分别为(8.32±1.11)、(3.75±1.23)和(1.47±0.23)分;各时间点A、B组以及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术后4、8周A组均见类松质骨样骨组织再生,C组植入物周围见纤维连接,少许成骨.术后4周单位面积内成骨面积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A、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CT评分A、B、C组分别为(2.50± 0.57)、(1.00±0.00)和(1.00±0.00)分,C组与A、B组以及A、B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PC作为rhBMP-2载体能够促进家兔脊柱骨性融合,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骨修复材料.

  • 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作者:陈雪松;肖茂明;王元山;黄敢;管力;张黎明;周晨

    目的 总结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中小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7月-2007年2月,收治14例足踝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忠者.男9例,女5例:年龄19~53岁.跟腱断裂术后皮肤坏死4例,交通伤后软组织缺损3例,重物压砸伤、慢性感染溃疡及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各2例,黑色素瘤切除术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2 cm~9 cm×5 cm;位于踝周12例,跟底负重区2例.均合并深部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急诊入院3例,其余患者于伤后12 d~13个月入院.术中切取以腓动脉主穿支为单一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范围为13 cm × 5 cm~36 cm × 6 cm.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色泽良好,两点辨别觉7~12 mm.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可正常穿鞋行走. 结论 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创面修复平整美观,肢体功能恢复满意,适合未涉及前足的踝周、跟底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尤其适合低位缺乏满意穿支者.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溶骨性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杰;侯梅;费泽军;游昕;李俊;罗勇;廖正银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颈椎溶骨性骨转移癌并行颈椎功能重建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术式探讨. 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PVP治疗颈椎单一椎体溶骨性骨转移痛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38~75岁,平均54.5岁.原发肿瘤:肺癌5例,肾癌、宫颈癌、乳腺癌各1例,原发肿瘤部位不明2例.病程2~4年.椎体转移位于C2 4例,C3、C6、C7各2例,均有明显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检查患者一般状况均平稳,无凝血功能障碍、神经根痛或脊髓受压等症状.6例行侧方PVP,经椎动脉与颈动脉鞘间入路:4例行前外侧PVP,经气管及颈内动脉鞘间入路.术中骨水泥填充量为3~4 mL,填充率为50%~100%. 结果 所有患者穿刺过程均顺利,无明显出血或器官损伤.术中疼痛1例;术后立即行CT或X线检查发现椎旁硬膜外骨水泥渗漏2例,横突孔骨水泥渗漏1例,针道返流3例,均无神经系统受压症状.术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5.9±1.2)分,术后1 h为(2.6±1.2)分,术后1周为(1.6±1.3)分,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椎体滑脱、脊髓受压、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3例于术后6个月死亡,2例于术后12个月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原发肿瘤进展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余患者颈椎局部疼痛控制且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颈椎PVP止痛快,椎体稳定性恢复满意,并发症轻微:经侧方入路途径安全有效.

  • 髋臼加强环在严重髋臼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韩巍;张洪

    目的 总结髋臼加强环在严重髋臼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及初次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 2000年11月-2005年7月,采用髋臼加强环联合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14例15髋伴严重髋臼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男7例7髋,女7例8髋;年龄34~72岁,平均55岁.行翻修术9例9髋,距初次置换时间3~22年,平均8.9年;初次置换术5例6髋,双髋类风湿关节炎、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髋关节感染清创股骨头切除术后、髋臼陈旧骨折不愈合伴股骨头中心脱位、髋臼陈旧骨折不愈合各1例.病程2~25年,平均11.6年.髋臼骨缺损根据AAOS分型:Ⅱ型7髋,Ⅲ型6髋,Ⅳ型2髋.术前Harris评分(59.1±15.4)分.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于麻醉恢复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神经营养药物治疗5个月症状缓解.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90个月,平均51.3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1.9±1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片示加强环聚乙烯移位均<5 mm,旋转角度均<5°,髋臼侧及螺钉周围无进行性放射透亮带. 结论 髋臼加强环有助于重建严重骨缺损的髋臼,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为臼杯植于理想生物力学位置提供早期稳定.

  • 体外构建可注射式组织工程髓核的初步研究

    作者:田华科;王建;陈超;刘杰;周跃

    目的 研究兔髓核细胞在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探讨其构建可注射式组织工程髓核可行性. 方法 取3周龄新西兰乳兔,体重150~200 g,雌雄不限,分离培养兔髓核细胞.以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水溶液和羟乙基纤维素溶液为原料制备壳聚糖水凝胶支架,并行物理性状及大体观察.将支架与兔髓核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髓核.复合培养2d,观察髓核细胞在壳聚糖水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复合培养1周,扫描电镜观察髓核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复合培养3周后,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用RT-PCR检测其分泌的聚集蛋白聚糖、Col Ⅱ mRNA表达. 结果 制备的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室温呈液态,37℃放置15 min可发生交联反应成为同态凝胶.吖啶橙/碘化丙啶染色示壳聚糖水凝胶中大多数髓核细胞存活,少数死亡,细胞存活率>90%;扫描电镜示髓核细胞分布于网状支架中,细胞表面有分泌的ECM;HE、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显示软骨细胞具有分泌ECM的功能;RT-PCR检测示髓核细胞在壳聚糖水凝胶支架中立体培养3周后Col Ⅱ、聚集蛋白聚糖mRNA分别为0.631±0.064、0.832±0.052,较单纯培养(0.528±0.039、0.773±0.046)分泌基质的能力更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髓核细胞与其复合培养后可保持正常形态及分泌功能,有望成为髓核细胞载体构建组织工程髓核.

  • 三维培养汗腺腺上皮细胞形成汗腺样结构的初步研究

    作者:周立奉;伍津津;雷霞;路荣;鲁元刚;唐书谦

    目的 探索体外构建人外泌汗腺样结构的方法 .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正常腋部全层皮肤,分离培养汗腺腺上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将汗腺腺上皮细胞以2×105个/cm2密度接种至Matrigel凝胶下(A组)、凝胶上(B组)、凝胶中(C组),进行三维立体培养,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有无汗腺样结构形成. 结果 原代汗腺分泌部上皮细胞接种后24 h可见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2~3 d后细胞呈多克隆麦粒样生长,14 d后细胞融合呈铺路石样生长,融合后的汗腺腺上皮细胞呈扁平多角形,中间有较大圆形核;第1代细胞形态与原代极为相似;第2代细胞形态不规则,多数伸出长伪足;第3代细胞多呈星形状,细胞体积大,与邻近细胞相互融合.A组汗腺腺上皮细胞三维立体培养11 d形成管腔结构;B组汗腺腺上皮细胞立体培养8 h,细胞胞浆伸长呈丝状,与邻近细胞相连呈管腔或半管腔形,但细胞增殖不明显;C组汗腺腺上皮细胞三维立体培养2~3 d,细胞分裂增生,增生细胞彼此紧密排列成管腔结构,中间可见明显腔隙,随新生细胞增多,管腔结构逐渐演变为不规则球形结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C组形成球形结构,细胞团中央有管腔结构;球形结构HE染色示为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角蛋白18、癌胚抗原表达阳性,与汗腺分泌部管状结构极为相似. 结论 汗腺腺上皮细胞在Matrigel凝胶中三维立体培养可形成汗腺样结构.

  • 两种不同肌筋膜瓣包裹脂肪来源干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内成脂效率的比较研究

    作者:黎洪棉;高建华;鲁峰;李华;陈晓炜;付冰川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肌筋膜瓣包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与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在体内成脂效率的差异,为临床游离脂肪组织的高效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取兔颈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ADSCs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待第3代细胞生长至瓶底70%~80%面积时,以BrdU(10μg/mL)标记细胞48 h,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脂诱导2周后行油红O染色观察;成骨诱导3周后行茜素红染色观察;成软骨诱导2周后行阿利辛蓝染色观察.另取第3代经BrdU标记的ADSCs成脂诱导2周后,以1×107个/块接种于10 mm×10 mm×5 mm大小的Col Ⅰ中,制备细胞载体复合物.实验分为两组,A组由带血管蒂的右侧背阔肌筋膜瓣包裹复合物,B组由无特定血管蒂的右侧臀大肌筋膜瓣包裹复合物,每只动物均采用自体ADSCs移植及自身对照.术后8周取出移植物,经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新生组织,测定两组新生组织的湿重和微血管数,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新生组织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 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BrdU标记为阳性的ADSCs胞核呈绿色荧光,ADSCs阳性标记率>90%.第3代ADSCs成脂诱导2周,可见细胞内有红色脂滴形成;成骨诱导3周,可见红色钙结节样改变;成软骨诱导2周,可见高度聚集生长的细胞团,阿利辛蓝染色呈蓝色.术后8周取材,A组可见血管增生并长入材料,未见明显纤维包裹;B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A组新生组织湿重为(0.1495±0.017 3)g,B组为(0.095 3±0.012 7)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微血管长入,支架材料已基本降解吸收.A组微血管数为(31.2±4.5)根,B组为(19.3±2.6)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周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A、B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呈绿色荧光. 结论 带血管蒂的背阔肌筋膜瓣包裹ADSCs与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在体内的成脂效率较无特定血管蒂的臀大肌筋膜瓣高.

  • 应用噬菌体随机七肽库筛选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模拟肽

    作者:宗宪磊;蔡景龙;庞力;刘军莉;姜笃银;王魏

    目的 应用噬菌体随机七肽库生物淘选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噬菌体模拟肽. 方法 以人KGF单克隆抗体为靶,对噬菌体随机七肽库进行4轮生物淘选,测定噬菌体滴度.随机挑取单克隆噬菌体行ELISA检测其结合力,对结合活性较好的单克隆噬菌体提取噬菌体DNA,测序,并应用Basic BLAST系统行序列相似性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经过4轮生物淘选获得的噬菌体滴度逐渐升高,特异性噬菌体模拟肽获得了富集,行ELISA检测的单克隆噬菌体滴度均可达到2.0×1014 pfu/mL.取吸光度值显示与特异性抗体具有较好结合性的单克隆噬菌体进行测序,共获得26个与促进分裂、生长有关的碱基序列,其中有2个序列与人KGF相似;同源序列分析显示26个碱基序列的共同序列与人KGF的部分序列相似. 结论 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可淘选到与人KGF DNA序列相似或相关的噬菌体模拟肽,有望改善人KGF性能,促进创面愈合和改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性能.

  • 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BMSCs诱导分化作用研究

    作者:周昆鹏;陈晓禾;常丽;李秀群;李驯虎;张珏;邓力

    目的 探讨大鼠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同种大鼠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作用,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获得寻找一种新方法 . 方法 健康1周龄SD大鼠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 g,采用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分别获得BMSCs和成骨细胞,并进行鉴定.无菌条件收集第1~5代成骨细胞培养液上清,与完全培养基1:1混合,制备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第2代BMSCs共培养为诱导组,相同代次BMSCs与完全培养液共培养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后BMSCs形态变化,MTT法检测BMSCs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共培养后BMSCs的ALP、Col 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Col Ⅰ、OCN mRNA的表达. 结果 诱导组共培养7 d BMSCs体积变大,细胞由长梭形展开为扁平形和多边形,并带有突起;9 d细胞呈集落状生长.细胞生长曲线示BMSCs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对照组增殖能力较诱导组强;诱导培养4~7 d,对照组细胞数量与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培养12 d,ALP染色呈阳性表达;18 d 出现钙结节;21 d Col Ⅰ和OCN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RT-PCR检测示诱导组培养21 d有Col Ⅰ、OCN mRNA表达,对照组未见表达. 结论 体外大鼠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有明显的诱导同种大鼠BMSCs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 缺氧对hBMSCs和胎盘来源MSCs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佳;陈晓禾;黄永灿;李秀群;张珏;邓力

    目的 比较hBMSCs和人胎盘基蜕膜MSCs(human placental dccidua basalis-MSCs,hPDB-MSCs)在化学缺氧条件下的增殖情况,为寻找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与hPD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OCl2建立化学缺氧模型,MTT法检测两种细胞在不同CoCl2浓度(0、50、75、100、125、150、175、200μmol/L)和不同时间(6、12、24、48、72和96 h)的增殖情况.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PDB-MSCs与hBMSCs均表达CD9、CD29、CD44、CD105、CD106、人类白细胞抗原ABC(human leucocyte antigen ABC,HLA-ABC),不表达CD34、CD40L和HLA-DR;但与hBMSCs相比,hPDB-MSCs阶段特异表达的胚胎抗原1(stage-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 1,SSEA-1)、SSEA-3、SSEA-4、肿瘤排斥抗原(tumor rejection autigen, TRA)-1-60、TRA-1-81表达更高.化学缺氧12 h内,hBMSCs与hPDB-MSCs增殖均被抑制,12 h后均能促进增殖;与对照组比较,hBMSCs经150 μmol/L CoCl2作用24 h出现显著增殖(P<0.05),hPDB-MSCs在75μmol/LCOCl2作用12 h后出现显著增殖(P<0.05). 结论 与hBMSCs相比,hPDB-MSCs表达更高的胚胎干细胞特有表面抗原,同时对化学缺氧所致的增殖影响更为敏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 瘦素对h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徐俊昌;吴涛;钟招明;赵成毅;汤勇智;陈建庭

    目的 探讨瘦素(leptin,LEP)对h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培养hBMSCs,取第3代hBMSCs分为A、B、C、D、E、F组,待细胞贴壁后各组分别加入400、200、100、50 ng/mL LEP、100 ng/mL BMP和普通培养基2 mL进行培养.于培养后7 d行ALP染色、21 d行矿化结节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并于培养后7、14、21 d,检测各组ALP活性、骨钙素(osteocalcin,OCN)水平,筛选LEP的佳诱导浓度;B、E、F组细胞培养7 d后,采用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core-binding factor α1,Cbfα1)、ALP、Col Ⅰ、OCN mRNA的表达. 结果 诱导培养7 d,ALP染色结果 显示,A、B、C、D、E组细胞胞浆均呈蓝色阳性着色,F组呈弱阳性;诱导培养21 d,矿化结节染色结果 显示,A、B、C、D、E组细胞染色呈阳性,F组呈阴性.B组培养后7、14、21 d,ALP、OCN活性低于E组,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ng/mL LEP为佳浓度.B、E、F组细胞培养7d,F组Cbfα1、ALP、Col Ⅰ、OCNmRNA均不表达;B、E组各产物mRNA均有表达,但B组低于E组. 结论 LEP可促进hBMSCs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为LEP促进了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 BMSCs-壳聚糖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杰;王建;周跃

    目的 探讨兔BMSCs-壳聚糖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6只健康1月龄新西兰白兔,雌雄不限,体重1.0~1.5 kg.取骨髓2 mL,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5-BrdU活细胞示踪剂标记,与壳聚糖凝胶混匀,制备BMSCs-壳聚糖凝胶复合体.将6只动物建立兔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n=2):正常对照组仅分离暴露椎间盘,不作任何处理;移植治疗组将30 μL自体BMSCs-壳聚糖凝胶复合体注射入缺损椎间盘中心;缺损退变组仅注射入0.01 mol/L PBS液30 μL.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取出移植修复的椎间盘,行细胞5-BrdU标记检测、HE、aggrecan番红.染色及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行灰度值测定. 结果 细胞标记检测发现,自体BMSCs移植后继续存活并增殖,形成细胞克隆.正常对照组及移植组椎间盘HE染色示椎间盘结构清晰,髓核组织及外周纤维环分界清晰,细胞核及细胞浆染色明显;缺损退变组示椎间盘结构紊乱,髓核组织和外周纤维化分界不清.aggrecan番红O染色示正常对照组及移植治疗组椎间盘染色明显,椎间盘结构清晰;缺损退变组椎间盘结构紊乱,髓核组织和外周纤维化分界不清.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正常对照组以中央髓核组织染色为主,呈黄褐色阳性反应,椎间盘结构清晰;移植治疗组中央髓核组织呈阳性反应,细胞间质可见明显黄褐色,大体结构仍保持完整;缺损退变组染色较前两组浅,且结构不清.3组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行灰度值测定,正常对照组为223.84±3.93,与移植治疗组(221.03±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缺损退变组(172.50±3.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BMSCs-壳聚糖凝胶复合体可修复椎间盘缺损退变,为临床应用可注射式组织工程髓核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奠定实验基础.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作者:宗宪磊;蔡景龙;姜笃银;王魏

    目的 综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的研究进展,全面了解KGF基本特性及应用方法 .为研制新型KGF药物、改善皮肤替代物的性能奠定基础.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KGF的相关文献,并综合分析. 结果 KGF由各种来源的间质细胞分泌,受体分布于上皮细胞,特异性地促进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与器官发育、创面修复、肿瘤发生及免疫重建等多方面关系密切. 结论 KGF可用于促进创面愈合及改善皮肤替代物性能,但尚需改变结构,去除副作用,并纯化其促上皮生长的作用.

  • 纳米多孔PLLA膜对晚期内皮祖细胞行为的影响

    作者:卢辉俊;冯章启;乔彤;刘晨;顾忠泽;刘长建

    目的 观察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纳米多孔PLLA膜表面黏附、增殖的情况,为优化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提供一种新途径.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0 kg,雌雄不限.取兔外周血分离和培养晚期EPCs.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无序纤维、有序纤维及超级有序纤维,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及Ⅰ型胶原表面涂覆,制备无序膜、有序膜及超级有序膜.实验分为A(单纯细胞)、B(无序膜)、C(普通膜)、D(有序膜)、E(超级有序膜)组,将原代晚期EPCs(1 × 105个/mL)复合至支架材料培养,3、5、7、9、11、13、15和17 d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实验分A(无序膜)、B(普通膜)、C(有序膜)、D(超级有序膜)4组,取浓度为1× 105个/mL的第3代晚期EPCs悬液3 mL滴加至膜上,复合培养4、12和24 h后沉淀法检测细胞黏附率,1、3、7 d测定细胞增殖率,并于复合培养后4、24、72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 纳米PLLA纤维直径300~400 mm,孔隙率>90%.培养后3、5、7、9、11、13、15和17 d,各组A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细胞生长良好;A、B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5~17 d,C、D、E组与A、B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培养4h,A组黏附率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及24 h,B、C、D组黏附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4h与12、24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培养1、3和7d,B、C、D组增殖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除培养后1 d,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示细胞在各支架膜上生长良好,A组及B组细胞生长较散在、杂乱;C、D组细胞沿纤维定向附着、伸展、增殖并分泌ECM,D组细胞结构保持更好. 结论 纳米多孔PLLA有序膜及超级有序膜支架能促进种子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增殖,并能较好保持细胞形态,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晚期EPCs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成年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区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研究

    作者: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兰宾尚;王国毓;刘亦恒;历强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损伤反应性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阳性共存(nestin+/GFAP+)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探讨其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特性. 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n=6).模型组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后5 d,两组分别取大鼠Ts脊髓节段,分离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以外的脊髓灰质和白质,制成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培养,并用含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荧光化学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类型及分裂、分化、增殖能力. 结果 模型组培养后3~7 d,单细胞悬液中有大量高度表达的nestin+/GFAP+共存细胞,细胞计数为5.15±0.71;对照组为1.12±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结果 示,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15.49%±3.04%)及增殖指数(15.88%±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84%±0.28%,6.47%±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原代细胞逐渐形成边缘光滑、中心膨隆有立体感的小克隆球,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多次传代后获得大量细胞克隆球.对照组单细胞悬液原代及传代培养均未见明显克隆球生长.免疫染色结果 示模型组克隆球诱导分化约5 d,细胞球中含有大量半乳糖脑苷脂(galactocerebroside,GaLC)-nestin免疫染色阳性细胞;5~7 d,大量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nestin和GFAP免疫染色阳性细胞;7~14 d出现GaLC阳性少突胶质细胞、β-tubulin Ⅲ神经元和GFAP染色阳性的胞体及细胞突起. 结论 成年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剔除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脊髓白质与灰质分离而得的nestin+/GFAP+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NSCs.

  • 游离足(足母)趾断层甲床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

    作者:戚建武;李学渊;柴益铜;王扬剑;陈宏

    目的 总结足<足母>趾断层甲床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方法 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足<足母>趾断层甲床游离移植修复17例甲床缺损.男9例,女8例;年龄17~54岁,平均31岁.均为机器损伤.拇指5例,示指4例,中指4例,环指3例,小指1例.甲床缺损范围7 mm × 6 mm~12 mm×10 mm.6例为单纯甲床缺损,5例伴皮肤缺损,3例伴末节指骨骨折,3例伴背侧骨皮质缺损.患者甲基质均完整.伤后至入院时间2.0~6.5 h. 结果 1例术后5 d出现创缘渗液,经换药后瘢痕愈合;1例术后10 d出现点状液化,经换药后成活.余患者移植甲床血运良好,创面Ⅰ期愈合.足趾供区2例出现甲下积血,经换药后Ⅰ期愈合,余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吕桂欣等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11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达88.24%.供区足趾甲生长良好. 结论 甲基完整的单个手指甲床缺损采用足<足母>趾断层甲床移植修复不仅可以保留指体完整性,且能恢复指甲外观和功能,对足部供区无明显影响.

  • 全头皮撕脱再植成活一例

    作者:李春雨;苗壮;杨光;崔树森;薄丽娟;李强

    目的 报告1例全头皮撕脱伤再植成活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方法 2008年1月,收治1例38岁因脱粒机缠绞长发造成全头皮撕脱伤后3 h的女性患者.患者头皮撕脱30 cm×29 cm,颅骨裸露,骨膜基本完整.术中行吻合1条枕后动脉及1条颢浅静脉血管的全头皮再植于术.术后行抗炎、抗凝、改善循环及局部处理等治疗. 结果 术后冉植头皮未见明显肿胀及头皮下积血.14 d左颞区出现16 cm×5 cm头皮坏死,经局部应用EGF 2个月后头皮缺损区瘢痕愈合;其余再植头皮成活.患者获随访6个月,毛发生长良好,头皮恢复部分感觉,外观满意. 结论 吻合血管的全头皮再植是治疗全头皮撕脱伤的较好方法 .

  •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肖峰;肖宏;郭筱秋

    目的 总结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2007年10月,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2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4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43.5岁.机器绞伤10例,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5例.伴跟腱外露9例,跟骨外露8例,两者均外露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14 cm×8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10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切取皮瓣6cm× 5 cm~16 cm×9 cm.4例供区直接缝合,18例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Ⅱ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无臃肿,两点辨别觉6~8 mm.术后能穿鞋正常行走,皮瓣受力处无破溃. 结论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之一.

  • 改良显微缝线吻合血管在断指再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晖;刘麟;廖怡清;张勇新;周彬;黄雪林

    目的 总结改良显微缝线吻合血管在断指再植术中的优点及临床效果,为吻合微小血管提供一种新的显微缝线. 方法 2004年4月-2008年4月,应用改良显微缝线及传统显微缝线于157例202指断指再植术中吻合微小血管.男137例,女20例;年龄16~47岁.机器压伤102指,机器割伤39指,电锯锯伤39指,其他伤22指.离断指别:拇指27指,示指63指,中指56指,环指30指,小指26指.完全离断162指,不完全离断40指.受伤至手术时间30~200 min.随机分两组,改良组78例105指,应用改良显微缝线吻合血管342条;传统组79例97指,应用传统显微缝线吻合血管325条. 结果 单针吻合时间改良组(20.0±2.5)s,传统组(28.0±3.5)s;每一吻合口吻合时间改良组(12.5±2.5)min,传统组(18.5±4.3)min;吻合血管后至完全再通时间改良组(10.0±2.6)min,传统组(12.0±3.5)min:术后改良组出现血管危象致血管栓塞5指(4.76%),传统组10指(10.30%).术后两组再植指体成活率改良组95.23%,传统组89.69%.末节再植成活率改良组95.34%,传统组89.47%;非末节再植成活率改良组95.16%,传统组89.83%.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再植指外观、功能恢复均满意. 结论 应用改良显微缝线吻合微小血管具操作简便、可靠、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及血管再通时间、提高断指再植术成功率等优点.

  • 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进展

    作者:任高宏;裴国献

    目的 对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国内外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 结果 利用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周围神经复杂的三维表面结构及毗邻关系,而且可以将周围神经内部的三维结构任意显示、旋转、缩放、分割和适时三维测量,并已经在臂丛神经、腰骶丛神经、神经干功能束(组)、肌内神经走行分布、周围神经再生过程、包含周围神经的复合组织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周围神经信息的识别、分割、配准和融合等问题尚未解决,周围神经可视化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 结论 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对更新周围神经损伤的诊疗理念,完善周围神经诊疗手段,开辟周围神经科研与教学的新途径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望成为周围神经外科新的生长点.

  • 骨性关节炎中软骨下骨与软骨退变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强;张柳

    目的 综述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软骨下骨在OA时病理变化的文献,并对生物力学效应、骨重塑、生物学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软骨下骨硬化或软化不仅是OA发生的结果 ,而且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制软骨下骨骨代谢可以延缓关节软骨破坏. 结论 OA治疗既应关注软骨变化,又要预防软骨下骨退变.

  • 大鼠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晓锋;刘小林;胡军;江丽

    目的 观察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血管化的过程.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取16只SD大鼠坐骨结节至胫、腓神经分叉处的坐骨神经干,制备去细胞神经移植物.取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只.制备大鼠有侧1.0c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实验组采用去细胞神经移植物进行桥接修复;对照组采用自体神经原位桥接修复.观察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并于术后5、7、10、14、21、28d及2、3个月,取材行大体观察及ALP染色观察. 结果 两组大鼠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两组大鼠出现右足拖行,足趾不能伸展,术后6周改善.大体观察见两组移植物均与两端神经连接良好,移植物外观与正常神经相似.术后5 d ALP染色观察,实验组移植物内无微血管长入,对照组移植物内可见微血管长入;7 d实验组移植物内可见微血管长入,但两组移植物中部均未见微血管;10 d、14 d及21d分别见少量纵行微血管贯穿两组移植物;28 d,两组移植物内微血管网未见明显差别;2个月和3个月两组移植物内微血管构筑与正常神经相似. 结论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后,新生微血管能及时长入移植物内.

  • 冷静反思组织工程应该如何发展

    作者:张志雄;奚廷斐

    组织工程概念提出到现在已有20余年,组织工程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和技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尚待解答,使得各国需重新思考未来组织工程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因此,本文回顾国内外组织工程研究和产业化取得的一些进展,分析组织工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外,特别是美国对发展组织工程的战略变化,对我国未来组织工程发展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
  • 加强再生医学研究,推动再生医学产业化

    作者:杨志明

    再生医学是在上世纪90年代继组织工程之后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利用人工材料、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干细胞等多种方法,促进机体自身组织/器官再生,达到结构、功能、形态的完美修复.事实上,人体的再生潜能是巨大的,如创伤皮肤平均每天再生0.45 mm,周围神经每天再生1~2 mm等.但这种再生能力又是有限的,如关节软骨不能再生,骨缺损>1 cm不能愈合等.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再生过度现象,如皮肤再生愈合后的瘢痕形成,慢性骨髓炎过度再生形成的永久性骨硬化,脊柱、关节过度增生形成的骨刺、骨桥等,均可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