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手术入路对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影响

    作者:唐竞;周一新;柳剑;王达成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后入路)对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小切口THA治疗的115例患者(151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将病例分为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前入路组包括55例患者(72髋),后入路组包括60例患者(79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和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 d内摄双髋正位X线并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使用生物固定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手术切口长度前入路组(9.3±0.8)cm,后入路组(8.9±1.0)cm.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入路组(39.1±4.2)°(30.1°~47.8°),后入路组(44.2±6.3)°(31.8°~62.1°).前入路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全部在30°~50°内,后入路组中11髋(13.9%)的髋臼假体外展角>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入路组髋臼假体外展角误差为(3.3±2.5)°,小于后入路组的(5.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22.2±3.5)个月,未见人工髋关节脱位病例.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小切口THA相比,直接前方入路小切口THA髋臼假体外展角更准确.

  •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俞银贤;易诚青;马金忠;王秋根

    目的: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60.4个月(48~73个月).手术时间DAA组为(78.30±5.08) min,后外侧入路组为(75.61±10.60)min,术中出血量DAA组为(351.30±21.46)ml,后外侧入路组为(362.20±26.15)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d,后外侧组为(3.3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或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 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

    作者:安佰京;姜川;王振宇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小切口人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5月武警总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微创直接前人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接受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①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血量.②两组术前与术后3月Harris评分.③两组术后首次双拐行走时间、弃拐行走时间.结果 ①两组切口长度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有差异(P<0.05).②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首次双拐行走时间、弃拐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直接前入路手术创伤小,在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Harris评分上明显有优势.

  • 直接前入路与Hardinge外侧入路在髋关节全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对比

    作者:许林东;何成周;郭建武

    目的 对比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入路与Hardinge外侧入路疗效的差异.方法 收集该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其中,直接前入路(DAA)组患者76例,Hardinge外侧入路组患者84例,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指标,随访记录并比较术后Harris评分、股骨柄位置、髋臼外展角、疼痛感受和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情况等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完整随访,DAA组手术时间长于Hardinge入路组(P <0.05),Hardinge入路组住院时间长于DAA组(P <0.05),DAA组髋臼外展角小于Hardinge入路组(P <0.05),术后6周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中疼痛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AA入路手术虽然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但其术后早期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好,疼痛反应轻,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大临床应用前景.

  •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陈日江;刘辉;廖发科;吴福春;邱汉民;邱永荣;胡秀年

    目的 比较采用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5-06-2016-05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髋关节疾患,其中采用DAA 32例(DAA组),采用后外侧入路40例(后外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Ham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DAA组手术时间较后外侧组长,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较后外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3个月DAA组Hams评分高于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DA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AA行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但手术要求高,学习曲线较长.

  • 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史成富;牛德刚;邹方亮

    目的 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符合选择标准的17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入路组(采用直接前入路行TKA)和后入路组(采用后入路行THA).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UCLA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48.9(24~6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臼杯外展角、臼杯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6周时UCLA评分及HHS评分较高(P<0.05),但在之后随访中2组VAS、UCLA评分及HH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行THA术后早期疗效优于后入路,但术后晚期2种入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 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差异性比较

    作者:郭云财;温准;林希龙

    目的:研究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差异性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4例患者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组,52例/组.对照组患者行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直接前入路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7%,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直接前入路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预后时间,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潘月兴

    目的: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12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依照就诊顺序,分成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开展后外侧入路,观察组接受直接前入路.分析2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患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患,开展直接前入路方案,能提升病患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直接前入路与后方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作者:刘新光;王卫国;张念非;郭万首

    背景:经直接前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应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度过学习曲线后DAA和后方入路(PA)对THA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内关于DAA与PA对THA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对照试验,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检出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入选患者1612例,其中DAA组817例,PA组795例。DAA组患者术后需使用助行设备的时间明显短于PA组(WMD=-11.05,95%CI:-17.79~-4.31,P=0.001)。描述性分析发现DAA在术后早期功能恢复以及活动能力上优于PA。两组术中及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OR=1.48,95%CI:0.69~3.20,P=0.32)、术中骨折发生率(OR=1.31,95%CI:0.50~3.45,P=0.58)、术后脱位发生率(OR=0.34,95%CI:0.09~1.28],P=0.11)、异位骨化发生率(OR=1.01,95%CI:0.26~3.94,P=0.99)、腹股沟区疼痛发生率(OR=2.73,95%CI:0.62~12.06],P=0.19)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两组的手术时间(WMD=10.25,95%CI:-6.33~26.83],P=0.23)、住院时间(WMD=-0.34,95%CI:-0.76~0.07],P=0.10)、Lewinnek安全区内髋臼假体的数量(OR=2.08,95%CI:0.65~6.72,P=0.22)也无统计学差异。同时,DAA具有预防术后脱位的潜在优势,DAA术中使用X线透视会避免出现明显异常的髋臼假体位置。结论:在熟练掌握DAA THA技术的前提下,DAA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手术入路。

  • 直接前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结果

    作者:彭慧明;钱文伟;翁习生;冯宾;蒋超;叶灿华;肖刻

    背景:直接前入路(DAA)在人工髋关节置换中愈来愈流行,但该手术入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并发症仍是关注重点。目的:分析DAA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采用DAA微创技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7例(20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55~84岁,平均62.4岁。患者BMI(:23.9±4.5)kg/m2。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7例,股骨颈骨折4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髋骨关节炎3例,原发性髋骨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1例。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1~2分11例,3分6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6±1.3)分,Harris评分平均为(43.4±5)分。分析本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及患髋疼痛改善、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行一期双髋置换3例(6髋),单侧置换12例(左、右侧各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例。术中均未使用特殊牵引床。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单侧置换:手术时间90~195 min,平均140.7 min;出血200~1000 ml,平均520 ml。双髋置换:手术时间242~295 min,平均265.0 min;出血:800~1500 ml。术者行X线透视13例。术后异体输血5例。放射学测量结果:髋臼外展角42.3°±5.7°,髋臼前倾角19.4°±5.3°,下肢长度差值为(3±2)mm,股骨偏心距差值为(3.1±0.6)mm。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股骨距骨折4例,股外侧皮神经暂时性损伤3例,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及伤口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5~12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术后1、3个月患侧单腿站立试验阴性率76.5%(13/17)、100%(17/17)。弃拐行走时间3~6周,平均4.3周。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1.6±6.7)分。出现股骨假体轻微下沉1例。结论:DAA髋关节置换学习曲线的早期病例显示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功能康复快,临床结果良好,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假体位置在可接受范围,但需警惕早期手术操作复杂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 直接前入路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王方曦;曾晖;王德利;林健静;张卫飞;李国庆;熊奡

    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是一种微创的髋关节手术入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现有文献表明,DAA应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有效保护肌肉、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本文对DA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意义、手术方法、应用效果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DAA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王浩洋;康鹏德;聂涌;赵海燕;杨周源;裴福兴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效果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步态变化.方法:20例因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于直接前入路下行单侧初次人工关节置换,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评分等,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周、12周行步态分析,记录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步态变化并与正常成人对比.结果: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3 d,术后3 d内VAS评分均低于4分,患者假体安放位置满意,至术后12周随访无脱位.步态分析结果中,步速患者组为术前0.64 m/s、术后6周0.77 m/s、术后12周1.07 m/s,正常对照组为1.19 m/s;步频患者组为术前43.15步/min、术后6周51.42步/min、术后12周55.52步/min,正常对照组为57.15步/min;行走时髋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31.00°、术后6周39.62°、术后12周40.40°,正常对照组为45.67°;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50.52°、术后6周59.28°、术后12周67.29°,正常对照组为70.42°.患者组内比较,除术后6周的步速和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外其他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入组患者的步态分析数据仍不及正常对照,术后12周时患者步态数据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步速、步频、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AA作为全髋关节置换的可选手术入路,患者术后12周步态已接近正常人群,但尚需进一步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 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同时置换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唐竞吕明;周一新;张纪;ZHANG Ji

    目的:通过分析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同时置换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前入路双髋同时置换的手术技巧和避免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采用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置换手术22例(4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中位数为48岁(34~67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7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采用平卧位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同时置换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全部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手术时间平均(167±2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75±300) mL,术中及术后输异体血平均(327±341) mL,术后伤口引流平均(111±73) mL.术后第1天多数患者可以不需要帮助自行上下病床,5例患者术后第1天可以不用拐杖短距离行走,术后3 d有13例患者可以在保护下做下蹲动作.术后平均4 d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8~24个月).术中出现2例大粗隆骨折,3例阔筋膜张肌损伤.术后随访3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2例患者大腿痛,无松动感染失败病例.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29±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3)分,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恢复快,髋关节活动度好,但手术难度较高,在良好选择病例的情况下,术者在使用这种入路的早期仍然容易出现并发症.

  •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

    作者:徐杰;庄伟达;李新炜;俞国雨;林院;罗奋棋;肖毓华

    目的:前瞻性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福建省立医院骨科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2月收入院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AA和Mis-PLA两组.DAA 组(43例45髋):男 27例 27髋,女16例 18 髋,平均年龄 (57.4±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41.4±8.7)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2) kg/m2;Mis-PLA 组(39例42髋):男 25 例 26 髋,女 14例 16 髋,平均年龄(59.2 ±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 (39.6±8.4)分,BMI (24.7±2.5) kg/m2.分别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进行对比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切口长度:DAA组(9.2±0.7) cm,Mis-PLA 组(9.5±0.6) 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时间:DAA 组(74.3±10.1) min,Mis-PLA组(37.5±4.3) 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DAA组(229.6±79.2) mL,Mis-PLA组(215.7±56.0) 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2)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 周 Harris 评分:DAA组(85.5±4.1)分,Mis-PLA组(79.0±4.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DAA 组(94.3±2.7)分,Mis-PLA 组(95.2±1.9)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评估,DAA组和Mis-PLA组在直线步行速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8),Mis-PLA组上、下楼梯速度优于DAA组(P=0.047);在转弯速度、坐下、穿袜时,DAA组优于Mis-PLA组(P<0.01,P=0.016,P<0.01).结论: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直接前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早期没有体位限制的要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快.

  • 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张洪;马云青

    自20世纪60年代始至今,人工全髋置换术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成为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有效的手术方法,实施全髋置换术的手术入路也因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流行趋势.人工髋关节之父John Charnley时代的手术入路为经大转子截骨髋关节外侧入路,该入路对髋臼与股骨近端显露充分,为John Charnley 规范和推广全髋关节手术技术立下了汗马功劳[1].

  • 微创直接前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政;陈佳;高博;曹旭阳;任强;张隆;时莉芳;李西成

    自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应用于临床以来,由于对手术入路研究的深入,技术的提高,理念的创新,器械及假体的更新,促进了THA的飞速发展.随着手术微创技术得到认可,微创直接前入路(DAA)已成为THA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微创DAA经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显露髋关节,具有术后疼痛轻、下地活动早、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因其较传统THA手术入路具有以上明显优势,近年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现就微创DAA在THA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作者:龙再现;代叶红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后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观察组采取直接前入路微创手术,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相对减少,且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相对缩短(P<0.05);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2组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直接前入路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路径护理

    作者:李杰

    目的 探讨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路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优良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术后2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手术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更高(P<0.05),术后疼痛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放置髋臼假体疗效观察

    作者:王达成;吕明;李为;张春雨;黄野;周一新

    目的 通过测量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与前倾角,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AA)放置髋臼假体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THA中采用DAA放置髋臼假体的患者81例(100髋),手术均由同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完成,术中使用可透光手术床,结合透视与髋臼假体导向器放置髋臼假体.术后骨盆正位X线影像测量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与前倾角,并与Lewinneck安全区(外展角30° ~ 50°,前倾角5°~25°)进行比较,评估THA中采用DAA放置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结果 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0°±4.47°),前倾角为(14.29°±5.50°);91.0% (91/100)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与前倾角均在Lewinneck安全区内;所有患者术后10个月均未见脱位.结论 THA中采用DAA放置髋臼假体安全有效,可准确地将假体放置在安全区内.

  • 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赖然;英强;舒克冬;敬东

    目的 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依据手术入路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关节稳定性、Harris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直接前入路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股骨头假体直径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均显著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93.3%(28/30)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76.7%(23/30)(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较后外侧入路更能有效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