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神经元凋亡

    作者:李丽华;屈艺;毛萌;母得志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 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探索HIF-1α在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对损伤神经修复重建的意义.方法 新生10 d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乙醚麻醉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氮氧混合气(92%氮气、8%氧气)缺氧2.5 h,即为HIBD模型;对照组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不作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4、8、24、48及72 h处死两组动物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活化的半胱天冬氨酸酶3(cleaved caspase 3,CC3)的表达,应用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实验组HIF-1α蛋白表达在术后4 h明显升高,8 h达高峰,24 h后下降;CC3蛋白于术后4 h开始表达,8 h有少量表达,24 h明显升高,48 h及72 h维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各时间点HIF-1α和CC3均有极少量弱阳性表达.实验组HIF-1α和CC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72 h达高峰;但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极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F-1α与促凋亡蛋白CC3表达趋势相反,HIF-1α对新生儿HIBD神经元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可望对缺氧缺血神经的修复重建发挥一定作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酒精干预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抑制的影响

    作者:孙太存;邓展生;朱勇;黄永辉;鞠洪斌;沈民仁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条件下酒精干预后增殖和功能的改变,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1,IGF-1)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6组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为正常血清浓度组(F15组,含15%新生牛血清)、正常血清浓度加酒精组(F15/EtOH组,酒精浓度为100 mmol/L)、血清饥饿组(F2组,含2%新生牛血清)、血清饥饿加酒精组(F2/EtOH组)、血清饥饿加IGF-1组(F2/IGF-1组,IGF-1浓度为25 ng/ml)和血清饥饿、IGF-1加酒精组(F2/IGF-1/EtOH组).于培养24、48、72、96 h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mRNA表达.结果 各时间点F15/EtOH组成骨细胞吸光度(A)值及ALP活性、BGP mRNA表达较F15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2组较F15组A值及ALP、BGP mRNA降低(P<0.05),F2/EtOH组较F2组降低(P<0.05),F2/IGF-1组较F2组增加(P<0.05);F2/IGF-1/EtOH组较F2/IGF-1组除24 h外A值无明显降低(P>0.05),ALP、BGP mRNA均降低(P<0.05),A值及ALP、BGP mRNA较F2/EtOH组增加(P<0.05).结论 酒精能引起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抑制,加重血清饥饿对成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酒精性骨损害的机制之一.IGF-1能改善血清饥饿引起的成骨抑制,并抵抗酒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成为探索治疗酒精性骨损害的途径之一.

  • 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张福江;高志国;于建华

    目的 探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6月,选取10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43例,女59例;年龄59~77岁,平均68岁.病因:骨性关节炎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3例,创伤性关节炎20例.病程2~12年.随机分为两组(n=51),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记录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D-dimeride,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PT).结果 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6±149 ml和306±214 ml(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78±172 ml和814±156 ml,总失血量分别为559±159 ml和1 208±24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输血量分别为556±174 ml和1 024±278 ml(P<0.05);术后连续复查血红蛋白浓度,B组为0.6~0.8 g/dl,低于A组的1.0~1.1 g/dl.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经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B组术后3 h D-dimer分别为0.92±0.56、1.32±0.79 mg/L,明显高于术前的0.35±0.13、0.37±0.21 mg/L,且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IB、PT和AP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皮瓣分次去脂整形与一次修薄植皮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张志新;潘月海;宋良松;金正花

    目的 探讨针对皮瓣术后臃肿两种整形术的优缺点,为皮瓣的整形提供佳的术式选择.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59例皮瓣术后臃肿患者.40例采用分次去脂整形术.男32例,女8例;年龄4~63岁,平均34岁.皮瓣类型:腹部皮瓣19例,髂腹股沟皮瓣10例,胸部皮瓣4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6例,交腿皮瓣1例.皮瓣范围6 cm×4 cm~32 cm×17 cm.19例采用一次修薄植皮术.男16例,女3例;年龄7~42岁,平均28岁.皮瓣类型:腹部皮瓣4例,髂腹股沟皮瓣6例,胸部皮瓣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6例.皮瓣范围4 cm×3 cm~17 cm×8 cm.结果 分次去脂整形术后4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余皮瓣均成活.27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2年.皮瓣外观、质地及色泽良好,与深层组织无粘连;22例随体重增加出现皮瓣臃肿;皮瓣范围>5 cm×5 cm者术后感觉恢复差,仅有部分痛温觉恢复,两点辨别觉均无恢复.一次修薄植皮术后1例植皮完全坏死,经再次植皮愈合;2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余植皮均成活.16例获随访3个月~3年.植皮皮肤色素沉着较重,皮肤与基底无滑动,皮肤感觉恢复良好,12例恢复两点辨别觉(<15 mm),皮瓣无臃肿复发.结论 分次去脂整形和一次修薄植皮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皮瓣修复部位及状况决定术式的选择.

  • 血管蒂延长技术在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中的应用

    作者:王赤宇;康庆林;宋文奇;王建华;柴益民;曾炳芳

    目的 介绍一种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移位术中延长血管蒂的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6例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18~49岁.创伤后软组织缺损3例,软组织肿瘤切取后1例,膝关节人工假体置换后裸露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8 cm×4 cm~15 cm×6 cm.在行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移位时,将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作为皮瓣的营养血管,与营养血管共干的降支同时向远端分离,在升支与降支分叉部的近侧结扎旋股外侧血管的主干,皮瓣血管蒂即延长,逆行移位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10 cm×6 cm~18 cm×8 cm.结果 术中6例皮瓣切取顺利,血管蒂长度较以单纯降支为蒂延长8~12 cm,平均10 cm.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移位皮瓣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受区相似,膝关节伸屈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血管蒂延长技术,可以扩大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移位应用范围,皮瓣成活率不受影响.

  • 11例上皮样肉瘤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李黎;岑石强;黄富国;张世琼;屠重琪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9月,收治11例ES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4~41岁.初发年龄9~41岁,平均27.7岁.上肢7例,下肢3例,腹壁1例.10例有复发史.肿瘤<2 cm 7例,2~5 cm 1例,>5 cm 3例.1例于外院行局部切除手术;7例行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瘤及周边3 cm以上正常组织;3例行根治手术,截肢或截指.术后均行正规放、化疗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皮瓣成活,植骨骨性融合.11例获随访5~54个月,平均23.2个月.8例术后2~20个月复发,平均8.9个月,复发率为73%.其中3例行截肢手术;4例术后6~24个月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10个月肺部转移,均未再手术治疗.4例术后6~14个月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对于ES,早期诊断可选择保肢的手术方式,术后予以辅助化、放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 壳聚糖纳米粒子携带反义增殖细胞核抗原寡核苷酸抑制血管移植后内膜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志华;张皓;夏建国;谈意隽

    目的 探讨壳聚糖纳米粒子携带反义基因在血管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雄性SPF级SD大白鼠54只,体重450~60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7).实验组取右侧颈静脉、颈动脉吻合口段灌注携带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 oligo deoxy nucleotides,ASODN)粒子后,移植至同侧颈动脉;对照组用同样方法灌注生理盐水.取造模后血管通畅的48只大白鼠(n=24)分别于第1、2、3、4周超声多普勒监测血流动力学,取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检测、血管壁组织病理变化检测等.结果 两组的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的观察期内,代表增殖的PCNA蛋白印迹条带显示:实验组移植静脉、吻合口的浓度较对照组低.术后1、2、3及4周,实验组移植静脉PCNA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0.13%±0.11%,0.79%±0.28%,0.45%±0.29%,0.43%±0.25%,吻合口分别为1.90%±0.84%,2.11%±0.98%,2.48%±0.77%,2.17%±0.36%,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移植静脉及吻合口的空腔面积分别为88.71±16.96、95.98±21.44、88.48±32.81、97.86±34.11 μm2和41.49±3.34、45.15±11.65、46.27±8.90、51.62±8.85 μm2,均较对照组大(P<0.05),实验组移植静脉、吻合口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分别为22.73%±3.11%、32.40%±4.55%、45.14%±3.19%、45.70%±5.01%和41.49%±3.34%、45.15%±11.65%、46.27%±8.90%、51.62%±8.85%,均较对照组小(P<0.05).大血流速度比较,两组在第1周血流大速度相似,后3周出现不同变化.对照组静脉移植段和吻合口的大流速逐渐增加,在第3周达到高,至第4周时降低;实验组静脉移植段和吻合口大流速逐渐降低,在第3周达到低,至第4周时升高.第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静脉段和吻合口大流速均接近.各时间点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子携带PCNA-ASODN能有效抑制血管移植后内膜细胞增殖,从而抑制新生内膜过度增厚.

  •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重组腺病毒转染传代髓核细胞对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作者:李旭;侯筱魁;汤亭亭;李惠武;郭刚;裴国献

    目的 探讨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对传代羊髓核细胞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DNA合成调节因子的作用.方法 取1岁龄成年山羊腰椎间盘,体外分离培养羊髓核细胞,传至第3代后以携人TGF-β1(human TGF-β1,hTGF-β1)或lacZ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hTGF-β1及Ad/lacZ)感染,分别为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未加病毒液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原代髓核细胞为原代组.然后继续单层或藻酸钙凝胶三维(3-D)培养10 d.对两种系统培养的细胞分别行DNA荧光定量、Western blot分析和蛋白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定量检测.结果 DNA荧光定量显示,单层培养时实验组细胞的DNA合成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5),藻酸钙凝胶3-D培养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hTGF-β1、Ⅱ型胶原、Ⅰ型胶原和Aggrecan的表达显示,两种培养系统中,实验组hTGF-β1、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的表达显著低于两对照组(P<0.05),实验组Ⅱ型胶原/Ⅰ型胶原比值较两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GAG定量结果显示,两种培养系统中实验组细胞的GAG合成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 hTGF-β1在很大程度上可起到维持髓核细胞表型,并在细胞传代后仍发挥表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方法使髓核细胞表达hTGF-β1,有望遏制、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而以Ad/hTGF-β1感染过的髓核细胞,在藻酸钙凝胶3-D培养系统中培养则表现出原始表型.

  • 经胸骨正中手术切口感染创面的修复

    作者:朱敬民;郝天智;贺立新;曹玉珏;鲁刚;王庆伟;高艳凤

    目的 对比观察不同方法修复经胸骨正中手术切口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12月~2006年12月,分别用胸大肌内侧头肌瓣、胸大肌瓣、上蒂腹直肌瓣及大网膜移位修复经胸骨手术切口感染创面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8~72岁,平均52岁.合并糖尿病8例,肺炎及心力衰竭4例,脓胸3例,慢性肺功能不全4例,恶性肿瘤1例,严重肥胖6例.11例为较新鲜裂开创面,2例为慢性创面.创面范围10 cm×5 cm~22 cm×10 cm.结果 3例分别于术后3 d因血管吻合处破裂大出血、肺炎及癌转移死亡.其余10例伤口Ⅰ期愈合6例,随访6个月~5年,均无复发;2例切口皮肤拉拢缝合处部分皮肤坏死,经再次手术扩创植皮后愈合;2例创口引流处感染,经换药愈合.结论 创面较小且位于手术切口上端者适合用胸大肌内侧头肌瓣修复;创面较大且位于切口上端者适合用全胸大肌瓣修复;创面较小且位于切口下端的适合用上蒂腹直肌瓣修复;创面较长可联合应用胸大肌瓣、上蒂腹直肌瓣修复创面;创面巨大合并重要脏器外露时,可用大网膜移位修复创面.残余创面可经植皮及换药愈合.

  • 壳聚糖膜包裹的多孔聚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制备

    作者:范长春;刘德军;任允鹏;曹学成;蔡锦方

    目的 探讨壳聚糖膜包裹的多孔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CPP)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可行方案.方法 采用化学方法制备壳聚糖微球作为致孔剂,通过煅烧、球磨、混浆、烧制等步骤制备多孔CPP生物陶瓷,采用化学方法使多孔壳聚糖膜包裹于其上.对壳聚糖膜包裹的多孔CPP生物陶瓷的理化性质、毒性、生物力学进行检测.结果 多孔CPP生物陶瓷孔分布较为均匀,孔径100~300 μm,镜下见其内部成孔良好,贯通性较好.壳聚糖微球为淡黄色、较为均匀的小球,粒径200~400 μm,抗压性较差,用手即可碾碎.壳聚糖膜包裹的多孔CPP生物陶瓷浸提液对雌、雄小鼠的大耐受量均>24 g/kg.壳聚糖包裹的多孔CPP生物陶瓷大体孔隙率为60%~80%,抗压强度200MPa,可满足作为骨替代物的抗压强度.结论 壳聚糖膜包裹的多孔CPP生物陶瓷是一种良好的多孔状生物陶瓷支架材料,生物力学性能好,无急性毒性,有可能成为骨替代物的优良材料.

  • 原位定量检测体外培养的尿道黏膜上皮细胞活性

    作者:翟弘峰;邱长虹;张正文;剑海燕;康深松;谢锋

    目的 解决在不透明载体上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的难题.方法 取雄性新西兰幼兔1只,进行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并传至第3代.将其接种于胶原-壳聚糖复合材料上,体外培养3、7、14和21 d后,行6-羧基二乙酸甲酯荧光素与碘化丙啶荧光双染,并应用激光共聚焦细胞仪检测.结果 尿道黏膜上皮细胞在胶原-壳聚糖复合材料载体上生长,增殖良好.培养3、7 d,活细胞荧光强度值为(1.09±0.13)×108、(2.04±0.13)×108,培养14、21 d活细胞荧光强度值分别为(0.55±0.09)×108、(0.47±0.03)×108,与培养3、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死细胞荧光强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激光共聚焦细胞仪对不同波长荧光强度分别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在原位定量快速检测尿道黏膜上皮细胞活性,动态观察组织工程组织生长情况,解决无法在不透明载体上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的难题.

  • 四肢筋膜蒂皮瓣改良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苏伟;赵劲民;沙轲;花奇凯;丁晓飞

    目的 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 方法 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 cm× 3 cm~18 cm×12 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 cm×4 cm~18 cm×13 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 cm×3 cm~13 cm×6 cm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 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 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 修复上胸壁巨大肿瘤切除后缺损一例的早期效果

    作者:高坤;黄富国;刘伦旭;裴福兴

    目的 应用钛网、重建钢板及背阔肌带蒂肌皮瓣,修复上胸壁乳腺肉瘤样癌切除后巨大缺损1例,观察术后早期效果.方法 于2006年2月收治1例56岁女性上胸壁乳腺肉瘤样癌患者,行肿瘤切除后缺损约20 cm×15 cm,钛网覆盖胸壁缺损,重建钢板连接双侧锁骨残端,右侧背阔肌带蒂肌皮瓣约20 cm×15 cm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患者术后3 d脱呼吸机,反常呼吸较明显.2周皮瓣血运稳定后,用胸带固定胸廓,反常呼吸渐消失,皮瓣血供良好.复查胸片,钛网及重建钢板位置良好.术后1个月转入肿瘤科化疗.随访3个月,局部及全身无不适;双肩活动度前屈90°,外展90°;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胸壁巨大缺损重建时应选择质地较硬的材料,重建钢板维持双侧锁骨的解剖位置,肩关节功能恢复好,背阔肌带蒂肌皮瓣可适当扩大切取.

  • 压应力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肖洪;李建福

    目的 探讨压应力对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以简易气控加压细胞培养仪给细胞施5、10、15、25、50、100、15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n=6),持续4 d,作为实验组;不施压设为对照组(n=6).分别以MTT法测定细胞吸光度(A)值并计算生长抑制率(inhibition ratio,IR),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生长周期及Annexin-V-PI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5、10、15、25、50、100、150 mmHg压力组及对照组,细胞A值分别为0.228±0.004、0.226±0.003、0.213±0.005、0.180±0.005、0.172±0.007、0.165±0.004、0.164±0.004、0.230±0.005,IR分别为0.8%、2.0%、7.3%、21.7%、25.2%、28.2%、28.2%和0.DNA 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1.80%±0.44%、72.32%±0.40%、74.56%±1.01%、82.82%±2.76%、86.77%±2.06%、88.23%±1.27%、89.11%±1.74%、71.46%±0.49%,早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2%±0.49%、5.12%±0.74%、8.58%±0.79%、19.28%±1.40%、25.60%±1.21%、35.80%±2.39%、36.18%±2.38%、4.00%±0.36%.其中5、10 mmHg压力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25、50、100、150 mmHg压力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5、25、50 mmHg压力组细胞A值和G1期细胞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100、150 mmHg压力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5、25、50、100 mmHg压力组早期细胞调亡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50 mmHg压力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当的持续压应力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诱导凋亡、抑制增殖的复合效应,是临床上压迫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重要机制之一.

  •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L4椎体滑脱中的应用研究——预折棒与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的关系

    作者:楚戈;白靖平;锡林·宝勒日;项泽文;赵疆;方锐

    目的 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L4椎体滑脱,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的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预折弯钛棒,评价其临床符合率和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07年3月,31例Meyerding分度Ⅰ、Ⅱ度退变性L4椎体滑脱女性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8.3岁.测量术前腰前凸角(x1)、滑脱角(x2)、滑移百分比(x3),术中植入根据相应标准折弯的钛棒,测量折棒角(Y),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预折弯钛棒临床应用30例患者.结果 31例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分别为8.300±1.080及26.916±1.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0.1390-0.327logx1+0.463x2+0.288x32.临床采用预折棒方法的3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1.290±3.408 min,前期研究中采用经验折棒方法的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2.360±5.00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正态曲线面积下的90%估算,30例预折棒角的临床符合率为80.00%;按95%估算,临床符合率为90.00%;按99%估算,临床符合率为96.67%.结论 术前将钛棒预折成相对明确的弯度,有助于减少钛棒损耗,节省手术时间,临床符合率良好,有临床参考价值.

  • 应用不同种类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

    作者:阮建春;施耘;刘群;冯世海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种类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7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脐旁皮瓣、髂腹股沟皮瓣、指掌推进皮瓣、示指背岛状皮瓣、指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和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101例157指.男78例,女23例;年龄12~56岁,平均34.6岁.深Ⅱ度37例59指,Ⅲ度64例98指.创面缺损范围1.0 cm×1.0 cm~6.5 cm× 6.0 cm.89例伤后4 h~5 d行皮瓣修复术,12例感染创面于伤后18~27 d行皮瓣修复术.术中皮瓣切取范围1.2 cm×1.2 cm~7.8 cm× 6.5 cm,供区直接缝合84例,游离植皮17例.结果 术后98例皮瓣成活良好,切口Ⅰ期愈合;3例皮瓣边缘淤血坏死,经换药后Ⅱ期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101例患者均获随访2~24个月,平均6.5个月.9例脐旁皮瓣和14例腹股沟皮瓣修复手指臃肿,余外形满意.患指两点辨别觉为5~10 mm,皮瓣耐磨,有弹性,手指屈曲、伸展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指掌推进皮瓣、示指背岛状皮瓣、指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临床效果良好,脐旁皮瓣、髂腹股沟皮瓣对多指深度烧伤修复效果好,但术后手指略显臃肿.

    关键词: 手指 烧伤 皮瓣 修复
  • 半面萎缩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

    作者:谢芸;李青峰;郑丹宁

    目的 对半面萎缩的治疗采用改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提高脂肪成活率,减少术后脂肪液化、坏死、吸收等并发症.方法 1999年3月~2004年10月,治疗31例稳定期半面萎缩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19~28岁,平均23.5岁.根据半面萎缩范围不同分成3型,轻度萎缩9例,中度萎缩19例,重度萎缩3例.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和文献的总结分析,在脂肪的获取和移植上,采用低位供区、低压抽取、低速离心和多点、多隧道、多层面放射状注射移植.经术前、术后正位、侧位45°及90°照片比较,以及术后表情是否自然,局部有无硬块和囊肿,患者感觉舒适度等评价标准,并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需再次手术.结果 术后31例均达到面部外形基本对称.1次注射15例,2次13例,3次3例.第3次注射后较第2次效果好,第2次注射比第1次效果好,且注射量逐次减少.下颌部注射量8~14 ml,平均11 ml;颊部注射量15~25 ml,平均20 ml;颧部注射量5~10 ml,平均7.5 ml;额部注射量18~20 ml,平均19 ml.患者随访3~5年,未发现感染、硬结、皮下包块、囊肿或其他并发症.患侧皮肤色素增生明显减轻.结论 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能达满意面部对称,且无供区损伤及受区并发症,是治疗半面萎缩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骨水泥强化正常骨质动力髋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黎宁;彭阿钦;柴仪;曹晶;刘勇;郭锐;韩长伶

    目的 选取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标本,研究骨水泥强化对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双侧股骨上段标本24对48侧,制备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模型.右侧标本行骨水泥强化DHS固定,为强化组;左侧行DHS常规固定,为对照组.两组标本进行弯曲强度实验及扭转强度实验.结果 强化组大负荷及大扭矩分别为3 852.160 2±143.603 1 N、15.5±2.6 Nm,对照组为3 702.966 7±133.860 1 N、14.7±3.4 Nm;两组比较生物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骨水泥强化,对DHS固定强度及骨折整体稳定性无显著影响.

  • 股骨远端骨折微创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

    作者:茹江英;胡玉华;刘璠;胡传亮;杜广军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distal femur,LISS-DF)治疗33A3、33C2和33C3型骨折的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LISS-DF治疗26例股骨远端骨折.男15例,女11例;年龄32~72岁,平均55岁.33A3型9例,33C2型11例、33C3型6例.左侧16例,右侧10例.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9例,压砸伤5例.开放性骨折3例,其中Gustilo Ⅰ型2例,GustiloⅡA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 h~16 d,平均4 d.33C2、C3型骨折17例采用髌骨旁外侧切口,结合经关节逆行插入钢板接骨技术插入LISS-DF固定;33A3型骨折9例采用间接复位方法,经皮小切口将自攻或自钻型锁定头螺钉与LISS-DF钢板单皮质锁定.结果 术后患者获随访12~26个月,平均14.5个月.1例出现骨延迟愈合,终达骨性愈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11~36周,平均16.1周;完全负重时间13~26周,平均17.6周.1例发生切口浅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5例因股骨远端外侧严重疼痛于术后6~13个月行内固定物拔除术.均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发生.术后根据Rasmussen骨折复位标准评分12~19分,平均17.6分,其中优16例,良9例,可1例.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LISS系统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原理,对股骨远端A3、C2和C3型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操作规程.

  • 两种径路手术治疗蹄铁肾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明星;熊国兵;廖勇;龚百生;王东;邹建华

    目的 总结经腰部腹膜外切口与经上腹部切口行蹄铁肾峡部离断术治疗蹄铁肾的临床疗效.方法 1965年1月~1982年12月,经腰部腹膜外切口手术15例(经腰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4个月~59岁,中位年龄31岁.临床症状:腰腹疼痛12例,血尿7例,尿频4例,胃肠道症状3例,腹部包块2例.X线尿路造影示:尿路结石10例,肾积水3例,肾囊肿、脓肾、肾结核及肾细胞癌各1例.1977年1月~2005年12月,经上腹部切口手术治疗17例(经腹组).男15例,女2例;年龄11个月~56岁,中位年龄29.4岁.临床症状:腰腹疼痛15例,血尿12例,尿频10例,腹部包块7例,胃肠道症状9例,发热1例.X线尿路造影示:尿路结石12例,肾积水10例,肾囊肿3例,肾结核、肾细胞癌及先天性脊柱裂各1例.结果 经腰组和经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9.59±23.25 min和163.80±36.25 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495.29±87.20 ml和553.00±92.27 ml,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3.17±1.14 d和13.75±0.21 d,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76%(2/17)和26.67%(4/15).术后结石复发率分别为33.33%(5/15)和0(0/1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腰组11例和经腹组6例术后获随访7个月~6年,经腰组1例症状无改善,余两组患者症状均消失或缓解.结论 经上腹部切口较经腰部腹膜外切口行蹄铁肾峡部离断术治疗症状性和/或有并发症蹄铁肾更安全有效.

  • 重塑第一跖趾关节骨形态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邵勇;陈勤;周政;关龙

    目的 评价Keller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的生理活动解剖结构变化.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1月,采用Keller手术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面骨形态方法治疗(足母)外翻11例22足.男3例,女8例;年龄51~73岁.跖趾关节面分型采用Piggot法:Ⅱ型偏斜型17足,Ⅲ型半脱位型5足.(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24~49°,平均37°;第1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角9.0~13.5°,平均11.5°.结果 术后11例22足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参照朱丽华等评定标准:优18足,良3足,差1足.X线片示,14足形成第1跖趾杵臼样假关节,8足假关节面部分咬合.术后HVA 7~16°,平均11°IMA 9.0~13.5°,平均11.5°.术后跖趾关节面Piggot法分型:Ⅰ型适合型12足,Ⅱ型偏斜型10足.结论 Keller手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对(足母)外翻术后HAV的纠正及症状改善,及关节稳定性有良好改善,减少了术后肌力不足的发生.

  •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作者:陶克奇;李利平

    目的 探索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微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表皮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42只,于背部制作1.5 cm×1.5 cm自体全层皮肤原位移植模型.按取材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G1~G7组),每组6只,分别为术后第1、3、5、7、14、21和30天;各组术前取材作对照.在各时间点大体观察移植皮片情况;于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切取皮片组织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及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变化.结果 术后第3天,G5、G6组各有1只动物移植皮片周围感染,其他各组移植皮片均成活良好.G1~G4组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逐渐增多,G5~G7组上皮化程度越来越高,纤维细胞含量越来越少.各组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率低于基因物质p63,但随观察时间延长变化规律相似.阳性细胞在移植皮片中的排列结构紊乱,分布到表皮各层,从G6组开始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但在表皮的其他各层仍然有阳性细胞.G1组阳性细胞率开始逐渐减少,G2组达到低,然后逐渐增加,G1~G3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4组接近术前(P>0.05);G6组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G5~G7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数量逐渐减少后增加,至超过正常,后又逐渐减少;在分布上开始紊乱,几乎分布表皮各层,后又趋向正常规律性变化.

  • 成肌分化因子和5-氮杂胞苷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占胜;陈振强;王伯珉;张云峰;冯震;李连新;穆卫东;王永会;王珍;智伟;王杨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干预条件.方法 取健康4周龄Wistar大鼠MSCs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C、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布满瓶底即为1代,取第3代MSCs,以5-氮杂胞苷10 μmol/L、成肌分化因子0.1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 0.1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 ng/ml进行联合诱导,使之分化.诱导后第9天,收集细胞,行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细胞.结果 原代培养的MSCs呈贴壁生长,3~5 d呈集落样生长,5~7 d后有体积不等的多突成纤维细胞、较大的扁平多角形细胞、中等的多角形细胞和较小的三角形细胞.培养12 d后,细胞融合,铺满瓶底,MSCs形态变化不明显.联合诱导后,部分细胞死亡,生长缓慢;7 d后见细胞明显增殖,体积逐渐增大,呈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状;14 d后,大量增殖的长梭形细胞开始增多;18~22 d后,肌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核数亦明显增多,初生肌管与长梭形成肌细胞呈平行排列,间隔分布.MSCs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D44反应阳性,胞质呈棕褐颗粒,核周明显,CD34呈阴性反应;诱导后MSCs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均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MSCs和诱导后MSCs大部分处于G0/G1期,分别占79.4%、62.9%,而G2/S/M期仅占20.6%、36.1%.根据MTT绘制生长曲线,可见MSCs生长速度明显高于诱导后的MSCs.两种细胞并未达到平台期,都有继续增殖的趋势.结论 在体外,MyoD、5-氮杂胞苷可以诱导MSCs向骨骼肌细胞定向分化,并伴有结蛋白和骨骼肌肌球蛋白阳性表达;定向诱导后MSCs增殖期比例大,向骨骼肌细胞分化纯度更高.

  • 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孙亚东;张宏宇;华进联;杨学义

    目的 对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现状、诱导分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ESCs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ESCs可以作为理想的成骨细胞种子细胞来源.结论 诱导ESCs定向分化得到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成骨细胞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仅提供了分析成骨细胞发生的分子机制模型,而且奠定了其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基础.

  • 膀胱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平;杨志明;智伟;李秀群;罗静聪;解慧琪

    目的 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膀胱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及观察膀胱平滑肌细胞在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上的生长状况,为构建组织工程膀胱平滑肌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取和原代培养犬膀胱平滑肌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将犬膀胱平滑肌细胞接种到SIS支架材料上,于复合培养5、7及9 d取材,行苏木素染色、石蜡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膀胱平滑肌细胞在SIS上的生长状况.以细胞-SIS复合培养组为实验组,以膀胱平滑肌细胞为对照组,每组各设9孔,分别于接种后3、5及7 d取材,酶消化后收集细胞并计数.结果 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犬膀胱平滑肌细胞数量多,细胞生长速度快,形态良好,培养5 d细胞在培养瓶底生长汇合.组织块培养法接种3 d见长梭形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从植块边缘萌出,获取的细胞数量较少.透射电镜下见膀胱平滑肌细胞胞质中有特征性细肌丝和细胞膜的密斑.抗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胞浆呈棕黄色阳性反应.膀胱平滑肌细胞在SIS表面能黏附、生长和增殖.体外复合培养5 d后,膀胱平滑肌细胞铺满SIS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7、9 d细胞形态与5 d相似.实验组3、5及7 d的细胞计数分别为(16.85±0.79)×105、(39.74±2.16)×105及(37.15±2.02)×105个,对照组分别为(19.43±0.54)×105、(34.50±1.85)×105及(33.07±1.31)×105个.两组5 d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膀胱平滑肌细胞可提供大量活性良好的种子细胞.SIS支持膀胱平滑肌细胞黏附和生长,可为构建组织工程膀胱平滑肌组织提供良好支架.

  • 足跟慢性溃疡的修复

    作者:王虎;路来金;刘志刚

    目的 回顾分析外科治疗足跟慢性溃疡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1997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足跟慢性溃疡患者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18~79岁,平均45.6岁.病程1个月~7年.良性溃疡18例,恶性溃疡5例.溃疡创面2.5 cm×1.5 cm~10.5 cm×7.0 cm.患者予以局部扩创或溃疡扩大切除后,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7例,带足背皮神经的足背皮瓣修复1例,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1例,切取皮瓣4.0 cm×2.5 cm~18.0 cm×9.0 cm.供区游离植皮覆盖.结果 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20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予以蒂部缝线拆除后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1例获随访3个月~2年,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足底内侧皮瓣及足背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痛温觉部分恢复.患足可正常负重,足跟溃疡未见复发.结论 足跟慢性溃疡以预防为主,创面应早期手术行皮瓣修复,以防止溃疡复发.

  • 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建华;高军;张雷;霍永力;孙志干

    目的 探讨上颌骨粉碎性骨折的病因、并发症、检查方法及骨折整复的治疗时机、手术入路、整复材料和预后.方法 1998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48例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40例,女8例;年龄16~50岁.车祸伤36例,暴力伤6例,坠落伤6例.主要表现咬(牙合)关系障碍,张口受限,面中部凹陷畸形.20例采用钢丝内固定术,28例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结果 48例中Ⅰ类伤口31处、Ⅱ类伤口38处,术后均甲级愈合.48例患者均获随访1~3年.术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疗效评估:行钢丝固定患者满意8例,一般12例;行RIF患者满意24例,一般4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功能障碍和畸形的上颌骨粉碎性骨折均应行外科整复治疗,RIF为目前理想的固定技术之一.

  • 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庄宁;杜学军;于博;朱立新;闵少雄

    目的 总结游离移植皮瓣在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4月,收治7例下肢电烧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2岁.均为单侧下肢软组织缺损.缺损部位:膝周3例,足踝4例.缺损范围7 cm× 5 cm~12 cm×9 cm,深部骨组织、肌腱等外露,无法经游离植皮覆盖.受伤至入院时间3 h~27 d.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中切取皮瓣8 cm×6 cm~15 cm×11 cm,分别与受区动、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5例,取对侧大腿中厚皮片植皮修复2例.结果 5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因皮瓣远端部分表层组织坏死,经局部清创换药后治愈.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患者住院时间15~28 d,平均22 d.7例获随访5个月~6年,患肢外形、负重行走功能及膝踝关节活动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应用游离皮瓣修复电烧伤下肢软组织缺损,与常规带蒂皮瓣移位修复比较,对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缩短治疗周期有临床意义.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皮肤缺损

    作者:刘学胜;曲连军;刘雪涛;劳克诚;刘勇;李忠;张成进

    目的 总结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5月,收治21例前臂皮肤缺损者.男16例,女5例;年龄16~42岁,平均28.3岁.车祸伤5例,机器挤伤12例,热压伤4例.均伴有前臂骨或肌腱外露,肌腱部分坏死.皮肤缺损范围10 cm×8 cm~18 cm×10 cm.伤后4 h~10 d进行手术.20例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1例因血管变异,采用阔筋膜张肌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12 cm×8 cm~20 cm×12 cm.结果 2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边缘坏死及感染发生.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平均9.7个月.皮瓣无色素沉着,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恢复保护性感觉,无前臂活动障碍.2例伤口愈合后下床活动后出现股外侧肌无力,上楼困难,经功能锻炼后恢复.2例供区植皮处形成暗红色增生性瘢痕,余供区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以穿支形式应用是修复前臂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第二趾趾腹菱形皮瓣移位改形法一期再造手指

    作者:刘光军;郭德亮;李建强;王成琪;田清业;谭琪

    目的 介绍第2趾趾腹菱形皮瓣移位改形法一期再造手指的方法.方法 2002年9月~2006年10月,在传统方法切取第2趾后,根据趾-指腹周径的差值设计趾腹菱形皮瓣,切取血管蒂皮瓣逆转180°将其嵌入第2趾跖侧狭窄处,一期修整指腹膨大,消除颈部狭窄畸形.应用7例7指,男4例,女3例;年龄18~38岁.损伤原因:机械挤压伤5例,重物砸伤2例.无再植条件,无其他并发症,患指缺损范围Ⅲ~Ⅴ度,截指后于急诊或择期行再造术,切取皮瓣范围13 mm×6 mm~16 mm×9 m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经2~14个月,随访平均6.5个月.消除第2趾腹膨大及颈部狭窄畸形,再造指外形美观.指腹感觉无减退,两点辨别觉6~10 mm,功能恢复良好.根据手外科协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7例均为优.结论 第2趾趾腹菱形皮瓣移位改形法一期再造手指能消除指腹膨大及颈部狭窄畸形,使再造手指更美观.

  • 颅面部周围型神经纤维瘤切除后修复重建

    作者:王善良;张涤生;冯胜之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颅面部周围型神经纤维瘤(cranio-maxillofacial neurofibroma,CMFNF)的效果.方法 1999年5月~2003年8月,收治CMFNF患者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2~70岁.病程2~50年.涉及瘤体的皮肤面积20~110 cm2,其中>100 cm2 6例,50~100 cm2 16例,<50 cm2 5例.多科合作进行CMFNF手术切除和颜面外形功能重建.一期手术25例,其中15例采用5 cm×3 cm~12 cm×7 cm皮瓣修复CMFNF切除后缺损,余直接缝合.二期手术2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骨缺损修复和眼眶再造造型好.20例获随访2~6年,无再次手术,术后容貌明显改善,患者均可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结论 多科合作手术切除及修复是治疗CMFNF的首选方法.

  • 缝匠肌蒂髂骨瓣及加压螺钉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龚渭波;段祥林;姚正国;陈国强;黄俊武;林平安

    目的 总结切开复位、加压螺钉内固定及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3根空心加压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19~52岁,平均46.4岁.车祸伤29例,坠落伤15例,跌伤8例.左侧23例,右侧29例.股骨颈骨折头下型27例,经颈型18例,基底型7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16例,Ⅲ型25例,Ⅳ型1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 h~15 d.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获随访6~41个月.35例术后23~39周骨折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疗效评定按粱雨田等标准:优19例,良14例,可2例,差4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33例,平均86.1分;可2例,平均65.0分;差4例,平均51.3分.结论 以缝匠肌为蒂的髂骨瓣移植及3枚空心加压钛螺钉内固定,可提供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供,有植骨支撑,促进骨折愈合,是手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腘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赵治伟;程春生;单海民;李小玲

    目的 总结腘动脉损伤早期诊断、治疗与后期并发症处理的方法,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方法 1998年7月~2005年2月,收治39例腘动脉损伤患者.男33例,女6例;年龄10~55岁,平均31.6岁.单纯腘动脉损伤6例,合并骨折33例.伤后1~6 d手术.伤后6 h以内入院及肢体缺血症状较轻者,骨折复位固定后恢复动脉通血;伤后超过6 h入院且肢体缺血症状较重者,恢复动脉通血后再处理骨折.后期皮缺损采用皮瓣移植修复,合并骨缺采用骨皮瓣移植.结果 35例成功保肢,其中10例伤口Ⅰ期愈合,25例Ⅱ期愈合;截肢4例.2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成活.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年,平均3.4年.骨折愈合时间10~34周.20例足部感觉于术后2 d~6个月恢复正常;2年后9例足底感觉恢复正常,6例足底及足背感觉均迟钝.根据杜天信等关于血管损伤的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10例,良24例,可1例,差4例,优良率87%.结论 腘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减少截肢、提高肢体功能康复的关键.

  •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移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韦冰丹;蒋卫平;冼伟;杨晓明;兰学文;黄永栋;甘坤宁;周竖平

    目的 总结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移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6年2月,应用逆行腓肠浅动脉筋膜蒂皮瓣交腿移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均为车祸伤致小腿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其中胫前皮肤缺损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2例,足背部和内踝皮肤缺损各1例.皮肤缺损范围5 cm×4 cm~14 cm×12 cm.伤后至手术时间14~30 d.皮瓣范围6 cm×4 cm~15 cm×13 cm.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4~24个月,平均7个月.2例皮瓣稍臃肿,余皮瓣质地良好,无明显挛缩.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7~13个月,平均9个月.修复肢体功能恢复.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移位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风险小及修复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作者:潘滔;王国栋;王军;刘展亮;李晓彬

    目的 设计和应用新型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intramedullary controlled dynamic nailing,ICDN),分析其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ICDN主要由主钉、撑开内芯、拉力螺母、锁钉和封口钉等结构组成.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ICDN治疗股骨干骨折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6~48岁,平均36.6岁.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14例,运动损伤7例,挤压伤1例.平均损伤程度评分为17~32分,平均21.4分.Winquist骨折分型基础上根据骨折位于峡部的位置进行分型:Ⅰ型37例,其中Ⅰ-1型13例,Ⅰ-2型23例,Ⅰ-3型1例;Ⅱ型11例,其中Ⅱ-1型2例,Ⅱ-2型8例,Ⅱ-3型1例.于伤后1 h~1周入院,入院后急症手术19例,3 d内手术29例.结果 48例患者获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进针点疼痛5例;轻度畸形4例,其中患肢较健肢短缩2例(<1 cm),外翻2例(<5°).患者术后8~26周骨折愈合,平均21周.无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无锁钉断裂和髓内钉断裂.按Johner and Wrubs疗效标准进行评价,优39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95.8%.结论 ICDN治疗股骨干骨折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发挥弹性固定特点,手术简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 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不同,强调证据与医生经验相结合,诊治疾病要求客观证据.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首先由学生提出实习中遇到的临床问题,在教师帮助下寻找科学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然后应用于临床,解决问题,后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