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4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凝;王学义;秦振洲;宋美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障碍Ⅰ型或Ⅱ型抑郁发作患者67例,随机分为rTMS组(n=33)和伪rTMS组(n=34),接受碳酸锂[(0.8±0.1) mmol/L vs.(0.8 ±0.2)mmol/L)]和喹硫平[(333.3 ±87.4) mg/d vs.(343.1 ±94.2)mg/d]治疗.rTMS组接受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TMS刺激,伪rTMS组接受相同部位的伪线圈刺激,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周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分别累计合并使用氯硝西泮片剂量.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对两组患者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记录治疗中的不良事件.治疗4周末HAMD <8分定义为治愈.结果:治疗第2周[(27.6±4.6)vs.(30.9±5.8)]、第3周[(19.8±3.9)vs.(22.5±5.2)]、第4周[(10.3±3.0)vs.(12.6±5.3)]末,rTMS组HAMD评分均低于伪rTMS组(均P<0.05).第4周末,rTMS组治愈率高于伪rTMS组(73.0% vs.44.8%,P<0.05).第4周末,rTMS组PQSI评分低于伪rTMS组[(2.5±1.4)vs.(3.5±1.9),P <0.05].第2周[(8.7±4.8)mg vs.(10.0±4.1)mg]、第3周[(2.7±1.8)mg vs.(3.9±1.6)mg]、第4周[(1.0±0.9)mg vs.(2.0±1.4)mg]末,rTMS组使用氯硝西泮剂量均低于伪rTMS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6.9%,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碳酸锂、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较好疗效,并可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 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临床观察

    作者:赵天辉;都弘

    目的 观察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喹硫平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及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喹硫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佳,且能降低诱发躁狂的风险,优于单用丙戊酸镁缓释片.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李则挚;苑成梅;吴志国;易正辉;洪武;陈俊;王勇;胡莺燕;曹岚;黄佳;方贻儒

    目的 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 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粟幼嵩;陈俊;李则挚;王勇;黄佳;方贻儒;王祖承

    目的 探讨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1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n=42)和锂盐组(n=39),分别给予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或单用碳酸锂治疗,持续8周.在基线期及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定疗效,计算治疗有效率,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基线期两组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4周末联合用药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锂盐组(P<0.05或P<0.01);治疗第8周末联合用药组HAMD-17评分低于锂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期及治疗各阶段的YMRS评分均<7.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碳酸锂比较,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起效快,疗效相似,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失匹配负波的对照研究

    作者:黄嘉艺;陈康林;高庆;王凤;李静;张晶;杨见;李名立;李喆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失匹配负波(MMN)的差异及其与各自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55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以及5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MMN检测;采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各组总体功能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组病情严重程度.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后,偏相关分析患者组MMN与临床特征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GAF评分降低(F=53.96,P<0.01);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MMN潜伏期延长(F=44.31,P<0.01)、MMN波幅降低(F=5.39,P<0.01);双相组与单相组MMN潜伏期及MMN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相组MMN潜伏期与HAMD评分和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0.46;P<0.01);MMN波幅与HAMD评分和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0.35,-0.39;P<0.01);单相组MMN潜伏期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2,P<0.01),MMN波幅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1).结论: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异常MMN可能是抑郁发作的状态性标记.

  • 锂盐合并喹硫平或改良电休克治疗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作者:贾玉萍;张载福;沈曙光;肖文斌;张晨

    目的:比较锂盐合并喹硫平或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8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喹硫平组40例(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组)及MECT组40例(碳酸锂合并MECT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测定血清BDNF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同时对4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4周治疗,喹硫平组共完成36例,MECT组完成31例.病例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8.91,P<0.01);治疗后,喹硫平组与MECT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6.04,-5.80;P均<0.01),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6.18,17.51;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在治疗前后血清BDNF变化水平与HAMD评分变化值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13). 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BDNF水平显著降低,锂盐合并喹硫平或MECT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血清BDNF水平,且疗效相当;BDNF可能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 喹硫平、阿立哌唑分别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分析

    作者:高作惠;严峻;胡晓华;刘连忠;周新芳;徐晓津;彭娟

    目的:比较喹硫平联用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用碳酸锂在治疗双相障碍抑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我院94例双相障碍抑郁患者分为喹硫平组及阿立哌唑组,各47例,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杨氏躁狂量表(YMRS)得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TESS、治疗总有效率间差异.结果:94例病例中,脱落8例,实际参与研究86例.由HAMD-17结果可知,基线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其在治疗1、2、4周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周末=5.321,P <0.01;t2周末 =4.215,P<0.01;t4周末=2.438,P<0.05),但在第8周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RS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期间评分均<7;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9,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由TESS结果可知,两组在治疗后第2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1,P<0.05),而在随后治疗时间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喹硫平比较,阿立哌唑与碳酸锂联用起效更快,但是两者终疗效相似,不良反应情况相当.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赛;邓冰;毕斌;刘鹰;李莎莎;王丽;冯霞

    目的 探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其展开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单相抑郁症组,对应病例数为48例、72例,另选取同时期健康志愿者15名,作为对照组.记录研究组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前、对照组健康人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检测值;研究组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单相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BDNF检测值.结果 研究组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前BDNF检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BDNF检测值显著低于单相抑郁症患者(P<0.05),治疗后不同疾病类型患者BDNF检测值均较之前显著提高(P<0.05),但各疾病类型患者治疗前后BDNF变化幅度对比P>0.05.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性,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提升可以作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情形的判断指标及依据,与单相抑郁症的早期识别有一定价值.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血清BDNF及TSH水平研究

    作者:陈赛;邓冰;毕斌;刘鹰;李莎莎;王丽;冯霞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中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躁狂发作分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48例,单相抑郁发作组7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TSH水平,观察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BDNF、TSH水平变化.结果 单相抑郁发作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血清BDNF、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血清BDNF、TSH水平表现异常,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协同作用,可作为临床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学指标之一.有必要对两者的协同机制进行更深入研究,为临床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提供理论依据.

  • 双相障碍抑郁向躁狂转变的临床特征及与T3、BDNF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赛;邓冰;毕斌;刘鹰;李莎莎;王丽;冯霞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向躁狂转变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120例者,其中抑郁发作者48例(抑郁组),躁狂发作者72例(躁狂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抑郁组和躁狂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比较三组受试者血清中T3和BDNF水平.结果 抑郁组和躁狂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病程以及一级亲属阳性家属史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组患者的抑郁发作次数和自杀史均高于躁狂组,躁狂发作次数低于躁狂组(P<0.05).抑郁组患者的T3水平低于躁狂组和对照组,且躁狂组的T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的BDNF水平低于躁狂组和对照组,躁狂组患者的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在转躁狂时的临床特征与单相躁狂存在一定差异,血清中的T3及BDNF均有上升趋势,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对双相障碍抑郁转向躁狂有一定早期识别意义.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喹硫平碳酸锂rTMS联合治疗的疗效

    作者:袁成勇

    目的 分析喹硫平、碳酸锂、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喹硫平、碳酸锂联合rTMS治疗)和药物组(喹硫平、碳酸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8周末HAMD-17、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e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HAMD-17评分、BRMS评分和CGI评分逐渐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HAMD-17评分、BRMS评分和CG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 采用喹硫平、碳酸锂药物联合rTMS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邬俊福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混合状态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临床特征的差异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62例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双相混合组)和44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双相抑郁组)的性格特征、精神症状、躯体症状等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相混合组性格特征的急躁、固执、易怒、冲动阳性率显著高于双相抑郁组(P<0.05或0.01);精神症状的心境不稳定发作、睡前浮想联翩、烦躁、愤怒、思维加速、强迫阳性率显著高于双相抑郁组(P<0.05或0.01),自责、自卑、低落、忧愁阳性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组(P<0.05或0.01);躯体症状的头痛、睡眠需要减少、心慌阳性率显著高于双相抑郁组(P<0.05或0.01),多梦、睡眠过多阳性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组(P<0.05).结论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患者急躁、固执、易怒、冲动的性格特征较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更突出,二者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具有差异性,可作为特征性筛查的观察指标.

  • 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苏丽娟

    目的 研究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精神状态(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本院98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抑郁状况(MADRS)、认知功能(MoCA)及生活质量(SF-36).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MoCA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MA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立哌唑联合改良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精神状态,提高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 齐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浚玫;王立娜;王永军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7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齐拉西酮组(37例)和丙戊酸钠组(40例).齐拉西酮组患者给予齐拉西酮胶囊起始剂量为20 mg,每2d增加1次剂量,每次增加20 mg,剂量范围为60~120 mg,口服,bid;丙戊酸钠组患者给予丙戊酸钠片起始剂量为400 mg,每2d增加1次剂量,每次增加200 mg,剂量范围为400~1 200 mg,口服,t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所有患者失眠症状严重时,给予佐匹克隆3.75~7.5 mg,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镇静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使用佐匹克隆例数及平均使用天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治疗后双相障碍专用量表(CGI-BP)评分减分值、体质量和代谢指标减分值,记录治疗前后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HAMD-17评分、实际随访时间、实际服用药物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患者平均使用佐匹克隆例数及平均使用天数均显著低于丙戊酸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齐拉西酮组抑郁CGI-BP评分减分值、体质量、代谢各指标减分值均显著优于丙戊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躁狂、双相CGI-BP减分值、葡萄糖减分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ESS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和安全性与丙戊酸钠相当,但齐拉西酮在改善患者失眠、转躁方面显著优于丙戊酸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