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分析

    作者:曹俊明;申勇;杨大龙;丁文元;孟宪中;张为;李志远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

  • 合并脑外伤的骨折愈合过程中PDGF的作用

    作者:姜小华;张柳;孙晓新;刘志奎;穆树林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股骨干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内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取12周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356 4±25)g,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A1、B1、Cl、D1组分别为骨折合并脑外伤1、2、3、4周组,制作脑外伤和股骨干骨折模型;A2、B2、C2、D2组分别为单纯骨折1、2、3、4周组,制作单纯股骨干骨折模型作对照.各组摄CR片后截取骨痂,行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PDGF表达,原位杂交检测PDGF mRNA表达. 结果 CR片示在同一时间点A1、B1、C1、D1组较A2、B2、C2、D2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多,骨折愈合快.HE染色示A1组可见较多早期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A2组骨折间隙可见成纤维细胞,仅夹杂有少量的早期软骨细胞;B1组骨折端有新生骨小梁长入,B2组未见骨小梁形成;C1组骨折端有大量编织骨形成且骨小粱间有少量成熟软骨细胞,C2组少量骨小梁向骨折端长入;D1组编织骨向板层骨转化,D2组骨折端为不成熟骨小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实验均可见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早期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胞浆出现广泛的强阳性反应,A1、B1、C1、D1组PDGF和PDGF mRNA阳性细胞百分数均高于同一时间点A2、B2、C2、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PD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尹浩;游潮;毛庆;蔡博文;丁昊;李强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2007年4月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MM患者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8~74岁.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脊髓,1例全脑转移.均行CT或MRI检查.病灶位于右额4例,右颢、左颞、左顶和C5~7,各1例.6例行病灶切除术,1例行伽玛刀治疗.病理诊断2例为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MM,5例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MM. 结果 术后1例原发MM失访.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周~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转移MM于术后2个月死亡,1例转移MM行伽玛刀治疗后2周死亡;1例原发MM术后2年死亡.3例原发MM分别于术后6、10、24个月健在,生活能自理. 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MM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MRI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主要依靠病理诊断.建议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 外伤后眶骨畸形伴眦角移位后期整复的近期疗效

    作者:李勤;刘永波;程飚;齐向东;唐建兵;曾东;余文林

    目的 探讨外伤后眶骨畸形伴眦角移位的二期修复方法. 方法 1998年6月-2007年7月,收治外伤后陈旧性眶骨骨折畸形伴内、外眦韧带断裂移位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3~46岁,平均21岁.车祸伤29例,拳击伤6例,木棍击伤2例.伤后至该次手术时间3个月~8年.眶颧骨折11例,鼻眶筛骨折15例,合并眶颧、鼻眶筛骨折8例,额骨骨折3例.第1次接受整复手术3l例,第2次手术6例.手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下睑睫毛缘切口及口内龈颊沟切口入路,根据骨折畸形错位程度分别将骨折截断复位或对凸起处凿除磨平、凹陷处充填固定,重建正常眶缘结构:自体骨或Medpor眶内容充填薄片修复眶下壁,矫正眼球内陷畸形:充分松解内眦韧带与邻近组织的瘢痕粘连,根据眶内侧壁骨折有无移位情况,选择钢丝直接固定或骨折片复位后行内眦韧带固定术. 结果 36例术后切口I期愈合,1例因合并上颌窦炎引起重建眶下缘的肋骨感染致手术失败.其中2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未见植入物移位、排斥脱出及感染等并发症.12例眼球内陷患者有2例矫正不足.18例内眦韧带断离眦角移位的患者有3例矫正不足.其余患者外观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对3例自体骨和Medpor移植患者行CI检查,显示固定良好. 结论 外伤后眶骨骨折伴眦角移位的畸形后期修复应重视骨折复位与填充,同时兼顾眦角移位修复和眼球内陷矫正,全面考虑,综合治疗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 胸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波;王文礼;叶红武;李小军

    目的 研究锁骨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以提高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对15例胸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45岁.坠落伤12例,车祸伤3例.病程1 h~12 d.左侧2例,右侧13例.前脱位14例,后脱位1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2例;无气胸发生;2例胸腔少量积液,未行特殊治疗.脱位程度采用Grade分型,Ⅱ型2例,Ⅲ型13例.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X线片示脱位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疗效根据Rockwood评分法进行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血气胸、内固定失效、再脱位及其他副损伤,术后均恢复解剖结构,外观及功能满意. 结论 对胸锁关节脱位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具有稳定性好、风险小、损伤心脏及血管可能性低的优点,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 骨髓刺激对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作者:佟铸;谷涌泉;张建;李建新;张淑文;汪忠镐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刺激后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采用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可能机制. 方法 取12只SPF级雄性Lewis大鼠,体重200~250 g,按是否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n=6).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BM.2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培养7 d后对贴壁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血素1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进行EPCs鉴定及计数;同时采用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另取12只SPF级雄性Lewis大鼠制备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制备后3 d将8×106个EPCs移植至缺血侧后肢的肌肉内,按照移植EPCs来源不同将后肢缺血大鼠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n=6).EPCs移植3周后行后肢血管造影,计算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 结果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刺激组EPCs数量为(145.2 4±37.0)个/HP,大于对照组(95.2 4±39.4)个/HP(P<0.05);刺激组黏附EPCs数量为(21.8 4±4.3)个/HP,大于对照组(15.0 4±5.2)个hip(P<0.05).大鼠骨髓源EPCs移植至缺血肢体后3周,刺激组EPCs移植后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为(4.2 4±1.2)个,大于对照组的(2.7 4±0.8)个(P<0.05). 结论 骨髓刺激使骨髓源EPCs数量增加、功能改善,可能是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机制之一.

  • 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丝裂霉素C释药系统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宇;周初松;蒋刚彪;高飞;傅栋

    目的 研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chitosan/polyethylene glycols-suceinate,CH/PEG-S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薄膜局部释药系统对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治疗作用. 方法 按摩尔比3:1制得PEG-SA后,将其与CH及MMC(质量比为1:1.5)在一定条件下制成CH/PEG-SA/MMC薄膜.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制作L1椎板切除模型.将大鼠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I~Ⅵ组,每组5只.I组硬脊膜后方植入20 mg CH膜片,Ⅱ组植入20 mg CH/PEG膜片,Ⅲ组植入20 mg CH/PEG.SA膜片,Ⅳ组用0.05 mg/mL MMC溶液浸润硬脊膜5 rain,V组植入20 mg CH/PEG-SA/MMC膜片,Ⅵ组不作处理.术后4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Rydell评分)比较硬脊膜外瘢痕的增生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计算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动物术后情况良好,无步态异常、躁动、感染、死亡,各组间Ryd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I~Ⅵ组硬膜外瘢痕组织中Hyp含量分别为(0.570 8 ±0.345 0)、(0.728 6 ±0.150 6)、(0.553 4 ±0.122 3)、(0.313 3 ±0.106 4)、(0.2619±0.1021)及(1.020 1±0.120 6)μg/mg:I~V组Hyp含量均低于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V组与Ⅰ、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见V组胶原纤维少且与硬脊膜平行排列,走向清晰、规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无巨噬细胞反应. 结论 CH/PEG-SA/MMC膜片能有效减少硬脊膜外瘢痕中Hyp含量,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是一种预防瘢痕粘连的良好辅助治疗手段.

  • 非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手术矫治复发漏斗胸

    作者:吉毅;刘文英;徐冰;覃道锐

    目的 探讨非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手术治疗复发漏斗胸的有效性和治疗经验. 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11月,手术治疗21例复发漏斗胸患者.其中15例行非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术(复发Nuss组),男13例,女2例;年龄(13.31±4.21)岁;CT示胸廓指数3.98 4±0.94;初次手术后凹陷复发时间<1年2例,1~3年4例,3~5年7例,>5年2例.6例行改良Ravitch术(复发Ravitch组),男5例,女1例;年龄(13.67 4±2.23)岁;胸廓指数3-92 4±1.01;初次手术后凹陷复发时间<1年2例,1~3年1例,3~5年3例.另有同期初次行非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术治疗119例漏斗胸患者(初次Nuss组),男95例,女24例:年龄(7.79 4±3.59)岁;胸廓指数4.61 4±1.36.复发Nuss组、复发Ravitch组年龄及胸廓指数与初次Nus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Nuss组及复发Ravitc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初次Nuss组及复发Nus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入院时间与复发Ravit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Nuss组与复发Nus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半月~37个月,平均11.2个月.除初次Nuss组1例发生钢板移位及2例出现缝线反应再次入院治疗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胸廓无矫形度丢失,运动耐力提高,气短、易疲劳症状改善,抑郁、孤独感减轻或消失.检查示复发Nuss组、复发Ravitch组及初次Nuss组术后胸廓指数分别为2.58 4±0.31、2.77 4±0.48及2.52 4±0.34,与术前比较,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发漏斗胸再次手术矫正虽较初次手术更困难,但只要掌握手术原则、技巧,仔细操作,非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二次矫正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 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作者:仲肇平;陈秋;陈莺;刘昌胜

    目的 总结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8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32例良性骨肿瘤患儿.男21例,女11例;年龄4~14岁,平均9.8岁.病程3~18个月.其中非骨化性纤维瘤12例,骨囊肿8例,骨样骨瘤7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5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5例,胫骨8例,肱骨6例,其他部位3例.骨缺损范围为2.0 cm × 1.5 cm × 1.0 cm~10.0 cm × 5.0 cm × 4.0 cm.其中26例采用切开病灶刮除后以条状或颗粒状CPC填充缺损,填充量为3~23 g;其中3例并发病理性骨折的患儿病灶清理后采用钢板固定,并行CPC植骨.6例骨囊肿先穿刺抽液,为淡黄色液,注入注射型CPC 5~20mL. 结果 32例伤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未出现过敏及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切口局部无疼痛或瘙痒感.术后4~9个月,平均7个月,X线片示植入的CPC与宿主骨直接愈合.患儿肢体活动正常.行内固定的患儿术后6~12个月拆除内固定.条状及颗粒CPC于术后8~36个月完全吸收,注射型CPC至长随访48个月仍未完全吸收.无肿瘤复发. 结论 应用自固化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是一种安全、经济和简便的方法.

  • 多孔CPC组织工程肋骨支架制备及BMSCs在其表面增殖黏附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华;徐志飞;刘昌胜;秦雄;吴彬;乌立晖

    目的 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黏附和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多孔CPC材料作为组织工程肋骨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 取幼猪骨髓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另自制5 mm×5 mm×5 mm大小的多孔CPC材料,micro-CT观察孔径、孔隙率及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含量,并与人正常松质骨作对比.取24孔培养板,于孔内置入多孔CPC材料1块,共15块,调整第1代BMSCs浓度为6×10s个/mL,将细胞悬液150 μL滴加到多孔CPC材料上,置于孵育箱中复合培养4、12、24 h后,收集细胞并计数,计算细胞黏附率: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TT法检测多孔CPC材料表面BMSCs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接种BMSCs 7 d的多孔CPC材料,并与单纯多孔CPC材料和正常人松质骨对比. 结果 BMSCs与多孔CPC材料复合培养4、12、24 h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28.00%±0.98%、46.70%4±1.14%和48.50%±1.18%.MTT法检测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1、2、3、4、5、6 d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1.103 ±0.214、1.557 ±0.322、1.920 ±0.178、2.564 ±0.226、2.951 ±0.415和3.831 ±0.328,呈明显上升趋势.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生长旺盛,贴壁良好,未出现毒性反应.micro-CT检查示多孔CPC材料的孔径均衡,且互相连通,HA含量为(1 101.222 8 ±0.618 4)mg/ccm,孔隙率为70.26%±0.45%;人正常松质骨HA含量为(1 072.552 3 ±0.744 2)mg/ccm,孔隙率为72.82%±0.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单纯多孔CPC材料孔径与正常人松质骨孔径大小、结构相似,且互相连通;BMSCs在多孔CPC材料表面排列有序,细胞呈片状,部分呈簇状,细胞形态呈多边形,细胞间可见较多细胞间质. 结论 多孔CPC材料结构和成分均接近正常人松质骨,BMSCs在其表面生长良好,适合作为组织工程肋骨支架材料,但其对细胞的黏附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 应用组织工程口腔黏膜重建尿道的初步实验研究

    作者:李超;徐月敏;宋鲁杰;崔磊;尹烁

    目的 探讨兔口腔黏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以其为种子细胞与异体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BAMG)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尿道. 方法 18只10周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体重0.3~0.5 kg.取其中12只兔口腔黏膜组织,分离获得口腔黏膜细胞.将口腔黏膜细胞分别接种于有3T3细胞及无3T3细胞的培养皿进行培养,接种后第2天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生长增殖情况,并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取余6只兔膀胱,经脱细胞处理制备BAMG,随机取1 cm×1 cm组织行HE染色,观察脱细胞效果.将接种于有3T3细胞培养皿培养获得的第2代口腔黏膜细胞种植于BAMG上,培养1周后,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口腔黏膜细胞与BAMG的复合状况.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于有3T3细胞培养皿的口腔黏膜细胞可传至7~8代,其细胞形态均一,功能良好;无3T3细胞培养皿的口腔黏膜细胞形态多样,传至第2代时,即开始出现老化.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两种方法培养的口腔黏膜细胞均于第8天开始呈对数增长,第14天达峰值.接种于有3T3细胞培养皿的口腔黏膜细胞,培养至融合时所获得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接种于无3T3细胞培养皿的u腔黏膜细胞.两种方法培养的口腔黏膜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均呈绿色荧光.HE染色观察,BAMG经脱细胞处理后未见细胞,脱细胞效果良好.复合培养1周后,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口腔黏膜细胞与BAMG复合良好. 结论 兔口腔黏膜细胞可在体外成功培养、扩增,与同种异体BAMG复合后生长良好,为构建组织工程尿道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角蛋白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作者:徐永;张素珍;钟振华;解慧琪;苏自奋;魏于全

    目的 研究角蛋白17(keratin 17,K-17)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了解K-17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于含10%FBS的DMEM培养液培养过夜,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向HUVEC中分别加入K-17-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混合液(实验组)、siRNA-转染试剂混合液(阴性对照组),使siRNA终浓度为50 nmol/L;对照组加相同体积仅含载体(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的培养基,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K-17-siRNA沉默效果.于培养后36 h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培养后30 h,分别采用24孔板Millicell 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及胶原纤维凝胶实验法检测细胞分化成管能力.另取未经siRNA处理的HUVEC分别在含10%FBS的培养基(A组)、含2%FBS的培养基(B组)和含2%FBS及10 ng/mL bFGF的培养基(c组)中培养24 h,检测HUVEC K-17的表达. 结果 实验组K.17-siRNA作用于HUVEC 30 h后,RT-PCR检测示细胞内K-17 mRNA的表达为0.09±0.01,较阴性对照组0.35 ±0.07和对照组0.34±0.06均降低了约74%(P<0.01);Westem blot检测示实验组K-17-siRNA作用于HUVEC 30 h后,细胞内K-17蛋白表达为0.19±0.01,较阴性对照组0.52±0.01和对照组0.55±0.02分别降低了63%和65%(P<0.01);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17-siRNA作用HUVEC 36 h后,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与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UVEC转染K-17-siRNA 30 h后,实验组HUVEC 24 h穿过Millicell小室上室膜进入下室的细胞数为(3 719.0 ±319.0)个,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7 356.3 ±795.7)个和对照组(7 437.5 ±212.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HUVEC 24 h分化形成的管数分别为(1.1 ±0.5)、(3.6±0.5)和(3.2 ±0.6)管/视野,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HUVEC K.17的表达分别为0.25 ±0.02、0.08 ±0.01和0.72 ±0.0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K-17对HUVEC增殖无影响,但增强其迁移能力,有利于血管生成.

  • 可塑形脱细胞软骨基质材料的制备及性状研究

    作者:杨自权;何君仁;李刚;杨述华;卫小春

    目的 利用牛膝关节透明软骨进行脱细胞处理,制备新型可塑形生物材料,探讨脱细胞软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载体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采集新鲜牛膝关节,切取关节表面透明软骨,冻干后低温粉碎为软骨微粒,胰酶、Triton X-100及低张Tris-HC1溶液联合作用进行脱细胞处理,冷冻干燥塑形,紫外线交联后制备脱细胞软骨基质材料.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扫描电镜、孔隙率测定及生物力学检测等对材料的理化性状进行观察分析.取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骨髓制备BMSCs,传至第3代进行实验.观察浓度分别为100%、10%及1%的材料浸提液培养BMSCs 0、24、48及72 h后相对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率,以含5%FBS的DMEM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观察细胞毒性作用;并将浓度为1×107 个/mL的BMSCs单细胞悬液与材料复合培养,观察细胞黏附情况. 结果 制备的脱细胞软骨基质材料呈白色多孔状结构.HE染色示材料由纤维状的软骨微粒形成网状结构,基质内无细胞成分残留;阿尔新蓝染色示微颗粒呈蓝色.材料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扫描电镜材料为多孔状海绵结构,孔径30~150μm.压汞法测定材料平均孔隙率为89.37%,平均孔径为90.8μm.力学分析示脱细胞软骨基质材料的压缩模量为(17.91±0.98)MPa,未经脱细胞处理的软骨微粒材料压缩模量为(15.12 ±0.77)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牛关节软骨的(26.30±1.98)MP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培养0、24、48及72 h,100%、10%、1%浓度材料浸提液条件培养基和阴性对照DMEM培养基相对LDH释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实验显示细胞可黏附于材料上,生长状态良好. 结论 牛关节软骨经脱细胞处理后,制成的多孔状脱细胞软骨基质材料,既保持了软骨基质中的主要成分,又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一种新型载体材料.

  • 腰臀皮瓣与臀大肌皮瓣修复骶骨肿瘤术后创口局部坏死及缺损

    作者:滕红林;王健;朱雄白;高建清;张怀保;肖建如

    目的 探讨利用腰臀皮瓣、臀大肌皮瓣治疗骶骨肿瘤术后局部切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局部坏死、缺损等并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1月,9例骶骨肿瘤术后出现切口局部皮肤坏死,残腔或内固定器械暴露,伴深部创口感染、皮肤缺损等并发症.男6例,女3例;年龄20~57岁.皮肤坏死范围为4 cm×3 cm×3 cm~6 cm×6 cm×4 cm.手术行臀大肌局部皮瓣移位4例,腰臀皮瓣移位4例,两者联合应用1例. 结果 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创口I期愈合,6例创口经换药后3周~4个月愈合.3例术后1~2个月供区出现平均3 cm×2 cm瘢痕;1例术后2周供区脂肪液化,皮下积液,打开创口,通畅引流后好转.患者供区移植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皮瓣色泽、弹性良好,无明显臃肿,感觉功能佳.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创口仍有间歇性极少量清亮渗液,但局部无感染现象. 结论 应用腰臀皮瓣和臀大肌皮瓣修复骶骨肿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局部坏死、缺损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适用的办法,术后皮瓣供区与移植区外形美观,并发症少.

  • 多个筋膜皮下瓣组合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宋树坤;高树林;王宪清

    目的 总结应用多个筋膜皮下瓣组合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7年4月-6月,采用在受区周围不同方向切取多个大小为7 cm×3 cm~22 cm×8 cm的筋膜皮下瓣,向受区中央翻转汇合加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人面积皮肤缺损2例.男性患者40岁,胫腓骨多段开放粉碎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挫伤,足部无血循环;右小腿中下段前内侧皮肤缺损达23 cm×18 cm,骨外露23 cm×8 cm.女性患者40岁,左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小腿自胫骨结节至内踝上皮肤缺损25 cm×7 cm. 结果 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5个月.供区创面均I期愈合,筋膜皮下瓣及植皮成活,皮肤质地、外观满意,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X线片见有骨痂形成. 结论 多个筋膜皮下瓣组合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适用于不能用单一筋膜皮下瓣修复的较人创面.

  • 闭合复位经胫后空心钛钉内固定在三踝骨折时后踝骨折的应用

    作者:王志生;李立东;庞海涛;周瑞红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经胫后空心钛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胫后应用空心钛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后踝骨折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45岁.左侧18例,右侧12例,均为闭合骨折.根据Lange-Hansen分型:Ⅲ、Ⅳ度旋后-外旋型17例,Ⅳ度旋前-外旋型10例,Ⅱ度旋前-外展型3例.后踝骨折均超过关节面的25%,均合并内、外踝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11 d. 结果 3例复位困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见后踝为粉碎性骨折,有骨块嵌顿,不能复位.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108 d,平均87 d,无断钉等并发症.疗效根据Baird-Jackson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2%.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70 d. 结论 闭合复位经胫后空心钛钉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

    作者:刘树平;刘跃洪;徐巍;杨灵;谭鸿;汪红;雷达;周宇;张建军;黄道海;陈方海

    目的 总结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器械内固定椎板植骨,前路病灶清除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L3~5结核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38~74岁.病程4~33个月,平均8个月.4例有神经根性症状.受累节段:L1及L3、4 1例,L3、4 4例,L4~s9例,L5、S3 3例.Frankel神经功能评价:D级4例,E级13例.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病3例.术前摄X线片、CT和/或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椎结核,均有冷脓肿或死骨,15例有不同程度椎管内侵犯占位. 结果 手术时间(180 ±14)min,术中出血量(350±20)mL,术后引流量(200±20)mL.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住院期间无死亡.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34个月.结核治愈无复发,神经根性症状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根据Chen等疗效评定标准,优11例,良5例,中1例.X线片复查12~1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 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脊柱结核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 小切口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作者:任红革;李林

    目的 总结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6年8月-2007年6月,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外固定术治疗13例1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男9例,女4例;年龄16~81岁,中位年龄37.6岁.坠落伤9例,交通伤4例.左侧4例,右侧7例,双侧2例.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6足,Ⅲ型9足.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3.6 d.术中对3例骨缺损者植入同种异体骨3 g. 结果 术后2周未发生皮肤坏死及其他并发症.术后10 d 2例钉道有渗出,经换药后愈合.术后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6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7个月.完全负重时间2~4个月,平均3.2个月.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协会的后足评分系统,优10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86.7%.术后Bohler角(29.00±0.42)°,与术前(4.82±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撬拨复位、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损伤小、促进骨折愈合;外置钢板可避免皮瓣坏死、钢板外露及发生骨髓炎等风险,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关节镜下无植入物固定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作者:刘红光;陈述祥;欧文欢;丁林坚;司徒坚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使用自体腘绳肌腱胫骨双隧道双束无植入物固定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oruciate ligament,ACL)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3月-2007年6月,收治12例ACL损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32岁.车祸伤9例,运动伤3例.术前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2度2例,3度10例:Lachrnan试验均为3度;轴移试验:1度2例,2度6例,3度4例.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e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为(39.3±4.7)分,Lysholm评分为(44.4 ±4.9)分.均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无植入物固定重建ACL. 结果 患者切口I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2周ADT试验1度9例,2度3例;Lachman试验1度8例,2度3例,3度1例;轴移试验:0度9例,1度3例.IKDC评分为(92.4±3.7)分,Lysholm评分为(91.6±2.7)分,均优于术前(P<0.01). 结论 关节 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胫骨双隧道双束无植入物固定,重建ACL符合其解剖重建和生理学功能,近期疗效好.

  • 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张永光;王志强

    目的 综述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近期研究进展,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与应用的文献,选择常见的几种骨移植替代材料,分别进行阐述. 结果 骨移植对于提供支持、填充骨腔、加速骨缺损愈合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方式,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受到许多限制.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广泛重视,在异体骨、合成人工骨、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形成产品. 结论 现有材料仍存在许多问题,将不同类生物材料复合,采用特定的加工技术,研制出力学性能、化学性质、物理结构等方面类似于人体骨组织性质的生物材料,促进骨缺损的治愈,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 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概况

    作者:刘杰;王建

    目的 综述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的研究现状. 方法 查阅近年来有关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 结果 将椎间盘源性细胞或BMSCs通过单纯细胞移植、复合胶原蛋白支架移植等方法移植入退变椎间盘内,均能够表达类髓核细胞表型,增加ECM合成,缓解甚至抑制椎间盘进一步退变. 结论 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 兔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对腱-骨愈合的影响

    作者:龙显斌;陈志伟;曹盛俊

    目的 探讨兔同种异体肌腱表面包裹自体骨膜植入骨隧道对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界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4~5月龄新西兰白兔20只,体重2.5~3.0 kg,随机取一侧后肢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后肢作为对照组.以同种异体肌腱在兔胫骨干骺端建立腱-骨固定模型,实验组骨隧道肌腱表面包裹自体骨膜,骨膜生发层朝向骨隧道;对照组骨隧道肌腱表面不包裹自体骨膜.分别于术后4、8周取标本作腱.骨界面的组织学检查(n=2),并进行大拔出负荷的生物力学测试(n=8). 结果 术后4、8周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骨隧道口周围新生骨较多;对照组新生骨少或不明显.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骨膜生发层内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增生,出现明显的膜内成骨,沿新生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骨母细胞呈栅形排列,新生骨小梁与骨膜延续:对照组腱-骨界面间无明显新生骨形成,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腱-骨间连接较疏松.术后8周实验组新生骨和肌腱与骨隧道连接紧密,无间隙,新生骨量多,新生骨排列比较规则、整齐,腱-骨界面可见潮线形成,类似于正常腱-骨附着结构,骨膜内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骨膜与肌腱间有较多纤维连接;对照组腱-骨界面局部有新生骨形成,排列紊乱,腱-骨间可见较多胶原纤维连接.术后4、8周,实验组大拉出或拉断强度分别为(35.03±1.21)N/cm和(42.36±1.31)N/cm,对照组分别为(26.14 ±6.13)N/cm和(31.63±6.87)N/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自体骨膜包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可缩短腱-骨间成骨时间,提高愈合强度,加速腱-骨间愈合.

  • 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

    作者:孔志刚;田德虎;于海泉;冯文岭;刘长城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2月-2006年4月,应用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1~68岁,平均38岁.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11例,严重粉碎性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或感染性骨缺损9例,陈旧性骨折需矫形植骨5例.肱骨干骨折8例,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4例,股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骨开放(Gustilo Ⅰ、Ⅱ型)粉碎性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新鲜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21例.局限性骨缺损23例,范围3cm×3 cm×2 cm~7 cm×4 cm×3 cm,整段骨缺损15例,范围在3 cm以内.骨折按AO/ASIF分类,B2型5例,B3型10例,C2型16例,C3型7例.新鲜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5~17 d,平均8 d;陈旧性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5~13个月,平均7.5个月.术中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体20~50g,平均28 g. 结果 3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3.2年.复查X线片示36例达骨性愈合,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陈旧性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7个月.同种异体松质骨6~8周开始与自体骨融合爬行替代.1例感染性骨缺损移植后迟发性感染,去除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置管冲洗、局部稳定后再次植骨愈合,随访2年1个月骨感染未复发;1例钢板松动致骨折未愈合,再次行内固定、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根据Mankin等和Komcnder等标准评定,满意36例,不满意2例. 结论 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安全、有效,是修复骨折和骨缺损的较好材料.

  • 应用低温手术建立三足犬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

    作者:徐俊;张长青;孙建琪;张爱莉

    目的 建立一种能模拟人股骨头坏死(osteonee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病理生理过程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Beagle犬10只,体重(16.0 4±1.6)kg,建立三足犬模型后,于0.5 MPa加压液氮作用下冷冻16.5 min,复温10min至0℃,再冷冻16.5 rain建立ONFH动物模型.其中实验组9只,对照组假冷冻组,打隧道但并不冷冻).术中监测股骨头表面温度,术后6个月处死实验组9只犬进行脱钙骨组织学检查,对照组1只犬观察至24个月. 结果 术中监测第一次边界温度为(-27.9 4±4.3)℃,第二次边界温度为(-31.3 4±4.7)℃,第二次冷冻后股骨头表面温度较第一次平均下降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骨头直径(17.7 4±1.1)mm,经线性回归分析,股骨头直径越小,股骨头表面温度下降越低,回归方程为y=-2.6-2.409x-(P<0.05).将股骨头直径与第一次边界温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成线性相关(r=-0.977,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术后6个月实验组4只犬出现股骨头塌陷,塌陷率44.4%;对照组无异常改变. 结论 低温手术可建立进展至股骨头塌陷的三足犬ONFH模型.

  • 纳米晶胶原基骨加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孙伟;李子荣;史振才;王佰亮;石少辉;刘丙立;郭万首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结合纳米晶胶原基骨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7月,收治26例35髋ONFH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19~54岁,平均33.5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18个月.ONFH病因:激素性15例22髋,酒精性10例12髋,特发性1例1髋.ARCO分期:Ⅱ B期6髋,Ⅱ C期16髋,ⅢA期9髋,Ⅲ B期3髋,ⅢC期1髋.Harris评分为(62.2±7.5)分.术中采用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按1:l比例行纳米晶胶原基骨和自体骨移植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中2例髂骨取骨伤及股外侧皮神经,术后3~6个月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自行缓解消失:2例术后3个月出现异位骨化并发症,未行特殊处理.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3.5年.术后3个月患者植骨愈合.术后Harris评分为(85.1±16.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优15髋,良11髋,可5髋,差4髋.获差的4例患者均于随访期末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影像学检查示5髋由术前Ⅱ C期进展至ⅢA期;余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ONFH分期无进展. 结论 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结合纳米晶胶原基骨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ONFH临床效果满意,纳米晶胶原基骨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适于Ⅱ期ONFH的患者保存股骨头手术.

  •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徐又佳;董启榕;周海斌;沈光思;王向利;周震涛;郑祖根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应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7月,应用LARS人工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9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3~49岁.左膝3例,右膝6例.致伤原因:运动扭伤5例,摔伤1例,车祸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6~20 d,平均13.6 d.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X线片示胫骨平台无撕脱骨折.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0~55分,平均50分:按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documentation commime,IKDC)评分C级1例,D级8例:反Lachman试验(+)l例,(++)6例,(+++)2例.治疗在关节镜下完成,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隧道用"定位器"完成;股骨止点、隧道在C臂X线机下完成;骨隧道直径为6 mm,LARS人工韧带直径为7 mm.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70~95分,平均85分;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8%.术后IKDC评分A级7例,B级2例;反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无术后感染、韧带自发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后交叉韧带可达到解剖重建,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且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康复快、疗效好.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的纠正

    作者:傅明;廖威明;杨子波;林子洪;何爱珊;盛璞义;杨忠汉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的方法. 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5月,对48例49膝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患者采用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的方法进行纠正.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76岁,平均66.8岁.病程6~23年,平均16.2年.其中骨性关节炎37例3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1膝.患膝均有不同程度膝外翻和胫骨外旋畸形.膝外翻角为23~42 °,平均33 °;Q角为16~23 °,平均190 °23例有8~35 °屈曲畸形,平均220 °.术前膝关节KSS评分21~51分,平均32分;KSS功能评分29~45分,平均33分. 结果 术中髌股关节运行轨迹恢复正常,髌骨未再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膝关节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3例残留5 °左右的屈曲畸形,重建的髌韧带未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76~89分,平均82分;KSS功能评分为81~90分,平均85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 结论 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时,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是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对膝关节的功能康复无不利影响.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骨组织骨保护素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mRNA表达

    作者:王建忠;王坤正;时志斌;张明宇

    目的 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mRNA表达情况,探讨长期应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另一病理机制. 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3月,取35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骨组织和2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骨组织,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男女比例均为4:3;年龄41~70岁,其中实验组平均55.34岁,对照组平均55.33岁.实验组近2年内接受皮质激素治疗超过3周或超过1周的大剂量冲击治疗,对照组未接受过超过1周的激素治疗.所有标本行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HE染色及总RNA提取,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rive PCR,RTQ-PCR)技术检测OPG mRNA和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并计算OPG mRNA和RANKL mRNA的比值. 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未见完整骨小梁和骨单位,可见不连续的骨碎片,碎片骨陷窝内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对照组可见完整骨单位由板层骨构成,板层骨连续完整,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排列,小梁骨陷窝内可见骨细胞.RTQ-PCR检测显示,实验组OPG mRNA及RANKL mRNA分别为1.35 4±0.42及4.36 4±1.35,OPGmRNA/RANKL mRNA为0.34 4±0.16;对照组分别为1.78 4±0.63及3.49 4±1.02,OPG mRNA/RANKL,mRNA为0.54 4±0.20;实验组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ANKL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OPG mRNA/RANKL mRN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可能与其调控OPG mRNA和RANKLmRNA表达有关.

  • 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作者:王维军;牛东生

    目的 探讨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软组织平衡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1997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38例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男8例,女30例:年龄48~71岁,平均58.2岁.病程2年4个月~16年,平均7.6年.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38.2 4±11.3)°,关节活动度为(49.1 q±17.8)° HSS评分为(23.9 q±16.9)分.患者均初次行双侧TKA.术前根据屈曲挛缩畸形程度分为轻度(≤20°)5例,中度(20~60°)26例,重度(≥60°)7例.术中在准确截骨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畸形采取不同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将软组织松解与平衡归结为后房室结构的松解、内外侧副韧带的平衡等. 结果 术中除5例膝关节残留5~10°屈曲挛缩畸形外,33例患者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术后3~6 d 5膝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1周3膝出现皮下浅部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2.4 4±5.7) °,关节活动度为(96.3 4±14.6) °,膝关节HSS评分为(81.7 4±1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获优27例(71.05%),良6例(15.79%),可5例(13.16%),优良率达86.84%. 结论 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主要手段,合理的软组织平衡可避免过量截骨,使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在TKA术后获得明显的畸形矫正、活动度增加和功能恢复.

  • 暂时性骨质疏松症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临床分析

    作者: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孙伟;程立明;刘朝晖;王佰亮;石少辉

    目的 探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在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上的差异. 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5例(5髋)TOH及63例(67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分析其病因、发病诱因、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病情转归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X线片、MRI和ECT改变的异同点.5例TOH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29~42岁.63例(67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男53例,女10例:年龄18~70岁;根据ARGO分期标准,Ⅱ期23髋,Ⅲ期43髋,Ⅳ期1髋. 结果 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在发病诱因、疼痛程度、关节积液和ECT改变上无差异.TOH患者发病前无股骨头坏死相关病因;发病前无不适症状;2髋X线片表现为密度降低;MRI水肿信号改变在股骨头颈的上方或整个股骨头;治疗后5~11个月疼痛消失后无残留症状.65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有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诱因:10髋表现为疼痛加重;59髋X线片上有硬化改变;MRI水肿信号改变在股骨头坏死灶的外侧,水肿信号消退后仍有轻度疼痛. 结论 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在临床表现、X线片及MRI图像改变上存在差异.

  • 钒酸盐对内侧副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作者:姜大朋;李昭铸;蒋志涛

    目的 探讨钒酸盐对大鼠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350~375 g,无菌切取MCL,以眼科剪剪成1 mill×l mm×1 mm大小后置于培养瓶中,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制备MCL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MCL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O、1.0、2.5、5.0 ng/mL)的钒酸盐,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ELISA法及RT-PCR测定各浓度组细胞I型胶原的合成和I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每浓度组样本量均为12. 结果 MTT法测得0~5 ng/mL4个浓度组细胞增殖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213±0.016、0.327 4±0.023、0.449 4±0.137和0.561±4-0.028,1.0、2.5、5.0 ng/mL浓度组钒酸盐对MCL成纤维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与0 ng/mL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测得0~5 ng/mL各浓度组I型胶原的A值分别为0.47 4±0.02、0.51 4±0.03、0.60 4±0.01和0.72 4±0.02,1.0、2.5、5.0 ng/mL浓度组钒酸盐能明显促进I型胶原的合成,与0 ng/mL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测得0~5 rig/mL各浓度组I型胶原条带密度比值分别为1.37 4±0.76、1.97 4±0.53、2.41 4±0.94和2.73 4±0.82,1.0、2.5、5.0 ng/mL浓度组的I型胶原基因表达显著高于0 rig/mL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每项指标1.0、2.5、5.0 rig/mE三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钒酸盐具有促进MCL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为治疗MCL损伤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后关节本体感觉的近期改变

    作者:韩桂全;王韶峰;罗文明;刘焕彩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近期改变及手术效果. 方法 2001年6月-2002年11月,应用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双束重建修复25例单纯PCL断裂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16~58岁,平均36岁.运动伤6例,车祸伤15例,坠落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4个月,平均2.5个月.23例患膝后抽屉试验阳性,2例因急诊入院查体不合作无结果.膝关节MRI检查均显示PCL损伤.术前膝关节的错误位置觉为(4.73 4±0.1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后抽屉试验呈阴性.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1个月,平均30.1个月.MRI检查示术后18个月骨髓道愈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末次随访时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58.6 4±15.2)分提高至(93.2 4±7.4)分(P<0.05).术后5个月膝关节错误的位置觉为(5.674±0.32) °, 10个月为(5.454±0.16) ° 15个月为(3.80 4±0.01) ° 20个月为(3.674±0.25)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4.56 4±0.11) °,与对侧正常膝关节(2.13 4±0.4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双束重建PCL后,膝关节位置觉于重建术后逐渐减退,15个月逐渐恢复,20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强.术后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提高,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手术效果可靠.

  • 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重建

    作者:陈镇秋;何伟

    目的 为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寻求保留自身髋关节的理想治疗方法. 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6月,对28例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采用游离髂骨瓣重建股骨颈、空心加压螺钉和/或短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9例联合旋股外侧血管束植入治疗.男23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37.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髋17例,有髋11例.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4例,经颈型17例,基底型7例.术前Harris评分为25~72分,平均49.6分.所有患者经X线检查未见骨痂生长;4例有股骨头硬化囊性变,经MRI检查证实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为1~21个月,平均8.6个月. 结果 28例均未发生伤口感染,5例患者出现股前外侧皮神经麻木,未予特殊处理,随访6个月好转.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72个月,平均35.8个月.25例术后4~8个月骨折愈合,愈合率为89.3%;3例骨折不愈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随访18个月内7例经MRI检查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25%.随访期间5例出现股骨头晚期塌陷,发生率为17.9%.术后Harris评分为27~100分,平均82.7分.肢体无明显短缩,步态基本正常. 结论 股骨颈重建术能恢复股骨头颈的大致正常解剖关系和股骨头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延缓或避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保留自体髋关节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