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超声引导下Fogarty球囊导管在动脉危象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小东;王培;于昌玉;严晓薇;尹晶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Fogarty球囊导管在断肢再植术后动脉危象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7月,应用超声引导下Fogarty球囊导管联合溶栓抗凝药物治疗断肢再植术后动脉危象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9 ~ 51岁,平均32岁.膝关节离断3例,小腿离断9例,踝关节离断6例,肘关节离断2例,前臂离断4例,腕关节离断3例.于断肢再植术后2.5 ~ 18h,平均7.5h出现动脉危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吻合口血栓16例,非吻合口血栓7例,联合血栓4例.血栓均存在于动脉内,长度为0.8~ 3.9 cm.结果 术后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穿孔、破裂、空气栓塞、血栓栓塞、伤口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术后1.5~13.5 h 3例再次出现动脉危象,行切开探查术,1例治疗成功;2例动脉闭塞,肢体部分坏死,行截肢术.余24例患肢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例出现急性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予以血液透析后得以纠正;1例出现急性肝功能损害,予以内科综合治疗纠正.24例患者获随访7~38个月,平均11个月.末次随访时肢体血运良好,皮温正常,感觉、活动度及肿胀度均改善.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获优12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83.3%.结论 超声引导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断肢再植术后动脉危象,血栓定位精准,取栓快捷、微创,避免了盲目、反复取栓,临床疗效肯定.

  • 改良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桥式交叉移植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林;刘宏君;张文忠;宋国勋;夏狮聪;张乃臣;顾加祥;袁超群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桥式交叉移植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5年6月,收治15例小腿中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2~48岁,平均32.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绞伤5例,重物压砸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h~1周,平均86.2 h.创面缺损范围为13 cm×9 cm~ 23 cm×l6 cm.入院后一期清创、负压引流治疗,二期行改良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桥式交叉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15 cm×l0 cm~25 cm×15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修复术后4周断蒂.结果 术后1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2例皮瓣部分皮缘发生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顺利成活.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与健侧相似,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15~28 mm,平均19.5 mm.供区无瘢痕挛缩,双下肢功能均正常.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采用健侧胫前/后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主干血管严重损伤的可供选择的修复方式之一.

  • 自体肋骨捆绑移植重建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

    作者:徐双;王高举;杨进;李军;段毅;熊义林;王清

    目的 探讨自体肋骨捆绑移植重建治疗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捆绑肋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36例胸椎结核术后骨缺损.男20例,女16例;年龄21~60岁,平均50.5岁.病程5~11个月,平均6.8个月.胸椎结核位于T4、5l例,T5、64例,T6、74例,T7、84例,T8、99例,T9、108例,T10、115例,T11、12 1例.伴神经损害34例,根据Frankel分级为B级2例、C级8例、D级24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胸椎后凸Cobb角;根据CT三维重建分析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测量捆绑肋骨的横截面积为136.8 ~ 231.2mm2,平均197.1 mm2;相邻上、下位椎体终板表面积为425.0~ 677.6mm2,平均550.6 mm2;肋骨占终板表面积百分比为29%~ 50%,平均33.6%.手术时间125~160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量280~ 850mL,平均45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年,平均4.4年.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痛2例、胸腔积液1例、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任何呼吸道并发症及伤口感染,无肋骨支撑体骨折、移位和吸收,无结核病灶复发,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脊柱后凸畸形.术后6个月三维CT示融合率为86.1% (31/36),术后12个月为97.2% (35/36).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评分及胸椎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均恢复至D级,术前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术前D级24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 对中下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小于2个椎体和椎间盘的骨缺损,采用自体肋骨捆绑支撑移植是可行的.

  • 新型Y型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下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滕羽;陈佳骏;周新;曹春风;王群波

    目的 评价新型设计的Y型椎弓根螺钉(Y type pedicle screw,YPS)在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简称“模块”)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模块随机分成3组(n=20),用手钻垂直钻入模块中,制备直径3.0 mm、深30.0 mm的钉道.分别将YPS、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中空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injectable can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打入已制备好钉道的各组模块中.12h后行X线检查,并在E10000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分别对YPS组、EPS组、CICPS组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测试,记录大轴向拔出力、大旋出力和周期抗屈大载荷.结果 X线片观察示,YPS组主钉和中芯钉均被周围的聚氨酯材料包绕,中芯钉从主螺钉的中下1/3穿出后,与主钉形成15°夹角,插入的中芯钉低点与主螺钉位于同水平线上;EPS组螺钉尖端明显膨胀,形成爪型结构;CICPS组骨水泥主要分布于螺钉前部,在骨小梁中弥散,形成稳固的“螺钉-骨水泥-骨小梁”复合体.生物力学检测示,YPS、EPS、CICPS组的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98.43±8.26)、(77.41±11.41)、(186.43±23.23)N,大旋出力矩分别为(1.42±0.33)、(0.96±0.37)、(2.27±0.39)N/m,周期抗屈试验的大载荷分别为(67.49±3.02)、(66.03±2.88)、(143.48±4.73)N.CICPS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YPS组和E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PS组大轴向拔出力和大旋出力矩显著高于E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YPS组和EPS组间比较大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EPS,YPS能有效提升其在模块中的大轴向拔出力和大旋出力,为骨质疏松条件下的螺钉设计和不同固定方式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 煅烧异种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乔玮;任晓琦;石浩;李晶;杨婷;马绍英;赵亚平;苏成忠;李宝兴

    目的 探讨煅烧异种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健康成年牛松质骨,采用脱蛋白、高温煅烧方法制备煅烧异种骨.将煅烧异种骨材料浸提液与L929细胞体外共同培养,于第2、4、7天评价其细胞毒性.L929细胞接种至煅烧异种骨,培养4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贴附及增殖情况,评价其细胞相容性.于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后肢胫骨钻孔,左侧孔内植入煅烧异种骨(实验组),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组);术后4、26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评价煅烧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结果 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煅烧异种骨浸提液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L929细胞在煅烧异种骨表面贴附良好,并向孔隙内部生长.体内植入实验显示4周时两组均有轻度或中度炎性反应,可见新骨形成;26周时两组均无炎性反应且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结论 煅烧异种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

  • 腕管内外松解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双卡征疗效观察

    作者:杨焕友;王斌;李瑞国;刘志旺;张荐;贾松

    目的 探讨腕管内、外松解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双卡征的疗效.方法 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31例腕部正中神经双卡征患者.男8例,女23例;年龄33~69岁,平均56.4岁.手掌桡侧3个半指皮肤两点辨别觉7~14mm,平均9.5 mm;其中4~10 mm 24例,>10 mm 7例.腕管正中神经Tinel征(+),正中神经返支手掌体表投影点处按压大鱼际肌有乏力、酸胀不适感.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4.5 ~ 10 ms 22例,>10 ms 9例;出现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6例;所有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运动神经波幅5~ 10 mV 19例,<5 mV 12例.病程3~8个月,平均5.5个月.行腕管内正中神经及腕管外正中神经返支手术探查,尤其对正中神经返支存在的多种易卡压因素如拇短屈肌起点增厚腱弓、拇短屈肌浅头尺侧缘腱纤维束、掌腱膜深层纤维膜及变异的拇短屈肌浅头起点等给予彻底松解,解除卡压因素.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瘢痕痛.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 59个月,平均33个月.所有患者夜间麻痛症状消失,正中神经返支穿人大鱼际处酸胀感消失.28例手掌桡侧3个半指皮肤感觉恢复至S4,3例示、中指指尖感觉恢复至S3+;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两点辨别觉4~6mm,平均4.8 mm.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29例,轻度受限2例;31例握力均恢复,其中1例有明显增加.术前大鱼际肌萎缩者,术后肌力恢复至S54例,S42例.术后2年根据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29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腕管内、外松解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双卡征时,正中神经返支存在较多易卡因素,应彻底松解,可提高临床疗效.

  • 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血管蒂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海;邓呈亮;魏在荣;金文虎;聂开瑜;唐修俊;王达利;常树森;李书俊

    目的 探讨增加蒂部一叶瓣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增加蒂部一叶瓣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5~ 64岁,中位年龄33.5岁.上肢创面8例,合并桡骨茎突骨骨折1例,伸指肌腱外露3例,肱桡肌肌腱外露1例.下肢创面16例,合并跟骨或跖骨、趾骨骨折4例,跟腱离断1例,趾长伸趾肌腱、趾长屈趾肌腱外露8例.创面范围为8 cm×5 cm~ 18 cm×l2 cm.根据创面大小及缺损区域,常规超声多普勒探查旋股外侧动脉穿支(2~5支)并标记;将不规则创面分解成多个部分(分2~4叶)分别计算面积,皮瓣切取范围9 cm×6 cm~20 cm×l4 cm,大单叶瓣切取面积24 cm×6 cm;分叶血管蒂长7~12 cm;蒂部联合创面嵌入分叶瓣面积5 cm×3 cm~7 cm×5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9个月.l例合并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患者皮瓣修复后伴窦道形成,经常规换药后3个月愈合.所有皮瓣均菲薄,无需二次修薄;5例合并骨折者软组织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受区腕关节、踝关节跖屈、背屈功能正常.结论 设计增加蒂部一叶瓣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减少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动、静脉危象的方法之一.

  • 可吸收锚钉修复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尤田;白露;张新涛;李伟;江长青;张文涛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可吸收锚钉修复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2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0~ 44岁,平均27.5岁.左膝8例、右膝1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13d,平均9.8d.合并半月板损伤16例.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锚钉修复损伤的前交叉韧带.采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主观满意度;采用KT-1000测量仪评估膝关节松弛度,并行MRI检查评价韧带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术后12个月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受伤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VAS评分为9~10分,中位数为9.5分;双侧胫骨前移差值为0~6 mm,中位数为0.5 mm.MRI结果提示22例患者连续性、纤维化信号强度分级均为1级.结论 关节镜下可吸收锚钉修复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可行,术后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者满意度高,早期疗效较好.

  • 狭鳕鱼皮胶原多肽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鲁;金利新;杨洁茹;吴滨滨;张益萌;韩彦弢;王春波;邢立峰

    目的 通过观察狭鳕鱼皮胶原多肽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雌性大鼠60只,体质量(250±10)g,随机分为5组(n=12),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骨质疏松模型组(B组)、骨质疏松模型+狭鳕鱼皮胶原多肽预防组(C组)、骨质疏松模型+狭鳕鱼皮胶原多肽低剂量治疗组(D组)、骨质疏松模型+狭鳕鱼皮胶原多肽高剂量治疗组(E组),每组12只.B、C、D、E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C组从术前4周开始、D、E组从术后6周开始,每天按照1.0、0.5、1.0 g/kg行狭鳕鱼皮胶原多肽灌胃,连续6周;A、B组于术后同时间点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24 h后,A、B组大鼠摄股骨X线片并测定灰度值;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左侧胫骨近端骨组织行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学改变,测量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N)、平均骨小梁厚度(mean trabecular platethickness,MTPT)、平均骨小梁间距(mean trabecular plate spacing,MTPS)、骨小梁体积百分比(trabecular bonevolume,TBV)、平均骨皮质厚度(mean bone cortical thickness,MBC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降钙素受体(caltitonin receptor,CTR)及IL-1表达水平.结果 B组大鼠股骨灰度值显著低于A组(t=45.130,P=0.000),表明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制备成功.组织学观察示,A、C、E组TN、MTPS、TBV、MBCT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与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N、MTPS、TBV、MBCT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仅MTPS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MTPS、TBV、MBCT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A、C、D、E组CTR、IL-1表达水平较B组降低,C、E组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狭鳕鱼皮胶原多肽能够改善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微结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骨组织中CTR、IL-1表达有关,但尚未发现其对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

  • 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江涛;徐丛;刘向林;王建松;李志怀;吕永明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4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缝合修复,对照组26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全层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撕裂类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及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3,P=0.000).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12个月时UCLA、ASES、VAS、Constant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4例(14.3%)、对照组5例(19.2%)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7,P=0.626).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在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再撕裂方面与传统缝线桥全层固定术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且手术时间较长.

  • 弹性髓内钉及股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徐学鹏;鲁晓波;罗雷茗;张喜海;王远辉

    目的 比较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及股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3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大龄(年龄7~13岁)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闭合复位TEN内固定治疗(A组),16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根据Flynn等提出的下肢骨折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1.46个月.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但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失效、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A组优14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94.74%;B组优12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o.400,P=0.980).根据Flynn评价标准,A组优13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74%;B组优1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8,P--0.688).结论 对于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TEN及锁定加压钢板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与锁定加压钢板相比,TEN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微创、安全、骨折愈合迅速等优点.

  • 不同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作者:胡燕青;蒋海;李棋;李箭;唐新

    目的 评价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8”字缝合修复肌腱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用于临床修复急性跟腱断裂提供依据.方法 取40条猪后肢趾长屈肌腱,随机分为4组(n=10),A组:制备急性横行切割伤,采用Krackow缝合方法缝合;B、C、D组:制备急性马尾样损伤后,分别采用Krackow缝合、Kessler缝合、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8”字缝合方法缝合.将各组缝合后的肌腱固定于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上、下端夹子之间肌腱实际长度,肌腱两端及中点3个截面的长轴和短轴长度,计算肌腱横截面积;然后以15 mm/min速度行拉伸测试,直至缝合失效(缝线脱出或者缝线断裂等),绘制负载-位移曲线,计算大载荷、大应力、大应变、失效位移及刚度.结果 各组肌腱实际长度及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5,P=0.863;F=0.094,P=0.963).加载负荷后,B组2例、C组1例、D组l例标本发生滑脱,未纳入统计学分析;A、B组肌腱均因缝线断裂而失效,C组由于缝线自肌腱组织内撕脱而失效,D组由于肌腱上3条缝线一起自缝合部位撕脱而失效.A、B组肌腱大载荷、大应力、大应变、失效位移以及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大载荷、大应力以及刚度均明显大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应变、失效位移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载荷、大应力、失效位移以及刚度均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Kessler缝合联合“8”字缝合方法可提供优于Krackow缝合和Kessler缝合的生物力学性能.

  • 超声与C臂X线机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雷;王孝辉;李无阴

    目的 对比超声与C臂X线机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的30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穿针固定)和C臂X线机组(采用C臂X线机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每组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受伤指别、伤指部位、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评价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及复位成功率(等级优、良、可者视为复位成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手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movement,TAM)恢复情况.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多于C臂X线机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C臂X线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C臂X线机组间复位等级及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0个月.均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TAM等级和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治疗辅助方法,且透视次数少,可减少手术放射损害.

  • 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研究

    作者:王辉;王茜;张辉;史伟;赖振权;崔逸爽;李琪佳;王志强

    目的 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6~8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 3.0 kg;制备兔右侧桡骨中段连同骨膜1.5 cm骨缺损模型.实验分为2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于兔右侧前肢切取皮下带蒂筋膜瓣(30 mm×20 mm)包裹多孔钽棒植入桡骨缺损处,对照组于右侧桡骨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多孔钽棒.于术后当日及4、8、16周行X线片观察,术后4、8、16周取材切片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后16周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定标本大载荷力及抗弯曲强度,并行Micro-CT检测及定量分析骨缺损处新生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WTV),比较两组多孔钽棒体内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4、8、16周X线片可见两组植入物与宿主骨界面结合越来越牢固,无明显位移,骨折线逐渐消失.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示两组钽-骨界面新生骨组织数量逐渐增多,并沿多孔钽孔隙长入材料内部,骨组织由幼稚到成熟.术后16周,两组三点弯曲试验测定结果示,实验组大载荷力和抗弯曲强度分别为(96.54±7.21)N、(91.26±1.76) MP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2.65±5.65)N、(78.53±l.16)MPa](t=3.715,P=0.004;t=14.801,P=0.000).Micro-CT扫描观察两组植入物界面、表面均有大量骨组织覆盖,内部不同程度新生骨组织填充;实验组新生骨BV/TV为32.63%±3.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7%±4.34%(t=3.299,P=0.008).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可增加局部血运,增强材料骨传导能力,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 3-D打印在青少年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景新;马雅昌;韩栋;金宇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青少年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3-D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的16例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患儿临床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9~14岁,平均1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伤3例,运动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2h,平均25.8 h.累及骺板的骨折按Salter-Harris进行分型:Ⅱ型11例、Ⅲ型4例、Ⅵ型1例.术前对患肢行薄层CT扫描,应用Mimicsl4.0医学软件进行设计,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1∶1骨折模型;在骨折模型上模拟手术复位操作并选择合适大小的接骨板、克氏针、空心螺钉,设计完整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选择内固定物,根据术前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40~68 min,平均59.1 min;术中出血量5~102mL,平均35mL;术中透视次数2~6次,平均2.8次.1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15例患儿骨折达解剖复位,1例骨折未解剖复位,断端移位<1 mm.术后患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问2~4个月,平均2.6个月.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骺早闭、踝关节面倾斜或不平发生,未并发骨髓炎,无踝关节内外翻畸形、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行患肢踝关节功能Helfet评分,获优15例,良1例.患侧内外翻成角为(6.56±2.48)°,生长长度为(4.44±2.31) mm,与健侧[(6.50±1.51)°、(4.69±1.08)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932;t=0.392,P=0.697).结论 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对改善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双平面截骨矫形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

    作者:张川;张作君;蔡鸿敏;昌中孝;杨林平;赵明;李星星;冯瑞萍;王国杰;段小波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冠状面和矢状面双平面截骨矫形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9月采用肱骨远端冠状面和矢状面双平面截骨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的6例成人肘内翻并肘关节屈曲受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18~ 35岁,平均22.2岁.均有明确儿童期肘关节骨折病史,受伤年龄为2~ 13岁,平均6.5岁.入院检查6例患者均无神经损伤、肘关节屈伸力量异常和不稳定等并发症.术前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07.50±5.24)°,伸直活动度(-12.17±3.48)°;患侧提携角为(-19.50±4.46)°,健侧提携角为(11.50±2.67)°;患侧肱骨相对健侧短缩(0.42±0.38) cm.术后随访测量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提携角、双侧肱骨短缩,采用去除双肘屈伸活动度对比的改良Laupattarakasem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 27个月,平均20.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骨折端均于术后3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4.17±5.85)°,伸直活动度为(0.83±2.04)°,提携角为(12.00±4.19)°,肱骨短缩为(1.88±0.45) c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6.742,P=0.001;t=-11.068,P=0.000;t=-20.400,P=0.000;t=-13.914,P=0.000).按照改良Laupattarakasem标准评价,优l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83.3%.结论 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可有效矫正肘内翻畸形并改善屈曲活动度,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活动的稳定要求.

  • 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在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姬涛;郭卫;杨荣利;汤小东;李大森;杨毅

    目的 探讨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在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6年3月因原发良、恶性骨肿瘤接受外科治疗并应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11例;年龄4~ 57岁,中位年龄23.5岁.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或肢体短缩部位:股骨上段6例,股骨下段8例,股骨中段3例,胫骨上段2例,胫骨中段3例.外固定架应用情况:骨缺损重建后临时固定10例(骨缺损长度6~ 19cm,平均12.3 cm;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2例,同种异体骨+游离腓骨移植2例,同种异体骨+自体骨移植5例,同种异体骨重建l例);肢体短缩行骨延长5例(短缩长度6.5~ 8.5 cm,平均7.5 cm);3例术前活检无法明确诊断,行切开活检,为预防病理骨折临时采用外固定架固定;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应用骨搬运l例(骨缺损长度7.5 cm);病理骨折术前化疗临时固定l例;股骨远端骨肉瘤行海扶刀治疗后,膝关节严重屈曲畸形伴关节脱位矫形2例.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72个月,平均36个月.10例骨缺损重建患者带架时间3~8个月,平均4.8个月;均获满意骨愈合,愈合时间3~ 16个月,平均6.4个月;末次随访时国际保肢学会功能评分93版(MSTS 93)评分为73.3~93.3分,平均87.2分;患者佩戴外固定架期间未出现并发症.5例骨延长患者带架时间7~15个月;2例延长过程中出现成角畸形,2例拆架后出现青枝骨折,Checketts-Otterburn外固定架钉道感染分级为轻度感染1级2例,2级1例;MSTS 93评分为80.0~96.7分,平均89.2分.其余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 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可用于骨肿瘤切除后复杂缺损的固定,并可通过骨延长纠正儿童保肢术后肢体不等长问题.

  • 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及复位原则

    作者:项舟;段鑫;王洪

    目的 基于骨盆CT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6年5月正常骨盆CT数据21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55例骨盆骨折患者(男29例,女26例;年龄11~66岁,平均35.6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 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x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7.1 cm;复位时间平均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27.2 min,术后骨盆X线片或三维CT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96.5 mL;手术时间平均2.1h;住院时间平均18.7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53个月,平均16.7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评分标准,获优3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4.55%.结论 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 HaCaT表皮模型作为皮肤刺激性体外替代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洋;卢涛;周宙霖;卢永波;张艳云

    目的 采用人永生化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构建表皮模型,探讨其作为皮肤刺激性替代实验的可行性.方法 取HaCaT细胞采用气-液面培养的方式构建表皮模型,同法以采用人原代上皮角质形成细胞构建的表皮模型EpiKutis(R)为对照.HE染色观察两种模型的组织形态;采用快速渗透实验方法检测两种模型屏障功能(ET50值);取20种化学标准品分别于两种模型表面受试30 min,孵育42 h后MTT法测定组织相对活力百分比,判断化学品刺激性,并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UN GHS)体内测试结果分类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TG439 (2013版)中采用的体外替代方法(validated reference method,VRM)体外测试结果分类进行比较.结果 HE染色示,构建的HaCaT模型无完整复层化结构;屏障功能检测结果示,ET50值为0.99h;通过20种化学品检测,HaCaT模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50%,准确率为75%;EpiKutis.模型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70%,准确率为85%.结论 HaCaT细胞构建的表皮模型不具备完整的表皮皮肤生理结构特征,屏障功能较低,化学品体外皮肤刺激性测试结果不能完全满足OECD关于刺激物的正确判定标准,不适宜作为化学品皮肤刺激性体外替代检测的工具.

  • 核定位信号肽偶联核激酶底物短肽修饰壳聚糖介导微小RNA-140对兔关节软骨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洋洋;彭效祥;宋伟;孙艳丽;王鲁娟;李倩;赵荣兰

    目的 探讨核定位信号肽偶联核激酶底物短肽(nucleus localization signal linked nucleic kinase substrate short peptide,NNS)修饰壳聚糖(chitosan,CS) (NNSCS),介导人微小RNA-140 (microRNA-140,miR-140)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将重组质粒GV268-miR-140和空质粒GV268分别与NNSCS复合形成NNSCS/pDNA纳米复合物.取新生新西兰大耳白兔膝关节软骨,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软骨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分为3组:正常细胞对照组(A组)、NNSCS/GV268空质粒转染组(B组)、NNSCS/GV268-miR-140转染组(C组),B、C组细胞分别以NNSCS/GV268及NNSCS/GV268-miR-140纳米复合物瞬时转染.转染后,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外源miR-140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及MTT法分别检测外源miR-140对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活力的影响;RT-qPCR检测软骨细胞中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istone deacetylase4,Hdac4)基因表达.结果RT-qPCR检测示,C组外源miR-140表达水平较A、B组明显上调(P<0.05).与A、B组比较,C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增加,细胞内Sox9、Aggrecan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Hdac4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A、B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CS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软骨细胞并高效表达,高表达的miR-140能提高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为其用于治疗软骨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 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在椎间盘组织修复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航;邓享誉;邵增务

    目的 总结近年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讨论利用内源性干细胞修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潜在可能性.方法 查阅近年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参与椎间盘组织修复再生的相关文献,分析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的修复再生潜能,总结体外提取和培养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的方法,并展望其临床应用前景.结果 椎间盘组织内存在干细胞巢,内源性干细胞在微环境改变下归巢或迁移至受损组织,并参与组织的修复再生;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的迁移募集活动能够被趋化因子系统所诱导.椎间盘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逐渐得到确认,并成功分离、培养与鉴定,为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结论 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在椎间盘组织修复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椎间盘内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修复策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在桡骨极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印飞;芮永军;黎逢峰;刘军;吴永伟;陆尧;马运宏;孙振中

    目的 比较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11月,采取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9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内固定组),并与采用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的20例患者(外固定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5个月,平均10.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内固定组)移位失败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391);但内固定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外固定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Mayo评分及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评分显著优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相比,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 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博华;黄富国;刘雷

    目的 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解剖、分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陈旧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手术治疗方法呈多样性.除经典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术式外,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 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体化治疗仍值得更深入研究,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以及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