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马献忠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手术治疗,随机抽取40例纳入对照组经后正中入路,另40例纳入研究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Cobb角、椎体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均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本后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少了出血量与引流量,缓解了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作者:朱美忠

    目的 胸腰椎骨折患者利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微创经皮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方法 对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内随机抽取出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利用微创经皮入路手术,对照组患者则利用颈椎旁肌间隙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创伤大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8.21±4.6)mm,(30.25±5.1)mL;(59.34±5.1)min,(30.16±4.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48,t=3.5482,>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分别为:(44.35±5.1)mL,(71.3±19.1)min,(6.8±1.1)d;(54.31±4.9)mL,(80.2±18.4)min,(7.8±0.9)d,(t=5.3492,5.6472,6.249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所获得的VAS评分为:(5.6±0.5)分,(2.6±1.0)分,(1.7±0.4)分,(6.4±0.6)分,(3.3±0.8)分,2.4±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48,5.2649,5.1876,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能够获得的更加优良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预后评价

    作者:孟振;李慧

    目的 讨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 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该院中出现腰椎管狭窄的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中使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实行腰椎后路的椎管减压融合的方法,在对照组中使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实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方法.结果 实验组使用的手术时间(153.8±34.16)min小于对照组(195.4±38.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天数(11.66±1.35)d小于对照组(15.71±0.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中的出血量(265.1±14.27)mL小于对照组(423.15±30.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46.67%)小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使用颈椎旁肌间隙入路实行腰椎后路的椎管减压融合的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糖尿病合并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郑泽龙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糖尿病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FPG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2.9%,明显优于对照组78.6%(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糖尿病合并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能有效减轻疼痛感,控制血糖,促进术后恢复.

  • Wiltse入路有限减压与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开;杨金华;张伟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有限减压和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诊治的45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采用Wiltse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3例(B组).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14~20(16.3±2.7)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椎高度矫正值及伤椎Cobb角矫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伤椎高度丢失值和伤椎Cobb角丢失值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探究

    作者:陈泽钦

    目的:探析胸腰椎骨折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5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分成对照组30例,实施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治疗,观察组30例,通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分别为87.52%±2.84%、6.02° ±2.80°,对照组76.33%±3.08%、10.87° ±3.39°;观察组治疗后脊髓损伤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减小创伤,恢复腰肌功能,减少病椎高度丢失,加快骨折椎体复位,值得广泛应用.

  • 评价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

    作者:翟向前

    目的:探究对腰椎管狭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腰椎管狭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方法,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152.9±34.15分钟、住院天数11.65±1.32天、术中出血量264.35±14.29ml,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194.3±38.55分钟、住院天数15.70±0.75天、术中出血量423.14±30.00ml,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等发生率(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6.00%)。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霍智铭;曹正霖;梁亮科;肖隆艺

    目的:对应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法对患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6例患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常规入路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法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法对患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康复效果比较

    作者:陈煜东

    目的:探究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后正入路手术方式治疗,而观察组采取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并且对比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功能障碍指数( ODI)以及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的ODI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相比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出血更少,临床疗效更佳,并且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值得临床推广。

  • 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单辉强;李翀;尹毅;黄伟;邬亚明;金晔

    背景: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系统均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且都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但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还不明确.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41例(椎旁肌组),经皮椎弓根螺钉31例(经皮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测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复位后再丢失高度值,评估术后1周及6个月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椎旁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椎体复位后再丢失高度值显著低于经皮组(P<0.05),而经皮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后凸Cobb角矫正率、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椎旁肌组(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6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相对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更多的X线辐射,椎体复位效果和椎体高度维持也稍逊,同时手术操作要求相对更高.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胡慧敏;王哲;郭云杉;刘志恒;杜俊杰;陶惠人;李新奎;杨柳;罗卓荆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 4例,L48例,L5 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l,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 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作者:张啟维;路奎元;王强;孙常太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l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椎间孔哑铃形肿瘤

    作者:滕红林;吴哲褒;吴春雷;王靖;朱曼宇;陈鑫;肖建如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胸腰椎椎间孔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集胸腰段哑铃形肿瘤患者32例:神经鞘瘤23例,神经纤维瘤6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手术采用胸腰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中分离多裂肌和长肌间隙,切除关节突关节后,暴露椎间孔内外的肿瘤,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重建脊柱稳定性。所有患者获得随访。结果 所有肿瘤均全切除,其中23例行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术后随访8个月至6年,平均3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脊柱后凸、侧凸等畸形。结论 以椎间孔及椎间孔外部分为主的腰椎椎间孔哑铃形肿瘤,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间孔切开切除,必要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此方法具有肿瘤暴露好、术中出血少、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兼顾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 单切口椎旁肌入路经伤椎置钉治疗2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孙宜保;杨勇

    目的 探讨单切口双侧椎旁肌入路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本组共25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9 ~ 72岁.手术方式均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并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高度、Cobb角,记录并比较术前至末次随访时VAS值.结果 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切口双侧椎旁肌入路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微创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黄建伟;胡代灵;易文强;毕守盈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37例(观察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体高度矫正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为(8.46±1.81)分,高于对照组[(20.35±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折断等.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微创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

    作者:罗庆明;黄福才;鲍明霞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5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措施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传统开放入路)和观察组(30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汪洋

    目的 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江西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实行对比研究,其中29例研究组使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29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并对比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如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P< 0.05;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上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Cobb角的矫正度上差异较小,则P> 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备良好的临床效果,且较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切口小和出血量少等优势.

  • 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任东良;李辉;马伟松;李伟峰;冯晶晶;王顺义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入A、B两组,每组50例.A组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B组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的疼痛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10/50),高于B组的6.8%(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减少出血量与引流量、缩短手术与术后下地时间、降低疼痛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等方面更具优势.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刘杰

    目的: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20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方法,加强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患者出院后,定期对患者回访,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结果:入选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 Cobb 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大限度地保护椎旁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预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 角的改善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应用体会

    作者:林院;徐杰;郑武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获平均10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物出现松动、断裂等征象;经椎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1.3±10.4)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为(2.8±0.5)分,术后1周为(2.0±0.3)分,随访过程中VAS评分为(2.2±0.4)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术后恢复较快,既能够降低手术造成的医源性创伤,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