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6例杜氏肌营养不良行走早、晚期患儿的护理

    作者:陈银红;胡静;李娜;宁艳婷;刘海燕

    总结56例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行走期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是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坚持功能锻炼,观察和预防激素的不良反应,进行活动和饮食的宣教,加强出院指导和随访.本组定期复诊和坚持锻炼的46例中,只有1例进入卧床早期.

  • Duchenne肌营养不良15例临床及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艳军;郭虎;何燕;黄子欢;陈静;郑帼

    目的: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缺失检测方法,为进一步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选择2011~2013年在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就诊的15例临床诊断DMD患者(均为男性,就诊年龄2~14岁,平均8.1岁),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对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对经基因确诊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基因缺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MD好发于儿童,男性为主,异常步态,以肌无力和肌肉萎缩尤其小腿腓肠肌为特点,可有假性肥大,Gower 征阳性。患儿血清激酶异常增高往往伴有肝功能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有异常表现,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15例临床诊断患儿行MLPA检测,其中9例检测出外显子缺失,患儿基因缺失占66.7%,突变热点集中在外显子43~55区域。结论认识DMD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临床诊断水平,直接基因分析为临床确诊 DMD 提供了可靠依据,有较高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价值。

  • 应用三联PCR技术产前诊断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研究

    作者:洪志丹;张元珍;王燕;刘松梅

    目的 通过对两例散发的BMD家系中的先证者和胎儿进行DMD基因和SRY基因分析,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适用于临床的DMD/BMD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通过检测SRY基因鉴定胎儿性别,以多重PCR方法对DMD基因缺失热区的18个外显子进行基因缺失的筛查,结合4对STR引物(内含子44、45、49、50)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连锁分析(STR-PCR),分析结果经DNA测序验证.结果 SRY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为女性,家系2胎儿为男性,与超声诊断结果一致.两例BMD先证者均未检测到18个外显子的缺失,两家系的母亲及家系1的女性胎儿均为BMD基因STR-49位点杂合子,家系2的男性胎儿为BMD.同时发现了STR45、STR50的非常见基因型.结论 应用SRY基因检测胎儿性别及多重PCR方法对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的检测,结合STR-PCR技术检出非缺失型携带者并行产前诊断,此三联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直观可靠的特点,特异性高,实验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 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基因新突变报道和临床分析

    作者:莫桂玲;胡朝晖;喻长顺;詹益鑫;朱庆义

    目的 对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患儿发生的DMD 基因突变(c.9760_9781dup22/p.Pro3261LeufsX5)进行报道,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 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基因测序技术的方法,对DMD 患儿进行DMD 基因分析.结果 MLPA 技术检测到患儿DMD 基因67 号外显子发生缺失突变,通过PCR 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证实患儿发生的是67 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_9781dup22/p.Pro3261LeufsX5).结论 67 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_9781dup22/p.Pro3261LeufsX5)是一种新突变,此突变可能与DMD 疾病发生及智力障碍表现相关.

  • 肌酸磷酸激酶检测联合分子诊断技术筛查新生儿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作者:杨小二;俞菁;胡荷宇;章莉;孙黎;龚波

    目的 建立CK检测联合分子诊断技术筛查新生儿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突变携带者,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及时、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 方法学建立.应用酶法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5 892名新生儿进行CK测定,统计分析CK值并设定需要进行DNA检测的临界值,针对CK异常增高者采用多重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或DNA测序技术检测DMD基因变异.结果 通过对5 892名新生儿CK值统计分析,我们将需要进行分子诊断的CK临界值设定为500 U/L,并从CK≥500 U/L的96例新生儿中筛查出1例DMD基因突变携带者,其突变类型为DMD基因外显子60,c.9072G>A点突变.该例DMD携带者的CK>2 000U/L.没有发现DMD基因的大片段重复和缺失突变.结论 CK检测结合分子诊断技术筛查新生儿DMD基因变异,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对DMD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中国人DMD基因缺失检测多重PCR新体系的建立

    作者:彭园园;姚凤霞;孟岩;韩娟娟;黄尚志

    目的 建立新的适合中国人DMD特征的多重PCR体系,提高缺失突变的检出率.方法 对经"一步到位"诊断程序和MLPA分析确定的355例缺失型DMD患者的缺失突变谱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缺失高发的外显子区域,挑选代表性外显子,组装成扩增体系,优化多重PCR条件.结果 经过对355例缺失型DMD患者的突变谱分析后,总结出两套新的多重PCR体系.第一套检测体系分两组,检测10个外显子(外显子5、8、17、44.45、47、49、50、51和52),可检出92%(326/355)的缺失;第二套检测体系检测另外5个外显子(外显子12、19、35、43和54),可进一步检测到5%(17/355)的缺失.在后续22例DMD患者的检测验证中,所有患者的多重PCR结果均与MLPA结果吻合.结论 这两套新体系是在对355例中国缺失型DMD患者的缺失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而成,所涉及的DMD病例来源遍布全国,更适合于中国人群DMD患者缺失突变的检测.

  • MLPA技术用于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产前基因诊断的价值

    作者:黎青;李少英;张慧敏;何文智;马晓燕;王晓蔓;冼嘉嘉;孙筱放;陈敦金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用于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先证者家系中高风险孕妇产前DMD基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2年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4家医院的155例有DMD先证者家系的高风险孕妇,其中7例孕早期孕妇取绒毛标本,148例孕中期孕妇取羊水样本,对绒毛标本和血性羊水标本排除母体DNA污染后,采用MLPA技术对绒毛和羊水样本行胎儿DMD基因检测;计算155个家系中DMD基因外显子突变发生次数.结果 (1)155例孕妇中共检出DMD胎儿27例、胎儿DMD基因携带者28例、正常胎儿100例.155例胎儿中,男胎72例,其中27例为DMD胎儿(38%);女胎83例,其中28例胎儿为DMD基因携带者(34%).(2)27例DMD胎儿中,DMD外显子缺失突变22例(14.2%,22/155);外显子重复突变5例,(3.2%,5/155);28例DMD基因携带者中,DMD外显子杂合缺失突变25例(16.1%,25/155),外显子杂合重复突变3例(1.9%,3/155).155个家系中,DMD基因突变的发生主要分布在外显子45 ~ 52之间,其中外显子49突变发生次数高,共22次.(3)7例早孕期孕妇的绒毛组织DMD基因诊断结果中,有两例胎儿DMD基因型分别与先证者、孕妇的DMD基因型一致,其中1例为患儿、1例为DMD基因携带者,分别给予终止妊娠和继续妊娠的处理.结论 MLPA技术用于DMD产前基因诊断,能准确区分DMD基因突变是属于缺失型、重复型突变还是杂合性缺失等,对DMD先证者家系的高危孕妇有较高的产前诊断价值,临床结果可靠;绒毛膜活检可用于产前DMD早期基因诊断.

  • 不同表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的研究

    作者:鲁阳;路平;金春莲;林长坤;武盈玉;孙开来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 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 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 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 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 23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分析

    作者:金丽;高利红;舒敏;李黎

    目的 总结23例儿童黑热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黑热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2005年3月至2017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诊断为黑热病的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对于发热、咳嗽、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结果 ①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3岁,占56.5%(13/23);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和黑水县,占39.1%(9/23);发病时间散在分布于全年.②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发热(100.0%,23/23),咳嗽(73.9%,17/23),乏力(65.2%,15/23);主要体征依次为:贫血貌(69.6%,16/23),脾大(60.9%,14/23),淋巴结肿大(52.2%,12/23).③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全血细胞减少为85.7%(18/23),肝功能异常为30.4%(7/23),凝血功能异常为8.7%(2/2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结果可见利杜小体为90.9%(20/22),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结果呈阳性为80.0%(16/20).④本组23例黑热病患儿主要采用锑剂治疗,在本院治疗的1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并且无复发.结论 对于有发热、贫血、肝脾大的患儿,早期完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血清抗体检查等,是减少儿童黑热病漏诊及误诊的关键.临床对该病的规范治疗,有利于改善该病患儿预后.

  • 反义寡核苷酸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竹君(综述);李茜茜(审校)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Dystrophin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的儿童遗传性致死性肌病。反义寡核苷酸(AON )靶向外显子中的剪接调控序列可以诱导Dystrophin基因的相应外显子跳读,以恢复dystrophin mRNA阅读框,是目前新的DMD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已在患者来源的肌细胞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目前,AON靶向治疗DMD已经进入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笔者拟对DMD的分子致病机制、AON治疗DMD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试验新进展进行综述,为AON在DM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合并癫痫的初步研究

    作者:魏翠洁;杨海坡;傅晓娜;刘爱杰;丁娟;宋书娟;王爽;常杏芝;杨艳玲

    目的 探讨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和BMD)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307例DMD和BMD患儿的资料,就诊年龄2个月~19岁,均为男性,发现合并癫痫者7例,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肌肉病理以及基因突变结果,并对治疗及预后进行随访.结果 (1)癫痫发生率:在307例DMD和BMD患儿中,合并癫痫者7例(2.28%),其中DMD4例、BMD 3例,均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2)临床特点:均符合典型的DMD和BMD的临床表现;首次惊厥发作年龄8个月~11岁;6例局灶性发作,1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均未发生过癫痫持续状态;4例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监测到痫样放电,余3例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其中1例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结果,诊断为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随访患儿1~8年,6例应用了抗癫痫药物,5例单药控制良好,另1例应用2种药物亦控制良好;6例患儿智力正常,1例轻度落后.(3)分子遗传学:6例患儿发现DMD基因大片段缺失,1例发现DMD基因的点突变.结论 DMD和BMD患儿合并癫痫者并不少见,患儿首次惊厥发作年龄跨度较大,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多数发作控制良好.未发现智力障碍和癫痫发作之间有相关性.尚缺乏明确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 应用DHPLC技术检测非缺失型DMD致病基因的新突变

    作者:陈亚男;周鑫;金春莲;徐岩;林长坤;曹丽华;李宁;张学;罗阳

    目的 建立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致病基因dystrophin突变的快速、敏感的微小突变筛查系统.方法 选择经多重PCR检测未发现dystrophin基因大尺度缺失的DMD患儿20例,年龄在2~10岁,以其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分别扩增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进行突变筛查,对DHPLC峰形变异的外显子片段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确定突变的具体位点和类型.结果 筛查了包括2个缺失热点区dystrophin基因的68个外显子和3'UTR部分片段,分别在4例患儿中检测出该基因的4种致病突变:c.6808_6811delTTAA,c.4959_4960insA,c.8656C>T和c.8608C>T.前两例引起移码突变分别导致p.Leu2270MetfsX9和p.Ser1654LysfsX5,后两例为无义突变分别导致p.R2886X和p.R2870X.其中c.6808_6811delTTAA,c.4959_4960insA和c.8656C>T为文献未曾报道的新突变.结论 DHPLC可以作为有效地筛查DMD微小突变的检测方法.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松林;张成;黄文;张为西;刘晓蓉;李群;卢锡林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的效果.方法取4~5周龄昆明鼠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3 d,静脉移植到7 Gy γ射线预处理7~8周龄mdx鼠体内.临床监测受体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并对移植12周mdx鼠的运动功能、肌电生理、dystroph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5只7 Gy剂量放疗mdx鼠,静脉移植4.8×106骨髓干细胞,3个月后,肌电图指标有了部分改善;10%肌纤维表达了dystrophin蛋白.结论静脉移植同种非同系鼠骨髓干细胞治疗mdx鼠有效,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有着理想的前景.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肌肉组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作者:王锁彬;沈定国;罗平

    目的观察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骨骼肌组织中nNOS的表达情况.方法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抗nNOS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对照(10名)、肌营养不良(36例)和其他神经肌肉病患者(18例)肌组织标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正常对照和非肌营养不良神经肌肉病以及LGMD、FSHD患者肌膜上染色阳性,DMD肌膜上染色阴性, BMD肌膜上染色弱阳性或阴性.结论正常对照和非DMD/BMD神经肌肉病肌膜上存在丰富的nNOS,DMD/BMD肌膜上nNOS缺乏或减少.nNOS参与调节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其减少可能与DMD/BMD肌肉变性坏死有关.

  • 重复顺序多态性及基因剂量分析诊断迪谢内及贝克肌营养不良基因携带者

    作者:蔡竖平;沈定国;汪江

    目的在18个缺失型迪谢内及贝克肌营养不良家系中,比较有效检测基因携带者的方法.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dystrophin基因9个外显子,检测先证者有无外显子缺失;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及5'和3'端的短串联重复顺序,对先证者及家族成员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用基因剂量分析方法判断女性亲属相关外显子的基因组靶序列的原始拷贝数.结果在18个肌营养不良家系中检测到外显子或重复顺序片段缺失,在17个家系中得到女性亲属重复顺序片段,通过分析识别了2组纯合、6组杂合和11例半合状态的重复顺序片段.对11个缺失型家系的女性亲属进行基因剂量分析,确定了9例女性为缺失基因携带者.结论重复顺序多态性与基因剂量分析结合可有效地检测缺失型迪谢内和贝克肌营养不良的女性携带者.

  •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小基因SMCKA3999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小鼠的研究

    作者:黎红华;张苏明;陈春莲;胡晓琴;方思羽;Xiao Xiao;汪道文

    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介导的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小基因SMCKA3999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在病理、肌电图、肌力方面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dystrophin小基因SMCKA3999克隆至rAAV并包装成rAAV SMCKA3999病毒,以5×109病毒颗粒多点注射于DMD模型鼠(mdx鼠)腓肠肌,基因治疗4个月后,以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肌膜dystrophin基因表达,采用Nicolet肌电及诱发电位仪记录mdx鼠肌电图,基因治疗5个月后以肌肉离体灌注电刺激法测定腓肠肌肌力,观察rAAV SMCKA3999对DMD动物模型鼠的治疗作用. 结果 rAAV SMCKA3999能有效稳定表达,并使肌膜缺失的dystrophin恢复,明显改善DMD肌电图表现,肌力恢复. 结论 rAAV SMCKA3999对mdx鼠治疗有效,能显著改善其肌肉功能,应用rAAV介导的dystrophin小基因SMCKA3999基因治疗是临床治疗DMD有希望的方法.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96例临床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

    作者:邴琪;胡静;李娜;赵哲;沈宏锐;袁军辉;刘彦

    目的 回顾分析9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表现,并评判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96例DM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按年龄分为≤3岁,4、5、6、7、8、9岁以及≥10岁组(共8组),分析各组激素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酸激酶(CK)和运动功能,采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DMD心肌受累程度,并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价其智能情况.结果(1)血CK(mmol/L)在≤3岁(16547.9±770.9)、5岁(14 371.9±696.7)和8岁组(13 089.8±877.6)分别出现1个高峰;全部患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 mg)10~15 d后血CK显著下降,口服醋酸泼尼松(0.50~0.75 mg· kg-1·d-1)1个月后血CK复升,不同治疗时相之间血CK存在差异(F=6.758,P=0.003).(2)全部患者中有51例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并随访,其中24例反复地塞米松静脉点滴,运动功能较激素治疗前改善.(3)37例DMD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显示心室肌放射性核素分布不均匀,呈“花斑样”改变.心肌受损程度与年龄正相关(rs=0.685,P<0.01).(4)24例DMD行智能评估,全部患者智商均低于健康人群.结论 DMD亚临床阶段存在高CK血症、心肌损害,且心肌损害程度与年龄正相关;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维持DMD运动功能和心功能有效,建议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肌肉组织myostatin mRNA的表达

    作者:赵晓萍;蒲传强;毛燕玲;刘洁晓

    目的 探讨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mRNA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甘油醛-3-磷酸脱氧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作为内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7例DMD患者和4例非肌肉病对照者肌肉组织的myostatin mRNA,计算myostatin mRNA表达指数,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两组肌肉组织均有myostatin mRNA表达;DMD患者肌肉组织中myostatin mRNA的表达指数为0.56±0.16,对照组为0.34±0.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8,P=0.023).结论 DMD肌肉组织myostatin基因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水平,myostatin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DMD发病机制有关.

  • 抗肌萎缩蛋白病一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作者:罗静;熊晖;王小竹;钟南;王静敏;姜玉武;吴希如

    目的 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1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e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 迪谢内肌营养不良骨骼肌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李文竹;郑艺明;杜婧;张巍;吕鹤;王朝霞;肖江喜;袁云

    目的 分析迪谢内肌营养不良(DMD)患者的大腿肌肉在MRI上所见的骨骼肌脂肪化规律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48例DMD患者进行双侧大腿肌肉MRI检查,分析T1WI序列上所见的大腿肌肉脂肪化程度和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水肿改变规律,对大腿每块肌肉的脂肪化及水肿程度进行6级分级,分析受累肌肉脂肪化严重程度与体质量指数、不同肌肉的作用以及年龄、病程、dystrophin丢失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47例患者存在肌肉不同程度脂肪化,30例患者肌肉出现轻度水肿.与站立有关的大收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平均脂肪化评分大于1.5分,与屈膝有关的半膜肌和半腱肌评分1.0~1.5分,与大腿内收有关的缝匠肌、长收肌和股薄肌评分在1.0分以下.骨骼肌MRI脂肪化总评分与体质量指数(r=0.395,P=0.013)、年龄(r=0.693,P=0.000)、病程(r =0.517,P=0.000)呈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与肌肉水肿以及肌纤维dystrophin丢失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大腿不同肌肉脂肪化程度的差异与儿童先站立后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可能有关;除年龄、病程外,肥胖可能是DMD骨骼肌脂肪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