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覆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作者:董白晶;张鸿祺;支兴龙;凌锋;焦力群;陈赞

    患者男,36岁,以头痛、吞咽困难14 d,伴左侧肢体麻木12 d,于2004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吞咽反射减弱,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图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约17 mm×7 mm,近端动脉轻度狭窄(图2,3);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未显影,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代偿;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决定行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

  • 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作者:潘耀华;丁圣豪;万杰清;徐巳弈;包映晖;梁玉敏;殷玉华;熊文浩;邱永明;江基尧

    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

  •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作者:何川;张鹏;张鸿祺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 颈动脉重度狭窄伴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的治疗决策

    作者:焦力群;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凌锋

    [编者按] 学者们不断探索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的杂志也一样,力求为广大同仁奉献感兴趣的疑难病例.本刊在2004年第10、11、12期中,以"联合查房园地"的形式连续推出2例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吸取国内外专业杂志优秀栏目的优点,今年将"联合查房园地"改为"疑难病例",其内容除涉及典型病例的讨论外,还复习与病例有关的国内外新文献,让读者得到更多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本刊欢迎各位专家和同仁,将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疑难病例以同样的写作形式寄来,我们将择优发表.

  •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2例报告

    作者:郭守忠;倪石磊;刘明;刘玉光;苏万东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临床上少见,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靠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毗邻脑干和脑神经等,治疗比较棘手.自2005年12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了1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穆士卿;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1.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大部分栓塞22例,疏松栓塞6例.术中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或稳定.随访结果显示,3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或保持稳定,12例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6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结论 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该方法有利于大限度地栓塞动脉瘤瘤体,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作者:李萌;张鸿祺;支兴龙;张鹏;凌锋

    自2004年2月至2006年6月作者采用枕动脉(OA)-小脑后下动脉(PICA)搭桥或双侧PICA吻合,完成PICA血流重建合再行动脉瘤孤立术的手术方式共治疗代偿不良的累及PICA起始部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6例,将结果总强报告如下.

  • 颈颅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评价

    作者:祝玉芬

    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和静脉窦血栓(DST)等,常引起脑梗死和致死性渐进性颅内高压.老年人颅颈夹层动脉瘤中5%~20%发生脑卒中.

  • LVIS及Enterprise两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璐瑶;冯欣;张宝瑞;马宁;郭二康;彭飞;佟鑫;刘爱华

    目的 观察及评价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6例.其中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LVIS组)28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Enterprise组)68例.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分析对比两组间的即刻栓塞率、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LVIS支架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17个(60.7%),近全栓塞10个(35.7%),部分栓塞1个.Enterprise支架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7个(39.7%),近全栓塞34个(50.0%),部分栓塞7个.LVIS支架组有3例(10.7%)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Enterprise支架组3例.术后6~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10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出现了复发.其中LVIS组2个(11.1%),Enterprise支架组有8个(15.1%).临床随访3.1~74.9个月,末次临床随访中:mRS评分:0分55例,1分13例,2分1例,3分1例,6分1例.其中,LVIS支架组中,所有随访患者预后均良好(100%);Enterprise支架组中预后良好50例(94.4%).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完全和近全栓塞率较高,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LVIS支架组相对Enterprise支架组栓塞率较高,复发率低,预后较好,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一例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伴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陈志鹏;霍晓菁;徐鹏

    总结1例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伴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搭桥术的手术配合.做好术前访视,注意转运途中对呼吸衰竭的对症措施与监测,协调好各部门间相关物品、人员准备及交接、抢救,做好体位摆放和压疮预防,及时快速应对手术中的突发状况,从而保证了手术顺利完成.

  • 颈颅血管病变的影像诊断进展

    作者:祝玉芬;杨星;崔进国

    1 颈颅动脉夹层动脉瘤1.1 引言在过去20年中,能够引起脑卒中的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日益受到重视,因为这种病变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中,据报道,老年人由颅颈夹层动脉瘤引起的脑卒中为5%~20%,过去有些对此病的错误概念应引起重视,首先,以前常认为颅颈动夹层动脉瘤由外伤引起,实际上,颅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常是自发的或轻微外伤所致;第二种错误观点认为,颅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常发生于脑外而不是脑内,如果只检查颅内而不包括颅外,常造成漏诊.

  • 1例覆膜支架植入术对颅内夹层动脉瘤治疗的护理

    作者:董晓霞;张建喜

    我科于成功为1例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覆膜支架植入术并治愈出院.

  • 血管内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作者:陈志;冯华;朱刚;缪洪平;王宪荣

    患者女,40岁.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颈枕部痛,2 d前突发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转入我院.查体:意识清楚,脑膜刺激征阳性.16排螺旋CT行3D-CTA检查示: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呈梭形扩张,扩张近端狭窄,远端未显影(图1).

  • 支架辅助技术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庆荣;张鑫;吴琪;文立利;张翔圣;薛锦;陈姝娟;邓金龙;王汉东

    目的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和动脉瘤介入治疗.19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闭塞出血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枚支架辅助栓塞对侧夹层动脉瘤;另1例两侧均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其余13例患者中,2例患者采取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1例患者采取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3例在术后半个月内死亡,其中2例明确为再出血、1例死因不明.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术后有较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其余15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所有存活病例均临床随访6~36个月,未见明显新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在术后6个月~3年内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再次治疗后复查良好,1例继续随访,复发部位稳定.1例支架内狭窄、2例椎动脉闭塞. 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辅助在预防动脉瘤复发中有更好的疗效.

  • 76例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培明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经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三组,动脉闭塞组患者35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组患者28例;单纯支架植入组患者13例.评价三组血管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治疗后经1年内的跟踪随访,动脉闭塞组35例患者,复发无明显症状1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28例患者中,动脉瘤保持稳定22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13例患者中动脉瘤保持稳定5例,血管瘤增大8例.不同血管内治疗方案均能有效地的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不良反应少,临床应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病情选择合理方案治疗.

  • 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刘鑫;刘敏;徐锐;张红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3月,血管内介入治疗17例患者共17个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个小脑下后动脉(PI‐CA)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采用椎动脉闭塞技术(电解脱弹簧圈联合机械微弹簧圈栓塞)闭塞夹层段椎动脉。2个累及PICA及6个PICA远端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n=6)或双支架(n=2)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重建夹层段椎动脉。术后评估夹层动脉瘤即刻闭塞程度,进行长期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夹层动脉瘤均通过椎动脉闭塞或重建技术栓塞,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术中出血、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接受椎动脉闭塞技术患者术后病变即刻完全闭塞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耳廓疼痛,1例患者出现复视,对症治疗1周内均缓解,1例患者出现患侧外展神经麻痹,2月后自行缓解。8例接受椎动脉重建技术患者术后病变即刻完全闭塞2例,次全闭塞6例,均无后循环缺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6~36月,影像学及临床预后良好。结论根据夹层动脉瘤与PICA关系,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不同部位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欧阳方;谢晓东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不同部位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不同部位,3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使用单纯弹簧圈闭塞椎动脉,2例行双支架置入,1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结果 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4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再次出血。3例使用单纯弹簧圈闭塞椎动脉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显影,患侧椎动脉闭塞,对侧椎动脉显影良好,颅内血管代偿良好;2例行双支架置入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示夹层较术前明显缩小;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16例患者中,11例致密填塞者夹层未见显影,另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大部填塞患者中,3例夹层无改变、2例瘤体缩小。结论对出血性椎动脉不同部位夹层动脉瘤患者选择恰当的血管内治疗方法,疗效好而安全。

  •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曾庆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临床收治过程中较为鲜见,传统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手术的方式多样,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更多,当然,介入手术也有其局限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特殊,毗邻脑干,一旦发生并发症,预后往往不佳,本文依据国内外文献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陈华;陈风华;阙思伟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手术组2006年1月~ 2014年5月间接诊的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其中35例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另6例进行了随诊观察.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其中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病人复发,2例未治疗的病人动脉瘤增大.结论 治疗组和观察组做统计学分析(P<0.01),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与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

  •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陈志;朱刚;冯华;林江凯;缪洪平;潘杰香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 结果 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 结论 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