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Mini-open后路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治疗伴重度椎管狭窄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张斌;邹华;孔维军;王翀;伍富俊;叶盛;王信;敖俊

    目的 探讨采用mini-open技术(mini-open technique,MOT)后路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微创治疗伴重度椎管狭窄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MOT后路显微镜下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撬拨复位、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伴重度椎管狭窄的2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6~61岁,平均42.1岁.受伤节段:T111例,T124例,L114例,L29例.AO分型:A3型19例,A4型9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12例,D级13例,E级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平均3.6 d.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椎管狭窄率(rate of spinal compromise,RSC)及神经功能ASIA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323 min,平均216.4min;术中出血量80~ 800mL,平均197.7 mL;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2.5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早期并发症发生.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 12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及RSC,以及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RSC及术后1 d VAS评分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C级1例、D级14例、E级13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3.860,P=0.000).结论 MOT是治疗伴重度椎管狭窄的AO分型A3、A4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微创的方法,有利于康复治疗早期介入.

  • 白藜芦醇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表达

    作者:刘沪喆;沈皆亮;周浩;许圣茜;胡侦明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退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临床上接受椎间盘摘除术的10例患者,其中5例为年轻脊柱爆裂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余5例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退变组.取两组患者髓核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β-catenin的原位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蛋白表达.取退变组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C,分别用IL-1β单独(B组)或联合RES (C组)刺激第3代NPC,并设未刺激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靶向沉默SIRT1和β-catenin后,采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β-catenin、SIRT1蛋白和基因表达.用完全培养基(1组)、IL-1β(2组)、RES+IL-1β(3组)、SIRT1-siRNA+RES+IL-1β(4组)刺激第3代NPC培养24 h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catenin核转位情况;用完全培养基(Ⅰ组)、IL-1β(Ⅱ组)、IL-1β+β-catenin-siRNA(Ⅲ组)、IL-1β+RES(Ⅳ组)、IL-1 β+RES+SIRT 1-siRNA(Ⅴ组)刺激第3代NPC培养24 h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示,与对照组比较,退变组髓核组织中β-catenin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4.616,P=0.010);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细胞学实验发现,B组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C组,Ⅱ型胶原和Aggrecan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A、C组(P<0.05).siRNA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T1、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进一步提示与3组相比,4组SIRT1被siRNA沉默后,RES减弱的β-catenin核转位现象加剧.Western blot检测示,Ⅱ组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表达较Ⅰ组明显降低(P<0.05);Ⅲ组NPC转染β-catenin-siRNA后,IL-1β对ECM的降解作用被明显抑制,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表达较Ⅱ组明显升高(P<0.05);Ⅴ组NPC转染SIRT1-siRNA后,抑制了RES对ECM降解的保护作用,Ⅱ型胶原和Aggrecan蛋白表达较Ⅳ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RES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维持NPC ECM的表达,为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周波;周晓;李赞;彭小伟;杨丽嫦;吕春柳;宋达疆;伍鹏;彭翠娥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血管造影用于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14例拟行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术的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7~ 64岁,中位年龄46.5岁.一期重建11例,其中乳腺原发浸润性导管癌9例、胸壁乳腺癌复发1例、血管肉瘤1例;病程9 d~48个月,平均6.8个月.二期重建3例,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4年.术中于皮瓣断蒂前行ICG血管造影,评估皮瓣血运灌注情况,根据结果除1例未作调整外,余13例行裁剪皮瓣或调整重建方案.皮瓣移位至受区、切口缝合前再次行ICG血管造影,明确皮瓣血运.皮瓣切取范围为24 cm×11 cm~36 cm×15 cm.供区均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皮瓣脂肪液化,经再次手术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未发生与皮瓣血运相关的并发症;供受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均对重建效果满意,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 ICG血管造影可准确反映术中皮瓣血流灌注状态,对指导乳房重建手术方案的调整以及降低术后皮瓣血运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 天然水蛭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研究

    作者:蔡洁云;林博杰;潘新元;崔佳;Pradhan Rohan;殷国前

    目的 探讨天然水蛭素联合高压氧治疗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取72只SD大鼠,于背部制备面积为10.0 cm×2.5 cm的随意皮瓣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n=18).对照组术后即刻及之后4d内注射生理盐水,高压氧组注射生理盐水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水蛭素组仅注射天然水蛭素,联合组注射天然水蛭素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第6天计算皮瓣成活率;第2、4天取材,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瓣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及TNF-α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各组皮瓣均出现部分坏死,其中联合组皮瓣成活佳;术后第6天高压氧组、水蛭素组及联合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联合组高于水蛭素组、高压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蛭素组与高压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术后第2天,水蛭素组、高压氧组及联合组微血管结构较对照组多,各组均见炎性细胞浸润;第4天,高压氧组、水蛭素组及联合组中仍可见较多微血管形成,对照组中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组炎性细胞均较术后第2天时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术后第2天,高压氧组、水蛭素组及联合组MV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组、水蛭素组及联合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高压氧组、水蛭素组及联合组MV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及水蛭素组高于高压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及水蛭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水蛭素组及联合组TNF-α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低于水蛭素组及高压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蛭素组及高压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和天然水蛭素干预均能提高随意皮瓣移植后成活率,且两者联合发挥协同效应,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亚飞;李红喜;廉永云;逯代锋;董峰;张志涛;廖云健;刘慧敏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roplasty,TKA)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手术切口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4例拟行TKA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切口,观察组于运动体位间断缝合切口;两组术前和术后处理方法一致.比较两组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曲马多使用量、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评分(HWES)、患者切口自评满意度评分(Liktert评分);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WES评分、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Likter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但术后曲马多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7个月;观察组为12~ 23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睡觉前、拆线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屈伸功能锻炼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以及术后12个月时HSS评分、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以及术后1、3、6个月时以上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相比,TKA术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切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切口愈合好、早期可获得较满意关节功能,但两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 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盖氏骨折的对照研究

    作者:张峻玮;陈玲玲;李朝辉;聂伟志;徐展望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盖氏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7例盖氏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9例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板组),38例采用微创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微创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nderson评分标准评估前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个月.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骨板组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伤口感染1例,微创组发生钉尾处轻微感染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根据Anderson评分评价前臂功能,接骨板组获优46例,良12例,差1例,优良率98.3%;微创组获优26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75).结论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盖氏骨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切口瘢痕等优点,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基础上,可获较好临床效果.

  • 大直径股骨头金属-金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作者:王超;孙俊英;徐宁;查俊俊;王雷

    目的 探讨大直径股骨头金属-金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6月收治并接受大直径金属-金属THA治疗40例(43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20髋),女22例(23髋);年龄20~ 85岁,平均55.1岁.单髋37例,双髋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15髋),原发性骨关节炎6例(7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髋),股骨颈骨折4例(4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2例(13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8.51±5.62)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为(4.21±1.4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78±0.95)分.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 ~ 8.3年,平均7.5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3.33±3.21)分、UCLA评分为(7.32±1.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53,P=0.000;t=23.232,P=0.000).术后3例(3髋)发生大腿疼痛,其中1例出现软组织炎性假瘤.X线片复查示,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分别为(46.5±3.2)、(14.8土3.6)°;股骨柄假体初始稳定质量按照Mulliken标准评定,获优39髋、良4髋.随访期间,2髋发生骨溶解,其中1髋继发假体松动行翻修术;其余患者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 大直径股骨头金属-金属THA治疗髋关节终末疾病中期疗效良好.

  • 不同浓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慢性骨髓炎模型对比研究

    作者:邵陇龙;甄平;马永海;巩栋;王云龙

    目的 探讨采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建立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合适浓度.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B、C、D、E、F组分别于股骨髁上2 cm处注射1×109、1×108、1×107、1×106、1×105 CFU/mL MRSA,A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术后4周行实验动物大体观察,取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术前及术后2、4周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术后4周行X线片及CT检查并行Norden影像学评分;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材后行标本大体观察及评分,并行HE染色观察及组织学评分.结果 B组因感染严重死亡5只动物,C组死亡2只,D、E、F组均无动物死亡.大体观察A组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肿胀;B~D组大部分可见切口红肿及窦道形成,股骨增粗,骨质破坏,破坏程度随浓度降低而降低;E、F组切口可见感染征象,感染程度不及D组.细菌学观察示B、C、D、E组切口窦道形成动物均培养出阳性结果,随着浓度降低,切口窦道形成动物数目逐渐降低;F组无窦道形成遂未做细菌学培养.术前各组间C反应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B~F组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4周C反应蛋白含量B组>C组>D组>E组>F组>A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测示A组无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破坏;B、C组可见骨质破坏,大量死骨形成,软组织肿胀严重;D、E组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程度不及C组;F组可见少量骨感染.B~F组Norden评分显著高于A组,B、C组显著高于D、E、F组,D、E组显著高于F组(P<0.05);B、C组间及D、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组标本大体观察评分显著高于A组,B、C组显著高于D、E、F组(P<0.05);D、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骨小梁结构清晰,结构排列整齐;B~F组可见骨小梁破坏,炎性细胞浸润且程度逐渐降低.B~F组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显著高于C~F组,C、D组显著高于F组(P<0.05);C、D、E组间以及E、F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RSA制备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佳菌液浓度为1×106~1×107 CFU/mL.

  • 股骨转子下截骨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期疗效

    作者:尹诗九;李锐博;牟平;钟航;杨静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转子下截骨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4年3月,采用股骨转子下截骨联合THA治疗49例(57髋)CroweⅣ型DDH患者.其中男7例,女42例;年龄20~ 73岁,平均44.6岁.左髋26例、右髋15例;双髋8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4.68±3.39)分,双下肢不等长(5.27±0.55)cm.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87个月,平均52.1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5.67±2.89)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69.53,P=0.00);双下肢不等长(1.12±0.48)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4,P=0.00).术后6个月X线片复查示,截骨端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复查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 采用股骨转子下截骨联合THA治疗CroweⅣ型DDH,可降低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牵拉损伤风险,中期疗效较好.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疗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贾承奇;倪明;付君;李昕;李想;柴伟;陈继营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3月-2015年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60膝)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男24例,女6例;年龄37~65岁,平均57.2岁.体质量指数19.5~40.3 kg/m2,平均28.2 kg/m2.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8例,Ⅳ级22例.患者均行双膝TKA,随机选取一侧行髌骨置换(置换侧),另一侧不置换髌骨(未置换侧).记录双侧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随访期间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参照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JS)评分计算遗忘率,观察膝前痛、膝关节束缚感、捻发音或握雪感、髌前弹响、髌腱无力发生情况;患者自评上下楼、屈曲负重、下蹲起立、盘腿、下跪、伸膝困难程度以及自我感觉评价;影像学检查观察假体位置.结果 置换侧手术时间为(126±14) min,未置换侧为(112±1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3,P=0.030);术中失血量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31,P=0.800).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6年.术前及术后6周、6个月、2年时双侧KSS临床及功能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双侧膝前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6周、6个月、2年时双侧膝关节捻发音或握雪感、束缚感、膝前弹响、髌腱无力发生率比较,患者自评双侧上下楼、屈曲负重、下蹲起立、盘腿、下跪、伸膝困难率比较,以及术后2年时双侧FJS评分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2年置换侧VAS评分显著低于未置换侧(Z=-1.997,P=0.046;Z=-2.197,P=0.028).术后6周患者自我感觉评价分级髌骨置换侧好于未置换侧(x2=4.271,P=0.039);术后6个月及2年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发生.结论 TKA术中行髌骨置换后患者总体感觉优于未置换.

  • 脱细胞气管基质材料的免疫原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潘枢;刘星辰;史宏灿

    目的 探讨经高氯酸钠(NaClO4)处理后的脱细胞气管基质材料的免疫原性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取2月龄新西兰兔胫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BMSCs.取10只6月龄成年新西兰兔气管,修剪至每段1.5 cm,随机分为对照组(A1组,n=5),仅剥离气管外表面疏松结缔组织;实验组(B1组,n=5)采用改良NaClO4浸泡法脱细胞处理.MTT法检测两组支架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支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类抗原表达.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4代BMSCs接种至两组支架,制备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48 h时行Giemsa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材料周围的细胞活性;7、14d扫描电镜观察支架上的细胞状态.取10只6月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2组,n=5)和实验组(B2组,n=5),分别于颈背部皮下皮囊埋植已制备的新鲜气管和脱细胞气管.术后行大体观察,并于术后5、10、15、20、25、30 d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含量的动态变化,术后30 d行HE染色观察.结果 MTT检测示,B1组浸提液的细胞增殖情况与A1组或纯培养基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B1组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后可显著降低基质材料的抗原性.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48 h Giemsa染色示,两组材料周围的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培养7、14d扫描电镜观察示,细胞在A1组气管材料外壁上贴附良好,呈扁平的圆形、椭圆形,细胞排列紧密,成簇分布;细胞在B1组气管材料外壁上呈单片状生长,形态与A1组相似,生长趋势较好.同种异体动物体内实验显示,B2组材料的排斥反应显著低于A2组;术后各时间点A2组的IgM和IgG含量均显著高于B2组(P<0.05);HE染色示,B2组未见炎性细胞深层渗透或破坏气管结构,未见钙化、排斥等不良反应.结论 经NaClO4化学脱细胞处理后,兔气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其免疫原性降低,适合作为构建组织工程气管的支架材料.

  • 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佳超;宋建星

    目的 总结近年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应用于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ADSCs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文献,分析总结其修复机制及治疗进展.结果 ADSCs与单支架技术、片材技术等方法联合应用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已取得巨大进展,ADSCs可通过自身旁分泌、促血管生成、抗氧化凋亡等多种机制,加快创面血管生成,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结论 ADSCs来源充足,易提取且易培养,无免疫原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显著的促血管生成潜能,已成为再生医学理想的种子细胞.但仍需提高干细胞传递技术,开发更有利于临床使用的生物材料,以提高难愈性创面的治愈率.

  • 组织工程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的制备与体外检测评估

    作者:李建伟;张学亮;郭全义;张景春;曹艳杰;张新国;黄建军;王琪;刘小刚;郝春香

    目的 制备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并进行相关力学性能检测与生物学性能评估,为骨软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技术与方法.方法 以猪源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和海藻酸钠为原材料,按不同成分比例混合,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化学法交联,制备以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为软骨层,海藻酸钠和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为中间层,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海藻酸钠和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为骨层的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通过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Micro-CT观察、支架孔隙率和孔径测定、支架吸水能力测定、力学检测(压缩模量、界面间黏附强度)、生物相容性检测[MTT法检测鼠L929成纤维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鼠BMSCs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对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进行力学与生物学性能评价.结果 大体观察及Micro-CT观察均显示支架各层间结合紧密,未出现明显不连续和相互分离.扫描电镜观察示,骨层结构相对致密,中间层与软骨层结构则比较疏松,各层内的孔隙结构相互连通且均具有立体多维性.支架软骨层、中间层、骨层孔隙率分别为93.55%±2.90%、93.55%±4.10%、50.28%±3.20%,骨层显著低于软骨层和中间层(P<0.05),软骨层与中间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孔径分别为(239.66±35.28)、(153.24±19.78)、(82.72±16.94) μm,各层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软骨层、中间层、骨层亲水性分别为(15.14±3.15)、(13.65±2.98)、(5.32±1.87)mL/g,骨层显著低于软骨层和中间层(P<0.05),软骨层与中间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模量分别为(51.36±13.25)、(47.93±12.74)、(155.18±19.62)kPa,骨层显著高于软骨层和中间层(P<0.05),软骨层与中间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每两层间结合紧密,其中软骨层与中间层的界面黏附强度为(18.21±5.16)kPa,骨层与中间层的界面黏附强度则为(16.73±6.38)k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7,P=0.537).MTT法检测显示鼠L929成纤维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GFP标记的大鼠BMSCs在支架上生长分布均匀,显示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各层间的性能各有侧重,实现了对正常骨软骨组织成分上与结构上的双重仿生,为进一步动物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有望成为骨软骨缺损修复与再生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 动态力学加载下MC3T3-E1细胞在3D打印三维仿生复合支架上的成骨效应研究

    作者:宋秀钢;李晖;李瑞欣;袁清献;刘迎节;程威;张西正

    目的 观察动态力学加载对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的三维仿生复合支架材料内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丝素蛋白、Ⅰ型胶原、羟基磷灰石按质量比3:9:2混合后,采用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三维仿生复合支架;大体观察支架外形,Micro-CT观察支架孔径及孔隙率,测定吸水膨胀率以及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取MC3T3-E1细胞接种至三维仿生复合支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培养期间行动态力学加载,每天1次、每次15 min、频率l Hz、应变3 500μs;对照组不作力学加载.培养7、14d,分别对细胞-支架复合物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生长情况;Western blot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BMP-2、骨钙素(osteocalcin,OCN)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制备的三维仿生复合支架为白色立方体网格,Micro-CT检测见支架材料内部呈孔隙网状结构,孔隙连通性良好;大孔径直径为(506.37±18.63)μm,微孔径直径为(62.14±17.35)μm,孔隙率为97.70%±1.37%,吸水膨胀率为1 341.97%±64.41%.力学测试示,支架压缩至10%时,支架压缩位移为(0.376±0.004)mm、压缩应力为(0.016±0.002)MPa、弹性模量为(162.418±18.754)kPa.复合培养7、14d,两组HE染色及扫描电镜均见细胞在支架内部生长,主要分布在支架孔壁周围,其中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增多,且细胞由梭形变为扁平状.除200倍镜下14d时两组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4,P=0.080)外,其余不同放大倍数(40、100、400倍)下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培养7、14d时Ⅰ型胶原、OC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BMP-2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实验组培养7、14d时Ⅰ型胶原、BMP-2、OC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动态力学加载后,接种于三维仿生复合支架的MC3T3-E1细胞BMP-2、Ⅰ型胶原、OCN表达明显上调,表明适当力学载荷有利于MC3T3-E1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 慢病毒介导NEP1-40及NT-3双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林楠;汪雷;宋跃明;刘立岷;杨曦;丰干均;周春光

    目的 通过慢病毒载体将NEP1-40 (Nogo extracellular peptide residues 1-40)及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n 3,NT-3)双基因转染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内进行表达,探讨NEP1-40及NT-3双基因转染NSCs的可行性,为NSCs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将SD大鼠胚胎室管膜区NSCs采用空载慢病毒载体(A组)、NEP1-40慢病毒载体(B组)、NT-3慢病毒载体(C组)及NEP1-40和NT-3慢病毒载体(D组)进行转染,以未转染病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E组).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10、15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24、48、72 h,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细胞内荧光表达情况,确定慢病毒载体的佳MOI和收样时间.再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NEP1-40及NT-3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和培养基中NEP1-40及NT-3蛋白的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示,MOI为10时NEP1-40和NT-3基因慢病毒载体在NSCs内转染率高,佳时间为转染48 h时.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B、D组NEP1-40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及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NT-3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和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慢病毒载体可将NEP1-40及NT-3双基因成功转染入NSCs内,在NSCs内稳定表达,且两种目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无相互拮抗或促进作用.

  • BMP-7/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兔BMSCs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陈家磊;刘明;段鑫;黄富国;项舟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载负BMP-7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glycolide),PLGA]缓释微球对兔BMSCs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复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BMP-7/PLGA缓释微球,并将BMP-7/PLGA缓释微球与软骨分化培养基混合后,在第1、3、7、14、21天收集其上清液作为体外释放液.取3~5日龄新西兰乳兔双侧股骨及胫骨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分为微球组和对照组,微球组在每2~3天换液过程中更换为200 μL不同时间点的BMP-7/PLGA缓释微球体外释放液,对照组使用等体积软骨诱导培养液.采用MTT法测定两组培养1、3、7、14、21d的吸光度(A)值,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培养21d行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于1、3、7、14、21d采用阿利新蓝染色法测定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检测成软骨细胞分化能力.结果 MTT检测示,培养1、3、7d两组细胞均迅速增殖;7d后对照组增殖速度变缓,微球组仍呈持续快速增殖.培养1、3、7d两组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1d微球组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21d与对照组比较,微球组番红O染色可见几乎所有细胞核被染成鲜红色,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几乎所有细胞核出现异染性紫红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多数细胞核呈黄色或棕黄色,Ⅱ型胶原表达为强阳性.阿利新蓝染色法测定示,培养各时间点两组细胞GAG含量呈持续增高趋势,7d后对照组增高趋势减缓,微球组仍呈持续高分泌状态.培养1、3、7d两组GA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1d微球组GA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的BMP-7/PLGA缓释微球在体外具有促进兔BMSCs增殖和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 人工腕关节假体研究进展

    作者:蔡兴博;丁晶;徐永清

    目的 总结人工腕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人工腕关节假体相关研究,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人工腕关节假体目前已发展至第4代,临床应用于治疗腕关节疾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但仍然存在假体松动、下沉、断裂、脱位等问题.而且第3、4代假体仍缺少中远期随访结果.结论 由于腕关节生物力学复杂,人工腕关节假体临床应用较少,置换术后早期疗效较满意,但仍然存在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研究进展

    作者:张世民;胡孙君;杜守超;马卓

    目的 总结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类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过伸型膝关节损伤的一种,是膝关节在过伸位(<0°)遭受暴力导致的特殊骨折类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4种类型,即胫骨平台边缘撕脱骨折、前内侧平台压缩骨折、前外侧平台压缩骨折和双髁骨折.损伤结构遵从对角线机制,即前侧压缩、后侧牵张.胫骨平台前侧的骨折范围越小,则伴发后侧韧带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过伸型胫骨平台单髁骨折以前内侧面压缩(边缘小片骨折或大块骨折)和后外侧角牵张破裂为特征,治疗上需同时兼顾骨折和韧带损伤.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以后侧干骺端皮质的张力性破裂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反屈和压缩为特征,恢复正常的后倾角是手术治疗关键.结论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尚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 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的研究进展

    作者:龙能吉;何树坤;吴仕舟;黄富国

    目的 综述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pos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PMRI)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肘关节PMRI病理解剖、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外侧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损伤、内侧韧带复合体(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complex,MCLC)后束损伤以及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是导致肘关节PMRI的重要因素.临床检查包括肘关节内翻及外翻应力试验等;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CT尤其是三维重建诊断价值更大,另外MRI、关节镜及动态超声等可辅助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LCLC及MCLC的修复重建及冠突骨折的固定对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韧带损伤的治疗有原位修复及功能重建,具体包括直接缝合、钻孔修复、带线锚钉修复、移植修补等;冠突骨折的治疗包括螺钉固定、钢板固定、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及关节镜技术等.结论 恢复关节稳定性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肘关节PMRI的重要原则.根据受伤机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功能预后,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新生儿前臂先天性皮肤缺损修复一例

    作者:任景炎;傅艳燕;王涛;路来金;窦义臣

    1 病例介绍患儿 男,母亲为妊娠糖尿病患者,2胎1产,孕39周因胎心监测无反应,产程未发动行剖宫产.出生后患儿Apgar评分1 min 8分、5min 10分,检查发现右前臂中下1/3环形皮肤缺损,跨腕关节至掌背中段,缺损面积9 cm×6 cm,约3%TBSA,边缘不整齐,创面呈暗红色,深部肌肉组织外露,存在少量分泌物,右前臂及右手极度肿胀,右手指端呈暗紫色、皮温较低、返流慢,右腕关节及右手主动屈伸活动障碍.辅助检查:皮损处取拭子细菌培养示金色葡萄球菌感染;末梢血糖1.8 mmol/L,二便常规检查无异常,血清肝炎、梅毒TORCH抗体检测阴性;右上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桡动脉多处闭塞.除前臂先天性皮肤缺损外,多学科会诊后其他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新生儿脑病、新生儿肺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心功能不全.

  • 猪胶原膜异种皮下移植远期转归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卫东;谢卫国;赵超莉;王辉;叶子青

    目的 探讨猪胶原膜(商品名:无菌生物护创膜)植入大鼠体内后的远期转归.方法 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背部皮下植入猪胶原膜,对照组不植入猪胶原膜.实验组分别于术后3、7、15d及1、3、6、12个月连续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炎性反应、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新生血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胶原排列;对照组于术后12个月取大鼠背部相同部位皮肤组织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红肿及炎性反应.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猪胶原膜与周围组织接触紧密,无明显排斥反应,12个月时猪胶原膜仍清晰可辨.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术后7d可见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浸润;15d及1个月与宿主组织连接处可见明显增生微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炎性反应渐消退;3个月时猪胶原膜周围血管及细胞丰富,内部可见血管及细胞;6、12个月猪胶原膜内血管增生及成纤维细胞逐渐减少,新生胶原增多,边缘有融合.术后15d、1个月实验组炎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术后12个月对照组(P<0.05);12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术后15d可见膜内血管新生,1个月膜内、外血管新生明显,12个月时血管新生较前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5d及12个月CD31阳性表达量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CD31阳性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实验组术后12个月移植物胶原排列与植入前无明显改变,内部可见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 猪胶原膜植入大鼠体内后远期结构稳定,具有良好免疫耐受特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