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输入性黑热病5病例报告

    作者:钟莉;杨可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四川省黑热病流行于川西的汶川、南坪、茂县、理县、北川和黑水等6县(市),20世纪50年代通过杀灭家犬等措施,黑热病一度得到控制.但70年代以来,由于恢复养犬,又开始出现患者,而且逐年增多,加上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又有扩散的趋势.

  • 临产妇黑热病误诊为宫内感染1例

    作者:肖兴东;冲喜慧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vovani)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1].临床常有误诊、误治.现将临产妇黑热病误诊为宫内感染1例,报告如下.

  • 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时间-空间聚集性研究

    作者:付青;伍卫平;童苏祥;伊斯拉音·乌斯曼;张松;伊斯康德尔;开塞尔

    目的 探讨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时间-空间聚集性.方法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运用时空统计软件的Poisson模型对喀什地区既往11年内脏利什曼病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理方位及遥感图片确定聚集区.结果 喀什地区存在3个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高危聚集区及其对应的高发时间框.A聚集区(中心经纬度:E 76.08°,N 39.52°)半径为6.58 km,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的时间框内,聚集区内内脏利什曼病的累积发病率是周围地区的45.98倍(P<0.0001);B聚集区(中心经纬度:E 79.20°,N 39.91°)半径为4.93 km,在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的时间框内,聚集区内内脏利什曼病的累积发病率是周围地区的9.58倍(P<0.0001);C聚集区(中心经纬度:E76.23°,N39.40°)半径为7.63 km,在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时间框内,聚集区内内脏利什曼病的累积发病率是周围地区的5.18倍(P<0.0001).结论 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发病为非随机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聚集性,3个高危聚集区均位于绿洲地区.

  • 新中国黑热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成就

    作者:王兆俊;熊光华;管立人

    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原是危害我国人民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解放前由于缺乏防治措施,黑热病不断蔓延发展,造成大批人群的死亡.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付青;伍卫平;童苏祥;伊斯拉音·乌斯曼;张松;伊斯康德尔;开塞尔

    目的 了解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 方法 选择喀什市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较高的村为试点,在入户普查的同时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运用SA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不同年龄组之间皮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1.53,P<0.05),皮试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当地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与既往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9.试点地区曾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人群占36.15%(60/166),从未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易感人群占61.45%(102/166),无临床症状的现感染人群占2.41%(4/166). 结论 试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无症状现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具有潜在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 利什曼病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马莹;胡孝素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不同虫种的感染导致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内脏利什曼病是致死性疾病,皮肤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则可能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皮肤损害甚至留下疤痕.虽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想获得有效的疫苗,但直至体外前鞭毛体的培养成功后才揭开了抗利什曼病疫苗研究的序幕,而绝大多数的科学试验是立足于抗皮肤利什曼病.

  • PCR技术在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白雪飞;官亚宜;伍卫平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是利什曼原虫经媒介白蛉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利什曼原虫检测方法中,PCR技术以其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便于操作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人群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日渐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PCR法在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

  • 对1例黑热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会灵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6例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非;黄敏君;田小军;李威;李小丽;郑晓燕;邹洋;王磊

    目的分析6例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确诊的6例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三系下降及肝脾肿大;免疫球蛋白、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可溶性CD25表达水平的各项平均值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及NK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L-18、IP-10、TNF-α以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但IL-12p70未见明显变化;利什曼原虫抗体均为阳性,骨髓细胞学涂片或培养均可查见利什曼原虫.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表现复杂,采集流行病学史,明确血液细胞学、骨髓细胞学、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黑热病2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杰恩斯·加帕尔;黄兰香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巴结肿大.

  • 1例儿童黑热病的护理与观察

    作者:刘静;迟巍

    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1],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通过媒介白蛉叮咬传染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2],仅个别地区(四川川北、新疆)有少数发生。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3]。杜氏利什曼病共有3种类型,即皮肤型、内脏型、黏膜皮肤型[4]。儿童黑热病北京地区极为罕见,感染病内科于2014年3月25日首次收治了1例儿童黑热病患儿,本患儿黑热病属于内脏型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侵害内脏器官(肝脏、脾脏)而致病,在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儿病情治愈出院,家长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黑热病

    作者:周言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疾病.其临床的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

  • 黑热病

    作者:张新宇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为乙类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肝脾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点.

  • 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效果评价

    作者:冯晓平;石锋;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

    目的 评价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我国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血样的效果. 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粗抗原作为包被抗原,以链球菌G蛋白标记胶体金制成检测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st,ICT).用该试条检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动物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和甘肃省漳县(非流行区)犬的腿弯处静脉血样品,同时用镜检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犬骨髓、静脉血和血清样本,并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差异. 结果 对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105头犬的骨髓涂片镜检,阳性检出率为7.62% (8/105).应用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8.57% (51/105);检测非流行区30份犬静脉血,1份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33% (1/30).试条法和ELISA法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105份犬血样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38% (34/105)和33.33% (35/105);检测内脏利什曼病非流行区的30份犬血样均为阴性.镜检法的阳性检出率低于PCR法、试条法和ELISA法(x2=43.58、20.12、21.32,P<0.05),PCR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镜检法、试条法和ELISA法(x2=43.58、5.71、5.04,P<0.05),试条法和ELISA法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0.02,P>0.05). 结论 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适用于检测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血样中特异性抗体.

  • 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动及其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关系的探讨

    作者:周正斌;顾灯安;管立人;凯塞尔;吕山;张仪

    目的 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 结果 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 (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 (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 结论 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 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作者:杨玥涛;石锋;高春花;汪俊云

    目的 建立快速、简便地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评价效果. 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用以标记链球菌G蛋白(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并将其吸附于交联释放垫上;将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粗抗原作为包被抗原,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检测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病原学确诊的内脏利什曼病(129例)、疟疾(20例)、细粒棘球蚴病(10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等患者血清,以及健康者(40例)血清,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平行检测. 结果 试条法检测129份黑热病患者血清,124份为阳性,敏感性为96.1%;与疟疾患者血清存在10.0% (2/20)的交叉反应;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存在10.0% (1/10)的交叉反应;与健康者血清存在2.5% (1/40)的假阳性反应;与10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总特异性为95.6% (86/90).该方法与ELISA法的符合率为99.2%,二者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二者特异性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42,P>0.05). 结论 成功建立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该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 四川省黑水县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血清学调查

    作者:杨玥涛;唐晓军;张富南;汪俊云;高春花;石锋

    目的 了解四川省黑水县人群血清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阳性率. 方法 在四川省黑水县近年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乡村采集人群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计算人群血清阳性率,统计不同年龄、职业组的阳性率,各组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共采集397份血清,抗体阳性者48人,阳性率为12.09%.色尔古乡、龙坝乡、维古乡、洛多乡的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3.74%(18/131)、11.11% (9/81)、12.82%(11/107)和10.28%(10/78),各乡人群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1~5、6~10、11~15、16~20和21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08%(3/13)、11.54%(6/52)、11.56% (26/225)、0(0/6)和12.87%(13/101),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5),以1~5岁年龄组高(23.08%).男、女性阳性率为12.21%(26/213)、11.96%(22/18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05).散居儿童、学生、教师及农民的阳性率依次为14.29%(3/21)、11.72% (32/273)、6.38% (3/47)和17.86%(10/56),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05,P>0.05). 结论 四川省黑水县人群血清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工作.

  • 阿图什市2005-2011年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崔刚;张玉忠;汪俊云

    目的 了解新疆阿图什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方法 通过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报告系统获得2005- 2011年阿图什市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使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结果 2005-2011年阿图什市共发生内脏利什曼病病例66例,各年的病例数依次为19、15、11、4、8、7和2例.全市7个乡和市区均有病例发生,但主要发生在阿扎克乡(45.45%)、松塔克乡(19.70%)和市区(15.15%).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但以15岁及以下年龄为主(77.37%).男女病例之比为1.54∶1.结论 阿图什市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之势

  • 2008-2011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田添;伍卫平;王立英;陈海棠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今后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2008-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 -2011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累计报告病例1707例,各年依次为513、526、378和290例,报告死亡病例1例.病例数居前的是新疆(48.9%,835/1707)、甘肃(35.0%,598/1707)、四川(13.4%,228/1707)三省(区),累计病例数占全国的97.3%.1岁以内年龄组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59∶1.有病例报告的县数由2008年的62个,增加到2011年的84个.结论 2010年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减少,呈散发状态.

  • 我国非流行省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海棠;汪俊云;朱雪花

    目的 了解2004-2010年我国非流行省区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状况.方法 从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获取非流行省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以电话、信函等形式进行个案调查,对获取的资料描述性分析其地区,时问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情况.结果 2004-2010年间,全国共有13个非流行省区有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共31例,居前3位的是重庆市、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18名有明确暴露史的患者分别自甘肃、四川、新疆、境外获得感染,其中来自甘肃感染的患者多,达11人.结论 非流行省区人员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省区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8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