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중국수복중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892
  • 国内刊号: 5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杨志明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作者:尹庆伟;江毅;肖联平;田永刚;福嘉欣;李晓栋;韩立强;刘智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3月,应用加长柄骨水泥型双极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89例.男34例,女55例;年龄70~92岁,平均82.6岁.新鲜骨折76例,陈旧性骨折13例.骨折按改良Evans-Jensen分型:Ⅲ型32例,Ⅳ型57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Ⅳ级24例,Ⅲ级46例,Ⅱ级19例.损伤至手术时间4~36 d,平均6.5 d.结果 手术时间50~70 min,平均62 min:出血量100~250 mL,平均150 mL.术后88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经二次手术翻修后愈合.住院时间16~25 d,平均18.6 d.术后钢丝断裂及骨质切割松动失效各1例,临床无不适症状未予处理.2例术后第2~3天出现精神症状、术后1周内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85例获随访14~39个月,平均26.5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s评分:优16例,良56例,中12例,差1例,优良率84.7%.结论 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 游离移植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培华;刘生和;王海明;阮洪江;柴益民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1月,收治6例前臂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2~51岁.机器绞伤4例,车祸伤2例.手部、前臂皮肤缺损伴尺桡骨骨折各1例,手部皮肤缺损伴肌腱损伤、掌骨骨折以及前臂皮肤缺损各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6 cm×7 cm~24 cm×10 cm.术中根据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形状和大小,以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血管为蒂带部分腓动脉主干、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设计并切取皮瓣修复受区,将腓动脉及2条伴行静脉分别与受区的桡(尺)动静脉及头静脉吻合.术中切取皮瓣18 cm×8 cm~25 cm×12 cm.供区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以游离皮片修复.结果 术后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局部回流不畅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6~13个月,受区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肢体无异常,正常行走.结论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形美观,血管蒂恒定,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对供区影响小,可用作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 改良切口的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探讨

    作者:肖春花;张学慧;尹健;宁连胜

    目的 探讨改良乳腺癌手术切口术中即刻行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lxlominismyocutaneous,TRAM)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及美学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乳腺癌患者77例,均为女性;年龄26~53岁,平均45岁.左侧39例,右侧38例.病程1~180 d.乳腺癌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60例,Ⅲ期6例.肿块大小1~4 cm,其中外上象限34例,外下象限15例,内上象限22例,内下象限6例.组织病理检查:浸润性导管癌60例,导管内癌12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腋窝淋巴结阳性29例,阳性淋巴结数1~7个.阴性48例.其中35例为常规梭形乳腺癌切口;42例为距肿瘤边缘2 cm圆形改良乳腺癌手术切口,改良切口中肿瘤位于内上、内下及外下象限时采用腋下切口进行淋巴结清扫,其中保留乳头乳晕切口10例.术后依据再造乳房外形、大小、位置、对称性以及切口瘢痕进行评分,3分以上为满意.结果 术后6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坏死率7.79%,其余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3~72个月,平均39个月.76例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42例改良切口患者再造乳房评分3分以上40例,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率为95.24%;35例常规梭形乳腺癌切口患者再造乳房评分3分以上31例,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率为88.57%.结论 依据不同肿瘤位置选择改良乳腺癌手术切口有利于缩小再造乳房切口瘢痕,提高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率.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

    作者:王红川;楼华;蒋俊威;王永才

    目的 总结在无空心髓腔软钻的情况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方法及优点.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6月,收治24例股骨干闭合骨折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18~63岁,平均38.3岁.左侧7例,右侧17例.病程3~20 d,平均7.6 d.AO分型:A型5例,B型6例,C1型7例,C2型2例,C3型4例.术中对断端均不予切开,透视指导下闭合复位,顺行扩髓并植入髓内钉.结果 手术时间100~170 min,平均128_3 mm:1例输血400 mL,余患者均未输血.20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术后6~12周X线片可见大量骨痂生长.术后15~30周,平均22.2周去拐行走.伸膝均达0°;屈膝120~170.,平均145.5°.无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术后出现骨化性肌炎伴屈髋受限、疼痛1例,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后症状消失;无症状骨化性肌炎2例,未行特殊处理.结论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保护断端血供、中心固定、固定强度高等优点;在无空心髓腔软钻情况下,需要特殊的手术操作程序.

  •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浩东;侯春林;郑宪友;徐镇;王剑火

    目的 探讨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方法 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L5后根近端与S2后根远端在硬脊膜囊内分别行显微缝合,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建立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5个月,在破坏L6~S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及膀胱内压测定.结果 18只大鼠存活至术后5个月,9只大鼠成功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根,获得实验结果.实验侧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可记录到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0.10±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串刺激(3mA、20Hz、5 s)S2后根,均可记录到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分别为(0.11±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经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内压分别为(6.55±1.33)cmH2O和(6.11±2.01)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截瘫前刺激S2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为(0.144±0.02)mV,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0.17±0.02)mV,膀胱内压为(10.77±1.78)cmH2O,均大于实验侧截瘫前后(P<0.01).而电刺激对照侧截瘫后S2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膀胱内压无变化.结论 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脊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

  • 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作者:刘鹏;曾肖宾;柳峰;赵建华;刘明永;范伟力

    目的 探讨脊柱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3月接受脊柱手术的40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98例,女107例;年龄11~78岁,平均46.2岁.病程3个月~5年.术中硬脊膜损伤或切开者28例(6.91%),其中颈椎3例,胸椎和腰椎19例,骶椎6例;28例中术后有6例发生脑脊液漏.术中未发现硬脊膜损伤而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脑脊液漏的总发生率为1.98%.采用修复硬脊膜裂口、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卧床休息和伤口加压包扎等综合措施处理.观察并记录处理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3个月~4年,平均1年5个月.术前症状获不同程度缓解.8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均获临床治愈,其中6例硬脊膜囊背侧瘘主要通过卧床休息、伤口加压包扎和再次手术缝合治愈,2例硬脊膜囊腹侧和侧方瘘尚需附加持续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经多科协作治疗而愈合.结论 及时、正确地进行术中干预和术后处理,可有效治疗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形成.

  •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联合Gallie法内固定术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郭亮;权正学;欧云生

    目的 评价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联合Gallie法内固定术(anterior approach screw fixationthrough C2 vertebral boay to C1 hteral mass and Gallie's technique,ASMG)重建寰枢椎不稳的三维稳定性.方法 25具成人枕颈部标本(C0~3),随机分成5组(n=5):完整标本组(A组)、齿状突Ⅱ型骨折组(B组)、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组(C组)、ASM组(D组)和ASMG组(E组).测定在.4-1.5Nm载荷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种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种状态下各组三维运动范围分别为:A组(8.10±1.08)、(8.49±0.82)、(4.79 ±0.47)、(4.93±0.34)、(28.20±0.64)、(29.30±0.84)° 9 B组(13.60±1.25)、(13.80±0.77)、(9.64±0.53)、(9.23±0.41)、(34.90±0.93)、(34.90±1.30)°,C组(1.62°±0.10)、(1.90 ±0.34)、(1.25±0.13)、(1.37±028)、(0.97±0.14)、(1.01±0.17)° 9D组(2.03±0.26)、(2.34±0.49)、(1.54±0.22)、(1.53±0.30)、(0.80±0.35)、(0.76±0.30)° E组(0.35±0.12)、(0.56±0.34)、(0.44±0.15)、(0.55±0.16)、(0.43±0.07)、(0. 29±0.06)° 6种状态下A组与B、C、D、E组以及B组与C、D、E组,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组与C、D组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轴向旋转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MG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尤其在控制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方向的稳定性方面,可有力地促进局部植骨融合,为陈旧性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术选择.

  • 经后路手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退变性腰椎侧弯

    作者:解京明;张颖;王迎松

    目的 总结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 2001年2月-2006年9月,经后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2~71岁,平均65.3岁.病程4~8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腰痛症状.按Bridwell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术前Cobb角17~53°,平均34°;腰椎前凸角(T12~S1)-20~-10° 10例,-40~-20°13例,平均-20.7°.对Cobb角<20°的10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20°的1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固定及融合节段:L4~S16例,L1~5 5例,L2~5 4例,L1~S15例,L2~S12例,T10~S11例.结果 患者无手术死亡.23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15个月.21例(91%)术后神经根症状和间歇性跛行缓解明显;20例(87%)腰背痛缓解明显;3例足下垂患者逐渐恢复.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为0~21°,平均15.60°,平均矫正率62%.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8.0~-18.2°,平均-36.4°.随访期内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固定头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因无相应临床症状而未予特殊处理;3例术后仍有下腰痛,3个月后2例缓解,1例减轻.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彻底神经减压,缓解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治疗.

  • 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国栋;彭新生;王军;潘滔

    目的 对新型的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intramedullary controlled dynamic nailing,ICDN),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方法 10对成年男性股骨标本,年龄18~55岁.标本长度为(438±10)mm,外径(26.4±1.5)mm.按完整股骨标本左右侧随机分为A1组和Bl组(n=10);完整股骨行生物力学测量后,进行骨折模型制备,ICON随机固定一侧标本(A2组),对应另一侧用GK钉固定作为对照(B2组).将各组标本分别安装在MTS858实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4点弯曲和扭转实验;在人工骨骨折端间植入贴有应变片铁环,使铁环的上下两端与骨折端密切接触,分别植入ICDN和GK钉进行固定,利用应变仪测定两种骨.植入物复合体断端间的压力.结果 承受轴向压缩负荷时,A1、B1、A2、B2组的抗压缩刚度分别为(0.19 ±0.18)x 106、(0.22±0.12)x106、(1.67±0.68)×106和(0.86±0.32)×106N/mm,A2组和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面抗弯刚度:A1、B1、A2、B2组分别为(0.944±0.25)×106、(1.104±0.21)×103、(0.704±0.22)×103和(0.644±0.21)×103N/mm;矢状面抗弯刚度:分别为(1.064±0.26)×103、(0.96±0.25)×103、(0.674±0.25)x 103和(0.61±0.18)x 103 N/mm;A1组与B1组间及A2组与B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矩是5 Nm时,A1、B1、A2、B2组抗扭转刚度分别为(4.00±2.54)、(4.76±1.93)、(0.50±0.63)和(0.35±0.31)Nm/°;当扭矩是8 Nm时,抗扭转刚度分别为(4.30±3.27)、(3.94±2.01)、(0.42±0.52)和(0.36±0.18)Nm/°;两种情况下,A1与A2组及B1与B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ON撑开的过程中骨折端间的压力为21.6 N,GK钉锁定后未测出骨折端问压力.结论 ICDN是一种弹性固定结合坚强固定的混合固定材料,可能成为将来骨折内固定的发展方向.

  • 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张宏军;刘又文;高书图;杜志谦

    目的 为降低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自行设计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auto-control micro-motion intramedullary locking nail,AMLN)并临床应用,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AMLN的远、近端钉体由微动锁定装置连接,其齿状结构可保证骨折间隙有1.0~1.5 mm轴向微动,使骨折端早期以及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始终存在生理性应力刺激与传导.2003年12月-2006年5月,临床应用AMLN治疗股骨干骨折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0~43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摔伤3例,砸伤l例,车祸伤28例.左侧13例,右侧19例.新鲜骨折29例,含股骨干上、中、下部位的横形、短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Ⅰ、Ⅱ、Ⅲ、Ⅳ型骨折;陈旧性骨折不愈合3例.新鲜骨折采用闭合植入AMLN固定治疗,陈旧性骨折采用开放自体植骨顺行植入AMLN治疗.结果 32例获随访8~22个月,平均11.5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为4.0~7.5个月,平均5.1个月.患者无髓内钉断裂发生.1例粉碎性骨折患者钉体有轻度弯曲畸形,2例进针点轻度不适.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优2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88%.结论 AMLN设计合理,具有临床应用简便、骨折愈合快的优点,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肌球蛋白轻链在肌肉再生中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张素珍;解慧琪;徐永;李秀群;邓力;陈晓禾;邱琳;杨志明

    目的 应用不同来源的成肌细胞(myoblast,Mb)研究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yl)在肌肉再生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My1的生理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3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2只.采用酶消化法和Preplate技术分离纯化小鼠眼外肌、膈肌和腓肠肌Mb(eMb、dMb和gMb),进行传代培养.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第1代细胞My1的表达,亚甲基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肌管形成情况.采用浓度为1、2,4、8、16ng/mL My1单克隆抗体分别处理3种细胞(实验组),与未处理的细胞比较(对照组),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及肌管形成的变化.结果 培养24 h的eMb、dMb和gMb均检测到My11、My14 mRNA和My1蛋白表达,且eMb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Mb和gMb(P<0.01),dMb和gM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均未检测到My12和My13 mRNA表达.eMb的增殖速度高于dMb和gMb(P<0.01);eMb和dMb、gMb分别在接种后40h和16 h出现肌管;第6天eMb肌管数为(137.2±24.5)/视野,显著高于dMb的(47.6±15.5)/视野和gMb的(39.8±5.1)/视野(P<0.01),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y1抗体作用后,3种细胞实验组各浓度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现浓度依赖性;dMb实验组和对照组16h肌管数分别为(48.2±7.1)/孔和(23.4±4.9)/孔,6d肌管数分别为(40.6±10.2)/视野和(63.1±6.1)/视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y1可能通过促使Mb终末分化,负性影响Mb增殖而在肌肉再生中发挥一定作用.

  • 血小板裂解液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的干预效应

    作者:宋会平;王志强;赵亚平;陈学英;张育敏;李宝兴

    目的 观察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PL)对大鼠BM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干预效应.方法 成年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24只,体重250~300 g,雌雄不限.取16只大鼠心内采血,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PL,ELISA法测定PL中PDGF、TGF-β1、IGF-1和VEGF含量.另取8只大鼠,采用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扩增传代BMSCs,取第4代细胞按1×104/cm2接种行成骨诱导培养.按诱导培养液的不同,实验分为3组,A、B组基础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含终浓度为5%和1%的PL,C组仅含基础诱导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诱导培养7d,各组行ALP染色;诱导培养2、8、10d,ALP/总蛋白含量确定ALP活性;诱导培养20 d,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并定量分析.结果 PL中PDGF、TGF-β1、IGF-1和VEGF含量分别为(300±30)、(140±25)、(80±35)和(70±20)pg/mL.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BMSCs形态逐渐发生改变,出现类成骨细胞样形态特征;A组细胞形态变化不及B、C组明显,但细胞增殖较快:20 d A组细胞仍密集生长,ECM中形成的矿物沉积显著少于B、C组.诱导培养7 d,A组细胞胞浆中有少量颗粒,ALP染色呈弱阳性;B、C组细胞胞浆中有大量棕褐色颗粒,ALP染色呈强阳性.诱导培养2、8、10d,ALP活性定量分析示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诱导培养20d,茜素红染色显示A、B、C组钙结节数量分别为(7.67±1.10)、(12.87±0.81)和(15.59±1.25)个;矿化结节面积分别为(161 778.70±44 550.80)、(337 349.70±56 083.24)和(415 921.70±71 725.39)像素;A组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 是多种生长因子的承载体系,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BMSCs成骨诱导中ALP活性和矿化结节形成.

  • 食管黏膜上皮细胞与SIS复合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谭波;魏人前;杨志明;李秀群;韩平;智伟;解慧琪

    目的 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食管黏膜上皮细胞(esophageal mucosa epithelial cells,EMECs)及其与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食管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2~5周龄幼犬5只,无菌获取其食管组织,采用混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EMECs,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第2代细胞培养1~5 d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检测.取第2代EMECs与SIS复合培养4、8 d,行形态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EMSCs呈典型铺路石样.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细胞胞浆呈阳性染色.MTT法测定第2代细胞在传代培养2 d生长达高峰.EMECs与SIS复合培养4 d,细胞呈多角形,细胞间连接紧密,呈铺路石样排列;SIS表面形成1~2层细胞组成的复层上皮样结构.8 d时,细胞密度增大,SIS表面形成2~3层细胞组成的复层上皮样结构;扫描电镜见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长,呈层状排列.结论 采用混合酶消化法,用含6%FBS的DKSFM培养犬EMECs,方法简便,适合推广应用.SIS与EMECs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理想支架材料.

  • 海藻酸钠凝胶复合异种骨构建组织工程骨及体内成骨

    作者:孙磊;张柏青;陈磊;陶剑锋;江健;孟国林;窦榆生;徐建强;刘丹平;胡蕴玉

    目的 采用海藻酸钠凝胶(sodium alginate,A)复合异种骨的方法,构建骨组织工程载体,观察载体中细胞的生物性能及体内成骨能力,为构建效率更高的骨组织工程载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2只2周龄新西兰兔的骨髓,以rhBMP-2(1×10-8mol/L)诱导培养BMSCs.取诱导后第2代BMSCs接种于1%(V/W)A中,培养4 d HE染色观察凝胶中细胞形态.将第2代BMSCs分为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A的DMEM凝胶组,培养7 d后行B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2代BMSCs与2%(V/W)A的DMEM凝胶混合,负压下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xenograftbone,X),4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24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n=12),于两侧股部肌袋中分别植入BMSCs-A-X复合体作为实验组,BMSCs-X复合体作为对照组.于术后2、4周后组织学观察复合体成骨情况,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成骨或软骨的面积百分比.结果 HE 染色观察,培养4 dA中BMSCs细胞形态饱满,细胞悬浮于凝胶中,可见细胞分裂和核分裂相.单纯DMEM凝胶组和含1%A的DMEM凝胶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裂增殖正常,伸出多种形态的突起,胞核大,核仁清晰.单纯DMEM凝胶组BMP-2表达阳性率为44.10%4±3.02%;含1%A的DMEM凝胶组为42.40%±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A均匀复合于X微孔中,不同平面均有细胞生长.植入裸鼠体内2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均有软骨和骨组织形成;实验组软骨面积百分比为7.31%±0.32%,骨为516%±0.24%;对照组软骨为2.31%±0.21%,骨为2.16%±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软骨和新生骨小梁及骨髓组织较2周时增多;实验组软骨面积百分比为9.31%±0.31%,骨为7.26%±0.26%;对照组软骨为3.31%±0.26%,骨为2.26%±0.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A-X构建骨组织工程载体,符合组织工程载体的超结构原理,大限度地承载细胞,生物性能好,对BMSCs增殖和成骨表型及相关的生物性能无不良影响,在体内成骨效率较高.

  • 脐血CD34+细胞体外诱导肝样细胞的研究

    作者:陈祎祺;蔡海波;谭文松

    目的 探讨通过细胞因子及其组合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转分化成肝样细胞的效果.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从MNC中获得富集CD34+细胞.选用人白血病抑制因子、制瘤素M、bFGF、aFGF、肝细胞生长因子、EGF及干细胞生长因子7种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10、10、10、10、20、20和50 ng/mL,设计了49种细胞因子组合,分别采用这些细胞因子组合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培养周期为28 d.以新鲜脐血CD34+细胞作为对照.每7天检测诱导后细胞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cratin19,CK-19)、CK-18、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人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以及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的mRNA转录情况,并应用免疫荧光法、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与吲哚菁绿(indocyanme green,ICG)染色法检测细胞分泌ALB、合成糖原以及解毒能力,以此判断是否存在脐血CD34+细胞体外向肝样细胞的转分化.结果 在经细胞因子诱导后的CD34+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人肝细胞所能表达的CK-19、CK-18和GS的mRNA条带,未能检测出肝细胞特征性的ALB与AFP的mRNA条带;而新鲜脐血CD34+细胞中以上5种蛋白的mRNA均未能检出.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示诱导前后的细胞中均未能检测到ALB的表达,且均不能有效吞噬ICG染料.PAS反应检测结果显示,经细胞因子诱导后的细胞紫红色糖原沉积区域较新鲜脐血CD34+细胞增大,出现紫红色区域的细胞增多.结论 脐血CD34+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后,虽有肝细胞相关蛋白mRNA表达,但未能转分化为肝样细胞.

  •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作者:周野;王德;李红林

    目的 总结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2月,收治22例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61~75岁.跌伤14例,交通伤8例.根据AO标准分型:B1型3例,B2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C3型1例.伤后4 h~15 d手术.手术行掌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均服用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8~18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10~15周达临床愈合,平均12周.根据x线片测量,尺偏角平均20.8°;掌倾角平均8.5°;桡骨短缩≤2 mm 21例,≥2 mm 1例;关节面塌陷、移位均矫正至≤1 mm.根据改良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获优1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 采用掌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2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宝文;王东昕;李学良;楚同彬

    目的 总结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再手术方法.方法 1999年2月-2007年1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7~61岁,平均42岁.车祸伤14例,坠落伤6例,跌摔伤5例.股骨干骨折部位:上段4例,中段18例,下段3例.原固定方法:国产加压钢板内固定12例,进口AO加压钢板内固定4例,髓内钉固定7例,外固定架固定2例.入院X线片检查无连续骨痂,骨折线明显.骨折至本次手术时间8~16个月.术中采用AO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16例,AO加压钢板内固定7例,AO单管单臂架外固定2例.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5例均获随访6~14个月,平均9.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7.2个月.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证定临床疗效;优14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2%.结论 采用恰当内固定方式、术中操作仔细、术后进行正确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关键.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明;董启榕;郭承军

    目的 总结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近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8月,采用MIPPO治疗49例胫骨近关节部位骨折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14~55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8例,运动伤16例,跌伤5例.左侧18例,右侧31例.胫骨平台下骨折36例,胫骨远端骨折13例.根据AO分型:A型26例,B型20例,C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 h~8 d.术前闭合骨折者行跟骨结节牵引至畸形矫正后进行手术,开放骨折者直接手术.结果 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5周出现浅表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6~30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术后8~26周愈合,平均17周.所有患者无钢板松动和断裂,患侧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良好.疗效采用修正的Rasmussen评分体系评价,优30例,良17例,可2例,优良率为95.9%.6例术后1年采用点状切开抽出法取出钢板、螺钉无松动或断裂.结论 MIPPO技术对骨折周围血运的破坏小,不干扰骨折端具有成骨作用的血肿及髓内血运,微侵袭手段能降低骨不连几率及感染率,提高骨折愈合率,是治疗胫骨近关节部位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不同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刘天盛;王志宏;苏彬;王宇强;杨洪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103例,女73例;年龄34~91岁,平均63.5岁.交通伤31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伤134例.按AO分型:31A1型79例,31A2型18例,31A3型7例,31B型15例,32A型34例,32B型12例,32C型11例.病程2 h~7 d.3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83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23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s,PFN)固定,27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e screw,DCS)治疗,8例采用解剖钢板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7年,平均15.2个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不愈合,均放弃治疗.解剖钢板手术治疗组1例术后10周发生钢板断裂,予对症处理骨折愈合.余患者于术后10~15周骨折达临床愈合.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根据Brumback评价标准评定,非手术治疗者优9例,良18例,差8例;DHS手术治疗者优68例,良12例,差3例;PFN手术治疗者优18例,良5例;解剖钢板手术治疗者优5例,良l例,差2例;DCS手术治疗者优15例,良11例,差1例.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应综合考虑骨折类型、内固定器材特点以及患者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额部皮瓣移位联合耳软骨移植的下眼睑一期再造

    作者:林瑞杰;叶亲颖;黎立军;王班伟;黄晓燕

    目的 总结下眼睑全层缺损的修复再造经验.方法 1994年7月-2005年6月,收治25例下眼睑缺损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48~83岁.下眼睑缺损原因:基底细胞癌9例,鳞状细胞癌11例,皮脂腺癌5例.肿瘤切除后下眼睑缺损范围达50%~100%.病程3个月~5年,术前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手术采用长20 mm、宽5~6 mm自体耳软骨游离移植作为眼睑内层,切取30 mm×12 mm~50 mm×20 mm的额部皮瓣作为眼睑外层再造眼睑.结果 术后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均未形成继发性缺损,创面Ⅰ期愈合.8例术后4~5 d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炎,经滴抗生素眼药水后治愈.25例均获随访6个月~5年.2例皮脂腺癌浸及泪小点,连同部分泪小管被切除致溢泪;2例下眼睑轻度外翻致轻度闭合不全.再造眼睑外形美观,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良好.随访期恶性肿瘤均无复发.结论 额部皮瓣移位联合耳软骨移植是修复下眼睑全层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 先天性副鼻畸形一例

    作者:文张;殷国前

    1 病例介绍患儿 男,1岁6个月.发现鼻部多一小孔入院.患儿出生时即发现鼻尖部左侧有--小孔,小孔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增大,无流脓、流涕.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关键词: 先天性 副鼻 畸形
  •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李彪;龚跃昆;张磊;刘劲松;李世和

    目的 总结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6年1月,对24例2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7例;年龄26~63岁,平均49.6岁.单侧21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及跛行.Crowe分型:Ⅰ型15例16髋,Ⅱ型4例4髋,Ⅲ型3例4髋,Ⅳ型2例3髋.术前除3例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余患者下肢不等长2~7 cm.结果 24例患者无术后感染、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9个月~6.5年,平均3.2年.18例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例术后跛行,经积极臀中肌锻炼后逐渐消失;3例末次随访时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 cm,其余均≤1 cm.2例下肢延长4~5 cm.所有患者均无坐骨神经牵拉伤情况.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5±7.2)分提高至(84.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选用小号人工臼体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效果.

  • 腕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王荣诗;黄富国;岑石强;项舟

    目的 评价腕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对腕关节背伸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使用外固定支架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9个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左侧6个,右侧3个.切除前臂及手部软组织,保留腕关节囊韧带,制成骨.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模型(正常标本);将标本自腕关节桡骨茎突尖至尺骨茎突尖,顺桡、尺骨远端关节面呈弧形切断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损伤标本):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关节囊韧带(修复标本);模拟临床操作外固定支架固定修复标本(修复/外固定标本);拆除缝线后,重新外固定支架固定(损伤/外固定标本).并按此顺序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选取腕关节位移为1.5、2.0及2.5 cm时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 位移1.5 cm时,正常标本、损伤标本、修复标本、修复/外固定标本及损伤/外固定标本承受负荷分别为(60.74 ±20.60)、(35.23±13.88)、(44.36±20.78)、(168.40±-29.21)及(139.00±33.18)N;位移2.0 cm时,分别为(138.46±12.93)、(87.17±24.22)、(97.52±23.29)、(289.00±54.29)及(257.98±55.74)N;位移2.5 cm时,分别为(312.87±37.15)、(198.16±37.14)、(225.66±30.96)、(543.15±74.33)及(450.35±29.38)N.各位移点损伤标本与修复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标本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标本不同位移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腕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是维系腕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损伤可引起腕关节不稳定;单纯修复腕掌侧关节囊韧带复合体不能恢复腕关节的即刻稳定性,超腕外固定支架能有效减少复合体损伤后关节的相对位移以及关节囊韧带修复重建术后的受力,对于腕关节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 三维表面遮盖法结合多平面重建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髋臼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刘瑞宇;王坤正;王春生;同志勤;宁文德;杨想春

    目的 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display,SSD)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评估髋臼形态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10月-2006年11月,对17例19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男3例,女14例;年龄35~61岁.双侧2例,单侧15例.Crowe Ⅰ型4髋,Ⅱ型9髋,Ⅲ型6髋.对扫描获取的原始髋关节图像应用SSD结合MPR技术,观察髋臼的空间位置和髋臼壁骨贮备情况.结果 患髋脱位程度按照Crowe等的方法测量为25%~89%,Sharp角均>45°.患侧髋臼均存在不同程度骨缺损,5髋位于髋臼前上方,11髋位于髋臼外上方,3髋位于髋臼后上方.MPR冠状面和轴面成像示髋臼内侧壁薄处的厚度为2.0~10.9 mm.15例单侧脱位患者患侧与健侧髋臼比较,髋臼开口相差2.7~19.1 mm,深度相差2.3~13.1 mm.结论 螺旋CT的SSD结合MPR技术是评估髋臼形态学的有效手段,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髋臼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三维可调肱骨假体设计

    作者:张安琴;彭晓东;唐康来;魏群义;谢卫东

    目的 研究国人肩关节解剖参数特点,并基于该参数特点设计满足国人肩关节个体需求的新型肩关节假体结构,实现肱骨假体三维可调.方法 基于一种双齿结构作为转动件,设计出新型肱骨假体结构.结果 新型肩关节肱骨假体满足了国人个体肩关节特征的差异性,也能更好地满足西方人的个体需要.结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肩关节假体结构设计的概念,在新型肩关节假体设计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进展

    作者:陈刚;杨静

    目的 综述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 新一代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在材料工艺等方面作了很大改进,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青年髋关节疾病,大量近期随访报道显示临床疗效满意,但金属离子在体内蓄积等相关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结论 新一代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疗效尚需长期临床随访.

  • 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的修复重建

    作者:尹庆伟;江毅;肖联平;李晓栋;福嘉欣;田永刚;韩立强;刘智

    目的 总结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骨折切开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76例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患者.男47例,女29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根据AO分型:C3-1型13例,C3-2型45例,C3-3型18例.23例开放骨折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7例,ⅡⅢA型6例.均为新鲜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1~24 h.结果 术后4例伤口浅表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72例获随访12~35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2例分别于术后16、20周复诊时发现固定下胫腓关节的螺钉断裂,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28例于术后12周单独取出固定下胫腓关节的螺钉;余患者均于术后1年完整取出内固定.术后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1.7~26.8°,屈曲38.5~44.7°按美国足踝外科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3例,良36例,中13例,优良率81.94%.结论 手法恢复踝关节力线,及时切开减张复位,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修复重建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可获满意疗效.

  • 关节镜下修复重建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段鑫;杨勇;肖国庆;张大刚;付维力;张俊;李箭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重建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 ligament,PCL)及修复膝关节内部结构,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8月,收治24例膝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重建ACL和PCL,修复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ligament,LCL)和其他膝关节损伤结构.男19例,女5例;年龄20~69岁,平均42岁.均为单膝损伤,其中左膝11例,右膝13例.于伤后4h~6个月入院.ACL、PCL、MCL及LCL损伤8例,ACL、PCL及MCL损伤12例,ACL、PCL及LCL损伤4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1例,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7例.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膝关节活动范围和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Lysholm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1~36个月,平均25个月.4例出现轻微关节僵硬,3例出现轻微关节疼痛,均未作特殊处理.11例(45.8%)运动功能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13例(54.2%)显著改善,不需要辅助独立行走.24例Lachman试验、膝内外翻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胫骨前后移动均<5 mm.1例腓总神经损伤者感觉运动恢复良好.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1.8 ±4.3)分,术后(87.0±6.0)分:关节活动范围术前(87.5±12.5).术后(125.0 ±9.2)°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脱位后关节镜下重建ACL、PCL和修复其他膝关节结构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 关节镜下先进人工韧带加强系统和四股自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作者:范钦波;范继峰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应用先进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和4股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探讨LARS重建ACL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7月-2005年4月,分别采用LARS和4股自体半腱肌腱于关节镜下重建42例ACL断裂患者.半腱肌腱组(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20~52岁.运动伤12例,交通伤8例,其他损伤7例.左膝16例,右膝11例.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50.70 ±6.68)分.病程2~12个月.LARS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7~40岁.运动伤8例,交通伤4例,其他损伤3例.左膝6例,右膝9例.Lvsholm膝关节评分为(50.20±6.22)分.病程3~12个月.两组患者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半腱肌腱组均获随访22~43个月,LAPS组均获随访18~40个月.术后12个月,半腱肌腱组5例(19%)患者屈膝30°时双膝差距>3 mm;LARS组3例(20%)>3 mm.半腱肌腱组Lysholm评分(87.80±3.41)分;LARS组为(88.90±3.3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Cameron等改良Lysholm评分的分级标准,半腱肌腱组:优1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LARS组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ner运动评级标准:半腱肌腱组3~6级,平均4.93级;LARS组3~7级,平均5.03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腱肌腱组中2例伸膝角度较对侧差约5°,5例屈膝较对侧差5~10°;LARS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急慢性滑膜炎表现.结论 LARS重建ACL可取得与4股自体半腱肌腱相同的近期疗效,且明显缩短康复时间,随访2年未发现移植术后有滑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研究

    作者:李刚;林清坚;黄常红;冯阳;王飚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动态分析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100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18例,女82例;年龄7~36个月,平均19.4个月.左侧68例,右侧32例.髋关节脱位按Zionts等方法分度,Ⅰ度15例,Ⅱ度50例,Ⅲ度26例,Ⅳ度9例.治疗时行内收肌切断与牵引74例,直接闭合复位26例.按四级功能评价标准判定临床疗效;于复位前、复位后第3、6、9和12个月动态测量患、健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cetabular index of depth to width,AI(D/W)],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治疗12个月功能恢复总优良率达88.00%.复位后12个月,患侧AI由治疗前(37.17±2.17).下降至(27.02 ±3.54).,AI(D/W)由22.06%±1.65%增长至29.80%±3.56%,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健侧(P<0.01).复位后1~3个月、10~12个月AI分别为(3.22±1.42).和(3.41±2.03). 9 AI(D/W)分别为2.69%±1.83%和2.33%±1.13%,明显快于其他时间段(P<0.01);各时间段患侧AI下降幅度、AI(D/W)增长幅度均明显快于同期健侧(P<0.01).复位后12个月,7~12月龄、13~18月龄A1分别为(13.71±396).和(11.48±4.15).,AI(D/W)分别为9.95%±3.81%和8.28%±3.58%,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各年龄段患侧AJ、AI(D/W)变化速度均明显快于健侧(P<0.01).结论 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操作简便,治疗效果良好,在治疗后12个月内,患侧髋臼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健侧;患侧髋臼的发育高峰期在复位后1~3个月和10~12个月;患儿年龄<18个月为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佳时期.

  • 非置换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期疗效

    作者:张星火;A.T.Wild;于振山;张亚奎;吕厚山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一组非置换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1997年6月-2000年3月,在德国奥格斯堡海森基金会医院第一临床骨科共完成152例152膝非置换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男63例,女89例;年龄51~72岁,平均59岁.左膝70例,右膝82例.骨性关节炎146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病程1.0~3.5年.膝关节活动度30~90°平均55°HSS评分(41.5±12.3)分.术中均采用德国Plus公司的后交叉韧带保留型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结果 术后5例膝前痛,经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无深部感染发生.145例获随访5~8年,平均6.5年.随访期末HSS评分(87.5±8.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90~110°,平均95°18例患者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透亮线在胫骨侧,其中15例透亮线宽度<2mm,无临床症状;3例透亮线>2 mm,其中2例因无菌性松动,行胫骨侧假体翻修术,同时更换聚乙烯衬垫,另1例仅有轻度疼痛,随访期间无松动症状,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中期随访显示股骨侧、胫骨侧骨-假体界面的骨长入,结合效果满意.术后假体早期微动是导致松动的主要原因.保留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样可达到满意疗效.

  •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作者:张晓岗;杨德盛;曹力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7年12月-2006年10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1例78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男8例,女53例;年龄17~56岁,平均31.4岁.患髋Trendelenburg征阳性.病理分型采用Hartofilakidis等方法,Ⅰ型15例18髋,Ⅱ型23例31髋,Ⅲ型23例29髋.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臼杯置于真臼或接近于真臼水平.12例股骨头脱位高于真臼5 cm以上的Ⅲ型患者,采用小转子下短缩截骨复位,截骨长度2~5 cm.结果 60例76髋获随访12~118个月,平均49个月.x线片示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患者的植骨及截骨处均于术后3~14个月骨性愈合,平均4个月.无臼或柄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疼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未行股骨截骨者,双下肢等长或接近等长,术前骨盆代偿性倾斜基本纠正,无明显跛行步态.行股骨短缩截骨者,骨盆倾斜较术前减轻,患肢长度较术前延长2.0~4.5 cm.Harrs评分由术前(40.28 ±9.84)分提高至(90.92±2.80)分(P<0.01).1例术后发生股神经牵拉性麻痹,股四头肌瘫,对症处理后4个月恢复.结论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尤其是高位脱位,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较大,但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

    作者:艾进伟;孙永强;韩叶萍;李沛

    目的 探讨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32例35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男6例7髋,女26例28髋;年龄28~72岁,平均53岁.按Crowe分型,Ⅰ型10例11髋,Ⅱ型14例15髋,ⅠⅡⅢ型5例6髋,Ⅳ型3例3髋.术前均存在严重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19例下肢短缩3~6 cm.术前Harris评分(41.19±10.13)分.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平均50 min,输血2~4 U.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无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假体松动的临床和X线征象.术后下肢延长2~6 cm,基本恢复双下肢平衡.术后Harrs评分(84.71±9.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术中彻底松解可以下肢延长4~6 cm而无神经麻痹.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郑之和;董军峰;李新志;卢国强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87例患者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3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70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肢体短缩1~6 cm.Harris评分(34.81±1.36)分.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线片模板测量,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术中应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术后测定对比双下肢长度差异.结果 2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浅表感染,局部引流后治愈;4例于术后4周出现脱位,2例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切开复位.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1.50±1.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等长17例中1例延长1.5 cm;70例不等长患者中,术后66例恢复等长(均在1 cm以内),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总等长率94.25%.结论 术前、术中双下肢长度和X线片模板测量、综合调整,以及术后矫正处理能有效预防和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 髋关节成形术的过去、现在与展望

    作者:林向进

    关节成形术是一种恢复关节无痛活动的手术,同时还能恢复控制关节活动的肌肉、韧带和其他软组织结构的功能.关节成形术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医生试图通过对强直关节行简单切除的方法来造成一个关节外的假关节.因该方法不能获得在功能范围内的持久性活动能力,故逐渐由单纯切除成形术转为间置关节成形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4
1996 01 02 03 04
1995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