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Tempol对大鼠任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国栋;徐永清;何晓清;杨帆;陈德伟;罗浩天;杨曦

    目的 探讨新型小分子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对大鼠背部超长任意皮瓣(long random pattern skin flap,LRPSF)成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体质量(300±20)g,随机分为Tempol组及对照组,每组42只.两组参照Mcfarlane皮瓣模型方法,于大鼠背部制备面积为9 cm×3 cm的LRPSF.Tempol组术前15 min及术后7d内每天腹腔注射Tempol(100 mg/kg),对照组同时间点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大鼠成活以及皮瓣成活情况;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率,Micro-CT血管成像观察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血管容积和血管总长度,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层次结构及炎性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表达;术后即刻及第1、3、7天,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法及可见光法测定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ELISA法测定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结果 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积血、积液和感染等发生.随时间延长,两组皮瓣远端均发生坏死,但Tempol组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且Tempol组血管分布及连续性均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Tempol组皮瓣成活率、血管容积及血管总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与对照组比较,Tempol组皮肤各层组织结构层次尚清楚,组织炎性反应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VEGF蛋白染色程度增高.术后即刻两组SOD、MDA以及TNF-α、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Tempol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MDA及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mpol显著提高大鼠背部LRPSF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皮瓣组织血管生成、降低氧化应激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带蒂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在放疗和全喉切除术后咽瘘修复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达疆;李赞;周晓;章一新;彭小伟;周波;吕春柳;杨丽嫦;彭文

    目的 探讨带蒂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在全喉切除术及放疗后咽瘘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1月应用带蒂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对8例全喉切除术及放疗后的咽瘘缺损进行修复重建.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72岁,平均51.8岁.病程8~62个月,平均27.5个月.咽瘘缺损范围为4.0 cm×2.5 cm~6.0 cm×4.0 cm,颈部皮肤缺损范围为4.0 cm×3.0 cm~6.0 cm×4.0 cm.皮瓣大小为7.0cm×4.0 cm×0.3 cm~9.5 cm×6.0 cm×0.5 cm.以胸肩峰动脉穿支为蒂的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为(8.3±0.5)mm,其旋转点至受区中心距离为(94.5±1.9) mm.结果 8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时间7~14d,平均9.6 d.改良吞钡试验未发现瘘或狭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42个月,平均28.5个月.所有患者颈部外形良好,未见咽瘘复发或咽食管狭窄.胸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胸大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患者均恢复了正常饮食.结论 全喉切除术后一旦发生咽瘘应早期修复,带蒂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修复放疗和全喉切除术后的咽瘘缺损.

  • 乳房再造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初步探讨

    作者:刘岩;穆籣;李广学;杨锴;彭喆;毕晔;朱怡;王偲

    目的 探讨乳房再造手术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2月,对6例乳腺癌术前患者及5例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后患者,在乳房再造术中(即刻及延期)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患者年龄36~55岁,平均45岁.乳腺癌术前患者病程7d~6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肿瘤分期:TisN0M02例,T1N0M03例,T2N0M0 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于术后2~25年,平均8年入院.11例患者均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乳房再造术应用假体乳房再造术7例,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4例;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中6例采用假体植入隆乳术,5例采用乳房缩小术.结果 术后1例出现乳房切口边缘局部愈合不良,给予换药治疗,脱痂后伤口延期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假体感染、移位、外露、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术后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自身及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对双侧乳房对称和美观的评价,优9例,良2例,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根据患侧乳房再造的方式及乳房外形,乳房再造术同期行对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避免了二次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 主胸弯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施剑雄;叶峰;周跃;黄博;邱浩;初同伟

    目的 对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进行研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更为合理的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选择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选择性胸弯融合术矫正治疗的43例Lenke 1A型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8例;年龄12~18岁,平均16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0.1±11.3)°.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各影像学参数.在末次随访X线片上判定是否发生了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将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患者纳入叠加组,未叠加患者为非叠加组.将可能发生叠加现象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6.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23.3%)发生了远端叠加现象,其中男2例(13.3%),女8例(28.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比较术前腰弯柔韧性、术前骨盆冠状面倾斜角、术前LIV+1与骶骨中线偏移距离、L4亚分型、LIV与远端触及椎(lasttouching vertebra,LTV)节段差距(LIV-LTV)、LIV与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节段差距(LIV-LEV)、LIV与稳定椎(stable vertebra,Sv)节段差距(LIV-SV)7个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Risser征、LIV与中立椎节段差距、手术前后主胸弯Cobb角、术前主胸弯柔韧性、术前代偿性腰弯Cobb角及术后代偿性腰弯残余角、术前顶椎偏移、术前LIV倾斜角、术后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顶椎偏移、末次随访时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矫正丢失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结果显示术前LIV+1偏移(>10 mm,OR值=10.812,P=0.026)、LIV-LTV(<1,OR值=9.017,P=0.040)、L4亚分型(L4向右倾斜,OR值=9.744,P=0.047)与远端叠加现象明显相关.结论 术前LIV+1偏移>10 mm、LIV-LTV<1、L4亚分型(L4向右倾斜)是术后发生叠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叠加现象的发生与远端融合平面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术前应全面考虑下端融合平面并且至少延伸至LTV+1,以防止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

  • 两种软骨缺损模型制备效果比较

    作者:段鑫;陈强;李浪;许钊;范兆心;赵雪;张林昊;项舟

    目的 比较内侧副韧带切断加半月板切除与软骨刮除方法制备膝软骨缺损模型的差异,为软骨缺损造模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比格犬1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5.0~10.0 kg,随机分成3组,A组4只为内侧副韧带切断加半月板切除组,B组4只为软骨刮除组,C组2只为正常对照组.造模术后16周各组行MRI检查、标本大体观察,HE、番红O、甲苯胺蓝组织学染色,并采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ARSI)骨关节炎组织学评分表对A、B组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16周,与C组相比,A组MRI及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软骨缺损;B组MRI和组织学可见明显软骨缺损,大体标本见缺损部位呈暗红色.A、B组OARSI骨关节炎组织学评分分别为(0.940±0.574)、(4.500±0.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61,P=0.000).结论 采用软骨刮除方法制备软骨缺损模型效果较内侧副韧带切断加半月板切除好,是一种构建软骨缺损模型的良好方法.

  • 信号分子p38参与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成骨细胞矿化成熟的实验研究

    作者:方清清;李志忠;周建;闫娟丽;石文贵;谢艳芳;陈克明

    目的 研究信号分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是否参与50 Hz、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矿化成熟的过程.方法 取出生48 h内的SPF级Wistar大鼠6只,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取原代颅骨成骨细胞,经50 Hz、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0、5、10、20、40、60、120 min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s的磷酸化水平.将成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组(B组)、p-p38抑制剂SB202190组(C组)、SB202190+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组(D组),经相应处理1、4、7d后检测其ALP活性.将90%以上融合的成骨细胞经成骨诱导处理后同上法分组,处理9d时行ALP组织化学染色,12d时行茜素红染色观察.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处理各时间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1/2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p-p38蛋白表达量则在处理5 min后开始升高,至40 min时达峰值,之后开始逐步下降,但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0min时(P<0.05).B组ALP活性、ALP阳性克隆数、ALP阳性克隆面积、钙结节数及钙结节面积均显著多于A、C、D组(P<0.05).结论 在50 Hz、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矿化成熟的过程中,信号分子p38参与其中.

  • 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 Ⅰ b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俊;林旭;钟泽莅;谭伦

    目的 通过与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探讨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 Ⅰ b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56例Herbert Ⅰ b型腕舟骨骨折患者.其中16例采用管型石膏外固定(外固定组),20例行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组),20例采用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微创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及骨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3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患者恢复工作时间、腕关节活动度以及Mayo功能评分.结果 切开复位组及微创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6个月.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短于其他两组,骨折不愈合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腕关节活动度为(104.40±3.46)°,显著高于外固定组(94.20±2.42)°及切开复位组(96.40±2.66)°(P<0.05).腕关节Mayo功能评分,外固定组获优6例、良5例、中2例、差3例,优良率为69%;切开复位组获优9例、良7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80%;微创组获优16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为95%;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 Ⅰ b型腕舟骨骨折,具有手术操作微创化、精确化优势,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能尽早恢复工作.

  • 腺病毒介导人TGF-β1基因转染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表达

    作者:王晓旭;何敏;谭文甫;谭光华;杨俊涛;洪亮

    目的 检测腺病毒介导人TGF-β1(human TGF-β1,hTGF-β1)基因转染至胭绳肌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方法 以DMEM培养基稀释重组腺病毒载体Ad-hTGF-β1与腺病毒空载体Ad-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使病毒滴度为5×108 PFU/mL.取15~20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B、C3组(n=16),以兔双侧后肢膝关节为研究对象,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同侧ACL,重建前A、B组腘绳肌腱分别以Ad-hTGF-β1及Ad-GFP转染12h,C组以DMEM培养作为对照组.转染后12h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B组绿色荧光表达,ELISA法检测A组胭绳肌腱中TGF-β1蛋白表达量.术后2、4、6、8周取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腘绳肌腱中hTGF-β1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A、B组胭绳肌腱经转染后均可见绿色荧光表达;ELISA法检测示,A组胭绳肌腱中TGF-β1蛋白表达量为(221.0±12.2) ng/mL.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术后各时间点B、C组均未能检测到hTGF-β1mRNA表达;术后2、4、6、8周,A组h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分别为1.004±0.072、0.785±0.038、0.469±0.053、0.172±0.021,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术后各时间点B、C组TGF-β1蛋白条带均为弱阳性,A组TGF-β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GF-β1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腺病毒载体介导下,hTGF-β1基因能成功转染至腘绳肌腱并能在ACL重建术后有效表达.

  • 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

    作者:秦本刚;李平;杨建涛;杨羿;傅国;王洪刚;戚剑;朱庆棠;顾立强

    目的 总结应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月,采用经三角肌劈开入路Philos钢板治疗33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3~89岁,平均56.6岁.左侧15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摔伤20例,交通事故伤13例.术前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l~7d,平均3.67d.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法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出现伤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2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术后出现疼痛.3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7个月,平均3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7.5个月.术后发生肱骨头坏死2例,均为Neer四部分骨折,无明显症状;内固定失效3例(螺钉断裂2例、钢板断裂1例;Neer三部分骨折1例、四部分骨折2例),经保守治疗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42~90分,平均70.5分;优3例,良21例,中6例,差3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指征并早期功能锻炼,应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弹簧钩板治疗后踝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王丙刚;刘娜;张立峰

    目的 通过与空心钉固定比较,探讨弹簧钩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9月,共100例后踝骨折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空心钉固定)和研究组(50例,采用弹簧钩板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合并伤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踝关节活动度,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时间6 ~ 12个月,平均9.8个月;研究组6~12个月,平均9.2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5±1.4)周,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0.5±1.3)周(t=2.029,P=0.017).术后6个月研究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分别为(25.1±3.2)、(45.3±2.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2.2±2.3)、(41.2±2.5)°(t=-3.950,P=0.001;t=-5.212,P=0.000).术后6个月对照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85.1±8.6)分,获优15例、良20例、中15例,优良率70%;研究组评分为(89.4±7.9)分,获优20例、良22例、中8例,优良率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忙t=-2.191,P=0.042;x2=0.413,P=0.018).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研究组2例,均经换药后愈合;对照组术后发生空心钉退钉3例、后踝移位4例,研究组均无退钉及后踝移位发生.对照组和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和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1,P=0.028).结论 与空心钉固定比较,弹簧钩板治疗后踝骨折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加术后踝关节活动范围,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以及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 脑信号蛋白3A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李争争;赵军伟;移志刚;罗伟;李康;汪玉良;汪静;安丽萍;马靖林

    目的 通过观察脑信号蛋白3A (Semaphorin 3A,Sema3A)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变化,探讨Sema3A在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8~ 10周龄Wistar雌性大鼠192只,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为胫骨骨折组(A组)、TBI组(B组)、TBI伴胫骨骨折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48只.A组制备右侧胫骨骨折模型,B组采用改进后的Feeney法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制备TBI模型,C组制备TBI合并胫骨骨折模型,D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3、5、7、14、21、28 d处死8只动物取材,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对骨痂组织中Sema3A进行定位、定量检测.结果 HE染色示D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术后3、5d,A、C组骨折断端无明显骨痂生长,可见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填充;B组与D组无差异.7、14d,A、C组纤维组织自骨膜下向断端间隙生长,骨外膜软骨细胞增生,逐渐向断端生成软骨痂,C组与A组相比骨外膜软骨细胞体积大、排列疏松,类骨质多;B组与D组相比,骨膜稍紊乱,骨膜下骨质轻度增生,骨小梁未见明显差异.21、28 d,A、C组软骨痂逐渐被新生骨小梁代替,C组与A组相比,骨小梁排列疏松、结构紊乱、密度低,骨痂面积较大,残存少量软骨细胞及类骨质;B组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Sema3A阳性染色在C组软骨细胞表达高于A组,尤其在7、14、21 d;Sema3A阳性染色在A组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表达较C组高,尤其在14、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Sema3A在A、C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趋势相同,术后7、14、21、28dC组Sema3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0.05);B组Sema3A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术后7、14、21、28 d显著高于D组(P<0.05).结论 Sema3A在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中表达异常,可能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增殖、降低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及成骨细胞分化,在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中发挥作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任莉荣;徐永清;王海;何晓清;宋慕国;陈学秋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Staphylococcal peptidoglycan,PGN-sa)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取Raw264.7细胞,以PGN-sa或SC75741 (NF-κB激活的强效抑制剂)+PGN-sa分别作用0、1、2、3d,检测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oplasmic 1,NFATc1)蛋白表达;分别作用0、5、10、20、40、60 min,检测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NF-κB、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α)、Akt及磷酸化蛋白p-p38、p-ERK、p-JNK、p-Akt、p-NF-κB]表达.ELISA检测:取Raw264.7细胞分为4组,分别以100(A组)、200(B组)、400 ng/mL PGN-sa(C组)及PBS(D组)作用1、2、3d,检测TNF-α、IL-1α及IL-6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随培养时间延长,NFATc1蛋白表达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入SC75741后,NFATc1蛋白表达在2、3d明显受到抑制,与未加入SC75741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GN-sa刺激后5、10 min时IκB-α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NF-κB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均于20 min后恢复正常,5、10 min时蛋白表达量与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5min时p-NF-κB蛋白表达量高于10 min时(P<0.001).加入SC75741后,IκB-α及p-NF-κB的蛋白表达量无变化,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蛋白(ERK、p38、JNK、NF-κB、Akt及p-p38、p-ERK、p-JNK、p-Akt)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检测:各时间点A~D组TNF-α及IL-1α均未见表达.各组IL-6的表达随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d时,各组间比较IL-6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d时,A、B、C组IL-6蛋白表达显著高于D组,A、B、C组间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N-sa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IL-6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合并半月板后角止点撕裂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刘阳;李纲;张克远;尼加提;孙学斌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撕脱骨折合并半月板后角止点撕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骨科高强度聚酯缝线,经内外侧半月板后角钻取骨隧道捆绑PCL撕脱骨折合并半月板后角止点撕裂治疗21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14~53岁,平均35.7岁.致伤原因:运动损伤11例,交通事故伤9例,日常生活损伤1例.术前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检查,确诊为PCL撕脱骨折,其中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后抽屉试验均为(+),其中14例无终末点,7例有软性终末点;所有患者均有胫骨后沉征.术前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分别为(46.5±5.5)分及(43.3±4.5)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22d,平均10d.结果 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75 min.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7.4个月.2例后抽屉试验为(+),但有硬性终末点,余19例均为(-);所有患者胫骨后沉征消失.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明显移位及翘起;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绞索及弹响症状,无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压痛,Mcmurray征(-).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分别为(92.0±2.5)分和(92.7±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3,P=0.000;t=-43.242,P=0.000).20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达0~130°;1例术后8周出现膝关节屈曲受限,活动度0~80°,给予麻醉下闭合松解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0~120°.结论 采用聚酯缝线联合空心螺钉关节镜辅助下治疗PCL撕脱骨折合并半月板后角止点撕裂,操作简便,固定牢固.

  • 骰骨跨关节接骨板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陈丹;陈志伟;阳海清;吴文特

    目的 通过测量及收集骰骨前后关节面的解剖学数据,设计用于复杂骰骨骨折的跨关节接骨板螺钉系统.采用生物力学试验对设计的骰骨跨关节接骨板进行力学分析.方法 根据在100例成人足部内斜位X线片上及30具成人足部标本上测得的骰骨-第5跖骨关节面与第5跖骨干纵轴夹角a及骰骨-第5跖骨关节面与跟骰关节面延长线夹角β,结合已有文献数据,设计用于成人骰骨骨折的跨关节内固定接骨板,α、β角分别设计为70°和30°.取6具成人足部标本,距踝关节近端15 cm处截骨后,在跟、骰及第4、5跖骨处放置a~e5枚电阻应变片,加载至600 N后测量各个点的应变值;然后制作骰骨骨折模型,同上法测量各个点的应变值并与骨折前比较;将标本随机分为两组(n=3),A组采用设计的骰骨跨关节接骨板及9枚螺钉固定骨折,B组采用掌指骨接骨板及8枚螺钉跨关节固定,再次对标本加载600 N压力后记录各个点的应变值及骨折块垂直位移.结果 骰骨骨折前后比较,a、d、e点的应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点骰骨骨折后应变值明显大于骨折前(P<0.05).骨折固定后,A、B组加载压力600N时的各个点应变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相同载荷下,应变值变化主要集中在骨折线处,因此将骨折固定后的b、c两点应变值与骨折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固定后A、B组加载压力600 N时的骨折线内侧骨块Y1垂直位移分别为(0.804±0.011)、(1.126±0.083)mm,骨折线外侧骨块Y2垂直位移分别为(0.672±0.036)、(1.007±1.103)mm,A组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11,P=0.003;t=-5.307,P=0.006).结论 设计的新型骰骨跨关节接骨板对骰骨骨折具有更稳定的固定效果.

  • 带前弓弧度短型股骨转子间髓内钉的研制及其匹配性的术后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世民;张英琪;胡孙君;马卓;姚勐炜;姚喜洲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带前弓弧度的短型股骨转子间髓内钉(简称新型头髓钉),观测其与国人股骨髓腔的匹配性.方法 设计一种新型头髓钉(钉长195 mm,前弓弧度半径120 cm),并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5年1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该新型头髓钉治疗.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5~94岁,平均82.3岁.骨折按AO/OTA分型:A1.2型3例,A1.3型2例,A2.1型5例,A2.2型8例,A2.3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d,平均3.2 d.收集患者术中透视像及术后股骨近端正侧位X线片,观测髓内钉在矢状面的入钉点位置(分偏前、居中、偏后3种),远端钉尖与股骨前侧皮质的关系(按6级分类法),近端钉尾与大转子外侧皮质的关系(按3级分类法).结果 1例因术后窒息住院死亡.余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平均4个月,其中7例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周.末次随访时采用Parker-Palmer活动能力评分为4~8分,平均5.5分.无髋股部疼痛主诉.影像学参数测量结果示,髓内钉的矢状面入钉点偏前2例(8%),居中18例(72%),偏后5例(20%).远端钉尖位于髓腔中央者(0级)15例(60%),偏前但与前侧皮质无接触者(+1级)8例(32%),偏后但与后侧皮质无接触者(-1级)1例(4%),偏前与前侧皮质接触轻度撞击者(+2级)1例(4%).近端钉尾不突出大转子外侧皮质者(0级)13例(52%),突出高度≤5 mm者(1级)9例(36%),>5 mm者(2级)3例(12%).结论 新型头髓钉与国人股骨具有良好的形态学匹配性,钉尖撞击前侧皮质与钉尾突出大转子的出现率很低,有助于减少器械并发症的发生.

  • 一种优化的猪骨骼肌来源无细胞基质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鉴定

    作者:张迪;谭秋雯;汤沈力;罗静聪;张忆;吕青

    目的 探讨一种优化的猪骨骼肌脱细胞制备方法,以期制备理想的猪骨骼肌来源无细胞基质(decellularized porcine muscle tissue,DPMT)支架材料.方法 取市售新鲜健康成年家猪腰部骨骼肌组织,采用匀浆-球磨-去垢剂多步骤脱细胞方案制备DPMT.行组织学观察脱细胞、脱脂效果,天狼猩红染色分析胶原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内部微结构;测定材料中DNA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置于不同浓度DPMT浸提液中,培养后第1、3、5天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测算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材料细胞毒性;通过DPMT表面接种HUVECs体外共培养3d后,行活死细胞染色评价其体外细胞相容性.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建立DPMT大鼠背部皮下植入模型,于植入3、7、14、28 d取材,大体观察材料降解情况,并测量其横径;行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匀浆-球磨-去垢剂多步骤脱细胞方法操作简便,制备DPMT仅需ld时间;检测显示DPMT脱细胞、脱脂完全,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及Ⅳ型胶原;DPMT中DNA含量为(15.902±1.392) ng/mg干重,总蛋白质含量占其干重的68.94%,显著低于新鲜猪骨骼肌组织[分别为(140.724±10.422) ng/mg干重及93.14%] (P<0.05);DPMT内部呈均质疏松网状结构.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DPMT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1级,HUVECs在DPMT表面能稳定生长.DPMT大鼠皮下植入后14 d内可保持大体结构的稳定性,至28 d时完全降解;炎性反应在3d时明显,7d时明显减轻,两时间点炎性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7d即可见DPMT内部新生血管环结构形成,14 d时新生血管环数量显著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匀浆-球磨-去垢剂多步骤脱细胞方案省时高效、可重复性佳,所制备的DPMT脱细胞、脱脂完全,蛋白质成分保存良好,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生物相容性,且可能具有一定诱导血管新生潜能.

  • 硫酸软骨素促进成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琳;周立冬;吴美;刘理金;向勇平;刘谋元;刘爱兵

    目的 探讨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对成肌细胞增殖以及肌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第5代成肌细胞制成浓度为1×108个/L的细胞悬液,依据在成肌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CS,将实验分为A组(0 μg/mL)、B组(50 μg/mL)、C组(100 μg/mL)和D组(200 μg/mL).干预4、5、8d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及肌管形成情况,6d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8d行HE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肌管形成数.结果 倒置显微镜观察示,细胞贴壁后呈单核梭形,细胞核呈卵圆形,细胞质致密;贴壁90%时整体肌母细胞呈漩涡状走行,长梭状生长.继续培养成肌细胞细胞核出现融合现象,形成多核肌管.8d,A组细胞多数已融合形成肌管,B、C组细胞有部分未融合,D组细胞融合形成肌管数少.MTT检测示,A、B、C、D组活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0.045 2±0.0044、0.540 4±0.096 7、0.660 9±0.143 4、1.069 0±0.039 0,A组显著小于B、C、D组,B、C组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组细胞大多数已融合形成肌管;B、C组有少部分细胞未融合形成肌管;D组细胞融合形成肌管数相对少,未融合细胞数稍多.A、B、C、D组肌管形成数分别为(222.01±30.02)、(193.13±42.46)、(170.26±11.96)、(136.88±16.78)根,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58,P=0.252).结论 CS显著促进成肌细胞增殖,200 μg/mL CS促成肌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优于其他浓度.

  • BMP-14联合Noggin shRNA共转染对脂肪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浩;芮永军;孙振中;汤峰林;丁涛

    目的 在体外环境下同时下调细胞中Noggin基因和增加BMP-14基因,观察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5只,体质量250~300 g,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ADSCs,体外培养、扩增.使用慢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转染大鼠ADSCs,根据目的基因不同将实验分为3组,A组为空载体病毒Lv-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对照组,B组为Lv-BMP-14转染组,C组为BMP-14+Noggin shRNA转染组.分别于转染后3、7、14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P-14及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转染后14 d采用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转染后3d,各组BMP-14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C组BMP-14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3d,C组各成骨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7、14 d,C组各成骨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除转染后7dA、B组间Ⅰ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14 d茜素红染色示,A、B、C组钙结节量呈递增趋势.结论 BMP-14具有增强大鼠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沉默细胞中的Noggin基因、联合BMP-14基因共同作用于大鼠ADSCs,其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强于BMP-14单基因转染,两者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 过表达插头框转录因子C2经Wnt信号通路调节BMSCs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尤武林;王建伟;黄桂成;张亚峰

    目的 观察过表达插头框转录因子C2 (forkhead/F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Foxc2)经Wnt-β链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兔BMSCs成骨分化,为基因转染BMSCs修复股骨头坏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慢病毒携带Foxc2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Lv-GFP (A组)及Lv-Foxc2(B组)转染第5代兔BMSCs,以未转染BMSCs为对照(C组).慢病毒转染后72h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 (water soluble tetrazolium-1,WST-1)法检测细胞活性;慢病毒转染2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表达Foxc2对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影响.然后,在B组中添加不同剂量(0、0.1、1.0μmol/L)β-catenin抑制剂XAV-939,成骨、成脂诱导2周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骨因子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 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成脂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2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2,PPARγ-2)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 WST-1检测示,转染72hB组细胞活性为130.85%±0.15%,显著高于A组的100.4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0.004).转染2周后,B组β-catenin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P<0.01).添加β-catenin抑制剂XAV-939后,细胞中成骨因子OCN、COL Ⅰ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减少,而成脂因子PPARγ-2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且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表达Foxc2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SCs成骨分化.

  • 耳后瓣联合多瓣修复颞部恶性肿瘤大缺损一例

    作者:王子佳;黄谢山;刘德裕;陈尧卉;廖军

    目的 总结1例应用耳后瓣联合多瓣修复右颞部恶性肿瘤组织大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收治1例右颞部肿物男性患者,75岁;肿物大小约为4 cm×4 cm.术中病理示鳞状细胞癌.术中行扩大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肿物切除后组织缺损范围为8 cm×8 cm.于缺损部邻近组织设计制备耳后瓣、鼻唇沟瓣、颊瓣、颈胸皮瓣,大小分别约为4 cm×3 cm、4cm×2 cm、4 cm×3 cm、8 cm×4 cm,联合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1个月内因皮瓣张力过大,右口角向上偏移;外眦受牵拉外移,致右眼裂变小.术后3个月随访,右侧口角位置基本恢复正常,眼周稍肿胀,眼裂稍小,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术后4个月面部外形对称,表情自然协调正常,患者满意.结论 耳后瓣联合多瓣修复颞部组织大缺损效果良好,手术方法较简便,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 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钱俊;芮永军;施海峰;吴权;吴柯

    目的 总结指背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指背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19~66岁,平均31.7岁.致伤原因:机器冲压伤9例,重物压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40 min~36h,平均7.4h.指别:示指3指,中指5指,环指5指.缺损范围1.0 cm×1.0 cm ~ 2.5 cm×2.0 cm.第1皮瓣覆盖缺损创面,第2皮瓣覆盖第1皮瓣供区,第2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5个月.各皮瓣色泽红润、质地良好;第1皮瓣供区无凹陷、破溃,第2皮瓣供区线性瘢痕愈合,整体外观良好.末次随访时按手指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手功能:优9指、良3指.结论 采用指背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指背创面缺损,手术操作简便,疗效较好.

  • 棘突间撑开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飞;张长春;朱坤;许刚

    目的 对棘突间撑开器(interspinous distraction devices,IDD)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IDD治疗DLSS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IDD治疗DLSS的短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与减压术或融合术无显著差异.IDD并发症发生率高,虽然并不显著影响手术疗效,但会提高患者医疗成本.结论 IDD为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DLSS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但其耐用性及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 缺氧诱导因子对椎间盘调控作用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琪;马龙冰;杨曦;刘立岷;宋跃明

    目的 对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调控椎间盘的相关作用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HIF对椎间盘调控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HIF是细胞应对缺氧环境的关键转录因子,广泛分布于组织器官,包括椎间盘组织中;其在椎间盘氧浓度低的髓核组织中表达浓度高.HIF对椎间盘调控作用主要包括调节髓核组织分化和发育,维持髓核细胞生存、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维持椎间盘内环境稳定.结论 HIF对椎间盘组织发育、分化和行使正常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和治疗椎间盘退变的靶点.

  • 分娩性臂丛损伤的神经重建诊治进展

    作者:孙嘉宇;陈亮;胡韶楠

    目的 综述分娩性臂丛损伤(又称产瘫)的诊治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与产瘫有关的文献,并对其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分型、辅助检查以及神经重建手术的适应证、方式和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近年来产瘫发病率未见明显下降.体质量≥4kg、产钳助产和孕妇体质量指数≥21是产瘫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但不可用作定量指标.脊髓CT及MRI造影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约为0.7和0.97.一般采用Narakas分型,即Ⅰ型为C5、6损伤,Ⅱ型为C5~7损伤,Ⅲ型为全臂丛损伤,Ⅳ型为Ⅲ型伴Horner征.通常认为3个月无屈肘动作是臂丛探查指征.10%~30%产瘫需要手术治疗,对于上干创伤性神经瘤,绝大多数作者主张行神经瘤切除神经重建.上中干手术疗效的终评价应在术后4年、全臂丛应在术后8年;功能评价主要采用肩关节Mallet评分、肘关节Gilbert评分和手功能Raimondi分级.结论 出生后3个月无屈肘时应行手术探查;对于创伤性神经瘤(即使术中有电传导)应行切除并臂丛重建.

  •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闫祥甲;李彦林;肖渝;李龙滕

    目的 对近年来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三维数字化技术能够获得精确的膝关节形态学、生物力学,并能够通过术前规划预测截骨量及假体型号大小,从而精确指导膝关节置换术.结论 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少手术误差,提高手术精度,改善临床效果.

  • 典型骨斑点症一例

    作者:王刚;张政;丁露;杨晨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17岁.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疼痛,疼痛呈间断性,夜间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减轻,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未给予系统治疗;1个月前左膝关节疼痛加重,于2016年2月20日入院.检查:左膝关节无红肿,皮温正常,无浅静脉怒张,无瘢痕及窦道形成;左膝关节髌骨下方有压痛,左膝关节被动活动正常;左侧中指、环指中远端指节并指畸形(图1).

  • 髌骨下骨软骨瘤一例

    作者:张政;王刚;丁露;杨晨

    1 病例介绍患者女,55岁.1年前发现左膝关节髌骨下“桃核”样大小肿物突出于皮肤表面,无痛,未行系统治疗;后无明显诱因肿物逐渐增大,左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于2014年3月12日入院.检查:左膝关节髌骨下方皮肤隆起明显,无红肿及静脉怒张;局部可触及一大小约8.0 cm×5.0 cm×3.0 cm肿物,质硬,无压痛及叩击痛,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为20~80°;左下肢远端末梢血运良好,神经感觉、运动功能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等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左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左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内高密度影(图1).MRI示T1WI呈低信号,与软骨信号相似,中间混杂部分钙化及成骨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滑膜组织增生水肿(图2).诊断:左膝关节髌骨下肿物(性质待查),考虑骨软骨瘤.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