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锁骨钩钢板治疗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作者:谭红略;王生介;赵金坤;钱臣;周琦;石岩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新鲜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c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内固定取出的必要性. 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24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20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男32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38.5岁.左侧18例,右侧26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脱位.致伤原因:交通伤31例,坠落伤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4 d.术中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固定后,未修复断裂喙锁韧带.按照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肩关节等级评分系统(UCLA)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对内固定取出前后肩关节的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术后1周2例切口发生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1例发生钢板脱钩,再次手术行钩钢板固定.1例术后3 d内肩部剧烈疼痛,去除钢板更换克氏针固定后症状缓解.3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8个月.无内同定断裂,锁骨远端骨折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4.2个月.38例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去除术前),根据UCLA评定肩关节功能,获优11例,良22例,可5例,优良率为86.8%.20例术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于3~16个月取出钢板,平均10个月.取出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内固定取出后无再脱位及骨折发生.内固定取出前及取出后UCLA总评分分别为(30.55±4.00)分及(33.85±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术中规范操作、钢板正确塑形及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对于术后肩部有症状的患者,宜取出内固定以改善肩关节功能.

  •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连续整块切除术后缺损

    作者:刘金兵;吴汉江;朱兆夫;吴湘卿;谭宏宇;王铠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连续整块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对109例舌癌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连续整块切除术后缺损.其中男75例,女34例;年龄23~75岁,平均50.4岁.病程1~6个月.根据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IUCC)标准行TNM分期:T_2N_0M_0 35例,T_2N_1M_0 8例,T_2N_2M_02例,T_3N_0M_0 31例,T_3N_1M_012例,T_3N_2M_07例,T_4N_0M_0 5例,T_4N_1M_04例,T_4N_2M_0 3例,T_4N_3M_0 2例.舌癌切除术后舌缺损范围为5 cm × 3cm~12 cm×8 cm.术中切取股前外侧肌皮瓣范围7cm×4 cm~20 cm × 8 cm.82例T_3、T_4及术后病理报告淋巴结阳性者配合术后放疗.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伤口愈合情况,并随访评价再造舌形态、功能,皮瓣供区功能及皮瓣对术后放疗的耐受性. 结果 5例术后5~7d出现口底下颌下漏;大腿供区1例出现皮下积液,1例出现伤口裂开;均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105例肌皮瓣完全成活,成活率为96.3%;3例术后3~5 d出现皮瓣远端或边缘局部坏死,均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3 d出现皮瓣完全坏死而被清除,改用胸大肌皮瓣修复.8例皮瓣修薄患者术后1 d皮瓣出现水疱,抽去水疱内容物后痊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2.5年,平均1.2年.再造舌稍萎缩,但外形仍丰满,舌颌沟深浅适度,无下颌下区凹陷;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瘢痕隐蔽,下肢无功能障碍.放疗患者未出现皮瓣坏死. 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安全可靠,修复效果好,对供区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对放疗耐受性好,是修复舌癌连续整块切除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 交胸肋骨瓣结合双钢板治疗肱骨下段骨不连

    作者:昌中孝;张作君;杜贵强

    目的 探讨交胸肋骨瓣结合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下段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0年2月-2006年5月收治肱骨下段骨不连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7~56岁,平均36.5岁.根据AO分型:A1.3型5例,B1.3型7例,B2.3型6例,B3.3型2例,C1.3型1例.所有骨不连均为内固定术后发生,骨折端骨质吸收12例,钢板断裂3例,内固定松动6例;其中肥大型8例,萎缩型13例.均无假关节形成.发生骨不连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均采用第7~9肋带血管蒂交胸肋骨瓣(长3.0~3.5 cm)结合双钢板固定治疗,术后8~10周断蒂,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2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移植肋骨瓣均于术后3~5个月,平均3.5个月与肱骨干形成骨性愈合,未发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肘关节功能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标准,为81.7~92.5分,平均89.3分;获优14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85.7%. 结论 交胸肋骨瓣植入结合双钢板固定是一种治疗肱骨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 Gamma钉内固定翻修原因及其疗效

    作者:陈太勇;李开南;汪学军;兰海;张进军

    目的 探讨采用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翻修的原因和疗效. 方法 1999年1月-2008年1月,采用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32例,其中20例出现并发症.男9例,女11例;年龄24~87岁,中位年龄65岁.翻修原因:股骨干骨折4例,拉力螺钉穿出股骨头外2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颈外11例,下肢内旋畸形2例,术后感染1例.分别采用更换加长型Gamma钉4例,重新调整Gamma钉位置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11例以及取出Gamma钉、伤口冲洗引流后重新植入Gamma钉1例行翻修术. 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16~28 d,平均21.2 d.术中出血150~600 mL,平均380 mL.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扶拐下地时间为7~15 d,平均12.5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5年.无髋内翻、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人工股骨头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翻修术用Gamma钉固定的9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个月;髋关节功能根据王方等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7例,良2例.股骨头置换的11例患者,髋关节活动达正常范围,按Harris评分标准为90~93分,均达优. 结论 骨质疏松、尖顶距≥25mm、股骨干畸形、Gamma钉自身缺陷是Gamma钉内固定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修方法能取得良好效果.

  • BMSCs种植双相复合支架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

    作者:刘明;项舟;裴福兴;黄富国;岑石强;钟刚;范红松;肖玉梅;孙静;高宇

    目的 关节软骨的病变常伴有软骨下骨缺损,其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难题.探讨BMSCs-双相支架复合物修复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比较其与植入单纯双相支架及动物自身修复效果的差别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为原料制备由软骨相和骨相构成的三维支架,提取天然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 Ⅰ)涂于表面制成PLGA-HA-Col Ⅰ双相支架.取新西兰乳兔骨髓分离培养获得的第2代BMSCs,以1×10~6个/mL接种于双相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和细胞分布.取3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远端关节面骨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A、B组分别于缺损区植入单纯双相支架和BMSCs-双相支架复合物,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未植入支架材料.于术后1、3、6、9个月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术后9个月对A、B组标本行大体评分比较、micro CT扫描定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 扫描电镜示双相支架孔隙连通性好,软骨相和骨相孔径不同,BMSCs在双相支架内生长良好.大体观察示术后9个月内A组关节表面逐渐形成类软骨样组织,部分出现塌陷或不规则缺损;B组关节面无塌陷或碎裂,新生组织质地更接近正常组织;C组缺损一直存在.大体评分显示3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优于A组,C组差.micro CT扫描示A、B组软骨下骨得到良好的修复重建,定量分析示B组骨组织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及骨小梁数目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个月A、B组缺损区存在炎性反应;术后3个月新生组织长入;术后6个月支架完全降解,新生组织在植入物及缺损边缘爬行生长;术后9个月形成大量胶原纤维,表面多为纤维软骨.C组观察期内缺损持续存在.术后9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组标本缺损区Col Ⅱ染色呈弱阳性,Col Ⅰ染色阳性. 结论 PLGA-HA-Col Ⅰ双相支架具备较适宜的一体化修复骨软骨缺损的物理特性,接种BMSCs后整体修复效果更好.

  • 脱细胞处理对小肠黏膜下层细胞残留及生长因子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薇;李次会;武术;解慧琪;罗静聪

    目的 探讨机械-酶消化法对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细胞残留量及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方法 取4 h内市售新鲜猪空肠,采用机械处理(去除浆膜层、黏膜层及肌层)、脱脂、胰蛋白酶消化、去垢剂处理及冻干5个步骤制备SIS.每步操作后留取样品(n=4),分别作为A、B、C、D、E组;以新鲜猪空肠作为对照(n=4,F组).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变化;采用Nest-PCR技术测定死亡相关蛋白12(deach associated protein 12,DAP12)含量;ELISA法检测VEGF、bFGF、TGF-β和TNF-α的含量. 结果 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B组有细胞残留,C、D、E组未见细胞残留.Nest-PCR检测示各组均含有DAP12;A~F组DAP12拷贝数分别为(18.01±9.53)、(11.87±2.35)、(0.59±0.27)、(0.29±0.05)、(0.19±0.04)、(183.50±120.13)copy×10~6/cm~2.F组DAP12含量显著高于A~E组(P<0.05),A、B组高于C、D、E组(P<0.05),C、D、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示A组VEGF、bFGF、TGF-β及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C、D、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采用机械法制备SIS有较多细胞残留;机械-酶消化法能有效去除细胞,显著降低DAP12含量,生长因子含量无明显改变.

  • 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作者:文涛;王力强;徐希彦

    目的 总结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闭合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4月-2008年6月,采用经足跟部外侧延长的L形切口显露跟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高处坠落伤所致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57岁,平均37岁.左侧7例,右侧11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5例,Ⅳ型1例.术前常规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检查,骨折均累及距下关节并伴有不同程度移位,Gissane角及Bohler角明显减小.受伤至手术时间5~7 d. 结果 术后3 d 1例伤口感染,术后5 d 1例创缘部分缺血坏死,经对症治疗后伤口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个月.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及B(o)hlc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8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获优5例,良10例,差3例,优良率83.3%. 结论 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Arthrex纤维缝线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作者:陈庆真;温煦;许少健;高辉;黄永明

    目的 总结Arthrex纤维缝线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单纯Arthrex纤维缝线治疗31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15~64岁,平均34.6岁.车祸伤17例,跌伤11例,坠落伤3例.均为急性闭合性损伤.均有肩部皮肤挫伤,局部肿胀、疼痛,患侧上臂外展及上举功能受限.其中1例合并同侧肋骨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2~72 h,平均12 h.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3.7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术后5~12周,平均7周.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至伤前活动能力.术后1个月1例局部残留疼痛,2例肩关节功能部分受限,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至伤前.采用美国肩关节功能评分表(ASES)评分为86~100分,平均92.7分. 结论 应用Arthrex纤维缝线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简便实用、安全可靠.

  • 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作者:汤立新

    目的 总结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34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男22例,女12例;年龄42~77岁,平均56.9岁.病程2 h~8年,平均2年8个月.颈椎X线片及MRI检查显示为2个节段以上椎间平面病变,其中C_(2~4)2例,C_(3~5)18例,C_(4~6)11例,C_(5~7)3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混合型12例.选择压迫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相对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结果 术后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声嘶、饮水呛咳及进食困难,切口Ⅰ期愈合.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后3~4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脊髓功能评分法,术前为(11.23±0.65)分,术后6个月为(13.89±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获优12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88.2%. 结论 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术能达到颈椎前方充分减压,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加颈前路融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作者:朱金强;沈柏晓;杨文峰;范宝平;曲广宇

    目的 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12例足、踝及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1~63岁,平均44.8岁.交通伤9例,慢性溃疡、胫前区术后瘢痕、足背皮肤撕脱伤术后感染坏死创面各1例.缺损部位:足背6例,足跟、踝部、胫前区各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6 cm×4 cm~16 cm×9 cm.病程3 d~18个月.采用大小为8 cm×6 cm~18 cm×10 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创面周围的回流静脉吻合,腓肠神经近端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端侧缝合.供区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2例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成活;其余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16周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标准进行感觉功能评定,其中S_23例,S_2~+5例,S_34例.其中9例皮瓣两点辨别觉10~16 mm,平均14 mm.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行走后无水疱及皮肤破溃损伤等.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回流静脉吻合,腓肠神经近端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端侧缝合,利于皮瓣成活及感觉恢复,修复效果良好.

  • 经椎弓根腰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作者:李波;王群波;邵高海;钟斌;余雨

    目的 总结经椎弓根单椎体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i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2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5~54岁,平均36岁.病程6~22年.后凸畸形位于胸腰段11例,腰段4例.后凸畸形Cobb角为38~82°,平均58°.无明显神经症状.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前柱骨化明显,呈典型竹节样改变.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5 h,术中出血量平均1180 mL.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双下肢麻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各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无感染、死亡、瘫痪等并发症发生.术后Cobb角为6~28°,平均21°.末次随访X线片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截骨部位骨面闭合良好.患者腰背症状消失或大部分缓解. 结论 在病变稳定期采用经椎弓根腰椎椎体截骨术治疗AS后凸畸形,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骨折

    作者:王良;曲家富;曹立海;李强;刘宏达

    目的 总结应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 方法 2003年3月-2007年5月,采用开放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36例(足母)趾近节趾骨骨折.男27例,女9例;年龄17~55岁,平均31.5岁.压砸伤22例,交通伤10例,其他伤4例.均为闭合骨折.骨折类型:横形16例,斜形6例,粉碎性14例.合并肌腱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5 d,平均3 d. 结果 术后3例切口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2.5~3.0个月愈合,无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发生.关节活动良好,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足母>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获优25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4.4%. 结论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小肠黏膜下层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丁浩;张长青

    目的 对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作为一种可降解的组织修复材料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SIS的相关文献,总结SIS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结果 SIS在组织修复方面具有突出生物学优势,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修复多种组织缺损.临床采用SIS修复疝、肛瘘、Peyronie病的组织缺损效果肯定;用于胃肠道术后吻合口加强、尿道成形术、尿道下裂等疾病也有较好的早期效果,但尚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的支持. 结论 SIS是一种优良的组织修复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骨髓炎

    作者:唐辉;徐永清

    目的 综述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在慢性骨髓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防治. 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慢性骨髓炎和BBF的相关文献,对BBF在慢性骨髓炎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防治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 结果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至今仍很棘手,除局部瘢痕增生、血供差、耐药菌等原因外,BBF的形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BBF在坏死软组织、骨组织表面形成,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大大增强了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导致细菌难以彻底清除,骨髓炎反复发作感染.BBF的生长包括黏附、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作为慢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的葡萄球菌,在形成BBF的过程中有其独自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治疗方案已成为抗BBF感染治疗的一个趋势. 结论 目前有大量以BBF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为靶点的治疗研究,但迄今为止手术彻底清除坏死骨组织仍是有效的方法.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微创治疗

    作者:丁亮;孙太存;黄永辉

    目的 对近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微创治疗作一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有关CSR微创治疗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对于CSR的微创治疗技术可归纳为经皮穿刺技术和显微内镜技术.经皮穿刺技术主要通过切除或溶解退变突出的椎间盘治疗CSR,仅适用于颈椎间盘轻、中度突出导致的CSR.显微内镜技术大的优点在于视野清楚,对于不同部位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外侧黄韧带局部肥厚以及椎间孔狭窄引起的CSR均适用. 结论 微创治疗技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并发症少,但目前适应证范围相对狭窄.

  • 异体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

    作者:张磊;李智尧;刘劲松;孙晋;马佳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双束解剖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6月,收治髌骨脱位20例.男4例,女16例;年龄13~31岁,平均19岁.左膝7例,右膝13例.病程1 d~2年;其中急性脱位6例,复发性脱位14例.脱位次数1~6次,平均4次.患膝关节疼痛、肿胀及髌骨不稳,髌骨向外侧活动度明显增大,恐惧征阳性.X线片见髌骨脱位或内缘撕脱骨折,髌股对合角为(10±11)° Q角为(15±3)°.根据Kujala等的髌股关节评分标准,总评分为(60.8±7.2)分.术中行内移胫骨结节术4例.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双束解剖重建,髌骨止点用2枚锚钉固定,股骨止点用挤压螺钉固定. 结果 术后18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移植物坏死、吸收.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25.6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蹲起时膝关节疼痛,其余患者无膝关节疼痛、肿胀及髌骨不稳;无复发髌骨脱位及髌骨骨折.术后6个月X线片示锚钉及隧道位置良好,髌股对合角为(3±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Q角为(15±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股关节总评分为(83.4±8.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Insall等标准评价髌股关节功能,优1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0%. 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治疗髌骨脱位能恢复正常解剖,锚钉固定能减少骨量丢失及髌骨骨折发生,采用同种异体肌腱能避免患者的二次损伤.但术中需将金属锚钉留置体内,且异体移植物的应用增加了手术成本.

  • 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张永光;李琪佳;张永军;王志强

    目的 通过对离体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标本进行形态学及Osterix (OSX)、脂联素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探讨其发病原因、病理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股骨头切除标本66个.创伤性ANFH(A组)24个,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21~70岁,平均56.5岁.激素性ANFH(B组)23个,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56~72岁,平均61岁.酒精性ANFH(C组)19个,均为男性;年龄55~67岁,平均58.5岁.沿冠状面剖开,股骨头行大体观察;取股骨头负重区及非负重区骨组织各1块,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计算空骨陷窝和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股骨头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OSX、脂联素表达情况. 结果 大体观察3组股骨头表面粗糙、塌陷,关节软骨脱落,骨赘形成;冠状剖面A组多呈暗红色,B、C组多呈黄色胶冻样.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ANFH负重区病理形态相似,非负重区B、C组骨髓腔内的脂肪细胞增多、肥大,而A组则有较多纤维组织.A、B、C组股骨头负重区及非负重区空骨陷窝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3组病理变化均相似.OSX和脂联素蛋白阳性物质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于股骨头骨髓内的成骨细胞中.OSX蛋白吸光度(A)值,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脂联素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激素性和酒精性ANFH脂肪变性较明显,但创伤性ANFH股骨头修复能力强于前两者.酒精和激素对OSX介导的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但可能不影响成骨细胞表达脂联素及其受体.

  • 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

    作者:汤小东;郭卫;杨荣利;燕太强;曲华毅

    目的 通过对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术和翻修原因,明确翻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假体生存和功能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3例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置换术后再次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6~67岁,平均33.1岁.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1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各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11例.翻修术与置换术间隔时间为6~180个月,平均45.3个月.翻修原因:肿瘤局部复发2例,假体周围感染8例,假体无菌性松动7例,创伤后假体周围骨折伴松动1例,假体柄折断6例,假体铰链机构失败9例.6例假体周围感染者,将原假体取出后行二期假体翻修;其余患者均行一期翻修.翻修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其中2例残留髓腔长度短于翻修假体柄,用异体骨段移植复合假体植入. 结果 17例两次手术均于同一医院进行的患者,首次置换手术时间为(149.8±40.5)min,翻修术为(189.9±43.8)min;置换术出血量为(605.2±308.0)mL,翻修术为(834.1±429.9)mL: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个月,平均45.1个月.2例行异体骨移植者分别于术后1年半和2年达骨性愈合.3例于翻修术后12~24个月死于肺转移;3例发生肺转移,随访期间带瘤生存.术后30例存活患者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0%;其中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机械性并发症2例.7例发生假体失败,失败率为23.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翻修假体5年生存率为68.6%.翻修术前患者肢体功能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分为57.1%±10.6%,术后6个月为73.6%±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主要原因是机械性问题和感染,翻修手术虽较复杂,具有一定并发症,但可保留大部分患者的肢体并恢复其功能.

  • 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作者:王韶峰;张洪飞;唐建德;张红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7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42例髌骨骨折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16~59岁,平均35岁.左膝19例,右膝23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1例,摔伤11例,运动伤7例,挤压伤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横形骨折38例,星状骨折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42 h,平均12 h.膝关节功能根据Lysholm评分为(68.60±15.20)分.本体感觉测试错误位置觉为(3.72±0.1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示术后6~9周,平均7周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38例膝关节屈曲度达正常范围,4例活动范围受限.23例患肢髌上15 cm大腿部周径同健侧肢体,19例较健侧平均萎缩0.7 cm.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5.10±3.92)分,膝关节错误位置觉为(2.06±0.1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在可视下骨折复位,术中可行关节腔冲洗,同时修补其他损伤组织,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前交叉韧带切断对外侧半月板后角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国军;张世清;王晓

    目的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其功能受损会破坏关节正常的力学环境,探讨ACL切断对外侧半月板后角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自愿捐献新鲜成年男性正常膝关节标本10个,均为非对称性,左、右膝关节各5个.将正常膝关节(ACL完整组)于屈膝0、30、60、90°位时,以0.5 mm/s的加载速度对膝关节加载轴向载荷至200 N,记录外侧半月板后角应变.正常膝关节测试后,将ACL中下1/3处全部切断(ACL切断组),同上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两组外侧半月板后角应变比值.测试完毕后解剖并大体观察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有无变形、撕裂等. 结果 ACL完整组在屈膝0、30、60、90°位时,外侧半月板后角应变分别为(-11.70±0.95)、(-14.10±1.95)、(-20.10±1.20)、(-26.50±1.58)με,ACL切断组分别为(-6.20±1.55)、(-26.30±1.89)、(-37.70±1.64)、(-46.20±2.78)με,两组应变在不同屈膝角度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膝0、30、60、90°位时,外侧半月板后角应变比值分别为0.53±0.12、1.90±0.31、1.88±0.15、1.75±0.16.解剖学观察示外侧半月板外观完整,无变形、撕裂等. 结论 ACL切断后外侧半月板后角应变发生改变,外侧半月板后角承受的载荷使其处于损伤的高危状态.

  • 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

    作者:丁少华;郑慷

    目的 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2年3月-2005年3月,采用保留股骨颈型THA治疗26例31髋中青年髋关节疾病患者.男19例23髋,女7例8髋;年龄32~48岁,平均37岁.左侧17髋,右侧14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9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7例,髋臼发育不良致股骨头坏死3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病程2~11年,平均5.6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例于伤后5 d手术;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2例,病程分别为24和2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疼痛,行走困难,跛行.X线片均排除骨质疏松. 结果 1例双侧患者术中截除股骨颈过多,致右侧假体柄远端股骨出现裂纹骨折,夹板固定后骨折愈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26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6年.1例术后因未正规功能锻炼,髋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其余患髋关节功能均改善,行走步态正常.1例术后诉髋关节持续隐痛,对症处理后6个月疼痛缓解.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时股骨距处无骨吸收发生;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分为(91.31±0.77)分,与术前(50.88±0.9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优11髋,良18髋,中2髋,优良率为93.5%. 结论 应用保留股骨颈型THA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保留了更多宿主骨质,利于再次假体翻修,临床疗效良好.

  • 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肺功能变化

    作者:周春光;刘立岷;宋跃明;龚全;李涛;孔清泉;曾建成;刘浩

    目的 探讨前路松解、后路矫形、凸侧短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对16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前路松解、后路矫形、凸侧短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0~24岁,平均16.9岁.Lenke分型:1型1例,2型9例,4型6例.术前侧凸Cobb角(104.8±10.9)°,胸段后凸Cobb角(30.0±4.2)°,剃刀背高度(5.9±1.2)cm.患者术前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0_)实测值分别为(2.04±0.63)L和(1.72±0.62)L,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70%±16%及67%±15%.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4个月随访,侧凸Cobb角(53.4±18.6)°矫正率49.0%±15.3%:胸段后凸Cobb角(34.0±2.4)°,矫正率13.3%±2.2%;剃刀背高度(2.2±0.8)cm;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FVC和FEV_(1.0)实测值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及24个月,FVC和FEV_(1.0)实测值接近术前(P>0.05).术后3~24个月,FVC及FEV_(1.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持续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FVC下降19%,FEV_(1.0)下降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FVC下降12%,FEV_(1.0)下降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FVC及FEV_(1.0)接近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前路松解、后路矫形、凸侧短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3~6个月患者肺功能下降明显,但术后12~24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申勇;任虎;张英泽;智新力;丁文元;徐佳欣;杨大龙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 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10月,采用PKP治疗OVCF 71例171个椎体.其中男16例,女55例;年龄52~91岁,平均71.5岁.病程1~11个月,平均5.7个月.其中单个椎体19例,2个椎体21例,3个椎体20例,3个以上椎体11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OVCF.根据骨折椎体内MRI信号变化分型,新鲜型86个椎体,亚新鲜型85个椎体.患者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症状及体征.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1.5~6.5 mL,平均4.6 mL.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Cobb角、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y功能评分变化评估手术疗效.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并分析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 结果 患者均完全耐受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球囊破裂.7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4个月.有4例(5.63%)术后3 d内发生肺部并发症,均给予对症治疗,3例症状缓解,1例治愈;6例(8.45%)9个椎体术后出现继发椎体压缩骨折,无明显不适,未予处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Cobb角及前中柱椎体平均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椎体(9.94%)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组),其中7个椎体向椎旁漏出,6个椎体在椎间隙漏出,3个椎体沿椎弓根进针途径外渗,1个椎体在椎管内少量渗漏;余154个椎体为非渗漏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有无椎体周壁破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Cobb角、骨折新鲜度、椎体操作部位及手术入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注入量[比值比(odds ratio,OR)=3.1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74~5.759,P<0.01)]及有无椎体周壁破坏(OR=11.960,95%CI=3.512~40.729,P<0.01)是导致PKP手术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因素. 结论 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周壁有无破坏是影响PKP手术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技术的提高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 三种方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闻力;李涛;龚全;石锐;赵小丹;丰干钧;王贝宇;刘熹;刘浩

    目的 选择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能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载体.通过3种不同损伤方式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影像学方法比较其退变过程及特点. 方法 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每只均选取L_(3、4)、L_(4、5)、L_(5、6)共3个节段椎间盘进行实验.其中A、B组为纤维环穿刺组,分别采用18 G和22 G针头穿刺;C组为髓核抽吸组;D组为终板破坏组;E组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6和32周每组各取1只动物行CR和MRI检查,测量椎间盘相对高度,评估并记录各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分值;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髓核组织,测定其中的水含量和硫酸化糖胺多糖(sulfated-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 结果 影像学检查显示除E组外,A~D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随时间延长逐渐狭窄,上下软骨终板出现不同程度钙化,椎体前缘骨赘形成,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E组相比,A~D组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椎间盘分级分值分别在4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变化时间早于A、B组.A~D组髓核组织的水含量和s-GAG含量随时间延长也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与E组相比,A~D组两者含量分别在8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时间早于A、B组. 结论 3种手术损伤方式均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终板破坏法和髓核抽吸法较纤维环穿刺法所诱发的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较快且退变程度更重.

  • 间接减压与开放减压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金华;黄开;杨宗华;王筱林;肖建如

    目的 比较间接减压和开放减压在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4月-2008年6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器Atlas Fixator(AF)系统治疗52例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31~63岁,平均43.1岁.损伤部位:T_(11)5例,T_(12)24例,L_116例,L_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 d,平均4.4d.根据减压方式不同分为间接减压组(A组)和开放减压组(B组),每组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于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Cobb角,CT检测椎管占位率,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7.3±7.9)、(125.3±13.6)min,失血量分别为(273.7±23.4)、(512.6±37.7)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1~31个月,平均17.4个月;B组12~33个月,平均19.9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死亡和脊髓损伤者.B组术后18个月出现椎弓根钉松动3例,术后22个月椎弓根钉断裂1例;术后12个月顽固性胸腰背疼痛3例,经对症治疗其中2例明显好转,1例持续顽固性疼痛.影像学检测示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率的脊柱矫正度(术后即刻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Cobb角的随访丢失率(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的差值)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减压方式的近期脊柱矫正及减压效果均满意,但间接减压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脊柱矫正度及随访丢失率低、脊柱稳定性好的优点,建议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时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首选间接减压方式.

  • 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重建脊柱前中柱功能

    作者:杨学军;霍洪军;肖宇龙;付裕;邢文华;赵岩;冯晓东

    目的 总结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重建脊柱前中柱功能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1月,对收治的6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自体骨植骨及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男43例,女22例;年龄19~64岁,平均40.2岁.病程3个月~10年,中位病程10个月.其中胸椎结核(T_(4~10))18例,胸腰椎结核(T_(11)~L_(2))44例,腰椎结核(L_(3~5))3例.其中病变累及单节段7例,2个节段54例,3个节段4例.14例合并脊髓损伤者Frankel分级为:C级5例,D级9例.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20~65°,平均41°. 结果 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500 mL,平均600 mL.术后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3个月.术后40 d及3个月分别出现1例切口脓肿,经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术后12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为D级7例,E级7例.术后12个月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0~33°,平均2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重建脊柱前中柱的承重功能和稳定性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经严格抗结核治疗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重建脊柱前中柱功能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腕背腱鞘囊肿的手术方法改进和临床应用

    作者:王海华;胡琪;张长清;刘建寅;张友乐

    目的 探讨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完整切除囊肿,修复腕背关节韧带治疗腕背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月,收治34例腕背腱鞘囊肿.男14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43岁.左侧22例,右侧12例.13例为术后复发患者,曾于局麻下行1~4次囊肿切除手术,末次术后至复发时间为14 d~7年,中位时间17个月:21例为初次手术患者,诊断至手术时间为15 d~8年,中位时间11个月.主要症状为腕背胀痛不适和无力.囊肿范围为1.5 cm×1.2 cm~4.5 cm×4.0 cm.于臂从神经阻滞麻醉下,6例囊肿未见明显蒂部结构或蒂部浅在者,完整切除囊肿,术后不限制活动:28例囊肿蒂部累及腕背关节韧带者,囊肿切除后16例直接缝合修复腕背韧带,12例采用伸肌腱鞘管壁或邻近深筋膜组织缝合修复,术后腕关节背伸位外固定3周.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36个月,平均31.5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及1年复发,复发率为5.9%;余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正常,腕背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患者自评满意度评分为60~100分,平均83.8分;其中对腕关节活动度满意度高(24.6分),对术后切口瘢痕满意度低(16.7分). 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从蒂部完整切除囊肿并修复受累腕背韧带,术后外固定3周治疗腕背腱鞘囊肿,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 第一掌背动脉蒂网状供血分叶皮瓣修复拇示指不规则创面

    作者:魏在荣;王甜甜;税兰;孙广峰;王达利;王玉明

    目的 探讨第1掌背动脉蒂网状供血分叶皮瓣修复拇、示指不规则创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06年12月-2009年3月,收治15例拇、示指不规则创面.男11例,女4例;年龄18~48岁,平均31岁.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挛缩切除术后6例,病程2~25年,平均7.5年;机器绞伤9例,病程14~30d,平均20d.拇指8例,创面均位于掌侧,呈菱形3例,C形1例,不规则4例;创面范围为4.5 cm×3.0 cm~5.5 cm×4.5 cm,采用顺行第1掌背动脉蒂网状供血分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5 cm×3 cm~6 cm×5 cm.示指7例,创面均位于背侧,2个创面3例,不规则创面4例;创面范围为1.0 cm×0.5 cm~2.2 cm×2.0 cm,采用逆行第1掌背动脉蒂网状供血分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2 cm×0.5 cm~3.0 cm×2.2 cm.供区采用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良好.顺行皮瓣两点辨别觉5~7 mm,逆行皮瓣9~10 mm.拇指恢复对指、对掌功能,示指伸屈功能无障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示指总主动活动度,获优14例,良1例.供区直接缝合者遗留一线状瘢痕,虎口功能无明显异常. 结论 第1掌背动脉蒂网状供血分叶皮瓣修复拇、示指不规则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的优点.

  • 钩骨钩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王斌;胡建威;张学柏;杨焕友;马铁鹏;赵金海;尹佳丽;刘德群

    目的 对钩骨钩进行应用解剖和影像学研究,为临床诊治钩骨钩和尺神经深支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取自愿捐献成人尸体上肢标本52侧,其中防腐标本40侧,新鲜标本12侧;对钩骨钩及其邻近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随机取其中24侧尸体标本,和正常健康成人12名24侧手为研究对象,行CT三维重建,测量相关数据.采用共用的24侧标本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钩骨钩是腕尺管和腕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尺神经深支在管内紧邻钩骨钩的前内侧.环、小指屈指深肌腱在腕管的内侧,与钩骨钩的外侧紧密相邻.钩骨位于头状骨和三角骨之间,呈楔形.内、外侧和前侧均为关节面.钩骨钩大体近似扁板状,将其与钩骨体部相移行的部位命名为"钩骨钩基底",钩骨钩中部命名为"钩骨钩腰部",钩骨顶端膨大部命名为"钩骨钩冠部".基底短径均大于腰部短径.钩骨钩的冠部长径比基底长径和腰部长径大,是钩骨钩的大长径.两种方法检测钩骨钩的形状和各部解剖特点基本一致,其基底长径、基底短径、腰部长径、腰部短径、冠部长径、钩骨钩高和项腰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钩骨钩可分为冠部、腰部和基底部;钩骨骨折分为钩骨体骨折、钩骨钩骨折、钩骨体和钩骨钩均有骨折3型:钩骨钩骨折或骨折不愈合易损伤尺神经深支和环、小指屈指深肌腱:CT三维影像测量值可直接作为临床参考值.

  • 6-磷酸果糖对肌腱细胞TGF-β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瑞祥;夏长所;王秀英;孙康;杨选影;田少奇;洪光祥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兔肌腱的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观察6-磷酸果糖对3种细胞TGF-β及其受体、TGF-β_1及TGF-β_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6-磷酸果糖在肌腱愈合粘连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限,体重4.0~4.5 kg.取兔前肢趾深屈肌腱分离培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将每种细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6-磷酸果糖培养,对照组不加入6-磷酸果糖.分别于培养3 d及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TGF-β及其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TGF-β1_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TGF-β_1的表达. 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实验组各细胞TGF-β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_1表达平均降低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腱鞘细胞(36.1%)、腱内膜细胞(31.2%)、腱外膜细胞(31.0%),TGF-β_2,依次为腱鞘细胞(37.9%)、腱外膜细胞(32.1%)、腱内膜细胞(27.0%),TGF-β_3依次为腱内膜细胞(42.5%)、腱鞘细胞(41.2%)及腱外膜细胞(33.3%).TGF-β受体1、2表达平均降低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腱外膜细胞(29.9%、26.2%),腱内膜细胞(27.8%、23.5%),腱鞘细胞(23.1%、20.0%);TGF-β受体3依次为腱内膜细胞(26.1%)、腱外膜细胞(19.2%)、腱鞘细胞(15.8%).实验组各细胞TGF-β_1mRNA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内TGF-β_1mRNA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显示实验组各细胞TGF-β_1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 6-磷酸果糖能显著降低肌腱细胞的TGF-β及其受体、TGF-β_1及TGF-β_1mRNA的表达,为肌腱愈合过程中调节TGF-β水平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 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作者:孙文海;王增涛;仇申强;官士兵;胡勇;朱磊;刘培亭

    目的 探讨采用足底内侧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7月,收治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3例15指.男7例9指,女6例6指;年龄17~55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电锯伤4例5指,压砸伤6例6指,烧伤后指掌侧瘢痕切除创面3例4指.受伤指别:拇指5指,示、小指各3指,中、环指各2指.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0.9 cm~5.8 cm×3.3 cm.外伤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2 h,平均4 h;3例瘢痕患者择期手术.术中切取大小为1.0 cm×1.0 cm~6.0 cm×3.5 cm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缺损,其中12指皮瓣携带1条浅静脉,3指携带2条;13指皮瓣静脉桥接一侧指动脉,2指桥接双侧指动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11例11指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为6~9 mm.手指功能按照总主动活动度/总主动屈曲度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 结论 足底内侧静脉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运好,成活率高,是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逆行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苗卫华;刘振;许超

    目的 探讨逆行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4月,收治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6~60岁,平均36岁.左足8例,右足3例.其中碾挫伤5例,压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4~12 h;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后3例,病程3~12个月.创面部位:第1跖趾关节背侧5例,<足母>趾背侧2例,跖骨远端背侧4例;创面范围4 cm×2 cm~6 cm×5 cm;单纯肌腱外露6例,肌腱缺损合并骨外露4例,肌腱缺损合并跖趾关节开放脱位1例.一期皮瓣修复7例,二期修复4例.于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瓣,以足背动脉足底穿支为旋转点,逆行移位修复前足创面;皮瓣切取范围4.5 cm×2.5 cm~6.5 cm×4.5 cm.其中7例将足背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残端吻合.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7 d 2例皮瓣出现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皮瓣成活;余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无臃肿、磨损及破溃,患者步态正常.其中7例吻合神经者,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5~12 mm;未吻合神经者皮瓣仅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 结论 逆行跗外侧动脉皮瓣厚度适中且耐磨,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大,血供充分,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之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