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替代材料在磨牙根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胡江;宋立岩

    目的 针对骨替代材料在治疗磨牙根分叉病变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本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间诊治的磨牙根分叉病变的患者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不翻瓣病灶刮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牙龈翻瓣暴露、刮除病灶后植入骨替代材料进行治疗.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5%(13/20例),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18/20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翻瓣暴露、刮除病灶后植入骨替代材料治疗磨牙根分叉病变的方法可靠,并优于传统的刮治术.

  • 三维多孔牡蛎壳/消旋聚乳酸复合人工骨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的检测

    作者:冯永增;徐华梓;彭磊;薛恩兴

    研制性能优良的新型三维多孔复合人工骨材料,并评价其相关性能. 将牡蛎壳粉、消旋聚乳酸(PDLLA)按一定比例复合,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多孔复合人工骨(OPCB)材料,检测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将OPCB和纯PDLLA薄片浸泡于37℃的生理盐水中,观测不同时间点OPCB和纯PDLLA体外降解变化参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所研制的OPCB材料平均孔隙率为85.1%;电镜下孔径测量大小为100~300 μm,孔隙之间的连通较好,孔隙形态、取向规则有序;压缩强度为2.12 MPa;在观测周期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OPCB和纯PDLLA的质量损失率、PDLLA的分子量及浸泡液的pH值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两组各时期的各项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TIPS法制得的OPCB材料,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体外降解性能可满足骨替代材料的要求.

  •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X线观察

    作者:李战春;张新;俞兴

    目前用于骨缺损的材料很多[1-2],但由于骨材料的性能、数量和价格的限制,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3,5].仿生制备纳米晶胶原骨材料是制备优异骨替代材料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得到认可[4].清华大学材料系在仿生思路下和以往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6].

  • 异种煅烧骨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姬烨;闫景龙

    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骨缺损达到一定长度后不能自然愈合,而且不能完全通过人工内固定的方法解决,这一直是骨科修复领域研究的难题。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常用方法,其中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并已被成功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但其容易受到移植物体积和合适的取骨部位及骨量的限制,而且自体骨的取用可能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慢性疼痛及血管神经损伤等[1]。通过人工合成的手段难以制成同时具有理想孔径,又具有良好的孔隙交通率的骨替代材料,从而影响骨组织的改建和修复,且因植骨材料与缺损部位形态吻合困难而不能满足结构重建的要求,有些材料还有毒性反应或细胞黏附率低等缺点,而且制造过程较复杂、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故选择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是骨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异种煅烧骨( sin-tered bone,SB;true bone ceramic,TBC)又称为天然型无机骨,是将动物骨经脱脂脱蛋白等化学方法处理后,再经高温物理煅烧制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羟基磷灰石( HA)[2],钙磷比值接近人骨,其三维立体结构非常适合新骨的长入,近年来它作为一种具有天然骨结构的骨移植材料受到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植入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广森;靳安民

    前路颈椎的显露方法早可追溯到1895年神经外科专家Chipault未曾发表的专题论文中.1954年矫形外科专家Smith和Robinson首先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解除神经压迫,并使椎体间融合,消除因椎骨运动造成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在无任何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神经外科专家Cloward也于1956年独立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二者的不同在于后者侧重于切除产生脊髓和神经压迫的骨赘和退变的间盘组织,在解除神经受压症状的同时作椎体间植骨融合.它们均被现代矫形外科和神经外科公认为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经典手术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前路颈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有所改进,但他们更多地致力于植骨融合佳材料的研究,如自体骨移植、冻干异体骨、异种骨移植到自然和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移植的研究,同时探讨提高融合率和保证以及增进融合的方法,如改进植入材料的结构和形状、附加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以及重组骨形成蛋白因子的复合应用等,现就其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骨替代材料在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后失败四例分析

    作者:谢幼专;朱振安;张蒲;史定伟;唐坚;戴尅戎;卢建熙

    近年来,骨替代材料(如异种骨和钙磷陶瓷)被用于颈椎前路融合术.但目前对于骨替代材料组织学观察的研究较少.作为国际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内容之一,我们对法国Calot医院4例骨替代材料在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后失败病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这些材料在颈椎间的生物学变化,分析其融合失败的原因,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植骨材料提供借鉴.

  • 可注射性骨替代物的研究

    作者:马东洋;杨维东;薛振恂

    先天性疾病、外伤、感染、肿瘤手术切除等造成的骨缺损和畸形都会妨碍功能和外形,其修复与重建一直是骨科、整形外科等相关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自体骨在其修复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但需开辟第2术区,增加额外手术创伤,且骨源有限.因此,新型骨替代材料如异体骨、生物材料等,有望在骨重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常用的骨替代物有块状和颗粒状两种形态,但近年来随着微创伤外科技术(如经皮注射及关节腔镜外科)的发展,研制和应用可注射性骨替代材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1].采用注射方法具有组织损伤小、不破坏修复区血供、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费用较低、容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现对目前文献报道的几种可注射性骨替代物综述如下.

  • rhBMP-2复合生物活性玻璃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秀文;刘洪臣;王会信;宁江海;王东胜

    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BG)对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诱导骨形成的影响.方法:6只大鼠皮下袋植入rhBMP-2/BG,0.2mg0.5mg rhBMP-2,并设空白对照组.植入后3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0.5mg组rhBMP-2/BG具有成骨作用,其骨化过程类似于膜内化骨的直接骨形成.结论:rhBMP-2/BG复合物能诱导新骨形成,表明BG适合作为rhBMP-2载体.

  • 生物活性玻璃骨扩增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杨秀文;夏缨;刘洪臣

    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BG)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骨替代材料,突出特点是具有成骨迅速,不仅可以和骨组织结合,还可以和软组织结合.在牙周病骨缺损、牙槽骨重建以及听骨链重建等临床应用方面获得很高的成功率,本文就BG的成骨作用、成骨机制、性能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医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材料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桑裴铭

    医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骨替代材料.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同时具有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骨生成、骨诱导性,并且其综合力学性能与自然骨的力学性能匹配,能满足临床硬组织修复要求等优点.目前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在颈椎前路、腰椎前路、椎板阙如重建、四肢良性肿瘤等手术中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特性及现有的应用效果,其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 杯状珊瑚物理性能测试

    作者:冯进;归来;张智勇

    珊瑚人工骨作为骨替代材料,近十多年来已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并应用于骨科、整形外科及口腔颜面外科.由于珊瑚可用种类较多,其物理性能不尽相同.根据临床应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好的骨替代材料.生物材料的物理性能特点是材料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选用南海西沙产杯状珊瑚进行物理性能测试,获得国产杯状珊瑚物理性能的基本数据,并与国产滨珊瑚、角蜂巢珊瑚相比较,探讨相互间的特点和差异.

  • 骨替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刘吉泉;刘学勇;邓纯博;李纯

    生物安伞性的评价在于预测生物材料或医疗器械在与人体接触使用过程中的潜在危害性,保证牛物材料的应用安全性.骨替代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证明材料的安全性.文章对骨替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方法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细胞相容性实验、全身毒性实验、血液相容性实验、皮肤致敏实验、刺激实验、遗传毒理学实验、体内植入实验.

  • 细胞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星火;杨述华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面临的难题,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目的是保存股骨头,避免或延缓全髋关节置换.髓芯减压术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用的方法,它不仅可以降低骨内压力,还可为生物活性材料、细胞等物质的植入创造条件.目前使用较多的移植物包括:血管化和非血管化骨移植物,同种异体和合成的骨替代材料,骨源性和血管源性生长因子以及各种类型的干(祖)细胞.

  • 对"自体腹壁下保存颅骨瓣修补颅骨缺损"的思考

    作者:于明琨

    颅骨缺损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修补材料的选择是颅骨修补成败的关键.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质量轻、延展性好、不导热、易于灭菌和保存、惰性(不易起生化反应)、射线易透性、无磁性、美观、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等特点;而且具有手术后不易变形移位,同时具有转导成骨作用和诱导成骨作用,手术后移植物反应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虽然目前临床应用的颅骨修补材料很多,但就修补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手术后效果而言,自体颅骨移植可能是目前佳的修补材料.由于采用自体颅骨材料修补涉及到颅骨保存、保存前与修补前的颅骨处理、修补后颅骨吸收与愈合等诸多问题,故临床尚未普及应用,因此非生物材料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 PerioGlas/rhBMP-2用于兔下颌骨侧嵴扩增的初步实验评估

    作者:杨秀文;刘洪臣;王会信;王东胜;宁江海

    目的探讨PerioGlas(bioactive glass,BG)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e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下颌骨侧嵴扩增的可行性.方法在兔磨牙区唇侧骨皮质表面, 球钻预备4~6个5mm的骨缺损,一侧骨皮质表面和骨缺损内放置BG/rhBMP-2,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正常饮食,2、4、8周后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学测量.结果观测时间内所有植入体固位良好,没有炎性反应.下颌骨表面明显加厚.材料表面骨组织覆盖;组织学观察皮质骨表面和骨缺损内新骨形成,2周纤维组织分割BG颗粒,4周大量新生骨呈编织骨样结构,新骨与BG颗粒直接结合.8周部分BG颗粒已降解被新骨取代,并与植骨床骨皮质表面直接结合,极少量残留颗粒被新骨包围.rhBMP-2/BG的表面成骨作用比单一BG、rhBMP-2好,具有明显的骨诱导性和骨引导性.新骨形成百分比明显高于BG(P<0.05).临床操作性能佳,易于放置,有止血作用.结论 rhBMP-2/BG可以用于下颌骨侧嵴扩增.

  • 颅骨成形术历史回顾与展望

    作者:杨子奉

    颅骨缺损大多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也可因手术减压或有病颅骨切除而致[1].颅骨缺损直径超过3cm即可产生临床症状,颅骨成形是治疗颅骨缺损的主要手段,颅骨成形术可以避免脑的再次损伤,治疗脑膨出、颅骨缺损综合征,外观上达到整形效果[2,3].现就颅骨成形术发展史、修补材料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方向综述如下.

  • 富血小板血浆和医用级硫酸钙在骨缺损区内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孔令强;高宗伯;李东;崔延才

    富血小板血浆(PRP)有很好的促进骨再生及骨诱导能力,无免疫排斥反应,且制备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在骨缺损修复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OSTEOSETTM颗粒是医用级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植骨替代材料而用于植骨.2010年我院采用复合PRP的OSTEOSETTM颗粒进行骨不连修复实验,旨在观察PRP在骨缺损的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

  • 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体内生物学特性

    作者:刘金标;黄钢;潘显明;马泽辉;邓冰;邓少林;张波;周劲松;伍红桦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不仅孔隙率、孔径、机械强度等性能符合人工骨材料的要求,并且结合了两种材料的优势,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贴附、增殖作用.目的:进一步探讨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及成骨特点,评价其性能.方法:将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随机植入成年新西兰白兔1.5 cm的桡骨缺损及一侧臀肌内,并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组.观察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植入后动物局部反应,检测血钙值;植入后6,8,12,16周取骨缺损处标本作X射线、骨矿含量、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臀肌处标本仅作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组织反应、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植入后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血钙值无明显变化;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在植入6~16周内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X射线、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成骨方式主要是骨传导成骨,至植入后16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而空白对照骨缺损断端仅有少量骨修复,形成骨不连;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植入后即开始其降解过程,12周以后材料周围出现较多吞噬有材料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6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未降解吸收.结果证实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成骨能力,可以在体内逐渐发生生物降解.

  • 纳米羟基磷灰石沉积层/钛酸钾薄层/钛合金生物复合材料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建光;崔春翔;戚玉敏;刘双进;邓嘉胤;彭诚

    在制备出具有表面活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沉积层/钛酸钾薄层/钛合金(HA/K2Ti6O13/β-Ti)生物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HA/K2Ti6O13/β-Ti生物复合材料、未经处理β钛合金两种骨替代材料共同培养,在既定时间内观察两种骨替代材料对成骨细胞生长、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骨替代材料对成骨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它们皆能使成骨细胞附着于各自材料表面,分泌形成胶原纤维样基质.HA/K2Ti6O13/β-Ti生物复合材料较β钛合金具有更优异的的生物活性和成骨性能,是一种很好的生物植入材料.

  • 自行设计模压增强法制备可塑形材料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体外相容性

    作者:刘金标;付西;权毅;潘显明;邓冰;廖冬发;邓少林

    目的:脱钙骨和聚乳酸都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骨替代材料,观察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12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完成.①材料制备:将人成骨细胞与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薄片复合培养.实验分为两组,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和盖玻片组.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每孔中加入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薄片1片,盖玻片组加入盖玻片1片.②实验评估:相差显微镜逐日观察成骨细胞的生长及贴附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后第2,4,6,8天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及附着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分析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对成骨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结果:①成骨细胞的生长及贴附:细胞接种24 h后,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和盖玻片组成骨细胞均完全贴壁.培养第2天,两组均开始出现细胞增殖;培养第4天,两组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周围的细胞继续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培养第6天,两组的细胞数量均迅速增多,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周围和培养孔周缘的细胞已连接成片;培养第8天,两组整个培养孔内的细胞均汇合成片,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②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及附着: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附着于材料表面和孔隙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并向孔隙内部长入,细胞形态以多角形为主.③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除接种第2天外,各时间点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盖玻片组(P<0.01).结论: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成骨细胞的贴附和增殖,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