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病椎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王迎松;鲁宁;张颖;刘路平;赵智;杨振东;赵道洪;陈鸿;解京明

    目的 探讨后路病椎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方法选择,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2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和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1.5~17.0岁,平均9.6岁.病椎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10例,腰段5例.依据病椎类型及畸形范围,采取不同经后路病椎切除方式:半椎体切除(13例)、半椎体切除联合对侧分节不全切除(7例)、全脊椎切除(8例).均依靠椎弓根螺钉器械行矫形内固定术,其中短节段固定7例(A组),长节段固定、单纯半椎体或联合对侧骨桥切除13例(B组),长节段固定、全脊椎切除8例(C组).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测量侧凸及后凸角度并计算矫正率. 结果 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8±17)、(234±42)、(383±67)min,出血量分别为(330±66)、(1 540±120)、(4 760±135)m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呼吸衰竭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例C组患者于术后6 h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积极治疗后2周恢复正常;余患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2.8个月.影像学资料示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有连续性骨性结构连接病椎切除后间隙,手术所获矫形角度无明显丢失.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或拔钉等现象发生.术后2周X线片示3组侧凸及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侧凸矫正率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后凸矫正率低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病椎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手术计划应结合患者年龄,针对不同的致畸因素及畸形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及固定范围.

  • 重组人EGF对老年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杏;谭美云;郭力;熊爱兵;李越钢;何晓川

    目的 探讨重组人EGF(recombinant human EGF,rhEGF)修复老年患者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8年10月,收治80例Ⅱ度烧伤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n=40).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6岁,平均70岁.火焰烧伤23例,热液烫伤16例,电烧伤l例.浅Ⅱ度20例,深Ⅱ度20例.受伤至入院时问(2.87±2.57)h.创面使用磺胺嘧啶银联合rhEGF治疗.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1~83岁,平均69岁.火焰烧伤23例,热液烫伤14例,电烧伤2例,化学烧伤1例.浅Ⅱ度19例,深Ⅱ度2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39±3.33)h.创面外敷磺胺嘧啶银.两组均每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治疗组深Ⅱ度1例、对照组深Ⅱ度5例创面超过40d不愈合,改用游离植皮修复;对照组浅Ⅱ度1例中途放弃治疗;治疗组深Ⅱ度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均排除研究.共72例纳入分析,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rhEGF喷洒时4例出现一过性刺痛,2例出现瘙痒,其余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全身不适及中毒症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5例和3例发生创面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浅Ⅱ度(14.30±1.26)d、深Ⅱ度(26.11±2.97)d,对照组分别为(16.22±1.40)d及(29.13±4.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创面局部使用rhEGF能有效促进老年患者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和修复.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钟凤林;兰玉平;赵晨阳;徐兵;刘绍江

    目的 总结游离或带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3月-2009年1月,收治外伤致四肢软组织缺损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4~53岁,中位年龄28岁.其中左手桡侧半3例,左肘外侧1例,膝周5例,小腿14例,足背5例,足底4例.软组织缺损范围9 cm×6 cm~15 cm×13 cm.伴骨缺损9例,桡神经干缺损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 h~4个月,平均5 d.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27例,其中组合第2足趾移植1例、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1例、腓骨瓣或髂骨瓣4例;带膝上外侧动脉血管蒂移位5例.吻合股外侧皮神经14例.皮瓣切取范围10 cm×8 cm~16cm×15 cm.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修复. 结果 29例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I期愈合;3例术后出现皮瓣坏死,对症处理后痊愈.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1年6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和厚薄与受区相近,术后6个月14例吻合股外侧皮神经皮瓣感觉恢复至S_(3~4),其余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移植骨瓣均于术后4~6个月达骨性愈合.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蒂粗长,解剖恒定,便于移位或吻合,切取面积大,可通过吻合神经恢复皮瓣感觉,切取简便,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骶骨切除范围对髂骨钉重建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作者:庄新明;于滨生;李泽民;郑召民;梁春祥;李浩淼;韩国伟

    目的 评价骶骨切除范围对使用骼骨钉技术的腰-骼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以明确髂骨双钉技术的使用时机.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9具成年新鲜尸体L_2至骨盆标本用于实验.首先行L_(3~5)椎弓根钉固定,并将此结构定义为腰-髂部的完整状态(完整状态组).完整状态测试后,在同一标本上行阶段性骶骨部分切除并联合L_3~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如下,A组:S_1以下切除加双侧髂骨单钉的腰-髂固定(以下称Single);B组:1/2 S_1以下切除加Single:C组:单侧骶髂关节切除加Single:D组:骶骨完全切除加Single:E组:骶骨完全切除加双侧髂骨双钉的腰-髂固定.在MTS材料测试机上,给标本分别施加0~800 N轴向压缩和-7~7 N·m轴向扭转载荷,计算并比较各组的结构压缩和扭转刚度. 结果 完整状态组的压缩刚度值为(392±119)N/mm,A~E组L_3~髂骨重建结构的压缩刚度分别是完整状态组的106.4%±9.5%、102.7%±8.0%、92.2%±10.1%、72.7%±8.0%和107.7%±10.7%.A、B、C组及完整状态组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压缩刚度显著高于D组(P<0.05);E组与A、B组和完整状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C、D组(P<0.05).完整状态组的扭转刚度值为(3.22±1.23)N·m/deg,A~E组重建结构的扭转刚度分别是完整状态组的105.4%±10.1%、89.8%±12.3%、75.9%±10.6%、71.2%±10.2%和109.1%±16.9%.A、B、E组与完整状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的扭转刚度显著低于A、E组和完整状态组(P<0.05),E组的扭转刚度显著高于B组(P<0.05). 结论 1/2 S_1以下切除后,使用骼骨单钉技术可有效恢复局部稳定性:进一步切除单侧骶髂关节或全部骶骨时,髂骨单钉技术难以恢复局部初始稳定性.在骶骨肿瘤手术治疗中,对于骶骨全切或单侧骶髂关节切除所致的失稳,应采用髂骨双钉固定.

  •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重建的有限元研究

    作者:游木荣;俞光荣;荆珏华;荆志振;李兵;陈博;丁祖泉

    目的 建立精细人体全骨盆及髋臼周围肿瘤缺损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腓骨移植联合3种不同内固定重建骨盆环后的应力分布规律. 方法 采集1例35岁正常男性L_3至股骨中段、单侧腓骨及内固定系统的CT数据集,建立人体全骨盆及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联合钢板(Plates)、椎弓根棒(pediele-rods,PR)、骶髂棒(sacral-iliae rods,SIR)3种内固定方式模拟重建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双腿站立位,L_3椎体表面施加500 N的垂直载荷,分析重建后的骨盆、移植腓骨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评价. 结果 建立了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重建的有限元模型.移植腓骨应力集中多发生在与宿主骨接合处附近,不同内固定系统中,Plates与螺钉或钛棒与螺钉接合部分易发生应力集中;Plates重建时,移植腓骨及健侧股骨颈应力较少发生应力集中;SIR重建时,移植腓骨及健侧骨盆应力集中明显. 结论 游离腓骨移植、Plates内固定重建骨盆应力分布与完整状态趋于一致,是修复髋臼周围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较好方法;有限元模型可作为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工具.

  • 局部植入辛伐他汀修复兔桡骨极限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静琳;宋泉生;王晶莹;韩晓光;杨燕琳;廖晶;宋纯理

    目的 为寻找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以聚乳酸为载体复合辛伐他汀,观察其修复兔桡骨极限骨缺损的效果,初步探讨其促进成骨的方式. 方法 取4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体重2.3~2.8 kg,制备兔双侧桡骨22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3),每组自身左右侧对照.A、B、C组左侧(实验侧)分别植入辛伐他汀含量为50、100、200mg的复合棒(以250mg聚乳酸复合),右侧(对照侧)单纯植入250mg聚乳酸棒;D组左侧(实验侧)自体骨移植,右侧(对照侧)旷置.分别在术后8、16周行x线检查评分及像素值测定;术后16周处死取材,CT扫描并计算新骨形成体积百分比,micro-CT扫描后切片组织学观察. 结果 X线片示术后8周各组实验侧有较多云雾状骨痂,断端模糊;16周骨皮质连续,髓腔再通.对照侧骨皮质均不连续,断端硬化.术后8、16周各组实验侧x线评分和像素值及CT扫描所测新骨形成体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其中x线评分示术后8周C、D组实验侧明显高于A、B组(P<0.05),16周B、D组实验侧明显高于A、C组(P<0.05).X线像素值示术后8周B组实验侧大于A、C、D组(P<0.05).CT扫描所测新骨形成体积百分比示B、D组实验侧明显大于A、C组(P<0.05),D组大于B组(P<0.05).micro-CT扫描显示术后16周B组实验侧完全愈合,骨髓腔再通,骨皮质连续;对照侧虽有新骨形成,但形状不规则,髓腔未通,骨皮质不连续.组织学观察显示各组实验侧完全愈合,骨皮质连续,髓腔再通,成骨多为软骨内成骨;对照侧重塑效果差,愈合不良. 结论 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可促进兔桡骨极限骨缺损的修复,100 mg剂量修复骨缺损愈合效果好.

  • 产瘫后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受限的手术治疗

    作者:靳国强;史其林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产瘫后肩外展、外旋受限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疗效. 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8月,采用肩胛下肌起点剥离、背阔肌及大圆肌移位术治疗11例产瘫后肩外展、外旋受限患儿.男6例,女5例:年龄1~15岁,平均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呈内收、内旋挛缩畸形,主动、被动外旋受限,主动外展功能严重受限,被动外展均>90°.根据Gilbert肩关节功能分级:1级7例,2级4例.根据Mallet肩关节功能评分:5分3例,6分3例,7分5例.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及背阔肌肌力均达3~4级. 结果 术后1例出现血肿,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余切口均I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7个月.肩关节主动外展及外旋功能恢复满意.根据Gilbert肩关节功能分级:2级1例,3级1例,4级9例;根据Mallet肩关节功能评分:10分1例,11分2例,12分4例,13分3例,14分1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及背阔肌肌力较术前增加1级,达4~5级. 结论 采用肩胛下肌起点剥离、背阔肌及大圆肌移位术可在治疗肩关节内收、内旋挛缩的同时,增强外展、外旋肌力,是治疗产瘫后肩关节外展、外旋受限的有效方法之一.

  • 缺氧诱导因子1α参与异氟醚延迟性预处理减轻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作者:程剑;张蕾;黄瀚;马大青;刘进

    目的 异氟醚预处理能对大鼠肾脏发挥急性期缺血保护作用,但急性期保护作用仅能维持2~3 h.探讨异氟醚延迟性预处理是否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是否参与调节该保护作用. 方法 取雄性C57BL/6小鼠52只,体重20~25 g,随机分为4组(n=13):对照组(A组)、PBS加异氟醚预处理组(B组)、无意义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加异氟醚预处理组(C组)和HIF-1α siRNA加异氟醚预处理组(D组).气体暴露前24 h C、D组小鼠经尾静脉分别给予含有50μg无意义siRNA或HIF-1α siRNA的无RNA酶的PBS 1 mL;A、B组给予等体积PBS.B、C、D组给予含1.5%异氟醚和25%O_2的气体持续吸入2 h,A组仅吸入含25%O_2的气体2 h.气体暴露后24 h,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肾脏组织中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蛋白的表达;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于再灌注后24 h检测血清肌酐(serum e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并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HIF-1α和EPO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SCr和BUN水平以及肾小管评分明显降低(P<0.01);D组HIF-1α蛋白表达及SCr、BUN水平较A组明显下降(P<0.01).与B、C组比较,D组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SCr和BUN水平以及肾小管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损伤明显加重. 结论 异氟醚延迟性预处理能明显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HIF-1α参与调控异氟醚的保护作用.

  • 穿支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实验研究

    作者:文根;柴益民;汪春阳;吴旭华;王磊;成亮

    目的 建立穿支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实验动物模型,为皮瓣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5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根槲观察方法不同随机分为4组.活体解剖观察组5只10侧,解剖观察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胫后动脉及穿支血管走行.乳胶灌注观察组和明胶.氧化铅灌注解剖X线片观察组,分别5只10侧,两组动物处死后分别经腓肠神经伴行动脉或胫后动脉注入乳胶或明胶.氧化铅,观察上述血管走行、直径及吻合情况.皮瓣移位观察组20只40侧,设计以胫后动脉跟骨上穿支血管为蒂,腓肠神经走行为轴线的远端蒂皮瓣,皮瓣面积为7 cm×1 cm,蒂长0.5 cm,观察皮瓣颜色和肿胀情况. 结果 腓肠神经起源于胫后神经,于胭窝部穿腓肠肌外侧头斜行向外下走行,于外踝上(5.42±0.15)cm处穿至深筋膜下,垂直走向外踝,其伴行动脉起源于股深动脉,起始直径为(0.73±0.11)mm,伴行腓肠神经行向外踝.胫后动脉跟骨卜穿支血管起始于内踝与跟骨连线中点,起始直径(0.45±0.01)mm.穿支血管于跟骨上方行至外踝区与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相吻合,共同构成腓肠神经周围血管网.2侧皮瓣因术后感染排除实验,其余38侧皮瓣术后10 d成活率为78.0%±1.5%. 结论 兔穿支血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解剖稳定,切取简便,血管可靠,是良好的研究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动物模型.

  • 六味地黄丸预防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李卫华;王晓;刘冰山;张永乐;邓锦波;孙国涛

    目的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防治效果不理想,探讨六味地黄丸预防ONFH的可行性及分子机制,为预防激素性ONFH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取成年健康昆明小鼠36只,体重40~50 g,平均46 g,随机分为3组(n=12):空白对照组(A组)、马血清/激素组(B组)、马血清/激素/六味地黄丸组(C组).B、C组均2次腹腔注射马血清,2次剂量分别为10 mL,/kg及5 mL/kg,间隔2周;第2次注射马血清同时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45 mL/(kg·d),共5 d,制备激素性ONFH小鼠模型.于应用激素同时B组灌服生理盐水lO mL/(kg·d),C组灌服六味地黄丸2 g/(kg·d);A组同时间点肌肉注射及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于第1次激素注射后2、4、8周处死小鼠,大体观察股骨头情况,取双侧股骨头及肝脏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B、C组分别于第2次腹腔注射马血清后死亡2只及1只小鼠,余小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3组各时间点股骨头外观、形态及关节软骨面均正常.组织学观察示A组各时间点肝脏及股骨头均正常.B组第1次激素注射后2周肝细胞肿胀,细胞内可见小脂肪空泡,肝索结构不清,肝窦变窄;股骨头区骨小梁纤细、稀疏,部分可见断裂;且随时间推移,变化愈显著.c组各时间点肝脏及股骨头与A组相似.B组股骨头空骨陷窝率高于A、C组(P<0.01),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时间点B组与A、C组比较,股骨头骨保护素局部表达阳性率下降,骨保护素配体局部表达阳性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检测示B组较A、C组骨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间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骨代谢、保护骨细胞、降脂等作用,可通过抑制小鼠股骨头局部骨细胞凋亡、拮抗激素影响股骨头内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表达,起到预防早期激素性ONFH的作用.

  • 改良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

    作者:林轶;朱慧勇;刘建华;王慧明

    目的 探讨改良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 2001年4月-2007年1月,对43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同期改良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5~76岁,平均58.5岁.病程25 d~14个月,平均4.5个月.其中高分化鳞癌27例,中、低分化鳞癌14例,横纹肌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发病部位:舌25例,口底11例,下牙龈4例,颊黏膜3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3例,II期13例,III期7例,IV期20例.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范围及术中切取皮瓣范围均为4锄×3 cm~8cm×6 cm.观察术后皮瓣的生长及伤口愈合情况,并随访术后患者吞咽、张口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1周3例患者出现远端皮瓣1/4缺血性坏死,经抗炎治疗及局部冲洗换药后II期愈合:其余皮瓣成活良好.供区2例感染伴积液,给予切开引流后II期愈合;其余供区切口I期愈合.术后48 h未见皮瓣出现动、静脉危象.3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3例颊黏膜癌患者的张口度均恢复到2指以上.术后24例舌癌患者吞咽及发音功能良好;3例需进软食,余均可进普食.26例随访超过2年者可见皮瓣上皮化生为口腔黏膜.4例术后6个月、2例术后1年肿瘤复发死亡.2例术后6个月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存活至今.术后2年生存率为85%. 结论 改良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可及时恢复口腔颌面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书振;陈跃平;林宗汉;丰哲;赵劲民;苏伟

    目的 通过对比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恢复情况,探讨腕关节功能恢复与解剖复位程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78例单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37例(非手术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41例(手术组).非手术组男15例,女22例;年龄60~83岁,平均73岁.按AO骨折分型:A2型8例,A3型7例,B1型7例,B2型4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2例,C3型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3 d,平均1 d.手术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62~80岁,平均71岁.按AO骨折分型:A2型5例,.A3型7例,B1型7例,B2型6例,B3型3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7 d,平均1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手术组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非手术组为(10.8±2.O)周,手术组为(11.7±2.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非手术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分别为(5.6±2.0)°、(19.1±4.9)°、(8-3±1.3)mm,手术组分别为(8.6±3.O)°、(21.8±2.0)°、(10.4±1.4)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非手术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获优9例,良21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1.1%;手术组获优13例,良2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手握力及捏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虽解剖复位程度不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仍可获得满意腕关节功能.

  • 小儿Mason Ⅱ型桡骨头颈部骨折的修复

    作者:王道喜;唐学阳;蒋欣;陈小亮;刘利君

    目的 总结采用手术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Mason II型桡骨头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6月,采用手术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同定治疗小儿桡骨头颈骨折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11岁,平均8.5岁.左侧5例,右侧12例.均为跌伤所致.骨折按Mason分型均为II型.伴桡神经深支损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 h~5 d. 结果 术后患儿伤口均I期愈合.按照M(e)taizeau标准评定手术复位情况,良好15例,较好2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4个月.2例桡神经损伤患儿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正常.术后无关节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0~3.5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Broberg等肘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肘关节功能,获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8.2%. 结论 手术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Mason II型桡骨头颈骨折疗效町靠,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大鼠椎间盘器官整体培养条件下髓核组织的变化

    作者:李钢;范顺武;赵凤东;张聪明;和荣丽

    目的 对大鼠椎间盘包括上下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组织进行整体培养,观察髓核组织的变化,探索椎间盘器官整体培养的实用技术. 方法 取健康清洁级5~6周龄SD大鼠60只,体重约150 g,雌雄不限,完整取出腰段椎间盘器官共335个,用含肝素的高渗PBS液充分冲洗后置入含有渗透压为410 mOsmol/kg高渗培养液的12孔培养板内,每天换液1次.于培养第O、3、7、14、21天行髓核细胞成活率检测(n=1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2)、HE染色(n=15)、番红O染色观察(n=15),培养第O、3、7、14天行RT-PCR检测(n=5). 结果 培养14 d内髓核细胞成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21 d时显著低于其余各时间点(P<0.01).各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髓核细胞内含大量Ⅱ型胶原.培养14 d内HE染色和番红O染色示髓核和基质组织结构完整.图像分析显示,培养14 d内各时间点间髓核组织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与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I型胶原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而Ⅱ型胶原、核心蛋白聚糖和聚集蛋白聚糖均呈下降趋势;各基质蛋白mRNA表达的相对强度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高渗培养液可对椎间盘器官进行整体培养,为椎间盘生理与病理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型.

  • 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干细胞联合培养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福科;刘流;赵德萍;何晓光;代晓明;李逸松;李玉晓

    目的 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和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联合培养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联合培养VECs和AD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分别自足月妊娠SD大鼠和18周龄SD大鼠制备脐血来源的VECs和ADSCs,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第3代ADSCs与诱导培养6周的VECs按细胞比例分别为3:1、1:1和1:3设为实验组A、B、C组,.ADSCs、VECs单独培养设为对照组D、E组.培养第7、14天取各组细胞行ALP和饱和茜素红钙染色,进行ALP和骨钙定性检测;第4、7、14天定量测定各组细胞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 结果 诱导培养6周的脐血来源VECs可见短梭形和多角形细胞混合生长,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阳性.ADSCs培养可见贴壁单个核细胞形态单一,呈梭形生长,无重叠现象;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90~+.各组细胞培养第7天,ALP染色示A、D、E组呈阴性反应,B、C组可见部分阳性细胞;第14天时D、E组仍呈阴性反应,A、B、C组可见片状阳性细胞.培养第7天,茜素红染色示各组均未发现红色阳性细胞;第14天时A、B、C组可见极少数阳性细胞,D、E组未发现阳性细胞.各组ALP含量随时间延长均逐渐增高,其中B组各时间点含量均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A、C组与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间及D、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OC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培养第7、14天时B组含量高,各时间点B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14天时C、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天时A、C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脐血来源的VECs能在体外诱导AD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1:1比例分化能力强.

  • Neurogenesin 1基因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郑张安;尹宗生;高维陆;张辉;胡勇;张胜权

    目的 观察Neurogenesin 1(Ng1)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4月龄SPF级SD大鼠36只,体重约23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8).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_(10)脊髓损伤模型,通过Alzet微渗透压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重组Ng1质粒和空白质粒各5μg.术后1 d及1、2、3、4周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系统检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周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g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于术后2、4周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自术后1周起实验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实验组运动功能评分为(16.80±1.79)分,对照组为(9.60±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脊髓组织均见Ngi mRNA与蛋白的表达,对照组无表达.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脊髓结构以及神经元形态恢复较好且逐渐趋于正常,且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量增殖,保护受损伤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修复.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作者:王炜;刘长建;乔彤;刘晨;黄佃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25例(27条)下肢TAO患者.男24例(26条),女1例(1条);年龄16~44岁,平均33岁.左侧15条,右侧12条.病程3个月~9年,中位病程2年.其中间歇性跛行5例(5条),静息痛16例(17条),下肢远端溃疡4例(5条).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大行走距离(maximum walking distance,MWD)、踝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_2)分别为(7.16 ±1.12)分、(0.098 ±0.043)km、0.20 ±0.09、(11.78 ±3.46)mm Hg(1 mm Hg=0.133 kPa).于患者骼骨抽取骨髓血300 mL,分离制备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均采用单次移植治疗,单个核细胞总量为(1.82~29.46)×10~9个,平均13.33 × 10~9个.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年.治疗后4周VAS评分、MWD、ABI及TcPO_2测定分别为(2.39 ±0.51)分、(0.783 ±0.176)km、0.28±0.16、(21.33 ±6.57)mm Hg,1年时分别为(2.44 ±0.67)分、(1.199 ±0.304)km、0.37 ±0.09、(27.90 ±5.23)mm H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溃疡创面完全愈合1条、缩小>50%3条,有效率80%;1年时完全愈合4条,有效率80%.治疗后1年血管造影显示新生侧支血管评估:0级5条,1级12条,2级4条,3级6条,有效率37.04%. 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TAO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BMSCs对氧化应激环境中退变髓核细胞凋亡的保护研究

    作者:王锋;吴小涛;王运涛;李果;张明

    目的 BMSCs移植可修复椎间盘退变,但确切修复机制尚不明确.探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BMSCs对氧化应激诱导退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凋亡的保护作用,了解BMSCs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培养正常人BMSCs,并鉴定CD34、CD45、CD13细胞表面分子.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NPCs,HE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NPCs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PCs的类软骨细胞表型.取第3代BMSCs和第1代NPCs按共培养体系不同分为4组:A组单纯NPcs(1×10~6个)培养,不行凋亡诱导;B组BMSCs(1 × 10~6个)与NPCs(1 × 10~6个)共培养;C组BMSCs(3×10~5个)与NPCs(1×10~6个)共培养;D组单纯NPCs(1×10~6个)培养,行凋亡诱导.B、C、D组分别于共培养3、7 d加入0.1 mmol H_2O_2作用20min诱导NPCs凋亡.胰蛋白酶消化收集各组NPCs,行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V/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计算凋亡率,半定量RT-PCR检测Bcl-2、Bax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蛋白含量. 结果 成功分离并培养人BMSCs和人退变椎间盘NPCs:BMSCs鉴定呈CD34~-、CIM5~-、CD13+~;第1代NPCs呈梭形或多角形,于胞质内表达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DAPI染色示凋亡的NPCs可见细胞核固缩;共培养3、7d后,B组(29.26%±8.90%,18.03%±2.25%)及C组(37.10%±3.28%,13.93%±1.25%)细胞凋亡率均低于D组(54.90%±5.97%,26.97%±3.10%),高于A组(15.67%±1.74%,8.87%±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RT-PCR检测示B、D组髓核细胞Bcl-2的转录水平提高(P<0.05),Bax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B、C组NPCs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低于D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BMSCs可一定程度保护氧化应激诱导的退变NPCs凋亡,BMSCs共培养预处理的NPCs可能通过降低Bax/Bcl-2的转录比例来增强抗凋亡能力.

  • hVEGF_(165)及hBMP-7共表达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

    作者:时志斌;樊立宏;强辉;唐一仑;王坤正;党晓谦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hVEGF_(165)和hBMP-7共表达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体外生物学活性,为体内应用其进行骨坏死的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分别采用rAAV-hVEGF_(165)-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hBMP-7(实验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rAAv-IRES-GFP(对照组)转染体外培养的第3代兔BMSCs,于转染后1、2、3、7及14 d应用ELISA法及转染后14 d应用Western blot法鉴定两组hVEGF_(165)和hBMP-7表达;转染后14 d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VEGF_(165)和hBMP-7表达一致性.应用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管状血管形成实验检测hVEGF_(165)蛋白活性.取第3代BMSCs行诱导成骨实验,Gomori钙钴法ALP染色及茜素红法钙盐染色检测hBMP-7蛋白活性. 结果 ELISA检测示随转染时间延长,两组hVEGF_(165)和hBMP-7表达逐渐升高;实验组各时间点hVEGF_(165)和hBMP-7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实验组可见hVEGF_(165)和hBMP-7表达,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示实验组hVEGF_(165)和hBMP-7染色呈阳性,表达部位和强度具有较好一致性;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HUVEC管状血管形成实验示实验组HUVEC拉长变形、出芽且相互交联成管状样结构;与对照组相比,管状血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染色见实验组细胞出现深染颗粒,对照组细胞内浅着色;与对照组相比,矿化结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基因共表达rAAV-hVEGF_(165)-IRES-hBMP-7体外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 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技术的改良及活性研究

    作者:徐艳艳;傅红兴;王浙明;周贤用;许宇璐;汪大望;薛圣留;李校堃

    目的 胰岛的纯度和活性对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有很大影响.探讨一种大鼠胰岛分离纯化的新方法,以获得高纯度、高产量、活性好的胰岛.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lO只,体重250~300 g,逆行胆总管灌注V型胶原酶溶液,38℃水浴消化约15 min后,采用两种方法纯化胰岛细胞:A组采用 Ficoll 400不连续密度梯度液,B组采用Ficoll-Paque~(TM) PLUS溶液.行双硫腙(dithizone,DTZ)染色鉴定胰岛并计算胰岛当量(islet equivalent quantity,IEQ)、胰岛纯度,锥虫蓝染色检测胰岛活性.取B组胰岛用海藻酸钠-聚左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lysine/alginate,APA)包裹制备胰岛微囊,体外静止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微囊化和未微囊化胰岛的生物学活性. 结果 DTZ染色示胰岛呈猩红色,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胰岛边缘清晰,大部分直径为50~300μm.A、B组IEQ值分别为338.04±76.61和834.80±5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胰岛纯度分别为88.31%±2.67%和95.63%±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胰岛活率分别为67.40%±5.15%和86.05%±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APA微囊囊形呈完整圆形,大小均匀,微囊直径为1.5~2.0 mm,每个微囊中包裹1~3个胰岛.葡萄糖刺激释放胰岛素实验显示,未微囊化胰岛和微囊化胰岛在低糖下的胰岛素分泌浓度分别为(5.53±1.64)ng/mL和(4.76±0.26)ng/mL,高糖下分别为(11.95±2.07)ng/mL.和(14.34±3.18)ng/mL,高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为低糖刺激的2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刺激指数分别为2.16±0.30和3.01±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ieoll-Paque~(TM) PLUS溶液作为纯化液分离纯化胰岛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胰岛产量高、纯度高等优点,获得的胰岛经微囊化或未微囊化体外培养均有良好活性.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部尺神经损伤六例分析

    作者:赵亮;王斌;蒲四庆;李海涛;宗双乐;李浩;赵占国;郑新峰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 分析2002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6例合并尺神经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1~55岁,平均39岁.新鲜骨折4例,其中开放骨折1例;陈旧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ASIF)分型:A3型2例,B2、B3、C2、C3型各1例.6例均有尺神经卡压和损伤表现.受伤至治疗时间3 h~3.5个月.分别给予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 结果 术后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5例,可1例.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术后4~5个月桡骨远端骨折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陈旧性骨折手内在肌萎缩、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外,余5例尺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均恢复较理想,爪形手畸形消失. 结论 合并尺神经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开放手术时应行尺神经探查减压术,如未行探查手术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 肩关节周围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诊治

    作者:谭美云;郭杏;王远辉;张忠杰;阳运康;鲁晓波

    目的 总结肩关节周围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3月,收治6例肩关节周围损伤患者,经体检结合肌电图确诊合并腋神经损伤.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9岁.锁骨远端骨折2例,肩胛颈骨折、锁骨中段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及肩部挤压伤各l例.术前三角肌肌力0~1级.受伤至入院时间0.5~96.0 h.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保守治疗,腋神经损伤均采用理疗、药物等非手术治疗.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0个月.4例三角肌肌力恢复至5级,2例恢复至4级.患侧肩关节功能按照改良Mallett评分标准评价,优4例,良1例,中1例.无并发症发生.肌电图检查5例恢复正常,1例腋神经运动传导波幅稍低. 结论 肩关节周围损伤时体检结合肌电图检查即可确诊是否合并腋神经损伤,采用保守治疗腋神经损伤可获得较好疗效.

  • 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疗效观察

    作者:林志金;贺伶;沈锋;黄建明;曹烈虎;陈凤梅;康一凡

    目的 评价应用LARS人工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并有限切开重建后外侧韧带结构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11月-2008年9月,采用LARS人工韧带同时重建12例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韧带结构损伤.男10例,女2例;年龄19~43岁,平均26.5岁.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2例.病程4~12周,平均6.4周.后抽屉试验及Laclaman试验均为阳性.按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标准均为D级,Lysholm评分为(53.2±3.1)分. 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0个月,平均32.2个月.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均为A级,Lysholm评分为(91.5±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T-1000检查提示患膝前向及后外向松弛度差异均<3 mm. 结论 应用LARS人工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有限切开重建后外侧韧带结构,术后膝关节可获即时稳定,利于膝关节早期活动,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并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作者:俞武良;陆建猛;欧阳甲;韦勇力;方明;王兴武

    目的 总结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并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1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50岁,平均41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3例.受伤节段:T_(12)骨折合并T_(11)脱位5例,L_1骨折合并T_(12)脱位7例,L_2骨折合并L.脱位4例,L_3骨折合并L_2脱位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4例,C级3例,D级2例,E级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示骨折椎体均有楔形变,其下终板及椎体下部保持完整.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5 d.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进行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 结果 手术时间160~210 min,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量500~800 mL,平均65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脊髓、神经功能加重.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2周摄X线片示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的85%~95%,相邻上位椎体脱位完全复位.脊髓功能除7例Frankel A级无变化外,其余各级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 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可取得良好复位效果,并能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五例

    作者:张军;钱贵宾;王鹏;曲敬;张育成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患者的手术注意事项及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4月,对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ANFH患者症状严重侧行THA治疗.男1例,女4例;年龄46~58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4~24年,手术时均处于红斑狼疮静止期.双侧ANFH根据Ficat分期均为Ⅳ期,病程2~12年.术前Harris评分为(30.8±5.4)分. 结果 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输血量为1 200~2 200 mL.术后出现切口皮肤变态反应性炎症、血肿形成、浅部感染、切口窦道形成各l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I期愈合.3例术后出现反复发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退.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4个月.髋关节术前症状均显著缓解.术后Harris评分为(86.5±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ANFH患者行TH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注意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以获得较好疗效.

  • 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局部晚期口腔癌术后缺损

    作者:耿中利;任光辉;马斌林

    目的 总结采用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局部晚期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08年7月,收治3例局部晚期口腔癌术后缺损女性患者,年龄51~67岁.其中颊黏膜癌1例,口底癌2例:分期分别为T_4N_2M_0、T_4N_0M_0及T_4N_3M_0.病程3个月~3年.术中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6.0cm×4.5 cm~8.0 cm×7.0 cm,采用大小为4.0 cm×3.5 cm~5.0 cm×2.5cm同侧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及大小为3.5 cm×2.0 cm~4.0 cm×2.5 cm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一期修复缺损.供区均采用游离周围组织后直接行减张缝合,并放置负压引流装置. 结果 术后1周1例疣状细胞癌患者皮岛出现部分皮肤坏死,采用旷置疗法后约2周痂下愈合;2例皮瓣顺利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进食正常,修复区面部外形基本满意.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锁乳突肌肌皮瓣组织量充分,是修复晚期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自体腱膜条网状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作者:明立功;明新文;明立德;明立阳;明立山;王慧;乔玉

    目的 总结采用自体腱膜条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12例新鲜闭合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9~66岁,平均41岁.跌伤6例,车祸伤4例,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 h~5 d,平均3 d.术中克氏针固定大骨折块后,采用自体股四头肌腱膜条、髌韧带腱膜条翻转交叉缝合及髌前筋膜紧缩,在髌前形成网状结构固定小骨块.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8个月,平均13个月.X线片示术后8~17周所有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无疼痛、感染及骨折端移位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膝90~140°,平均128°.疗效以影像学检查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综合判定,优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3%. 结论 自体腱膜条网状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

    作者:杨大威;李卫;孙丕云;吴建滨;王景滨;梁佳军;孟庆刚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7月,收治25例下肢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15~54岁,平均34.4岁.机器绞伤15例,交通伤9例,爆炸伤1例.损伤部位:小腿中下段8例,踝部4例,足背部5例,足跟部及跟腱部8例.创面范围为9 cm×4 cm~12 cm×9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h,平均6.2 h.先行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10 cm × 7 cm~13 cm×11 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皮瓣修复术后2例出现皮瓣切口远端皮缘坏死,1例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I期愈合.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游离植皮成活.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无臃肿,质地佳;皮瓣受力处无破溃. 结论 VSD治疗能降低创面感染几率,为皮瓣修复提供良好组织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及远端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肩胛骨并骨盆骨转移瘤同期手术一例

    作者:陈庆真;许少健;黄永明;高辉;徐逸生

    目的 总结1例肩胛骨并骨盆骨转移瘤同期手术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收治1例63岁男性滤泡状甲状腺癌右侧肩胛骨并左侧骨盆骨转移瘤.右肩胛部有-8 cm×5 cm肿块,质韧,边界清晰,不活动;右肩功能部分受限,外展70°,外旋45°,外展上举120°;左髋活动轻度受限.同期行右侧全肩胛骨切除和左侧骨盆切除并特殊定制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 结果 术后切口I期愈合.患者获随访2年,恢复日常生活.右肩功能部分受限,外展50°,外旋20°,外展上举90°;患髋无明显疼痛不适,行走时步态正常.关节功能根据国际保肢协会标准评分,右肩关节18分,左髋关节24分.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 结论 全肩胛骨切除和半骨盆切除并重建术是治疗肩胛骨及骨盆骨转移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 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

    作者:张兴琳;陈旭;姜俊杰;贾培桐;周智勇;孙涛;刘绍贤

    目的 阐述髌骨下极骨折治疗的进展,分析治疗现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髌骨骨折的文献,结合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总结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法. 结果 对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治疗可分为保留髌骨完整和部分切除下极碎骨块两种.前者包括多种术式,如钢丝环扎内固定、张力带固定、镍钛-聚髌器内固定、篮网状钢板内固定、改良McLaughlin法、普迪思线网状固定等;后者是髌骨部分切除伸膝装置重建术.每种方式均有其优势和局限. 结论 虽然多数研究倾向于保留髌骨完整,但有研究证实部分切除骨块对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实验获取所能切除的髌骨下极大小的安全范围及可接受的术后延长范围,对规范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

  • 整合素与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

    作者:唐彬秩;屈艺;母得志

    目的 分析整合素在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 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整合素在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修复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并作进一步综合分析. 结果 整合素及相关信号通路参与了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缺氧缺血性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修复过程. 结论 通过干预整合素相关信号对于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缺氧缺血性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锁骨中段骨折畸形愈合致胸廓出口综合征一例

    作者:陈云丰;陆叶;敖荣广

    1病例介绍患者女,57岁.摔倒后左肩部直接着地,致左肩疼痛,活动受限.X线片示左锁骨中1/3骨折,予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伤后5个月因左肩、左前臂疼痛影响正常生活于我院就诊.

  • 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同种异体骨治疗兔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辉;徐永清;李刚;游永刚;赵玺龙;梅良斌;范新宇;杨军;赵万秋;丁晶;李军;汤迅;林月秋

    目的 细菌牛物膜常于骨感染灶滋生,导致难以根除的慢性感染: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生长.探讨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对兔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 取4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左下肢构建胫骨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模犁,右下肢为阴性对照侧.造模后2周行大体及X线片观察.造模后10 d内死亡4只动物,余36只于造模后2周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6组,每组6只.A组:无抗生素;B组:庆大霉素静脉注射;C组: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静脉注射;D组:植入2粒庆大霉素同种异体骨(0.5 cm×0.3 cm);E组:植入2粒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同种异体骨(0.5 cm×0.3 cm);F组:植入2粒同种异体骨(0.5 cm×0.3 cm).治疗后2周行X线检查并行Norden评分,抽取静脉血行细菌学检查;然后处死动物,取标本行HE染色及骨髓细菌学检查. 结果 造模后2周大体及x线片观察均提示兔胫骨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模型制备成功.治疗后2周行X线检查提示A、B、C、F组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以及骨膜反应;D、E组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A~F组Norden评分分别为(2.5±0.3)、(2.1±0.2)、(1.5±0.3)、(1.5±0.2)、(0.9±0.3)、(2.7±0.3)分,A组与B~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组中除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血液及骨髓培养均呈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其余4组血液培养均为阴性;骨髓培养B、C、D组各有6、4、3只兔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E组为阴性.HE染色示A、F组均有脓肿、死骨形成,未见新骨形成:B、C组均有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聚集;D组部分出现中性粒细胞聚集,并见植入骨周围骨母细胞及破骨细胞;E组无中性粒细胞聚集,大量肉芽组织长入,植入骨周围有骨母细胞及破骨细胞. 结论 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对兔胫骨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庆大霉素同种异体骨或庆大霉素脂质体.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