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壳聚糖微球体外降脂活性研究

    作者:王亚林

    目的 为使壳聚糖能更好地用于减肥降脂,必须提高壳聚糖的降脂活性和降低其毒副作用.方法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环境考察壳聚糖微球对脂类的结合能力.结果 壳聚糖微球粒径范围在2~5μm且用量90mg时对脂类的结合能力达19.53g/g,对胆酸的结合能力达27.35mg/g,用量120mg时对游离脂肪酸的结合能力达18.25mg/g,均显著高于普通壳聚糖.结论 壳聚糖微球是提高壳聚糖降脂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该研究为新一代壳聚糖减肥类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ABZ-CS-MPs治疗泡球蚴小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乔雷;阿卜来海提·麦提色依提;王新春;吴向未;张示杰;孙红;彭心宇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_CS-MPs)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的疗效.方法 将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分别给予ABZ-CS-MPs和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剂量均为75 mg/(kg·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周灌胃3次,连续灌胃6周、9周后(期间死亡12只)分批处死各组小鼠,取肝脏作大体形态观察;取泡球蚴组织,囊湿重,计算抑囊率;取泡球蚴组织制片,作病理组织学观察;取小鼠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IL-2、IL-10含量.结果 ABZ-CS-MPs组灌胃6、9周后的抑囊率分别为87.83%和90.21%.病理组织观察ABZ-CS-MPs对泡球蚴组织的损伤较L-ABZ组严重.血清IL2模型对照组接种12周、15周后分别为(18.529士1.496)pg/ml和(19.040±1.439) pg/ml,空白对照组12周、15周后分别为(30.057±3.425) pg/ml和(31.507±3.124)p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BZ组灌胃6周、9周后分别为(22.153±3.112) pg/ml和(23.373±4.549) pg/ml,ABZ_CS-MPs灌胃6周、9周后分别为(25.871士4.318)pg/ml和(27.154±3.205) pg/ml,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模型对照组接种12周、15周后分别为(14.841±3.761) pg/ml和(16.728±1.739)pg/ml,空白对照组12周、15周后分别为(8.006±4.531) pg/ml和(7.606±2.86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BZ组灌胃6周、9周后为(11.324±2.676) pg/ml和(13.342士2.633)pg/ml,ABZ-CS-MPs组灌胃6周、9周后为(8.057士0.801)pg/ml和(10.519±3.233) pg/ml,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Z_CS-MPs组IL-2与L-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与L-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Z-CS-MPs治疗小鼠AE效果优于L-ABZ,并可提高泡球蚴小鼠Th1免疫水平.

  • 新型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孟丹;谢秋菲;肖军军

    目的 通过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评价自主开发的新型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 将小鼠成骨前体细胞株MC3T3-E1接种于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固化块上,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粘附情况;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MC3T3-E1细胞在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固化块上能较好地生长、粘附,MTT吸光值随时间延长增长幅度大于对照材料α-TCP/磷酸钙骨水泥.结论 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分散-交联法制备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研究

    作者:李可欣;陈大为;赵秀丽;王丹蕾;郑畅

    目的制备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方法采用分散-交联法制备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以包封率,粒径及微球形态为指标,考察了处方因素及工艺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了优化.结果微球包封率为41.45%,平均粒径为218.3 μm,微球形态好.结论分散-交联法制得的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包封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

  • 依托泊苷鼻用黏附微球的性质考察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杨亚兰;杜青;敦洁宁

    目的 通过对依托泊苷壳聚糖微球的黏附性、纤毛毒性及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评价其鼻腔给药的应用价值及作用.方法 采用在体蟾蜍上颚纤毛评价微球的纤毛毒性,用纤毛输送速率考察黏膜黏附性;用HPLC测定不同剂型和不同给药方式家兔体内吸收情况.结果 依托泊苷壳聚糖微球具有黏附性,无纤毛毒性;鼻腔给药后峰浓度(ρmax)为(85.99±3.52)μg·L-1,达峰时间(tmax)为(60.64±7.66)min.结论 壳聚糖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吸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作者:王珊

    用甲醛作为交联剂,通过悬浮交联法制备粒径不同的壳聚糖微球.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单分散性的微米级微球.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所得的产物进行了表征.

  •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唐勤;顾勇;李纳;郭倩;徐晓玉;张继芬

    目的 比较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姜黄素原料药的药动学特征,探讨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的优势.方法 SD大鼠ig给予4种姜黄素制剂100 mg/kg(以姜黄素计)后,定时取血,以大黄素为内标,乙腈-2%醋酸水溶液(55∶45)为流动相,HPLC法检测姜黄素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姜黄素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的tmax、t1/2分别为2.0、3.2 h,较原料药(0.6、1.2 h)、壳聚糖微球(1.4、2.3 h)、磷脂复合物(1.2、1.7h)均有所延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原料药、壳聚糖微球、磷脂复合物的7.49、2.07、2.67倍.结论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较单一的磷脂复合物或壳聚糖微球更能延缓药物释放,促进药物吸收,是半衰期短、溶解度低药物的优良口服给药载体.

  • 制备方法和工艺对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体外性质的影响

    作者:唐勤;孙晓辉;陈毫;徐晓玉;张继芬

    目的 为提高姜黄素的口服吸收,研制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优选其制备方法和工艺.方法 分别采用离子凝聚法(滴入法、注入法)和乳化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考察工艺条件对微球载药量和释药速率的影响,并对各方法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DSC、IR和SEM证实,3种方法制得的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球形,姜黄素仍以磷脂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壳聚糖微球中而并未解离.离子凝聚滴入法制备的微球载药量高达5%以上,但粒径大,为(1.11±0.08) mm;无突释效应,累积释药量平稳增加.离子凝聚注入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小,为(16.19±4.91) μm,载药量也达5%以上;虽有较弱的突释效应,但释药完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居中,为(77.48±19.37) μm,但载药量仅在1%左右,且突释效应强,释药量低.磷脂复合物并没有改变壳聚糖微球的释药规律,各微球的药物释放均符合Weibull分布.结论 离子凝聚注入法更适合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

  • 喷雾干燥法制备川芎嗪壳聚糖微球的研究

    作者:蔡鑫君;程巧鸳;赵宁;李范珠

    目的 制备川芎嗪壳聚糖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川芎嗪壳聚糖微球,以包封产率为指标,考察处方及工艺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壳聚糖质量浓度0.01 g/mL,川芎嗪与壳聚糖的质量比1:4,进风温度120℃,空气流速500 L/h,所制得的川芎嗪壳聚糖微球表面圆整,载药量为(18.60土0.15)%,包封率为(93.01士0.76)%,平均粒径为(10.69±0.64)μm.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在1~15 h内拟合Higuchi方程Q=19.798 t1/2+25.209(r=0.997).结论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川芎嗪壳聚糖微球包封产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过程稳定,可望成为实现中药微球工业化的有效方法.

  • 卵磷脂改性对壳聚糖微球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作者:武金霞;李瑞;刘雪英

    目的 研究卵磷脂对微球的载药能力以及对药物缓释的影响.方法 以BSA作为模式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作微球,分别用微球吸附和包埋BSA.将载药微球分别进行体外释放、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释放,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溶出的蛋白量.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溶出的BSA稳定性.结果 超声乳化法制作的两种微球中,卵磷脂改性壳聚糖微球包埋BSA和吸附BSA载药率分别为55.1%和22.0%,包埋率分别为61.8%和33.7%.壳聚糖微球包埋BSA和吸附BSA载药率分别为44.8%和23.9%,包埋率分别为50.6%和32.8%.载药微球在体外释放的释放率均小于75%,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率高于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能检测到完整的BSA条带.结论 卵磷脂改性壳聚糖微球的载药率高,缓释效果好,模型药物BSA在制作微球过程中没有降解.

  • 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的细胞相容性及毒性

    作者:王金宁;皮斌;王鹏;朱雪松;杨惠林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已被应用于临床,但其不良的力学性能和缺乏骨诱导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目的:制备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验证其细胞相容性及细胞毒性。方法:分别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α-MEM培养基、苯酚、100%及50%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的浸提液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MTT法评估细胞生长增殖情况,采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法判断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的毒性。将MC3T3-E1细胞系与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及生长。结果与结论: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无明显细胞毒性。MC3T3-E1细胞在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表面生长良好,伸展充分,在材料表面伸出伪足,与材料贴附紧密,表明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细胞相容性良好。

  • RP-HPLC法测定壳聚糖微球中5-氟尿嘧啶的包封率

    作者:李可欣;陈大为;赵秀丽;罗轶凡;王丹蕾

    目的建立壳聚糖微球中5-氟尿嘧啶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甲醇-水(体积比为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6 nm.用超声-浸泡-研磨法测定了药物的包封率,并与国内外常用的2种测定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3.64%,RSD为1.60%(n=5),质量浓度在2.0~20.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测得壳聚糖微球的包封率为42.21%.而其他2种方法测定同一批微球的包封率值比实际偏高或偏低,即测定方法存在问题.结论该法简便灵敏,测得值真实、可靠,适用于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中药物包封率的测定.

  • 5-氟尿嘧啶结肠定位壳聚糖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考察

    作者:李可欣;赵秀峰;庞大海;赵秀丽;陈大为

    目的 对结肠定位壳聚糖微球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进行考察,为壳聚糖微球在结肠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HPLC法测定大鼠口服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受试制剂)和5-氟尿嘧啶溶液(参比制剂)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5-氟尿嘧啶的质量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微球和溶液的ρmax分别为(30.16±2.870)mg·L-1和(13.23±2.817)mg·L-1,tmax分别为(8.333±1.505)h和(1.042±0.400)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5.42%.结论 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与溶液剂相比,具有一定的结肠定位性和缓释性,且相对生物利用度高.

  • 乙肝乙脑麻疹多表位噬菌体微球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兰芸;胡凝珠;胡云章;程玉兴;瞿素;徐军;舒晓明

    目的 探讨乙肝乙脑麻疹多表位噬菌体微球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方法 用壳聚精制备乙肝乙脑麻疹多表位噬菌体微球疫苗,经腹腔、皮下和鼻腔3种途径免疫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IgC抗体水平.结果 3种途径免疫的小鼠均能产生针对各表位的特异性IgG抗体,鼻腔免疫效果好;多表位噬菌体微球疫苗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多表位噬菌体疫苗.结论 壳聚糖微球疫苗投递系统可以提高多表位噬菌体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鼻腔免疫是多表位噬菌体微球疫苗的佳免疫途径.

  • 多表位DNA壳聚糖微球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程玉兴;朱高红;瞿素;兰芸;胡云章;胡凝珠

    目的 研究多表位DNA壳聚糖微球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 制备多表位DNA壳聚糖微球疫苗pcD-NA3.1-HME-3C3d,经鼻腔免疫小鼠,蛋白检测微孔试剂盒检测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经免疫的小鼠均能产生针对各表位的特异性IgG抗体,DNA壳聚糖微球疫苗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DNA疫苗.结论 壳聚糖微球疫苗投递系统可提高多表位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

  • 喷雾干燥法制备1型糖尿病反义肽噬菌体壳聚糖微球疫苗

    作者:王道军;曾丽文;胡凝珠;胡云章

    目的 制备1型糖尿病反义肽噬菌体壳聚糖微球疫苗,并观察其热稳定性.方法 采用水溶性壳聚糖、海藻糖、甘氨酸作为保护剂,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1型糖尿病反义肽噬菌体壳聚糖微球疫苗,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大小,并检测人口温度及海藻糖浓度对壳聚糖微球疫苗活性的影响.将喷雾干燥样品置37℃放置6 d,检测其热稳定性.结果 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的1型糖尿病反义肽噬菌体壳聚糖微球疫苗电镜下呈不规则的球形,粒径大小为20μm左右.喷雾干燥后样品的滴度与喷雾干燥前的疫苗原液相比均降低,且随着入口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喷雾干燥后的样品随着海藻糖浓度的增加,滴度也相应升高.与喷雾干燥前的疫苗原液相比,壳聚糖微球疫苗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结论 已成功制备了1型糖尿病反义肽噬菌体壳聚糖微球疫苗,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 HBV壳聚糖微球疫苗鼻腔免疫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云章;李菁;刘国栋;胡凝珠

    目的研究HBV表面抗原亚单位微球疫苗及DNA微球疫苗鼻腔免疫的效果,为新型鼻腔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HBV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及HBV DNA疫苗作为模型,以壳聚糖作为载体,通过沉淀/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疫苗,分别通过鼻腔、腹腔及肌肉免疫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小鼠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HBV IgG,分析不同免疫途径的免疫效果.结果在HBV亚单位微球疫苗免疫组中,腹腔与鼻腔免疫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在HBV DNA疫苗免疫组中,肌肉免疫后12周IgG达到峰值,随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微球疫苗则在16周才达峰值,且鼻腔免疫组要高于肌肉免疫组.结论鼻腔免疫可作为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的免疫途径,且相对于DNA疫苗而言,壳聚糖微球具有保护作用及缓释作用.

  • 载荷壳聚糖微球的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

    作者:赵名艳;李立华;周长忍;周炬光

    目的: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微球,旨在通过微球包裹生长因子,通过生长因子的缓慢释放从而促进种子细胞的生长分化.方法:本实验通过在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负载具有控释功能的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在微球中包载溶菌酶从而达到控制壳聚糖降解速率的功效.实验研究了不同搅拌速度下壳聚糖微球的形貌及粒径大小,通过扫描电镜对壳聚糖微球及复合支架的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紫外光吸收法测试了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并研究了壳聚糖微球在体外的降解行为等.结果:制备的壳聚糖微球表面较光滑,溶菌酶的包封率在25.78%-41.89%之间,载药量在15.20%-24.44%之间.包封溶菌酶的微胶囊在降解9天后壳聚糖分子量下降了70.40%,载荷微球的复合凝胶孔洞增多,孔洞大小均匀.结论:此复合材料有望作为载荷软骨相关生长因子的支架模型,从而解决软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匮乏的问题.

  • 姜黄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体内外释放度的研究

    作者:孙颖倩;万舒欣;孙丽;常志静;周立军

    目的:研究响应面法优化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制备的工艺参数,提高姜黄素的溶出度.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配制壳聚糖的醋酸浓度、药物载体的比例以及交联剂浓度对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并根据佳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姜黄素壳聚糖微球优制备工艺参数为:醋酸的浓度为1%,载体药物比例为0.83,交联剂的浓度为0.15%,载药量和包封率的预测值和理论值偏差分别为0.47%和3.2%.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制剂处方具有很好的预测性,体内外药物释放度研究表明,优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可以在提高姜黄素溶出度的前提下缓慢释放达12h.

  • 负载骨生长因子的壳聚糖微球研究进展

    作者:黄波;廖琦

    骨生长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等是骨组织工程的三要素之一,具有引发及促进骨化,钙盐沉积等成骨生物学效应.然而BMP等多肽类生长因子的体内半衰期很短,局部应用很快被稀释代谢,因此,研究骨生长因子的缓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骨组织工程的重点课题之一.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