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细胞内痕量锑

    作者:解清;王京宇;王晓燕;王耐芬;Christian Brochu;Marc Ouellette

    为了配合研究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的金属抗药性,本文建立了一种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细胞内痕量锑的方法.在选定佳仪器条件下测定,锑的线性范围达到0~20μg/L,检出限为0.08μg/L,加标回收率为92.8%-103.6%.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费用低廉.所获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经配对t检验t=0.001<t0.05,10=2.228(P>0.0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已应用于寄生虫的金属抗药性研究,获得满意的结果.

  • 巴西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作者:成军;钟彦伟;刘妍;杨继珍;陈菊梅

    根据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以巴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得550bp的基因片段,经测序证实,巴西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含有唯一的开放读码框架(ORF),为552nt,编码的无鞭毛体蛋白由183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与硕大利什曼原虫及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一级结构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3.44%.

  • 巴西利什曼原虫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作者:成军;夏小兵;王刚;刘妍;钟彦伟

    体外培养巴西利什曼原虫(Lb,Leishmania braziliensis)株无鞭毛体,常规方法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公开发表的婴儿利什曼原虫(Li,Leishmania in fantum)的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RACK(receptor for activated protein C kinase)基因核苷酸序列为参照,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巴西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得巴西利什曼原虫RACK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巴西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长度为1 025 bp,开放读码框架由939 bp组成,编码产物为312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巴西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与报导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编码产物的序列同源性达99%(310/312).本研究克隆了巴西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巴西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犬利什曼病的流行与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谢辉;帖超男;王雅静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体为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88个国家的1 200万人口受到该病的感染.犬是人内脏和皮肤利什曼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之一,尤其是无症状感染犬在白蛉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犬利什曼病(Canine leishmaniasis)的流行与诊断研究对于控制人的利什曼病致关重要.现将犬利什曼病的流行与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抗原的多样性研究

    作者:王健;张仁刚;张洁;敬保迁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抗原的异质性.方法 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及体外转化无鞭毛体,提取总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分别以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及热带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抗原的多样性.结果 经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及体外转化无鞭毛体总蛋白呈现出分子质量单位为12~150 ku的相似蛋白带型;Western blot显示,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多克隆血清识别的抗原组分与抗热带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多克隆血清识别的抗原相似;3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存在48、65及35 ku共同抗原,杜氏利什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存在38 ku期特异抗原,热带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存在45、24 ku种特异抗原.结论 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间存在抗原多样性,为认识利什曼病感染免疫提供了新的视角.

  • 陕西株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片段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者:刘东立;王凤萍;王安礼;张铮;王天海;石一;关蓉晖;李文涓

    目的 分析陕西株利什曼原虫rRNA内转录间隔区间I(ITS-1)序列多态性,探讨利什曼原虫ITS-1分子遗传规律. 方法 陕西省韩城市犬、白蛉以及人体利什曼原虫阳性标本7份,提取核酸,PCR法扩增ITS-1片段,双向测序、拼接后与文献发表的代表株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7份标本均扩增出约320 bp的片段,ITS-1序列之间同源性>99%,与国内山丘型疫区虫株高度一致,与荒漠型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分析陕西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聚为一类. 结论 陕西省韩城市分离自病犬、传播媒介白蛉及黑热病患者的利什曼原虫ITS-1序列同源,应为犬源型婴儿利什曼原虫.

  •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生长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仁刚;敬保迁;张洁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增殖情况,确定其适体外培养条件. 方法 分别使用RPMI 1640 和M 199复合培养液,观察温度、pH及新生小牛血清对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增殖速度与增殖周期的影响. 结果 当培养温度为26 ℃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含和不含新生小牛血清、pH中性、偏碱和偏酸的PMI 1640或M199复合培养基中,早期均能生长,且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无血清或偏碱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缩短;培养温度为37 ℃时,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发生沉积,增殖停滞,不同程度地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发生死亡. 结论 使用复合培养液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温度、pH和新生小牛血清均可显著影响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 婴儿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的研制

    作者:廖力夫;乌守巴特;徐艺玫;徐兵

    目的 研制可提高荒漠型黑热病婴儿利什曼原虫分离率的培养基. 方法 荒漠型黑热病患者的感染材料,分别接种3N培养基、RPMI-1640完全培养基、配方1、配方2和配方3培养基,观察比较利什曼原虫在5种培养基的培养、分离、传代和保存效果.比较5个温度条件下前鞭毛体在配方3的生长曲线. 结果 婴儿利什曼原虫在5种培养基培养13d的培养效果基本一致,第3d出现前鞭毛体,第7d达到高峰,第13d几乎全部凋亡.用5种培养基每7d传代培养1次,除配方3能延续传代保存前鞭毛体外,其他4种培养基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前鞭毛体逐渐丢失.用配方3培养前鞭毛体,20~30 ℃在第6 d出现生长峰值;20 ℃在第20 d出现第二个峰值;10℃和14 ℃在12d和第20 d分别出现第一个和第二个峰值,长可维持到第37d. 结论 3N培养基、RPMI-1640完全培养基、配方1、配方2和配方3培养基均适用于婴儿利什曼原虫的前期培养,第3d就可以判断是否有前鞭毛体生长,但只有配方3培养基具有延续传代培养婴儿利什曼原虫的效果.

  • 液体培养基分离和保存利什曼原虫的效果观察

    作者:廖力夫;杜春辉;徐艺玫;张丽萍;乌守巴特

    目的 观察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LLM)分离和保存利什曼原虫的效果. 方法 用LLM培养基对黑热病材料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培养,同时接种的灰仓鼠,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率比较. 结果 用LLM培养被检材料出结果时间为4d,对荒漠型和平原型黑热病利什曼原虫分离率分别为35.7%(10/28)和50.0%(15/30),分别比接种灰仓鼠的分离率高10%和30%.培养基-20℃冷冻保存有效期为2年. 结论 应用LLM培养基能显著提高利什曼原虫的分离率.该培养基与传统3N培养基比较,保存时间延长,培养出结果时间缩短,可用于黑热病实验诊断和黑热病抗药性研究.

  • 东方疖的治疗观察

    作者:纪爱萍;甘绍伯;冯曼玲

    东方疖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流行于东半球热带干燥地区,如北非、苏丹、埃塞俄比亚、中东、巴基斯坦、印度西部等地区,中美及南美洲也有流行.传播媒介为白岭属,贮存宿主为啮齿类动物如沙士鼠[1].本所于1999年9月收治东方疖1例,并进行了成功的治疗.

  • 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作者:周凤玲

    随着利什曼病正向城郊蔓延和艾滋病不断向农村传播,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已成为两病原体重叠分布国家的严重威胁.然而,我国当前面临的合并感染发生形势更为复杂,却几乎无人关注.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利什曼原虫/HIV合并感染在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理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引起重视.

  • 利什曼原虫家畜宿主研究新进展

    作者:黄唱洲;伍卫平;官亚宜

    利什曼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NTD),近年来,其预防控制工作正进一步受到关注.控制传染源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感染利什曼原虫的人和犬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已经毋庸置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家畜感染利什曼原虫或在利什曼病传播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利什曼原虫感染家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作者:刘全;张西臣

    自从1972年Mattern等[1,2]首次在溶组织阿米巴的某些虫株中发现病毒样粒子后,人们相继在阴道毛滴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4]、艾美尔球虫[5]、巴贝斯虫[6]及利什曼原虫[7]等原虫中发现特异性双链RNA病毒,目前原虫病毒已成为寄生虫学研究的热点.蓝氏贾第虫病毒(Giardia lamblia virus,GLV)是继阴道毛滴虫病毒发现后确认的第2个原虫病毒,GLV的发现为贾第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原虫与病毒及宿主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LACK疫苗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LACK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乳酸乳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牛痘病毒、A型流感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等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LACK疫苗的研制现状.

  • 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

    作者:刘全;张西臣

    自从1972年Mattern等[1,2]首次在溶组织阿米巴的某些虫株中观察到病毒样粒子后,人们相继在阴道毛滴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4]、艾美尔球虫[5]、巴贝斯球虫[6]及利什曼原虫[7]等寄生性原虫中发现特异性双链RNA病毒,它们有的影响虫体表型,有的影响虫体致病性,有的影响虫体生长特性.

  • 利什曼病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马莹;胡孝素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不同虫种的感染导致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内脏利什曼病是致死性疾病,皮肤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则可能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皮肤损害甚至留下疤痕.虽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想获得有效的疫苗,但直至体外前鞭毛体的培养成功后才揭开了抗利什曼病疫苗研究的序幕,而绝大多数的科学试验是立足于抗皮肤利什曼病.

  • 治疗性疫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希望

    作者:王全楚;聂青和

    0引言疫苗的概念是在200 a前Jenner发现事先接种牛痘能够阻止天花的发生之后首先提出的.近100 a来,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医学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且已广泛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这些疫苗成功的原因在于他能够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然而,对某些细胞内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利什曼原虫以及寄生虫等这些抗体几乎不起作用,因为对这些病原体的防御更多地依赖于细胞免疫,而不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对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疟原虫等感染,则可能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双重介导.

  • 23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分析

    作者:金丽;高利红;舒敏;李黎

    目的 总结23例儿童黑热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黑热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2005年3月至2017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诊断为黑热病的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对于发热、咳嗽、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结果 ①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3岁,占56.5%(13/23);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和黑水县,占39.1%(9/23);发病时间散在分布于全年.②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发热(100.0%,23/23),咳嗽(73.9%,17/23),乏力(65.2%,15/23);主要体征依次为:贫血貌(69.6%,16/23),脾大(60.9%,14/23),淋巴结肿大(52.2%,12/23).③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全血细胞减少为85.7%(18/23),肝功能异常为30.4%(7/23),凝血功能异常为8.7%(2/2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结果可见利杜小体为90.9%(20/22),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结果呈阳性为80.0%(16/20).④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主要采用锑剂治疗,在本院治疗的1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并且无复发.结论 对于有发热、贫血、肝脾大的患儿,早期完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血清抗体检查等,是减少儿童黑热病漏诊及误诊的关键.临床对该病的规范治疗,有利于改善该病患儿预后.

  •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青;谢瑶;赵卫红(综述);华瑛;卢新天(审校)

    近些年,对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及相关免疫缺陷病的基因突变方面[1-3],对继发性HLH的关注较少。而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报道,继发性HLH的发病率远远高于FHL,除了以往熟知的EBV、CMV等病毒感染外,像利什曼原虫、甲型流感、斑疹伤寒及其他人畜共患病等少见病原体也可以是HLH发生的诱发因素[4],多种结缔组织病都可能并发HLH,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5],T细胞或NK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及白血病同样可并发HLH[6]。继发性HLH的诱发因素多样,与FHL的鉴别困难,治疗效果及预后又差别很大,部分患儿仅对症治疗即可痊愈[7],部分需要应用HLH-2004方案才能控制,而还有部分患儿甚至需要像治疗FLH那样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性命[8],给临床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本文拟对继发性HLH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继发性HLH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黏膜利什曼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曲卉;李若瑜;余进;王爱平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引起的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3个临床类型。利什曼病的治疗首选五价锑制剂,但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部分利什曼原虫对锑剂耐药,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临床研究显示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可以用于对锑剂耐药的患者,唑类和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对部分利什曼病治疗有效、安全。该文从利什曼原虫胞膜成分的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在利什曼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用法及疗效。

13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