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熊光华;金长发

    目的鉴别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Phlebotomus 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S. minutus 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

    作者:廖力夫;燕顺生;乌守巴特;吴敏;徐兵;张勇;侯岩岩;雷刚

    目的 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保存宿主.方法 开展动物与传播媒介及其环境的调查.冬季采集动物样品,用ELISA筛选抗体阳性动物;接种草原兔尾鼠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利什曼原虫;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从当地黑热病患者、动物和传播媒介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特定基因序列.结果 塔里木兔和家犬有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44只抗体阳性塔里木兔中分离出3株利什曼原虫;塔里木兔、黑热病患者和吴氏白蛉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测定的NAGT核基因序列相同,与GenBank注册的婴儿利什曼原虫AF205934一致.结论 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野生宿主之一.

  • 吴氏白蛉实验室饲养繁殖实验

    作者:廖力夫;燕顺生;乌守巴特;徐艺玫;章建民;孙丽伟

    目的 建立吴氏白蛉(Phlebotomos major)饲养繁殖方法.方法 常规饲养白蛉的繁殖方法.结果 在室温(27±1)℃和相对湿度50%~95%的条件下,吴氏白蛉卵孵化期为8d,1~4龄幼虫期及蛹期均为7d,羽化期为8d,羽化率为92.7%,雌雄性比为1.675:1,单匹吴氏白蛉产卵数平均48个,完成一个生活史少需要55d.结论 按常规的白蛉饲养繁殖方法在实验室内可以完成吴氏白蛉的生活史.

  • 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调查及分析

    作者:廖力夫;乌守巴特;章建民;燕顺生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 吴氏白蛉在室内的越冬实验研究

    作者:廖力夫;徐艺玫;苏玲玲;燕顺生;乌守巴特

    目的 探索吴氏白蛉在人工条件下的越冬情况.方法 A组:幼虫在温度10~18℃和相对湿度30%~45%的饲养皿中越冬;B组:幼虫在温度1~13℃和湿度45%~70%的饲养皿中越冬;C组:幼虫在温度1~13℃和湿度45%~70%的产卵罐中越冬.结果 化蛹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平均为52.6%.A组、B组和C组的羽化率分别为15.1%、64.3%和70.6%,总成虫转化率分别为7.2%、32.7%和41.7%,有效积温分别为3000、2975和2960日℃;在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集中程度方面,A组分散,B组和C组羽化时间明显集中.结论 环境温度对白蛉越冬有重要影响,吴氏白蛉越冬需要2978日℃的有效积温,越冬温度高时,滞育期缩短,成虫提前羽化和出洞活动,影响白蛉交配和吸血;平均温度<11℃,滞育时间超过9个月时,才能确保成虫交配和吸血的顺利完成.湿度是影响吴氏白蛉越冬的重要因素,越冬时湿度<75%常能导致自蛉幼虫死亡.

  • 飞机防治胡杨林春尺蠖对荒漠型黑热病的控制观察与分析

    作者:廖力夫;刘忠军;阿迪力·司马义;崔燕;徐艺玫

    目的 观察飞机防治胡杨林春尺蠖对荒漠型黑热病的控制效果.方法 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巴楚县夏河林场和伽师县三乡作为研究现场,其中前者为实验区,后者作为对照区.实验区处理:2009年4月底用AT-402B型飞机,对3200 hm2胡杨林区害虫春尺蠖喷洒灭虫药;对照区处理:2008-2009年和2014-2016年荒漠型黑热病流行期,对黑热病患者住宅及其周边10户范围以内的宅院室内喷洒菊酯类卫生杀虫剂用于杀灭白蛉,2015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婴幼儿蚊帐防蛉措施.结果 实验区2009年飞机灭虫前,黑热病发病率维持在160/10万~260/10万,灭虫后连续7年在60/10万以下;对照区2010年后黑热病发病率下降到60/10万以下,但2014-2016年(6月)又分别回升至201/10万、602/10万和325/10万.结论 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期,飞机灭虫比院落灭虫对疫情控制效果显著,且持续时间长.

  • 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动及其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关系的探讨

    作者:周正斌;顾灯安;管立人;凯塞尔;吕山;张仪

    目的 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 结果 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 (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 (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 结论 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 新疆伽师县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监测

    作者:伊斯拉音·乌斯曼;王多忠;侯岩岩;凯赛尔·克尤木;左新平;马子超;王端明;麦麦提艾力·阿卜力米提;艾比不拉·吾浦尔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 (374/497),雄蛉占24.7% (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 多重PCR鉴别我国南疆3种常见蛉种

    作者:周正斌;张仪;朱淮民;施文琦;金长发

    分别于我国南疆地区捕获长管白蛉64只、吴氏白蛉66只和亚历山大白蛉20只.本研究基于CO Ⅰ基因序列差异,建立了鉴别我国南疆3种常见蛉种的多重PCR.结果显示,长管白蛉、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的PCR产物分别为248、632和395 bp,且多重PCR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 新发现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民丰县Ⅱ.传播媒介的初步研究

    作者:金长发;左新平;顾灯安;伊斯拉音·乌斯曼;兰勤娴;张仪;童苏祥;李雄;茹孜古丽·朱马洪;阿不力米提;木合塔;阿不都外力;库尔班;牛新玲

    目的 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 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汁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 捕获白蛉1210只,其中99.17%(1200/1210)为吴氏白蛉;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牛野柄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论 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 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监测

    作者:伊斯拉音·乌斯曼;左新平;顾灯安;兰勤娴;周晓俊;童苏祥;李雄;张仪;茹孜古丽·朱马洪;开塞尔·克尤木;麦麦提敏·艾海提;麦麦提艾力·阿卜力米提;陈伟;赵文清;姚新华;李建发;尹艳菊

    目的 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 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 结果 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 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 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现场灭蛉效果的评价

    作者:张松;凯塞尔;伍卫平;付青;童苏祥;伊斯拉音·乌斯曼;斯康德尔

    目的 了解当地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种类及评价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大灭)2种杀虫剂对白蛉的防制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捕捉和诱蚊灯捕蛉,指标为捕捉白蛉只数/人工小时.结果 白蛉种类调查居民家的白蛉以长管白蛉占优势;户外以吴氏白蛉为主;用2.5%可湿性溴氰菊酯和大灭进行现场喷洒灭蛉可使白蛉数量比对照区降低3.89倍和11.11倍.结论 通过连续考核证明,2种杀虫剂均可以削平白蛉密度的季节高峰,大灭的灭蛉持效期要高于溴氰菊酯,可以取代溴氰菊酯.

  • 首次从新疆民丰县吴氏白蛉中分离出利什曼原虫

    作者:艾德尔艾力·阿有甫;麦迪妮古丽·肉则;杭莹;阿卜杜外力·阿伍拉;王信惠;徐兵;廖力夫

    目的 从新发现的新疆民丰县黑热病疫区分离利什曼原虫. 方法 用镜检法调查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状况,以接种敏感动物和培养基方法分离利什曼原虫. 结果 捕捉白蛉282只,检查173只吴氏白蛉(♀),查出感染前鞭毛体白蛉9只,分别培养接种9只灰仓鼠,其中2只接种第二天死亡;分离出2株利什曼原虫,灰仓鼠出现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 结论 分离自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致使灰仓鼠表现出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分离到的利什曼原虫对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利什曼原虫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