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背侧创面的研究

    作者:孙广峰;聂开瑜;祁建平;金文虎;李书俊;张子阳;魏在荣;王达利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4月,收治16例前足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6 ~ 5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烧伤5例,交通事故伤8例,压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30h,平均6.5 h.创面范围4 cm×3 cm~10 cm×7 cm.伴趾间关节侧副韧带、关节囊缺损3例,骨外露12例;均伴肌腱外露.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3例,携带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3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 ~ 11 cm×8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 36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臃肿,重建韧带的关节稳定,未继发畸形.供区无明显凹陷.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血管解剖相对恒定、血运可靠、可以携带肌瓣修复复合组织缺损、修复后足部外形较好等优点,是修复前足背侧创面较好方法之一.

  •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红军;刘永国;王建军;成国祥;汪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8例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男25例,女13例;年龄47 ~ 63岁,平均52.3岁.左侧18例,右侧20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15例,跌伤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0d,平均7.5 d.X线片检查示颈干角为160 ~ 200°,平均176°.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于术后10~16周(平均12周)达临床愈合;术后12个月时颈干角恢复至120~145°,平均135°;随访期间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术后10~ 12个月3例(7.9%)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按照Cruess标准2例Ⅲ期、1例Ⅳ期.末次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评分为56~95分,平均82.6分;其中优10例,良15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达66%.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6分,平均0.9分.结论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微创针刺旋切制备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谭伟伟;何升华;孙志涛;王业广;王建;赖居易

    目的 探讨微创针刺旋切制备兔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9±0.3)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0).对照组不予处理;实验组采用18G穿刺针在C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侧后方穿刺进入L4、5、L5、6椎间盘内,旋切髓核组织以促进椎间盘的退变.术后4、8、12、16周行大体观察、MRI观察并根据Pfirrmann分级法评价椎间盘退变情况,然后处死动物取材行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观察.结果 实验组髓核组织颜色较对照组暗,弹性降低.对照组MRIT2加权像椎间盘信号强度早期未见明显改变,后期略减弱;实验组椎间盘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根据Pfirrmann分级法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两组随时间延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逐渐加重(P<0.05);两组间比较除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对照组严重(P<0.05).Masson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对照组纤维环出现排列不规整,但结构仍完整;实验组纤维环排列紊乱,甚至出现断裂现象.番红O染色示对照组髓核细胞未见明显减少,实验组髓核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微创针刺旋切法可成功制备兔IDD模型.

  • 应用不同皮瓣修复手掌重度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分析

    作者:庞梦茹;肖海涛;王怀胜;刘晓雪;陈俊杰;岑瑛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皮瓣修复手掌重度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手掌重度瘢痕挛缩畸形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4~54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烫伤9例,热压伤2例,化学烧伤l例,电击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6个月~6年,平均2.3年.术中充分切除、松解挛缩瘢痕及粘连的深部组织,恢复各指至伸直位,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0 cm×4.5 cm~17.0 cm×7.5 cm.采用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例)、腹部带蒂皮瓣(4例)、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例)、游离肩胛皮瓣(4例)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6.0 cm×4.5 cm~17.0 cm×7.5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腹部带蒂皮瓣出现远端血运障碍,远端创面经换药后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4个月,平均8个月.8例患者接受1~3次皮瓣修薄术.末次随访时患者手部功能均明显改善,外观满意.结论 选用合适的皮瓣修复手掌重度瘢痕挛缩畸形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旋转-包埋瓣技术矫治中重度乳头内陷的疗效评价

    作者:周信荣;朱明兰;孙波;李川;张冰玉;陈康

    目的 探讨旋转-包埋瓣技术矫治中、重度乳头内陷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采用旋转-包埋瓣技术治疗24例(39只)中、重度先天性乳头内陷患者.年龄28~42岁,平均32岁.单侧9例,双侧15例.重度内陷30只乳头,中度内陷9只乳头.1例患者曾于外院行双侧乳头矫正术,其余均为初次手术.结果 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红肿、流血、裂开及乳头血运障碍等现象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 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乳头轮廓和突度满意,双侧乳头基本对称,随访期间无乳头再次内陷,乳头皮肤感觉无异常.结论 旋转-包埋瓣技术能有效矫治中、重度乳头内陷.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改良分型标准及治疗探讨

    作者:张友;刘世清;周宏斌;秦小容;张祥伟

    目的 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改良分型标准可行性及指导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1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26 ~ 74岁,平均37.2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11d,平均6.8 d.在Mason分型标准和O'Driscoll分型标准基础上,根据桡骨头、冠状突、尺骨鹰嘴及内、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提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改良分型标准;并依据分型结果选择手术入路,行骨折复位固定、软组织修复,重建肘关节稳定性.结果 1例术后切口部分裂开,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 ~ 35个月,平均21.6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7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达95 ~ 135°,平均117.9°;前臂旋前70~85°,平均77.1°;前臂旋后45~75°,平均62.5°.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获优4例、良5例、可3例.术后1例拒绝行桡骨头置换者发生肘外翻,5例发生肘关节异位骨化.结论 按骨性结构(桡骨头、冠状突、尺骨鹰嘴)及软组织结构(内、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损伤部位分类评估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改良分型标准简单实用,利用该分型标准可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 3D打印导航模板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余开富;徐永清;谭洪波;何晓清;蔡第心;周田华;罗浩天;段家章

    目的 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制备的导航模板应用于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以及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2月-6月,收治15例(2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1例(17髋),女4例(7髋);年龄18 ~ 56岁,平均38岁.左髋2例,右髋4例;双髋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类型:激素性7例(12髋),酒精性5例(8髋),创伤性1例(1髋),特发性2例(3髋).病程1 ~ 24个月,平均7.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56.60±6.97)分.按照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ⅡB期5髋,ⅡC期8髋,ⅢB期6髋,ⅢC期5髋.术前根据CT扫描设计并3D打印制作导航模板,将其用于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中指导股骨头坏死灶定位及清除.结果 手术时间120~16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200~300mL,平均255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第2天X线片及CT检查显示,于导航模板引导下股骨头坏死灶及周围硬化骨均彻底清除,带血管蒂髂骨瓣位置满意,未穿透关节面.髂骨瓣及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3个月,平均2.7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坏死股骨头未出现进一步塌陷.患者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9.53±5.8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19,P=0.000);获优12髋,良10髋,中2髋.结论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有利于精确定位并彻底清除坏死灶及周围硬化骨,早期疗效满意.

  • 微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评价

    作者:冯智强;陈旭锋;曹丰弟;林强;赖仁发

    目的 探讨使用微型钛板治疗A型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7月,采用经耳前切口入路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A型髁突囊内骨折22例(26侧).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6 ~ 32岁,平均22.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坠跌伤4例,重物撞击伤1例.单纯髁突囊内骨折5例,余均伴上、下颌骨等其他部位骨折.患者均伴不同程度开口受限、咬合关系紊乱及关节区疼痛,大开口度为5~16mm,平均8.6 mm.伤后至手术时间2~9d,平均4d.术后采用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clinical dysfunction index,DI)评价下颌运动功能,根据1999年下颌骨髁突骨折国际共识性会议提出的4项基本髁突骨折治愈标准及何冬梅等提出的大开口度范围综合评价效果.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1周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骨折均对位良好,髁突位于关节窝内.术后6个月复查大开口度为33~42mm,平均35.7mm.术后3例出现开口型偏患侧,侧向运动受限.末次随访时,根据Helkimo指数中的DI评价方法,DI 0级7侧,DI Ⅰ级18侧,DIⅡ级1侧.根据髁突骨折治愈标准评价:恢复外伤前咬合关系19例(86.36%),大开口度≥35 mm 20例(90.91%),关节无症状或与创伤前相仿19例(86.36%),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2例(100%);以上4项均符合者17例(77.27%).结论 微型钛板治疗A型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切实可行.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研究

    作者:叶峰;施建雄;胡建新;黄博;邱浩;初同伟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其改变原因及意义.方法 以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5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13~20岁,平均16.2岁.Lenke分型:1型16例,2型7例,3型4例,4型3例,5型4例,6型l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 36个月,平均10.9个月.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T1倾斜角(T1 slope)、C2倾斜角(C2 slope)、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7 SVA)、C2-7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plumbline,cSVA).根据术前CL值将患者分为颈椎前凸组(CL<0°)及颈椎后凸组(CL>0°);根据颈椎后凸、前凸组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对恢复前凸、后凸有改善以及前凸增大(A、B、C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颈椎前凸、后凸组术前CL与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35例患者手术前后PT、PI、SS、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前CL值,17例为颈椎前凸组,18例为颈椎后凸组.组内比较:手术前后颈椎前凸组PT、PI、SS、C2 slope、C7SVA以及颈椎后凸组PT、PI、SS、LL、CL、TK、T1slope、C2 slo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CL、TK、C2slope、C7 SVA、T1slo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仅T1slo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后凸者中,术后恢复前凸7例(A组),后凸有改善7例(B组),后凸增大4例;术前颈椎前凸者中,术后前凸增大9例(C组),前凸减小3例,出现后凸5例.手术前后A组LL、CL、T1slope、C2 slope、C7SVA,B组TK、CL以及C组CL、c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后凸患者中,A、B组手术前后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CL与C2 slope强烈相关(P<0.05),颈椎后凸组术前CL与C2 slope、T1 slope强烈相关、与cSVA中度相关(P<0.05).结论 颈椎在维持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颈椎曲度的改变与胸椎后凸改变有一定相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尽可能恢复或维持颈椎前凸生理曲度.

  • 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椎间融合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马龙冰;贾云兵;宋跃明;李涛;刘立岷;龚全;刘浩;曾建成;周忠杰

    目的 探讨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polyaminoacid/nano-hydroxyapatite/calcium sulfate,PAA/HA/CS)椎间融合器(简称PHC Cage)用于腰椎融合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9月选择30例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及对照组(10例),试验组于术中植入PHC Cage,对照组植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两组患者均主要表现为腰腿痛、下肢放射疼痛或麻木.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类型、手术节段、病程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3、6、12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及术后3、6、12个月的ODI,依据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自体血回输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除3个月ODI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标准,试验组E级5例、D级13例、C级2例;对照组E级4例、D级5例、C级1例;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90%.结论 PHC Cage可有效恢复、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稳定性,与PEEK Cage类似,用于腰椎融合术可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 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邻近组织覆盖假体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广学;穆籣;刘岩;杨锴;彭喆;毕晔

    目的 探讨乳房切除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采用邻近组织覆盖假体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4月-2015年8月乳房切除后采用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治疗的1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9~48岁,平均36岁.病程7d~12个月,中位时间3个月.肿瘤分期:TisN0M03例,T1N0M04例,T2N0M04例.术中根据切除的乳腺组织体积以及对侧乳房形态选用合适假体,利用邻近组织覆盖假体,其中采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瓣3例,前锯肌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瓣5例,腹直肌前鞘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筋膜瓣1例,前锯肌筋膜瓣与腹直肌前鞘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瓣2例.胸大肌瓣切取范围为15 cm×9 cm ~ 20 cm×15 cm,前锯肌筋膜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15 cm×10 cm,腹直肌前鞘筋膜瓣切取范围为8 cm×6 cm~10 cm×8 cm.结果 术后除1例患者出现乳头部分缺血坏死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乳房再造评价标准,获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无假体破裂、渗漏以及假体形态外露,无明显排斥反应.1例出现BakerⅡ级包膜挛缩.结论 乳房切除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利用乳房邻近组织能对假体进行充分覆盖,并取得满意近期疗效.

  • 术前下肢对线畸形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假体位置与术后下肢对线的影响研究

    作者:余宝禧;方淑莺;傅明;张志奇;邬培慧;黄志宇;孙红

    目的 探讨术前下肢对线畸形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假体安装角度以及术后下肢对线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198例(245膝)因退行性骨关节炎行初次TK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75例;年龄43 ~ 90岁,平均67岁.单膝151例,双膝47例.病程1个月~ 30年,中位时间8.99年.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线夹角(femorotibial angle,FT),分别代表手术前后下肢对线角度;术后1周股骨机械轴线与关节线夹角(mechanical femoral angle,MF)、胫骨机械轴线与关节线夹角(anatomical tibial angle,AT),分别代表股骨、胫骨假体安装角度.对手术前后FT及MF、AT进行相关分析.根据术前下肢对线畸形程度将患者分为5组:内翻畸形≥20°组(A组)、内翻畸形10 ~ 20°(B组)、内翻畸形≤10°(C组)、外翻畸形<10°(D组)、外翻畸形≥10°(E组),对各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术后下肢对线优良率.结果 245膝手术前后FT分别为(171.53±9.12)、(177.38±3.57)°,术后MF及AT分别为(89.00±2.68)、(88.62±2.16)°.术前FT与术后FT及MF相关(r=0.375,P=0.000;r=-0.386,P=0.000),与AT无相关(r=0.024,P=0.710).术后FT与MF、AT亦相关(r=0.707,P=0.000;r=0.582,P=0.000).各组组内术后F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F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与B、C、D、E组比较,B、C组分别与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及D、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术后下肢对线优良率为70.2% (172/245),A、B、C、D、E组分别为27.8% (5/18)、66.0%(62/94)、74.4% (67/90)、88.9% (32/36)、85.7%(6/7);各组间下肢对线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D、E组间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M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下肢对线畸形严重患者,TKA术中假体安装角度偏差较大,出现术后下肢对线不良的风险较高.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时内侧副韧带深层损伤治疗方法比较

    作者:张杭州;白希壮;梁庆威;王岩峰;刘向南;尤福利

    目的 比较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完全断裂时MCL深层(deep MCL,dMCL)缝合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2009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3度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胫骨Inlay技术行MCL浅层(superior MCL,sMCL)重建同时,分别对dMCL采用缝合(缝合组,19例)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内侧关节间隙开口、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行内侧关节间隙开口检测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l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缝合组随访时间为28 ~ 65个月,平均46.3个月;保守治疗组为26 ~ 69个月,平均45.9个月.两组均无膝关节僵直、血管或神经损伤及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缝合组VAS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0).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开口、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胫骨Inlay技术重建sMCL后,dMCL缝合与否均能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但dMCL缝合有利于降低术后膝关节内侧疼痛.

  • 壳聚糖-同种异体骨粉复合多孔支架修复大鼠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康献刚;赵智远;吴旭芝;沈庆欣;王志强;康悦;邢振广;张涛

    目的 探索壳聚糖-同种异体骨粉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以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取壳聚糖与脱钙处理后的SD大鼠同种异体骨粉,按质量比1∶5比例混合后,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以单纯壳聚糖制备的支架作为对照.大体观察两种支架,乙醇替代法测量孔隙率,扫描电镜测量孔径.于40只SD大鼠双侧股骨内上髁制备直径为3.5 mm的孔,左侧孔内植入复合多孔支架(实验组),右侧植入单纯壳聚糖支架(对照组).术后2、4、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学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经冷冻干燥制备的复合多孔支架色泽微黄,质地较脆,易折断;支架孔隙孔径以200~300 μm为主,孔隙率为76.8%±1.1%,与单纯壳聚糖支架(78.4%±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P=0.09).支架植入大鼠体内后,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示,随时间延长可见新生骨逐渐填充缺损区,且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实验组单位视野成骨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实验组各时间点均见骨保护素阳性表达,且阳性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聚糖-同种异体骨粉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具有适宜孔隙率和良好成骨活性,可有效修复大鼠骨缺损,其成骨量及成骨速度优于单纯壳聚糖支架,有望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Hey1表达对BMP-9诱导下C3H10T1/2细胞的成骨分化及增殖影响

    作者:王淼;王南;权正学;罗小辑

    目的 探讨Notch信号通路重要靶点Hey1表达水平改变对BMP-9诱导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与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过表达Hey1慢病毒LV-Hey1、抑制Hey1表达慢病毒LV-shHey1,分别感染C3H10T1/2细胞干预Hey1表达水平,以LV-Blank(空质粒)感染C3H10T1/2细胞作为对照;以荧光显微镜对慢病毒感染效果、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对Hey1表达水平进行验证,筛选不同Hey1表达水平的稳定细胞系.用含BMP-9的条件培养基诱导不同Hey1表达水平的C3H10T1/2细胞(分别为BMP-9+C3H10T1/2组、BMP-9+C3H10T1/2-Hey1组、BMP-9+C3H10T1/2-shHey1组),以正常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C3H10T1/2组、C3H10T1/2-Blank组).培养后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测定成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Runx2、骨桥蛋白、骨钙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4、5、6、7d行MTT检测及4、5、10d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能力;4、7d时ELISA测定细胞ALP表达水平并行染色观察.结果 成功建立不同Hey1表达水平稳定细胞系.成骨方面,各时间点与BMP-9+C3H10T1/2组比较,BMP-9诱导下Hey1过表达的BMP-9+C3H10T1/2-Hey1组细胞Runx2、骨桥蛋白、骨钙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成骨分化标志物AL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抑制Hey1表达的BMP-9+C3H10T1/2-shHey1组细胞以上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对细胞增殖活力影响方面,与BMP-9+C3H10T1/2组比较,BMP-9+C3H10T1/2-Hey1组MTT检测吸光度(A)值及细胞G2+S期百分比均提高(P<0.05);而抑制Hey1表达BMP-9+C3H10T 1/2-shHey1组以上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 Hey1表达是BMP-9诱导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重要环节,同时影响细胞早期增殖.

  • MSCs在女性生育力保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瀛娴;李尚为;汪燕

    目的 随着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生育力保存(fertility preservation,FP)技术逐渐受到国内外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学者的关注,综述MSCs在女性FP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FP中应用MSCs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 MSCs具有来源丰富、易分离扩增、可多向分化及迁移的能力,还可避免引起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争议,对受损卵巢组织、生殖内分泌紊乱具有修复作用.另外,MSCs可在特定情况下诱导分化为卵母细胞样细胞,可为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细胞来源.结论 MSCs在未来实验及临床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为FP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重组腺病毒介导BMP-9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双基因共转染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成骨的研究

    作者:张广德;苏成帅;靳霞;杨世茂;房殿吉;郭延伟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BMP-9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双基因共转染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4月龄新西兰兔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与贴壁法分离培养ADSCs并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将第3代ADSCs分为5组:A组为正常细胞,B组为空质粒转染细胞作为对照,C、D组分别采用BMP-9、EPO重组腺病毒转染细胞,E组采用BMP-9、EPO重组腺病毒共转染细胞.转染培养7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变化;计算48 h时病毒转染效率,14 d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荧光表达情况;14d时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MP-9及EPO蛋白表达.取转染培养14d的5组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于诱导培养3、7、14d检测各组细胞ALP活性;3周时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基因表达.结果 转染培养7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A、B组部分细胞变为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C、D组可见少量长梭形细胞;E组长梭形细胞明显增多,仅见少量圆形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P-9、EPO及BMP-9/EPO重组腺病毒均能稳定转染ADSCs,转染效率为80%~93%.Western blot检测示E组BMP-9及EPO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培养3、7、14 d时各组细胞ALP活性明显升高,E组优于其余各组(P<0.05);3周时茜素红染色示E组钙结节数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示E组OPN和OCN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C、D组高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腺病毒介导BMP-9及EPO基因均可转染ADSCs并稳定表达,双基因共转染后能显著促进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效果及局部细胞因子表达变化

    作者:莫翠萍;任力杰;赵振富;周光前;姚晓璐;龚飞鹏;陈钢

    目的 探讨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及局部细胞因子的变化、作用.方法 取SD大鼠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5代细胞采用腺病毒rAd-EGFP进行转染标记.取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6).两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撞击装置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后,分别于脊髓损伤处注射10 μL 1×106个标记的BMSCs(实验组)及PBS(对照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即刻及1、2、3、4、5周采用BBB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术后5周处死大鼠取脊髓样本进行HE染色及神经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测,以及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结果 术后5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只大鼠因尿路感染死亡,其余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除术后即刻两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1、2、3、4、5周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周,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多且排列整齐;实验组Nestin、NeuN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GFAP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检测示,两组6个细胞因子表达存在差异;其中,实验组瘦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高于对照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NF-α、IL-1β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低于对照组.结论 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存活与再生,并调控细胞因子影响脊髓组织功能的恢复.

  • 脂肪来源干细胞复合3D打印支架构建工程化组织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植;田晓红;柏树令

    目的 综述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复合3D打印支架在脂肪、骨、软骨、血管、肝细胞等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与ADSCs复合3D打印支架构建工程化组织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ADSCs可在3D打印支架中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参与促进各种损伤修复再生,但相关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结论 利用ADSCs与3D打印支架构建工程化组织有望修复脂肪、骨、软骨等损伤组织器官结构并重建功能.

  • 重组人BMP-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复合微球诱导异位成骨的micro-CT评价

    作者:夏远军;余翔;章莹;尹庆水;夏虹;郑晓辉;谢会斌;黄显华

    目的 采用micro-CT评价重组人BMP-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recombinant human BMP-2/chitosan/dextran sulfate,rhBMP-2/CS/DS)复合微球诱导异位成骨情况.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作rhBMP-2/CS/DS复合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ELISA法检测微球体外缓释效应.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后,分别将相同体积明胶海绵(A组)、CS/DS微球(B组)、rhBMP-2(C组)及rhBMP-2/CS/DS复合微球(D组)植入肌袋肌间隙中.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4、8、12、16周处死动物,取异位骨化组织块行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测组织骨密度(tissue mineral density,T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组织矿含量(tissue mineral content,TMC).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制备的rhBMP-2/CS/DS复合微球球形较规整,分散较均匀,无团聚,微球表面较光滑;微球体外释放rhBMP-2于2h后出现1个突释放期,2d时达峰值,释放周期约20 d.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各时间点,A、B组CT扫描均未见放射性显影,三维重建未发现成骨;而C、D组放射性显影强度及三维重建骨组织逐渐增加,且D组强于C组.各时间点A、B组TMD、BVF、Tb.Th、Tb.N、BMD及TMC均为0.随时间延长,C、D组除Tb.N外,其余骨组织参数均呈总体增加趋势,各时间点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6周时D组显著高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MP-2/CS/DS复合微球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显著强于单独rhBMP-2.

  • 兔纤维环细胞复合KLD-12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体外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相辰;孙建华;卞正君;邵辉;黄朝庆;李相晨;于洋

    目的 探讨兔纤维环细胞复合KLD-12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体外培养的可能性,寻找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理想种子细胞和支架.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提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纤维环细胞,培养至第3代,复合于KLD-12多肽制备KLD-12多肽/纤维环细胞凝胶.倒置显微镜观察凝胶内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钙黄绿素(Calcein-AM)/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荧光染色观察凝胶内活、死细胞,计算活细胞比率;阿尔新蓝法检测培养基中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分泌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纤维环细胞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Aggreca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复合于凝胶中的纤维环细胞呈圆形,少部分在凝胶边缘处贴壁的细胞呈多角形.CCK-8结果显示,细胞增殖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培养14 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点(P<0.05),且各时间点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凝胶对照组(P<0.05).Calcein-AM/PI双荧光染色观察示,培养5、14 d凝胶内细胞活细胞比率分别89.32%±8.58%和97.81%±1.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2,P=0.097).GAG检测示,细胞中GAG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8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培养5、8、11d时GAG含量显著高于2、14d时(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细胞中Ⅱ型胶原正常分泌.RT-qPCR检测示,培养5、14 d凝胶内纤维环细胞均可见Ⅱ型胶原和Aggrecan基因表达,14 d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5d时(P<0.05).结论 纤维环细胞能够在KLD-12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中正常生长增殖,主要细胞外基质成分可正常表达,细胞生物活性良好.

  • 利用温敏胶原动态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许飞翔;赵劲松;郭斌;马健超;黄岚峰

    目的 研究动态培养条件下以BMSCs为种子细胞、温敏胶原(thermosensitive collagen hydrogel,TCH)为细胞黏附基质和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为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物形态及功能特征.方法 分离Fischer344大鼠长骨来源的BMSCs,并体外扩增至第3代作为种子细胞,利用PLLA纤维编织材料作为支架,结合TCH为细胞黏附基质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支架复合物分别行动态培养和静态培养.体外培养7d对两组复合物行大体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检测培养0、1、3、7d后复合物中总DNA含量.结果 两种方式培养后胶原均包绕PLLA支架材料并形成致密的膜状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复合物表面BMSCs呈梭形沿长轴排列整齐,细胞活性良好,表面可见绒毛凸起,纵断面见PLLA纤维之间充满胶原纤维和细胞;对照组复合物表面BMSCs呈延展状态,PLLA之间的细胞相对较少.体外培养1、3、7d实验组细胞-支架复合物中总DN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培养0d比较,两组培养1、3、7d的总DNA含量均逐渐升高,但仅7d时总DNA含量与培养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TCH和PLLA纤维联合构建的复合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动态培养可促进BMSCs在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分布,促进细胞增殖,可用于组织工程复合物的体外构建.

  • 组织工程技术在食管缺损修复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楠;马瑞娜

    目的 对组织工程技术在食管缺损修复重建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在食管缺损修复重建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构建组织工程食管所需的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及方法等进行综述.结果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组织工程食管能修复食管黏膜缺损及长段食管缺损,其修复效果接近自体组织结构及功能,但目前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支架材料及种子细胞众多,尚无统一制备技术,组织工程技术进入临床研究仍有一定差距.结论 组织工程技术为临床食管修复缺损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但用于临床有待进一步研究.

  • 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究

    作者:李东;张振辉;郑程程;赵滨;孙凯;年争好;张西正;李瑞欣;李晖

    目的 探讨采用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的方法,评价支架细胞相容性.方法 取新鲜牛肌腱及家蚕生丝分别制备胶原蛋白(collagen,COL)、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SolidWorks2014设计大小为9 mm×9 mm×3 mm、孔径为500 μm的支架模型,以质量比9∶3∶2的COL、SF和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混合物为原料,采用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技术构建COL/SF/nHA复合支架.大体观察结合扫描电镜观测支架形态及表面结构;采用力学试验机测量支架压缩位移、压缩应力及弹性模量,分析力学性能;将支架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1、7、14、21d,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C3T3-E1细胞COL Ⅰ、ALP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N)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技术成功制备COL/SF/nHA复合支架,扫描电镜示支架为大孔及微孔共存的3D多孔径立体结构.支架弹性模量为(344.783 07±40.728 55)kPa,压缩应力为(0.062 15±0.007 15)MPa,压缩位移为(0.958 41±0.000 84)mm.共培养后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及MTT检测均显示,随时间延长,支架表面大量细胞黏附,伸展充分,大孔孔壁上细胞生长良好,数量逐渐增多.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MC3T3-E1细胞COL Ⅰ、ALP及OCN基因及蛋白均表达.结论 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可精确控制支架微观结构,得到大孔、微孔共存的组织工程骨支架,且细胞相容性良好,为下一步骨缺损修复研究奠定基础.

  • 改良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作者:李春江

    目的 总结改良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3月采用改良张力带技术治疗41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男29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摔伤25例,交通事故伤12例,打击伤4例.横形及斜形骨折26例,粉碎性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9例.按Mayo临床分型标准:Ⅰ型4例,Ⅱ型31例,Ⅲ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7d,平均2.5 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尺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4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1个月,平均17个月.克氏针及钢丝断端未对周围组织造成激惹,均无钢丝折断发生;术后无骨折移位、再骨折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9周.术后12个月根据Broberg-Morrey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29例,良12例,优良率100%.结论 改良张力带技术加压力量强大、可控,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疗效较好.

  • 指血管神经肌腱移位一期再植治疗拇指旋转撕脱离断

    作者:杨焕友;杨振建;贾松;王斌;李瑞国;王伟;张剑峰;张荐

    目的 总结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一期再植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10例机器绞伤致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18 ~ 48岁,平均36岁.左手2例,右手8例.均为机器绞伤.受伤至入院时间3~ 12h,平均6h.离断平面:近指间关节水平4例,近节指骨基底水平4例,掌指关节水平2例.取环指桡掌侧神经动脉柬修复拇指指掌一侧神经动脉束,取手背桡侧静脉移位修复离断拇指静脉,并同时取环指屈指浅肌腱及示指固有伸肌腱重建拇长屈、伸肌腱.结果 术后再植拇指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 30个月,平均18个月.再植拇指外形良好,指腹饱满;术后6个月末节指腹两点辨别觉为5~9mm,平均7.2 mm.末次随访时,再植拇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7例,良3例,优良率100%.环指伸屈活动良好,无手指萎缩,未出现手指苍白等表现,切取侧指腹感觉均为S3.结论 对于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可采用单侧神经动脉束及肌腱移位一期再植,术后可早期进行再植拇指功能锻炼,并获得较好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