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CT血管造影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姚志浩;黄馗;罗世洪;孙黎波;周航宇;吴双江;肖金刚

    目的 探讨应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2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45 ~ 72岁,平均56.8岁.舌癌12例,口颊癌5例,口底癌4例,口咽癌2例;均为鳞状细胞癌.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TNM分期:T2N0M08例,T2N1M03例,T2N2M01例,T3N0M04例,T3N1M02例,T3N2M02例,T4N1M02例,T4N2M01例.病程1~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均行CTA检查,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及其穿出点体表投影点,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术中扩大切除肿瘤后,遗留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 cm×4 cm ~ 11 cm×7 cm;并参照术前设计切取皮瓣修复缺损,其中股前外侧薄型皮瓣14例,股前外侧肌皮瓣7例,股前外侧双叶瓣2例;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 ~ 12 cm×8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经术前CTA检查,22例明确定位穿支血管穿出股前外侧阔筋膜位置,穿支血管定位率为95.7%(22/23).1例术后第5天出现颌下漏口,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供区及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皮瓣因静脉回流不畅,改为吻合2根静脉,皮瓣顺利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36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后3个月,参照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制定简化言语功能恢复标准及吞咽功能恢复标准,22例言语及吞咽功能恢复达满意,1例右口底高分化鳞状细胞癌(T4N1M0)言语及吞咽功能达较满意.23例术后受区未见明显组织萎缩,供区未出现运动感觉功能障碍.随访期间,21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6个月出现对侧颈淋巴结转移再次手术,术后生存23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10个月出现远处转移死亡.结论 通过CTA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后受区形态及功能恢复理想.

  • 经椎板间隙小开窗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比较研究

    作者:覃建朴;王翀;敖俊;廖文波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隙小开窗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Denis A、B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重建效果和远期稳定性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2月,采用椎体内植骨成形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Denis A、B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术中采用经伤椎椎板间隙小开窗椎体内植骨(A组),20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B组).两组患者除术前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损伤节段以及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16~ 31个月,平均19.1个月;B组17~25个月,平均20.2个月.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除Frankel A级患者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均较术前缓解,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断钉、退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伤椎椎体内植骨填充良好,植骨融合.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均恢复良好,A、B组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以上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Denis A、B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椎板间隙小开窗或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均能较好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并维持椎体稳定,降低了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可根据患者椎管占位严重程度、椎体塌陷情况及脊髓神经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植骨通道.

  • 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的修复及疗效评价

    作者:司思;王怀胜;蒲怡;岑瑛;肖海涛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桥接移植修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采用腓肠神经桥接移植修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患者23例.患者年龄19 ~ 38岁,平均27岁.病程1 ~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患者主要表现为阴茎性快感、冷热感觉及触觉敏感度减退等感觉障碍.21例患者自诉勃起障碍.所有患者激素水平正常,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无手术禁忌证.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存在抑郁19例、焦虑16例,其中焦虑及抑郁共存15例;其余心理异常情况(社交障碍等)3例.术中发现缺损神经总长度为1.0~ 1.5 cm.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科学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静态两点辨别觉、感觉分级情况,记录性快感障碍、冷热感觉及触觉敏感度等主观感觉情况;对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勃起功能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 (IIEF-5)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6个月性快感较术前明显改善11例,部分改善5例;冷热感觉及触觉敏感度改善21例;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善1例.术后3、6个月患者静态两点辨别觉、感觉分级情况以及IIEF-5问卷调查表评定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与术前相比,抑郁改善14例(73.68%),焦虑改善12例(75.00%),焦虑和抑郁共存改善12例(80.00%).结论 腓肠神经桥接移植修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后神经离断,可获得较好疗效.

  • 不同形式游离股深动脉蒂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宋达疆;李赞;周晓;谢松林;邬娇;刘志中;彭文;欧延;李小慧;柳泽洋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游离殷深动脉蒂嵌合穿支肌皮瓣的临床解剖及其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4月-2016年1月,采用不同形式股深动脉蒂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44例舌癌术后缺损.男40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6.3岁.原发舌缘24例,舌腹17例,口底癌累及舌3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 TNM分期:T4N0M016例,T4N1M011例,T3N1M09例,T3N2M08例.病程1~22个月,平均8.6个月.皮瓣切取范围为8.5 cm×4.0 cm~12.0 cm×6.5 cm,肌瓣切取范围为4.0 cm×3.0 cm~ 7.5 cm×5.0 cm.其中11例采用游离股深动脉蒂嵌合穿支大收肌肌皮瓣,大收肌穿支血管蒂长度为(8.3±0.5) cm;33例采用游离股深动脉蒂嵌合穿支股薄肌肌皮瓣,股薄肌穿支血管蒂长度为(8.1±0.8) cm.大腿内侧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游离股深动脉蒂嵌合穿支肌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40个月,平均23.8个月.所有患者再造舌形态良好,舌体活动可,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满意,无1例肿瘤局部复发.大腿内侧瘢痕位置隐蔽,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 游离股深动脉蒂嵌合穿支肌皮瓣可以以不同形式切取,适用于舌癌术后缺损修复.

  • 阴茎阴囊Paget病局部扩大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作者:孟凡军;蒲怡;陈志兴;岑瑛;陈俊杰

    目的 通过与根治性切除术比较,评价阴茎阴囊Paget病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1例阴茎阴囊Paget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4例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A组),27例采用根治性切除术(B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损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分级、患者功能及外观自评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次数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13~67个月,平均35.5个月;B组11~70个月,平均38.8个月.A组创面甲级愈合11例、乙级愈合2例、丙级愈合1例,B组分别为12、7、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2,P=0.036).术后5年内A组复发4例(28.6%),B组复发6例(2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2,P=0.654).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外观及功能自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0,P=0.008).结论 阴茎阴囊Paget病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局部扩大切除术可有效去除症状,降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且术后复发率较根治性切除术未明显升高.

  • 小切口直视下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

    作者:沈凯;谭祖键;杨阜滨;张胜利;曹代桂

    目的 探讨小切口直视下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1月,采用小切口直视下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的32例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联合手术组)临床资料;与同期32例采用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传统手术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损伤节段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术中椎旁肌肉剥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切口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定;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联合手术组随访时间为9~12个月,平均10.5个月;传统手术组为8~ 12个月,平均9.8个月.联合手术组术中椎旁肌肉剥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切口VAS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联合手术组2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6个月椎弓根螺钉拔出;传统手术组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未出现钉棒断裂和拔出.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椎管均充分减压;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患者神经功能均获得一定程度恢复.结论 小切口直视下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穹隆状椎管减压治疗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在确保良好神经减压的同时能减少医源性创伤,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

  • 雷帕霉素及去铁敏对缺血缺氧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聂开瑜;胡鹏;王达利;魏在荣;曾学琴;孙广峰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及去铁敏对缺血缺氧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体质量(300±20)g,于背部制备缺血缺氧创面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去铁敏干预组(B组)、雷帕霉素干预组(C组)、去铁敏+雷帕霉素共同干预组(D组).模型制备后3、6、9d,A、B、C、D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去铁敏(10mg/kg)、雷帕霉素(3mg/kg)、去铁敏(10mg/kg)+雷帕霉素(3mg/kg).模型制备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于创面完全愈合后第2天切取创面愈合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均成活至实验完成,创面均愈合;其中A、B、D组创面愈合时间均较C组明显缩短(P<0.05);A、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C、D组mTOR mRNA表达较A、B组明显下调(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组HIF-1α、VEGF mRNA表达较A、C组明显上调,A组较C组表达上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C、D组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较A、B组明显下调(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D组(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较A组明显下调,D组低于B、C组,C组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铁敏可促进大鼠缺血缺氧创面愈合,而雷帕霉素作用相反;可能与慢性缺血缺氧创面中存在mTOR与HIF-1信号调节通路有关.

  • 超声骨刀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玉伟;王海蛟;崔巍;李程;周鹏;张永辉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93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7)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器械不同分为3组:应用超声骨刀61例(A组),应用三关节咬骨钳及椎板咬骨钳73例(B组),应用微型磨钻59例(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48 h引流量均显著少于B、C组(P<o.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6个月;B组24 ~ 36个月,平均27.5个月;C组28 ~ 47个月,平均38.1个月.3组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切口感染,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组6例、B组8例、C组6例出现肩部放射痛,给予脱水剂、物理治疗等处理,1周后疼痛均消失.3组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A、C组均未出现门轴断裂;B组5例7个门轴发生断裂,予以微型钛板固定.末次随访时,3组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3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声骨刀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与传统手术操作相似,可避免椎板门轴侧断裂.

  •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疗效观察

    作者:于庆帅;陈亮;晏铮剑;楚磊;石磊;邓忠良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3月,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管内骨水泥取出减压术治疗5例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5 ~ 83岁,平均74.4岁;PVP术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0~30 d,平均16.2 d.骨水泥渗漏节段:T12、L13例,L1、2 2例;双侧渗漏1例,单侧渗漏4例.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疼痛2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8分及7分;下肢肌力减退3例,日本骨科协会(JOA) 29评分分别为18、20、19分.5例神经功能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为E级2例,D级3例.结果 手术时间55 ~ 119 min,平均85.6 min.术中出血量30 ~ 80 mL,平均48 mL.术后第1天影像学检查均示骨水泥均全部取出.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2例术前临床症状以下肢疼痛为主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为2分;3例术前临床症状以下肢肌力减退为主患者,下肢肌力逐渐恢复,末次随访JOA29评分分别为21、23、22分.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安全、可行.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明东;胡稷杰;黎早敏;陈剑飞;高星;刘键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6年3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1例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A组),53例采用切开复位LCP内固定(B组),46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A组随访时间为12 ~ 23个月,平均18.6个月;B组为12 ~ 25个月,平均19.0个月;C组为12~24个月,平均18.9个月.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B、C组(P<0.05);C组仅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P<0.05),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A、B组,A组短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11例(21.6%)、B组14例(26.4%)、C组2例(4.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C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LCP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三者相比,PFNA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能早期负重、缩短卧床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选择PFNA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宜.

  • 开放性胫骨骨折外支架二期更换为内固定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刘熹;岑石强;项舟;钟刚;易敏;方跃;刘雷;黄富国

    目的 评估开放性胫骨骨折自外支架更换为内固定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98侧患肢)以外支架为初期固定手段的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9例(31侧患肢)由于患者主观不适、钉道反应、Schantz针松动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原因,在伤口愈合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绝对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后,更换为内固定(试验组);65例(67侧患肢)未更换为内固定(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第1次清创时间、初始病原菌类型、接受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肢体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GustiloⅢ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试验组,两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计算两组患者总体感染发生率;分别比较两组不同骨折分型患者以及接受过植皮或皮瓣移位手术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记录感染患者病原菌信息,并与初始病原菌进行比较;记录试验组患者使用不同内固定物发生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7% (3/31)和9.0% (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909).Ⅰ、Ⅱ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试验组和对照组ⅢA型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 (1/7)和6.3% (2/32),ⅢB型分别为50.0% (2/4)和14.3%(2/14),ⅢC型分别为0和16.7%(2/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09,P=0.476;x2=2.168,P=0.141;x2=0.361,P=0.548).发生感染的患肢中,仅试验组1侧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术前原始致病菌一致.接受植皮或皮瓣移位手术的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3% (2/6)和13.3% (2/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9,P=0.303).试验组更换为内固定后,采用髓内钉者(11侧)无1例发生感染,而采用钢板(20侧)的患者中4侧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0%.结论 多数情况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自外支架更换为内固定是安全的.但针对初始创伤伴广泛而严重软组织损伤者,特别是GustiloⅢ型骨折且通过皮瓣或植皮修复获得创面愈合者,术前必须仔细评估患者软组织条件,谨慎选择内固定物类型,术中对软组织进行精细保护.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旋转角对髋臼角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严亮;王彭;汤春平;成红兵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和正常髋关节的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是否存在差异,以及DDH中ATA对髋臼角度的影响.方法 以2009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39髋)女性DDH患者作为DDH组,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39岁;另选择31例(31髋)无髋关节疾患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52~79岁,平均69岁.两组均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ATA、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AAA)、髋臼外展角(acetabular inclination angle,AIA)、髋臼近端前倾角(acetabular cranial anteversion angle,ACAA)及髋臼扇形角(acetabular sector angle,ASA);其中以ASA评估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TA与AAA、AIA、ACAA的相关性,以及ATA、AAA及AIA与各方向ASA的相关性.结果 DDH组ATA、AAA、AIA均大于对照组,前侧、上侧、后侧ASA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8,P=0.523).DDH组ATA与AAA和ACAA成正相关(r=0.439,P=0.001;r=0.436,P=0.002),与AIA无相关性(r=0.123,P=0.308);对照组ATA与AAA、ACAA、AIA均无相关性(r=-0.004,P=0.724;r=-0.079,P=0.626;r=-0.058,P=0.724).髋臼覆盖方面,DDH组中,ATA、AAA与前侧ASA成负相关(P<0.05),与后侧ASA成正相关(P<0.05),与上侧ASA无相关性(P>0.05);AIA与前侧、上侧ASA成负相关(P<0.05),与后侧ASA无相关性(r=-0.092,P=0.440).对照组中,ATA与各方向ASA均无相关性(P>0.05).DDH前壁缺损18髋(46.2%)、侧方缺损15髋(38.5%)、后壁缺损6髋(15.3%).前壁、侧方、后壁缺损的ATA分别为(22.91±5.06)、(21.59±3.81)、(15.70±10.00)°,后壁缺损的ATA明显小于前壁及侧方缺损(P<0.05),前壁及侧方缺损的A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的ATA影响髋臼角度,因此对于髋臼前外侧缺损的DDH行髋臼旋前截骨术合理,对于髋臼后壁缺损的DDH则应避免行髋臼旋前截骨术.

  • 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卿忠;叶久敏;马建兵;李辉;王志远

    目的 探讨采用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2例(68膝)接受OWHTO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29例(32膝)患者术中采用传统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传统组),2014年4月-2015年12月共33例(36膝)患者术中采用改良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观测术侧下肢机械力线,以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表示;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传统组1例截骨部位切口发生血肿,经对症处理后3周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传统组(t=11.934,P=0.000;t=11.663,P=0.000);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9,P=o.83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传统组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2.7个月;改良组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13.2个月.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症状均消失.末次随访时,两组HSS评分以及WOMA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股胫角均得到纠正.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HKA角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下肢机械力线定位方法相比,OWHTO术中采用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医患双方辐射暴露.

  • 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游镇君;孙俊英;蒋毅;刘师良;吴可沁;李哲;秦力

    目的 探讨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16例(16髋)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12例;年龄49~ 78岁,平均62.7岁.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至该次翻修术时间为3~15年,中位时间8.2年.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15例,Vancouver B3型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1例.髋臼侧骨缺损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Ⅲ型12例,Ⅳ型4例;Paprosky分型:ⅢA型12例,ⅢB型4例.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大腿疼痛情况;摄X线片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于术后2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抗凝治疗后治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6.8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1.88±3.28)分,较术前(42.44±4.66)分显著改善(t=-106.30,P=0.00).2例术后下地行走时出现轻度大腿痛,症状于术后1年消失.术后即刻髋臼外展角为37~54°,平均42.9°;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间线距离和距泪滴外侧距离分别由术前的(33.67±12.19) mm和(34.98±12.30) mm改善至术后即刻的(20.67±9.63) mm和(40.04±6.61)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P=0.00;t=-3.15,P=0.00).术后4~ 12个月X线片示所有股骨大转子延长截骨区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金属重建杯与骨面均无连续性透亮带,无假体移位及骨溶解,臼杯均呈骨性固定;无1例因假体松动需行再翻修手术者.结论 对于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者,采用金属重建杯行翻修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 BMP-2和地塞米松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陆彦玲;林田;刘玉莹;包丽荣;吴煜

    目的 通过将BMP-2和地塞米松分别及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探讨两者对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25岁以下患者因正畸原因拔出的无病变牙牙髓组织,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并传至第3代,行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第3~5代牙髓细胞分为4组,A、B、C组分别加入100 ng/mL BMP-2、1×10-8 mol/L地塞米松、100 ng/mL BMP-2以及1×10-8 mol/L地塞米松,D组不添加诱导剂作为对照组.培养1、3、5、7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培养5、7d行RT-PCR检测成牙本质细胞形成标记基因表达情况,包括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ALP;培养14d行ALP染色并计算阳性染色面积占总面积比值;培养21d行茜素红染色并测定562 nm波长处吸光度(A)值.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呈长梭形的人牙髓细胞,经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显示符合牙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均逐渐增加,5d时达峰值,7d时降至3d水平.培养5d,A、B、C组细胞显著多于D组,C组多于A组,A组多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示,培养5d,A、B、C组ALP、DSPP、DMP-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D组,C组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7d,除A、B、C组DSP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D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各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4 d ALP染色示,各组可见紫黑色沉淀,其中C组着色程度深;经半定量测定,C组阳性染色面积占总面积比值显著高于A、B、D组,A、B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1d茜素红染色示,C组矿化结节呈片状大面积分布,A、B组呈散在分布,D组无矿化结节形成;各组间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对牙髓细胞的增殖作用比地塞米松更明显,两者对牙髓细胞分化作用差异不明显;但与单独应用相比,两者联合应用对牙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 复合透明质酸钠的硫酸钙可注射材料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志峰;李波;李强;黄振飞;尹博;马培;许德荣;吴志宏;邱贵兴

    目的 制备复合透明质酸钠的硫酸钙可注射材料,观察其促进骨再生作用,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可注射材料.方法 将硫酸钙分别与透明质酸钠溶液、交联透明质酸钠溶液、PBS溶液,按照2:1(W/V)比例混合,制备3种复合材料(记作CA+HA、CA+HAC以及CA).通过将3种复合材料浸泡于PBS溶液中观察其形变并进行X线衍射分析,观察材料稳定性.参照ISO10993-5制备3种复合材料浸提液,用于培养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并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检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不同浓度浸提液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单纯培养基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成骨分化培养基制作促进细胞增殖的佳浓度浸提液,用于培养MC3T3-E1细胞,ELISA法检测成骨分化相关蛋白ALP、Ⅰ型胶原(collagentype Ⅰ,COL-Ⅰ)及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浓度.取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CA+HA、CA+HAC以及CA材料,于6、12周取标本行Micro-CT扫描并计算骨组织占组织体积百分比(bonevolume/tissue volume,BV/TV),然后标本切片行HE染色,观察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复合材料稳定性检测示,CA+HA及CA+HAC具有良好可注射性,在PBS溶液中不易溃散,优于CA.生物相容性实验显示,培养6、12、24 h,CA组吸光度(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CA+HA组、CA+HAC组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25%、50%浓度浸提液培养5d时CA组、CA+HA组和CA+HAC组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5%、100%浓度浸提液培养后,仅CA+HA组A值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50%浓度浸提液进行成骨分化实验.ELISA检测示,培养14、21d时CA+HA组和CA+HAC组ALP、COL-Ⅰ、OCN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A组(P<0.05).Micro-CT检查示,6、12周时CA+HA组、CA+HAC组间BV/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CA组(P<0.05);HE染色示,6周时CA组缺损处无成形骨组织,CA+HA组和CA+HAC组可见少量骨组织;12周时,CA组可见到少量细条索状骨组织形成,CA+HA组和CA+HAC组均见较多条索状骨组织,明显优于CA组,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硫酸钙与透明质酸钠溶液及其交联产品按照2∶1(W/V)比例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稳定性和可注射性,体外能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和分化,植入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后具有良好成骨能力,有望作为一种可注射材料用于骨缺损微创治疗.

  • 鹿茸软骨组织脱细胞基质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付晶;张伟;张爱武;马丽娟;褚文辉;李春义

    目的 探讨鹿茸软骨制备脱细胞基质材料的可行性以及生物相容性,为软骨修复重建探索新材料.方法 取梅花鹿鹿茸生长中心间充质层,进行由DNA酶、RNA酶、抑肽酶等介导的脱细胞处理;行组织学和DNA含量检测,评价脱细胞效果.取第2代鹿生茸区骨膜(antlerogenic periosteum,AP)细胞,行荧光干细胞标记明确其干细胞特性后,用PKH26荧光标记并与制备的间充质层脱细胞基质进行复合培养;7d后取材行HE染色观察以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KH26标记的AP细胞在基质表面生长情况.以上观测均以未复合AP细胞的脱细胞基质作为对照.将复合培养7d的样本移植至裸鼠一侧腹股沟(实验组),取空白培养样本移植于另一侧(对照组).于移植后7、21d取材行HE染色,同时对组织进行冰冻切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KH26标记成功的AP细胞在脱细胞基质表面及内部的生长情况,评价含AP细胞的脱细胞基质在裸鼠体内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HE和DAPI染色显示脱细胞处理后材料中无细胞残留,DNA含量为(19.367±5.254) ng/mg,较脱细胞处理前的(3 805.500±519.119) ng/mg显著降低(t=12.630,P=0.000),提示成功制备间充质层脱细胞基质.AP细胞与间充质层脱细胞基质复合培养7d后,AP细胞主要黏附于材料表面,部分进入脱细胞基质内部.植入裸鼠体内后,随观察时间延长,接种AP细胞可以在脱细胞基质材料中增殖并逐渐进入材料内部,并诱导血管生成.结论 实验成功制备鹿茸软骨脱细胞基质,该基质材料在离体和活体情况下适于种子细胞(AP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并具有刺激血管生成的功能,为其用于软骨组织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汤沈力;谭秋雯;周宇婷;吕青

    目的 综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将ADSCs应用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相关文献,对ADSCs进行皮肤创伤修复的体外、体内及临床研究治疗效果、可能机制、新应用技术进行综述.结果 体外、体内及临床研究均证实,ADSCs主要通过直接分化为皮肤创伤修复所需的靶细胞和间接旁分泌作用促进多种皮肤创伤修复所需细胞系的增殖与迁移来实现促进修复的作用.新兴支架材料、细胞膜片技术可进一步提高ADSCs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结论 ADSCs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而ADSCs的应用途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刘军;芮永军;吴永伟;马运宏;陆尧;杜世浩;杨通

    目的 总结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6年4月,采用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7~63岁,平均4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跌伤5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11d,平均5.2 d.骨折按Meyer-McKeever分型:Ⅱ型4例,Ⅲ型7例.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40~ 90°,平均65.9°.术前Lysholm评分50~ 69分,平均58.5分.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术后6个月,患肢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115~130°,平均121.8°;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未见膝关节伸直功能障碍及胭窝部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Lysholm评分为85~ 99分,平均92.8分.结论 自制齿状钩钢板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行,操作简便、固定效果可靠,术后疗效满意.

  • 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

    作者:朱立帆;曾金才;蒋富贵;吴卫东;钱学峰;鞠文

    目的 总结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12月,采用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12例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42.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摔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l0d,平均4.5 d.X线片测量患侧喙锁间距(coracoclavicular distance,CCD)为(12.4±3.5)mm.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 27个月,平均19.6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CCD分别为(8.9±1.3)、(9.3±1.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8±6.9)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 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安全.

  • 陈旧性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净宇;孙文弢;高顺红;于志亮;胡宏宇;张文龙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陈旧性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Bennett骨折)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3月,采用韧带松解联合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10例陈旧性Bennett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4~ 44岁,平均35.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14周,平均7.5周.术前拇示指捏力为1~3级,平均1.8级.术后石膏外固定4~8周,骨折愈合后去除克氏针,期间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及CT检查示第1腕掌关节对位好,无再脱位发生;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5个月.1例伤后14周手术患者,术后第1腕掌关节仍存在持续疼痛症状,X线片检查见关节毛糙、间隙变窄,证实第1腕掌关节炎形成;其余患者无关节炎发生,第1腕掌关节处无明显疼痛,关节稳定.末次随访时,拇示指捏力为3~ 12级,平均6.8级.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疗效,优7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 对于陈旧性Bennett骨折,通过适当松解桡背侧韧带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 外泌体对缺血再灌注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静兰;康冰瑶;屈艺;母得志

    目的 总结外泌体对缺血再灌注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与外泌体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文献,分析总结其作用机制.结果 外泌体体积小,存在于血液、脑脊液、尿液等细胞外液中,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对心脏、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并且无肝、肾副作用.结论 外泌体治疗可能成为逆转缺血再灌注器官损伤的新方法,了解外泌体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善玺;李军;黄富国;刘雷

    目的 对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对其发展历史、手术方法、术后问题、适应证以及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术式之一,手术包括距下关节融合和植入骨块矫正后足畸形两部分.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矫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并发症,恢复距骨、跟骨的高度以及矫正距骨倾斜角的丧失,缓解疼痛.该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相对满意,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病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 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存在术后骨不愈合及植入骨块吸收等缺陷,尚需进一步研究.

  • 介入栓塞治疗一例医源性椎动脉损伤致假性动脉瘤

    作者:黄鹞;谢晓东;余化霖;张昌伟;向守卫

    1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4年前因外伤致L1椎体骨折及寰枢椎脱位,于当地医院行后路C1、2钉棒内固定术;12d前于当地医院行颈椎内固定物取出术,因术后切口反复活动性大量出血于2015年4月转入我院.查体:颈项部肿胀明显,颈部后正中线见12 cm长手术后缝合切口,切口边缘红肿,明显渗液浸泡,切口末端左侧留置直径6 mm血浆引流管,引流孔周围明显红肿渗液,间隙变大.后枕部及整个颈部软组织明显压痛,颈部皮肤软组织僵硬,无弹性;挤压切口周围触痛明显,有淡黄色渗液流出,清亮、无明显异味.四肢感觉运动良好;颈部伸屈、旋转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诱发明显疼痛.颈部CT血管曲面重组及3D成像检查,示右侧椎动脉V3段局部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可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