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蒙古沙鼠一过性脑缺血模型迟发性脑梗死的病理学特点

    作者:肖胜军;张小玲;郭芳;陆竟艳;林静;陈秋月;孙立元

    目的 观察一过性缺血后脑组织中嗜酸性神经元、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梗死区域的分布,探明脑缺血病理形态学改变的时序性变化.方法 通过2次10 min、间隔5h的单侧颈总动脉夹闭制造蒙古沙鼠脑缺血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前部脑皮质血流;于24 h,4d,2、4、16周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颈总动脉夹闭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显示前部至后部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分别为22.1%±9.5%,26.3%±4.9%,37.5%±3.5%,F =67.219,P<0.01;位于前脑部的脑血流量的降低明显高于后脑部.缺血24h后,嗜酸性神经元出现于脑前部皮质中层和深层、4d后遍及整个皮质各层,4d至4周大范围的高密度嗜酸性神经元区域(≥80个/mm2)进展为梗死.脑后部皮质中层和深层进展为低嗜酸性神经元区(< 80个/mm2),未进一步进展为梗死.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分布区域与嗜酸性神经元一致;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伴随高密度嗜酸性神经元区域在缺血后4d至4周大部分转化为梗死.迟发性星形胶质细胞死亡发生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伴随高密度嗜酸性神经元区域.结论 嗜酸性神经元密度是缺血脑组织梗死及迟发性星形胶质细胞死亡的重要标志.

  • 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作者:康文博;李晓红;陈翀;王景景;涂悦;张赛;梁海乾

    目的:观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划痕损伤活化后的形态和活性改变,以探讨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低温选择33℃,细胞培养48 h.实验分为对照组、划痕组、亚低温组和划痕+亚低温组.各组在相应的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estin阳性率,MTT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PI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程度.结果:与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相比,划痕组和划痕+亚低温组细胞胞体肥大,周围突起增多、延展以及胞浆丰富,细胞生长率明显升高.与划痕组相比,划痕+亚低温组细胞变化减慢,周围突起减少,细胞长入划痕处所需时间增加,细胞Nestin阳性率、PI阳性率和细胞生长率明显降低,各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划痕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并会增生,亚低温明显抑制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并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及意义

    作者:樊旭辉;杨波;胡祥;关方霞

    背景: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重建及修复成为关注焦点。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变化规律。
      方法: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方法分为7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后1,7,14,21,28 d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后相应时间点处死。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取完整脊髓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与结论:①BBB评分: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运动功能正常。脊髓损伤后1 d完全瘫痪,7 d后肢运动开始恢复,14 d明显恢复,21,28 d后肢运动功能与14 d无明显差异;②苏木精-伊红染色:脊髓损伤后1 d,髓内弥漫性出血,细胞大量坏死;伤后7 d,髓内出血逐渐吸收,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形成空泡;伤后14 d,出血完全吸收,脊髓结构破坏,囊腔形成;伤后28 d,脊髓结构完全破坏,巨大空洞形成,局部大量瘢痕组织形成;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脊髓损伤后,星形细胞增生、突触增加,14 d时为明显;7 d可见轴突间隙稍增大,结构紊乱,21 d髓鞘结构破坏;④免疫荧光染色:脊髓损伤14 d,损伤局部出现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⑤结果表明: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细胞突起和胞体肥大、增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巢蛋白表达上调,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

  • 内皮素-1促进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

    作者:吴茉莉;汪黎鸿;李萍;陈晓燕;孔庆友;程晓馨

    目的 利用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原代培养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探讨内皮素-1(ET1)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原代培养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用100 nM ET1和5μM BQ788(内皮素受体B的拮抗剂)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48 h,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对各实验组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分子Vimentin及Brdu进行检测,以确定ET1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ET1组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Brdu阳性细胞占星形胶质细胞的平均百分比(19.41%)高于正常对照组(3.28%,P<0.01);而ET1+ BQ788组中Brdu阳性细胞数占星形胶质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为10.38%,明显低于ET1组(19.41%,P<0.01).结论 在成年SD大鼠脊髓损伤原代培养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中,ET1可刺激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ET1受体endothelinB的拮抗剂BQ788可有效抑制ET1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促增殖效应.

  •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颅脑创伤后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源;王蓉

    颅脑创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年轻人和成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的原因之一.TBI死亡率高,而幸存者常伴有身体的残疾、精神障碍等后遗症,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星形胶质细胞是TBI后参与损伤和修复的主要细胞.近年来关于TBI继发性损害机制中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仍有许多机制有待阐明,现对TBI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几种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 脊髓损伤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与意义

    作者:杨星光;姜立本

    目的:探索脊髓损伤时的自我保护修复机制,为脊髓有效治疗寻求可行性方案.方法: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D大鼠T8段脊髓损伤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期T8伤段及其远、近脊髓内的bFGF及GFAP蛋白表达分布与变化情况,同时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处理与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bFGF阳性表达细胞,在术后T8段及远、近段明显增多,图像分析表明,大鼠SCI后4d、7d、14d及21d时T8区bFGF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术后14d时阳性表达高;GFAP结果示,大量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出现于创伤后脊髓灰质中,相邻切片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bFGF的主要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蛋白表达短暂增高,提示,神经营养因子bFGF可能参与SCI后的神经元营养及自我"保护"过程.

  • 小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不同体外培养方法的比较

    作者:杜方;吴小梅;朱俐

    目的: 比较离体纯化和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方法,旨在获得高纯度的星形胶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原代培养、传代纯化和一次或两次振荡纯化的方法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结果: 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不高;经传代纯化培养后纯度达到99%以上,bystin表达量较少,且能经短时间模拟缺血诱导活性明显增高;经振荡纯化后bystin表达量明显增多,GFAP免疫荧光变亮,能耐受长时间模拟缺血,提示经振荡后星形胶质细胞已经处于"活化"阶段.结论: 经过传代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高,可以经模拟缺血诱导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其在脑中的功能,是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脑中的功能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较好的培养方法.

  • 对胶质疤痕所致神经再生障碍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建祥;胡薇薇;陈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形成的胶质疤痕是导致神经再生阻滞的主要障碍.如何促进损伤后神经再生和损伤区域神经网络的重建,以及脑功能恢复,是神经科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文中主要从抑制外源性胶质疤痕成分和促进内源性再生两方面,对目前胶质疤痕所致神经再生阻滞的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 电针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障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Aβ代谢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巧玲;胡文盈;殷洁;艾琪;徐雁;刘喆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及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设置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进行对照观察;电针组百会、大椎穴治疗30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手术前、后及治疗后)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评价模型制备及电针对脑血流改善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MWM)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用Elisa法检测海马促炎细胞因子TNF-α及BACE1浓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Aβ1-42及GFAP阳性细胞数量变化.[结果]rCBF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CBF仍维持低灌注水平(P<0.01),而药物组、电针组动物rCBF均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MWM观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电针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逐步缩短(P<0.05或P<0.01),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增多(P<0.01);Elisa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 药物组及电针组大鼠海马TNF-α及BACE1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 电针组海马TNF-α及BACE1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电针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和Aβ1-42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或P<0.01).[结论]持续性脑低灌注致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促炎细胞因子含量上升,刺激BACE1的表达,进而促进淀粉样β蛋白产生,可能是CCH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电针改善局部脑血流、抑制海马炎症反应及BACE1的表达,进而减少淀粉样β蛋白生成,可能是其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 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多能性鉴定

    作者:沈政;尹宗生;高维陆;张辉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AS)的多能性,为其对SCI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成年大鼠SCI后,分离培养脊髓内RAS;对分离培养的细胞以及诱导分化后细胞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在培养RAS的培养基中添加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观察分离培养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可同时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诱导分化细胞可表达微球相关蛋白2(MAP-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和GFAP,培养基中添加BrdU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球可表达BrdU.结论 体内分离培养的成体大鼠SCI后的RAS具有多能性及自我更新潜能,可能作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损伤脊髓.

  •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沈政

    星形胶质细胞是脊髓内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广泛分布于脊髓的各个区域.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分子表达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有关RAS的作用的新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超;武衡

    胶质瘢痕抑制轴突再生的观念在过去的100年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分子消除技术的研究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瘢痕的形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恢复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损伤的急性期.本文将从分子水平,信号机理和胶质瘢痕等方面对中枢神经系统( center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予以综述.

  • 小干扰RNA抑制Vimentin表达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其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意义

    作者:李剑锋;冯世庆;夏润福;闫金玉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 (siRNA)干扰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Vimentin表达,转染“#”字法激活的星型胶质细胞,并利用Western blot分析寻找有效的Vimentin沉默靶点,并采用噻唑蓝(MTT)法分别于24、48、72、96 h检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结果 转染效率高的siRNA-Vim为24 h,细胞转染效率>80%;3条siRNA中siRNA-Vim-3对Vimentin的表达有明显的沉默效应.星形胶质细胞转染48 h后,siRNA-Vim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siRNA-Vim作用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48 h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mentin对体外实验中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Ephrin-B2基因敲除小鼠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强的研究

    作者:杨建凯;陈晓霖;胡军;霍浩然;赵宗茂;任泽光;史学芳

    目的 观察小鼠脑损伤后Ephrin-B2配体在脑内的表达规律及Ephrin-B2信号传导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育Ephrin-B2基因敲除(KO)小鼠,将KO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各116只建立可控性皮层损伤模型,且随机分为4组,于损伤后3、7、14、21 d4个时间点采集标本,进行以下检测: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损伤后Ephrin-B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周围Ephrin-B2、磷酸化Ephrin-B2(pEphrin-B2)和GFAP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损伤周围及损伤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尼氏染色检测损伤后21 d时损伤空洞体积.平衡木行走试验进行运动协调及平衡功能评分.体外划痕试验检测KO星形胶质细胞长入损伤区域的数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WT小鼠脑损伤后21d内,Ephrin-B2和pEphrin-B2蛋白在损伤周围表达明显增加,主要表达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膜和突起上.在脑损伤后早期(3 d),KO小鼠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WT小鼠明显增加,GFAP的表达上调;FQ-PCR检测显示KO小鼠损伤周围及同侧海马区域GFAP mRNA水平均较WT小鼠呈明显增高.尼氏染色显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21d时形成的损伤空洞较小.划痕试验显示K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数量较WT组显著增多.行为学评分示KO小鼠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Ephrin-B2反向信号传导在脑外伤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

  • Down-Regulation of Neurocan Expression in Reactive Astrocytes Promotes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Facilitates the Neurorestorativ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 the Ischemic Rat Brain

    作者:

    脑卒中后缺血组织边界形成胶质疤痕,抑制轴突再生.神经蛋白聚糖是一种轴突延长抑制分子,在卒中后胶质疤痕中表达上调.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可降低胶质疤痕壁的厚度,加速缺血周边区的轴突重塑.为了进一步明确BMSCs在轴突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本文重点研究脑缺血组织中BMSCs对神经蛋白聚糖表达的作用.31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24 h后从中选择16只给予尾静脉注射3 × 106鼠BMSCs(BMSCs组),15只注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后8 d处死实验大鼠,免疫染色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蛋白聚糖的原始来源,且BMSCs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神经聚糖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对照组,这在蛋白印迹分析中得到确认.为了进一步检测BMSCs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蛋白聚糖表达中的作用,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法从缺血周边区收集单纯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BMSCs组的神经蛋白聚糖基因表达明显下调(n=4/组).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也表现出相同改变,糖氧剥离的星形胶质细胞再给氧时与BMSCs共培养会抑制神经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上调(n=3/组).本研究表明BMSCs通过下调梗死周边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蛋白聚糖的表达来促进轴突再生.

  •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轴突再生

    作者:杨茜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丰富的胶质细胞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和分子表达上发生变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轴突再生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另一方面,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若过度增殖形成胶质瘢痕,则抑制轴突再生,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 过表达Neuro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康文博;陈翀;李晓红;王景景;涂悦;张赛;梁海乾

    目的:探讨过表达Neuro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NV组)、对照病毒组(GFP组)和NeuroD1病毒组(NeuroD1组)。各组行划痕处理7 d后,NV组不感染病毒,GFP组感染携带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NeuroD1组感染同时携带GFP和Neuro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24 h后同时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各组在1d、2d、3d、5d、7d、14d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在感染病毒后7d观察细胞DCX阳性率和14 d观察细胞NeuN阳性率。结果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后,各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核明显饱满,胞浆减少,突起减少并延长。与NeuroD1组相比,NV组和GFP组细胞突起短而分枝多,胞核较小。感染病毒后7 d,NV组和GFP组细胞部分形态逐渐恢复以前形态而NeuroD1组维持变化后形态。与NV组和GFP组相比,NeuroD1组出现DCX(9.84%±2.06%)(F=40.107)和NeuN(8.25%±2.78%)阳性细胞(F=21.73),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NeuroD1的过表达可以介导体外培养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邹林辉;石亚军;马磊

    几乎在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中,均可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活化的现象,包括脑感染、脊髓损伤、脑卒中、癫痫等,AST 活化在以上疾病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在CNS病变中,AST经历增生、活化等过程,终转变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eactive astrocytes,RAS)[2, 3].传统观念认为RAS阻碍神经修复,但新近研究表明 RAS 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可划分为不同的亚型. RAS对CNS病变进程既可能有促进作用,又可能有抑制作用[4].在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中,RAS也被激活,并在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RAS在ND中的相对作用及其具体信号机制,将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药物靶点.

  •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巢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作者: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兰宾尚;王栋;王国毓;徐思越;刘亦恒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细胞类型及相关性.方法 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利用BBB评分标准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法与LeicaQ500IW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1、3、5 d,1、2、4、6、8、w)、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巢蛋白与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类型.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双后肢(HL)评分低至0~1min,随后逐渐上升,1~2周内恢复的幅度较大,以后恢复较缓慢,较正常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损伤区有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且染色较深的神经元.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1周后损伤范同不再扩大.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脊髓伤24h后可诱导损伤及邻近区域巢蛋白和GFAP高度表达,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几乎均为巢蛋白/GFAP-细胞群.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几乎全是巢蛋白/GFAP+细胞群,3~7d逐渐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弱,在损伤后2周左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正常对照组在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区有少量巢蛋白/GFAP-细胞,在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偶可见染色强度较弱的巢蛋白/GFAP+共存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巢蛋白和GFAP的表达.巢蛋白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 成年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区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研究

    作者: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兰宾尚;王国毓;刘亦恒;历强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损伤反应性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阳性共存(nestin+/GFAP+)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探讨其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特性. 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n=6).模型组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后5 d,两组分别取大鼠Ts脊髓节段,分离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以外的脊髓灰质和白质,制成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培养,并用含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荧光化学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类型及分裂、分化、增殖能力. 结果 模型组培养后3~7 d,单细胞悬液中有大量高度表达的nestin+/GFAP+共存细胞,细胞计数为5.15±0.71;对照组为1.12±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结果 示,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15.49%±3.04%)及增殖指数(15.88%±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84%±0.28%,6.47%±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原代细胞逐渐形成边缘光滑、中心膨隆有立体感的小克隆球,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多次传代后获得大量细胞克隆球.对照组单细胞悬液原代及传代培养均未见明显克隆球生长.免疫染色结果 示模型组克隆球诱导分化约5 d,细胞球中含有大量半乳糖脑苷脂(galactocerebroside,GaLC)-nestin免疫染色阳性细胞;5~7 d,大量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nestin和GFAP免疫染色阳性细胞;7~14 d出现GaLC阳性少突胶质细胞、β-tubulin Ⅲ神经元和GFAP染色阳性的胞体及细胞突起. 结论 成年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剔除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脊髓白质与灰质分离而得的nestin+/GFAP+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NSCs.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