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作者:陈家骅;汤健;查日俊

    腰椎间隙感染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作者自1998年开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遇到3例,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MRI诊断及治疗5例报告

    作者:马黎辉;钟继平;王闽鲻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2%~3.2%.自1995年¨月~2000年12月,共收治5例腰椎间隙感染的病人,经MRI诊断及椎管内注射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3~45岁,平均37.6岁.腰椎问盘术后6~13 d,平均9.7 d.1.2临床特点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不规则低热,体温在37.8~38.5℃之间,均为术后原有的神经根性刺激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剧烈的腰痛和脊神经支配区肌肉痉孪性疼痛,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患者常呈被动体位,动作十分迟缓艰难,会因床的震动、翻身咳嗽疼痛加重,检查时表现为病变腰椎深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一般的止痛的药难以凑效.

  • 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前后入路的探讨

    作者:梁显球;黄绍贤;谢广文;陈志军;余斌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优点及适应征的选择.方法:对14例腰椎间隙感染采用经前后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总结、随诊分析.结果:前入路操作较复杂,但症状缓解快,一期植骨愈合率高.后入路操作简单,症状缓解较慢,椎体间植骨较困难.结论:重型患者选用前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轻型患者可采用后入路病灶清除术.

  • 一期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

    作者:马向阳;杨浩志;邹小宝;王宾宾;杨进城;夏虹;吴增晖

    目的:探讨一期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6~78岁(55.2±17.0岁).均为单一腰椎间隙感染,其中L1/2 3例,L2/3 5例,L3/4 8例,L4/5 7例.均经保守治疗2周无效或效果不佳,均行一期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中留取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术后感染椎间隙持续闭式冲洗引流2~3周,术后抗生素应用4~6周.手术前后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程度,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后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CT,评价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成功实施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缓症链球菌1例,余18例均为阴性;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急慢性炎性反应表现.随访12~24个月(18.0±3.5个月).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JOA评分、BI、ESR、CR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无内固定松动,术后3~12个月(6.0±1.7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一期极外侧人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植骨充分、操作安全的特点.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

    作者:徐勇;李锋;熊伟;方忠;廖晖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L5/S1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0岁(41.6±11.0岁);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症状,术前术后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评估腰骶段前凸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后1例出现逆行性射精,1例患者发生单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路手术时间为70~120min(90.0±27.5 min),失血量为200~600ml (361.5±150.2ml);后路手术时间为50~70min(57.7±8.3min),失血量为50~200ml (106.9±56.9ml).术后培养结果其中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未见细菌生长,但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感染性病变.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16.6±7.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VAS评分术前平均7.8±0.7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术前4.4°±2.9°,末次随访时17.5°±2.8°,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一种手术方法.

  • 术后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吴兴彪;韩光明;鲁常胜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3%~4%[1,2].1990年7月~2001年4月我院共收治9例,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声;丁自海;钟世镇

    腰椎椎体间融合作为治疗需要稳定的腰椎疾病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腰椎体创伤、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及腰椎间隙感染等.传统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的牵引,易致软组织损伤.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是腰椎手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原因[1].微创下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可避免椎旁软组织的损伤,术中出血少,可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易于被患者接受.目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无论从观念还是技术上均有了很大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 腰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闭式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淅克;黄岩石;郑铁牛;吴迪;罗恒超;吴潇

    目的 探讨腰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闭式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诊断治疗的41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将其中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联合闭式冲洗引流治疗的22例患者作为手术组,采用保守治疗的19例患者作为保守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1周、出院前以及出院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采用Oswestry伤残评分(ODI)量表以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价患者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C-反应蛋白(CRP)恢复正常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出院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天、治疗后1周,手术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39.±10.)分、(32.±07.)分,均低于保守组患者(76.±11.)分、(45.±13.)分(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33.±10.)分、(31.±09.)分,JOA评分分别为(264.±30.)分、(259.±33.)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ODI评分均下降、JOA评分升高(P<00.5);手术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133.±25.)d、CRP恢复正常时间(200.±21.)d、ESR恢复正常时间(313.±15.)d以及住院时间(331.±27.)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腰椎间隙感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能够快速缓解疼痛,快速控制感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磁共振成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评价

    作者:浦智韬;金中高;陈松平;李殿胜;许轲;徐龙平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 RI )扫描检查,探讨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M RI检查,并在确诊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分析M RI诊断特点,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M RI扫描检查后,所有患者椎间隙感染部位均为L4‐5或L5‐S1腰椎间隙,其感染发生部位基本与腰椎间盘突出病变发生部位相一致;21例患者中单发感染患者16例占76.2%,多发感染5例占23.8%;所有患者M RI扫描信号均呈现T1低信号,且均较为对称,T2高信号,其扫描征象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破裂及椎体终板分离;经2年随访,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19例占90.5%;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经M RI检查均能够对病变情况进行充分显示,对感染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MRI在腰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华宇;刘惠敏

    目的 探讨MRI在腰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6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仪进行MRI扫描;确诊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对所有患者的MRI特点进行总结,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9例患者经MRI扫描呈现一定的特异性,其中7例为单发感染,占77.78%,2例为多发感染,占22.22%;经两年的随访,8例(88.89%)临床症状消失,且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例(11.11%)患者仍有间歇性腰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结论 MRI能够充分显示腰椎间隙感染病变的变化情况,对早期的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作用,为患者得到有效准确的治疗提供了保障.

  • 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彭玉慧

    目的:探讨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前后护理.方法:对2004年8月~200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7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8-36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术后感染预防及康复锻炼是促进患者恢复的有利措施.

  • 穿刺冲洗配合药物治疗腰椎间隙感染14例

    作者:李现林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收治腰椎间隙感染1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椎间隙感染治疗方法及效果探讨

    作者:李靖宇;韩成龙;宋继醇;梁健;赖坤锷;吴绍康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 对一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非手术、开放手术及微创介入等不同治疗方法 的效果,初步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结果 腰椎间隙感染治疗中,三种方法 均达到消除症状,恢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状态的治疗效果.但非手术需治疗时效较长,药费大,症状缓解缓慢;开放手术与介入手段均可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病情,缩短治疗时间,与非手术治疗相比各观察指标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与介入治疗指标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手术可迅速缓解椎间盘炎症状,有效降低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较非手术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费用,介入的方法 是微创手术,具有更大优越性.

  • 经皮髓核钳夹术后椎间隙感染8例的护理

    作者:叶曼;郑彬彬;李晓静

    经皮髓核钳夹术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1],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由于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对工作、生活影响小,近几年开展较多。腰椎间隙感染是指腰椎间盘及其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低,但是病程长,费用高,常使患者身心备受煎熬。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DSA 下腰椎间盘髓核钳夹术594例,腰椎间隙感染8例(1.3%)。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好转出院。

  •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钳夹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护理

    作者:叶曼;郑彬彬;李晓静

    目的 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钳夹术后腰椎间隙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我科2010~2012年收治的8例腰椎间隙感染病情患者特点进行分析,分别对其进行卧床休息、疼痛、心理、体温、感染及康复锻炼等护理.结果 8例患者在有效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未复发.结论 完善的疼痛、心理、感染护理及康复锻炼等护理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 经皮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作者:王姝南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应用脊柱微创技术对腰椎间隙感染进行灌注冲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0年12月到-2004年12月在CT引导下微创手术诊断和治疗的21例腰椎间隙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结了微创手术应用于腰椎间隙感染的护理经验.[结论]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的体位护理、疼痛的护理、保持灌注引流管通畅及详尽的出院指导是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

  • 康复治疗腰椎间隙感染1例

    作者:孙强三;郭志芹;王晓红;郝玉娜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43岁.入院时间 : 1999年 9月 20日.主诉 : 腰部手术后 5个月,腰部疼痛伴发热 3个月.现病史 : 病人 5个月前在县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手术治疗.术后 1个月出现腰痛加重并伴发热,诊断为椎间隙感染,再次手术通畅引流,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 ( 药名不详 ),病人症状未见好转,为进一步进行治疗,病人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腰椎间隙感染收入院.体格检查 : T 38.5℃,脊柱呈生理弯曲,L 4~ 5棘突部有长约 8 cm手术瘢痕,L 3、 L 4棘突压痛,L 4~ 5左侧压痛并向双下肢放射,L 5,S1,S 2棘突均有压痛,胸腹部,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

  • 腰椎间隙感染2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永林;牛晓健;胡泽元

    目的 探讨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25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采取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结果 25例皆获随诊,时间6~18(11±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椎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本组治愈21例,无明显后遗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结论 椎间隙感染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能直接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椎间融合率高.具有迅速解除症状,缩短疗程,手术安全可靠.

  • 腰椎间隙感染的MRI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李晓江;白云深;杨有庚

    目的 总结分析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MRI影像学特性,探讨MRI对早期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腰椎间隙感染的MRI表现.结果 8例患者中有11个椎间盘感染,其中其中腰3.4椎间隙受累1个,腰4.5椎间隙受累7个,腰5骶1椎间隙受累3个.MRI表现为感染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不同程度的破坏、碎裂,呈长T1长T2信号,T2WI上髓核内正常裂隙状短T2信号消失,相邻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3例行增强MRI扫描,病变椎间盘及邻近椎体、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结论 MRI对诊断腰椎间隙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准确鉴别本病与椎体结核与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联合臭氧消融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

    作者:魏景超;李文毅;高尚聚;邢栋;董志杰;杨朝旭;孙喜龙;李旭明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联合臭氧消融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联合臭氧消融的治疗方法,随访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时间10~32个月,5例患者全部治愈,腰背部疼痛及感染无复发.结论 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联合臭氧消融技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其临床效果满意,不失为一种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