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肱骨后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马喜林

    目的:总结应用改良肱骨后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2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应用改良肱骨后入路行内固定治疗,男17例,女9例;年龄24~50岁,平均(37.1±1.5)岁.肱骨骨折后至手术时间8 h~6d,平均(3.3±0.6)d.肘关节功能按Morrey和Bryan提出的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来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无神经损伤与伤口感染.术后随访22~48个月,平均(30.1±1.6)个月.肱骨骨折全部愈合.Morrey-Bryan肘关节功评定结果,优l9例,平均(94.6±1.8)分;良7例,平均(86.5±1.2)分.结论:改良肱骨后入路避免了对肱三头肌的损伤,改善了术后肱三头肌的功能,很适用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

  • 颈椎内固定技术和应用现状

    作者:梅伟;刘建民

    Rogers于1942年报告了使用棘突钢丝治疗颈椎骨折的内固定方法[1],但其发展较缓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许多颈椎内固定器材和技术.颈椎内固定技术分别采用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及不同的固定方法.

  • 胸腰椎和腰骶部内固定技术和使用器械的回顾与进展

    作者:顾敏琪;刘沂

    胸腰椎和腰骶部内固定技术能分别采用前路和后方入路及不同的固定方法.本文概述了常用的内固定技术和使用的器械,分别给以介绍.

  • 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

    作者:陆永春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90例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诊断情况实施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依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差异性分组观察,其中侧前方入路组45例,后方入路组45例,观察2组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率;追踪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椎节后突角度(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开展针对性切开减压内固定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侧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均显著高于后方入路组,2组对比统计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侧前方入路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后方入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Cobb's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明显;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3个月,Cobb's角恢复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当患者持续1年观察发现,后方入路组患者Cobb's角出现一定程度的丢失,矫正Cobb's角与侧前方入路组有着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无论是侧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短期预后效果确切,其中后方入路操作简便,耗时短、出血量低,适合简单骨折患者,但远期疗效方面侧前方入路方式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手术脊柱矫正角度.

  • 直接前入路与后方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作者:刘新光;王卫国;张念非;郭万首

    背景:经直接前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应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度过学习曲线后DAA和后方入路(PA)对THA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内关于DAA与PA对THA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对照试验,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检出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入选患者1612例,其中DAA组817例,PA组795例。DAA组患者术后需使用助行设备的时间明显短于PA组(WMD=-11.05,95%CI:-17.79~-4.31,P=0.001)。描述性分析发现DAA在术后早期功能恢复以及活动能力上优于PA。两组术中及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OR=1.48,95%CI:0.69~3.20,P=0.32)、术中骨折发生率(OR=1.31,95%CI:0.50~3.45,P=0.58)、术后脱位发生率(OR=0.34,95%CI:0.09~1.28],P=0.11)、异位骨化发生率(OR=1.01,95%CI:0.26~3.94,P=0.99)、腹股沟区疼痛发生率(OR=2.73,95%CI:0.62~12.06],P=0.19)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两组的手术时间(WMD=10.25,95%CI:-6.33~26.83],P=0.23)、住院时间(WMD=-0.34,95%CI:-0.76~0.07],P=0.10)、Lewinnek安全区内髋臼假体的数量(OR=2.08,95%CI:0.65~6.72,P=0.22)也无统计学差异。同时,DAA具有预防术后脱位的潜在优势,DAA术中使用X线透视会避免出现明显异常的髋臼假体位置。结论:在熟练掌握DAA THA技术的前提下,DAA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手术入路。

  • 恰当选择脊柱结核手术入路

    作者:王自立

    长期以来脊柱结核从前方入路进行病灶清除几乎已成常规选择,然而,近年在国内外从后方入路进行前方椎体病灶清除的报道逐年增多.如何客观地评价、恰当地选择脊柱结核手术入路,是目前外科治疗中存有争议的问题.1前路病灶清除术

  • 关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入路问题

    作者:马远征

    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病灶清除术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影响病灶清除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的病灶清除入路到底是采用前方入路还是后方入路,文献报道不一,多数学者主张前路病灶清除,通过前方入路实现病灶清除、前方植骨、内固定似乎也代表了目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主流.笔者认为,脊柱结核病灶发生部位绝大多数为椎体(占99%以上),从清理病灶角度来看,经前路手术病灶清除避免了后路手术经未受结核杆菌破坏部位病灶清除的缺点,同时后路手术会不同程度破坏附件结构的完整性.但具体病灶清除入路应根据患者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椎管累及程度、

  • 经前方颈椎体切除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谢京城;Hurlbert RJ

    后方入路对某些位于脊髓腹侧肿瘤的显露与切除仍有困难[1-3],而前方入路可能更适宜这种病例.笔者经前路切除颈椎管内肿瘤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泉;丁浩;陈忠益

    目的:探究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整群选取该院在2008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6例肩胛骨骨折患者,均给予后方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肩功能恢复优良率90%(24/26);切口均一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4%(1/26)。结论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利用价值。

  • 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代同;赵希春;赵海军

    目的:探究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08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后方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接受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肩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54/60)。同时,6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并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钢板断裂、退钉发生,无血管、神经损伤患者,且异位骨化2例,创伤性肩关节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60)。结论后方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早期康复锻炼,有效阻止功能障碍,治疗安全、可靠,手术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利用价值。

  • 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24例

    作者:李长虎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手术时间1~8 h,平均5.4 h.术中出血150~1900 ml,平均750 ml,随访时间2~27个月,平均11个月.经手术治疗优13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1.67 %.术后1例耻骨联合后及右侧髂窝感染,经清创引流恢复,其余效果均满意,下地行走长时间5个月,短3周.无皮肤坏死、神经损伤、脂肪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 能减少卧床时间,有利于功能锻炼,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 经皮髓核钳夹术后椎间隙感染8例的护理

    作者:叶曼;郑彬彬;李晓静

    经皮髓核钳夹术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1],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由于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对工作、生活影响小,近几年开展较多。腰椎间隙感染是指腰椎间盘及其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低,但是病程长,费用高,常使患者身心备受煎熬。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DSA 下腰椎间盘髓核钳夹术594例,腰椎间隙感染8例(1.3%)。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好转出院。

  • 髋臼横行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庆;薛波;安林;毛伟民;叶鹏翰

    目的:比较髋臼横行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计算机软件建立髋臼骨折模型。模拟常规后路两块钢板及Stoppa入路四方区内侧两块钢板固定方式,比较两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两种固定方式中骨折块的总位移非常接近,表明这两种固定方式对这类髋臼骨折总的固定效果基本一致。此外,两种固定方式中骨折块之间的各方向的相对位移及其位移之差非常小,表明两种固定方式在前后、内外及上下方向的固定效果也基本一致。结论两种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性能没有差别,Stoppa入路四方区内侧两块钢板固定方式可代替常规后路两块钢板进行髋臼横行骨折的固定。

  • 后方入路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冯彩虹;杜彩华;曾裴;田鸿雁;刘长祥

    正位X线片脊柱侧凸角度(Cobb角)大于10°称为脊柱侧弯[1],>40°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对手术的认识已上升到三维畸形--冠状、矢状、轴状.后路矫形器械为三维畸形矫正,可使畸形得到一定改善,躯干达到平衡,外观改善,为患儿解除心理压力.

  • 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护理体会

    作者:韵彩红

    脊柱侧弯畸形的手术矫形治疗已有30余年的历史,开展较广泛,采用后方入路的Harring器械矫正法或Lugue器械矫正法较多,取得了一定的矫正效果.由于手术创面大,出血多,并发症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有的并发症通过良好的护理可达到早期预防;有的虽难以预防,但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则可转危为安.我科自2001年以来先后治疗脊柱侧弯畸形患者22例,经过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髋臼骨折Kocher-Langenbeck入路术后等速肌力测试:36例患肢髋关节周围力量分析

    作者:汤文杰;王满宜;朱仕文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的髋臼骨折患者36例,均在术前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排除术后X射线片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其他下肢合并损伤.应用Biodex多关节肌肉等速训练与测试系统,对患肢及健侧髋关前的外展肌群、后伸肌群在60(°)/s慢速和180(°)/s快速条件下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对比,采用可信度较高的峰力矩、总作功、平均功率等指标予以评估,两侧肌力差异≤10%为正常,≥20%为异常,11%~19%为可疑异常.结果:快速测试数值显著大于相应的慢速测试数值(t=2.21,P<0.05),后伸肌群肌力的改变要显著大于外展肌群肌力的改变(t=4.33,P<0.05),提示髋臼骨折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中应加强对后伸肌群主要足臀大肌的保护,尽量减少其损伤,并保护肌肉血运,术后应侧重加强肌肉耐力的康复训练.

  • 急诊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瘫痪

    作者:陈庆贺;姜洪和;苏恩亮;高吉昌;张承敏;王仑

    我们对伴有脊髓损伤的不稳定颈椎骨折脱位,并以椎管后方压迫为主的108例病人,采用后方入路颈椎管减压和改良小卢氏棒内固定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6例,女32例,年龄17~69岁,平均43.5岁.车祸伤47例,高处坠落伤43例,压砸伤18例.损伤类型:屈曲型67例,伸直型26例,垂直压缩型15例.单纯骨折71例,骨折伴脱位37例.单个颈椎骨折89例,两处或以上骨折19例,颈4骨折7例,颈5骨折32例,颈6骨折35例,颈7骨折14例,颈5~6骨折9例,颈6~7骨折11例.完全性瘫痪33例,不完全性瘫痪75例.合并四肢创伤15例,颅脑损伤12例,其它多发伤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5~37 h,平均11.3 h.

  • 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对防止后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作用研究

    作者:赖然;英强;舒克冬;敬东

    目的 探究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对防止后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作用.方法 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92例后方入路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8例,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B组44例,将关节囊及韧带切除,对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情况以及术后髋关节后脱位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A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活动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仅有1例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占2.08%,B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占1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能够有效避免后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促进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恢复,增强关节稳定性.

  • 前径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切吸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英;刘彩玉;吴娟;张立新;李宏飞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大多采取后径路经皮穿刺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但对于腰5骶1L5-S1椎间盘来说,由于受髂骨翼阻挡和腰骶角大小的限制,采用侧后方入路介入治疗成功率低,且易损伤腰骶部神经和血管.

  • 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两种后方软组织修复方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胡晓晖;费昊东;郝跃东;张鹏

    目的:比较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 T”字形切开后方关节囊和“舌状瓣”切开重建两种后方软组织修复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188例,根据修复方式分为A、B组。A组90例行传统“ T”字形切开后方关节囊再修复。B组98例作以股骨转子间嵴为根部的舌形切开。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感染,术后关节稳定性和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A组14.0±1.0cm,B组14.1±0.9cm;手术时间A组101.6±7.8分钟,B组104.2±7.1分钟;术中出血量A组347.7±55.3mL,B组350.0±58.6mL。术后引流量A组399.5±29.4mL,B组304.8±37.2mL;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A组为85.5±2.1分,B组为92.4±1.8分;B组在术后引流量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A组。结论:在后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舌状瓣”切开重建方法修复关节囊及后方肌肉组织效果较好,值得提倡。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