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许顺恩;刘日光;庄勇;汪健

    目的:探讨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行保留髌骨的TK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试验组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照组未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86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33例,对照组429例。分析表明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减少保留髌骨的TKA术患者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P<0.0001)。然而WOMAC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系统的膝评分、Feller髌骨评分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33;P=0.06;P=0.12;P=0.77)。结论保留髌骨的 TKA 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减低膝前痛的发生,对关节功能并没有明显影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假体内置应用的体会

    作者:朱玉进;张万义;白刚;徐文刚

    自2000年3月~2002年10月对6例9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均采用髌骨假体内置的方法进行髌骨置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德勇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4例术中行髌骨置换,对照组34例不行髌骨置换,对比2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KSS膝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评分(VAS),术后1年的影像学相关指标.结果:2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KSS膝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年的影像学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行髌骨置换,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的比较

    作者:吴立东;叶凯山;吴锋锋;严世贵

    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对炎性关节炎应进行髌骨置换[1-2],但对骨性关节炎髌骨是否置换仍有争议.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2例(82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了置换与未置换髌骨患者的疗效.

  • 全膝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适应证探讨

    作者:高增鑫;翁习生;邱贵兴;费琦;高娜;汪学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经过20余年的探讨,依然没有定论.大量的临床研究并未表明全部置换、全不置换、选择置换中哪一种置换方式更具优势.我们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的左右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军锋;李沼;张克石;袁峰;李儒军;钟群杰;关振鹏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 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分析

    作者:罗春强;林荔军;邱卫华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骨科及广州珠江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78例患者,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实施髌骨置换的治疗;对照组39例则不进行髌骨置换,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3个月的KSS临床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KSS临床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3、6个月的Feller髌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术后12个月Feller髌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能减轻疼痛且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能够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髌骨评分,增加患者的满意度,疗效确切。

  • 髌骨置换治疗严重髌股关节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代宏杰;王立涛;靳宪辉;崔胜杰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针对严重髌股关节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45°Rosenberg相、Merchant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从而预测出髌骨假体厚度,使重建后的髌股间隙不大于原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 ),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 thumb 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

  • 3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的临床分析

    作者:董征

    目的 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的患者44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对照组患者不进行髌骨置换,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髌骨功能评分及术后患者膝前痛的发病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全关节置换术中实施髌骨置换有助于降低患者膝前痛的发病率,同时,在术后建议患者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以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 髌骨急性损伤与人工生物材料修复

    作者:龚红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可以运用人工生物材料对髌骨进行假体置换、移植、重建或再生等手段,治疗严重髌骨损伤.目的:概述组织工程内固定材料及骨支架材料的运用相关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人工生物材料在髌骨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70-01/2011-04关于髌骨损伤治疗及其材料学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髌骨;材料;治疗"或"Patella;Materials;Treatm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髌骨治疗措施及材料学相关,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7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治疗髌骨损伤过程中,人工生物材料早以内固定材料进行运用,尤其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表现出明显优势.单一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很难满足临床应用效果的需要,将几种单一材料经过恰当的组合而形成的复合型材料及仿生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髌骨置换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作者:袁普卫;陈华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常规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那么髌骨置换中不同参数如髌骨厚度、骨床形态、固定柱形式及固定方式对于人工全膝膝关节置换后效果影响如何呢?目的:就髌骨置换目前存在的争议和髌骨置换中的技术参数要求做一介绍.方法:以"人工膝关节,髌骨置换"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artificial knee joint, athroplasty,pattela surfacing"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纳入人工膝关节置换髌骨置换与未行髌骨置换者的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文章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①髌骨置换的适应证和并发症.②对髌骨置换目前存在的争议.③保留髌骨厚度对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影响.④髌骨置换假体设计及固定方式对术后效果的影响.⑤置换技术对人工膝关节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目前对髌骨置换存在3种认识:即全部(常规)置换、均不置换及选择性置换.对髌骨的争论主要是关于髌骨的外形.对于髌骨假体的固定目前多应用骨水泥固定.进行髌骨置换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量恢复髌骨厚度.②保持关节面对称.③保护髌骨血运.④确保髌骨有合理的运动轨迹.全膝置换时是否置换髌骨目前尚无定论,作者认为应考虑到原发病、病变程度、假体类型以及患者的活动量和体质量等诸多因素来综合决定髌骨置换适应证.

  • 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修复退变性骨关节炎:髌软骨退变等级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徐超;侯彦杰;伊力哈木·托合提;关振鹏;李山珠;王鑫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以及髌骨软骨对疗效的影响还存在争议。
      目的:评价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前痛发生率、临床功能及髌骨软骨退变等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162例(162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采用 Outerbridge 分级标准、置换后膝前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分、临床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和髌骨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切口达Ⅰ期愈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Ⅰ级18例;Ⅱ级36例;Ⅲ级62例;Ⅳ级35例。末次随访时,6例(4.0%)患者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4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平均美国膝关节学会、髌骨评分均明显提高。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置换后膝前痛发生率(χ2=0.42, P=0.94)、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膝评分:F=1.83,P=0.14;功能评分:F=0.56,P=0.64)和髌骨评分(F=0.78,P=0.51)。说明膝关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临床疗效。

  • 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效果的系统评价

    作者:成世高;王万春;肖扬;伍旭辉;李健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严格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事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25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88例膝,其中886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902例未行髌骨置换.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7.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低,加权后RR=0.19,95%CI(0.11,0.31),但5年前和7.5年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髌骨置换组与非髌骨置换组置换后5年内发生再手术的风险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年以上髌骨置换组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49,95%CI(0.33,0.75);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WMD)为0.26,95%C/(-1.39,1.90);患者满意度不论是亚组Meta分析还是总体Meta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总体Meta分析结果,患者满意度加权后RR=1.01,95%CI(0.97,1.05).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比髌骨不置换总体疗效要好.

  • 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功能及膝前痛发生率评估

    作者:朱飞;陈雁西;欧阳桂林;夏卿

    背景:尽管髌骨并发症发生率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逐渐下降,但是否需要置换髌骨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置换髌骨的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前痛发生率,为临床置换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51例193膝,所有患者均给予髌骨成形但不置换髌骨。采用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在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6,12个月进行评估,对比全膝关节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的变化,同时对比置换前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6,12个月,患者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显著低于置换前,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则显著高于置换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12个月,患者膝前痛的发生率为11.3%,显著低于置换前94.7%(P<0.05);置换后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也显著低于置换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行髌骨成形而不置换髌骨能够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前痛的症状,置换后短期疗效较可靠,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立军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之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是否要进行髌骨置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2月于我院急诊科、骨科就诊并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随机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研究组患者在关节置换术中接受髌骨置换的治疗,对照组则不进行髌骨置换,治疗后所有患者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2、3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KSS临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3、6个月的Feller髌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Feller髌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髌骨评分.

  •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白国玺;徐小会;段永宏;郭凯;王华溢;朱锦宇;朱庆生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类风湿性膝关节炎(RA)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1年接受TKA治疗的69例(102膝)晚期膝关节R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及随访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末次随访时进行膝关节HSS评分,采用英国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评定患者满意度,SF-36健康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54例(81膝)患者术后获得2~7年(平均4.3年)随访;6例(7膝)死亡,6例(10膝)失访,3例(4膝)翻修,获得随访患者中1例(1膝)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介入放置滤网治疗康复后出院,1例(1膝)感染.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ROM)从术前平均(71.03°±29.51°)提高至(92.26°±10.29°),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7.30±10.06)分提高至(75.93± 9.17)分;疼痛发生率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身体健康(PCS)平均(47.98± 6.96)分,心理健康(MCS)平均(41.45± 5.67)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96.30%,膝关节假体X线片采用膝关节学会的X线评价与计分系统评价未见假体松动.结论:TKA治疗晚期膝关节RA患者2~7年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良好,未发现骨溶解、假体松动及严重衬垫磨损等并发症.

  • 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采用髌骨置换是否有效?

    作者:胡孔足(摘译)

    全膝置换术后部分患者抱怨膝前痛,有时会采用髌骨置换作为处理方案。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6例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而采用髌骨置换处理的患者。平均随访74个月,发现虽然KSS评分有所提高,但是9%患者疼痛没有改善,65%患者不满意手术效果。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需要再手术。因为疗效无法令人满意,作者不再推荐采用髌骨置换处理全膝置换术后膝前痛。

  • 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周围电灼有用吗?

    作者:李军(摘译);荆珏华(审校)

    前期研究表明,在无髌骨置换的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周围电灼可以改善术后1年的临床结果,但缺乏更长期的随访结果。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30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电灼组和非电灼组,平均随访3.7年(1.1~4.2年)。结果发现,膝前疼痛的总发病率为32%,其中,电灼组为26%,非电灼组为38%( P =0.06)。术后1年,10例患者行髌骨置换,其中,电灼组3例,非电灼组7例。随访至3.7年时,膝前疼痛的总发病率无显著改变(P=0.12),两组间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 P=0.59)。因此作者认为,髌骨周围电灼可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的临床结果,但随访至3.7年时,已无显著优势。

  • 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张启栋;郭万首;张倩;刘朝晖;程立明;李子荣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和非髌骨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6篇,共计1 922例膝关节置换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术后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降低,加权后RR=0.53,95%CI(0.30,0.94),但5年后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髌骨置换组术后5年以上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35,95%CI(0.18,0.66),但5年内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总体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为0.44,95%CI(-1.22,2.09).[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相比,术后5年内膝前痛发生率低,术后5年以上再手术的风险低,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别.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的优劣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处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晋强;王小虎;卫小春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治疗重症膝关节病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膝部骨性关节炎.其中髌股关节相关问题及髌骨处理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期髌骨置换的发展、髌骨置换与膝前痛、髌周去神经化的研究作了较为详尽的探究.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