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국제의약위생도보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245
  • 国内刊号: 44-1417/R
期刊荣誉: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云;李慧敏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SAP早期胰腺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96例SAP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胰腺感染45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感染5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Amylase,AMS)、血钙(Ca2+)、糖尿病史、低氧血症、机械通气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并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APACHEⅡ评分、AMS、Ca2+、糖尿病史、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7.118,3.590,8.149,3.697,3.079,1.391;P<0.05),即上述指标为SAP患者早期胰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糖尿病史、低氧血症是SAP患者早期胰腺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AP患者早期胰腺感染的发生与APACHE Ⅱ评分、糖尿病史、低氧血症等密切相关,医师应密切关注上述危险因素,进而避免或降低早期胰腺感染的发生.

  •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感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作者:肖玉琴;徐桂英

    目的 探讨采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咳嗽、肺部湿罗音、痰鸣音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11% vs.53.33%,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实施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能够有效对肺部感染进行控制,对于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改善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与慢性冠心病冠脉病变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鞠华敏;曲迎军;岳善峰

    目的 探讨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与慢性冠心病冠脉病变及心功能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静息状态下进行心电图检查、冠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不同冠脉狭窄支数、超声心动图表现下的心电图ST-T改变情况.结果 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患者ST-T改变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左室肥大、左房扩大瓣膜钙化的患者ST-T改变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异常患者(P<0.05),但在合并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中,不同病变支数间的ST-T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阳性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对于静息心电图慢性ST-T改变的患者,需明确病因,不宜草率诊断为原发性心肌缺血,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 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血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红

    目的 观察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2例高白细胞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单用采用化疗干预,观察组则采用血细胞分离机作白细胞去除术后进行诱导缓解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其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为(105.21±64.33)×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白细胞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方案,可快速降低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整体疗效好,且不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

  • 前列地尔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张红;张在芬;岳妍秋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随机分组法将78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前列地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SaO2、PaO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FEV1、FEV1百分率、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

  • 探究哮喘患者血清IL-13、VEGF、TGF-β1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作者:魏本松;王法红

    目的 探究与分析哮喘患者血清白介素-13 (IL-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 1)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哮喘患者,按照急性发作期与临床缓解期分为观察A组与观察B组,每组各40例,另选择同时收治的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三组人员的血清IL-13、VEGF、TGF-β 1,并给予肺功能检查,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B组与观察A组相比IL-13、VEGF、TGF-β 1均较低,FEV1及FEV1/FVC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B组相比IL-13、VEGF、TGF-β 1均较低,FEV1及FEV1/FVC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3、VEGF、TGF-β 1水平互相呈正相关性,即三者若其中一项升高,另外两项也随之升高(P<0.05).血清IL-13、VEGF、TGF-β 1水平与FEV1及FEV 1/FVC分别均呈负相关性,即血清IL-13、VEGF、TGF-β 1水平升高时,FEV1及FEV 1/FVC降低(P<0.05).结论 哮喘患者血清IL-13、VEGF、TGF-β 1与气道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重要基础.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邢俊领;许国栋;赵家鹏;王玉峰;刘辉;张永森;赵遇辉;路艳荣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ES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ESS、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重残、植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恢复良好、中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雷文青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检测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根据疾病分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段血栓前体蛋白(Tp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情况.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6 h TpP和cTnI均高于心绞痛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h时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TpP两个时间段浓度无差异,cTnI 24 h浓度显著高于6h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两项指标24 h浓度均高于6h内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TpP阳性率为10.42%,cTnI阳性率为100.00%,CK-MB阳性率为2.08%;急性心肌梗死组TpP阳性率为100.00%,cTnI阳性率为100.00%,CK-MB阳性率为6.25%,其中TpP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检测方便,周期短,前者对急性血栓形成特异性高,后者则具有心肌特异性,因此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和治疗,临床应用价值高.

  • 二氧化碳气腹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肠胃功能的影响

    作者:孟凡凤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气腹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肠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行胆囊摘除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二氧化碳气腹压为12 mmHg 46例作为观察组,二氧化碳气腹压为15 mmHg 34例作为对照组,其他手术方法一样.观察两组手术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肠胃功能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舒张压(SBP)、收缩压(DB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测定值分别为(17.51±2.46)kPa、(12.03±1.86)kPa、(5.37±0.64) kPa及(62.89±9.86) kPa,均显著高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评分为(15.54±4.21)分,对照组为(23.84±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P<0.05).结论 二氧化碳气腹压对胆囊切除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且可显著损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临床应用保持足够潮气量,降低PCO2水平,降低高碳酸血症发生风险.

  • 738例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分析

    作者:普丽萍

    目的 了解本地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流行特征.方法 对738例小儿手足口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明显增多,发病高峰为5-7月,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以1~4岁多见(73.7%).散居儿童多,有接触史者少,临床以轻症病例为主,并发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者较多见,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增高多见;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为主,预后良好.结论 只要采取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小儿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的.

  • 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于彩娥;鹿淑茹

    目的 探讨手术恢复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的相关性,阐明不同术式对盆腔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98例在我院治疗的盆腔炎包块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56)与开腹手术组(n=4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酶标法测定细胞因子,记录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指标差异.结果 开腹组患者术后24 h、72 h细胞亚群比术前显著减少(P<0.05);但术后72 h的CD3+、CD8+有所恢复,而CD4+/CD8+则进一步降低.与术前比较,术后2h两组患者Th1细胞显著降低(P<0.05)、Th2细胞增加(P<0.01),Th1/Th2比值显著下降(P<0.05).术后2h两组患者IL-18显著降低(P<0.01)、IL-10显著升高(P<0.01).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细胞免疫影响小、切口恢复迅速,是治疗盆腔炎包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免疫 盆腔炎 腹腔镜
  • 疤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阴道分娩的产程管理及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赵红

    产程管理与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疤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阴道分娩结局.本文对疤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产程管理及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为提升疤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分娩质量提供借鉴.

  • 对骨科病房护士进行《唤醒护理》培训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春梅;郭珊珊;李敏

    目的 探讨护士全面接受《唤醒护理》一书的培训后,对本院护理工作质量各项指标以及各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骨科病房的68名护士进行《唤醒护理》一书的培训和考核,并对培训前后一年护理质量的多个指标,管理者、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士的职业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护士在培训前后理论及模拟情景实操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的一年,护理质量指标的生活护理抽查合格率和教育指导到位率均上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压疮发生率、跌倒发生率等11项指标均下降.护理管理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及骨科病房护士自身的职业满意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对骨科病房护士进行《唤醒护理》的系统培训,能有效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前瞻性评估水平,增强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使管理者、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士的职业满意度更高.

  • 健康教育分期小卡片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孙立芬

    目的 研究临床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采用健康教育分期小卡片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心血管内科住院部收入治疗的86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遵循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43例采用健康教育分期小卡片完成护理,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完成护理,统计并对比患者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健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完全掌握率为5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28%(x2=37.65,P=0.0000),研究组未掌握率为18.60%低于对照组的34.88%(x 2=6.46,P=0.0110);且研究组娱乐消遣、睡眠休息、家务管理、社会心理、躯体功能以及饮食等健康功能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分期小卡片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全程中可与住院流程相互配合,帮助患者循序渐进的掌握健康知识,恢复健康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意义.

  • 全程连续性心理护理在乳腺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张红梅;郭秋红

    目的 探讨全程连续性心理护理在乳腺癌围手术期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乳腺外科门诊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住院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连续性心理护理干预.采用SAS和SDS中文版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分别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前两组量表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较入院时均有好转;干预组采用全程连续性心理护理干预后SAS、SDS量表评分下降趋势明显,较对照组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结论 乳腺癌围手术期采用全程连续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更加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有效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ICU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

    作者:吴巧媚;张利娟;张晓璇;王晶晶

    目的 调查ICU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知识的认知状况,以期为规范管理ICU护士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知识调查问卷,对广东省8间三级甲等医院的203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CU护士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知识认知水平尚存在不足,不同工作年限、技术层级、专业技术职称的ICU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知识的认知状况存在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CU护士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知识认知水平尚存在不足,且系统化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足.需要加强多重耐药菌知识的学校教育、入职后系统化的专业课培训,针对不同特征的ICU护士做好分层培训,以全面提升1CU护士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感控行为,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在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庆萍;许柳琴;吴玉娥;黄柳兰;王秋香;黄春艳

    目的 探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为患者管道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系统上报的89例非计划性拔管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在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并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上报内容的统一性、完整性、正确性,通过对非计划性拔管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发现;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以护士对管道安全防控知识缺乏、患者躁动意外拔出、患者自觉不舒适意外拔出为主,分别占比为30.3%、21.3%、18.0%.结论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监控非计划性拔管的有效手段,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 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和依从性干预效果调查分析

    作者:李会川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情况和依从性,分析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全院范围内发放手卫生知识调查问卷,感染专职人员和科室感控护士采用现场观察法调查手卫生依从性和洗手正确率.结果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度和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干预前总体手卫生依从性为33.04%,洗手正确率为66.33%;干预后依从性为70.02%,正确率为82.90%.结论 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度和依从性.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社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志红;卢健军;陈美伦;奚玲如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疾病患者出院后返回社区、家庭后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4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在患者出院后1、3、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简表进行评估.结果 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在出院后1、3、6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出院后的帕金森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拉普利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赵凯辉

    目的 针对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拉普利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患者实施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拉普利治疗.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血压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拉普利治疗,其降压效果较好,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少,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 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永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缪丹丹;郭艳歌;宋欢欢;张宁;赵少华;金玉;陈春燕;开芸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永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结果 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7例、11例、12例,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降至(261.3±25.7) ng/L,对照组降至(330.3±26.4) ng/L,观察组hs-CRP降至(3.08±0.70) ng/L,对照组降至(5.78±1.37) ng/L,治疗后两组虽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采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显著降低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对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俊芳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对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尿酸(UA)水平,观察心绞痛、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TBIL[(15.63±2.52)μmol/L]、DBIL[(6.55±1.24)μmol/L]、IBIL[(8.96±1.86)μmol/L]及UA[(377.72±67.52)μ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较对照组,观察组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有效提升患者血清胆红素,降低尿酸水平,对预防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有积极影响,适合于临床推广.

  • 吗替麦考酚酯对儿童紫癜性肾炎血浆FDP和Fib、血清白蛋白和24h尿蛋白的影响研究

    作者:厉洪江;刘翠华;田明;吴丽娟;张书锋;曹广海;张雪丽

    目的 探讨吗替麦考酚酯对儿童紫癜性肾炎血浆FDP和Fib、血清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 儿童紫癜性肾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观察组结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两组疗程为6个月.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浆FDP、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浆FDP、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增加,24 h尿蛋白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0.59%)(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且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浆FDP和Fib及血清24 h尿蛋白水平,增加白蛋白,从而减轻患儿症状、体征.

  • 布洛芬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对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分析

    作者:秦征东

    目的 研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运用布洛芬治疗对其血清降钙素原(PCT)的调节作用.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集25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例资料,依照随机分配法分组,对照组124例单纯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组126例选择布洛芬鼻饲治疗,对比两组给药前后及不同危重程度下的血清PCT变化情况,同时记录其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总治愈时间.结果 ①给药前,两组的血清PCT值比较基本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观察组的PCT值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危重程度< 80分患儿的血清PCT值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 0.05),危重程度≥80分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PCT值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 0.05).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明显更快,总治愈时间明显更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实施布洛芬治疗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患儿特别是轻微程度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促进其尽早恢复,适合在临床推广.

  • 加巴喷丁胶囊联合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书娟

    目的 研究加巴喷丁胶囊与氨酚羟考酮片联合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70例老年DPNP患者,根据其给药不同分为单用组(35例)和联合组(35例).单用组患者单独给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联用组患者给予加巴喷丁胶囊与氨酚羟考酮片联合治疗.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联用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组(94.29% vs.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7、14 d联用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用组一天的加巴喷丁使用剂量为(370.5±142.3) mg,明显低于单用组的(513.2±153.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组嗜睡、头晕发生率明显高于联用组(31.42% vs.8.57%,25.71% vs.5.71%),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联用组(5.71% vs.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加巴喷丁胶囊与氨酚羟考酮片联合治疗DPNP患者,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且能相对减少用药量而增加药物耐受性.

  • 益生菌增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尹玲苓

    目的 探讨益生菌增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入院的40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加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慢性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3% vs.65.32%,71.43%vs.38.71%,69.57%vs.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体临床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vs.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慢性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87% vs.48.39%,50% vs.22.58%,45.65% vs.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体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9% vs.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腹胀腹泻、皮肤红肿出疹、食欲减退与头昏乏力单独不良反应与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益生菌增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 雷贝拉唑与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胃食管反流患者胃食管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王思进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与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胃食管反流患者胃食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口服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食管动力学和胃电活动指标,并对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0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窦收缩幅度、胃窦运动指数及胃窦收缩频率分别为(1.91±0.44)、(2.03±0.81)、(2.47±0.95),对照组分别为(1.22±0.35)、(1.12±0.47)、(2.05±0.59),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食管蠕动性收缩比、括约肌压力及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94.2±16.0)%、(19.32±1.45)mmHg、(75.8±6.6)%,对照组分别为(86.1±13.8)%、(13.42±1.38) mmHg、(58.8±6.0)%,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餐前及餐后的主频、主功率分别为(4.1±0.8)、(4.4±0.6)、(100.4±26.9)、(165.6±36.6),对照组分别为(3.3±0.9)、(3.3±0.5)、(91.1±28.5)、(155.1±35.0),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空腹、餐后的正常慢波节律为(42.8±22.6)、(66.1±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5±20.0)、(50.4±21.6),而餐后胃动过缓(29.4±19.3)明显低于对照组(41.8±23.1)(P<0.05).结论 雷贝拉唑与马来酸曲美布汀能够提高胃食管动力,增加收缩力,使患者正常慢波节律减少,增加餐后胃电正常慢波百分比,改善胃排空,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GERD的方法.

  • 肾脏组织中TGF-β1和CTGF对NF-κB基因调控的影响

    作者:温红辉;霍燕微;刘捷裕;吴桂婵

    目的 研究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中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 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浓度与病理变化的意义,探讨其参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18只.模型组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方法建立阿霉素肾病模型.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肾功能指标,研究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学方法(ELISA)检测NF-κB、TGF-β1及CTGF浓度的变化.结果 ①模型组于第2、4、6周尿蛋白定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第2、4、6周时模型组血尿素氮(BUN)及肌酐(Scr)、胆固醇(TC)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②肾组织病理学提示随时间延长,肾病病理进展.③模型组第2、4、6周NF-κB、TGF-β1和CTGF浓度结果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结论 NF-κB、TGF-β1和CTGF浓度增高是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共同促进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造成肾小球硬化.阻断NF-κB、TGF-β1和CTGF可能成为延缓肾小球硬化的治疗手段.

  • Genex可注射型人工骨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万新;刘日新;陈选明;张志刚;李春晓

    目的 探讨吉莱骨粉(Genex)可注射型人工骨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60例,需要手术治疗且有明显的骨缺损需植骨修复重建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自体骨植骨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自体骨/Genex可注射型人工骨填充修复(可注射型硫酸钙-磷酸钙制剂复合填充)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8.72±4.58)周;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63±5.98)周,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6.5864,P=0.0382).结论 Genex可注射型人工骨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使伤肢的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 EGF及其受体在二甲双胍抑制人肺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李霞;王伟;孙希霞;李延海;王志强

    目的 探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后,MTT比色法检测其对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二甲双胍对肺腺癌细胞EGF及EGFR的表达.结果 二甲双胍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二甲双胍作用浓度的增加,肺腺癌细胞的凋亡率也逐渐增加,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65±0.81)%、(21.56± 1.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33342染色可见实验组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及核碎裂等现象;western blot显示:随着二甲双胍作用浓度的增大,EGF及EGFR表达呈现逐渐下调的趋势.结论 二甲双胍可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549细胞内EGF及EGFR的表达密切相关.

  •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作者:连泽豪;付卯宏;马晓艳;曹新生

    目的 研究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10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为对照组,54例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71±0.50)h、住院天数(7.1±2.1)d,对照组(3.68±0.42)h、(10.2±2.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有效率(94.4%)与对照组(8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并发症率观察组(9.3%)与对照组(24.0%)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改良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风险,综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疗效

    作者:盛飞凤;黄瑞红;廖炽泉;毕婷婷

    目的 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临床疗效,以期选择佳治疗方案,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药物疗效等.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共108例.13例经药物治疗后免于手术而痊愈,其中12例主要使用甲泼尼龙.88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2例单用甲泼尼龙,治愈率为95.2%;16例单用泼尼松,治愈率为93.7%;6例用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愈率为100%.结论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疗效明显.

  • 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ELISA法的检验分析

    作者:丁兆明

    目的 探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ELISA法的检验分析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入院的70例接受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治疗的患者,分别对所有患者采用梅毒螺旋体ELISA试验(ELISA法)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以及诊断效能等.结果 临床确诊梅毒患者50例,非患者20例;患者RPR法检测阳性43例(61.4%),检测阴性27例(38.6%);患者ELISA法检测阳性47例(67.1%),检测阴性23例(32.9%);ELISA法灵敏度90.0%,漏诊率10.0%,特异度93.3%,误诊率6.7%,正确指数83.3%;RPR法灵敏度80.0%,漏诊率20.0%,特异度85.0%,误诊率15.0%,正确指数65.0%;ELISA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指数均高于RPR法;ELISA法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RPR法.结论 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ELISA法的检验分析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诊断借鉴意义.

  • 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推拿在肩周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梁尚伟

    目的 评价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推拿用于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所有患者人院后均采取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加服中药汤剂,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Neer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治疗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 vs.68.75%,P<0.05).结论 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推拿可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肩周炎治疗方法.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王金会;包卫方;李振光;于占彩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约占所有心房颤动(AF)的50%,PAF作为一种过渡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血栓栓塞事件风险,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PAF不再被视为良性病变实体,早期发现或预测PAF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电生理、分子及形态学三方面阐述PAF的生物标记物,以期对PAF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提供帮助.

  • 威海市文登区新婚夫妇孕前保健调查

    作者:郭春凤;田绪芳;谭秀燕

    目的 调查威海市文登区新婚夫妇孕前保健的现状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本地区建立更好的孕前保健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文登区1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0~30例近期新婚的居民.进行规定的项目检查,分析不良生活习惯、不同类型疾病在性别间的差异,分析受检女性的风疹病毒抗体检测情况.结果 女性在缺乏锻炼、养宠物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但在吸烟、饮酒、熬夜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P<0.05).女性内外科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者占受检女性的82.5%;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阳性者占受检女性的3.8%;IgG抗体阴性、IgM抗体阴性者占受检女性的13.7%.结论 孕前保健服务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关口,在对受检者进行各项检查项目过程中,积极与其沟通,采集相关病史,结合检测结果及病史,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及孕前指导,按规范要求,从营养、预防接种、筛查和治疗等各方面考虑,指导其合理用药控制已有疾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降低各种对妊娠不利的影响因素,从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 桂西北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爱菊;石德敏;薛莲

    目的 了解桂西北地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桂城市人群、农村人群和流动人群有性经历的女性2 212例,其中包括未婚女性.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出女性下生殖道的感染774例,检出率为35.0%,感染率较高的为HPV、加德纳菌、解脲支原体和真菌.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有差异.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洗浴方式、性伴侣个数、性交是否使用安全套、经期性交和阴道冲洗也是影响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有差异,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MRI和CT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张艳平

    目的 探讨MRI和CT两种不同影像学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已确诊早期腔隙性脑梗塞并均已经行CT、MRI检查的患者共326例,分析所有患者CT及MRI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检出率,比较患者对两种检查方式所用时间、花费情况的满意度.结果 本次研究共回顾326例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经整理筛除7例图像得不到专家一致诊断意见的病例.余下319例患者中,行CT平扫后发现268处病灶,病灶大小约0.5~1 cm左右;行MRI检测发现病灶472处,其中病灶多小于0.5 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9例患者中有231例对MRI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2.4%;有235例患者对CT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3.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MRI要比CT更为敏感,且不具有辐射,安全系数较CT更高.但是319例患者对CT的满意度略高于MRI,除了因为MRI耗时需十多分钟、部分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不能耐受以外,更主要的因素还是MRI费用要比CT高得多,可见低收费与高检出率在患者心中均占有较大比例,进一步增强CT敏感度、降低MRI的消耗成本是接下来我们工作的重点.

  • 经阴道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保纪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卵巢肿瘤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均实施阴道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分布情况等,测定相关数值,进行肿瘤良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比.结果 经超声评分结果显示,其中超声评分<5分49例,和病理诊断符合率高达95.92%;超声评分超过5分1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7%.超声检查显示,卵巢恶性肿瘤内部血流分型主要为Ⅲ型;而卵巢良性肿瘤血管血流分型则以Ⅰ、Ⅱ型为主.其中卵巢恶性肿瘤PSV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RI则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结合多彩色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判断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 原发与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对比研究

    作者:盛业友

    目的 探讨原发与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特征表现.方法 选择患者80例,原发性和继发性各40例,根据病理分型统计两组X线表现类型及X线特征样改变.结果 原发组X线表现类型中偏心型比例为82.5%,显著多于继发组的30.0% (P<0.05),髓内型比例为12.5%,皮质型比例为5.0%,显著少于继发组的32.5%和37.5% (P<0.05).原发组存在吹气球样、皂泡样及液-液平面的比例分别为82.5%、77.5%和72.5%,均显著高于继发组的12.5%、17.5%和7.5%(P<0.05).结论 对于青年男性,X线表现为偏心型病变,并存在吹气球样、皂泡样或者液-液平面改变者,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较大.

  • MSCT、MRI观察胰腺囊性肿瘤血供情况及病理形态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蕾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CT(MSCT)、核磁共振(MRI)在胰腺囊性肿瘤血供及病理形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均行MSCT和MRI扫描,对比扫描结果.结果 MRI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准确率为89.80%显著高于MSCT的73.47%,MRI诊断IPMN的准确性为100.0%,显著高于MSCT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钙化的检出率高于MRI,对中心瘢痕、壁结节或实性成分、囊性成分、与胰腺管相通的检查情况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与MRI均能够显示胰腺囊性肿瘤的形态和血供情况,但MRI诊断胰腺囊性肿瘤可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

  • 黏液纤维肉瘤复发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艳;王艳伟

    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85岁,半年前发现右肩部肿物,无疼痛、肿胀,未予重视.由于肿物进行性增大来院就诊.MRI表现:肿物位置较表浅,位于浅表肌肉间隙,大小为6.0 cm×7.2cm,分叶状,边界欠清;MRI平扫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MRI增强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囊状强化.手术所见右肩部肌肉间隙有一不规则肿物,呈分叶状,约6 cm×7 cm,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临床考虑为软组织肿瘤,终行“右肩部肿物局部切除术”,标本送检病理科,诊断为黏液纤维肉瘤.后又因“右肩部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复发10天”再次就诊于本院,术后标本送检病理科.

  •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与静脉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毒副作用与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万光珍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与静脉化疗对于宫颈癌患者的毒副作用与近期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化疗的宫颈癌患者110例,根据电脑抽签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55例给予静脉化疗,观察组55例给予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36%);观察组病理有效率(76.36%)显著高于对照组(52.73%),观察组淋巴转移率、宫颈旁浸润率、阴道切缘阳性率、脉管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Ⅰ、Ⅱ级,神经毒性Ⅰ、Ⅱ级发生率,以及各类型不良反应方面Ⅲ、Ⅳ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Ⅰ、Ⅱ级,脱发Ⅰ、Ⅱ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全部存活,无死亡.结论 给予宫颈癌患者进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可显著提高化疗有效率,对于有效改善病理情况、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 黄体酮片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黎永仙;李奕良;宋继淳;陈务华;罗仁瀚;余景聪

    目的 探讨黄体酮片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符合条件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100例,将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消炎和山莨菪碱片解痉止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口服黄体酮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则为7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黄体酮片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四联法终止早期高危妊娠计划生育手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袁健文

    目的 探讨四联法终止早期高危妊娠计划生育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对象为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早期高危妊娠妇女160例,随机分为四联法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人工流产术,四联法组孕妇综合应用米索前列醇、笑气、超导可视仪和微管.观察比较两组计划生育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39例(48.75%),有效25例(31.25%),无效16例(20.00%);四联法组患者显效47例(58.75%),有效30例(37.50%),无效3例(3.75%);四联法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70,P<0.001).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25例,总发生率为31.25%,并发症:宫腔残留6例(7.50%),子宫穿孔 1例(1.25%),月经改变9例(11.25%),人流综合症9例(11.25%).四联法组患者共发生并发症9例,总发生率为11.25%,并发症:宫腔残留2例(2.50%),月经改变4例(5.00%),人流综合症3例(3.75%).四联法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561,P=0.002).结论 四联法用于终止早期高危妊娠的手术中,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宫腔残留、子宫穿孔、月经改变和人流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 急诊剖宫产以及择期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任秀芹

    目的 观察并比较急诊剖宫产以及择期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共718例,根据手术开始时间和发动分娩以及破膜之间关系将其分为择期剖宫产组以及急诊剖宫产组,其中急诊剖宫产组中317例作为观察组,择期剖宫产中401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指征前4位为头盆不称、宫缩乏力、活跃期停滞、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中手术指征的前4位为宫内胎儿窘迫、骨盆狭窄、臀位以及瘢痕子宫.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对照组的腹部切口感染、新生儿窒息、取头困难、子宫切口撕裂、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剖宫产对产妇的危害更大,在临床上需要予以重视,尽可能减少急诊剖宫产的几率,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振友

    冠状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病毒,多数情况引起人类感染是相对温和的.2012年开始在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爆发了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持续至今,受到全球广泛关注.2015年5月29日,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广东省惠州市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确诊病例.该患者为男性,韩国人,是韩国ME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1].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由2012年9月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2]引起的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

    关键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