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羟基磷灰石和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溶胶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陈效;冯凌云;彭仁琇;曹献英;李世普

    羟基磷灰石(HAP)和二氧化钛(TiO2)纳米粒子是两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本文通过溶血实验、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测定等对两种纳米粒子溶胶的血液相容性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HAP纳米粒子溶胶、溶血实验阴性,显著延长小鼠的出血、凝血时间和大鼠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TiO2纳米粒子溶胶对小鼠的出、凝血时间无影响,溶血实验阴性.对大鼠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也无影响.两种纳米粒子溶胶均可使体外家兔红细胞发生凝聚.上述实验不同的结果主要与使用了不同的稳定剂有关:HAP稳定剂为肝素,TiO2稳定剂为聚氯乙烯(PVC).提示,在考虑纳米粒子溶胶的生物学应用前景时,除了纳米粒子本身的性质,筛选具备生物学惰性的稳定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中心静脉导管辐射灭菌后血液相容性和热源评价试验观察

    作者:朱苏敏;刘清芳

    目的 观察辐照灭菌后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液相容性,为辐射灭菌医疗产品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011137标准规定的方法,对辐射灭菌的静脉导管影响凝血功能和溶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 经辐照灭菌后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健康人全血流过前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指标没有影响;溶血率为1.38%,小于5%,符合医疗器械溶血实验要求.结论 经设定剂量辐照灭菌后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液相容性良好,辐照灭菌后的静脉导管等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 人工股骨体辐射灭菌后遗传和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杜国明;刘清芳;朱财英

    目的 评价人工关节经辐射灭菌后遗传毒性和血液相容性,探讨辐射灭菌在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灭菌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ISO11137标准方法检测初始污染菌回收率、校正因子,完成辐照灭菌的剂量没定;对灭菌合格的人工股骨体进行遗传和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 人工股骨样品上初始染菌量,需氧菌数平均波动在263~303cfu/件之间,真菌数波动在25~43 cfu/件之间;污染菌回收率范围为92.72%~96.15%.辐照灭菌处理的样品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间经统计学检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显示出遗传性毒性.经辐照灭菌后样品致溶血率为1.38%,在规定允许范围内.结论 设定剂量辐照灭菌后的人工关节遗传和血液相容性好,辐照灭菌作为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家兔血液应用于医疗器械血液相容性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杨文润;田胜慧;柯军

    由于人血大量使用的限制性,本研究选取3种常用的血液净化医疗器械探讨兔血替代人血在医疗器械血液相容性评价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类器械的兔血和人血血液相容性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兔血可替代人血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由于兔血和人血的差异性,补体激活试验只适宜相对结果分析。

  • 三层共挤体外循环泵管的制备与研究

    作者:丁友江;翟云飞;李超

    以医用聚氯乙烯(PVC)、热塑性聚氨酯(TPU)为主要原料,采用三层共挤制备了PVC/PVC&TPU/TPU体外循环管路的泵管,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三层结构,并对三层共挤的泵管进行了DEHP析出和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显示,无DEHP析出,并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液晶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冶;曾庆慧;田小俊;任雅清

    液晶是处于液态和晶体态之间物质的一种过渡态。生物体内的蛋白、核酸、脂类、多糖等,大部分以液晶态的形式存在。液晶材料以其特殊的可流动性、有序性和光学各向异性等特点,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液晶材料在药物载体、血液相容性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氧化石墨烯作为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的性能研究进展

    作者:钟余特;赵立春;唐农;冷静;宋策;王雪;于培良

    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现已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其常被用作抗肿瘤药物的载体.鉴于其表面丰富的修饰位点,可有目的性地对其表面结构进行改造与修饰以更好地发挥其载药与释药作用.本文综述了部分国内外对其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以及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去白细胞采输血器的血液相容性体外评价

    作者:彭蔷;孙涛;曾怡;朱明华;王林;郭利章;吴月虹

    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是用于过滤全血或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的医疗器械类产品,为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本文对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型号:NGL/RF-XZ-200)进行血液相容性体外评价.选择去白细胞采输血器的3个主要部件:软管、塑料血袋和去白细胞滤器滤膜为试验样品,以进口同类产品作为参照,按照GB/T 16886.4-2003和GB/T 14233.2-2005标准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溶血、PTT以及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3个体外血液相容性指标测试.结果 显示试验样品溶血率小于5%,样品凝血时间和血小板大聚集率与参照样品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对血液成分和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基于连笔直写的微结构血管支架体外测评

    作者:孙平平;胡川;周建业;吴任东;沈雅;胡盛寿

    目的 评价基于连笔直写的生命体微结构成形技术制备的管状支架的力学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对该血管支架采用径向顺应性、缝合强度、爆破压力等力学性能检测;通过溶血率、体外动态凝血实验、血小板黏附实验进行血液相容性的分析;采用细胞培养MTT法及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研究其细胞相容性.结果 血管支架的径向顺应性为(4.03±0.56)%/100mmHg,缝合强度为(204.5±72.1)N/cm2,爆破压力约为(102±8)kPa;支架的溶血率为1.75%,小于ISO规定的5%;在体外动态凝血实验中,血管支架的抗凝血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载玻片(P<0.05),而且扫描电镜观察到血小板黏附较少,显示出该血管支架具有良好抗凝血性能;MTT比色法结果显示其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L929细胞在该血管支架膜片的浸提液中呈梭形或三角形,贴壁良好.结论 该血管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可以满足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要求.

  • 两种钛合金成品表面特性表征及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武亚东;周建业;胡盛寿;甘宇;梁法禹

    目的 对两种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钛合金成品(白色和黑色)进行表面特性鉴定,并评价其血液相容性,为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XPS)对两种钛合金的表面结构、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体外纤维蛋白原吸附、血小板黏附与激活、凝血时间的测定等实验,以及植入狗右心房10 d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系统评价两种钛合金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白色钛合金表面为粗且深的犁沟,成分为Ti、Al、V,黑色钛合金表面呈孔样层状叠加分布,且成分除了Ti、Al、V外,还有Si、Na、Ca、Fe等杂质.XRD结果显示两种钛合金物相结构均为钛.XPS结果显示两种钛合金表层都形成极薄的TiO2薄膜,但黑色钛合金形成的TiO2薄膜略厚于白色钛合金.体外纤维蛋白原吸附、血小板黏附与激活及凝血时间结果均显示两种钛合金血液相容性无明显差异.体内植入实验结果显示两种钛合金表面均形成了血栓,但黑色钛合金有明显异物反应,形成了增生的肉芽组织,且电镜下显示,白色钛合金表面黏附的有形成分少于黑色钛合金.结论 结合体内、体外实验,白色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优于黑色钛合金.

  • 聚氨酯硬段改性材料心室辅助装置血液相容性及毒理学研究

    作者:刘金成;易定华;徐学增;贾林才;赵雨花;胡巧侠

    通过溶血试验、动态凝血时间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及全身急毒试验,评价聚氨酯硬段改性材料作为人工心室辅助装置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全身毒性,结果显示硬段改性聚氨酯材料血液相容性优于未改性聚氨酯材料,无明显全身毒性反应.

  • 生物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作者:贝建中;屈雪;王身国

    在上个世纪,生物医用材料被定义为"一类以诊断、治疗为目的,用于与活体组织接触,且具有功能的无生命材料".由于生物材料需与活体组织接触,材料的毒性、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受到特别的重视.即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生物材料对人体必须是安全的,是生理惰性的,属于无生命材料.

  • 纳米碳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表面抗凝血性能

    作者:孔桦;许海燕;蔺嫦燕;李冰一

    研究纳米碳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将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碳分散到聚氨酯体系中,制成聚氨酯/纳米碳复合薄膜.通过血小板荧光标记人全血灌注实验和羊全血体外循环等实验,观察和测定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作用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探讨纳米碳对聚氨酯抗凝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聚氨酯/纳米碳表面血小板的粘附明显低于单纯聚氨酯对照组;体外循环4h后,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程度减小.表明纳米碳与聚氨酯的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 衬底温度对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的结构及血液相容性能的影响

    作者:孙治华;陈国钦;唐兴奎;张麟

    目的 研究不同衬底温度对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中sp2/sp3的相对及率对其抗凝血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通过改变沉积时衬底的温度制备sp2/sp3不同比率的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等材料表征方法,研究衬底温度对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的微结构、形貌及亲水性的影响.利用血小板黏附实验观察血小板的黏附数量及形态.结果 成功制备sp2/sp3不同比率的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各非晶碳薄膜膜面光滑,呈网络状结构.随衬底温度从室温增加到400℃,非晶碳中的ID/IG比率逐渐从1.05增大到2.47;薄膜材料表面能变化较小但与纤维蛋白原的界面自由能从21.05 (dyn/cm)降低到9.76(dyn/cm).各样品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很小,呈球状,伪足较少,加热温度为300℃时沉积的样品抗凝血性能优.结论 衬底温度能调控氧化镧掺杂非晶碳薄膜中sp2/sp3的相对比率,从而影响薄膜的表面自由能及界面自由能,进而影响薄膜的血液相容性能.

  • 新型醛基化海藻酸钠-肝素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作者:高文卿;李彤;于美丽;段大为;胡晓旻;周淑芬;李鑫;刘东

    研制一种新型基于多醛基海藻酸钠和肝素的复合涂层,并就其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进行实验和评价.通过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及重氮化处理肝素获得多糖分子片段,多糖分子片段通过共价交联固定于体外循环管路表面.通过红外及紫外扫描对固定的多糖分子片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及蛋白粘附实验对涂层管道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价;通过表面接触角实验评价涂层管路的亲水活性;通过凝血功能检测评价管路表面的抗凝血活性.结果显示:氧化海藻酸及重氮化处理后肝素在在管道表面固定确实;涂层组与未涂层组相比,血小板粘附量及血栓形成量均显著减少(P<0.05);肝素涂层组(LMNH)组与空白对照(C)组相比,蛋白粘附量无显著差异(P>0.05);海藻酸钠涂层(OSA)组、双涂层(OSA.LMNH)组与LMNH组相比,蛋白粘附量均显著减少(P <0.05);LMNH组、OSA.LMNH组APTT及TT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抗凝血性能优良;OSA组与C组相比,APTT时间显著延长(P<0.05)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性能;OSA组、OSA.LMNH组与C组相比,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P <0.05);LMNH组与C组相比,表面接触角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OSA涂层物具有更优的亲水性和抗蛋白粘附性,LMNH涂层物具有更优的抗凝血性能,多糖片段复合涂层综合了单涂层的优点,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较单涂层均明显改善.

  • 用于体外循环管材的新型醛基化海藻酸钠-地塞米松缓释涂层研究

    作者:高文卿;李彤;于美丽;胡晓旻;段大为

    研制新型醛基化海藻酸钠-地塞米松缓释涂层,筛选佳涂层模式和涂层条件,对涂层稳定性、抗凝性能、缓释性能等进行评价.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得醛基化海藻酸钠(OSA),酸化预处理聚氯乙烯(PVC)管材表面,聚乙烯亚胺涂抹经酸化预处理的PVC管材.聚乙烯亚胺涂层管材(PP)通过离子键直接交联地塞米松磷酸钠(DSP)制备DSP单涂层管材(PPD组),PP通过离子键交联(PPI组)、共价键交联(PPC组)两种方式制备醛基化海藻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复合涂层管材,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组).以正交实验筛选3种涂层模式的佳涂层条件.对3种涂层管材进行涂层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抗凝、抗血小板、抗蛋白粘附、体外释放等性能进行评价研究,从而筛选佳涂层模式.结果显示,PPD、PPI和PPC等3种涂层模式均能固定DSP,佳固定密度分别为(3.33±0.75)、(1.63±0.76)、(2.06±0.68) μg/cm2;复合涂层组(PPI和PPC)血小板粘附量(109/L)分别为(13.88±1.89)和(19.13±3.40),均较C组(41.38 ±3.20)显著减少;复合涂层组蛋白粘附量(mg/cm2)(HAS:(29.86±13.57)和(46.67±3.20),HPF:(34.99±3.52)和(45.67±3.79)),均较PPD组(HAS:(68.73±4.26),HPF:(72.54 ±7.90))显著减少;体外释放方面PPC组明显优于PPI组.醛基化海藻酸钠-地塞米松复合涂层具备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通过共价交联的DSP能够达到缓释效果.

  • 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杨越冬;于九皋;周永国;啜惠民;王东妮

    将壳聚糖溶于0.5mol/L的乙酸,再以NO2选择性氧化壳聚糖分子中氨基葡萄糖单元的6位羟甲基成羧基,制备了6-羧基壳聚糖.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反应选择性较高,产物保持了壳聚糖基本的链结构;扫描电镜和DSC分析发现,6-羧基壳聚糖与壳聚糖的微纤结构不同,其分子构象卷曲,热稳定性较壳聚糖差.抗凝血测试、溶血测试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与壳聚糖相比,6-羧基壳聚糖抗凝血性能大大提高,溶血率明显降低,6-羧基壳聚糖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其血液相容性随壳聚糖氧化度的提高而提高.

  • 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侯长军;袁泉;霍丹群;郑书家;詹东妮

    目的:以聚醚砜(PES)、聚氨酯(PEU)、聚乙烯(GAMBRO)作为对比,对肝素化聚醚砜材料(H-PES)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制备了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白蛋白吸附进行了观察,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了血液与材料作用时血液中的总蛋白、球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白细胞及红细胞,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材料表面溶血率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材料复钙时间变化.结果:实验表明,4种材料吸附总蛋白量大体相当,但肝素化PES吸附球蛋白只占总蛋白量的30%,血小板吸附量仅为19×109/L,比本体材料减少了55%,H-PES复钙时间是本体材料的2倍,而且引起的Ca2+的消耗也较少,仅有0.1mmol/L,但对白细胞吸附控制都不是很理想.除PES以外,其余材料的溶血率都在5%以下.

  • 单宁酸后处理牛颈静脉血管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作者:周建业;韩茂生;胡盛寿;汪胜;王德

    评价经单宁酸后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血管的血液相容性,探讨其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前景.带瓣牛颈静脉经常规戊二醛处理后.再以单宁酸溶液进行后处理,然后进行体外动态凝血实验,血小板黏附性能实验,D-二聚体测定和补体激活实验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传统的戊二醛处理的带瓣牛颈静脉作平行对照.结果表明:(1)单宁酸处理后的带瓣牛颈静脉抗凝血性能优于对照组;(2)单宁酸处理后带瓣牛颈静脉血小板黏附比对照组明显减轻且变形小;(3)D-二聚体含量各组均在正常范围内,单宁酸处理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4)补体激活实验中单宁酸处理后的带瓣牛颈静脉组补体C3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单宁酸处理后带瓣牛静脉体外血液相容性得到改善,显示了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能性.

  • TiO2-x薄膜与热解碳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萍;黄楠;冷永祥;陈俊英;孙鸿

    本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证实了TiO2-x薄膜具有优于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并通过对材料表面(界面)能参数与血浆蛋白吸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两种材料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吸附行为是导致其血液相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213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