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국제의약위생도보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245
  • 国内刊号: 44-1417/R
期刊荣誉:
  • 动力髋螺钉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茹庆彪

    目的 对比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组设为观察组,共56例;应用DHS内固定术治疗组设为对照组,共54例.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2.54±15.23)min、术中出血(260.21±25.27) ml、骨折愈合时间(112.36±25.84)d、延迟愈合2例(3.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15.52±20.56) min、术中出血(668.44±28.58) ml、骨折愈合时间(168.51±28.27)d、延迟愈合8例(14.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64%)稍优于对照组(9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老年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彬

    目的 探究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老年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本院收治的84例老年腰椎疾病患者行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观察对比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活质量、伤椎改善及术后X线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随访,84例患者的VAS、JOA及Oswestry评分分别为(2.45±1.37)分、(19.37±2.48)分、(34.28±4.63)分,均低于术前的(8.21±1.42)分、(10.38±2.15)分、(92.54±6.17)分,治疗后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7.41±1.32)°和(96.25±6.08)%,均较治疗前得以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老年腰椎疾病患者行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解除腰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功能,有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 更年期妇女抑郁程度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石红梅;杨文东

    目的 通过观察更年期妇女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探讨更年期妇女抑郁程度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更年期妇女405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AMD进行评分及分组,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5名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2.3%(131/405).有抑郁症状组与无抑郁症状组比较,HAMD分值、血清BDN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更年期抑郁症妇女HAMD分值与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497,P<0.01).结论 近1/3更年期妇女存在抑郁症状,其抑郁程度与BDNF水平负相关;血清BDNF水平可作为判定更年期妇女抑郁程度及抗抑郁疗效的参考指标.

  • 腹腔镜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彩娥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疗效.方法 选择186例剖宫产后瘢痕妊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甲氨蝶呤,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5天、10天时血β-HCG变化及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两组随访12个月、24个月宫内妊娠及PEP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在术后3天、5天、10天时血β-HC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术后血β-HCG水平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随访术后12个月、24个月宫内妊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术前术后口服米非司酮能有效促进剖宫产后瘢痕妊娠患者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提高术后远期宫内妊娠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旭红

    目的 分析高频振荡通气方法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有顽固性低氧血症的呼吸衰竭新生儿共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法治疗,实验组则给予高频震荡通气,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用氧浓度、氧合指数、气道压力改善、二氧化碳分压等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9%,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用氧浓度、气道改善、氧合指数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有些有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新生儿呼吸衰竭,通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能够更有效地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症状,减少并发症,相比常频通气法,临床效果更为明显.

  • 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手足短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斌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法在手足短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9月我院诊治的80例手足短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 (P<0.05);实验组治疗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P<0.05).结论 手足短骨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接力逆行穿支皮瓣对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修复作用分析

    作者:高明;徐立明

    目的 分析接力逆行穿支皮瓣对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24例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共24指)作为观察组,采用带神经的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手指远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而第1供瓣区采用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第2供瓣区则采取直接拉拢缝合的方式进行修复;另选取采用邻指皮瓣修复的20例患者(共20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指远端以及供瓣区域皮肤软组织修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瓣存活率(100%)、手指功能优良率(100%)、触觉功能S5评级患者例数(2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6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两点辨别觉(5.2±2.1) mm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4±3.1)mm,大小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采取接力逆行穿支皮瓣的方法治疗,具有血供可靠、手术均在手部进行的优点,且在修复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改善第1供瓣区的缺损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 奥曲肽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高若飞

    目的 探讨奥曲肽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小儿急性胰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禁食、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及补液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比较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观察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3)d、(17±3)d,发生不良反应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3±3)d、(23±6)d、6例,观察组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液淀粉酶及尿液淀粉酶恢复时间分别为(3.82±0.94)d、(3.46±0.82)d、(7.12±2.26)d、(5.77±1.76)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液淀粉酶及尿液淀粉酶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 肌钙蛋白Ⅰ检测与心电图检查在评估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辉;赵小兵;吴海波

    目的 肌钙蛋白Ⅰ检测与心电图检查相结合评估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价值及与新生儿窒息所致的多种脏器损伤后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46例,其中窒息新生儿21例作为观察组,其余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于生后12~24小时进行采血测定脐动脉血pH、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水平.心电图检查测定QTc间期、心率,了解有无心二联律.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窒息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心电图QTc间期、心电图二联律发生病例、死亡病例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若以肌钙蛋白Ⅰ浓度为0.15μg/L作为有确定的心肌损伤的截断值,则肌钙蛋白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达到了96%和71.4%.结论 肌钙蛋白Ⅰ与心电图检查在诊断新生儿窒息及判断其预后中有明显的价值.

  • Stoppa入路在骨盆骨折前路固定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酒涛

    目的 研究Stoppa入路在骨盆骨折前路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骨盆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应用Stoppa入路手术治疗18例,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12例,随访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Stoppa入路方法在骨盆骨折前路固定术中复位效果优良率为83.33%,髂腹股沟入路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toppa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toppa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oppa入路组在骨盆骨折前路固定术中效果显著,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急诊内镜介入与开腹手术在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中的比较

    作者:邢振波;韩培金

    目的 对比急诊内镜介入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基于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急诊内镜介入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内镜介入是一种安全性高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优于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手段,能够全面有效地改善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 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率的变化及疗效研究

    作者:王贻英;姜瑞华

    目的 观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110例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以健康男性或其丈夫淋巴细胞作为抗原靶标,全部RSA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对治疗前后CD3+、CD4+、CD8+细胞表达率进行分析,并观察分析妊娠结局,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未转阳、转阳患者CD3+、CD4+、CD8+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转阳患者高于未转阳者;治疗后,未转阳82例,成功妊娠率为15.85%(13/82),转阳28例,成功妊娠率为35.71%(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可调控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形成,提高成功妊娠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保华

    目的 分析对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40例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针灸加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党丽杰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将60名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CNP,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和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知识测评分别为90%、(4.5±0.5)d、(91.5±2.8)分,对照组分别为77%、(6.4±0.7)d、(78.6±3.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CNP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护理分析

    作者:杜娟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诊治的65例脑梗死后伴假性延髓麻痹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接受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后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本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超过90.00%,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10.00%,同时生活质量指标(BI、Rankin与SF-36)评分均较高.结论 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困难患者开展吞咽功能和进食康复训练护理效果良好,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与手术室护理分析

    作者:蒋劲林

    目的 探讨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骨科住院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患者586例,分析引起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86例患者经治疗共39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切口感染率为6.66%.切口分泌物培养出的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6.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00%)、铜绿假单胞菌(14.29%)等.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参观人数≥3人时,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会明显升高,以上因素是引起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 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卵巢肿瘤的护理干预

    作者:陈秀云

    目的 分析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卵巢肿瘤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38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进行治疗,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过敏反应,占26.32%;34例出现骨髓抑制,占89.47%;22例出现消化系统反应,占57.89%;21例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症状,占55.26%;31例出现脱发,占81.56%.通过针对性护理,患者的症状快速得到缓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 卵巢肿瘤患者在应用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此时应加强观测、及时处理,缓解患者的症状、确保顺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孕前健康宣教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

    作者:赵红;王莹;王起兰

    目的 探讨孕前健康宣教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寻求有效的方法加强剖宫产产妇的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12月在本院产科择期剖宫产产妇2 147例,其中正常产妇1 701例作为对照组,孕前参加孕妇学校健康宣教的44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d母乳喂养率为85.2%(380/446),对照组母乳养率为60.3%(1 026/1 701).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始动泌乳时间<24h的产妇占66.4%(296/4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1%(512/1 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健康宣教可明显提高剖宫产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的水平,对产妇及新生儿有较好的意义.

  • 解痉活血酊外敷预防PICC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海英;徐艳;贾荣娟;徐金美

    目的 观察解痉活血酊外敷预防PICC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73例接受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置管后,观察1组用自制解痉活血酊外敷于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上;观察2组采用安普帖薄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使用3M透明敷料固定中心静脉导管.三组病例的换药方法均遵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常规进行,观察时间均为自穿刺日后4周.观察三组病例的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1组发生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炎1例(1.8%),观察2组2例(3.4%),对照组8例(13.8%).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痉活血酊对PICC静脉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 品管圈在减少ICU护士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

    作者:江珊娜;罗杨;陈素芝;周玉华;汪小蓉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ICU护士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减少ICU护士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主题,通过现状把握、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确认与标准化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护士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0.6%降至3.5%,目标达成率为103%,进步率为67%,不同原因引起的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减少ICU护士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 临床护理对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阮赞丽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入院的100例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临床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疼痛情况、临床知识掌握情况与生活质量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知识掌握率显著提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人际关系、环境支持、生理状况与心理状态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护理干预对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 品管圈在降低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李晶;孟杨;徐呈成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中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按照80/20定律选定真因,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自制并应用床头角度测量仪;辅导员做留置胃管置入长度相关护理新进展培训;圈长做鼻饲注食量、注食速度标准化讲座;提高床头抬高角度的精确性;提高护士置入胃管长度的正确性;提高护士宣教能力及患者家属(护工)的依从性.结果 根据误吸判断指标比较活动前后误吸的发生率,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由活动前77.0%降至21.1%.结论 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还提高了圈员的工作积极性、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

  • 个体化运动处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栓塞的探讨

    作者:李晓冰;陈春女

    目的 探讨使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于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方法 将本科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78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行髋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102例年龄在65岁以上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宣教的形式指导运动训练;研究组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并按计划进行运动预防.结果 研究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3.8%),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6例(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P<0.01).两组患者均由同组医生负责,年龄、性别及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个体情况给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个体化运动治疗,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预后.

  • 急性胰腺炎的循证护理疗效观察

    作者:刘盈榉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予常规外科护理,观察组23例在常规外科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观察两组在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病死率、护理满意率上的差别.结果 在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病死率、护理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的循证护理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痊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及死亡率,并能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 慢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分析

    作者:田可

    目的 研究和探讨慢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本院会诊的12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对其采用护理干预方式,而对照组则采用一般常规的健康教育护理方式,观察和比较、分析探讨慢性胰腺炎患者实施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健康调查表(SF-36)测试评分中感情职能[(81.6±28.4)分]、社会职能[(86.2±22.4)分]、活力功能[(72.4±2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有关生活质量的其他4个维度的评分也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具体的健康教育指导和鼓励以及对患者某种心理辅导和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加以利用并且推广且意义深广.

  • 中药外敷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逸纯

    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胸腰椎骨折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饮食指导、腹部按摩、情志护理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中药外敷,3天为一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7,P=0.001).结论 中药外敷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便秘有较好疗效,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融入中医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霞

    目的 探究融入中医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患者作为本次护理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予以融入中医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情况及治护依从性、护理满意程度,并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4.00%,治护依从性优良率为96.00%,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4.00%,治护依从性优良率为76.00%,护理总满意率为72.00%;实验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各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改善,而实验组患者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予以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患者融入中医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提升治护依从性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对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患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品管圈降低PCI患者术后焦虑及疼痛的应用观察

    作者:贺丽君;孟祥云;窦琳

    目的 建立护理品管圈以降低患者PCI术后的焦虑程度并减轻其疼痛感.方法 护理人员创建品管圈研究活动小组,认真探讨患者在PCI术后焦虑以及疼痛的关键因素,以确定缓解焦虑程度及减轻疼痛为活动的主题,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对护理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品管圈活动结束后,实验组发生焦虑的人数21例(35%)相比于活动前PCI患者术后焦虑人数36例(60%)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评分(1.6±0.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够缓解患者PCI术后的焦虑程度并减轻其疼痛感,同时提高科内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品管圈 PCI 疼痛
  •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压疮的预防效果

    作者:李英杰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中预防压疮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行手术的颅脑肿瘤患者8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预见性护理,记录两组压疮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8.96±3.45)分、(44.16±3.2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53.17±5.24)分、(49.36±4.5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4.88%,压疮发生时间(15.14±2.87)d,生理机能评分(71.96±5.86)分,情感职能评分(78.91±6.44)分;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21.95%,压疮发生时间(10.03±1.36)d,生理机能评分(62.74±3.57)分,情感职能评分(65.19±4.0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中可以减少压疮发生,提升生活质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微信群在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黄彩娟;刘瑞;吴艳萍;赵文杰

    目的 评价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性护理在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64例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中的76例设为观察组,8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以微信群的方式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给予护理.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性护理在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 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患者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敏;黄淑玉;晏益民;刘锋;朱钊;李玲;廖世波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非布司他与别嘌呤醇对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患者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于本院就诊的高尿酸血症伴痛风(缓解期)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别嘌呤醇300 mg/d(G1),非布司他40 mg/d(G2)及非布司他80mg/d(G3),每组16例.所有患者均连续用药2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时测定血清尿酸及ET-1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2周及24周后血清尿酸和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患者治疗12周及24周时血清尿酸和ET-1水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ET-1水平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461,P=0.000).结论 非布司他40 mg或80 mg和别嘌醇均可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患者血清尿酸及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较大剂量非布司他降低ET-1水平的作用尚需进一步观察.

  • 美沙拉嗪和柳氮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树惠;张玲燕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B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总疗效,测定体内主要炎性因子含量,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共200例均完成了为期2个月的观察和治疗,美沙拉嗪治疗组治疗总体有效率91.0%,明显高于柳氮磺吡啶治疗组的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73,P<0.05).柳氮磺吡啶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3、IL-6、IL-8和TNF-α分别为(47.07±8.63) ng/L、(68.96±18.46) ng/L、(27.9±8.01)ng/L、(23.70±5.12)ng/L,美沙拉嗪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L-13、IL-6 、IL-8和TNF-α分别为(36.99±11.27)ng/L、(44.29±10.76) ng/L、(20.71±4.29) ng/L、(15.32±4.88) n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美沙拉嗪治疗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美沙拉嗪可降低血中IL-1 β、IL-6、IL-8和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柳氮磺吡啶,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多巴胺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肺纤维化并肾功能不全的疗效

    作者:李爽;阎红娥;赵蕴伟;李怡醇

    目的 分析多巴胺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肺纤维化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纤维化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6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巴胺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厄贝沙坦治疗,并于治疗2周、3个月以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Scr与入院前比较,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Scr与入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的Scr与入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 vs.25.00%,50.00% vs.12.50%,25.00% vs.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巴胺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肺纤维化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单用多巴胺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效果可以维持12个月,且其安全性比较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米氮平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景贺

    目的 观察米氮平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126例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其中63例患者采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63例患者采用米氮平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抑郁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抑郁状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观察组HAMD评分以及不良反应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使用米氮平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心理抑郁情况,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孕三烯酮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及对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周惠梅

    目的 观察孕三烯酮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以及对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65例与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孕三烯酮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治疗后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左侧和右侧大血流速度上升、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左侧和右侧大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左侧和右侧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三烯酮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

  • 小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代潇

    目的 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入院的75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实验组A组患者再给予高剂量替罗非班,实验B组患者再给予低剂量替罗非班,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系数与MACE发生率等.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总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血小板计数水平实验A组与对照组、实验B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A组与实验B组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MACE合计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A组与对照组、实验B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A组与实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的疗效显著,但小剂量应用更为安全,具有借鉴性.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人工流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程芳;黎尚荣;林华赋;王远胜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是否可以影响人工流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2年至2014年江门市中心医院同一手术组医生施行的无痛人流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P组(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和FP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DP组予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静脉推注;FP组予芬太尼及丙泊酚静脉推注.记录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两组丙泊酚的用量和阿托品、麻黄素的用量;及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丙泊酚注射完毕时(T2)、扩张宫颈时(T3)、手术结束时(T4)、患者送入恢复室时(T5)及患者离院时(T6)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各种药物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中,FP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P组(P<0.05).结论 ①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能提供安全的人工流产麻醉与镇痛.②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麻醉与镇痛,其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

  • 腰椎相关结构退变规律的研究分析

    作者:陈国梅;金跃兵;黄源炳;陈荣焕;李雪鹏;樊亮波

    目的 探讨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规律.方法 对983例腰椎退变患者X光及CT片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及退变性腰椎失稳情况,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节段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率.结果 983例腰椎退变患者中,腰间盘退变率高(65.1%),其余依次为椎体(53.4%)、椎小关节(35.5%)、韧带(28.4%)、腰椎失稳(25.7%);40岁以下为腰椎退变低发生年龄,且以椎间盘退变为主,40岁以上为腰椎相关结构总体退变高发生年龄;男性椎间盘、椎体退变率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女性腰椎失稳率高于男性;L4-5节段的退变率高(73.1%),其余依次为L5-S1(62.7%)、L3-4(48.9%)、L2-3(30.8%)节段.结论 腰椎退变伴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其不同结构退变规律并不一致,但在退变过程中又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诱发、加速和加重彼此退变的进程,充分了解腰椎相关结构退变规律,对临床预防、诊治腰椎退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副作用及疗效观察

    作者:王斌;杨建安;李靖;郑舜升

    目的 利用BR-TRGY-Ⅰ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探讨丝裂霉素(MMC)膀胱腔内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HIVEC)治疗复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的近期有效性及毒副作用.方法 表浅性TCC患者40例,其中初发10例,复发30例,复发次数1~6次,平均2.8次;后一次复发时间间隔3~32月,平均14.6月,中位时间16月;后一次复发肿瘤个数为1~ 20个,平均2.1个.入院后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3天行MMC的HIVEC.治疗前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随访检查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结果 治疗过程顺利,6例(15%)诉尿频、尿急、尿痛,治疗后3天~2周症状消失,无明显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的发生;随访平均13月(6~ 40月),膀胱粘膜正常,无肾积水发生,局部复发6例(15%),复发时间6~12月,平均10月,复发个数1~4个,平均2.3个,复发后手术治疗无瘤存活至今.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时间间隔较治疗前显著延长,复发个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 对于复发性TCC患者,MMC行HIVE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治疗可以增强MMC治疗TCC的临床效果.

  • 应用双向电泳分析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蛋白差异

    作者:黄绍梅;杨瑜;邱薇;吴睿彦;谢贝;刘志辉;陈志成

    目的 比较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差异蛋白质,筛选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4例TBM和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进行电泳分离,以PDQuest8.0软件根据蛋白的等电点PI、分子量、匹配率、灰度值等进行差异蛋白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隐球菌性两组脑脊液分别检测到蛋白点数为111和114,蛋白点分子量均分布为10~130 kDa,等电点PI为4.4~6.7间.两组脑脊液蛋白图谱匹配率为95%,产生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3个蛋白点只在TBM中表达,2个蛋白点只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表达,19个匹配蛋白点存在2倍差异表达.结论 双向电泳技术可得到分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质凝胶图谱,二者存在差异蛋白点.

  • 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对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影响

    作者:方传奇

    目的 探讨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对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影响.方法 随机双盲法将80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A组采取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B组则行丙泊酚全程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动脉开放后2、8、24、48 h时cTnI、CK-MB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右佐匹克隆片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瑞;李洁;李进华;王小云

    目的 探究右佐匹克隆片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门诊和住院部74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本次试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评分(MESSS)情况,并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治疗,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1、2、4周后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SSS评分对比:研究组治疗前MESSS评分为(26.7±2.1)分,治疗后为(15.7±1.5)分,对照组治疗前MESSS评分为(26.4±2.4)分,治疗后评分为(19.7±2.2)分,治疗前两组患者ME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PSQI评分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SQI评分为(6.9±1.6)分,对照组评分为(9.6±2.1)分,研究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时间的推移,两组副反应作用都在加剧.结论 右佐匹克隆片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效果良好,可很好改善患者脑卒中症状,改善患者睡眠治疗,副反应较低,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以及推广价值.

  • 肝功能检查对肝硬化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曲旭亮

    目的 探讨肝功能检查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肝硬化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检查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胆汁酸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和清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180例患者中Child A级41例,Child B级58例,Child C级81例,总胆汁酸由高到低分别为Child C、Child B、Child A;总胆固醇和清蛋白由高到低依次为Child A、Child B、Child C.经正规治疗,观察组不同分级患者病情均有好转,进行肝功能测定时结果显示,治疗后病例组不同Child-Pugh分级间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结论 肝功能检测对肝硬化准确诊断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宋燕华

    目的 探讨血浆BNP水平检测对慢性心衰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0例,患者NYHA分级结果在Ⅱ~Ⅳ级之间,对所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脂水平等指标进行检测记录,根据心功能分级及血浆BNP水平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心功能分级组患者相比血浆BNP水平、LVEF、LVED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A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3.05±0.97)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9±0.47)mmol/L]、胆固醇[(4.53±1.12)mmol/L]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B组[(2.57±0.93)mmol/L,(1.11±0.43)mmol/L,(3.89±1.2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够有效反映机体左室功能的变化,可作为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同左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 不同检测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孟晓虹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不同疾病时段的血清CK-MB、hs-CRP及cTnI进行检测,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的血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患者CK-MB、hs-CRP及cTnI指标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阳性出现时间早,8~12小时hs-CRP检出率可达100.00%,cTnI阳性出现时间次之,12 ~ 24小时cTnI检出率可达100.00%,且检测窗口时间较长,CK-MB阳性出现晚,在12~24小时内CK-MB检出率高仅为90.83%.CK-MB、hs-CRP及cTnI指标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5.00%、95.00%和90.83%,特异性分别为94.00%、89.00%和97.00%.结论 AMI患者疾病不同时间段进行CK-MB、hs-CRP及cTnI指标存在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差异,但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三种指标检测能够降低漏诊及误诊率,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病情康复情况等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处理及新进展

    作者:朱玉珍;王瑾

    凶险性前置胎盘是产科中较为多见的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该病病情危及,极易导致胎儿与孕妇生命受到威胁,在该病的临床处理中具有较高的难度.近几年来,关于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为临床处理提供充分的依据,故本研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

  • 乳腺癌超声的边缘毛刺和微钙化灶与ER、c-erbB-2、p53的相关性

    作者:聂俊青

    目的 探究乳腺癌超声的边缘毛刺和微钙化灶与ER、c-erbB-2、p53的相关性.方法 以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手术以及病例证实,共84个病灶.对患者均进行了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影像的边缘毛刺征与微钙化灶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行病理学切片检查,判断病灶的ER、c-erbB-2、p53指标.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 有边缘毛刺征组与无边缘毛刺征组的E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边缘毛刺征组与无边缘毛刺征组的c-erbB-2、p53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微钙化灶组与无微钙化灶组的E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微钙化灶组与无微钙化灶组的c-erbB-2、p5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超声的边缘毛刺和微钙化灶与ER、c-erbB-2、p53的指标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

    作者:曹丽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对超声引导在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为100%.本次研究中40例患者经治疗,其总胆红素[(249±135)μmol/L]、直接胆红素[(72±26)μmol/L]等相关生化指标同治疗前[(429±213)μmol/L、(151 ±81)μmol/L]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监控下实施穿刺,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改善黄疸相关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 降低Raf1表达促进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冯春青;周洪革

    目的 下调T24膀胱癌细胞株中Raf1的表达,观察癌细胞株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使用SiRNA干扰方法阻断Raf1在T24膀胱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随后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使用westem-blot法确认细胞凋亡途径.结果 使用SiRNA干扰后Raf1表达显著降低,随之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高,western-blot法确认Raf1表达降低后Caspase-3和PARP蛋白被激活.结论 Raf1表达抑制促使T24细胞凋亡,其凋亡通路是通过Caspase-3和PARP途径,此研究可能对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膀胱癌 Raf1 T24细胞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探究

    作者:田新涛;孙伟

    目的 观察和分析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旨在为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间接诊的膀胱癌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生存及复发情况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PSA、PSAD、PSAT及f/tPSA与前列腺患者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滔;李超

    目的 研究PSA、PSAD、PSAT及f/tPSA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以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6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SA、PSAD、PSAT、f/tPSA检测,比较两组各项PSA相关指标,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PSA、PSAD、PSAT及f/t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PSAD、PSAT及f/tPS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PSA、PSAD、PAST、f/tPSA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相关(r值分别为0.62、0.45、0.46、0.58,P<0.05).结论 PSA、PSAD、PSAT及f/tPSA对前列腺癌、前列腺癌临床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 SHH信号通路在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阿艳妮;江敏;汤云;刘维琴

    目的 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中Shh、Ptch、Smo蛋白及其下游转录因子Gli1、Gli2、Gli3蛋白在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7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NC),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137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SCC)中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 Shh、Ptch、Smo蛋白及其下游转录因子Gli1、Gli2、Gli3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h、Ptch、Smo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1).结论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在宫颈癌患者体内高度激活与宫颈癌的发病、转移密切相关.

  • 母血中胎儿物质在无创性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梁怡婳;张清学

    无创性产前诊断主要指利用母体血浆中胎儿物质探查胎儿信息的遗传学检测,其取材简单方便(抽取母亲外周血即可),相较于传统的产前诊断具有安全、创伤小、痛苦少的优势.母血中的胎儿物质主要包括胎儿细胞、来自胎儿及胎盘的游离核酸(DNA和RNA).分析母血中的胎儿物质除了可以作为胎儿产前诊断的方法,还可协助了解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情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