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腱转移固定修复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韩长伶;姚双权;张奉琪;吴昊天;赵立力

    目的:比较四种肌腱转移固定修复扁平足畸形的牢固程度.方法:本实验采用6具新鲜尸体骨标本,每一具标本依次采用腓骨长肌腱法、胫前肌腱法1、胫前肌腱法2及异体跟腱法4种转移肌腱固定方法修复扁平足模型.每一种标本模型分别固定在试验机上,轴向压缩100、300及600N,观察足底下移距离.结果:在100、300及600N力作用下轴向压缩,4种方法中足底下移距离比较,用腓骨长肌腱修复扁平足后产生的位移小,与其他方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实验所研究的4种修复扁平足的方法中,腓骨长肌腱法修复扁平足牢固.

  • 带线锚钉固定自体肌腱重建治疗胸锁关节慢性不稳18例报告

    作者:孙骏;彭张建;戴冲华;顾新丰

    目的 探讨重建胸锁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对胸锁关节慢性不稳的18例均采用带线锚钉固定自体肌腱重建治疗.结果 18例均获9~24个月的随访,平均16.2个月.术后3、6、12、24个月的Rockwood评分的均值分别为12.28、13.12、13.43、13.57.末次随访的Rockwood评分示优16例,良2例.结论 带线锚钉固定自体肌腱重建法具有固定可靠、操作安全、符合胸锁关节生物力学等优点,效果满意,是治疗胸锁关节慢性不稳的理想方法.

  • 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宪华;王秋玲;孙磊

    韧带损伤的修复、重建工作开展已久,早在1881年GLUDK就首次用禽类做游离肌腱移植试验,证实肌腱可以成活.1917年Robert和Jones将肌腱转移术应用于临床.随后,又有多种肌腱移植的形式出现.目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ACL)重建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特别是近年来关节镜下自体胴绳肌重建ACL成为叉韧带重建的首选.

  •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珂;邹云雯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后肌腱粘连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方法以雄性成年鸡的趾深屈肌腱为实验模型,切除第二趾骨段相当于A2-A4滑车间趾深屈肌腱0.5cm,实验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HHKAT)行肌腱移植,对照组用普通人发腱移植,分别于术后2、4、6、8周取材做大体病理观察,屈趾度及肌腱滑动度测量以及组织学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移植肌腱滑动功能及屈趾活动好,且粘连程度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织学显示肌腱修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后肌腱粘连程度较普通人发腱轻微.②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后修复主要依靠"外源性愈合方式",肌腱滑动功能主要依赖术后早期的功能活动.

  • 皮质骨挤压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观察

    作者:齐玮;李春宝;王俊良;朱娟丽;刘玉杰

    目的 观察皮质骨挤压钉固定重建ACL后的组织学转归.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配对设计方法,随机将双膝关节分为常规手术侧(对照组)和皮质骨挤压钉侧(实验组).全麻下取自体趾长伸肌腱,行双侧膝关节ACL重建术,对照组只做常规ACL重建,实验组常规固定ACL后于胫骨隧道外口置入同种异体皮质骨挤压钉.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取双侧膝关节标本,观察两组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及组织学转归.结果 术后4周皮质骨挤压钉组腱-骨界面及肌腱移植物的排列较对照组致密,大量新生骨及血管生成;术后8周皮质骨骨挤压钉组腱-骨界面移行带中新生血管比例为0.48 ±0.12,优于对照组的0.26 ±0.05(P <0.05),骨挤压钉与骨隧道壁出现爬行替代;术后12周骨挤压钉组的腱-骨界面移行带出现成簇的软骨细胞,新生骨面积为(0.41±0.11) mm2,对照组为(0.21±0.10)mm2(P<0.05).结论 ACL重建采用皮质骨挤压钉固定,组织相容性好,有利于腱骨界面再血管化和腱骨愈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跟腱再断裂的修复重建

    作者:王碧菠;徐向阳;刘津浩;朱渊

    目的 总结跟腱再断裂的原因,探讨“V-Y”推进瓣及(足母)长屈肌腱(flexor hallucis longus,FHL)转位修复重建跟腱再断裂的适应证、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月手术修复重建跟腱再断裂患者16例16足,男12例,女4例;年龄35~72岁,平均50.9岁.再断裂距初次手术时间为6~49周(平均21.8周),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7.5个月).充分清除断端瘢痕及坏死组织4例断端缺损<4 cm者采用腓肠肌腱膜“V-Y”推进瓣修补,12例断端缺损>4cm者采用FHL转位修复重建.结合患者病史、康复方式及再次手术术中所见跟腱形态,分析其发生再断裂原因.观察术后局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nkle and hindfoot score,AOFAS-AH)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跟腱再断裂的原因主要为手术切口感染、术后跟腱愈合不良发生液化坏死、术后过早负重或活动不当致跌倒.采用“V-Y”推进瓣或FHL转位修复跟腱再断裂术后局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AH评分从术前(70.2±8.5)分提高到(92.4±6.1)分;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从术前(74.8±6.2)分提高到(91.7±4.8)分.踝部MRI显示跟腱部信号均匀,无撕裂或积液表现.结论 跟腱再断裂后需彻底清创,导致大范围缺损.腓肠肌腱膜“V-Y”推进瓣可修复<4cm的缺损,FHL转位可修复重建>4 cm的缺损,术后踝足部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 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兔前十字韧带骨道内的末端形成

    作者:徐雁;敖英芳;于长隆;张继英;傅欣

    目的 观察兔四股半腱肌腱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后骨道内末端形成和转归的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体重2.9~3.5 kg,平均3.2 kg.行下肢双侧半腱肌腱反折四股重建右膝前十字韧带,按术后3、6、12、26、52周随机分组,按时间段处死实验动物,每组有2只取材成功后,剩余实验动物即进入下一时间段.实验动物处死后,取右膝关节,打开关节腔,取骨道部分标本常规固定、脱水、透明、包蜡、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道内移植物及腱骨交界处生长情况.结果 3周时腱骨交界处形成一富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骨道内肌腱部分发生坏死,周边细胞已长入.6周时各处连接情况不十分平行,骨道内腱组织亦被替代.12周时界面组织不同部位也出现生长明显不平行情况.26周时界面组织的成熟程度比较平行,可以见到比较典型的直接止点结构.52周时界面组织基本以直接止点连接为主,但在骨道内仍有部分不成熟的腱,仍可见到不同束之间的界限.结论 四股半腱肌腱作为前十字韧带的移植物,同样在骨道内通过界面组织的不断成熟,逐渐形成连接,并向直接止点过渡,但因不同股的存在而不平行.由于应力屏蔽的作用,骨道内部的移植物无法完全塑形,仍保留分束的状态.

  • 微创切取全长(足母)长屈肌腱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

    作者:苗旭东;吴永平;陶惠民;杨迪生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取全长(足母)长屈肌腱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微创切取全长(足母)长屈肌腱重建35例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21例,女14例;年龄为23~71岁,平均42.1岁;均为单侧损伤.MRI示跟腱断裂间隙为6.0~9.2 cm.观察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33.2个月.除1例患者因术后10d拆线致切口裂开重新缝合6周后获得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踝与后足评分从术前(51.92±7.08)分提高到术后(92.56±6.71)分;其中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30/32).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从术前(72.56±7.43)分提高到术后(92.58±5.1)分.无一例发生腓肠神经及胫神经损伤、跖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踝关节MRI示跟腱部信号均匀无撕裂和囊性变.结论 微创切取(足母)长屈肌腱转移重建陈旧性KuwadaⅣ跟腱断裂具有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 关节镜下多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的临床应用

    作者:夏春;周江南;胡海;陈国能;成有生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ACL重建术.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均取自同侧,其中25例应用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进行重建;5例单纯应用半腱肌腱.将肌腱反复折叠为长约8.5cm的4~5股,在距两端2.5cm处分别用丝线编织捆绑缝合,用直径为7~8 mm,长20~5mm的Soft Silk型挤压螺钉于屈膝20°~40°位固定,等长重建ACL.合并损伤于先期或同期治疗.结果术后随访7~30个月,平均15.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4周膝关节均达正常活动范围.X线片显示24例内固定物位置良好,5例股骨侧和1例胫骨侧位置明显偏前.12例胫骨隧道和8例股骨隧道轻度扩大,无骨隧道明显扩大的病例.26例术后Lachman试验≤Ⅰ度,27例轴移试验阴性或Ⅰ度,Lysholm评分平均为87.5分,较术前平均54.5分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egner运动评级平均为5.2级,较术前平均2.8级有所增高.结论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自体多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ACL是治疗急、慢性ACL损伤的较好的方法.

  •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黄华扬;张余;曹正霖;章莹;李菊根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998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28例PCL损伤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18~31岁,平均25.5岁.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在靠近肌腱肌腹交界处切断,对折成两股,关节镜下重建PCL,内口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后抽屉试验术前26例阳性,术后2例;Lachmam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例阳性,2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12例阳性,术后均消失.随访评分采用IKDC评分方法:A级9例(32.1%),B级16例(57.1%),C级3例(10.8%);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7分.结论关节镜下使用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PCL,通过两隧道转折处时,由于韧带两端无骨块,操作容易.可吸收挤压螺钉在隧道内口侧挤压固定,愈合后内口消失,避免隧道内口扩大导致韧带松弛、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附着牢固,股骨隧道外口固定坚强,重建韧带强度大.该手术还具有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 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术中失误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作者:沈灏;蒋垚;赵金忠;邵俊杰;何耀华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中的各种失误并提出解决办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自1995年1月~2002年6月对194例陈旧性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固定方法包括88例Kurosaka挤压螺钉固定和106例Aesculap内扣式缝线钢板固定.其中86例使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移植,19例应用异体髌韧带移植,89例为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移植.结果36例发生术中失误,其中2例不可挽救.术中失误的原因可分为隧道问题、移植物问题、固定问题等.术中常见的失误是导针位置和方向不佳,与移植物和固定方式选择无关.Aesculap内扣式缝线钢板法固定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修复ACL时常遇到的问题是取下的移植物过短或分叉.结论只有掌握各种ACL重建方法的操作要点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减少和正确处理各种术中失误.

  • 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

    作者:黄迅悟;孙炳慧;常青;关长勇;胡明;白一冰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自1998年4月~2000年5月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的患者12例.于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附着部分别钻直径4.5 mm的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保留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口将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行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行膝关节屈曲30°、60°、90°前抽屉试验,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8~43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后9例阴性,2例屈膝30°位阳性,1例屈膝30°、60°位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40~58分,平均50.5分,手术后18个月为62~92分,平均85分,总优良率为91.7%.结论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联合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 四股半腱肌腱和髌韧带修复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李学金;王立德;齐志明;张羽飞;李作洪;高凯;林霖;王维彬;李素华

    目的比较60例陈旧性前十字韧带(ACL)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应用4股半腱肌腱或髌韧带重建ACL的疗效.方法对60例具有可比性的陈旧性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术,重建材料选用自体4股半腱肌腱或髌韧带.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术前和术中检查表明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时检查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日常活动和运动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关节稳定性相同.半腱肌腱组恢复体育活动的百分比略大于髌韧带组,分别为80%和7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伸膝角度丧失(≤3°)的百分比小于髌韧带组,分别为6%和4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KT-2000关节动度仪检查,30磅(133.4 N)拉力试验中,半腱肌腱组13%的患者双膝移位差值>3mm,髌韧带组中20%的患者>3mm.术后半腱肌腱组与髌韧带组中度髌股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17%.结论关节镜下半腱肌腱或髌韧带移植重建ACL的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髌腱内移和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

    作者:顾章平;赫荣国;许瑞江;李浩宇;王浩;卢强

    目的评价髌腱内移和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6月,采用髌腱内移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的方法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7岁(4~10岁).4例为单侧髌骨脱位,1例为双侧(只治疗一侧),均未合并其它畸形.结果术后随访L 5-5年,平均3年,无手术并发症,无术后再脱位和半脱位.4例膝关节能完全伸直,1例差10°;2例膝外翻消失;1例10岁女童术后出现髌骨低位,但膝外翻消失、功能正常且伸膝有力.结论先天性髌骨脱位是一种持续、不可复性脱位,需手术治疗.髌内侧筋膜肌肉瓣外移和髌腱内移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并发症少,效果优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脱位 髌骨 腱转移术
  • 股二头肌长头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

    作者:赵金忠

    目的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并探讨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陈旧性损伤患者,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进行解剖学重建.术中保留股二头肌长头在腓骨头的附着或者在远端的连接,分切出一个远端带蒂、宽8~10 mm、长16~18 cm的肌腱条,再将肌腱条纵行劈为前、后两半.将后侧半肌腱条反折重建胭腓韧带和腘肌腱,其股骨附着点位于腘肌腱的解剖学附着点,反折后的游离端固定在开口于胫骨平台后外侧角的骨隧道内.将前侧半肌腱条反折重建外侧副韧带,其股骨附着点位于外侧副韧带的解剖学附着点,反折后的游离端固定在开口于腓骨头前缘的骨隧道内,或者直接缝合在腓骨头上.通过对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和小腿外旋活动度的随访,了解膝关节后外侧角的稳定性.结果术后半年,完全伸膝位无膝内翻不稳;屈膝30°,Ⅰ度膝内翻不稳伴硬性终止点2例;屈膝30°,小腿外旋增加2例,相同16例,减小5例.术后1年,患膝后外侧角的稳定性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同时重建膝外侧副韧带、胭腓韧带和胭肌腱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后外侧角的稳定性.

  • 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百成;高石军;王晓峰;邵德成;王飞;陆博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骨的11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于PCL股骨附着点解剖中心的稍前方钻取股骨隧道,屈膝70°,拉紧并固定移植物.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PCL 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33岁;右膝9例,左膝3例.移植物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一端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肌腱的5例.将肌腱编织分为两束.于股骨侧钻取双隧道.两束分别于屈膝70°和0°时拉紧并固定.结果 采用前外束重建法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前外束重建组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94.3±3.4)分,两组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膝0°和30°时,前外束重建组的胫骨后移距离是(5.9±0.4)mm和(6.2±0.5)mm,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是(3.5±0.3)mm和(4.0±0.4)m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膝60°和90°时,两组胫骨后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PCL的方法优于前外束重建法.

  • 跟骨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谈家福;周惠英

    我院从1990年-2009年在足部手术中施行跟骨内麻醉1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中男性52例,女性74例,年龄17-66岁,类型有足部广泛软组织撕裂伤20例,足部三关节固定28例,足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出23例,足部肿块切除35例,截肢术17例,足部肌腱转移术27例,跟骨骨折撬拔复位23例.

  • 肌腱移位及术后康复治疗桡神经不可逆性损伤

    作者:李龙;江健;刘华彦;胡朝辉

    桡神经损伤首先治疗方法是神经修复,但对损伤严重,失去了修复性或早期修复不满意者,可通过肌腱移位及术后积极康复训练大限度恢复其伸腕伸拇指功能.采用 Riordan法肌腱移位及术后康复训练治疗本病 20例,效果满意.

  • 改良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拇短伸肌腱转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应用

    作者:贾赛雄;吴迪;利春叶;陈金仁;喻林波;龙海泉;杨钦泰

    目的 探讨改良的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拇短伸肌腱转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我们采用改良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拇短伸肌腱转位手术重建19例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穿过拇短展肌止点并缝合固定后,在掌长肌腱深层与转位的尺侧腕伸肌腱编织缝合,以掌长肌腱作为屈肌支持带,避免术后弓弦效应为改良特点.术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功能评定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6.8个月,按朱伟等的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4例,良5例.结论 改良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拇短伸肌腱转位重建拇对掌功能,该手术简单易行,符合拇对掌的生物力学特性,术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 高位正中神经麻痹改良津下法重建拇对掌功能

    作者:朱春雷;李炳万;赵世伟;李光;田东

    目的 介绍应用小指固有伸肌腱(改良津下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1例高位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拇对掌功能丧失的患者,采用小指固有伸肌腱双束法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近侧束固定于掌骨颈部拇长伸肌肌腱上,远侧束固定于近节指骨髓腔内.结果 术后随访4~ 38个月,平均18.5个月,11例拇对掌功能全部恢复,优良率达100%.供区伸指功能无影响.结论 小指固有伸肌腱改良移位术是合理且简单、疗效满意的术式,可作为拇对掌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