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改良横切纵缝法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万珺;文辉才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横切纵缝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2月采用改良横切纵缝法内眦赘皮矫正术治疗且随访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11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11例;年龄18~ 38岁,平均22.7岁.内眦赘皮呈眉型12例,睑型57例,睑板型39例,倒向型11例.其中轻度(覆盖泪阜<1/3)42例,中度(覆盖泪阜1/3 ~ 2/3)58例,重度(覆盖泪阜>2/3)19例.内眦赘皮行单纯矫正术6例,同期行重睑术113例.依据内眦生理美学进行新内眦点定位,通过短横切口对内眦韧带浅面错构的眼轮匝肌及内眦韧带至皮肤的纤维连接进行分离、重置,将内眦韧带进行精确缩短折叠后,对术区顺应眼周郎格线进行无张力对位缝合.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8.6个月.3例患者术后3~6个月出现内眦术区瘢痕增生明显,局部使用得宝松注射联合硅凝胶及CO2激光治疗后10个月瘢痕萎缩变平.其余患者内眦赘皮术后均改善良好,内眦间距明显缩窄,双侧睑裂长度增加,泪阜充分显露,内眦角形态自然,术区未见明显瘢痕,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横切纵缝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具有手术设计及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明显、稳定、持久,瘢痕不明显等优点.

  • 选择性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及足跟后区缺损

    作者:李倩;肖海涛;岑瑛

    目的 探讨选择性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及足跟后区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8月,收治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足跟及足跟后区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5~49岁,平均31.2岁.创面范围为14 cm×10 cm ~ 19 cm×14 cm.手术切取对侧股前外侧皮瓣,将拟覆盖足底非承重区和足跟后区部分行不同程度修薄.皮瓣切取范围为14 cm×10 cm ~ 19 cm×14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发生供区局部皮片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植皮均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20个月,平均12.3个月.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其中2例皮瓣发生破损,经换药后自愈.7例皮瓣外观无臃肿,不影响穿鞋;1例于术后1年行二期皮瓣修薄术.结论 选择性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及足跟后区缺损,可获得较理想足部外观和功能.

  • 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巨大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作者:左良;喻建军;周晓;戴捷;田皞;单振锋;胡杰;谌星;王鸿涵;蔡旭;高水超

    目的 总结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巨大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巨大头皮恶性肿瘤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43 ~ 62岁,平均52.6岁.鳞状细胞癌17例,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病程3个月~6年,中位时间22.1个月.术中彻底切除肿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17 cm×12 cm;2例颅骨受累者切除全层颅骨后,缺损面积分别为10 cm×8 cm、12 cm× 10 cm.制备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15 cm×6 cm ~ 20 cm×8 cm;钛网修复颅骨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因局部复发侵犯颅内于术后5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6.6个月.术后皮瓣外观较满意,随访期内无破溃发生.供区切口遗留线性瘢痕,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可修复巨大头皮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同时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避免因植皮产生第2供区.

  • 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对移植脂肪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谈希;雷肖璇;郑志芳;程飚;邹彦龙;王红霞;王珍祥

    目的 探讨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抽取脂肪对移植后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 选择1例行腹部脂肪抽吸术女性患者,其左、右侧腹部分别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实验组)和传统侧孔抽脂针(对照组)抽取脂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葡萄糖转移实验,比较两组脂肪细胞体外活性差异.于20只裸鼠背部左、右侧各取1处,分别注射两组脂肪至皮下,每处注射400 mg脂肪.注射后4、12周,观察注射区反应后,取出移植物行大体观察、残留质量测量,组织学观察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饱满均一、脂肪血管结构更丰富;实验组葡萄糖转移量为(3.049±0.266)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8±0.250)mmol/L(t=2.956,P=0.010).裸鼠体内注射后4周,仅对照组1处注射区发生脂肪液化;注射后4、12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形态更清晰、血管更丰富、坏死更少;实验组移植物残留质量、MVD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能减少抽吸过程中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进而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

  • “8.8”九寨沟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分析和救治策略

    作者:石波;刘刚;李琳;唐诗添;王军;谢明锐;代小雨;何健勇;张芸;唐毅;鲜于剑波;王东;何梅;徐卫云;宋中金;马英;黄富国;宋跃明

    目的 总结“8.8”九寨沟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和救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8.8”九寨沟地震转运至绵阳市中心医院的48例地震伤员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 ~ 87岁,平均3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53h,平均30 h.地震伤员来自四川省内22例(45.8%),省外25例(52.1%),国外1例(2.1%).主要为房屋垮塌或石头滚落造成的砸伤.地震伤员中单部位伤37例(77.1%),以四肢伤多,高达36例(75.0%);多部位伤11例(22.9%).开放性骨折10例(20.8%):其中Gustilo Ⅰ型1例、Ⅱ型2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Ⅲc型2例.37例单部位伤员根据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分为2~3分;11例多部位伤员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系统评分为8~ 22分,平均13.2分.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心理障碍患者16例(33.3%),其中HAMA评分≥29分8例,21 ~ 28分4例,14~ 20分3例,7~13分1例;16例患者中2例有自杀倾向.结果 48例地震伤员中手术治疗30例[其中骨科手术治疗28例(93.3%)],非手术治疗16例,转院2例.手术内容涉及骨折内固定、软组织清创、骨折外固定、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颈内动脉海绵窦动静脉瘘栓塞、截肢.除2例转院伤员外,其余伤员中21例子入院后2~12d(平均6.7 d)出院,25例留院或转回当地医院康复治疗.16例心理障碍伤员无因心理疾病导致不良后果.感染伤员5例,均发生于院外,经清创后痊愈.无死亡及院内感染病例.结论 集中救治、专科管理、多学科协作团队以及院内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干预是成功救治地震伤员的关键.

  • 3D打印距骨部件修复重建距骨病损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碧菠;陈博;李星辰;徐阳;彭志杰;徐向阳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探讨3D打印距骨部件修复重建距骨病损的可行性.方法 取6具新鲜冰冻踝关节尸体标本,行CT扫描三维重建,3D打印制备距骨部件及截骨导板.首先,将标本固定于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于踝关节中立位、背伸10°位及跖屈14°位分别施加1 500 N应力,测算距骨受力面积以及所受压强.然后标本行距骨截骨并植入3D打印距骨部件,再次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距骨部件植入前,踝关节背伸10°位时距骨受力面积大,其次为中立位时,跖屈14°位时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14°位时距骨所受压强大,其次为中立位时,背伸10°位时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体位距骨假体植入前后距骨受力面积以及所受压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位时,假体部分所受压强与距骨所受压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范围距骨病灶清除后可使用3D打印距骨部件进行精确修复重建,修复处局部所受压强无明显变化,提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新型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孙远林;阳运康;葛建华;杨琨;向飞帆;周举;梁杰

    目的 报道一种新型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探讨其治疗胸锁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研制一种符合国人胸锁关节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年6月-2015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2例胸锁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6),分别采用新型解剖锁定钢板(A组)和桡骨远端斜T型锁定钢板(B组)内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类型、伤后至手术时间及术前Rockwood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Rockwood评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5),但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50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组发生胸锁关节疼痛1例,切口感染2例;B组发生胸锁关节疼痛1例,内固定松动1例,胸锁关节再次脱位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Rockwood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A组Rockwood评分显著高于B组(t=2.270,P=0.03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Rockwoo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Rockwood评分标准,A组获优1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75%;B组获优11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8,P=0.455).结论 新型胸锁关节解剖锁定钢板符合国人解剖特点,术中操作简便,且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治疗胸锁关节骨折脱位可获较好疗效.

  • 第三代Gamma钉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股骨近端短缩的比较研究

    作者:侯宇;姚琦;张亘瑷;丁立祥

    目的 比较第3代Gamma钉(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TGN)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股骨近端短缩(proximal femoral shortening,PFS)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TGN或PFNA内固定治疗的1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GN组69例,PFNA组8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合并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摄正侧位X线片,根据Chang等的方法将骨折复位分为阳性皮质支撑、中立位皮质支撑、阴性皮质支撑3种类型;术后18个月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水平方向PFS值(记为X)、垂直方向PFS值(记为Y),计算总体PFS值(记为Z);将PFS值按照≤1.0 mm、1.0 ~ 4.9 mm、5.0~ 9.9 mm和≥10.0 mm划分为4个等级,比较两组间X、Y、Z值及其构成比.比较两组术后内固定失败及正常愈合患者间、不同骨折复位类型患者间的X、Y、Z值.同时测量并比较两组颈干角.结果 TGN组阳性皮质支撑34例、中立位皮质支撑30例、阴性皮质支撑5例,PFNA组分别为45、33、1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29).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X、Y、Z值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GN组患者各PFS值集中于1.0~4.9 mm以及5.0~ 9.9 mm范围,PFNA组集中于≥10.0 mm范围.术后18个月TGN组X、Y、Z值均显著低于PFNA组(P<0.05),两组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4).术后3个月内TGN组和PFNA组分别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两组内内固定失败与正常愈合患者X、Y、Z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效果为阳性皮质支撑患者中,TGN组患者X、Y、Z值均显著低于PFNA组(P<0.05),但中立位皮质支撑及阴性皮质支撑患者,其X、Y、Z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阴性皮质支撑患者X、Y、Z值均显著高于中立位皮质支撑和阳性皮质支撑患者(P<0.05).结论 PFS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应根据术中复位结果选择内固定方式,阳性皮质支撑时应用TGN内固定,可减少PFS程度.

  • 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固定星形六部分髌骨骨折的力学研究

    作者:蒙德鹏;欧阳跃平;陈汇浩;周军;谢铮;林耀发;林浩东;侯春林

    目的 比较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与张力带钢丝环扎固定星形6部分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为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6具尸体标本的双侧膝关节制备星形6部分髌骨骨折模型后,左右配对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标本称重后分别采用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和张力带钢丝环扎法固定髌骨骨折.然后,将两组膝关节标本使用定制夹具固定至CMT5105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前测量髌骨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行伸膝负荷试验,记录标本从屈膝90°至伸直位时的伸膝负荷;并按伸膝负荷对标本模拟屈膝90°生理抗重力伸膝过程,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循环负荷次数和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前,两组标本质量、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90;t=0.650,P=0.530).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两组伸膝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0,P=0.638);试验组内固定失败时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小于对照组,循环负荷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6,P=0.013;t=2.277,P=0.046).其中对照组失败原因均为钢丝结松动后从克氏针上滑脱;试验组5例(83.3%)螺钉从正上极骨折块脱出,1例(16.7%)螺钉从正下极骨折块滑脱.结论 对于星形6部分髌骨骨折,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固定后力学性能较张力带钢丝环扎方法固定更佳.但该类型骨折属严重粉碎型,内固定后早期过度活动仍存在移位风险.

  • 经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 Ⅰ型及Ⅱ型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沁;黄富国;项舟;方跃;钟刚;易敏;赵小丹;刘雷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9月-2016年5月采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骨折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 ~ 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按照Pipkin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28h,平均7.2h;入院后急诊(<6h)行髋关节复位,复位成功后3~7d,平均4.3 d进行手术,采用改良Hueter入路,从髋关节前方暴露股骨头骨折并予以Herbert螺钉加压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80 ~ 130 min,平均97.5 min;术中出血量100~ 200mL,平均130.2 mL.术中复位及固定顺利,骨折达到解剖复位.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2个月,平均24.3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 ~ 20周,平均16.3周.无切口感染、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 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骨折,可充分暴露并固定股骨头骨折,具有解剖层次清晰、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 微创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钟泽莅;吴超;林旭;胡海刚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切开(Henry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微创组(26例)和传统组(30例),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Henry入路切开复位斜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前的差值;术后4周及3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腕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占健侧的百分比(分别记为FS%、FR%和HG%);术后3个月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微创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16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均无桡动脉损伤、螺钉过长或进入关节间隙发生.微创组1例术后发生正中神经一过性刺激症状,1个月后完全恢复;传统组2例术后出现肌腱刺激疼痛症状,取出钢板后缓解.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微创组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FS%、FR%、HG%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DASH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P=0.000).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感评价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结论 微创经皮掌侧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腕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 新型微弧氧化涂层镁-锌-钙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张楠;刘娜;孙楚;朱剑峰;王东旭;戴云峰;吴云峰;王亚明;李军雷;赵德伟;闫景龙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 (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 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 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比较

    作者:张子琦;王春生;杨佩;党晓谦;王坤正

    目的 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及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7年5月,行PA或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PA (PA组),35例采用DAA(DA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30.2个月.DAA组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DAA组手术时间较PA组明显延长(P<0.05),但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及首次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PA组(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A组(P<0.05),但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d、4d、1周及2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A组(P<0.05).结论 选择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该手术入路具有学习曲线较长、适应证较窄、需要特殊手术器械等不足,需慎重选择.

  • FTY720-P对MC3T3-E1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研究

    作者:郑力彬;黄东

    目的 探讨FTY720-P对MC3T3-E1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方法 取MC3T3-E1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400 ng/mL FTY720-P(以氯仿为溶剂)作用于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成骨分化模型;对照组培养基中仅加入氯仿.培养48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两组成骨细胞相关蛋白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两组成骨细胞形成情况及矿化结节形成情况;TUNEL荧光法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培养48 h后,可见两组细胞均已长满瓶底,呈梭形,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呈阳性,对照组呈弱阳性;实验组的Ⅰ型胶原蛋白积分吸光度(IA)值为187 600±7 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 230±1 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0,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均呈弱阳性,两组Ⅲ型胶原蛋白I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6,P=0.1119).实验组细胞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而对照组均呈阴性.实验组TUNEL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呈阴性;实验组TUNEL染色细胞阳性率为35.82%±2.9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8%±0.51% (t=23.420,P=0.002).结论 FTY720-P可以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加快细胞外基质成熟和矿化,且能影响细胞凋亡.

  • H2O2下调miR-21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彭建强;黄年盛;黄胜;李亮平;凌泽民;靳松;黄爱军;林昆;邹学农

    目的 探讨H2O2诱导的miR-21下调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MC3T3-E1细胞系,培养传至第7代进行实验.取MC3T3-E1细胞,以不同浓度H2O2(0、40、80、160、320μmol/L)培养,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表达、MTS法检测细胞活性,选择H2O2合适实验浓度.取MC3T3-E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H2O2组(B组)、成骨诱导组(C组)、H2O2+成骨诱导组(D组),对应培养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表达以及成骨标志基因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 alpha 1,Col1a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外钙基质沉积情况,分析H2O2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然后再取MC3T3-E1细胞,分为H2O2组(A1组)、H2O2+成骨诱导组(B1组)、H2O2+miR-21抑制剂+成骨诱导组(C1组)、H2O2+miR-21抑制剂阴性对照+成骨诱导组(D1组);以及H2O2组(A2组)、H2O2+成骨诱导组(B2组)、H2O2+siRNA-PTEN阴性对照+成骨诱导组(C2组)、H2O2+siRNA-PTEN+成骨诱导组(D2组);对应培养后检测成骨标志基因(Runx2、OPN、Col1a1)表达以及细胞外钙基质沉积情况,分析下调miR-21或沉默PTEN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以及MTS法结果,选择160μmol/LH2O2进行实验.第1、2周B组miR-21相对表达量低于A组(P<0.05),D组低于C组(p<0.05);第2周C组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A、D组(P<0.05);第1、2周D组Runx2、OPN及Col1a1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C组(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D组钙基质沉积少于C组.C1组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D1组(P<0.05);第1、2周B1、D1组Runx2、OPN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1组(P<0.05),第2周B1、D1组Col1a1 mRNA均高于C1组(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C1组钙基质沉积少于B1、D1组.第1周D2组OPN、Col1a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B2、C2组(p<0.05),第3周茜素红染色显示D2组钙基质沉积明显多于B2、C2组.结论 H2O2抑制MC3T3-E1成骨分化可能与miR-21下调有关.

  • 载VEGF165多孔聚己内酯支架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内外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万林;卢浩;叶金海;杨雯君

    目的 探讨载VEGF165多孔聚己内酯[poly (ε-caprolactone),PCL]支架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溶剂置换法、粒子浸出法及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载VEGF165多孔PCL支架(记作Sf-g/VEGF),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测定药物释放率.取15只SD大鼠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SCs并传代.取第3~4代细胞复合至Sf-g/VEGF,体外培养7d后行茜素红染色、茜素红活性测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成骨效果;以明胶修饰的多孔PCL支架(记作Sf-g)与ADSCs复合培养作为对照.取SPF级SD大鼠6只,于颅骨左、右侧各制备一直径为5 mm缺损,将其随机分为3组(n=4);阴性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Sf-g组植入细胞-Sf-g支架复合体,Sf-g/VEGF组植入细胞-Sf-g/VEGF支架复合体.8周后取出含细胞-支架复合体的颅骨分别行Micro-CT扫描及HE染色,评估体内成骨效果.结果 扫描电镜示Sf-g/VEGF支架呈多孔结构,VEGF释放曲线呈二阶段释放,120 h累积释放率为80%;提示成功制备Sf-g/VEGF.体外培养7d后茜素红染色检查示Sf-g/VEGF组茜素红活性显著高于Sf-g组(t=10.761,P=0.00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f-g/VEGF组成骨特异性指标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 protein 2,Satb2)、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Sf-g组升高(P<0.05).体内植入后8周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观察显示,Sf-g组及Sf-g/VEGF组均可见骨缺损部分修复,且Sf-g/VEGF组更显著;Sf-g/VEGF组新生骨组织体积及面积均显著优于Sf-g组(P<0.05).结论 载VEGF165多孔PCL支架可显著提高ADSCs的体内、外成骨分化效果.

  •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对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董献成;殷建;恽波;吕斌;殷国勇

    目的 通过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野生型及GIT1基因敲除型小鼠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探讨GIT1影响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 GIT1杂合子小鼠雌雄配对饲养,对获得的新生小鼠采用PCR法行基因型鉴定.取GIT1野生型与GIT1基因敲除型小鼠胫骨及股骨,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2代BMSCs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型对照组(A组)、野生型实验组(A1组)、基因敲除型对照组(B组)、基因敲除型实验组(B1组);A1、B1组细胞采用内皮细胞诱导液培养,A、B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VEGFR-3、磷酸化VEGFR-2 (phospho-VEGFR-2,pVEGFR-2)、pVEGFR-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ell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血管内皮黏钙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表达.另取GIT1野生型小鼠第2代BMSCs分为4组:Ⅰ组,原细胞培养液培养;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VEGFR-3阻断剂SAR131675;Ⅲ组,内皮细胞诱导液培养;Ⅳ组,内皮细胞诱导液中加入SAR131675.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标志物vWF、PECAM-1、VE-Cadherin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A、A1、B、B1组细胞的VEGFR-2、pVEGFR-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A1组VEGFR-3、pVEGFR-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示,A1组vWF、PECAM-1及VE-Cadherin表达均显著高于A、B、B1组,B1组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VEGFR-3实验中,Ⅲ组vWF、PECAM-1及VE-Cadherin表达均显著高于Ⅰ、Ⅱ、Ⅳ组,Ⅳ组高于Ⅰ、Ⅱ组(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T1通过VEGFR-3影响小鼠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进而影响血管形成.

  • 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取向支架复合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鹿亮;刘彬;尚希福;张雨;陈伟健;刘舒云;黄靖香;汪爱媛;郭全义;卢世璧

    目的 探讨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acell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ACECM)取向支架复合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取市售猪关节软骨组织,分离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软骨细胞行PKH26荧光标记,MTT检测标记对细胞增殖无影响后,分别取标记及未标记的软骨细胞复合ACECM取向支架并体外培养后,大体观察支架形态,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中的黏附、生长和分布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支架中细胞形态,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将PKH26标记的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腔隙,术后观察裸鼠一般情况,4周后分子荧光活体成像系统无创伤性评估细胞-支架复合物生长情况,取材行大体观察以及番红O、甲苯胺蓝、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评价形成软骨组织的能力.结果 细胞-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7d,大体观察呈半透明并具有一定硬度;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上能良好黏附生长,并沿支架管道方向生长,分泌Ⅱ型胶原.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后,分子荧光活体成像系统观察示细胞均存活;术后4周,大体观察见复合物呈类软骨样组织,组织学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细胞周围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可见“陷窝”样结构形成.结论 ACECM取向支架有利于软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及取向性分布类似于正常软骨结构,并在裸鼠皮下成功异位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耐受缺氧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葛礼豪;于德水;苏瑞超;曹阳

    目的 通过瞬时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基因,观察缺氧处理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成活及凋亡情况,探讨HIF-1α对hAMSCs耐受缺氧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剖宫产产妇自愿捐赠的羊膜组织分离、培养hAMSCs,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干细胞标志物OCT-4、NANOG表达,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取第3代hAMSCs进行缺氧处理(200μmol/L CoCl2)后,按以下分组瞬时转染对应质粒:A组为hAMSCs空白组,B组为pcDNA3.1阴性对照组,C组为shRNA阴性对照组,D组为shRNA-HIF-1α干扰组,E组为pcDNA3.1-HIF-1α过表达组.缺氧处理后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各组细胞成活率;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VEGF、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Bax、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C-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CCK-8法检测示,缺氧处理后各时间点与A、C组比较,D组细胞成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A、B组比较,E组细胞成活率明显升高,其中24 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内24 h时细胞成活率明显高于12、48 h时(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示,与A、C组比较,D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A、B组比较,E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与A、C组比较,D组细胞中HIF-1α、VEGF、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Bax、C-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结果相反,与A、B组比较,E组细胞中HIF-1α、VEGF、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Bax、C-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基因过表达能够明显改善hAMSCs耐受缺氧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和Bcl-2表达及下调Bax和C-Caspase-3表达作用相关.

  • 前交叉韧带解剖研究进展及其对韧带重建技术的影响

    作者:李飞龙;罗小辑;梁熙;黄伟;胡宁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研究进展以及对于ACL重建技术的影响进行总结.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ACL解剖和重建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近年ACL的解剖和形态有了新认识,提出的扁平的、如带状(Ribbon-like)的ACL解剖理论逐渐被关注.目前研究认为相对于既往重建方式,“Ribbon-like”ACL解剖重建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更符合解剖重建、等长重建.结论 “Ribbon-like”ACL解剖理论是对ACL解剖结构的不同认识,但存在争议,且缺少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 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健;李暐

    目的 对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地位变迁,并回顾常用的新型和传统组织瓣的发展历史,总结其解剖学基础、适应证、优缺点和改进方法.结果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面动脉颊肌黏膜瓣和颌下腺瓣等新型组织瓣,在特定患者中表现出与游离皮瓣相似甚至更优的修复效果.而目前临床对鼻唇沟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颞肌筋膜瓣以及颞顶筋膜瓣等传统带蒂组织瓣的制备技术也进行了诸多改良,进一步拓宽了各自适应证,尤其适用于自身条件不佳的患者.结论 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缺损修复重建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特定的患者甚至展现出切取更便捷、术后恢复快、治疗花费少、修复效果好的优势.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重症肌无力、干燥综合征及桥本甲状腺炎首例报告

    作者:冯惠茹;周红雨

    1 病例介绍患者女,52岁.因“反复呃逆6个月,进行性视力下降9d”于2017年6月5日入院.2017年1月患者出现反复呃逆,伴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给予甲泼尼龙1g冲击治疗5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口服,并逐渐减量,上述症状缓解,遗留轻度恶心、头晕.5月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既往史:2007年因“四肢无力”就诊,晨轻暮重,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给予醋酸泼尼松口服后四肢肌力逐渐恢复.

  • 坐骨神经恶性神经鞘膜瘤复发一例

    作者:曹慧;陈雷;张亚楠;刘志刚;李瑞君;王逸骏;李英;刘彬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1岁.因“左足外侧疼痛、麻木1年,发现左大腿肿物1个月”于2016年8月入院.查体:左大腿后方中段可触及鹌鹑蛋大小质韧肿物,横向活动度可、纵向活动度差,压之轻度疼痛伴放射痛,Tinel征(+);左足外侧及足背皮肤刺痛觉减退;膝、踝及足部各关节屈伸正常.左下肢各肌肌力未见明显异常.MRI显示左大腿中下份后部肌间隙间见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影,大小2.8 cm×2.1 cm,长径2.5 cm.诊断:左大腿坐骨神经恶性神经鞘膜瘤.行左侧股后侧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坐骨神经上肿物、触之质韧,于显微镜下纵行切开神经外膜,见肿物为实性,包绕神经纤维束存在,剥离肿物,尽量保持各纤维束完整性.止血后关闭切口.术后病理检查显示为恶性周围性神经鞘膜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S-10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