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瘢痕断层皮片联合脱细胞异体真皮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瘢痕的疗效

    作者:崔泽龙;杨小辉;首家保;王光毅

    目的 探讨瘢痕断层皮片联合脱细胞异体真皮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瘢痕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12月,收治20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后需行瘢痕整复的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4~60岁,平均40岁.烧伤原因:热液烫伤10例,火焰烧伤9例,石灰水烧伤1例.烧伤面积为70%~96%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area,TBSA),平均79%TBSA.创面愈合至瘢痕整复时间3个月~2年,平均7个月.采用自身对照方式,瘢痕彻底切除后,患者右侧关节以厚0.7 mm的瘢痕断层皮片(对照组,n=35)修复,左侧关节以厚0.5 mm的瘢痕断层皮片联合脱细胞异体真皮(试验组,n=30)修复.两组瘢痕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52,P=0.249).植皮后负压引流10d,石膏托固定关节至创面愈合,均行正规康复锻炼.结果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感染发生率以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瘢痕情况,试验组为(5.23±1.41)分,对照组为(10.17±2.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5,P=0.000).参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标准评定关节功能:试验组获优8个,良20个,中1个,差1个;对照组获优3个,良5个,中22个,差5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94,P=0.000).结论 瘢痕断层皮片联合脱细胞异体真皮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瘢痕可行且疗效较好.

  • 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作者:谢艾玲;张荐;卢爱东;袁建新;王斌;杨焕友;张剑锋;王辉

    目的 探讨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17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62岁,平均44岁.外伤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6 h,平均3.5 h;脱套伤术后创面2例;外伤后虎口挛缩切除术后2例.缺损部位:手背侧5例,手掌桡侧4例,虎口2例,拇指掌侧4例,拇指桡背侧2例.15例伴骨、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创面范围为3 cm×3cm~12cm×8cm.采用大小为3.6 cm × 3.6 cm~13.2 cm×8.8 cm的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9例前臂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1个月愈合;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达S2~S3+;其中9例吻合皮神经皮瓣感觉达S3~S3+,优于8例未吻合皮神经皮瓣的S2~S3.2例近指间关节伸直受限.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获优15例,良2例.结论 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Luxor通道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联合Mantis钉棒系统治疗中重度腰椎滑脱症

    作者:镐英杰;于磊;张岩;张迪;李志磊

    目的 探讨Luxor通道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Mantis钉棒系统治疗中重度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LS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采用Luxor通道下TLIF联合Mantis钉棒系统治疗的32例中重度LS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6~69岁,平均48岁.L4、5滑脱17例,L5、S1滑脱15例.Meyerding分级标准,Ⅱ度18例,Ⅲ度14例.病程8个月~6年,平均3.5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l周及1年摄X线片,测量患者滑脱角、椎间高度,计算滑脱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90~13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120~300 mL,平均21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无脑脊液漏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X线片示滑脱复位满意,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植骨均于术后3.8~6.0个月达融合,平均4.0个月.术后l周及1年时患者JOA评分、滑脱角、椎间高度及滑脱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l周及术后1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uxor通道下TLIF结合Mantis钉棒系统是治疗中重度LSL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一期无管化尿道板纵行切开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观察

    作者:李晓东;许宁;薛学义;魏勇;郑清水;孙雄林;蔡海;江涛

    目的 通过与传统术后留置导尿管或支架方法比较,探讨一期无管化尿道板纵行切开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对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6月214例接受TIP治疗的先天性中远段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术后留置导尿管68例(A组),留置支架70例(B组),未留置导尿管及支架76例(C组).3组患儿年龄、尿道下裂分型和伴发畸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WBS)和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EOPS)行术后疼痛自我评估和行为学评估,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中位时间11.8个月.术后第2天A、B、C组中位WBS评分分别为4.0 (0-10)、3.5 (0-10)、3.0 (0-10)分,中位CHEOPS评分分别为6.0 (1-13)、6.0 (1-13)、4.0 (1-11)分;C组WBS评分、CHEOPS评分均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间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后分别有27例(39.7%)、29例(41.4%)、13例(17.1%)发生并发症,其中各有14、15、9例发生2种或以上的并发症.3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痉挛、尿路感染和尿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B组(P<0.05);切口感染、急性尿潴留、尿外渗、尿道口狭窄和尿道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无管化TIP治疗先天性中远段尿道下裂有效,与传统术后留置导尿管或支架相比,能够减轻患儿术后疼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 动力辅助血管转流术在兔离断肢体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李宏辉;郑灿镔;何海洪;柏智;朱庆棠;胡湘元

    目的 探讨动力辅助血管转流术在兔离断肢体再植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清洁级家兔80只,雌雄不限,体重1.8~2.5 kg.建立兔后肢腹股沟水平环形离断、仅股动静脉相连的离断肢体模型.其中60只实验动物夹闭股动脉后,随机分成3组(n=20),分别采用动力辅助高流量血管转流(A组)、动力辅助低流量血管转流(B组)、无动力辅助血管转流(C组)的方法重建股动脉血供,其余20只不夹闭股动脉作为假手术对照(D组).于转流前及转流术后1、3、6、12h撤除转流管,取股静脉远端回流静脉血,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含量,以及腓肠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MDA含量及湿干重比值,并观察血栓形成及肢体成活情况.结果 转流术前各组血清MDA、LDH、CK以及腓肠肌MPO、MDA和湿干重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流术后各时间点A、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D组比较,B、C组各指标均明显升高,其中C组升高明显,且以转流后12h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肢体均成活且血栓形成率低,而C组肢体成活少且血栓形成率高.结论 动力辅助血管转流术能保证兔离断肢体血供,降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再植后肢体成活率.

  • 腓肠神经营养腓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陆晟迪;柴益民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腓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9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腓动脉远端穿支蒂皮瓣并保留部分腓肠肌修复19例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9~58岁,平均41.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机器压轧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14d.软组织缺损范围8cm×6cm~26cm×16cm;皮瓣切取范围7cm×7cm~25cm×12cm.供区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评价受区疼痛及感觉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例发生皮瓣远端坏死,二次清创后全厚皮片植皮成活;余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例患者于完全负重5周后出现皮瓣边缘溃疡,经换药及避免负重2周后溃疡愈合.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5个月,平均14.1个月.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蒂部无臃肿.末次随访时分别有17例(89.4%)患者的浅感觉及18例(94.7%)患者的深感觉恢复.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腓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皮瓣是一种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具有耐磨、溃疡发生率低及感觉恢复快等优点.

  •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

    作者:何晓清;朱跃良;徐永清;王毅;梅良斌;李阳

    目的 总结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足后跟Ⅲ级轮辐伤患儿临床资料.男19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5.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h~26d,平均4.4 d.足后跟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3.5 cm×2.5 cm~8.0 cm×4.5 cm;伴跟腱缺损和跟骨结节骨缺损.16例跟腱缺损较大,不能直接拉伸至跟骨结节者,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联合跟腱止点重建术,皮瓣切取范围为16cm×5cm~21cm× 10cm.15例跟腱能拉伸至跟骨结节者,行局部带蒂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联合跟腱止点重建术;皮瓣切取范围为4.0 cm×2.5 cm~8.0 cm×4.5 cm,均未行神经吻合术;皮瓣供区行刃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除3例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色泽、外形均良好,不影响穿鞋及行走,并恢复感觉.术后随时间延长,踝关节背伸角度逐渐改善,恢复单腿提踵站立.X线片示跟骨缺损部位骨质增长缓慢.结论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有其自身特点,应根据跟腱和软组织缺损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踝关节背伸功能明显受限,随时间延长,关节功能逐渐改善,但跟骨结节骨缺损需要长期随访.

  • 髓核中p16INK4a的表达及其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作者:王运涛;吴小涛;王锋;朱厚毅;王小虎;时睿

    目的 探讨同一年龄段、不同程度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髓核中p16INK4a的表达,明确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为退变椎间盘的生物学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腰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髓核标本17例,年龄40~50岁;退变按Pfirrmann分级为Ⅲ级10例、Ⅳ级7例.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活性,评价细胞衰老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含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解聚素与金属蛋白酶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 5,ADAMTS 5)、Sry相关的HMG盒转录因子9(Sry-related HMG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Sox-9)、p16INK4a蛋白表达.采用Bivariate过程分析ADAMTS 5和p16INK4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Ⅲ、Ⅳ级髓核组织内均可见到绿染的SA-β-gal阳性髓核细胞(nucleuspulposus cells,NPCs),多呈簇状分布,其中Ⅲ级中也可见少量单个分布的绿染NPCs,呈圆形,其外周由多层细胞外基质包裹,而Ⅳ级中难以见到单个分布的绿染NPCs; Ⅲ、Ⅳ级髓核组织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2.7%±5.4%和37.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66,P=0.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示,Ⅳ级髓核组织中p16INK4a、ADAMTS5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多于Ⅲ级,而Aggrecan、Sox-9明显少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髓核组织中ADAMTS 5与p16INK4a的蛋白表达成线性相关(r=0.908,P=0.000).结论 过早衰老NPCs的累积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p16INK4a参与的NPCs过早衰老对椎间盘退变进程起着主导作用.

  • 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内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截骨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磊;孙振辉;孙云波;张东亮;田孟强;冯世庆

    目的 探讨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内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截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TKA术中采用传统确定胫骨截骨量方法,试验组术中根据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截骨量.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关节侧别、身高体重指数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关节线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厚度,随访摄X线片测量ATFA、髌骨倾斜角、PCO、关节线高度,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中试验组胫骨外侧平台及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股骨后外髁截骨量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选择10 mm垫片者(19例)显著多于对照组(8例)(Z=-4.040,P=0.003).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6周两组ATFA、髌骨倾斜角及关节线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CO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试验组以上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TKA术中,采用屈膝90°外侧胫股关节间隙确定胫骨截骨量方法能减少胫骨平台和股骨远端截骨,有效恢复关节线和PCO,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奇;徐晓峰;黄永辉;曹兴兵;孟晨;曹学书;魏长宝

    目的 探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以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7例以有限切开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4例以常规打开关节囊直视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入院时间、损伤侧别以及骨折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甲级愈合率,评价手术安全性.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胫股角和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手术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综合评价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手术切口缩短(P<0.05);但手术时间以及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20.4个月;对照组为12~31个月,平均18.2个月.X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初步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2,P=0.173).两组术后12个月胫股角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面塌陷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HSS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1,P=0.003).结论 采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利用关节囊的软组织牵拉复位,可以更好地恢复并协助维持塌陷的关节面,避免关节僵硬,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

  • 改良颅骨牵引弓在颅骨牵引术中的应用

    作者:雷星;王焕;宋扬;曲彦隆

    目的 通过与传统颅骨牵引弓比较,探讨采用改良颅骨牵引弓(横杆牵引弓)行颅骨牵引治疗颈椎损伤的可行性以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6月,对90例颈椎骨折或脱位患者分别采用横杆牵引弓(试验组,n=45)以及传统颅骨牵引弓(对照组,n=45)进行颅骨牵引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类型及节段、受伤至入院时间及脊髓损伤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牵引弓滑脱次数、手术时间、针道感染例数、颅骨穿孔例数、手术渗血量、牵引术后72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颈椎脱位患者复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牵引弓滑脱次数、针道感染例数、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渗血量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仅颅骨穿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两组患者均无头痛、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颈椎脱位患者中,除试验组4例、对照组6例未复位外,其余均获复位,两组复位成功率分别为83.33% (20/24)以及68.42% (13/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8,P=0.432).结论 采用横杆牵引弓行颅骨牵引治疗颈椎损伤可行,与传统颅骨牵引弓相比,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喙突Eyres Ⅴ型骨折合并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的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刘宏智;邱长茂;刘兆杰;张银光;田维;贾健

    目的 探讨喙突Eyres Ⅴ型骨折合并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13例喙突Eyres Ⅴ型骨折合并SSS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23~59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撞击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d,平均5.2 d.合并的SSSC损伤中,肩锁关节脱位9例,锁骨骨折5例,肩峰骨折4例.喙突骨折应用空心钉固定;肩锁关节脱位采用钩钢板(6例)或克氏针(2例)固定,1例未予处理;锁骨骨折采用解剖锁定钢板(3例)或钩钢板(2例)固定;肩峰骨折采用克氏针张力带(2例)、空心钉(1例)或两者联合(1例)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100~270min,平均158.0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mL,平均207.7 mL.术后1例出现切口周围炎性反应,加强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5个月,平均22.6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复位满意,2~6个月后达骨性愈合,平均3.6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末次随访时,患侧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及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喙突Eyres Ⅴ型骨折合并SSSC损伤可造成肩关节不稳定,依据患者损伤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疗效.

  •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刮除后填充骨水泥对关节软骨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武;叶招明;林秾;柳萌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刮除后填充骨水泥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男30例,女23例;年龄16~69岁,平均34.2岁.肿瘤累及部位:股骨远端28例,胫骨近端25例.Campanacci分级:Ⅰ级6例,Ⅱ级38例,Ⅲ级9例.其中病灶内刮除后单纯骨水泥填充42例,联合软骨下自体骨植骨及骨水泥填充11例.术后参考Aboulafia等分级系统评定患者是否继发骨关节炎并分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软骨下残留骨厚度、肿瘤大小、术前Campanacci分级、软骨下是否植骨、Enneking功能评分,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158个月,平均65个月.其中37例(69.8%)无骨关节炎发生,16例(30.2%)继发骨关节炎.随访期间3例(5.7%)肿瘤局部复发.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Campanacc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软骨下残留骨厚度、肿瘤横截面百分比、Enneking功能评分及软骨下植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软骨下残留骨厚度减小、肿瘤横截面增大、未行软骨下植骨为术后继发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刮除后填充骨水泥会增加关节软骨的损伤,联合软骨下植骨可以延缓或减少该损伤.

  • 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关键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练;孔清泉

    目的 综述在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与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信号通路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目前已发现多条信号通路参与了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的调节,其中BMP-Smads、Wntt/β-catenin、Notch、Hedgehog、FGF信号通路的作用关键.这些信号通路不但自身具有较复杂的调控机制,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组成了一个更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网络,共同参与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的调节.然而,由于相关动物实验技术不成熟,临床试验研究较少,其详细作用机制体系仍不十分明了.结论 对成骨相关信号通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望彻底揭开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过程的完整分子机制,从而为临床有效防治成骨分化及骨形成异常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雷奈酸锶对骨关节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戴慕巍;田发明;张柳

    目的 综述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SR)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SR对OA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SR可改善OA关节软骨的骨代谢微环境,促进成骨并抑制破骨,并且可调节影响软骨形成的关键蛋白酶的表达,因此在OA病程中对软骨及软骨下骨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结论 SR有望成为一种OA疾病调修药,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及临床研究,阐明SR在OA中的作用机制,明确SR治疗OA的佳剂量.

  • 羧甲基壳聚糖对氧化应激诱导雪旺细胞凋亡及BDNF与GDNF表达的影响

    作者:贺斌;陶海鹰;刘世清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ated chitosan,CMCS)对氧化应激诱导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对SCs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24只3~5日龄SD大鼠(体重25~30 g,雌雄不限)双侧坐骨神经,体外分离培养SCs,S-10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于SCs培养基中加入0.01、0.10、1.00 mmol/L H2O2溶液进行诱导,作用3、6、12、24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筛选H2O2诱导氧化应激SCs凋亡模型的佳作用浓度及时间.取第2代SCs,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PBS处理)、1.00 mmol/L H2O2诱导组、1.00 mmol/L H2O2+ 50 tg/mL CMCS处理组、1.00 mmol/L H2O2+ 100 μg/mL CMCS处理组、1.00 mmol/L H2O2+ 200 μg/mL CMCS处理组.培养24 h后,采用CCK-8检测S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SCs早期凋亡,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Cs内BDNF、GDN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经S-10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阳性率达95%以上.CC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示,H2O2可明显抑制SCs增殖并诱发早期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1.00 mmol/L H2O2溶液作用24 h效果明显,为模型制备佳作用浓度及时间.当加入50~200 μg/mLCMCS后,SCs增殖活性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且随CMCS浓度增加上述效应增强.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 mmol/L H2O2诱导组BDNF、GDN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50、100、200 μg/mL CMCS作用后,随CMCS浓度增加,BDNF、GDNF 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及1.00 mmoUL H2O2诱导组比较以及各CMCS处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CS对氧化应激诱导大鼠SCs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凋亡SCs分泌BDNF与GDNF.

  • 聚乙烯亚胺为载体的体内核酸转染研究进展

    作者:丰干钧;刘立岷;龚全;李涛;刘浩;宋跃明

    目的 总结聚乙烯亚胺[poly (ethylenimine),PEI]及其衍生物在体内核酸转染中的应用.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PEI介导的核酸转染在肿瘤治疗以及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目前PEI及其衍生物介导的核酸转染的动物模型体内研究较多,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以及组织工程修复(如颅骨或角膜缺损),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给药方式包括尾静脉注射、肺部给药及局部给药.但其转染效率较低,在体内表达时间有限,用于临床仍有一定距离.结论 PEI及其衍生物介导的核酸转染为肿瘤治疗及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方法,但还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实验方法以及进行更多的动物体内实验.

  • 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宁;贝朝涌;蒋林彬;粟谋;徐威

    目的 对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有关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的文献,并对BMSCs的特点、双基因转染BMSCs协同诱导成骨的效果及优势、双基因转染BMSCs的应用前景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效果远优于单基因转染,且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活性也显著增强,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实验也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双基因转染BMSCs诱导成骨可弥补单基因转染的不足,在骨科领域研究中具有较大发展前景.

  • 聚乳酸降解终产物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成骨表型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冯婷婷;刘艳军;许庆;李晓明;罗祥林;陈元维

    目的 探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降解终产物乳酸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成骨表型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设计和降解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分为A、B、C3组,A、B组分别采用含4、8、16、22、27 mmol/L右旋乳酸(L-lactic acid,L-LA)和外消旋乳酸(D,L-lactic acid,D,L-LA)的培养液培养Ros 17/2.8成骨样细胞,C组以不含乳酸的培养液(pH7.4)培养细胞.培养1、3、5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ratio,PGR)和细胞毒性评级.另取含4 mmol/L L-LA(A组)及4 mmol/L D,L-LA(B组)的培养液培养Ros 17/2.8成骨样细胞,以不含乳酸的培养液(pH7.4)培养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培养1、5d时检测相对ALP活性(relative ALP ratio,RAR),21d时采用von Kossa染色法检测细胞矿化结节生成并行定量分析.结果 乳酸浓度为4 mmol/L时,培养5d内A、B组RGR均值均>80%,细胞毒性评级为0级或Ⅰ级,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增大至8 mmol/L和16 mmol/L时,A、B组表现出毒性作用的时间分别为培养5d和3 d;浓度≥22 mmol/L时,A、B组乳酸培养液在培养ld时即对细胞增殖产生明显抑制.相同浓度下,各时间点A组RGR均高于B组,除4 mmol/L浓度培养ld和3d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d,A、B组RAR分别为144.1%±3.2%和115.2%±9.8%,5d时分别为129.6%±9.8%和78.2%±6.9%,A组均显著高于B组(P< 0.05).yon Kossa染色示,培养21d,A组黑色团状物明显多于B、C组,定量分析分别为91.2%±8.2%、50.3%±7.9%和54.2%±8.6%,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A降解产物的浓度和组成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成骨表型均有显著影响.

  • 猪来源异种细胞移植临床前研究进展

    作者:周晓囡;吴嫣爽;雷蕾

    目的 总结猪来源异种细胞移植临床前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与猪来源异种细胞移植临床前研究相关的文献,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转基因猪的产生,猪来源的神经细胞、胰岛细胞、肝细胞和各种类型干细胞的异种移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猪来源异种细胞在受体体内存活时间大大延长,但距临床应用还有较长距离.结论 猪来源充足,在细胞数量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还具有可重复性.但如何更有效避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时间及避免种间病毒传播仍是猪来源异种细胞移植研究重点.

  • 关节腔内置管注射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两例人工关节假体真菌感染

    作者:李文波;张文明;白国昌;黄子达;林建华

    目的 报告两例关节腔内置管注射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及2013年12月收治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假体霉菌感染的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分别为79、56岁,初次置换术后诊断为假体霉菌感染,给予关节清理后,置中心静脉导管局部注射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全身抗霉菌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局部症状均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经1年随访未复发.结论 关节腔内置管注射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为人工关节假体真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方法,但需更多病例进一步观察疗效.

  • 颞枕跨区筋膜瓣修复头皮缺损伴骨外露创面

    作者:李庆林;马力;胡晓根;黄文罡

    目的 总结采用颞枕跨区筋膜瓣修复头皮缺损伴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5例头皮缺损伴骨外露患者.男4例,女l例;年龄37~65岁,平均48岁.肿瘤切除后缺损4例,外伤后发生感染8d1例.头皮缺损范围6cm×5cm~12cm×11 cm.2例伴颅骨缺损,其余伴骨外露.应用大小为9cm×7cm~16cm× 12cm的颞枕跨区筋膜瓣联合大腿中厚断层皮片修复.结果 术后5例筋膜瓣及断层皮片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纤维肉瘤患者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6、7、11、36个月.受区外观佳,皮肤色泽、质地好,触觉及温度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筋膜瓣供区头皮有不同程度脱发.结论 颞浅动脉与枕动脉间交通支丰富,以颞浅动脉为蒂设计切取包含同侧枕部浅筋膜的跨供区颞枕长筋膜瓣修复头皮缺损伴骨外露创面疗效满意.

  • 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串联(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贯通伤

    作者:苏日宝;安洪宾;王秀会;付备刚;蔡攀

    目的 总结采用第1跖背动脉皮瓣串联(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贯通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第1跖背动脉皮瓣串联(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贯通伤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冲床伤9例,火器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12h,平均6h.患者手掌皮肤缺损范围为2.0cm×1.5cm~3.0cm×3.0cm,手背缺损范围为3.5 cm×3.0 cm~5.0 cm×4.0 cm.其中合并掌骨缺损或骨折7例,伸肌腱损伤7例,指动脉损伤3例,指总神经损伤6例.供区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0.6~1.0 cm,平均0.8 c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10例,良2例.结论 第1跖背动脉皮瓣串联(踇)趾腓侧皮瓣与手部皮肤外观、质地相近,吻合血管易于成活,是修复手部贯通伤的理想皮瓣.

  • 小切口改良螺丝钉内固定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威;赵印震;王红超

    目的 总结小切口改良螺丝钉内固定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1月,收治22例踝关节终末期病变患者,采用小切口改良螺丝钉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45~67岁,平均55.4岁.创伤性关节炎8例;腓总神经损伤晚期足下垂,行肌腱转移术效果不佳3例;骨关节炎严重退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踝关节细菌性关节炎静止1年以上2例;距骨坏死2例;Charcot关节病1例.病程36~75个月,平均52个月.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2个月.X线片示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0例融合时间10~22周,平均14.3周;2例延迟融合,术后12个月获骨性融合.术后13个月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为(71.2±7.3)分,较术前(40.9±9.1)分显著改善(t=-2.974,P=0.000).结论 小切口改良螺丝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适应证广、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踝关节融合术式.

  • 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技术及其组分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维力;李棋;李箭

    目的 总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的制备技术及其组分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PRP的作用机制、制备方法以及组成等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PRP促进生物学修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系列序贯发生的级联细胞分子事件.PRP中含有高浓度血小板,其激活后释放大量活性因子,还含有少量的白细胞和红细胞.PRP的制备基于血小板的浓缩技术,不同的制备技术获得的血小板浓度、复苏率和组分也不相同.结论 PRP的制备技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同的制备方法获得的不同成分和不同浓度的PRP,为临床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PRP产品奠定基础.

  • 磁吻合术在外科手术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作者:虢宏昌;赵广宾;刘亚雄;胥光申;严小鹏;薛飞;马锋;吕毅;李涤尘

    目的 总结磁吻合术在外科手术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磁吻合术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结果 磁吻合术用于体内管腔重建简单有效,与腹腔镜联合使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磁吻合术目前已开始用于临床,但其吻合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且在胃肠及某些大尺寸腔体存在磁体排出难的问题,故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结论 磁吻合术相对于传统手工缝合具有较大优势,尤其微创磁吻合术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 腰椎退变性滑脱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

    作者:胥鸿达;夏群;苗军

    目的 综述腰椎退变性滑脱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在体运动学研究相关文献,从滑脱节段是否存在失稳、滑脱节段椎体运动模式、滑脱节段椎管形态的运动学改变和滑脱节段术中生物力学测量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腰椎退变性滑脱是否存在失稳仍有争议,其椎体间稳定性应根据滑脱退变所处的阶段和退变程度具体分析.滑脱节段棘突与小关节突的运动范围以及椎管径线、面积和容积均较正常人明显减小,为明确滑脱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提供依据.术中生物力学测定虽能准确了解滑脱节段运动学特点,但因其有创性和伦理性限制了临床应用.但既往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矢状面上的屈伸活动,即单平面的腰椎运动学观察,鲜有三维空间内的6个自由度(6-degree-of-freedom,6DOF)运动数据报道.结论 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的6DOF数据能准确而全面反映病变节段的三维运动学特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单发型胸椎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报告

    作者:胡星新;刘立岷

    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好发于骨盆、股骨近端、胫骨、肋骨和颅骨,累及脊柱者少见.2012年5月我们收治1例单发型胸椎FD患者,经手术治疗获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女,53岁.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背部持续性疼痛,疼痛从背部向前胸部放射,夜晚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查体:脊柱无局限性后凸及侧凸畸形,T10椎体有压痛,叩击痛(+),右侧背部放射性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分;皮肤无明显感觉减退;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膝反射正常,病理征(-).

  • C3椎管内骨软骨瘤一例报告

    作者:唐国霖;尚希福;贺瑞;葛畅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15岁.颈背部不适2年,无明显诱因进行性加重并活动受限1月余,于2013年2月入院.患者右手麻木、无力,无明显行走不稳,大小便正常.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存在,颈椎屈、伸、侧弯及旋转活动稍受限,棘突及椎旁无明显压痛;左股骨远、近端及右股骨近端、右胫骨近端、右尺桡骨远端均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无活动及轻压痛包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皮温正常,无静脉怒张;右手感觉麻木,痛觉减退,肌力3~4级,握力明显减弱;右侧Hoffmann征及双侧Babinski征阳性,生理反射存在.X线片示C3椎体后缘可见不规则团状高密度影(图1 a);四肢其他部位长骨干骺端增粗、变形,皮质变薄,骨疣向旁突出,外形不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