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严冬雪;肖增明;沈翀;黄永吉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0月- 2008年10月,采用椎间盘置换治疗20例(26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2~18个月,平均7个月.单节段置换14例,双节段置换6例.术后以Odom等标准评价疗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伸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48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28个月按Odom等标准获优17例、良3例,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0个月,20个置换节段未融合,假体活动度为(10.6±4.5)°,与上位相邻节段的(10.8±3.7)°和下位相邻节段的(7.5±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例13个节段发生异位骨化,1例假体后方移位;其他假体无移位、下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弯曲,但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需进一步随访.

  • 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范里;杨波;石乔;徐勇;陈辽;陈家禄;郑望苟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加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加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行抗结核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岁.病程2~ 16个月,平均6个月.双节段16例,其中T7、83例、T8、9 1例、T9、10 3例、T11、12 2例、L1、24例、L3、43例;三节段6例,其中T7~92例、T11~L1 1例、L2~4 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50±0.63)分;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修订的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9例,E级7例. 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5.2个月.1例于术后1个半月发生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积液漏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及CT示患者椎间隙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5.2个月.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90±1.00)分及(2.60±0.81)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5例,E级15例. 结论 单切口椎体钉棒联合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创伤小,能有效恢复脊柱稳定,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的重建术

    作者:牛剑峰;崔晓敏;万向娜;张科伟

    目的 通过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比较,观察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5月- 2010年5月,收治6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3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试验组),33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术(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时间、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及术后1个月行通液检查,术后2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观察输卵管通畅度,记录患者术后妊娠情况. 结果 试验组手术成功29例;1例因严重粘连无法施行重建术,排除统计学分析.术中通液检查示,试验组输卵管全程通畅26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6,P=0.00).术后1个月通液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P=0.63).术后2个月HSG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P=0.00).术后24个月内试验组有25例(86.20%)宫内妊娠,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例(57.58%) (x2=7.72,P=0.01). 结论 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显著提高了宫内妊娠率,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

  • 微泡强化声溶栓物理条件优化的正交分析

    作者:周翔;喻琴梅;刘挺;王红;庄华;罗燕;彭玉兰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微泡强化声溶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微泡强化声溶栓体外实验的优选条件. 方法 取50只SD雌性大鼠外周血制备标准血浆后,以100 μL标准血浆与25 μL凝血酶(0.15 U/μL)混匀,置于37℃恒温水浴箱分别孵育3、6、12、24 h,制备相应栓龄血栓;建立体外溶栓模型.确定4个物理参数:超声输出能量(因素A:5%、25%、50%、100%),微泡量(因素B:50、100、200、400 μL);尿激酶浓度(因素C:100、200、400、800 U/mL);超声处理溶栓时间(因素D:10、20、30、40 min),进行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建立L16 (45)正交表.低频诊断超声频率为1.82 MHz,进行体外溶栓实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溶栓前后血栓结构.溶栓前后进行血栓称重,计算溶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各栓龄血栓溶栓后,血栓纤维网架被破坏.体外条件下优溶栓条件组合为C4-D4-A 1-B4,即:尿激酶浓度800 U/mL、溶栓时间40 min、超声输出能量5%、微泡量400 μL.4个物理参数对各栓龄血栓溶栓效果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尿激酶浓度对溶栓率影响显著.血栓栓龄显著影响溶栓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泡强化声溶栓效果可靠,尿激酶起主导溶栓作用.低超声输出能量、高造影剂微泡量、长超声辐照时间以及短栓龄有助于溶栓效果的提高.

  • ISOBAR TTL半坚强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观察

    作者:张力;舒小秋;段扬;叶刚;靳安民

    目的 探讨ISOBAR TTL半坚强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简称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21~67岁,平均51.2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4.7年.病变节段为L4~S1.其中腰椎退变性Ⅰ度滑脱4例,腰椎不稳并椎间盘突出1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2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例.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退变22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ISOBAR TTL系统固定;双节段固定者同时行椎间融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行下腰痛评价,测量半坚强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 结果 术后1例切口延期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3个月,平均27.8个月.术后ISOBAR TTL系统固定可靠,无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无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0~1°3例,1~2°4例,2~3°14例,3~4°15例,>4°2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93±2.43)分,较术前(8.20±1.78)分显著降低(t=7.761,P=0.000);下腰痛JOA评分为(23.06±7.75)分,较术前(4.87±3.44)分显著增加(t=10.045,P=0.000).采用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疗效,获优32例,良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 结论 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较好.

  • 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

    作者:朱格非;麦慧

    目的 探讨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43例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患者. 男23例,女20例;年龄18~31岁,平均23.6岁.左侧26例,右侧17例.唇裂采用Millard Ⅰ式修复15例,Millard Ⅱ式修复28例.唇裂修复术至此次手术时间为15~30年,平均21.7年.术中切取双侧口轮匝肌肌瓣,水平分成上、下两层;双侧下层肌瓣相互重叠缝合,上层肌瓣形成榫卯型结构,缝合于皮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3.4个月.双侧人中嵴隆起、对称,人中凹形态接近正常,上唇动态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38例明显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 结论 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手术操作简便,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能较好恢复解剖结构,术后获得良好上唇外形和功能.

  • 改良法重建拇长伸肌腱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郑鑫;安洪宾;陈滔;王海宝

    目的 通过与传统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术比较,探讨改良法重建拇长伸肌腱功能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改良法重建拇长伸肌腱功能治疗11例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患者(改良组).手术在传统术式基础上,增加对拇长伸肌腱近侧断端与示指固有伸肌腱加固缝合,以及示指固有伸肌腱远端环绕拇短伸肌腱反折缝合.术后采用SEEM(specific EI-EPL evaluation method)评价方法评定手术疗效,并与同期采用传统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术治疗的18例患者(传统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5例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6个月,平均1年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SEEM评价方法,改良组拇指抬高丢失及屈曲丢失均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示指单独背伸丢失与传统组相似(P>0.05).改良组获优9例,良2例,优良率100%;传统组获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3,P=-0.03). 结论 与传统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术相比,改良法重建拇长伸肌腱功能手术操作简便,增加了转移肌腱力量,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 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郭永强;梁晓琴;王剑利;王成琪;郭德亮;王常德;崔磊

    目的 研究股内侧肌肌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皮瓣. 方法 取6具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股内侧肌肌皮穿支,并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观测股内侧肌肌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根据解剖研究,于2009年6月- 2011年8月,临床采用大小为14 cm×6cm~20cm×5cm的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8 cm×6 cm~12 cm×8 cm. 结果 股动脉恒定发出的股内侧肌动脉在内侧肌内下行至髌旁,终末支与旋股外侧动脉终末支吻合形成髌周血管网.沿途发出3~5支粗大肌皮穿支达深筋膜内,并浅出至股内侧肌表面皮肤,构成股内侧血管网.临床应用4例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均成活,受区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范围正常. 结论 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切取简便,皮瓣供区隐蔽,质地优良,是理想的皮瓣供区.

  • 肋间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楚彬;胡韶楠;陈亮;宋捷

    目的 探讨第3~6肋间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重建肩关节外展功能的可行性. 方法 取15具30侧成人躯干标本,解剖测量第3~6肋间神经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线可切取长度以及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点(拟定神经吻合点)的移位距离,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30侧标本中,第3、4肋间神经均可切取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线范围内的全段神经,且可切取长度均较移位距离长(P<0.01).6侧第5肋间神经及16侧第6肋间神经在术到达锁骨中线时被肋软骨覆盖,其中第5肋间神经可切取长度与移位距离相似(P>0.01),第6肋间神经可切取长度较移位距离短(P<0.01).肩胛上神经通过游离切断,可翻转至锁骨中点下方2 cm以上.第5肋间神经切取长度与肩胛上神经翻转长度(2 cm)之和,可超过移位距离(P<0.01),但第6肋间神经总长度仍较移位距离短(P<0.01). 结论 第3~5肋间神经可直接移位肩胛上神经重建肩关节外展功能,而第6肋间神经需增加游离切取长度范围或采用神经移植修复.

  • 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及一期示指外展功能重建

    作者:金日浩;林戈亮;陈康察;金昱

    目的 探讨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并一期行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重建示指外展功能的疗效. 方法 2007年3月- 2011年6月,收治16例机器挤压伤致虎口重度挛缩伴示指外展功能障碍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16~42岁,平均29岁.伤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张开角度10~25°,平均20°;虎口宽度15~24 mm,平均22 mm.手术彻底切除虎口瘢痕组织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 cm×4 cm~8 cm×6 cm:采用大小为7 cm×5 cm~9cm×7cm的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虎口缺损,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重建示指外展功能.供区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饱满,外观满意;术后6个月虎口区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虎口张开角度为85~90°,平均88°;虎口宽度为34~52 mm,平均40 mm.拇指外展、对掌功能及示指外展功能恢复. 结论 应用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挛缩同时行示指外展功能重建手术,具有可一次完成虎口开大、重建示指外展功能、兼顾外形等优点.

  • 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的疗效比较

    作者:朱立帆;徐浩;张晓剑;侯清凡

    目的 比较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3月,收治33例锤状指患者.其中18例采用锚钉修复法治疗(A组),15例采用Bunnell双针缝线缝合伸肌腱并打结固定于指腹的改良缝合法治疗(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5±3.1)min及(6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7);A组治疗费用为(8 566.2±135.0)元,显著高于B组(5 297.0±183.5)元(t=58.92,P=0.00).A组2例、B组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B组切口感染患者锤状指畸形复发.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A组优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B组优4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97). 结论 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均是治疗锤状指简便、有效方法,但与前者相比,改良缝合法费用较低.

  • 微创外科治疗成人漏斗胸疗效观察

    作者:刘吉福;刘涛;徐波;裴迎新

    目的 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漏斗胸患者心功能和心脏形态,探讨前胸壁凹陷畸形对心脏影响及微创外科治疗疗效. 方法 2009年8月- 2010年12月,采用微创外科矫治102例成人漏斗胸患者.男84例,女18例;年龄18~57岁,平均23.4岁.初次手术95例,二次手术7例.漏斗胸分型:Ⅰ型59例,Ⅱ型43例.漏斗胸指数(haller index,HI)为4.59±1.51.42例出现临床症状,19例出现心脏体征.术前胸部CT检查示,患者心脏均受压,心脏移位7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68.9%±6.2%. 结果 患者矫治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10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体征均消失.术后12个月HI为2.70±0.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0).参照Nuss等的方法评定胸廓形状,获优99例,良3例.术后12个月胸部CT检查示101例完全解除心脏压迫,1例心脏仍轻度受压;心脏位置恢复正常.心电图检查示4例术前异常患者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为70.5%±4.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30). 结论 成人漏斗胸前胸壁凹陷畸形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压迫和推移,微创外科治疗可有效解除心脏压迫,消除临床症状.

  • 内踝后丘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王磊;吴志新;刘欣

    目的 总结内踝后丘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4例外踝和/或后踝骨折合并内踝后丘部骨折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27~60岁,平均44.5岁.致伤原因:扭伤9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2例.病程3~9 d,平均6.5 d.外踝骨折14例,后踝骨折10例.内踝后丘部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分型:旋前外旋型8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后外旋型3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14周采用下肢活动范围测量法测量患侧跖屈、背伸活动范围分别为(38.40±3.50)°及(16.30±2.41)°,与健侧(40.50±3.48)°及(17.90±2.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lerud 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获优7例,良6例,一般1例. 结论 螺旋CT检查可显示内踝后丘部骨折,骨折后应积极手术复位坚强固定.

  • 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

    作者:康焱;张紫机;张志奇;杨子波;傅明;盛璞义;何爱珊;徐栋梁;廖威明

    目的 探讨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 1990年1月-2006年6月,对42例(51髋)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THA.男15例(18髋),女27例(33髋);年龄22~70岁,平均36.9岁.左侧29髋,右侧22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1例(1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22髋),强直性脊柱炎15例(16髋).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34髋),髋关节僵硬15例(16髋),股骨颈骨折1例(1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2.49±9.50)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中体能方面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为(25.53±4.46)分,精神方面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为(42.28±6.27)分.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1年,平均9.1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25±8.47)分;SF-36量表评分PCS为(51.35±4.28)分,MCS为(55.29±8.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4例)、假体脱位(2例2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假体无菌性松动(2例2髋)以及异位骨化(3例3髋). 结论 对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髋关节功能丧失,采用THA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中心重建

    作者:李雄峰;管国华;李建有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A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髓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 关节镜下微创综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卓乃强;万永鲜;鲁晓波;张忠杰;谭美云;陈歌

    目的 通过与单纯闭合髓芯减压术比较,探讨关节镜下髓芯减压结合自体松质骨复合BMP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 2010年3月收治的28例33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关节镜下髓芯减压结合自体松质骨复合BMP植骨治疗18例21髋(试验组);单纯闭合髓芯减压术治疗10例12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骨坏死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5年.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试验组Harris评分为(85.67±4.78)分,对照组为(81.33±7.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4).试验组Ficat Ⅱ期1髋,对照组Ficat Ⅰ期2髋、Ⅱ期2髋发生股骨头塌陷,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及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P=0.03). 结论 与单纯闭合髓芯减压术比较,关节镜下髓芯减压结合自体松质骨复合BMP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定位准确、清除坏死骨彻底,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的优点.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樊嵘;冯彦华;王诗波;骆宇春

    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35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老年患者.其中20例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组),15例行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骨折分型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均行正规功能锻炼. 结果 手术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检查示,除手术组1例(5.0%)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手术组2例(10.0%)、非手术组1例(6.7%)发生内翻畸形,手术组1例(5.0%)、非手术组1例(6.7%)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两组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与非手术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8±11.8)分及(64.7±9.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47). 结论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相似,对手术风险高、日常活动要求低或拒绝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 LARS与自体骨-髌腱-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急性损伤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业成;张巍;吴勇;王洪俊;康龙;胡绵虎;陈根元;朱宝林

    目的 比较LARS (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与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 方法 将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单膝ACL损伤患者,根据重建韧带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关节镜下24例采用LARS重建(LARS组),26例采用BPTB重建(BPT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采用相同方法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两组各1例发生股骨、胫骨螺钉松动;BPTB组2例、LARS组1例发生膝关节疼痛.LARS组术后2、6个月时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均显著高于BPTB组(P<0.05),术后12、24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 1000测定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胫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与自体BPTB相比,LARS重建ACL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远期疗效相似.

  • 组配式S-ROM假体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众首;孙俊英

    目的 总结S-ROM (Sivash-range of motion femoral modular stem)假体设计及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S-ROM假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S-ROM假体利用其组配性可以在股骨近端与远端同时达到紧密压配,适用于存在股骨解剖差异以及需行股骨截骨矫形的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以及伴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 结论 S-ROM假体组配结合部增大了假体折断及产生金属磨屑的可能,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明确.

  • 锁骨钩钢板与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比较

    作者:蒋栋;吕书军;洪晔;曹勇

    目的 与锁骨钩钢板比较,探讨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Rockwood Ⅲ~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40例Rockwood Ⅲ~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22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肩锁关节脱位分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对照组为13~24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肩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X线片示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无肩锁关节再脱位. 结论 三Endobutton钢板治疗术后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发生率均低于锁骨钩钢板,是治疗Rockwood Ⅲ~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 三种中心静脉导管医用生物材料对XWLC-05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雷玉洁;周岚;黄云超;金琪琳;刘馨;陈颖;饶钟鸣;陈小波;杨凯云

    目的 探讨聚氨酯、硅胶、聚氯乙烯3种中心静脉导管医用生物材料对XWLC-05 (Xuanwei Lung Cancer-05)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提供依据. 方法 取XWLC-05细胞系复苏、培养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分别与大小为1.0cm× 1.0cm的聚氨酯、硅胶、聚氯乙烯培养,以不加材料培养作为对照.培养72 h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24、48、72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 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示,培养72 h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聚氨酯组与硅胶组细胞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似;聚氯乙烯组细胞数量减少,坏死、溶解,残留贴壁细胞形态畸形,透光度降低.MTT法检测3种材料与细胞共培养24、48 h,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材料均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5),其中聚氯乙烯组较硅胶组及聚氨酯组明显(P<0.05),硅胶组及聚氨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材料均显著影响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其中聚氯乙烯组显著,硅胶组次之,聚氨酯组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聚氯乙烯显著影响XWLC-05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与聚氯乙烯、硅胶相比,聚氨酯材料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

  • 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

    作者:葛剑云;蔡海波;杜铮;谭文松

    目的 研究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B-cellspecific monoclonal leukemia virus insert site 1,Bmil)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扩增特性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含FBS、干细胞生长因子、Flt-3配体和促血小板生成素的IMDM培养基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在28 d培养过程中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比生长速率以及集落形成率的变化趋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mi1和hTERT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分析以上基因表达水平与CD34+细胞扩增特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经过28 d的体外培养,CD34+细胞共扩增了(20.1±3.5)倍,其占扩增后总细胞的比例由培养前的95.5%±2.6%下降至2.1%±0.4%;CD34+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集落形成率均在培养7d后出现明显下降,而细胞内Bmi1和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在培养7d时达高,此后逐渐下降至培养前水平. 结论 Bmi1和hTERT基因表达与CD34+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 腺病毒介导BMP-2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α突变型与单基因BMP-2分别转染BMSCs后成骨效应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解元;袁虹;李谌;李全营;郭威;刘丹平

    目的 比较腺病毒载体Ad-BMP-2-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低氧诱导因子1α突变型(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mu,HIF-1αmu)与Ad-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BMP-2-1RES-人源化海肾绿色荧光蛋白1(human renilla reniformi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1,hrGFP-1)分别转染BMSCs后的成骨效应,优化成骨细胞种子来源. 方法 取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进行病毒液转染,根据转染病毒液不同将实验分为4组,A、B、C组分别采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100、150和200的Ad-BMP-2-1RES-HIF-1 αmu、Ad-CMV-BMP-2-IRES-hrGFP-1、Ad-CMV-IRES-hrGFP-1(空腺病毒载体)转染细胞,D组为未被转染的BMSCs.选择佳MOI值进行观察.转染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MP-2和HIF-1α蛋白表达,ALP活性测定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 结果 A、B、C组佳MOI值分别为200、150和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组BMP-2染色呈阳性,C、D组呈阴性;A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B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A、B组BMP-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D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A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ALP活性明显高于C、D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茜素红染色示,A、B组可见明显钙结节,C、D组未见钙结节形成;且A组钙结节数量多于B组(P<0.05). 结论 单载体双基因Ad-BMP-2-IRES-HIF-1 αmu与单载体单基因Ad-CMV-BMP-2-IRES-hrGFP-1分别转染兔BMSCs后,前者BMP-2和成骨效应表达均高于后者.

  • 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产品注册申报思路

    作者:赵鹏;史新立;刘文博;卢红

    目的 对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产品注册申报思路及所需资料作一总结. 方法 查阅相关企业申报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产品标准,对所需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企业申报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产品注册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产品名称确定、注册单元划分、注册申请表填写、产品技术资料提供、注册产品标准制订、说明书制订等. 结论 透明质酸钠类面部注射产品注册申报的难点在于产品技术资料中研究性资料的提供,因此需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制订科学的工艺路线和技术指标,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注册申报提供充分的支持性数据.

  • 细胞膜片技术及其在骨组织领域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亚莉;周诺;黄旋平

    目的 对细胞膜片技术(cell sheet technology,CST)及其在骨组织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 结果 CST主要应用温度反应培养皿收获细胞,避免使用蛋白酶,保留了培养过程中细胞自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及相关蛋白和因子,将细胞以一层完整的膜状结构收集,为体内骨愈合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以CST为基础,通过同型或异型细胞膜片叠加、细胞膜片结合支架以及细胞膜片折叠等方法构建三维结构组织,在组织工程骨构建方而表现出了巨大潜力. 结论 CST与传统组织工程方法结合将促进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

  • 单酶消化复合植块法培养雪旺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秦义武;赵劲民;苏伟;李晓峰;罗世兴;刘军廷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获取高纯度、高活性雪旺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从转录及翻译水平对获取细胞进行鉴定. 方法 取4周龄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胶原酶Ⅰ消化15 min后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体外培养并按1∶2比例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及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RT-PCR检测S100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因表达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100及GFAP蛋白表达水平,计算细胞纯度. 结果 胶原酶Ⅰ消化后组织块培养24 h即可见成纤维样细胞迁出,胞体细长,折光性较弱;48h后可见大量细胞迁出,细胞多呈双极或三极,突起细长,胞体饱满,折光性强,72 h形成细胞集落.细胞传代后48~72 h即可长满瓶底,并出现螺旋形细胞集落,多次传代后细胞仍生长旺盛,细胞质饱满.MTT结果显示,第3代细胞第3天即进入对数生长期,随时间延长逐渐增殖,第7天进入平台期,生长曲线呈“S”形.RT-PCR结果示培养细胞表达S100、GFAP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大部分细胞呈阳性染色,表达S100及GFAP蛋白,雪旺细胞纯度为98.37%±0.30%. 结论 单酶消化复合植块法可以快速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大鼠雪旺细胞.

  • 化学小分子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旭琪;张小磊;周一飞;余洋;徐华梓

    目的 总结目前将成体细胞转变成干细胞的常用技术,并对化学小分子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成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及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通过体细胞核转移技术、基因转染技术等方法将成体细胞转变成干细胞存在某些缺点,而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具备独特优势,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结论 化学小分子reversine诱导细胞去分化有望成为诱导成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的主要方法.

  • 乳房植入体产品注册申报思路

    作者:赵鹏;史新立;刘文博

    目的 对乳房植入体产品注册申报思路及相关资料作一总结. 方法 查阅相关企业申报乳房植入体产品标准,对所需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企业申报乳房植入体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资料较繁杂,主要涉及产品技术资料提供、注册产品标准制订、产品的注册检测、说明书的制订等方面. 结论 生产企业需对乳房植入体的风险具有充分认识,并具有相当的研发技术能力,严格进行风险控制,才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强直性脊柱炎伴颈椎硬膜外血肿的诊治

    作者:王长峰;周建中;施政;钱金用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伴颈椎硬膜外血肿的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 1994年1月-2009年2月,收治4例外力作用后发生颈椎硬膜外血肿的强直性脊柱炎男性患者.年龄56~67岁,平均62.8岁.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8h~5d,平均46 h.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2例.MRI检查示硬膜外血肿位于C3~T2.1例行颈椎后路手术;2例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及1例并发高血压、劳力型心绞痛者,行保守治疗. 结果 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获随访14个月,感觉平面由C6下降至C8,双上肢肌力较术前增加1级,双下肢肌力较术前无改善;Frankel分级为B级.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者死亡其余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12、18个月,感觉平面、双上下肢肌力及Frankel 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改善. 结论 颈椎硬膜外血肿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少见并发症,多由轻微过伸伤引起,常迟发性出现临床症状,MRI是首选诊断方法,预后较差.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

    作者:梁尊鸿;潘云川;王挥斯;徐家钦;潘南芳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6月,收治8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19~70岁.病程5~20d.闭合性皮肤撕脱伤2例,开放性皮肤撕脱伤6例.创面均累及腰背部、臀部及部分大腿;皮肤坏死均累及皮下脂肪,有脓性分泌物.清创后创面范围为35 cm×15 cm~60 cm×38 cm,行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血供丰富时进行植皮修复. 结果 患者经2~3个疗程VSD治疗后,脓腔及死腔封闭,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植皮区外观良好,关节功能无障碍. 结论 VSD联合植皮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的较好方法.

  • 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

    作者:程天庆;朱磊;朱小雷;王增涛;刘志波

    目的 总结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 方法 2003年3月-2010年9月,采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7例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男5例,女2例;年龄6~36岁,平均18.5岁.病程6~15个月.患者伸指及伸腕功能障碍,肌力0~2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为80~130°.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2年.末次随访时,伸指、伸腕功能明显改善,肌力3~4级,TAM为150~260°;获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 应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效果良好.

  • 第一掌骨一期延长联合虎口加深成形术治疗拇指缺损远期疗效

    作者:顾黎明;寿奎水

    目的 总结第1掌骨一期延长联合虎口加深成形术治疗拇指Ⅱ~Ⅲ度缺损的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985年8月-1988年8月收治并获24年以上随访的8例拇指Ⅱ~Ⅲ度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0~53岁,平均38岁.拇指残端创面愈合至拇指再造时间为4个月 ~2年,平均9个月 .采用第1掌骨截骨后一期延长 1.8~2.0 cm 再造拇指,同时作虎口“Z”字成形加深术.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访时间24~26 年.再造拇指感觉无异常改变,均能完成对指和握持,不能完成对掌.虎口无继发挛缩,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度30~90°,肌力5~6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均获优良. 结论 第1掌骨一期延长联合虎口加深成形术治疗拇指Ⅱ~Ⅲ度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好等优点.

  • 外增压膝内侧-小腿内侧上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作者:许亚军;周晓;柯尊山;周建东;陈学明

    目的 总结外增压膝内侧-小腿内侧上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7例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50~64岁,平均57岁.其中外伤致软组织缺损6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 h~3周;1例为外伤后广泛贴骨瘢痕形成、局部溃疡1年余,经久不愈.创而范围20 cm×5 cm~30 cm×7 cm.采用大小为18cm×6cm~30cm×8cm的外增压膝内侧-小腿内侧上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供区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4~6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术前慢性溃疡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 结论 外增压膝内侧-小腿内侧上部逆行岛状皮瓣具有皮瓣切取面积大、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短节段截骨融合在半椎体畸形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长峰;周建中;施政;刁鹏飞

    目的 总结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 方法 1998年8月-2009年4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治疗9例胸腰段后外侧1/4半椎体畸形.男3例,女6例;年龄11~15岁,平均13.1岁.T8右侧1例,T9左侧1例,T10右侧2例,T12右侧2例,L1右侧2例,L2右侧1例.Cobb 角(59.4±2.8)°;C7偏离骶正中线11~32 mm,平均19 mm;胸椎代偿弯Cobb角(21.0±3.4)°.MRI检查未见脊髓明显畸形.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X线片复查示脊柱畸形均明显改善,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2~4个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3个月侧凸均显著改善,Cobb角(16.8±1.9)°;末次随访Cobb角未丢失,为(18.6±2.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创伤小,可以纠正侧凸畸形、平衡脊柱,是治疗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 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杰;芦立轩;江华

    目的 总结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筋膜瓣、肌瓣及肌皮瓣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筋膜皮瓣符合膝周软组织重建需皮瓣薄、柔软而坚韧的要求;肌(皮)瓣可以充填残腔,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更强;游离皮瓣是局部或邻位皮瓣无法利用时的一种选择. 结论 临床应根据膝区不同缺损部位、深度和范围选择合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筋膜皮瓣因供区损伤小、重建外形良好,可作为首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