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국제의약위생도보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245
  • 国内刊号: 44-1417/R
期刊荣誉:
  • 关节镜下射频消融系统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冉彦辉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中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系统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系统治疗.比较两组Lysholm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30 d后,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中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后前方置入空心钉治疗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术后中、远期随访研究

    作者:白绍元

    目的 探究后前方置入空心钉治疗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本院82例后踝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每组41例.两组均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由前向后置入空心钉,实验组由后向前置入空心钉.术后随访3年,观察记录两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骨折移位及关节功能(AOFAS)恢复情况,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率7.32%(3/41)与对照组12.20%(5/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块移位率2.44%(1/41)低于对照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年、3年AOFA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术后3年,实验组精力、健康状况、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状态及生理职能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后踝骨折患者予以空心钉内固定术时,由后前方置入空心钉,可减少骨块移位发生,显著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且有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重症肺部感染出现低氧血症患者俯卧位肺复张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水平分析

    作者:刘鑫

    目的 研究俯卧位肺复张在重症肺部感染出现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75例重症肺部感染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俯卧位肺复张治疗,对照组30例实施仰卧位肺复张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基础指标、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肺复张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肺复张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肺复张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均有所下降,但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Sp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SpO2和PaO2/Fi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复张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复张后,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每搏指数(SVI)及全心射血分数(GEF)水平均明显降低,全身血管阻力(SVRI)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肺复张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对照组为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6 3,P=0.0442).结论 俯卧位和仰卧位肺复张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氧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但俯卧位肺复张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较高.

  • 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苏丽娟

    目的 研究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精神状态(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本院98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抑郁状况(MADRS)、认知功能(MoCA)及生活质量(SF-36).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MoCA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MA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精神状态,提高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 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对其血清因子IL-6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卫彦;于健

    目的 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及对其血清因子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2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因子IL-6水平的影响.结果 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4.5%、77.8%,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感染、血栓、愈合延迟、再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5.6%、0%、5.6%、5.8%,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3.9%、5.6%、19.4%、8.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因子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因子IL-6水平分别为(57.9±13.2) ng/L、(49.4±13.7) ng/L、(42.6±12.8) ng/L,对照组患者为(60.6±12.8)ng/L、(56.8±13.3) ng/L、(51.7±13.1) ng/L,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股骨头坏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因子IL-6水平,减少治疗过程中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更加有效.

  • 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周树立;刘志勋;罗天放

    目的 研究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胫骨远端解剖钢板法治疗,观察组给予胫骨远端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板治疗,比较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功能评价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63.74±5.89)min、术中出血量(114.80± 13.54) ml、住院时间(15.48±5.26)d、骨折愈合时间(12.63±4.96)w]及并发症发生率(12.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功能优良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疗效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 臭氧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作者:孙绍勇

    目的 探究臭氧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3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61例予以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研究组62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臭氧治疗,统计比较2组临床效果、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 β(IL-1 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c)、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2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93.55%(58/62)高于对照组的77.05%(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6、IL-1 β、TNF-α、N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予以臭氧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其膝关节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疼痛程度.

  • 牙根尖囊肿患者同步根管治疗联合根尖手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昆仑

    目的 探究同步根管治疗联合根尖手术在治疗牙根尖囊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7例牙根尖囊肿患者(129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55例、68颗)和对照组(52例、61颗).观察组患者采用根管治疗后同步行根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根管治疗后1周进行根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出现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上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1% (P<0.05).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92.65%、92.65%,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81.97%、80.33%、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总满意度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 (P<0.05).结论 在治疗牙根尖囊肿中,同步根管治疗联合根尖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二次根尖手术.在有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满意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 高龄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与用药类型和种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民

    目的 研究高龄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与用药类型和种类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消化内科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149例高龄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给予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主的药物治疗,HP阳性者给予正规三联或四联HP根除治疗后内镜检查溃疡愈合后随访至2017年8月,以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41)和未复发组(力=108),调查两组患者用药类型、合并用药种类及维持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结果 复发组非甾体抗炎药物、其他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80.49%、51.2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38.89%、1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联合用药4种以上患者构成比为80.49%,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6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维持治疗患者构成比为56.10%,明显低于未复发组的8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损伤胃黏膜药物、合并用药种类多是高龄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OR=2.417、2.973、1.846,P=0.029、0.011、0.028),维持治疗是高龄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OR=3.272,P=0.006).结论 高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复发与用药类型、合并用药种类密切相关,因此应尽量控制损伤胃黏膜药物的应用,并延长维持性治疗时间,以降低溃疡复发.

  • 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内固定促进髌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分析

    作者:申大幸

    目的 分析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内固定促进髌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实施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及对照组(钢丝环扎术内固定),每组5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虽较传统钢丝环扎术需要较多手术时间,但术后患者骨折能得到更好更快愈合,且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安全可靠.

  • 海藻酸钠微球经子宫动脉栓塞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刘盼盼;伊鹏程;武小英

    目的 对比分析海藻酸钠微球经子宫动脉栓塞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入院的时间先后将9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行海藻酸钠微球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对照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87.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海藻酸钠微球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显著,且相比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其合适的手术方式观察

    作者:王庆

    目的 比较舌骨下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本院2004年6月至2010年3月进行肌皮瓣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42例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采用舌骨下肌皮瓣逆行法或顺行法修补,对照组则采用其他部位肌皮瓣修补缺损.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皮瓣的完全成活率、总体成活率,以及术后随访3年、5年患者存活率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21例患者中17例皮瓣完全成活,完全成活率80.95%,总体成活率90.48%;对照组有13例皮瓣完全成活,完全成活率61.90%,总体成活率71.42%;两组比较,观察组皮瓣完全成活率、总体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3年和5年患者存活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肌皮瓣顺行法和逆行法比较:15例采用顺行法14例完全成活,完全成活率为93.33%;6例采用逆行法3例全部成活,完全存活率50.00%.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顺行法疗效明显优于逆行法(P<0.05).结论 舌骨下肌皮瓣是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一种可靠修复手段,肌皮瓣成活率较高.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倾向于顺行法,其修补疗效更为满意.

  • 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眼前节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影响

    作者:潘旭光

    目的 观察分析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眼前节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影响.方法 在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中选择66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将66例患者分为2组,A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B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每组33例.结果 手术后A组与B组患者的裸眼视力[(0.44±0.12)比(0.45±0.17)]、角膜曲率[(42.47±1.22)D比(42.46±1.18)D]、角膜散光度[(0.52±0.13)D比(0.51±0.27)D]较之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结果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翼状胬肉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水平,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角膜屈光状态,临床选择疗法时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 红藤灌肠汤保留灌肠及药渣外敷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耿盼盼;张鑫

    目的 本课题采用自拟的红藤灌肠汤保留灌肠联合其药渣治疗慢性盆腔炎,通过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成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给予红藤灌肠汤治疗,1剂/日,将煎后的药渣热敷;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积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沉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2.4%,不良反应发生率4.8%,对照组分别为17.5%、7.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中医汤剂内服给药能较好地改善慢性盆腔炎症状,疗效确切;(2)自拟红藤灌肠汤保留灌肠联合其药渣辨证施治,对慢性盆腔炎能收标本兼治功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健康指导对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作者:蔡吓明;陈翔;李花英

    目的 探讨健康指导对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OP)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OP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小剂量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6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指导,连续治疗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段的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患者对OP认知功能的差异.其中,服药依从性包含服药持续性和顺应性,分别以服药的持续时间、药物持有率表示.结果 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顺应性率和药物持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OP认知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对照组为6.18%,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提升阿仑膦酸钠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因此值得推广.

  •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作者:何苗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恢复期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治疗14 d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护理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简称BBS)评分为(31.3±1.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观察组Fugl-Meyer肢体运动评分表(简称FMA)评分为(26.17±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6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护理后,Barthel指数≥60分阶段(生活基本自理)观察组患者21例高于对照组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分阶段(生活需家属全程护理)观察组4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提高了脑梗塞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活动的平衡性及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微信群在美容科门诊患者预约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晶;刘东平;刘小加;喻亿玲;高琼

    目的 探讨微信群在美容科门诊患者预约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整形激光美容科微信群,利用微信群发布患者预约治疗工作安排,特殊情况患者交接,实施现代化信息管理.结果 使用微信群后,医生对护士管理工作方法满意度提高(P=0.008),医生工作效率提高(P=0.034),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提高(P=0.000).结论 微信群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医生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医护联合疼痛干预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效果观察

    作者:郭书景

    目的 观察医护联合疼痛干预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患者100例,根据实施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医护联合疼痛干预)及对照组(单纯实施常规护理),各50例.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点疼痛程度均较对照组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医护联合疼痛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少,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建立营养知识培训学组提高护士营养知识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永瑞

    目的 探讨适用于临床的学组培训的方式,提高临床护理人员营养知识水平.方法 成立营养知识培训学组,对自愿参加的护理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并采用院内自制的《营养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于培训前及培训后3个月进行调查及效果分析.结果 培训后不同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年龄段的的护理人员营养知识得分均有提高;培训后护理人员的基础营养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9.12±1.95)比(7.3±2.24)],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疾病营养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7.58±1.31)比(6.69±1.99)],培训后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总分(14.00±3.42)也明显高于培训前的(16.7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专业合作,以兴趣为导向的氛围塑造,结合人员结构特点的课程安排,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营养认知水平.

  • ESPCS护理服务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张旭

    目的 探讨讲解-模拟-练习-沟通-支持(ESPCS)护理服务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 收集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ESPCS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躯体功能(92.7±8.1)、社会功能(89.7±8.0)、身体疼痛(88.5±6.1)、情绪健康(94.3±6.5)、总体健康水平(88.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6.4)、(76.4±5.6)、(72.3±4.7)、(76.5±5.4)、(72.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各维度评分:症状管理(15.7±4.9)、情绪认知管理(22.3±3.7)、急救管理(16.7±3.5)、依从性管理(15.4±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3.4)、(17.0±2.6)、(12.3±2.1)、(11.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PCS护理服务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肾结石术后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赵玉琴

    目的 探究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肾结石术后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治疗的76例肾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个体化护理干预.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下床活动时间、造瘘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感染、造瘘管脱落、尿潴留、血尿)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造瘘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5.26%(2/38)比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94.74%(36/38)比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肾结石手术患者,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 吞咽-摄食管理对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的防控效果

    作者:宋云萍;孙玉;王颖

    目的 探究吞咽-摄食管理在预防和控制脑出血导致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中起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176例脑出血吞咽障碍肺部未感染患者和64例吸入性肺部感染的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176例脑出血吞咽障碍肺部未感染患者分为未感染观察组和未感染对照组,每组88例;同样按随机数表法将64例吸入性肺部感染的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已感染观察组和已感染对照组,每组32例.对未感染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使用改善脑循环和神经药物,同时进行运动疗法,而未感染观察组在未感染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吞咽-摄食管理;对已感染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吸入性肺部感染治疗,而已感染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吸入性肺部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吞咽-摄食管理.在治疗前后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在2个月后对未感染两组患者进行吸入性肺部感染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未感染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治疗后未感染对照组Ⅲ级和Ⅳ级患者分别为38和29例,未感染观察组Ⅲ级和Ⅳ级患者分别为34和14例,未感染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感染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已感染对照组Ⅲ级、Ⅳ级和Ⅴ级患者分别为16、10和2例,已感染观察组Ⅲ级、Ⅳ级和Ⅴ级患者分别为16、8和0例,已感染两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未感染对照组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率为27.3%,而未感染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率为11.4%,两组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已感染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75.0%,已感染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90.6%,已感染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摄食管理可以起到良好改善脑出血导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感染吸入性肺炎,也可以对已经感染吸入性肺炎的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起到有效的控制病情的作用.

  • 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杨迪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53例患者给予术后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日常生活能力及住院时间.结果 出院前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Fugl-Meyer上肢、Fugl-Meyer下肢、Barthel指数的分数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 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行可吸收螺钉治疗的术后护理

    作者:赵阳

    目的 研究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的术后护理.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n=32)与实验组(n=32),两组患者均实施可吸收螺钉治疗,将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术后采取加强护理干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经不同护理后两组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旋前旋后、腕部力量、屈伸活动度.结果 实验组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2%、旋前旋后为(13.98±0.54)分、腕部力量为(15.21±0.28)分、屈伸活动度为(19.64±0.37)分,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旋前旋后为(11.24±0.65)分、腕部力量为(12.54±0.37)分、屈伸活动度为(14.27±0.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之后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疼痛,提升关节活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 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明燕;刘海宁;丛波

    目的 研究观察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抽签法的原则选用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作为首选护理方案,而观察组50例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加用认知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疼痛情况以及治疗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疼痛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SDS:(31.05±6.27)比(43.21±8.24),SAS:(32.54±7.41)比(42.35±7.24),疼痛率:18.00%比3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96.00%比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法是值得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使用的佳护理方案.

  •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作者:赵焕

    目的 研究将综合护理应用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成为对照组(n=32)与实验组(n=32),对照组患者术后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术后予以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评分、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6.54±5.24)比(80.25±6.54)]、疾病知识掌握程度[(90.21±4.58)比(74.54±4.56)]、治疗依从性[(89.56±5.23)比(69.56±4.31)]、并发症发生率(6.25%比31.25%)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予以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可以降低并发生发生率,提升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对翼状胬肉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

    作者:郝娟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对翼状胬肉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本院122例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流泪、畏光、疼痛、异物感)、恢复情况(移植片水肿期、结膜瓣愈合时间、术后第3d眼部舒适度),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复发率.结果 (1)角膜刺激症状:观察组术后流泪[34.43%(21/61)比59.02%(36/61)]、畏光[31.15%(19/61)比63.93%(39/61)]、疼痛[21.31%(13/61)比52.46%(32/61)]、异物感[37.70%(23/61)比67.21% (41/61)]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移植片水肿期及结膜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后第3d眼部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术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3.28%(2/61),对照组复发率为14.75%(9/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术后患者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有利于缓解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可有效降低胬肉复发率.

  • 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胡春梅;方刚;张向荣;林霏申;张侠;杭天星

    目的 观察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安全性、耐受性及长期疗效观察.方法 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南京市胸科医院参加了“贝达喹啉作为多重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一部分治疗痰检阳性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全球多中心Ⅱ期临床、开放性试验研究”,并在疗程结束停药后随访3年.结果 全球共招募225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南京市胸科医院作为中国的5个研究分中心之一,共选例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65岁,无脱组,完成整个治疗周期96周和为期3年的随访周期.6例中5例患者病灶达到显著吸收,痰结核菌培养均阴转,转阴时间分别为8、8、12、12、36周.1例痰结核培养持续阳性,药敏结果证实为耐多药肺结核,影像学表现为右肺结核性毁损伴多个空洞.治疗中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可以耐受的胃肠道反应、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结论 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丰富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药物选择,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托拉塞米与托伐普坦对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生化指标及24h尿量的影响

    作者:刘永刚

    目的 探究托拉塞米与托伐普坦对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生化指标及24 h尿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60例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托拉塞米,观察组口服托伐普坦,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24 h尿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血钠、血钾含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24 h尿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托拉塞米相比,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可有效恢复生化指标,增加尿液量,排出体液潴留,促进患者恢复.

  • 盐酸硫必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侯峰

    目的 观察盐酸硫必利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本院治疗的84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盐酸硫必利片、氟桂利嗪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程度评分、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硫必利片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偏头痛效果确切,利于快速纠正头痛症状,缓解病情严重程度,安全性良好,在该病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 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顺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60例出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选择泼尼松进行治疗,观察组选择泼尼松+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治疗,坚持6个月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10.3±0.72) mmHg及一氧化碳弥散量(73.6+4.7) ml·kPa-1/s,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及一氧化碳弥散量指标;观察组总有效比值90.0%(27/3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比值6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泼尼松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效果及对黏膜萎缩和红斑的影响

    作者:姜蕾;王树人;贾久丽

    目的 观察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效果及对黏膜萎缩、红斑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8例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西吡氯铵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帕依固龈液,持续1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评估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口腔感染(黏膜萎缩、黏膜红斑、口腔疼痛)情况、口腔健康程度[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中文版)]和口腔镜检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黏膜萎缩评分、黏膜红斑评分、口腔疼痛评分、OHIP-14评分及口腔镜检菌落数和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安全、有效,对降改善口腔感染情况、提升口腔健康程度有一定帮助,于疾病恢复有利.

  • 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覃春海

    目的 观察研究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1年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7%和67.4%,治疗后的血清IL-8、TFN-Y水平、TNF-α水平、FEV1预测值分别为(34.57±20.33) mg/L、(55.34±22.84) mg/L、(28.81±20.35) mg/L、(60.75±15.25)%比(80.13±23.38)mg/L、(33.31±20.43) mg/L、(56.82±30.55)mg/L、(53.86±16.42)%,观察组细胞炎性因子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使患者的整体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提升,同时降低TNF-α水平、血清IL-8水平,提升TFN-Y水平,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具备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李英华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自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血清B型脑钠肽(BNP)水平、总有效率情况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情况.结果 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NIHSS评分及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4%比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其安全性.

  • 曲美他嗪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统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用药相同,研究组加用曲美他嗪联合芪苈强心胶囊.两组治疗前后BNP、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6 min步行活动耐力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BNP、心室收缩末期内径、6 min步行活动耐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NP、心室收缩末期内径、6 min步行活动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芪苈强心胶囊能够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治疗疗效,提高心功能.

  • 金刚烷胺联合美多芭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郝俊辉

    目的 探讨金刚烷胺联合美多芭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使用美多芭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刚烷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和12周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金刚烷胺联合美多芭对帕进行治疗,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况,从而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行为训练干预模式应用于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的效果研究

    作者:涂小妹;于春亚;高宏

    目的 探讨对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患者实施行为训练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和膀胱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在常规基础上再实施行为训练干预模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膀胱痉挛次数、发作的时间以及痉挛程度.结果 研究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为16.67%,持续时间为(38.62±17.35)s,发作频率为(2.8±1.2)次/d;对照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为33.33%,持续时间为(108.47±46.58)s,发作频率为(6.2±1.5)次/d,研究组膀胱痉挛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患者实施行为训练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痉挛症状,减少发作的次数,减轻因痉挛给患者带来的疼痛,降低膀胱痉挛发生几率以及病情程度,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分型与论治研究

    作者:李宏伟;孙贵雨;徐磊;薛娇;常希燕;张少蕾;朱晓菲;朱文凤;孙琼

    目的 探究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分型与辨证治疗.方法 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各分期正虚与邪实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并进行辨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慢性肾衰竭的代偿期脾肾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皆为40.0%,远高于其他证型;失代偿期脾肾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则分别为52.63%、31.58%,远高于其他证型(肝肾阴虚证除外);肾衰竭期则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占68.75%;而尿毒症期则全为阴阳虚衰证.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水湿证分别为46.67%、63.16%,占总证型的大部分;肾衰竭期与尿毒症期水湿证与湿浊证分别为50.00%、56.25%和47.06%、44.12%,占总证型的大部分.疗效比较观察,不同中医正虚证治疗总有效率为84.52%,各证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邪实证治疗总有效率则为80.61%,各证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对肾脏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根据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肾脏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肾功能亢进患者万古霉素的药代动力学及谷浓度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唐莲;陆灏迪;薛盛敏;赵富丽;庄智伟;尚尔宁

    目的 研究万古霉素在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ARC)患者体内的血药谷浓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并对其血药谷浓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收治并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同时有稳态谷浓度测定数据的成人患者资料,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ARC组[eGFR>130 ml/(min·1.73 m2)]和肾功能正常组[eGFR=50~ 130 ml/(min·1.73 m2)].利用贝叶斯反馈法计算其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291例患者共计291次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数据,分为ARC组78例和肾功能正常组213例.ARC组万古霉素日均剂量较肾功能正常组大[(2 150+550)mg比(1 812±453)mg,P=0.000],但是平均谷浓度低于肾功能正常组[(8.3±6.4) mg/L比(13.6±7.2)mg/L,P=0.000],仅有16.7%的ARC患者血药谷浓度在目标血药谷浓度(10~20mg/L)范围,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比46.5%,P=0.000).ARC患者万古霉素的表观分布容积较肾功能正常组显著增大[(69.3±27.7)L比(60.5±21.3)L,P=0.000],清除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7.0+0.9) L/h比(4.3+0.4) L/h,P=0.000].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体重、用药前肌酐是万古霉素血药低谷浓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ARC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也具有较大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用药前肌酐水平对血药谷浓度影响较大.

  • 心理护理对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疼痛及焦虑情况的影响分析

    作者:胡丹丹;郭净;郭丽娜;杨华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改善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疼痛及焦虑情况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麻醉整型美容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从患者入院至患者手术后1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脸谱疼痛评分法(FRS-R)以及语言评分法(VRS)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d的疼痛感受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d的焦虑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1d采用的VAS评分(3.06±0.45)、FRS-R评分(2.79±0.42)以及VRS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轻(P<0.05);术后1d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33.01±3.33)、HAMA评分(5.26±0.76)以及STAI评分(43.29±5.3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以明显减轻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疼痛感受度,降低患者焦虑情绪,值得推广.

  • VEGF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表达及口服避孕药对其的下调作用

    作者:黄晓晖;和秀魁;黄彩彩;徐丽群

    目的 通过测定子宫内膜息肉(EP)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血管生成机制方面研究EP发生发展机理,为临床预防EP复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官腔镜下EP刮除术,并且病理确诊为EP的病例30例作为研究组(EP组织组、EP旁内膜组),取同期因不孕不育行官腔镜检查而镜下及诊刮内膜病理未见异常的病例共30例作为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P患者EP组织、EP旁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情况.研究组术后服用屈螺酮炔雌醇治疗3个周期后再次检测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结果 VEGF的表达阳性率情况:EP组织组(73.33%)>EP旁内膜组(46.67%)>正常子宫内膜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口服避孕药(COC)治疗3个周期后,EP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由46.67%下降至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的表达增加、微血管生成增加可能是EP形成的原因,COC治疗可下调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对预防EP术后复发有一定作用.

  • 低龄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何英;邓宏武;万能斌;周征宇

    目的 分析低龄青年(年龄小于或等于30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于1992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138例低龄青年乳腺癌病例,并以同时期随机抽取的206例中老年乳腺癌病例(年龄大于35岁)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低龄青年组乳腺癌患者更多见大肿块、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78.7%,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1%和56.0%.两组Kalpan-Meleir法生存分析显示总生存期生存曲线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低龄青年乳腺癌患者表现为具有肿块大、淋巴结转移常见的劣性生物学特征且预后不良.故临床实践中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类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改善其不良预后.

  • 和肽素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分析

    作者:厉菁;袁义强;王明杰;张宇;张华;宣学习;张传西;于力;王瑞敏

    目的 探讨和肽素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所收治的1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心律情况分为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和肽素水平.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和肽素水平较非心房颤动组明显更高[(21.5±3.6) pmol/L比(9.7±2.3) pmol/L,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率、和肽素及左心房内径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结论 和肽素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颤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重要指标.

  • 28例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魏霞;李高升

    目的 分析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HVO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8例土三七致HVO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28例土三七致HVO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腹水(96.43%)、腹胀(85.71%)、黄疸(42.86%)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凝血功能异常,且出现总胆红素(TBIL)(85.71%)、碱性磷酸酶(ALP)(82.1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5.00%)等指标异常者居多;预后不良组凝血酶原时间(PT)[(19.64±1.57)s比(16.17±2.25)s]、ALT[(479.61±252.69) U/L比(249.65±141.5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21.52±241.58)U/L比(206.39±102.47) U/L]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土三七致HVOD以腹水、腹胀、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损伤程度越大提示预后越不良,需及时诊治以改善预后.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任伟;汪姝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签模式将于本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53例,均以术后随访的形式来观察患者术后颅内状况.结果 53例患者总共有颅内动脉瘤60个,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其中,21例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患者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后发现瘤腔残留4个,占6.67%;瘤颈残留10个,占16.66%;动脉瘤完全闭塞有46个,占76.67%.结论 将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能有效明确患者在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其颅内肿瘤是否有复发或残留现象,并有效排除金属伪影之类的干扰因素,确保患者影像重建的可视程度更为清晰和直观,在随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肝癌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四项相关性及其在指导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作者:唐晓春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和普通凝血的关系及其二者在指导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70例肝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根据TEG指标(R、Angle、MA)补充输血,对照组根据凝血四项(PT、APTT、TT、Fib)指导输血.分析TEG和凝血四项关系,比较两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CRYO)、血小板及红细胞等血液成分输注量,记录两组患者出血量、出血时间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与APTF呈正相关(r=0.212,P<0.05),Angle与APTI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r=-0.227,0.557,P< 0.05).MA与PT、APTT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r=-0.207,-0.312,0.679,P<0.05).观察组接受FFP、CRYO患者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FP、CRYO及红细胞输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血小板输注例数和血小板输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6%和8.57%,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EG与普通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TEG用于指导围术期肝癌患者临床输血,较常规凝血四项能显著降低血制品使用量,减少出血量和出血时间,且安全性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2012年至2016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报告

    作者:吴清念

    目的 分析2012年至2016年本院获得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6年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鉴定采用自动化仪器,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或MIC法,并运用WHONET5.6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来1 261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184株,检出率为14.6%;标本类型分布主要以痰液占56.8%,其次为伤口拭子和尿液,分别占17.9%、9.0%为主;感染科室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12.7%)和ICU(9.0%)、神经外科(9.0%).药敏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平均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别是氨曲南(18.7%)、哌拉西林(14.2%)、左氧氟沙星(13.7%),碳青酶烯类(10.0%),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阿米卡星(3.7%).结论 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医院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形成具有重要有意义.

  • 针炙联合正骨治疗脊源性类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献阳

    目的 研究针炙联合正骨治疗脊源性心脏病患者49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本院收治脊源性类冠心病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9例实施针炙联合正骨治疗,对照组49例实施牵引联合双氯酚酸钾和地巴唑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依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予以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92%比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76.34±12.71)比(63.59±1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源性类冠心病患者实施针炙联合正骨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生活质量.

  • 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不良反应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董占玲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患者骨蛋白成分降低,生活质量低下,严重者还可出现骨折.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尚无可靠的理想药物,其临床治疗主要以双磷酸盐等药物的长期服用为主,唑来膦酸作为新一代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其抗骨吸收作用大大提高,能在保障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同时,大大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明显降低骨折风险.本文就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不良反应表现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作出综述,以为临床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指导.

  • 辽宁省朝阳市2016~2017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甲楠

    目的 研究探讨辽宁省朝阳市的猩红热发病特征,为制定猩红热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辽宁省朝阳市2016~2017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发病率、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分布、分布区域等.结果 2016~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发生猩红热6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38/10万,无病例死亡,2年报告发病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5月至7月(春夏之交)与10月至次年1月(秋冬之交)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发病主要为0~15岁年龄段,其中以0~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区发病率显著高于辖区农村(P<0.05).结论 辽宁省朝阳市猩红热疫情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以幼儿与小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因此要提高重视力度,加强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王良敏

    目的 对比分析MRI、CT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观察,对所有患者先后进行CT、MRI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观察2种检查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情况.结果 (1)以手术结果为参照,CT确诊100例,检出率为83.33%;MRI确诊116例,检出率为96.67%;MRI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T在椎间盘积气、钙化征象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硬膜囊受压、脊髓或椎间盘变形征象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在神经根受压检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I、CT是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方法,各有优势,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

  • 16层螺旋CT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观察

    作者:张军军

    目的 观察16层螺旋CT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相比较,分析其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80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经16层螺旋CT检查确诊77例,漏诊3例,诊断准确率为96.25%;不同等级的急性阑尾炎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等级越高,患者阑尾与周边组织的间隙会逐渐模糊,影像学显示可见絮状阴影,终会有脓肿或炎性包块形成.结论 16层螺旋CT检查在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相近,且能够对急性阑尾炎进行准确分型,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但仍可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 层面解剖在经腹途径与后腹腔途径肾上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

    作者:宋生生

    目的 比较层面解剖经腹途径与层面解剖经后腹途径在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行肾上腺切除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行层面解剖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层面解剖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中输血比例、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止痛药使用比例等指标,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2.37±9.18) min比(120.16±19.34)min]、术中出血量[(49.62±17.32)ml比(60.28±23.27) ml]、手术切口长度[(4.26±0.59)cm比(4.67±0.83)cm]、留置引流管时间[(2.36±0.47)d比(3.25±0.52)d]、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72±0.28)d比(2.95±0.49)d]、下床活动时间[(2.32±0.38)d比(3.27±0.49)d]和术后住院时间[(6.47±1.68)d比(8.73±2.34)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比例与术后止痛药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2%和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筋膜解剖为指导的层面解剖有助于腹腔镜切除术中的精确解剖,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症状改善及性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大强;田凯;柳其中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症状改善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BPH患者96例,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7).观察组予以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照组予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PVR)、生活质量评分(SF-36)、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留管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21.2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Qmax、PVR与SF-36评分、IP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VR与IPSS评分较低,Qmax与SF-36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发生率分别为6.12%(3/49)、24.49%(12/49),均低于对照组27.66%(13/47)、44.68%(2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予以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对其性功能影响小.

  • 透析治疗在双肾肿瘤切除后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庄炎;郭淑霞;牛福坤;刘德凤;孙娟娟;张晓伟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治疗方法在双肾肿瘤切除后维持性透析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2例双肾细胞癌术后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维持性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HD组给予血液透析治疗,HFHD组给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治疗后3个月观察2组血清血尿素氮(BUN)、肌酐(Cr)、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磷(P)、血钙(Ca2+)、β 2-微球蛋白(β 2-MG)、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肢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评分.结果 HFHD组治疗后3个月P、PTH、β2-MG、IL-6、CRP、FGF-23水平与同期HD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 0.05);PF、RP、BP、GH、VT、SF、RE、MH评分与同期HD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 HFHD用于双肾肿瘤切除后维持性透析可有效清除β2-MG、PTH等大分子物质,减少躯体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