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刚;魏长征;郭兴锋;陈汇浩;侯春林

    目的 探讨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的止血作用. 方法 取成年SD大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190~210 g,根据使用止血材料不同随机分为5组(n=10).取各组大鼠制备肝创面出血模型后,分别采用相同大小(2.0 cm×1.0 cm×0.5 cm)的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A组)、壳聚糖止血膜(B组)、纤维素止血棉(C组)、明胶海绵(D组)覆盖切口,E组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大体观察各组出血情况,记录出血时间及出血量,并于4周后取各组肝脏愈合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 结果 大体观察A、B、C组止血效果较好、创面止血较快,D组止血效果较差、出血时间长,E组创面不能止血.A、B、C、D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显著少于E组,A、B、C组均显著少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与其余各组比较,A组肝细胞水肿较轻,轻度气球样变. 结论 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对大鼠肝出血创面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 VEGF-C基因修饰的淋巴结移植促进淋巴内皮细胞再生的初步研究

    作者:陆南杭;张勇;冯自豪;亓发芝

    目的 探讨采用VEGF-C基因修饰的淋巴结移植对移植淋巴结周围组织内淋巴内皮细胞再生的影响. 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1~271.5 g,选取一侧采用带血管蒂淋巴结同侧原位移植方法制备腋窝淋巴结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n=18),分别将1.5×108 PFU带Flag标签的VEGF-C基因过表达腺病毒载体及空载腺病毒载体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移植淋巴结中.术后3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淋巴结内带Flag标签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1、2、4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淋巴结周围组织内Prox-1蛋白的表达并计算其荧光密度值;术后2、4周,通过测定患肢皮下注射偶氮蓝后大鼠血液在620 nm波长下吸光度(A)值,观察淋巴回流功能改善情况,以正常大鼠(正常组)及淋巴结移植大鼠(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 结果 术后3d实验组及对照组移植淋巴结内均可检测到带Flag标签蛋白的表达.术后l、2、4周,实验组移植淋巴结周围组织内Prox-1蛋白荧光密度值呈进行性增加,且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液A值分别为0.539±0.020及0.151±0.007.术后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A值分别为0.170±0.011及0.168±0.010,4周时分别为0.212±0.016及0.197±0.006,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EGF-C基因修饰的淋巴结移植能显著促进移植淋巴结周围组织内淋巴内皮细胞的再生,但在4周内不能改善大鼠患肢淋巴回流功能.

  • 关节镜辅助下膝后内侧切口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刘金标;邓冰;黄钢;潘显明;邓少林;廖冬发;李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膝后内侧切口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膝后内侧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22例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18~48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运动伤4例,摔伤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7~16d,平均l0d.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单纯PCL损伤1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6例,软骨损伤2例.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51.1±3.4)分.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术后6个月5例后抽屉试验为阳性,余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为(96.0±2.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20,P=0.000).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膝后内侧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操作安全、方法简便、疗效确实的方法.

  • 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微创矫治漏斗胸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斌;张建华;苟云久;王志强;王成;宋铁牛;杨建宝

    目的 总结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微创矫治漏斗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9月-2012年1月,于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微创矫治33例漏斗胸.男26例,女7例;年龄3~22岁,中位年龄9岁.其中1例为Ravitch术后3年复发,余均为初次手术.24例有明显临床症状.Haller指数为3.3~50.1,平均5.6.漏斗胸根据简化Park分型标准:对称型25例,偏心型5例,不均衡型3例. 结果 术中发生1例肋间肌撕裂,术后发生1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持续胸背疼痛.手术时间38~89 min,平均60.9 min;术中出血量8~90 mL,平均26.2 mL.住院时间6~12d,平均7.6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5.6个月.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示心脏压迫改善,临床症状缓解.随访期间无支撑钢板移位.末次随访时,根据Nuss等的标准评估手术效果,获优27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达90.9%;年龄<6岁、6~12岁及> 12岁患者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51,P=0.109).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矫形效果满意,根据患者情况弯制个体化支撑钢板是获得满意矫治效果的保证.

  • 髂骨钉垫片对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作者:王丽冰;潘鹤海;于滨生;谢超凡;许银峰;郑召民

    目的 评价一种自主设计的髂骨钉垫片对腰-髂固定结构疲劳载荷前、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12具成人防腐尸体腰椎-骨盆标本,根据是否使用髂骨钉垫片随机分成A组(使用垫片)和B组(不使用垫片),每组6具.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1~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后,行双侧L3、L4、L5椎弓根钉和髂骨钉固定,并且切除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制作椎间失稳模型.在MTS材料试验机上,向标本施加0~600 N轴向压缩和7~7N.m轴向扭转载荷,测试固定结构初始压缩及扭转刚度.然后给标本施加2万次40~400 N循环压力载荷,重复刚度测试.后,对所有螺钉进行轴向拔出测试,记录大拔出力.植钉及加载过程中行大体及影像学观察. 结果 A、B组BMD值分别为(1.15±0.13)g/cm2和(1.12±0.11)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8,P=0.678).所有螺钉植入位置良好,加载过程中无钉棒松动及断裂.疲劳载荷后X线片示A、B组分别有1具(16.7%)和3具(50.0%)标本髂骨钉周围出现“骨透亮带”.A、B组疲劳载荷后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均低于疲劳载荷前(P<0.05).疲劳载荷前,A、B组间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载荷后A组压缩刚度显著高于B组(t=2.664,P=0.024),而两组扭转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90).A、B组L3、L4、L5椎弓根钉的大拔出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髂骨钉大拔出力显著高于B组(t=3.398,P=0.007).组内比较:A、B组L3椎弓根钉的大拔出力均显著低于L4、L5椎弓根钉(P<0.05).A组髂骨钉大拔出力显著高于其他3个节段椎弓根钉(P<0.05);而B组髂骨钉拔出力显著低于L4、L5椎弓根钉(P<0.05). 结论 在腰-髂重建中,髂骨钉垫片可以预防髂骨钉松动,有效保持固定结构的稳定性.

  • 表面含硅微弧氧化涂层镁合金ZK60体外与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作者:杨小明;尹庆水;张余;李梅;蓝国波;林潇;谭丽丽;杨柯

    目的 研究表面含硅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合金ZK60体外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含硅MAO涂层镁合金ZK60的表面形貌,并用能谱分析仪检测涂层元素组成.实验分为表面含硅MAO涂层镁合金ZK60组(A组)、无涂层镁合金ZK60组(B组)、医用钛合金组(C组)及空白对照组(D组).取A、B、C组对应材料按照ISO 10993-12标准(试样表面积/浸体介质=1.25 cm2/mL)分别制备材料浸提液并培养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l,D组采用含10%FBS的α-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并检测成骨细胞ALP表达活性.扫描电镜观察A、B、C组材料表面细胞黏附形态,检测涂层表面的蛋白吸附能力,采用DAPI观察细胞早期黏附情况,钙黄绿素/乙锭均二聚物l(calcein-AM/ethidium homodimer 1,calcein-AM/EthD-1)双重染色观察细胞生长状态. 结果 扫描电镜下见表面含硅MAO涂层镁合金ZK60呈粗糙、多孔表面形态,涂层的主要组成元素为Mg、O和Si.材料浸提液培养后各组细胞轮廓清晰、形态良好,其中A组细胞伸展性更好.培养5d时,MTT检测示A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见A、C组材料表面细胞伸展性良好,优于B组,且A组细胞与材料表面黏附更紧密.A组材料表面蛋白吸附量为(152.7±6.3)μg/mL,明显高于B、C组的(96.3±3.9)、(96.1±8.7)μg/mL (P< 0.05);各时间点A组细胞黏附数量均明显高于B、C组(P<0.05).calceinAM/EthD-1双染观察见A、C组材料表面细胞生长状态优于B组.A、B组ALP表达分别为15.55±0.29和13.75±0.44,明显高于C、D组的10.43±0.79和10.73±0.47(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 结论 表面含硅MAO涂层镁合金ZK60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黏附及分化,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一种较理想的镁合金表面改性方法.

  • 应用矩形截面锥形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中期疗效

    作者:刘宏伟;顾卫东;孙俊英

    目的 探讨应用矩形截面锥形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期疗效. 方法 21004年5月-2006年6月,对58例61髋髋关节疾患患者采用矩形截面锥形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回顾分析获6年以上随访的43例45髋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23髋,女22例22髋;年龄25~75岁,平均51.6岁.单髋置换41例,双髋置换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2例12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1例1髋,小儿麻痹症后遗髋关节畸形l例1髋,股骨颈骨折9例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8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8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3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3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1.7±10.4)分.术后行X线片检查,分析股骨假体位置,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 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3髋,术后大腿痛4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4~99个月,平均8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6±8.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发生异位骨化9髋,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42髋;骨-假体界面稳定,无感染、脱位及无菌性松动翻修发生,股骨假体生存率达100%. 结论 采用矩形截面锥形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期疗效满意.

  • 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志伟;盛真;戴祝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膝关节后内侧结构(posteromedial corner,PMC)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断裂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15例15膝PMC损伤合并ACL、PCL断裂患者,采用缝合锚钉修复PMC联合一期或二期重建ACL、PCL治疗.男7例,女8例;年龄15~59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运动伤7例,扭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5d,平均7d.外翻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均呈阳性,关节功能障碍.ACL和PCL断裂3例,ACL断裂5例,ACL胫骨髁间嵴撕脱3例,PCL断裂4例.PMC于股骨止点撕裂9例,胫骨止点撕裂5例,体部撕裂l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8.4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正常,1例伸直受限10°.外翻应力试验除1例呈弱阳性外,其余患者均为阴性;前、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获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6.7%. 结论 膝关节PMC损伤合并ACL、PCL断裂时,早期修复PMC并合理修复重建交叉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 拇指桡侧筋膜瓣在甲床重度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育杰;丁小珩;焦鸿生;张宏勋;屈志刚;姜凯;曹学成

    目的 总结应用拇指桡侧筋膜瓣修复甲床重度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16例甲床重度缺损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16~54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挤压伤10例,电锯伤4例,烫伤2例.损伤指别:拇指3例,示指4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h~8d,平均19.3 h.患者除甲床缺损外,指腹软组织基本完整;其中9例伴末节指骨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0.9 cm×0.6 cm~2.3 cm×2.1 cm.甲床缺损程度按照周庆文等提出的甲床损伤分度标准,Ⅲ度6例,Ⅳ度10例.切取大小为1.0 cm×0.6 cm~2.5 cm×2.2 cm的拇指桡侧筋膜瓣,拇指缺损行逆行移位修复,2~5指行带蒂移位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末次随访时,患指功能根据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法,获优1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7.5%. 结论 采用拇指桡侧筋膜瓣修复甲床重度缺损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能获得较好疗效.

  • 锚定短肽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干缺损的成骨观察

    作者:许子星;陈建庭;许卫红;朱夏;王长昇;罗鸿斌;李贵双;陈荣生

    目的 探讨氨等离子体锚定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Gly-Arg-Gly-Asp-Ser,GRGDS)短肽的消旋聚乳酸(poly-D,L-lactide acid,PDLLA)骨支架修复大鼠股骨干缺损的成骨效能. 方法 采用氨等离子体锚定短肽技术,在PDLLA表面以酰胺键锚定GRGDS活性短肽,制备锚定短肽PDLLA (peptides anchored arninated-PDLLA,PA/PDLLA)骨支架.取4只4周龄SD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取第3~6代成骨诱导的BMSCs分别接种至PA/PDLLA支架及PDLLA支架.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350~500 g,制备右侧股骨干8 m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n=15).骨缺损分别采用BMSCs-PA/PDLLA支架复合物(PA/PDLLA组)、BMSCs-PDLLA支架复合物(PDLLA组)填充修复,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4、8、12周分别对骨缺损部位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组织学观察、Micro-CT扫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 术后2只实验动物死亡,予以补充;其余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各时间点大体及X线片观察示PA/PDLLA组骨缺损部位骨修复重建较PDLLA组快,空白对照组未见骨修复.X线片评分示各时间点PA/PDLLA组评分高,PDLLA组次之,空白对照组低;除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与PDLL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术后时间延长,PDLLA组及PA/PDLLA组X线片评分均呈增加趋势(P<0.05).组织学观察及Micro-CT检查示,PA/PDLLA组成骨质量好,PDLLA组次之,空白对照组差;骨密度、骨体积与选取感兴趣区域体积比值、骨小梁数量、结构模型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PA/PDLLA组成骨相关基因骨钙素、Ⅰ型胶原、ALP、BMP-2、骨桥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 结论 氨等离子体锚定GRGDS短肽活性修饰的PDLLA骨支架,能够加速SD大鼠股骨干缺损模型的骨修复重建过程.

  • 脱细胞小牛肌腱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作者:江燕林;张忆;杨洁亮;罗静聪;秦廷武

    目的 研究反复冻融结合核酸酶处理小牛肌腱脱细胞效果以及对肌腱组织形态、结构、生化成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取新鲜1日龄西门塔尔小牛跟腱48根,随机分为3组(n=16):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采用液氮冷冻/37℃复温反复冻融5次,C组在反复冻融基础上结合核睃酶处理24 h.每组取2根跟腱用于扫描电镜观察,3根用于、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根用于DNA残留量检测,8根用于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A、B组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有序,形态完整,未见断裂;C组胶原纤维排列松散,几乎无断裂.阿利新蓝、天狼星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糖胺聚糖、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大部分被保留;HE染色和DAPI染色示A、B组胶原纤维间可见较多完整的细胞核,而C组胶原纤维之间未见完整细胞核,但腱内膜上仍有部分细胞核残留.A、B、C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0.24±0.12)、(0.16±0.07)、(0.05±0.02)μg/mg,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显示,A、B、C组间拉伸强度、断裂应变、刚度和弹性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反复冻融结合核酸酶处理小牛肌腱,可有效去除细胞成分,同时基本保留肌腱原始胶原纤维结构、形态、大部分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力学特性.

  • MSCs修复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玉森;段红杰;刘玲英;胡泉;柴家科

    目的 综述MSCs修复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MSCs参与修复烧伤创面及其相关机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MSCs具有自我更新、快速增殖、分化及旁分泌功能,通过分化为各种皮肤创面细胞及调节创面微环境,促进烧伤创面修复. 结论 MSCs在烧伤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烧伤创面的恶劣微环境也对细胞生存及转归提出了挑战.

  • 京尼平作为交联剂在天然生物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作者:王旻;笪琳萃;谢艳;解慧琪

    目的 综述京尼平作为交联剂在天然生物材料改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近年关于京尼平作为交联剂在天然生物材料改性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天然交联剂京尼平交联效率高,细胞毒性显著低于传统人工合成的化学交联剂,交联后的生物制品稳定性强,抗酶解效果显著提高. 结论 京尼平有望替代人工合成的传统化学交联剂,为组织工程中天然生物材料的交联改性提供更好的选择.

  • 白藜芦醇恢复去分化正常髓核细胞表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皆亮;胡侦明;钟小明;王大武;徐林飞

    目的 研究体外单层培养与藻酸盐微球立体培养对人正常髓核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恢复藻酸盐微球立体培养下去分化髓核细胞表型的调节机制. 方法 取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自愿捐赠的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并行细胞鉴定;取单层培养的第1、3、5、7代髓核细胞分别行形态学观察、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观察细胞衰老情况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蛋白多糖表达.分别取单层培养和藻酸盐微球立体培养的第1代髓核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取立体培养1周的第7代髓核细胞随机分为立体培养空白组(A组)、RES组(B组)、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子2同源蛋白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 RES组(C组)、阴性对照-siRNA+RES组(D组),另设置髓核细胞单层培养空白组(E组),行相应培养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IRT1、聚蛋白多糖(Aggrecan)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1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细胞鉴定提示培养细胞为髓核细胞.形态学观察及SA-β-ga1、甲苯胺蓝染色示,在体外连续单层培养条件下,正常髓核细胞易发生去分化,且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趋势愈明显.藻酸盐微球立体培养48 h内髓核细胞增殖显著低于单层培养(P<0.05),但能显著提高去分化髓核细胞SIRT1、Ⅱ型胶原与Aggrecan蛋白的表达,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3种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 0.05).C组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受明显抑制,显著低于B、D组(P<0.05),Ⅱ型胶原与Aggrecan蛋白表达也显著低于B、D组(P< 0.05). 结论 连续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髓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但在培养过程中易发生去分化现象;而在藻酸盐微球立体培养条件下,RES可以恢复去分化髓核细胞表型,合成更多细胞外基质,这一机制与SIRT1的调节有关.

  • 硫酸软骨素酶ABC联合BMS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纯;贺西京;李浩鹏

    目的 探讨硫酸软骨索酶ABC (chondroitinase ABC,ChABC)联合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取新生SD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原代BMSCs.取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30 g,制备脊髓挤压伤模型后,随机分为脊髓损伤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ChABC注射组(C组)和ChABC联合BMSCs移植组(D组),每组6只.伤后7、14d采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伤后14d取材行HE染色计算损伤区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CSPG)和GFAP/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双标表达情况. 结果 伤后7d各组大鼠均恢复了后肢3个关节的运动,各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dA、B、C组大鼠后肢3个关节无负重拖动,D组大鼠足底位于负重位或偶尔足背负重步行,D组BBB评分高于其余3组(P< 0.05).伤后14 d HE染色示,各组损伤区形成空洞,空腔内及其周边存在大量巨噬细胞,空洞周围被瘢痕组织包裹;D组损伤区面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P<0.05).伤后14d,GFAP/CSPG双重免疫染色示D组星形胶质细胞瘢痕损伤区明显减少,未见空洞形成;相对于A组的荧光强度值结果显示,C、D组显著低于B组(P<0.05).GFAP/GAP43双重免疫染色示D组GAP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纤维穿过损伤区;相对于A组的荧光强度值结果显示,D组显著高于B、C组(P< 0.05). 结论 采用ChABC早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泌CSPG,并联合BMSCs移植可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对大鼠脊髓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 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锋;吴小涛;王运涛;鲍军平

    目的 总结干细胞对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机制,综述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现状. 方法 查阅近年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疗效、修复机制、影响修复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结果 临床白体干细胞移植可修复椎间盘退变并有效缓解腰腿痛症状.干细胞在退变椎间盘内可向椎间盘软骨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外基质以及营养因子合成,延缓椎间盘细胞凋亡,维持椎间盘免疫豁免状态.干细胞的种类与数量、细胞移植的载体支架、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法,以及移植椎间盘的退变程度等因素皆可影响干细胞移植的修复效果.减少移植干细胞的回漏、调控干细胞在椎间盘中的迁移分布、探明干细胞在退变椎间盘微环境下维持其干细胞特性的能力和规律是面临的全新挑战. 结论 基于干细胞移植的生物学修复策略是早期扭转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方案.

  • 重组腺病毒Ad-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体外转染大鼠BMSCs研究

    作者:杜超;蒋明德;曾维政;郑淑梅;魏晓龙

    目的 利用重组腺病毒Ad-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huma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hMMP-1)体外转染大鼠BMSCs,为BMSCs联合hMMP-1基因移植治疗肝纤维化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取2~3周龄SD大鼠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传至第3代并进行鉴定;用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标记的重组腺病毒Ad-hMMP-1-EGFP体外转染第3代B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并确定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实验分为未转染BMSCs组(A组)、Ad-EGFP转染BMSCs组(B组)及Ad-hMMP-1-EGFP转染BMSCs组(C组),采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内hMMP-1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中蛋白hMMP-1分泌水平,hMMP-1酶活性荧光定量试剂盒测定其活性. 结果 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后24 h可见绿色荧光表达,72 h时荧光强度高,佳MOI为200.MTT检测示3组细胞均于培养3d进入对数生长期,6d后进入平台期;各时间点3组间细胞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示,A、B组均无hMMP-1基因和蛋白表达,C组hMMP-1基因和蛋白均高效表达.荧光定量试剂盒测定A、B组均未检测到hMMP-1酶活性,C组hMMP-1酶活性为1.24 nmol/ (mg.min). 结论 利用重组腺病毒Ad-hMMP-1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大鼠BMSCs并高效表达,为BMSCs联合hMMP-1基因移植治疗肝纤维化奠定了实验基础.

  • 定向结构支架复合BMSCs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贺利军;贾帅军;段炜;笪虎;王文涛;吕尚军;熊卓;刘建

    目的 探讨软骨基质来源定向结构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BMSCs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温度梯度热诱导相分离技术制备牛膝关节软骨基质来源定向结构支架并检测其力学性能;同时采用传统冷冻干燥方法制备普通多孔状非定向结构支架.分离、培养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BMSCs并成软骨诱导分化,按5×105个/块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扫描电镜和MTT法观测细胞在支架上增殖情况.体外培养1周后,将两种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4周龄裸鼠皮下,分别在2、4周后取材对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 定向结构支架压缩弹性模量显著高于非定向结构支架(t=201.099,P=0.000),体外培养3~9 d时定向结构支架上细胞增殖亦高于非定向结构支架(P<0.05).裸鼠体内培养4周后构建的定向及非定向组织工程软骨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在定向组织工程软骨中可见大量规则平行排列的粗大胶原纤维.培养2、4周,两组新生软骨总DNA、总糖胺聚糖及总胶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组织工程软骨压缩弹性模量均高于非定向组织工程软骨(P<0.05);但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膝关节软骨(P<0.05). 结论 软骨基质来源定向结构支架复合BMSCs后在体内成功构建定向组织工程软骨,并有效提高了新生软骨的机械力学性能,可进一步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研究.

  • 骨髓源性细胞促进坐骨神经体外预变性实验研究

    作者:吴敏;王晓盼;肖玉周;周建生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体外预变性的新方法,以便在短期内获得大量高效雪旺细胞,以期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提供大种子细胞. 方法 采用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C57BL/6小鼠的骨髓源性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BMDCs)与C57BL/6小鼠坐骨神经体外共培养,建立体外预变性模型的实验组(A组),无BMDCs参与的单纯坐骨神经体外培养为对照组(B组).培养7d后行大体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MDCs能否在体外进入坐骨神经内参与预变性;将变性后的神经酶消化行雪旺细胞培养,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量及鉴定原代培养后的雪旺细胞纯度,评价各组雪旺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培养7d后大体观察示两组坐骨神经断端开始形成神经瘤样结构,A组较B组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大量BMDCs浸润至神经内部,其中部分细胞表达F4/80,为单核巨噬系统细胞.经细胞培养,A、B组获得的雪旺细胞产量分别为(5.59±0.19)×104个/mg和(3.20±0.21)×104个/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细胞接种后48 h经p75NTR荧光染色鉴定示,两组可见双极或三极样雪旺细胞,细胞核为蓝色且较小,胞体为红色;成纤维细胞呈扁平多角形,细胞核及核仁清晰,大而不透光,多位于雪旺细胞下且 p75NTR染色为阴性.A组混杂的成纤维细胞较少,B组较多.A、B组雪旺细胞纯度分别为88.4%±5.8%和76.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4).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A组雪旺细胞纯度为89.6%,B组为74.9%. 结论 BMDCs与周围中经体外共培养是一种有效获得大量雪旺细胞的方法,为组织工程神经构建中种子细胞的获取提供了新方法.

  • 插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C2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兔BMSCs中的表达

    作者:尤武林;王坤正;段大鹏;王春生;樊立宏;刘瑞宇

    目的 构建插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C2 (homo sapiens forkhead box C2,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兔BMSCs,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为进一步应用携带Foxc2基因的BMSCs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通过RT-PCR法获得人Foxc2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至包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载体LV-GFP中,重组获得Foxc2慢病毒质粒,将其与pGC-LV载体、pHelper1.0载体、pHelper2.0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检测病毒滴度.分离、培养兔BMSCs,以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第3代BMSCs,通过荧光表达法判定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并以佳MOI进行转染,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1、3、7 d BMSCs中Foxc2的表达;对转染后BMSCs行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矿化物结节形成情况. 结果 成功构建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完全正确,能转染293T细胞并表达GFP,病毒滴度为2×108 TU/mL.Foxc2基因慢病毒转染BMSCs的佳MOI为200,转染BMSCs 3 d后经免疫荧光检测84.5%±4.8%的BMSCs可表达Foxc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c2在BMSCs中高表达,且在7d内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茜素红染色示细胞质中有大量红色的钙化基质沉积. 结论 成功构建并包装获得较高滴度的Foxc2基因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可高效并稳定转染BMSCs,Foxc2表达增加,为基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奠定了基础.

  • 人孤雌胚胎干细胞无饲养层培养体系的建立

    作者:梁锐;王志强;陈天星;朱静;朱姝;李英;杨龙;朱宝生

    目的 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经济且适于人孤雌胚胎干细胞(human parthenogenetic embryonic stem cells,hPESCs)体外培养的无饲养层培养体系. 方法 将常规体外培养的hPESCs分别以mTeSRTMl培养基(对照组)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条件培养基(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conditional medium,hFFs-CM)(实验组)扩增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无饲养层培养体系下hPESCs的生长状态;采用ALP检测和核型分析研究hPESCs生物学特性;采用RTPCR检测hPESCs全能性标记物Oct-4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和体内分化实验观察hPESCs向3个胚层分化的潜能. 结果 两组hPESCs形态规则、不易分化,在形态、扩增速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已成功在体外培养15代,两组均能保持正常女性的二倍体核型46,XX和全能性;RT-PCR检测示两组Oct-4 mRNA均呈阳性表达;体外分化均可形成拟胚体;在裸鼠体内均可形成含有3个胚层组织成分的畸胎瘤. 结论 hFFs-CM无饲养层培养体系可长期支持hPESCs的生长并维持其未分化状态,成功建立了一种不仅能维持hPESCs的有效扩增、减少动物源性污染、降低培养成本,还可满足临床大规模应用的hPESCs无饲养层培养体系.

  • 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

    作者:赵爱军;魏学庆;卢吉高;郑继会;王明丽

    目的 总结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6年5月-2012年8月,收治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8~60岁,平均36.5岁.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5例,Ⅵ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2d,平均8.5 d.通过掀开内侧髁撬拨复位后外侧塌陷平台关节面,双钢板固定骨折. 结果 术后1例切口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关节面塌陷及力线丢失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4~15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erchant等的标准评定疗效,获优1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4%. 结论 经内侧髁撬拨复位后外侧平台塌陷具有易显露、直视下复位固定牢靠的优点,是治疗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术式之一.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于铁强;左玉明;王月光;王国强;易凡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7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儿.男5例,女2例;年龄5岁11个月~11岁1个月,平均8岁1个月.致伤原因:重物砸伤2例,车轮绞伤4例,机械皮带绞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5 h,平均4h.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8 cm×6 cm.入院急诊清创、VSD治疗5~7 d后,切取大小为6 cm×4 cm~9 cm×7 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供区游离植皮、皮瓣修复或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无臃肿,耐磨.术后6个月足踝部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均为优. 结论 VSD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组织缺损简便安全,降低了感染率,可有效判断周围皮肤条件,减少皮瓣切取面积,且皮瓣血运可靠.

  • 肌腱粘连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士超;刘坤;范存义

    目的 综述肌腱粘连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肌腱粘连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肌腱粘连发生的分子机制主要与TGF-β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的过表达有关.目前预防肌腱粘连的方法主要包括应用药物、屏障、优化康复训练及基因治疗等.以上方法虽然在实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证实. 结论 进一步探究肌腱粘连发生的机制和预防方法,促进临床转化应用,对临床预防肌腱粘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肌腱粘连 机制 预防
  • 急性跟腱断裂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楠;相大勇;余斌

    目的 总结急性跟腱断裂治疗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近年关于急性跟腱断裂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急性跟腱断裂治疗包括手术及保守治疗两种方式.手术治疗包括开放和经皮微创两种术式,术后跟腱再断裂发生率低,但存在较高的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保守治疗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跟腱再断裂发生率,但尚无统一的矫形支具和锻炼方法. 结论 手术与保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各有利弊,对功能恢复方面的评价尚无定论,下一步需对保守治疗后早期功能锻炼策略及其促进跟腱愈合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