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符健松;高顺红;张净宇;张文龙;张云鹏;倪玉龙

    目的 探讨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4年1月,收治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3 ~ 50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伤15例,机器绞伤8例.左侧10例,右侧2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4h,平均2.5 h.创面部位:小腿胫前上1/3 15例,中1/3 10例,下1/3 7例.创面范围10 cm×5 cm ~ 23 cm×9 cm.一期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修复手术;采用大小为12 cm×7 cm ~ 25 cm×11 cm、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术后6个月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供区无明显瘢痕挛缩.结论 腓肠内侧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管径粗,以其作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理想疗效.

  • 视神经脊髓炎视觉通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视觉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艳;陈秀英;贺电;吴杞柱;龚启勇;周红雨

    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脑白质纤维隐匿性病变与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P100波潜伏期的相关性.方法 将2008年7月-2009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20例NMO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患者VEP检查提示P100波潜伏期是否延长,将其分为VEP异常组(试验组1)和VEP正常组(试验组2);以2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各组行头颅DTI,视神经、视束、视放射部位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对应为FAn、FAt及FAr)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对应为MDn、MDt及MDr)测量.比较各组FA、MD值及P100波潜伏期;对NMO患者FA、MD值与P100波潜伏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20例NMO患者中,13例VEP检查双侧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未引出,作为试验组1;7例双侧P100波潜伏期正常,作为试验组2.与试验组2及对照组比较,试验组1各部位FA值显著降低,MD值显著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各部位FA值及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MO患者各部位FA值与P100波潜伏期成负相关(P<0.05),各部位MD值与P100波潜伏期成正相关(P<0.05).结论 DTI技术可发现VEP异常的NMO患者在MRI表现正常的视路脑白质纤维的细微病变,NMO患者视觉传导通路DTI参数与VEP存在相关性,提示可通过MRI和VEP的临床指标对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

  •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与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郭龙;范顺武

    目的 对比研究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late cage benezech,PCB)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98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9),A组采用Zero-P治疗,B组采用PCB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吞咽困难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t=4.089,P=0.000;t=3.587,P=0.00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36个月,平均18.5个月.除2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发现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并予以重新固定外,其余患者未发现螺钉松动或短路、钢板断裂,未发生植骨塌陷、吸收、脱出、嵌入椎间孔或椎管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A组出现术后吞咽困难8例(16.33%),对照组13例(2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16,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NDI、SF-36量表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SF-36量表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优良率81.63%,B组为71.4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6,P=0.037).结论 应用Zero-P和PCB治疗颈椎病均可获得较理想效果,但Zero-P创伤小,术后稳定性强,可明显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病情缓解程度均优于PCB.

  • 足背皮瓣串并联(足母)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

    作者:侍朋举;张文龙;赵刚;李志刚;赵少平;张铁山

    目的 探讨应用足背皮瓣串并联(足母)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6月,收治8例机器绞伤致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6 ~ 48岁,平均36岁.左手3例,右手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5~4.0h,平均2.5h.手部皮肤缺损范围8 cm×6 cm ~ 15 cm×11 cm.拇指缺损程度:Ⅰ度5例,Ⅱ度3例.采用对侧足背皮瓣(范围9cm×7cm~10cm×8cm)联合同侧(足母)甲复合组织瓣(范围2.5 cm×1.8 cm ~ 3.0 cm×2.0 cm)修复;皮瓣采用并联吻合供血3例,串联吻合供血5例.足背皮瓣供区游离植皮修复,(足母)甲复合组织瓣供区残端创面用(足母)趾胫侧舌状皮瓣覆盖缝合.结果 术后1例(足母)甲复合组织瓣出现血管危象,2例足背皮瓣皮缘坏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足背供区植皮全部成活,(足母)趾残端皮肤无坏死.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 20个月,平均15.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皮肤感觉恢复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4个月,再造拇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达8 ~ 10 mm,平均9 mm;足背皮瓣两点辨别觉达7~ 9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手功能获优4例,良3例,可1例.供足功能均正常.结论 利用足背皮瓣串并联吻合(足母)甲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同时行拇指再造,简化了手术程序,不受受区条件限制,皮瓣质地接近正常,再造拇指外形、功能满意,供足损失小,是修复手部脱套伤伴拇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正常S1神经作为动力神经切断后对下肢功能的远期影响

    作者:雷德桥;侯春林;赵建国;林浩东

    目的 评价正常S1神经根作为动力神经切断后对下肢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行S1神经根移位重建膀胱功能手术的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7例.男43例,女4例;年龄22~66岁,平均40.7岁.脊椎骨折部位:L1 33例,L2 5例,L32例,T12、L13例,L1、L2 1例,L1、L3 1例,L1、L41例,L2、L3 1例.脊髓损伤后4~ 24个月,平均8个月行S1神经根移位重建膀胱功能手术.术前尿流动力学均显示弛缓性膀胱;下肢屈鼹屈踝肌力4级5例,5级42例.结果 术后第2天检查屈跨屈踝肌力,31例与术前肌力水平一致,16例神经切断侧相关肌力轻微下降约半级.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5.1年.术后2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大部分患者表现有神经源性损害,其中19例出现术侧胫神经大波幅降低,13例术侧腓总神经大波幅降低,9例术侧胫神经、腓总神经大波幅均降低.除术后2周术侧腓总神经潜伏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1,P=0.093)外,其余各神经电生理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下肢屈躅屈踝肌力减退,行走能力均较术前无下降.结论 S1神经切断后对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S1神经可作为安全的动力神经用于下肢功能重建.

  • 肘关节开放松解联合内固定取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作者:蔡江瑜;刘家志;范存义

    目的 探讨肘关节开放松解联合内固定取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80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同时行内固定取出术分为两组,其中39例为无内固定组(A组),41例为同时行内固定取出术组(B组).除原始损伤类型(P<0.05)外,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肘部僵硬程度和异位骨化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尺神经症状、异位骨化复发及再骨折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7个月;B组12~20个月,平均16.1个月.A组5例(12.8%)、B组4例(9.8%)出现尺神经症状,A组1例(2.6%)、B组1例(2.4%)异位骨化复发,B组1例(2.4%)发生再骨折;比较两组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P=0.69),但A组MEPS评分高于B组(t=2.36,P=0.02).A组MEPS获优16例,良1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达82.1%;B组为优10例,良2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达85.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69).结论 肘关节松解联合内固定取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安全有效,但应注意预防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 手术治疗陈旧性Ⅱ区伸肌腱损伤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伟;李玉成;沈成;胡琪;朱瑾;杨辰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陈旧性Ⅱ区伸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选择佳手术方法.方法 2006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68例各类陈旧性Ⅱ区伸肌腱损伤患者.男50例,女18例;年龄18 ~ 52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挫伤50例,撕脱伤11例,烧伤7例.左侧21例,右侧47例.指别:示指18例,中指21例,环指24例,小指5例.受伤距二次手术时间1.5个月~1年,平均6.75个月.其中患指主动不能伸直、被动活动尚可伸直者32例,采用中央束直接修补法;主、被动均不能伸直者18例,采用侧束交叉缝合(8例)或Littler-Eaton修复法(10例);Ⅱ区伸肌腱缺损者11例,采用肌腱移植修复方法;烧伤后伴指间关节挛缩7例,采用终点切断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12个月,平均6.9个月.3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肌腱粘连,均相应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嘱患者继续理疗至康复.2例分别于术后3周和1个月时复发,中央束再松驰,再次行伸指肌腱紧缩术治疗.术后3~6个月采用手指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52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2.6%.结论 对陈旧性Ⅱ区伸肌腱损伤,严格选择适应证、采用正确治疗方法及术后康复,可获得满意疗效.

  • 劈裂式双岛胸大肌皮瓣修复复发性口腔癌切除术后口内及颈部缺损

    作者:陈洁;蒋灿华;李宁;高政阳;陈立纯;吴晓珊;陈新群;翦新春

    目的 探讨劈裂式双岛胸大肌皮瓣在复发性口腔癌切除术后口内及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6例复发性口腔癌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45~62岁,平均54.7岁.舌癌术后复发4例,下颌牙龈癌及口底癌术后复发各1例.所有患者均为原位局部复发且复发间隔为8~14个月,无肺、肝等远处转移.术中彻底切除复发病灶后,遗留口内缺损4.0 cm×2.5 cm ~ 6.5 cm×3.5 cm,颈部缺损5.5 cm×3.5 cm~7.5 cm×5.0 cm.切取大小为14.0 cm×3.5 cm~17.0 cm×5.5 cm的胸大肌皮瓣,自第3~4肋水平顺胸大肌肌纤维方向劈开至距离胸肩峰血管束约2 cm处,形成具有独立双皮岛的胸大肌皮瓣,其中远端皮岛修复口内缺损,近端皮岛修复颈部缺损.胸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1例出现颈部血肿,1例颈部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6例胸大肌皮瓣共12个皮岛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1例术后8个月死于肺部转移,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和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口内皮瓣形态良好,语音、吞咽功能恢复满意,颈部外形丰满,运动自如,颌下及颈部无瘘管形成.结论 劈裂式胸大肌皮瓣能同时修复口内黏膜和颈部皮肤缺损,在复发性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修复中具有应用价值.

  • 改良颅骨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杜洪澎;李泽福;李勐;李丽君

    目的 研究设计一种改良颅骨修补术并探讨其临床效果,以期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2012年8月-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及颞肌下颅骨修补术;B组36例在去骨瓣减压术中于颞肌下放置数枚小骨片作为标志点,颅骨修补时设计颞肌瓣及附着点重建颞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伤后至减压术时间及术后至颅骨修补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6个月,平均12个月.A组患者并发症包括头颅外观不对称4例(12.50%),颞肌萎缩12例(37.50%)、颞部疼痛及咀嚼不适感6例(18.75%)、癫痫2例(6.25%)、脑脊液漏9例(28.13%)、脑挫裂伤1例(3.13%)及脑出血1例(3.13%);B组仅2例(5.56%)发生颞肌萎缩,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未发生并发症患者随访外形对称,功能良好.结论 在去骨瓣减压术中设置骨片标志点及在颅骨修补术中行颞肌重建的改良术式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 Bernese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观察

    作者:储林洋;尚希福;贺瑞;胡飞

    目的 探讨Bernese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8月-2014年4月,采用改良S-P入路Bernese截骨术治疗并获随访1年以上的16例成人DDH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12例;年龄18~35岁,平均27.8岁.左髋6例,右髋10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1.2±5.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0.5)分.患侧髋臼外侧CE角(即股骨头中心点的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的夹角)为(6.5±8.7)°,髋臼顶倾斜角为(25.6±5.9)°,股骨头超出指数为36.5%±6.5%.根据Tonnis骨关节炎分型,0期12例,Ⅰ期3例,Ⅱ期1例.结果 手术时间90 ~ 135 min,术中出血量400 ~ 800mL,术后10例输血200 ~ 600mL,术后引流量100 ~ 300mL,住院时间7~12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复查示,截骨端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5周.随访期间无髋臼骨折、异位骨化、骨坏死、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骨关节炎均无进展,未见髋臼囊性变.末次随访时,患侧髋臼外侧CE角为(27.7±6.8)°、髋臼顶倾斜角为(16.2±4.8)°、股骨头超出指数为19.7%±5.3%,VAS评分为(0.8±0.3)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6.8±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成人DDH患者,Bernese截骨术可有效增加髋臼包容,改善关节功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近期疗效良好.

  • 胫骨截骨延长的血管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斌;王鹏飞;王宇鹏;贾松;杨焕友;尹佳丽;蒋文平;赵刚

    目的 通过对胫骨远、近段血供进行研究,为小腿延长或胫骨骨滑移时选择截骨部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7月,在l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经腘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分离并暴露胫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充分显露胫前动脉骨膜分支;暴露胫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分离暴露腓动脉.对胫前后、腓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观察测量.测量时上端以胫骨平台内侧缘(内侧髁上缘)、胫骨粗隆上极、腓骨小头上缘为参照,下端内侧以胫骨内躁尖端、外侧以胫骨外踝尖端、远侧以胫骨下端关节面为参照,测量胫骨远、近段主要供血动脉与骨端参照物的垂直距离,确定胫骨远、近端佳截骨位置;并计算截骨指数,以表示截骨部位在胫骨全长上的相对位置.结果 胫骨近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平台内侧缘(78.2±19.5) mm,距离胫骨粗隆上极(41.8±16.0) mm,距离腓骨小头上缘(66.7±16.4) mm.胫骨远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内踝下缘以上(70.8±12.1)mm,距离外踝尖端下缘以上(83.3±13.0) mm,距离胫骨下端关节面(59.1±11.7) mm.胫骨近段截骨指数为18.45 ~ 23.35,平均20.46;胫骨远段截骨指数为14.36~23.05,平均18.81.结论 胫骨近段及远段截骨均选择干骺端-骨干连接处,尽量避免在胫骨中下1/3处截骨.

  • 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椎体骨折

    作者:李玉伟;严晓云;王海蛟;崔巍

    目的 探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新鲜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及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手术技巧.方法 2005年11月-2013年10月,对82例骨质疏松性新鲜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先行过伸性体位复位,然后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PVP.其中男25例,女57例;年龄61~90岁,平均72.3岁.致伤原因:摔伤28例,扭伤11例,坐车震伤4例,咳嗽、打喷嚏震动引起6例,无明显原因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5d,平均7.6d.骨折椎体:单节段74例,双节段8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摄X线片并测量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评价矫形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6 min,透视时间平均48 s,住院时间平均3d.无脊髓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等早期并发症发生.8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6.8个月.6例(7.3%)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1例、静脉渗漏2例.VAS评分由术前(8.8±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0.9)分,Cobb角由(34.79±7.18)°降至(25.06±6.18)°,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由41.3%±9.8%增加至67.8%±5.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891,P=0.000;t=18.878,P=0.000;t=36.880,P=0.000).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新鲜椎体骨折患者过伸性体位复位后,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单侧穿刺行PVP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疗效满意.

  • 胰岛素溶液间断冲洗联合封闭式负压持续引流治疗糖尿病下肢慢性溃疡创面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勇;范薇;杨卫玺;王光军;於国军;张大维;王一兵

    目的 观察胰岛素溶液间断冲洗联合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糖尿病下肢慢性溃疡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下肢慢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SD组(A组)、生理盐水+VSD组(B组)、胰岛素溶液+VSD组(C组),每组15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溃疡病程、创面面积、创面深度、糖化血红蛋白、Wagner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清创后A组行VSD持续引流治疗,B组和C组分别行VSD持续引流加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或胰岛素溶液间断冲洗治疗.治疗期间监测每日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随机血糖;取每日引流组织行IGF-1、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检测;计算治疗6d后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及细菌清除率;治疗6d后取创面肉芽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不同手术,记录各组患者创面达二期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及移植皮片或皮瓣成活率.结果 A组治疗后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较少;B组新生毛细血管较多,结构尚清,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较多;C组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结构清晰,周围有许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3组患者治疗期间每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随机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d后C组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及细菌清除率均明显高于A、B组(P<0.05).与A组相应时间点比较,C组IGF-1、NO含量明显增高,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B组比较,C组IGF-1、NO含量分别于治疗3~6d、2~6d明显升高,TNF-α于3~6d下降(P<0.05).C组达二期手术的时间明显少于A、B组,移植皮片和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A、B组(P<0.05);3组患者二期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20,P=0.230).结论 胰岛素溶液间断冲洗联合持续VSD治疗糖尿病下肢慢性溃疡,可有效减轻创面炎性反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增强组织修复功能,显著提高创面愈合率和愈合速度,对患者全身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

  • 数字化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范新宇;罗浩天;王腾;董凯旋;余开富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2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压轧伤6例,烫伤1例,动物咬伤后皮肤软组织坏死1例.缺损部位:足背5例,踝周4例,足底1例,前臂及手部6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h~45d,平均14.3 d.创面均伴骨及肌腱外露,缺损范围9.0 cm×4.0 cm~29.0 cm×8.5 cm.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初步挑选合适的穿支及供区;将CTA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进行主要穿支点定位及股前外侧皮瓣设计,并模拟手术切取.手术按照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11 cm×5 cm~31 cm×10 cm.供区直接缝合14例,植皮2例.结果 术前经Mimics15.0软件重建后明确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的起始位置、起始部血管管径、血管走行、血管蒂大可切取长度,与术中实际观察均一致;均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修复.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9个月.15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因皮瓣臃肿行二期修薄术.末次随访时,6例手部功能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获优3例,良2例,可1例;10例足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5例,良3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1.25%.结论 CTA结合Mimics15.0软件能实现术前股前外侧皮瓣个体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 大鼠肌腱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拉力对其Sox-9表达的影响

    作者:秦胜男;王文;傅世铨;程玉姗;陈鸿辉;董飞;陈启明;李爱国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并检测其干细胞特性,观察拉力对大鼠TSCs Sox-9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SPF级12周龄SD大鼠两侧髌腱,胶原酶消化,以低密度接种分离出TSCs并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晶紫染色观察克隆形态和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MSCs表面标记进行鉴定.体外力学加载仪对第3代TSCs施加4%、0.17 Hz的拉力作为实验组,对照组TSCs未进行拉力加载,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拉力对TSCs Sox-9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分离出的原代细胞主要呈星状,第1代细胞呈纤维细胞状.分离出的细胞7d后形成单细胞克隆;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其CD29、CD44、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拉力加载后4 h Sox-9基因水平下调、蛋白表达明显降低,24 h Sox-9基因水平上调、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分离大鼠TSCs且符合MSCs特性;拉力刺激初始抑制了Sox-9表达,但拉力刺激完全消失后Sox-9表达上升.

  • BMSCs对胃溃疡修复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国忠;李成军;范希超;李波;肖薇;金莉

    目的 探讨BMSCs对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用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模型,造模后第3天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A组仅打开腹腔,拉出胃;B、C组打开腹腔拉出胃后,在溃疡周围胃壁浆膜下5个不同点分别注入150μL PBS和150μL第4代BMSCs PBS液(细胞密度为1×108个/100 μL).第10天测量溃疡面积,组织学方法检测再生胃黏膜厚度和扩张腺体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溃疡边缘VEGF的表达.结果 C组溃疡面积显著低于A、B组(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C组溃疡边缘再生胃黏膜较A、B组厚,扩张的腺体较少,黏膜结构较规则.C组再生胃黏膜厚度显著厚于A、B组(P<0.01),扩张腺体数显著少于A、B组(P<0.01);A、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溃疡边缘胃黏膜VEGF阳性表达显著多于A、B组.C组VEGF表达积分吸光度(工A)值显著高于A、B组(p<0.01);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通过分泌VEGF加速胃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 软骨前体细胞的分离鉴定及IL-1β对其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周建新;杨晓斐;李阳;丁朋;蒋逸秋;桂鉴超

    目的 对正常软骨中的软骨前体细胞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浓度IL-1β对软骨前体细胞的成软骨分化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取正常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软骨细胞,通过纤连蛋白粘连分离出软骨前体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表型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克隆增殖,并行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观察.培养软骨前体细胞团并分为4组,分别加入普通H-DMEM培养基(A组)、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B组)、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0.1 ng/mL IL-1β(C组)、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1.0 ng/mL IL-1β(D组),培养3周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检测,观察IL-1β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软骨细胞中存在软骨前体细胞,经鉴定有干细胞表型阳性表达,有与干细胞相似的克隆增殖能力及分化能力.HE染色示,C、D组中细胞团块较B组明显减小,细胞呈肥大样改变.番红O、Ⅱ型胶原及X型胶原染色示,B组较A组染色深,C、D组均浅于B组,D组浅于C组.生物化学成分测定示,C、D组的总胶原、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相对含量及GAG/DNA比值均显著低于B组,D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DNA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但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C、D组Ⅱ型胶原、X型胶原、Sox-9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B组,D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Runx-2和MMP-13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B组,D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常软骨组织中存在一种有干细胞特性的软骨前体细胞,其有克隆和潜在分化的能力.IL-1β对软骨前体细胞成软骨分化有抑制作用,并有促进成骨分化的可能.

  • 外周血早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的初步研究

    作者:乔威;周敏;刘长建;乔彤

    目的 通过人外周血分离培养早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比较两类EPCs的特性,以期找到可靠的稳定生物学表征及鉴定方法鉴定EPCs.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种植于内皮细胞全培养基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4~7d及2~3周获得早、晚期EPCs.对两类EPCs的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体外成血管能力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能力进行检测比较,并以成熟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两类EPCs形态不同,早期EPCs形成纺锤样细胞簇,而晚期EPCs呈鹅卵石样外观;晚期EPCs具有高增殖潜能,可在基质胶上形成毛细管状结构,而早期EPCs则不具备该特性;两类EPCs均可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并能与荆豆凝集素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早期EPCs不表达CD34和CD133,但造血干细胞标记CD14和CD45表达却呈阳性,而晚期EPCs对于内皮型表面标记CD31和CD34表现为强阳性,但CD14、CD45、CD133表达则呈阴性.RT-PCR分析发现早期EP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晚期EPCs及HAECs (P<0.05),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分泌方面,早期EPCs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IL-8浓度明显高于晚期EPCs (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两类EPCs均表达eNOS,但培养5周的晚期EPCs的eNOS表达水平高于早期EPCs (P<0.05);两种EPCs均可释放NO,但NO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OS的表达及NO释放能力作为内皮细胞的可靠生物学特征可用于EPCs鉴别,多方法联合方式用于鉴定EPCs更为可行.

  • 低氧诱导因子1α及2α在人BMSCs成软骨分化中的表达规律

    作者:龚铭;黄胜;罗嘉全;黄保丁;周治宇;代学俊;高蔓蔓;李亮平;邹学农

    目的 通过诱导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成软骨分化,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HIF-2α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趋势,为阐明HIF参与调控成软骨分化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已消化的悬浮hBMSCs进行离心沉淀,形成细胞微球.将细胞微球分为2组,对照组加入含2%FBS的H-DMEM培养基,成软骨诱导组加入软骨诱导液,于低氧(2%O2)条件下培养.培养3周后行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培养1周行Western blot检测HIF-1α、HIF-2α蛋白表达,培养1、2、3周行实时定量PCR检测成软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及相关标志基因表达.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示,对照组染色细胞核整体分布稀疏,而成软骨诱导组分布致密;成软骨诱导组细胞外基质染色明显较对照组深.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质内;与成软骨诱导组相比,对照组细胞核分布较稀疏且着色浅.Western blot检测示,培养1周成软骨诱导组HIF-1α和HIF-2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345,P=0.001;t=7.683,P=0.002).实时定量PCR检测示,与对照组比较,成软骨诱导组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在培养1周时降低、2周时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软骨诱导组培养各时间点HIF-2α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ox-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过程中,Ⅱ型胶原及X型胶原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3周时两者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软骨诱导组多聚蛋白聚糖mRNA相对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IF-1α参与诱导hBMSCs成软骨分化过程,但HIF-2α表达在该分化过程中受抑制.

  • 大鼠纤维化肝组织匀浆上清液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闫成;薛改;吴丽颖;刘建芳;侯艳宁

    目的 探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匀浆上清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取健康SD大鼠(体重180~220 g),采用腹腔注射3%硫代乙酰胺生理盐水溶液(200 mg/kg,2次/周,共4周)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取造模成功的纤维化肝组织用于制备肝纤维化诱导培养基.取第3代HUCMSCs进行分组培养7d,对照组以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实验组以含10%FBS及50 g/L肝纤维化诱导培养基上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取培养7d的对照组及实验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细胞角蛋白18 (cytokeratin 18,CK18)、CYP3A4表达情况,采用糖原过碘酸-雪夫(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检测细胞储存糖原的能力,分别采用二乙酰肟比色法及ELISA法测定两组细胞培养液中尿素(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白蛋白(albumin,ALB)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实验组细胞于诱导1d时即可见到细胞两极回缩,胞体变短;诱导7d时,细胞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胞体丰满.Western blot检测示,对照组细胞未见AFP、CK18、CYP3A4表达;实验组细胞可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AFP、CK18及与代谢功能相关的重要蛋白CYP3A4.对照组上清液中BUN、ALB浓度分别为(0.43±0.07) mmol/L和(8.08±0.41) μg/mL,实验组分别为(2.52±0.20) mmol/L和(41.48±4.11) 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60,P=0.000;t=19.810,P=0.000).PAS染色示,对照组HUCMSCs细胞核呈深蓝色,细胞质呈淡紫色;实验组细胞整个胞体被染成深紫色,细胞核可见.结论 大鼠纤维化肝组织匀浆上清液可快速诱导HUCMSCs向肝细胞分化,形成的肝样细胞不仅具备肝细胞表面标志物,同时有肝药酶的表达,并具有储存糖原、合成BUN及分泌ALB的能力,可部分替代肝细胞功能,这可能是于细胞移植改善肝功能的机制之一.

  • MSCs衰老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厚毅;王锋;王运涛

    目的 对MSCs衰老的特征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MSCs衰老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SCs在实验培养传代过程中存在着衰老迹象,表现为形态的衰老变化,增殖、分化能力逐渐减低及免疫调节功能的改变等,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MSCs衰老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端粒与端粒酶调控、应激损伤等,涉及到端粒酶活性调控机制、p53/p21、P13K/Akt及Wnt/β-连环蛋白等信号通路的调节.结论 对MSCs衰老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加速MSCs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关键词: MSCs 衰老 机制 端粒酶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随访研究

    作者:窦艳华;赵锦;张力;王雪鹰;苑红;苑春慧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移植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1例糖尿病重症下肢ASO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体BM-MNC移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Fontatine分期以及动脉硬化风险指标血糖、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死亡及截肢情况,以死亡或截肢作为随访终点,检查并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动脉硬化风险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 ~ 3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恶性肿瘤,对照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2.76% (24/29)、OS时间为(32.31±9.08)个月、总保肢生存(amputation-free survival,AFS)率为37.50% (9/24)、AFS时间为(21.28±13.35)个月,治疗组分别为78.13% (25/32)、(32.47±6.96)个月、68.00% (17/25)、(28.38±9.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年分析显示,除治疗后1年对照组AFS时间明显短于治疗组(t=2.806,P=0.007)外,两组治疗后l、2、3年的OS率、OS时间、AFS率、AFS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49例存活患者(对照组24例、治疗组25例)获得有效随访,血糖、TG、CHOL、LDL-C、HbAlc、SBP、DBP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BM-MNC移植结合内科药物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ASO可显著提高患者3年AFS率,延长3年AFS时间且未增加其他恶性风险因素.

  • 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

    作者:刘洪达;李绍光;曲平艳;曲家富;马海东

    目的 总结采用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13例(13足).男8例,女5例;年龄20~53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扭伤9例,高处坠落伤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5.5 d.结果 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均未发生骨不连,随访期间无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1例患者行走时跟骰关节偶感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部评分标准,获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采用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跟骨前结节骨折,避免了跨跟骰关节固定,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 近节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指背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

    作者:叶国强;刘治军;郑灿镔;张迅超

    目的 总结以近节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指背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10例(13指)手指中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2 ~ 56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6例,挤压伤2例,热压伤1例,切割伤1例.损伤指别: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1例.手指缺损面积2.5 cm×1.5 cm~6.0 cm×3.5 cm.设计以近节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3.0 cm×2.0 cm~7.5 cm×4.5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2~3d,3例(3指)皮瓣出现肿胀、张力性水疱,经对症处理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18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质地、弹性好,外观饱满.术后8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8~ 10 mm,平均8.9 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采用以近节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符合皮瓣就近转移的原则,手术切取简便,疗效肯定.

  • 手术治疗两例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作者:阳富春

    目的 总结2例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及2013年10月共收治2例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6岁及47岁,病程2个月及8个月.其中1例采用肘后侧入路,复位肘关节,同时复位桡骨头和冠突骨折并内固定,修复损伤侧副韧带;1例采用外侧切口复位肘关节,同时复位固定肱骨小头骨折,并作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尺骨冠突骨折.术后均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2例均于术后4个月骨折愈合,分别获随访15个月及10个月.肘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8分和85分,评定为良.结论 对于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通过手术复位肘关节,尽量解剖复位内固定骨折,修复损伤侧副韧带,术后积极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均可改善.

  • 逆向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研究进展

    作者:吴昊;Goutallier Danial

    目的 总结逆向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方法 广泛复习逆向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研究,并总结分析.结果 逆向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手术适应证广,主要用于治疗无法修复的肩袖撕裂造成的肩关节假性麻痹,肱骨头向前或向上偏移而三角肌功能完整者.临床研究表明,其近期疗效较好,肩胛盂切痕、关节失稳及关节内外旋转受限是其特殊并发症.采用该术式应注意手术入路的选择、确定假体旋转中心以及对伴骨缺损者行肩胛盂及肱骨近端植骨.结论 逆向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临床应用时间尚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另外,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置换术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 促进腱-骨愈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承昊;李棋;唐新;李箭

    目的 总结目前促进腱-骨愈合方法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促进腱-骨愈合方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目前,促进腱-骨愈合主要通过改进腱-骨愈合之间的局部条件,提高愈合部位的细胞数量、相应因子的活性完成.主要方法包括植入骨膜、骨引导材料、可降解支架以及相关生长因子等.除骨膜已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明确外,其余方法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结论 腱-骨愈合直接影响韧带或肌腱的修复重建效果,促进腱-骨愈合方法研究较多,但结果各异,有待进一步行基础及临床研究明确.

  • 手术治疗双侧跟腱结节性黄色瘤二例

    作者:黄泽鑫;罗斌;刘洪亮;许树柴

    1 病例介绍例1 患者,女,38岁.因双足跟反复肿痛10余年,进行性增大2年,局部疼痛加重1个月,影响穿鞋及行走活动,于2013年11月入院.检查:双侧跟腱可扪及大小分别为3 cm×3 cm及4 cm×3 cm肿物,质韧,局部触痛(++).双侧上睑、内眦及腘窝处见散在隆起疣状淡黄色丘疹,未见神经病理征.有高脂血症家族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