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创伤性不稳定30例

    作者:訾成毅;武德;杨津;周定凯

    目的:探讨运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创伤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院骨科于2003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共收治胸腰椎创伤性不稳定骨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横突间或小关节椎板间植骨及间隙植骨.术后对所有患者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对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后均获6至18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手术无内固定失败者,椎间植骨后融合良好.相对于手术前比较,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明显改善,患者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创伤性不稳定骨折效果良好,此方法能早期恢复正常的椎体序列,重新建立脊柱的稳定性,更能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起到进一步缓解作用.

  • 椎管成形辅助不同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 术后轴性痛对比分析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不稳和术中不同内固定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后并发轴性痛(PAP)特征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武警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脊柱外科106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24例;年龄51~68岁,平均58.7岁;均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按照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与否,分为颈椎不稳组(36例)和颈椎稳定组(70例);再按照辅助内固定装置类型,将颈椎不稳组36例分为连续节段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组(14例)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组(22例),颈椎稳定组70例分为椎弓根钉棒固定组(17例)和微型钛板固定(5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PAP发生率,以及组内实施不同内固定术式的两亚组间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PAP发生率、首发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术后颈椎不稳组PAP发生率高于颈椎稳定组,两组分别为27.78%(10/36)和11.43%(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5).颈椎稳定组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5);椎弓根置钉术后PAP持续时间短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0,P<0.05);两亚组PAP发生率、首发时间和严重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颈椎不稳组患者,椎弓根固定组术后PAP发生率低于微型钛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1,P<0.05);两亚组PAP首发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前颈椎不稳患者更易继发PAP,其辅助椎弓根较微型钛板固定者可在一定程度减少PAP发生率.术前颈椎稳定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时,联合应用椎弓根钉棒较Centrepiece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提高早期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和缩短PAP持续时间.

  • 多轴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

    作者:高红宣;范建云;龙金川;杨连生;赵金全

    寰枢椎(C1,2)骨折脱位由于其解剖特性,损伤后极不稳定,使高位脊髓处于高危状态,极易危及生命或导致延髓、脊髓受卡压.笔者自2005年11月~2007年3月,采用短节段C1、2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治疗C1、2骨折脱位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多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严重脱位

    作者:梁时和;刘昌生;廖永发

    胸腰段椎体骨折并严重脱位,引起脊髓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损害及脊椎稳定性的严重破坏,需要手术治疗.笔者自2001年8月~2006年6月,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多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侧前方严重脱位26例,取得良好效果.

  • 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伍志健;郑金财;丁小科;张文标;黎树佳

    目的: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以滑脱椎体为中心行背部后正中切口。患者行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后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手术时间为1.9~3.4小时,平均2.25±0.51小时;术中出血量为200~485ml,平均345.22±9.88ml。术中8例出现硬脊膜撕裂,修补后愈合;3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引流和加压包扎后愈合。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后正中切口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取出方法

    作者:张志奋;雷晓宇;雷云山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2013年7月,42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取出.其中行棘突旁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21例,行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取出患者21例。分别统计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棘突旁后正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0±30分钟,手术出血量200±100 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0%。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0±15分钟,手术出血量45±30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组优于棘突旁后正中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较小的术式。

  • 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作者:谭毅贤;程德根;陈子敏

    目的:本文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骨折椎体位于T12~L4.手术方式为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者通过透视检查确定置钉部位,准确拧入后上下撬拔螺钉,再向前推压.测量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椎管横截面积以及Cobbs角的大小,行X线和CT检查,观察并分析患者术后骨质的愈合情况.术后随访8~24个月,根据随访结果综合判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椎管的横截面积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患者的Cobbs角明显减小,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后,患者均1期愈合,无1并发症发生,无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折断现象,患者均可下地行走,且较术前相比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结论:应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其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后脊柱矫正效果较佳,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张红星

    目的 研究观察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实施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Apofix手术,研究组患者实施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拔管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几率为4.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4%(P<0.05).研究组显效率为86.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57% (P <0.05).两组治疗前JO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实施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显著.

  • 不同内固定对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并发症影响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阚世廉

    目的:观察术前合并生理曲线异常和不同内固定对椎间关节硬化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postoperative axial symptom,PAS)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接受颈椎管后路减压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其中辅助椎弓根钉棒固定48例、侧块钉棒固定58例,均随访3a以上,分别比较术前有、无生理曲线异常时,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侧块或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6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PAS发生率、首发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50例术前无生理曲线异常患者,椎弓根置钉术后6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侧块钉棒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P=0.032),椎弓根置钉PAS持续时间短于侧块钉棒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2,P=0.019);56例术前有生理曲线异常患者,椎弓根固定PAS发作率低于侧块钉棒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P=0.042).结论:CSM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门轴侧骨槽融合,缩短PAS病程,降低PAS发生率.

  • 改良TLIF技术结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不稳

    作者:辛大奇;霍洪军;杨学军;赵岩;邢文华;付裕;祝勇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TLIF技术结合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器( BAK)植骨融合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症。方法:应用改良TLIF技术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65例腰痛并单侧下肢根性疼痛的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症病人,术前和术后对病人进行视觉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椎间系角度、整个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测量和手术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36mo,平均22mo。术前VAS和椎间系角度整个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分别是7.8±1.8分和3.4±0.3°、40±0.6°、8±0.5mm,随访时为2.9±1.2分(P=0.0082,P<0.01)和12.6±0.4°(P=0.0075,P<0.01)、52°±0.5°(P=0.0061,P<0.01)、12±0.3mm(P=0.0054,P<0.01)。65例病人中60例手术满意度问卷调查高于40分(92.3%)认为手术效果优良。没有发生因操作不当及器械问题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后路改良TLIF技术结合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

  • 不同内固定物联合植骨对颈椎管成形后轴性痛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阚世廉

    背景:临床为预防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后轴性痛的发生,多选择门轴侧开槽处诱导植骨联合不同内固定装置,以恢复术后持续颈椎序列动态稳定.目的:探讨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中,门轴侧骨槽植骨对术后轴性痛发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的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06例,其中52例进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54例进行微型板钉内固定,两种内固定中均有行门轴侧骨槽植骨患者,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判定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及轴性痛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10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5.9年,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松动、门轴侧骨槽处内层骨皮质折断等并发症;②52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患者中,植骨24例,未植骨28例;54例微型板钉内固定患者中,植骨37例,未植骨17例;③106例患者中19例出现轴性痛,包括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9例(植骨4例、未植骨5例)、微型板钉内固定组10例(植骨3例、未植骨7例);④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治疗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和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微型板钉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治疗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未植骨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与未植骨组轴性痛发生率、首发时间、首发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疼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⑥在微型板钉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轴性痛持续时间、疼痛改善程度优于未植骨组(P < 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⑦结果表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门轴侧骨槽植骨,不影响轴性痛发作特点;微型板钉内固定联合门轴侧骨槽植骨,有助于缩短轴性痛病程,提高其预后效果,促进植骨融合,尽快重建序列平衡和生物力学稳定性.

  • 胸腰椎创伤运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李贵双;陈鹏

    目的:探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运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治疗,均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横突间或小关节椎板间植骨及间隙植骨.术后对所有患者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至18个月的随访.针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且术中无内固定失败者,椎间植骨后融合良好.术后及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情况较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明显改善,患者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早期恢复正常的椎体序列,重新建立脊柱的稳定性,更能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起到进一步缓解作用,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应用

    作者:方钧;郑季南;杨培伟

    目的 探讨经椎体支柱块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收集18具人胸腰段尸体标本(T11-L3),保留标本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采用目标椎体钻孔结合Panjabi等[1]提出的逐级撞击法制作L1椎体骨折模型,用牙脱粉包埋T11和L3椎体,随机分三组并模拟三种手术方式;A组伤椎两侧置入支柱块+上下椎体4钉2棒系统;B组经伤椎6钉2棒系统;C组伤椎骨水泥置入+上下椎体4钉2棒系统;应用三维运动测试仪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6个方位运动范围的测试;(2)自2012年4月-2015年2月将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3组,A组,22例,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固定;B组,34例,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C组,26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 比较3组病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中部高度和脊柱Cobb角,按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三种固定方式固定后的标本在屈伸、侧弯及旋转上的稳定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组在术后1周、6个月椎体中部高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在术后1周、6个月椎体中部高度和脊柱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周、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支柱块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力学稳定性好、早期缓解疼痛、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

    作者:唐焕章;徐皓;林松庆;姚晓东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固定治疗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2例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后路经骨折脱位间隙相邻上下椎弓根置钉、复位、植骨融合并椎弓根钉棒系统两节段内固定。 X线检查了解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胸腰椎骨折脱位椎间隙、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及脱位畸形矫治情况;Frankel分级方法比较手术前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23±5)个月。术后Frankel分级:A级9例中1例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余7例双下肢瘫痪均未恢复;C级2例和D级1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提示:内固定物在位,12例矢状面脱位均完全纠正,复位率达100%。椎间隙及椎体高度恢复,末次随访时高度无明显丢失,均无钉棒断裂现象。3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结论 AO-B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可选择4钉2棒短节段固定;术前CT检查对诊断与治疗非常必要。

  • 经皮微创和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吴波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病人9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2例,应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6例,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2组病人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术后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

    作者:何仿;周涛;林昊;李健;陆斌;陈小强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操作技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通过体位复位、棒预弯、弧度撑开、伤椎关节突的杠杆牵引等操作技巧复位和固定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31例.[结果]31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8.6个月,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5.8%,无内固定钉棒断裂发生.[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一定的手术复位技巧,可以显著增加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提高复位和治疗效果.

  • 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观察

    作者:张坤生

    目的 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 椎管减压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

    作者:农丕地;刘江山;周永军

    目的 探讨椎管减压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1例腰椎不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采用关节突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X线片示恢复伤椎高度、形态及矫正后凸畸形满意.随访6个月~3年,无神经损伤发生,无死亡、无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患者术后的椎管面积、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中出血量为(295.5±50.4)ml,优良率为90.20%.结论 椎管减压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可有效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解除患者症状,且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

  •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麦荫文;韦文;黄承夸;华树良;李新武;陆吉利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取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治疗,椎管明显受压及伴有神经损伤者行椎弓根减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4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提高1级以上.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良好,后凸Cobb's角均获得纠正.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应用.

  • 骶骨肿瘤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重建的手术护理

    作者:陈丽云;黄慈婉;陈紫玫;柯雅娟

    目的:总结骶骨神经纤维瘤切除及重建术的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方法通过介绍20例骶骨神经纤维瘤切除及椎弓根钉棒系统重建的手术护理,强调术前准备情况、术中熟练传递管理手术器械、及时供应物品、严格无菌操作等。结果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骶尾部疼痛基本消失或遗有轻疼,术后随访患者,18例患者能自行步行,2例患者感觉下肢麻木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护士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配合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