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巨大软组织缺损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刘俊;谢松林;刘鸣江;廖前德;朱勇;胡懿颌;雷光华

    目的 探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合并小腿或足底、足背巨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3月~2005年5月,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0例足跟合并小腿或足底、足背软组织缺损的巨大创面.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2~60岁.病程:2 h~2个月.耕田机损伤5例,交通事故伤2例,毒蛇咬伤2例,电击伤1例.其中足跟后侧合并小腿后侧皮肤、腓肠肌及跟腱不同程度缺损8例,缺损范围2l cm×12 cm~35 cm×15 cm;足跟合并足底、足背和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缺损分别为27 cm×14 cm和30 cm×21 cm.均合并骨外露,6例合并骨折,2例合并胫后血管及胫神经损伤,4例合并踝关节开放感染.切取背阔肌皮瓣25 cm×14 cm~33 cm×24 cm,其中1例背阔肌皮瓣达38 cm×18 cm.供区均采用大张中厚皮片移植覆盖.结果 术后10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获随访3~24个月,其中5例皮瓣外形臃肿,影响穿鞋,二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术;重建感觉的5例患者3例恢复保护性感觉,2例胫神经损伤患者足底痛、温觉恢复,足内在肌功能无明显恢复;5例桥接腓肠肌的背阔肌肌力恢复至Ⅳ级,踝关节功能部分恢复.无继发溃疡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负重与行走功能.3例供区植皮部分坏死,其中2例经换药后治愈,1例二期植皮修复,余供区植皮均成活.结论 背阔肌皮瓣血运丰富,切取范围大,肌瓣可填塞死腔,抗感染能力强,是修复足跟合并邻近巨大皮肤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感染创面的一种理想皮瓣.

  • 骨移植替代物医用硫酸钙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刘鹏;赵建华;范伟力;刘明永;李远安

    目的 观察医用硫酸钙(Osteoset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5月,采用Osteoset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治疗9例四肢良性肿瘤性骨缺损(四肢组),其中肱骨黄色纤维瘤1例,髋臼黄色纤维瘤2例,肱骨骨囊肿1例,桡骨骨囊肿1例,股骨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股骨骨化性纤维瘤1例,股骨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同期将材料作为自体骨增量物用于5例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患者(脊柱组),其中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峡部裂1例.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Osteoset颗粒的成骨作用.结果 14例患者平均获随访6.2个月(3~9个月),Osteoset颗粒植入后1~3个月开始吸收,4~6个月完全吸收并被骨组织替代.四肢组患者术后骨肿瘤无局部复发,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脊柱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医用硫酸钙是一种成骨性能优良的骨移植材料.

  •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增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作者:程飚;刘宏伟;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m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 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 7~14 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 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 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赵筑川;曹永飞;彭智;张美心;陈孟诗

    目的 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及自体髂骨植骨对不同颈椎节段进行内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C5、C5、6及C4~6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行髂骨植骨和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体髂骨的植入使失稳颈椎的稳定性提高,其侧弯、屈伸运动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旋转运动减少不明显(P>0.05).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对照组及撑开植骨状态增加(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植骨仅能部分改善其稳定性,但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

  • 免疫抑制剂对培养大鼠巨噬细胞和雪旺细胞影响的研究

    作者:熊革;袁润英;郭健勋;郑炜;张友乐;尹大庆

    目的 初步探讨多种免疫抑制剂对培养的大鼠巨噬细胞和雪旺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 取新生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和坐骨神经雪旺细胞进行培养,细胞生长稳定、定量计数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环孢素A(ciclosporin A,CsA)、FK506和甲基强地松龙(CsA浓度为10-5、10-6、10-7和10-8mol/L;FK506浓度为10-6、10-7、10-8和10-9mol/L;甲基强地松龙浓度为10-3、10-4、10-6和10-8mol/L),设立不加药物的空白对照组.于培养24、48和72 h后,分别取各浓度药物作用的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数量.结果 对于巨噬细胞,甲基强地松龙仅在10-4mol/L对其有明显保护作用,而CsA和FK506则分别在10-6、10-7、10-8mol/L和10-7、10-8、10-9mol/L能够较好地保护巨噬细胞.对于雪旺细胞,10-3mol/L甲基强地松龙对其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10-8mol/L作用72 h,则表现为对雪旺细胞明显的保护作用.除了10-5mol/L CsA作用72 h会显著减少培养的雪旺细胞数量外,其他浓度的CsA和FK506对雪旺细胞的数量无显著影响.结论 高浓度的甲基强地松龙以及一定浓度的CsA和FK506能够保护培养的巨噬细胞,但高浓度的甲基强地松龙和CsA可抑制雪旺细胞的生长,长时间、低剂量的甲基强地松龙对雪旺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改良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田万成;张发惠;朱大成;国建文;潘风雨;宋海涛

    目的 总结改进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15例足跟、踝关节和足前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为皮瓣提供血供,设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蒂部远可达外踝平面.其中切取单纯皮瓣12例,复合皮瓣3例,皮瓣范围7 cm×6 cm~11cm×8 cm.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肿胀或血运障碍,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获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近似,无局限性臃肿,能穿鞋正常行走,皮瓣受力处无破溃,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不需吻合血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 不同比例小肠粘膜下层复合双相磷酸钙修复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马鑫;张长青;张开刚;苏琰

    目的 观察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双相磷酸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以不同比例制备的复合材料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效果,探讨复合仿生骨组分的合适比例.方法 分别以SIS和HA/TCP质量比1,0.5,0.25制备复合材料.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股骨髁直径6 mm、深10 mm的骨缺损模型,分别采用按三种比例制备的复合材料修复缺损[SIS/HA-TCP(1)、SIS/HA-TCP(0.5)及SIS/HA-TCP(0.25)组].术后2、4、8和12周观察三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大体情况,并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 组织学观察SIS/HA-TCP(1)组在12周有少量新生骨形成,骨缺损未修复.SIS/HA-TCP(0.5)组在2周即出现新生骨,4周新生编织骨增多并形成骨小梁融合,8周出现大量小髓腔,12周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大量板层骨.SIS/HA-TCP(0.25)组成骨过程基本与SIS/HA-TCP(0.5)组相似.组织学评分,术后各时间点SIS/HA-TCP(1)组均低于另两组(P<0.05),4、8周SIS/HA-TCP(0.5)组和SIS/HA-TCP(0.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SIS/HA-TCP(0.5)组优于另两组(P<0.05).在新生骨形成及HA-TCP颗粒降解方面,术后8、12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IS/HA-TCP(1)组明显差于另两组,但SIS/HA-TCP(0.5)组优于SIS/HA-TCP(0.25)组.结论 SIS与HA-TCP以质量比为0.5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0.5的成分比可作为构建复合仿生骨支架材料的参考指标.

  • 缝匠肌骨瓣移植术与加压螺纹钉联合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作者:杨火发;郭应林;聂文波

    目的 探讨缝匠肌骨瓣移植术与加压螺纹钉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4年12月,对86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加压螺纹钉固定与缝匠肌骨瓣植骨进行治疗.年龄21~49岁,平均30.6岁.车祸伤35例,坠落伤27例,跌伤24例.骨折部位:头颈型33例,颈中型38例,基底型15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23例,Ⅲ型48例,Ⅳ型15例.术后观察X线片,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并行功能评估.结果 62例获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5个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判断参照危杰等采用的标准,获随访的62例患者,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3.5%;骨折愈合的患者中7例3年后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1.3%.髋关节功能评定:优44例,良8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83.9%.骨瓣供区无功能障碍及不适.结论 缝匠肌骨瓣移植术与加压螺纹钉联合应用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简便有效.

  • 汉防己甲素对先天性膈疝大鼠模型胎仔肺内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王永刚;刘文英;林涵;熊中讯;彭强;王勇

    目的 探讨中药成分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大鼠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模型胎仔肺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实验组20只雌性SD大鼠于孕9.5 d灌胃给予除草醚115 mg/只;对照组4只灌胃给等量食用油.孕18.5 d,实验组根据给药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ormal solution group,NS组)、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 group,Dex组)、汉防己甲素组(tetrandringe group,TET组)、地塞米松+汉防己甲素组(D+T组),每组5只.孕21.5 d对所有孕鼠行剖宫产,取出胎鼠两侧肺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EGF、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共产胎仔36只,无隔疝形成.实验组共产胎仔137只,CDH形成64只,致畸率46.7%.在Dex组、TET组和T+D组,肺组织处于原始肺泡期或进一步成熟.EGF在NS组、Dex组、TET组、D+T组及对照组的表达量依次递减(P<0.05),而EGFR在NS组、Dex组、TET组、D+T组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依次递增(P<0.05).结论 TET可使CDH胎鼠肺内EGF表达高峰提前,使EGFR表达上调,TET和Dex联合作用对促进EGF表达高峰提前及EGFR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TET可以通过调节EGF及EGFR在肺内的表达而实现其促进肺组织细胞发育分化和改善肺血管构型的效应.

  • 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王慧敏;谭明生;陈文治;移平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单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03年11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1岁.强直性脊柱炎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完全截瘫2例,椎体发育不良2例.病程7~25年,平均12.8年.手术前、后均行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水平角及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评定植骨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按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 术中出血700~2 000 ml,平均1 100 ml;术中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1例,下肢短暂性麻痹2例.术后获随访18~35个月,平均25.6个月.植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从术前9.6±16.4°,矫正至术后42.6±14.3°(P<0.05),平均矫正角度为33°;骶骨水平角的改变与此类似.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而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由术前97.5±45.6 mm降至术后10.7±9.6 mm(P<0.05).术后疼痛、工作及社交情况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大,手术相对安全,可取得较理想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 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

    作者:朱延明

    目的 总结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瓣移位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6月,对18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在桡骨茎突掀起1.5 cm×3.5 cm×0.5 cm的骨瓣,植入沿舟骨纵轴跨越骨折线所凿同等大小的骨槽内进行治疗.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8~39岁.舟骨腰部骨折11例,近侧1/3骨折7例,其中5例舟骨近端骨折块伴缺血坏死.腕关节活动疼痛,尤以背伸及桡偏时明显,鼻烟窝处有压痛,腕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10例患者有骨折端硬化及囊性变,骨折线明显加宽.结果 术后18例舟骨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合并缺血坏死的舟骨骨折块重新成活,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术后获随访1~5年,患者腕关节活动良好,腕背伸时无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结论 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瓣移位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及近端骨折块缺血坏死,操作简便,治疗有效,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运动终板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病理变化

    作者:王晓刚;阚世廉;张宝贵;王学谦;于顺禄;田亚力;王世忠;孙锐

    目的 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过程中运动终板(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损伤的病理改变进程.方法 将Wistar大鼠48只制备仅神经血管蒂及两端腱性相连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模型.分为6组(n=8),A组:正常对照组,不经缺血处理取材;B组:肌肉缺血3 h取材;C组:缺血4.5 h取材;D组:缺血4.5 h,通血1.5 h取材;E组:缺血4.5 h,通血24 h取材;F组:缺血4.5 h,通血2周取材.观察肌肉大体变化及肌肉标本行氯化金压染后NMJ的形态学变化,标本经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及结合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染色后行半定量分析.另取5只大鼠分别制成如A、C、E组模型,取材后标本分别行HE染色、氯化金(AuCl3)染色连续切片等辅助实验.结果 肌肉大体观察:B组肌肉呈紫色、肿胀;C组呈紫黑色、肿胀加重、无弹性和收缩反应并有较多暗红色血性渗出;D组较C组颜色浅,肿胀减轻,弹性差,无收缩,质脆硬,渗出少且清亮;E组与D组相似、渗出更少;F组呈红灰相间,并有黄色坏死组织外露,肌肉挛缩、无收缩及弹性,与周围广泛粘连.氯化金染色:缺血和再灌注期肌纤维坏死发生早,随后是坏死肌纤维上NMJ的溃变,后神经纤维也发生崩解,如同树叶凋落.AChE结合SDH染色:B、C组的AChE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各组AChE及SDH的含量均急剧下降,各组AChE含量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肉内神经纤维至NMJ的分布极象树状结构.缺血期NMJ比肌纤维更能耐受缺血损伤,NMJ的存在依赖于肌纤维的存活.应对坏死肌肉实施进一步清创,IR损伤才可得到有效控制.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的实验研究

    作者:施俊武;胡艇;池永龙;郭晓山

    目的 探讨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注射椎体成形术后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力学影响.方法 自愿捐赠的4具甲醛固定的老年尸体,取胸腰椎骨质疏松标本,平均年龄69岁,男、女各2具.每具标本随机取6个椎体,制备24个单椎体标本,建立前屈方向加载单椎体骨折模型.将CPC粉末与固化液以2.5 g:1 ml调和制备CPC骨水泥,对骨折标本行CPC成形强化,每个椎体注射CPC约4 ml.分别进行骨折前、成形后屈曲压缩力学检测.结果 骨质疏松椎体标本骨折前大载荷为1 954±46 N,位移长度为5.60±0.70 mm,刚度为349±18 N/mm;骨折间隙CPC填塞成形后大载荷为2 285±34 N,位移为5.35±0.60 mm,刚度为427±10 N/mm,各指标骨折前和成形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C加强成形后单椎体的承载能力强度较骨折前提高16.92%,刚度较骨折前提高22.31%.结论 椎体内注射CPC能明显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能.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周围动脉闭塞症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林;李元敏;吴祖泽

    目的 综述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基因治疗周围动脉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方法 查阅近年来对大鼠、家兔、犬及糖尿病大鼠缺血肢体模型或临床患者缺血部位转染HGF质粒DNA后,评价缺血肢体血流量、血管密度、血压及缺血性溃疡等相关文献.结果 缺血肢体模型转染HGF质粒DNA后,缺血肢体血流量、血管密度及血压均有显著增加.肌肉注射携带HGF质粒DNA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和转移无促进作用.Ⅰ/Ⅱa期临床试验表明,6例患者均未观察到与基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踝部绝对血压、血压指数增高,可视模拟疼痛尺度减低,缺血性溃疡长径减小、愈合或明显改善.结论 携带HGF质粒DNA可能成为治疗PAD的一种新手段.

  •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作者:晏杰;刘玲蓉;张其清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细胞密度对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骨髓,用全骨髓贴壁法筛选获得MSCs,体外培养传代.采用特定的诱导培养使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按培养基内添加生长因子的不同分成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TGF-β1 10 ng/ml、IGF-1 50 ng/ml);TGF-β1单独应用组(TGF-β110 ng/m1);IGF-1单独应用组(IGF-1 50 ng/ml);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于诱导14 d和21 d,分别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染法鉴定;于诱导7、14和21 d各组分别提取诱导细胞总RNA,进行RT PCR扩增,检测TGF-β1、IGF-1对诱导细胞Ⅱ型胶原表达量的影响;比较MSCs在平板培养及细胞团培养时,Ⅱ型胶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诱导培养14 d,诱导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诱导软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含有Ⅱ型胶原.各组基因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可见,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和TGF-β1单独应用组Ⅱ型胶原扩增片段呈阳性;IGF-1单独应用组和对照组,未见Ⅱ型胶原扩增条带;凝胶成像系统灰度扫描示Ⅱ型胶原表达量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各时间点均比TGF-β1单独应用组明显增加(P<0.05).细胞团培养模式下,诱导细胞表达Ⅱ型胶原比平板培养模式更加显著.结论 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时,IGF-1对TGF-β1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胞培养密度提高有利于MSCs成软骨细胞表型.

  • 建立黑山羊陈旧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新方法

    作者:廖斌;邓力;王峰;项舟

    目的 建立能长期存活的山羊心肌梗死实验模型.方法 16只黑山羊,体重15~24kg,3~6月龄,雌雄不拘.均行剑突下切口,倒V字形切开胸骨下段,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下1/3用5-0 prolene线8字缝合包绕伴行静脉,阻断5 min,再间歇3 min,重复两次进行缺血预适应,然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及伴行静脉,建立羊心肌梗死模型.描记心电图,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6、12、24、48 h抽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及脂肪酸结合蛋白;并于模型建立后6周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透射电镜及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结果 造模过程中无实验动物死亡,造模成功率为100%.CK-MB于建模后3 h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脂肪酸结合蛋白于建模后1 h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建模后结扎点下方心肌逐渐出现片状紫红色区域,心电监测仪提示Ⅱ、Ⅲ、V3导联明显ST段上抬及T波改变,建模后6周,相应导联均出现明显病理性Q波;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腔明显扩大并见室壁瘤形成;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见心尖区血管纤细,外形呈瘤样扩张.透射电镜见梗死区肌丝溶解、断裂,排列混乱,细胞器崩解聚集.心肌梗死面积为4.74±0.78 cm2.结论 黑山羊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较好的实验动物;经剑突下切口,倒V字形切开胸骨下端入路,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下1/3,是建立能长期存活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模型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 pLXSN-GDNF重组载体的鉴定及其包装细胞系的建立

    作者:张文捷;李兵仓;任先军;王建忠;陈建梅

    目的 鉴定携带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GDNF),并建立包装细胞系. 方法 采用脂质体包裹法进行pLXSN-GDNF质粒PA317细胞的包装、G418抗性筛选及病毒液提取,PCR及RT PCR进行重组逆转录病毒的鉴定,NIH3T3细胞进行逆转录病毒颗粒滴度测定.结果 pLXSN-GDNF质粒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序列一致,所测DNA序列位于pLXSN多克隆位点Xho Ⅰ.采用pLXSN-GDNF质粒转染包装细胞PA317,获得G418抗性细胞,RT-PCR证实其培养上清含有重组逆转录病毒,采用NIH3T3细胞测定病毒滴度为104~105 CFU/ml.结论 pLXSN-GDNF结构正确,GDNF基因序列完整;并成功建立了pLXSN-GDNF的包装细胞系.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一例

    作者:吴抽浪;孙菊妹;潘君泰;郑金满;仇灵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2岁.因右足背肿块2年余,切除后再发4个月,于2005年12月22日入院.2年前因出现右足无痛性肿块于当地医院诊断"腱鞘囊肿",并行"囊肿切除术",4个月前肿块再次出现.检查:右足背见2 cm×2 cm肿块,高出皮面约0.5 cm,皮肤颜色尚正常,无破溃,肿块质硬,边缘欠清,活动度欠佳,似与皮下组织粘连.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门诊诊断:右足背腱鞘囊肿,于门诊行"囊肿切除术".术中解剖肿块,见肿块呈鱼肉状,遂将肿块送检,患者留院观察.病理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行右足背纤维肉瘤扩大切除术.术中切除原肿块周围3 cm组织,深达肌肉及腱膜,创面7 cm×5 cm,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提示切缘及基底阴性后,行中厚皮片移植术封闭创面.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14 d后拆线,皮片成活良好,痊愈出院,随诊3个月,未见复发.

  • 活体水蛭吸血疗法救治皮瓣静脉淤血一例

    作者:杨晓楠;殷国前

    1 病例介绍患者男,69岁.3年前发现下颌部出现一黄豆大小肿物,黑色、质软,近年来肿物逐渐变大、变硬,肿物约2 cm×3 cm.因其影响外观就诊,在未明确病变性质情况下行病灶切除、局部皮瓣移位修复,术后愈合良好.送检组织病理诊断:颏部基底细胞癌,镜下见癌组织呈巢状,癌巢仅少许与表皮粘连,深部侵入横纹肌明显,切取组织深部及周边仍有癌组织残留.术后9 d,为彻底清除病灶,收治入院.局麻下行病灶扩大加深切除,创面达4 cm×5 cm,于下颌隐蔽处设计以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颈阔肌为蒂、范围为4 cm×5 cm的肌皮瓣,皮瓣蒂长5 cm,宽2 cm,行移位术.手术顺利,术毕皮瓣血运良好.术后次日拔除引流片,见肌皮瓣肿胀,表面颜色变为暗紫,考虑为皮瓣静脉回流不畅,故采用活体菲牛蛭(由南宁科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吸血疗法.皮瓣周围用无菌纱布保护,将4条水蛭依次置于皮瓣上吸血,每只吸血2~3 h,待其吸饱后取下处死.水蛭吸血后创面渗血较多,及时更换敷料.术后48 h皮瓣肿胀明显消退,由暗紫色转为红紫色,逐渐恢复至正常.术后8 d切口拆线,肌皮瓣生长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1个月后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关键词: 皮瓣 淤血 水蛭 疗法
  • 双侧肩关节脱位一例

    作者:皇甫小桥;唐明杰;于小雯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乘摩托车摔伤致双臂扭曲撞击致伤,即感双肩疼痛,不能活动.伤后3 h入院.检查:胸腹未见异常,双前臂相互搀于胸前,双肩呈"方肩"畸形,略肿痛,弹性固定于肩外展20~30°位,Dugas征阳性,直尺试验阳性,在双腋窝前内可扪及脱位的肱骨头.双侧桡动脉搏动正常,肘、腕及远端手指感觉、活动正常.X线片示双侧肱骨头位于肩胛盂下,未见骨折.诊断为双肩关节盂下脱位.于急诊行复位术,由于患者体重达135 kg,体格强壮,故于双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Hippocrates法,一次复位成功.双侧肩肱贴胸绷带粘膏悬吊固定,次日即行肢体远端活动,以减轻肿胀;2周后渐行双肩关节肌肉功能锻炼,3周后复诊去除固定,检查双肩关节无痛,活动范围正常.

    关键词: 肩关节 脱位 双侧
  • 周围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科学;阿效诚;邓长英

    近年来,由于意外伤害、机械事故及交通事故的增多,周围血管损伤逐年增多.此类损伤病势急、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在急诊处理及术中、术后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现将2000年1月~2004年11月我们收治的36例周围血管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 颅内静脉窦损伤57例治疗分析

    作者:郑念东;卫正洪;王山;万晓强

    颅内静脉窦是收集颅内回流静脉血并汇入颈静脉的通道.静脉窦损伤在颅脑损伤中约占4%,其中有25%~70%伴颅内血肿.如这一通道发生阻断,将产生急性瘀血性脑水肿,导致严重颅内高压,危及生命.静脉窦损伤是颅脑损伤的特殊类型,可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类.Meirowsky按解剖结构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①静脉窦横断伤;②静脉窦裂伤;③静脉窦挫伤和受压;④创伤后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损伤以上矢状窦多,占70%,其中以中1/3段中央静脉回流区较多,前1/3段次之,后1/3段较少;横窦损伤约占20%;其他部位多见于窦汇、乙状窦、直窦、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990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共收治该类患者57例,现将治疗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 踝关节缺损的修复重建二例

    作者:苏瑞鉴;曾麟杰;陈善豪

    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在行走、站立、跑跳等活动中,均承受很大的负荷,因此踝关节损伤后,其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5月~2002年4月,我们采用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复合皮瓣游离后修复内踝缺损和游离腓骨头修复外踝缺损,并重建踝关节结构和功能,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加自体刃厚皮移植治疗深度创面的临床观察

    作者:牛文化;陈大夫;钟宇;王晓

    深度烧伤和烧伤晚期瘢痕整形时常采用不同厚度的自体皮片移植.若皮片太薄,受皮区易产生瘢痕挛缩,甚至继发畸形,影响功能;中厚皮片移植,供皮区易产生瘢痕;全厚皮移植供皮区有限.2004年7月~2005年10月,我们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加自体刃厚皮移植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烧烫伤创面和瘢痕整形继发创面81例,术后获随访6~20个月,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

    作者:谢增如;詹玉林

    随着社会工业化和交通建筑业的发展,骨盆骨折日益增多,尽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其死亡率仍高达10.2%[1],近年来国内外对骨盆骨折广泛采用手术治疗[2],降低了死亡和致残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2002年1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各类骨盆骨折82例,其中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14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手深度烧伤早期复合皮移植效果观察

    作者:钟宇;陈大夫;周建文;王德怀;孙炜;章培

    手部深度烧伤,尽快消灭创面是保存患者手功能的根本措施[1,2].2003年6月~2005年12月,我们对手部深度烧伤采用早期切削痂移植复合皮的治疗方法,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关键词: 烧伤 复合皮移植
  • 钩钢板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李丹;卡索;刘成;田勇

    2000年5月~2003年4月,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

    作者:冯云波;侯小华;赵海勇;殷胜春;张伟佳

    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理想的方法仍存在争议.单侧外固定器以单侧进针为特点,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治疗肱骨干骨折,避免了固定针穿过骨干内侧对神经血管造成损伤的危险;同时单侧外固定器对肱骨干骨折能够达到牢固固定.1995年5月~2003年7月,我院采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3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改良AO克氏针张力带钢丝与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李松哲;李成福;李林

    2000年2月~2004年4月,我院对69例不同类型髌骨骨折采用改良AO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西脉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NT-PC)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采用核转染技术建立稳定表达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1的真核细胞系

    作者:曾梦华;房崇芸;王树森;朱珉;谢林;王璐;李荣;吴雄文;陈实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1(solubl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1,sHLA-G1)的真核细胞系.方法 采用核转染技术将质粒pcDNA3-sHLA-G1转入不表达HLA-Ⅰ类分子的LCL721.221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通过RT-PCR及Dot-ELISA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 采用核转染法LCL721.221细胞转染效率可以达到约14%.RT-PCR检测发现了sHLA-G1基因特异性条带;采用Dot-ELISA方法利用sHLA-G1特异性抗体MEM-G/9检测,存在sHLA-G1蛋白. 结论 通过核转染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sHLA-G1的真核细胞系.

  • 美国组织库事业发展情况

    作者:孙磊

    2004年秋,我受北京积水潭医院派遣,参加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第28届组织库年会.来自全球的医生、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人员大约1 0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将参会的几点印象归纳如下,希望能给我国的相关工作一些启示.

  • 现代骨库的发展趋势和质量管理

    作者:张育敏;李宝兴

    目的 综述现代骨库(组织库)的发展趋势及质量管理.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骨库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文献,综合分析现代骨库发展趋势及质量管理.结果 骨库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步向集中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质量管理在现代骨库管理上日益受到重视.结论 现代骨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对其加强管理.

  • 疯牛病病原体研究及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思考

    作者:史新立;谭芳奕;王召旭;奚廷斐;解慧琪;杨志明;戴建武

    目的 介绍关于疯牛病的基本知识,并对哺乳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评价作简要介绍.方法 查阅近年来对疯牛病、新克雅氏病、朊病毒的研究概况、检测方法、灭活方法,欧美等国对牛羊源性相关材料的控制措施以及国内对相关产品的管理方法相关的文献,综合分析. 结果 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citis,BSE).该病与羊瘙痒病具有同源性,它们与人类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均是海绵状脑组织病变,由Prion蛋白引起.疯牛病主要以缓慢破坏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结论 由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在原材料方面存在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同时Prion蛋白对传统的杀灭方法有较强抵抗性,因此,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源头控制及灭活工艺等生产质量体系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保证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安全有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