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后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对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作者:田金辉;李志远;刘法敬;刘炳智;李晓东;苗洁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在治疗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的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观察组(n=2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颈后肌群截面积和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t<0.863,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F>24.961,P<0.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282,P>0.05).两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无明显变化(F<0.931,P>0.05).对照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明显减小(F=8.241,P<0.01),观察组则无明显改变(F=2.705,P>0.05).对照组术后颈后肌群截面积减小(t=2.678,P<0.05),观察组术后无明显改变(t=0.854,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Z=-2.192,P<0.05).结论 椎管成形术可解除C2节段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结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可更好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降低轴性症状发生.

  • 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杜文君;李辉南;耿梦龙;夏英鹏;申庆丰;于斌

    目的 探讨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6采用一期颈椎后路扩大开门角度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32例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术后以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颈肩痛及四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各节段平均椎板开门角度为(59.6±15.5)°,均>30°.32例获得12~36(20.7±7.4)个月随访,术后复查MRI显示所有患者脊髓充分后移,脊髓腹侧减压满意.术后2例出现轴性症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1例术后3d出现单侧C5神经根麻痹,术后40 d功能完全恢复.术前JOA评分为(7.0±1.6)分,术后10 d为(11.4±1.4)分,术后6个月为(15.3±1.5)分;术后10 d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后10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3.8±14.8)%,神经功能改善评价为优.结论 颈椎后路扩大开门角度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手术操作安全,疗效可靠,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多.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张浩;周文超;陈元元;沈晓龙;刘洋;袁文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 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 (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 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

    作者:李玉伟;严晓云;王海蛟;王玉记;马培栋;谢广田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6年共收治椎管内肿物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11岁.颈段1例,胸段4例,腰段2例.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良性)各2例,肠源性囊肿1例.占据1.5~4个脊髓节段.手术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物、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关门"重建椎管.结果:本组椎板开门2~4个,平均2.5个,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无椎管内血肿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病例发生.6例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X线片示脊椎序列正常,未见脊柱侧后凸等畸形.5例复查CT显示椎板棘突复合体无移位.6例复查MRI.椎管内肿瘤切除彻底无复发,无椎管狭窄,未见椎管后部畸形改变.结论: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瘤,大可能保护了儿童脊柱的解剖结构,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

  •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影响的研究

    作者:廖文胜;张威;王利民;鲍恒

    目的 观察锚定法单开门在治疗颈椎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对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成A、B两组,21例行锚定法单开门手术(A组),34例行传统单开门手术(B组).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5例患者均获6~36个月随访,A组21例(100%)均获得较好JOA改善率,其中4例(19.05%)出现明显轴性症状;B组34例中32例(94.1%)获得较好JOA改善率,21例(41.18%)出现明显轴性症状.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B组相比,A组具有较高JOA评分及较低的轴性症状发生率.结论 锚定法单开门组JOA评分明显优于传统单开门组,且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传统单开门组,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 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京涛;武长林;赵寿华

    目的 探讨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在降低轴性症状、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共20例,全部行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术后JOA改善率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JOA改善率(54.2±19.1)%,术后存在轴性症状患者共4例,其中可4例,差0例,发生率为20%.结论 保留一侧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同时在降低传统术式的轴性症状、颈椎不稳、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传统单开门术式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晔;李书奎;程才;刘志伟;李维彬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两种门轴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及轴性症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多节段脊髓型颈 椎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患者58例,其中采取传统缝关节囊法固定的30例(A组),使用侧块螺钉锚定法28例(B组).术后随访 24~50个月,平均28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及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对两种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 访时两组的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0.0%(3/30),B组发生率为7.14%(2/28),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门轴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术式仍 可作为颈椎后路术式选择.

  • 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作者:李威霖;吴涛;李沫;谢宁;王刚;刘军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为临床两种术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文回顾了73例采用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3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情程度、C5神经根麻痹症、JOA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症状,两种术式末次随访疗效相近,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低等优势.

  • 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术后疗效分析

    作者:智新力;申勇;王宣;武刚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及脊髓犁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OPLL(A组)及30例脊髓型颈椎病(B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JOA评分术后3个月A组小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差别(P>0.05).而术后12个月A组大于B组(P<0.05).结论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二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OPLL组JOA评分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颈前路ACDF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作者:杨金华;沈忆新;黄开;潘文明;张伟

    目的 对比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83例CSM患者,依据其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47例,均采用ACDF手术治疗;后路组36例,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对比其围手术期指标、术后JOA评分和颈椎生理曲度、术后并发症等多项指标.结果 ①围手术期: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路组(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均较为相近(P>0.05).②疗效: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2年时的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后路组颈椎曲度无明显改善(P>0.05),且显著差于前路组(P<0.05).③前路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略低于后路组的2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治疗多节段CSM各有优劣,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酌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 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比较

    作者:王玺;李钦亮;刘艺;储朝明;代凤雷;张向征

    目的 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3-09-2009-06收治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A组;2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A组(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2.9%,B组为3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3.9°,B组平均丢失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0.05).结论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比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及颈椎活动丢失率更低.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及术者自身的熟练程度来采用不同开门方法.

  • 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江标;杜建业;赵资坚;吴杰;马志发;邹育才

    目的 比较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51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固定(A组),27例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JOA评分改善率、椎管开门幅度、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评分,并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2~20(14.56±5.67)个月,B组11~23(16.28±4.7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颈椎椎管开门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丢失B组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评分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缝线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都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法"门轴"固定的有效方法;微型钛板内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即刻固定,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位置内移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金才;王栓科;厚兆军;鲁永刚;张玉辉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位置内移与术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将68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①宽开门组:36例,为常规开门组,门轴位置为侧块内缘;②窄开门组:32例,为门轴内移组,门轴位于椎板外缘1/4处。比较两组患者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影像学的各项指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但是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窄开门组明显低于宽开门组(P<0.01)。结论手术中适当将门轴位置内移既可以保证手术效果,又可以限制脊髓过度后移,有效避免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概率。

  • 养血止痛丸联合针刺夹脊穴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

    作者:黄勇;周英杰;柴旭斌;茅义鹏

    目的:探讨养血止痛丸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AS)的疗效.方法:73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口服养血止痛丸+针刺夹脊穴)和B组(口服神经妥乐平片),治疗3个月.运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于治疗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评定疼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1个月,B组VAS评分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比较A组总有效率82.4%优于B组的60.0%(P<0.05).结论:养血止痛丸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轴性症状安全有效,且中远期疗效优于神经妥乐平.

  • Neulen钛板治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作者:Ahmed Hassan Usman;聂林;侯勇;张稳;王提学;陶晓锐

    [目的] 阐明Neulen钛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及长期的随访结果.[方法] 通过对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 2012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Neulen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其中获得了26例较完整的随访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35 ~ 81岁,平均62岁.CT及MRI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生肥厚16例,后纵韧带骨化10例.常规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后在门轴侧用Neulen钛板和螺钉在开门部位作为固定方式;16例患者使用5枚钛板固定,7例患者用4枚钛板固定,3例间隔使用3枚钛板固定.收集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轴位CT资料,根据门轴腹侧和背侧皮质部位连接骨质来评价骨质愈合情况.腹侧和背侧部位均有骨质连接才能判定为愈合.[结果] 术后颈椎轴位CT扫描显示无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收集到术后3个月26例患者Neulen钛板固定的117个节段和术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个阶段CT检查结果,结果显示3个月和6个月时轴侧骨愈合率分别为68.4%和85.5%.Neulen钛板椎板成形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重建系统,随访期间无钛板移位、神经损伤和关门现象.3个节段轴侧皮质完全不连接节段均未愈合,椎管扩张状态仍能维持.[结论] Neulen钛板能够为开门后扩大的椎管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系统,有利于提高轴侧骨愈合率并长期维持椎管扩张状态.

  • 空心钉置入椎管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陆成武;王林锋;叶宏;陈小杰;吴建斌;魏桂财;赖必华

    [目的]探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空心钉重建颈椎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10月,对4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术中采用空心钉置入重建椎管.其中34例患者获得随访,男21例,女13例,年龄48 ~72岁,平均63岁.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随访的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以及C5椎管横截面积.[结果]手术时间(135±32) min,术中出血量为(230±46) ml,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随访10~ 28个月,平均14.2个月,影像学评估显示植骨处达骨性愈合,未见空心钉脱落移位及再关门现象.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从术前(7.23±2.56)分提高至(13.71±2.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69.16±18.21)%;末次随访时C5椎管横截面积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空心钉置入颈椎管重建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且操作技术安全,可提供即刻的力学支持,提高截骨处的愈合率,可作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种手术方式的选择.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作者:彭兵;程招军;胡炜;王紫括;张仁赞;任志帅;张宏杰;张学利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成形术组36例和减压术组31例,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法)和全椎板减压术(侧块螺钉法).两组术前及术后24个月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及颈椎曲度指数(CCI);记录两组术后轴性症状评分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CCI均低于术前,但成形术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成形术组术后CCI丢失度、术后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减压术组,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于减压术组(P均<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术均可改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前者术后轴性症状轻、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后者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效果好.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的影像学变化

    作者:彭兵;程招军;李巍;宋红艳;李帮;杨驰;翁伽;雷濡萌;熊波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2~C7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1 S)、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1S值组(T1S≥23.0°,n=29)与较小的T1S值组(T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土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3~750例,C3~69例,手术时间(136.69土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2~C7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1S<23.0°与B组(T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2~C7 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2~C7 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1S与C2~C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2~C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1S值(T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 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疗效比较

    作者:黄文东;高梁斌;张亮;李健;张志;陈嘉裕;黄健曦;林学扬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临床效果,评价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耐受能力,接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次手术或单次手术,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8例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JOA评分:术前7.9±2.1,术后15.3±2.1;10例分期行颈椎后路、前路手术,JOA评分:术前8.2±2.3,第2次手术术后近1次随访评分:15.5±1.6;8例行单纯颈椎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JOA评分:术前7.8±2.0,术后15.0±1.3.3种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忠者彻底解除颈髓受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但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 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朋;邹仪强;黄哲;王志军;陈勇忠

    目的:分析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改良效果。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锚钉组),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非锚钉组),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轴性并发症发生率、颈椎生理曲度、C5神经根瘫发生率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结果神经功能平均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锚钉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锚钉组(P<0.05);术前及术后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及C2~C7角测量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C5神经根瘫的患者,非锚钉组术后出现1例C5神经根瘫;非锚钉组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椎管前后径有所降低,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椎板重新关闭的患者。结论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有效避免神经根瘫的发生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但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影响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接近。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